第一本融入「正嚮教養」理念與教學案例,
在學校教室運用最完整、最暢銷的經典之作!
獻給全球教師,現在開始,改變看待自己和學生的觀點。
翻轉學業成績X引導正嚮學習X創造尊重與互助氛圍的教室!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該人手一本!
阿德勒說:「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確保沒有任何孩子在學校裏感到氣餒;
而一個在進學校前已經氣餒的孩子,會透過學校和老師重新獲得自信。」
如何在校園中創造一個正嚮積極的環境,引導孩子熱衷學習?
首先,你必須成為一位溫和堅定的教師。
「正嚮教養」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與琳.洛特
攜手創立「正嚮教養學校講師認證培訓工作坊」,
分享全球教師在教室運用正嚮教養的成功經驗,
為每一位徬徨卻充滿熱忱的教師提供明確指引。
在現今的教學環境裏,老師不僅要跟各種電子産品競爭學生的注意力,更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導問題解決技巧,並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將「主張鼓勵而非贊美、消除懲罰與奬賞」的正嚮教養精神落實於校園中,是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犯錯,並從錯誤中記取經驗,積極學習創造成功人生所需的技能。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有多所全麵實施「正嚮教養的示範學校」,本書集結來自全球幼兒園到高中教師實際運用「正嚮教養」的案例、方法和成功經驗,期待更多教師將它應用於校園和班級中,創造充滿活力與成就感的學習環境!
◎你是一位怎樣的老師?領導風格牽動管理班級的成效 身為一位教師,你總是在太寬鬆和太嚴厲之間搖擺不定?不知該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聽話」?你遇到挑戰體製、不在意奬賞的孩子,無計可施?校園霸淩事件層齣不窮,麵對傢長和學生,你總是左右為難?你明白自己是怎樣的管理風格?在學生眼中又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師?本書邀請老師們想像一下,在教學現場,你最想避免處理的是:痛苦與壓力、拒絕與麻煩、無意義與不重要、批評與嘲笑?這意味著你是一隻烏龜、變色龍、獅子或老鷹──藉由動物形象,探討老師的各種典型及管理班級的成效。
◎正嚮教養,改變教師對自己和學生的態度和看法 .你希望學生成為好的決策者嗎?
.你希望學生有學習彈性、負責任、能與人閤作、專注聆聽嗎?
.你想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彌補傷害他人的錯誤嗎?
.你是否想要一個充滿成就感的教室,鼓勵學生熱愛學習?
本書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相互尊重的「正嚮教養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種實用的技巧,結閤精采的教學實例、圖錶、提問、練習題等,深度探討管理班級遭逢的難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並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校園霸淩處理要訣、進行班級會議技巧……每章均有提供教師自習或是教師可帶領學生練習的活動,適閤你帶著學生或與其他老師一起實際演練運用。
★具體實用的方法,幫助師生一起改善難題: .有效管理班級:十一種教室管理的工具、八個班級會議技巧、班級會議的Q&A(小學、中學、高中老師老師問題集)、四個賦予學生能力的溝通技巧……幫助維持教室內互相尊重的氣氛,並處理學生的各種問題。
.善用「3R1H」解決問題之道:相關(Related)、尊重(Respectful)、閤理(Reasonable)、有幫助(Helpful),在安全環境中培養負責的心態。
.「選擇輪」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選擇輪」上的每一個區塊,都代錶孩子可以學習和運用的問題解決技巧,老師不須單獨承擔解決問題的壓力。
.設置「和平桌」與「積極暫停」區域:孩子心煩或發生衝突時,提供一個沉澱情緒、冷靜思考解決方法的空間。
.齣現霸淩問題時,進行名叫「查理」的活動:幫助學生瞭解不友善的行為和言語可能産生的結果,並提供三種關於霸淩的錯誤認知,同時告訴大人應該怎麼做。
◎打造一個互助閤作的「正嚮教養」教室 積極受過「正嚮教養」洗禮的教師,在課堂上備受學生尊重,而能教導齣勇於負責、熱愛學習、主動解決問題的學生。
★採行「正嚮教養」精神的教師,將學習到: .創造一個加強學習的課堂氣氛
.使用鼓勵,而不是贊美和奬勵引導學生
.瞭解學生行為背後的動機
.藉由班級會議,灌輸學生寶貴的社交技巧和積極行為
.瞭解讓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多半比懲罰來得有效
★「正嚮教養」教室,培養齣兼具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學生: .我是個有能力的人
.我能自律和自我控製
.我可以和他人一起閤作
.我理解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我能藉由日常實踐發展齣智慧和判斷技巧
.我以有意義的方式做齣貢獻
.我靠自己的能力做齣選擇,積極影響自己和周遭的一切事務
正嚮教養的教室給學生許多時間練習,讓他們透過對話、分享、傾聽、同理、閤作、協商和解決衝突來培養社交技能。採用經時間證明的正嚮教養法,你不需要控製學生的行為,而能專注於教學;你不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他們自己就會積極主動且樂於參與!
本書特色 ★「正嚮教養」係列叢書共齣版22冊,以16種語言發行60國,全球銷售逾600萬冊。作者簡.尼爾森為阿德勒學派教養權威、美國風行40年的「正嚮教養」創始人。
★延續「正嚮教養」紮實的教育學術理論根基,針對改善學生「問題行為」、培養主動解決問題能力、進行啓發式提問、舉行班級會議技巧……等各種議題深度探討,提供各階段教師具體的引導。
★全書分享來自世界各地教師實際應用「正嚮教養」理論的案例。
★本書自1993年齣版至今逾25年,中文版為修訂四版,提供教師們順應時代變化的教學工具,內容與時俱進,影響力曆久不衰。
★颱灣首位獲美國PDA正嚮教養協會認證導師及講師──姚以婷專文導讀、審訂。
名人推薦 KK笑老師/「教養不正經」粉絲專頁版主
王政忠/「我有一個夢」全颱教師自主工作坊發起人
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係教授兼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
田耐青/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係副教授
吳淑禎/颱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副教授
李貞慧/高雄市後勁國中英語教師暨圖書推動教師
李崇建/親子作傢
瀋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周育如/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係係主任
姚以婷/美國正嚮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中華亞洲阿德勒諮商暨應用協會理事長、颱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曾文誌/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管理的辦法,應該伴隨著教育的理念與世代的特質來做同步的調整,教師們更應該跳脫以『好學生』、『壞學生』的分類法,明白『問題行為』是因為孩子們還不夠成熟或有能力去解決他們所遇到的生活考驗;他們期待的是『援手』,幫他們從混亂的狀態中抽離,然後培養齣問題偵查、價值判斷、方法建構的實際能力,這不也是108課綱裏一直在強調的『素養教育』嗎? 我想『正嚮教養』的觀念不單單是教師們適用,更是孩子們身邊的每一位大人都應當具備的教養新思維。」──KK笑老師/「教養不正經」粉絲專頁版主
「阿德勒學派是我喜歡的心理諮商學派, 也是我喜歡的班級經營理論取嚮 ,不但具有啓發性,而且具有實用性。心理學傢阿德勒的真知灼見可說是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産。」──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係教授兼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
「此書介紹阿德勒的正嚮管教理念並提供實作活動與例證,深入淺齣引導教師體會如何以溫和堅定的態度,培養學生麵對人生所需的勇氣、閤作與行動力。在輔導與管教學生的曆程中,這本書對教師而言是極佳的支持資源。」──吳淑禎/颱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副教授
「不瞭解『正嚮教養』教室運用法的教師,看到它可能會聯想到又要多一條事情,教學現場的繁忙,往往會令其卻步。事實上,正嚮教養讓許多灰心喪氣的優秀教師們重燃鬥誌!參加正嚮教養課程的教師們告訴我,他們終於找到瞭想要的教學法則,不必再使用過去那些令人沮喪又無效的行為管理或是懲罰性的管理法。」──姚以婷/美國正嚮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中華亞洲阿德勒諮商暨應用協會理事長、颱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
「我喜歡正嚮教養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裏麵有相當多可以實作的工具。在這本書裏,更設計瞭不少可以在學校情境操作的活動,甚至教師互動團體可以怎麼彼此協助解決問題都有著墨。連我常被問到的親師生溝通的議題,這本書都具體地寫齣可以如何構成場麵並且進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教師是肩負神聖使命的凡人,沒有偉大的神力,卻主宰孩子夢想偉大的權力。《跟阿德勒學正嚮教養:教師篇》是一本讓平凡教師可以很神的書,跟著本書鍛鍊一念堅定的溫和,重視個體價值,孩子的賦權增能就是教師的神力相助。」──曾文誌/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這是一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該人手一本的好書!書中淺顯易懂的觀念、容易上手的技巧,不僅改變瞭我身為校長的作風,也改變瞭我們學校老師和學生的生活。」──比爾.史考特,喬治亞州瑪麗埃塔伯尼小學校長
「這本書應該成為正式的教學標準。我強力推薦任何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閱讀!」──羅伯.瑞森納,自尊國際協會會長
「這本書改變瞭老師看待學生和自己的觀點。書中的每一項活動,都在為我們顯示,學習如何從『用腦』轉到『用心』,這樣正嚮的改變纔能真正地紮根。」──蒂納.安瑟碩士,前小學校長、教育顧問
書籍簡介: 《教室裏的微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 作者: [此處填寫虛構作者姓名,例如:林育德、陳美玲] 齣版社: [此處填寫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新視野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 [此處填寫虛構齣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 導言:教育的本質與時代的呼喚 在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教育麵臨的挑戰遠超知識的傳遞。我們不再僅僅需要服從紀律的學生,更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深厚人際交往技巧的個體。本書《教室裏的微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摒棄瞭傳統“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灌輸模式,轉而探索一種更為深刻、更具人性化的教育路徑——構建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安全、被理解的環境中,釋放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潛力。 本書並非照搬某種既定的教育哲學流派,而是根植於數十年的實證研究與一綫教學實踐的沉澱。它著重探討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教師的角色、課堂的結構,以及師生關係的質量,從而為學生搭建起通往自主、負責和終身學習的階梯。 第一部分: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從管理者到學習的催化劑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唯一來源和課堂秩序的絕對維護者。本書大膽地挑戰瞭這一傳統定位,提齣教師應轉變為學習的“催化劑”和“設計師”。 第一章:看見“冰山之下”的學生 本章深入分析瞭學生外顯行為(如分心、抵抗、衝突)往往隻是“冰山一角”,其深層原因可能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對失敗的恐懼或歸屬感的缺失。我們提供瞭一套非評判性的觀察工具,教導教師如何穿透錶象,捕捉到學生情緒和動機的微妙信號。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教瞭什麼”,更要關注“學生是如何體驗學習的”。 第二章:權力平衡:從控製到賦權 本書倡導“溫和而堅定的領導力”。這並非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將決策權和責任感逐步交予學生。我們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民主參與機製”,例如定期的班級會議(Class Meetings)的有效運作,確保學生的聲音能真實地影響到課堂規則的製定和日常事務的處理。重點在於,賦權不是放棄管理,而是通過共同約定來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第三章:情緒素養的教師視角 教師自身的情緒狀態對課堂環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本章聚焦於教師的自我關懷與情緒調節能力。我們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錨定練習”,幫助教師在麵對壓力和挫摺時,能夠保持冷靜的專業反應,避免因個人情緒而損害師生關係。一個情緒穩定的教師,纔能為學生提供穩定、可預測的支持環境。 第二部分:課堂結構的重塑——營造高度參與的學習空間 一個真正有效的學習共同體,需要精心設計的物理和心理空間。本書詳盡地指導教師如何超越傳統的課桌排列,構建一個促進協作、尊重差異的學習環境。 第四章:協作的藍圖:從小組工作到學習夥伴關係 本書提供瞭多種經過驗證的小組閤作模式,不僅僅是簡單的“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我們深入探討瞭“異質性配對”的藝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發揮獨特的作用,避免“搭便車”現象。核心理念是:協作的目的是學習共同進步,而非簡單地完成任務。章節還包括如何教授學生有效的傾聽技巧和建設性反饋的錶達方式。 第五章:失敗的再定義:鼓勵成長的文化 在追求“完美”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對失敗的恐懼常常扼殺創新和探索精神。本章引導教師如何將“錯誤”轉化為“學習的裏程碑”。我們提齣瞭一係列鼓勵“有價值的嘗試”的策略,例如“錯誤展示會”(Mistake Showcases),讓學生公開分享他們從哪裏走錯瞭,以及他們學到瞭什麼,從而徹底去除對犯錯的羞恥感。 第六章:內在動機的解鎖:興趣驅動的學習路徑 知識的長期留存依賴於內在驅動力而非外部奬懲。本書提供瞭如何利用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和關聯性(Relatedness)這三大驅動力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方法。例如,如何設計“興趣項目日”,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好奇心選擇研究方嚮,並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使學習成為一種自我滿足的過程。 第三部分:建設性衝突解決與責任心培養 一個健康的共同體必然會經曆摩擦與分歧。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將衝突視為培養社會情感技能的黃金機會,而非需要被壓製的負麵事件。 第七章:衝突作為學習的契機:對話而非審判 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的“衝突解決流程”,強調“澄清事實—錶達感受—傾聽需求—共同尋找方案”的五步法。關鍵在於,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用語言錶達需求,而不是用行為錶達不滿”。本章詳細區分瞭“抱怨”和“建設性錶達”的區彆,並提供瞭大量的角色扮演情境練習。 第八章:責任感的階梯:從“外部要求”到“內在承諾” 真正的責任感源於對集體福祉的關心,而非對懲罰的規避。本書提齣瞭一種“自然結果與邏輯結果”的區分框架。我們指導教師如何設計一係列循序漸進的“承擔後果”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其選擇對他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例如,如果弄亂瞭公共區域,他們需要參與規劃清理和修復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被罰站。 第九章:培養同理心與社區意識 本書認為,尊重與閤作並非天生的品質,而是需要係統培養的技能。我們介紹瞭如何通過“同理心練習”——例如情境想象、互換角色日記等——來拓寬學生的視角,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更大社區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對這個社區的整體氛圍負有責任。 結語:持續的旅程,而非終點站 《教室裏的微光》旨在提供一套靈活的、可適應不同年齡段和文化背景的框架。它強調,構建一個互助閤作、彼此尊重的教室,不是通過頒布一套嚴格的規則就能實現的,而是一個需要教師持續投入、反思和調整的動態過程。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超越標準答案、緻力於培養下一代有能力、有擔當、有溫度的社會公民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份誠摯指南。 --- 目標讀者: K-12 階段的全體教師、學校行政人員、教育專業學生、以及關注學生全麵發展的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