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是資訊寶藏,還是知識荒漠?它會讓我們無所不知,還是變得淺薄?
◎ 2011普立茲奬非小說類決選入圍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AMAZON讀者★★★★好評推薦
你計算過嗎?每日對著電腦幾個小時?不對著電腦,就打開手機,或者閱讀器?FB、LINE、MESSENGER、INSTAGRAM都要不時看一下、分享、轉貼幾個連結吧?除瞭睡覺,你可以離綫多久?還是睡到一半也要爬起來迴個貼圖?當我們不再記得親朋好友的電話號碼、不再會用地址找路,其實我們的腦袋已經産生巨大的變化。
新媒體會直接影響神經係統
雖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是網際網路卻已改變瞭我們的大腦,在人類智能與文化層麵造成影響!科技評論傢卡爾匯整從柏拉圖到麥剋魯漢等思想傢的觀點,探討「智能科技」(如字母係統、地圖、時鍾、印刷術、網際網路)的演進,說明大腦的神經通道如何因經驗而改變。
「我想念我的舊腦袋!」
舉例來說,印刷的書籍使人類可以集中注意力,促成有深度又有創造力的思考,繼而締造文明。網際網路則鼓勵我們以打遊擊的方式,到處採集、蒐羅細碎的資訊,我們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接收資訊的來源無遠弗屆,但也很容易被乾擾、打斷、離題,遑論培養專注與沉思的能力。
結閤人類智能史、腦神經科學與文化評論,全麵且深入地探討現代人的心智狀態。卡爾這本書將永遠改變我們對於網際網路和大腦的想法,端看你能否離綫夠久,好把這本書讀完!
前言 看門狗與小偷
第一章 HAL與我
第二章 必經之路
〔插敘〕大腦自我思考時在想什麼
第三章 思考的工具
第四章 逐漸加深的頁麵
〔插敘〕佛萊斯和他的神奇球型管
第五章 就本質而言最為通用的媒體
第六章 書籍本身的形象
第七章 雜耍的大腦
〔插敘〕智力測驗分數的浮動性
第八章 Google教會
第九章 搜尋,記憶
〔插敘〕關於寫這本書的動機
第十章 像我一樣的東西
後 記 人性元素
參考書目
中英文對照索引
各界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王智弘(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係教授)、李傢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偉文(親子作傢、環保誌工、牙醫師)、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張碧娟(前北一女中校長)、梁文道(文化評論傢)、詹宏誌(PChome Online網路傢庭創辦人)
閱讀心得精華分享
網路迷人風貌下,本書指齣其潛藏令人心驚的風險。──王智弘(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係教授)
每當史上任何一種新技術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在改變人類生活的時候,總會有人不閤時宜地唱齣刺耳的反調。也許事後大傢會嘲笑這種聲音的落伍與可笑;但是更久之後,我們往往纔能發現原來這是一段把握到時代變化之關鍵的冷靜低音。說不定這本書就是如此一盆冷水,能夠稍息我們過度火熱而淺薄的情緒。──梁文道(知名文化評論傢)
這本書既非不斷堅持憂慮立場的悲嘆之作,亦不是天真樂觀的數位頌歌;卡爾的《網路讓我們變笨?》是一部有深度又充滿驚奇的作品,探索我們「急躁」的性靈在網路時代下的樣貌。不論你透過書頁或螢幕來閱讀,都一定要讀這本書。──範德比爾特(《馬路學》作者)
卡爾仔細地檢視瞭當代文化最重要的議題:新的數位環境造成的心智和社會變遷。他在書中不偏離重大的議題,以鎮靜的步調拆解瞭網際網路相關討論時經常齣現的陳腔濫調。《網路讓我們變笨?》充滿機智、企圖心,又淺顯易懂,亦真正描述瞭我們當今詭異的人工新世界。──喬歐亞(詩人、美國國傢藝術基金會前主席)
教育的核心是發展齣專心一緻的能力。這種能力結成的果實,我們稱為文明。但這一切有可能都要結束瞭。歡迎進入膚淺時代,人類的反教育過程正要開始。在這本傑作裏,卡爾統閤瞭近年來的認知相關研究,同時委婉地反駁瞭把科技進展過度理想化的人,真正點齣綫上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危險:我們的頭腦會被重組。讀者將會逐漸發現一個冷酷的事實:我們好像真的把自己搞砸瞭。──柯勞佛(《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作者)
總結來說,《網路讓我們變笨?》試圖留住人類深思遠慮的心智能力,這些能力在當今看來受到愈來愈大的威脅。卡爾的陳述發人深省,他直言不諱地指齣網際網路這個媒體如何改變我們現在的思考方式,以及未來的世代會如何思考,或是不用哪些方式思考。幾乎沒有彆的作品比這本書更重要。──沃夫(《普魯斯特與烏賊》作者)
卡爾寫瞭一本很重要的書,來得也正是時候。試試看你能不能離綫得夠久,好把這本書讀完!──寇柏兒特(《災難現場筆記》作者)
坦白說,我原本抱持著「看看也好」的心態來閱讀《網路讓我們變笨?》,畢竟網路和社群媒體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縫隙,很難想像沒有它們會是怎樣。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把網路妖魔化,而是用一種比較科學、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數碼科技對我們大腦結構和認知功能的潛移默化。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裡提到的一些關於「記憶」的討論。我們是不是因為有瞭Google,就懶得去記住一些事情瞭?作者分析瞭這種「外掛記憶」的現象,以及它對我們內在記憶能力的影響。還有,關於「決策」的部分也讓我思考良多。在網路世界裡,資訊太多太雜,我們是不是越來越難做齣有條理、有深度的判斷?反而容易被演算法推送的資訊所影響,產生「同溫層效應」,讓自己的觀點越來越狹隘。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在數位時代的種種「習慣」,有些習慣是便利的,有些卻可能正在悄悄地掏空我們的思考能力。附帶一提,書後麵的中英對照索引真的非常貼心,對於需要進一步研究或查找原文的讀者來說,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探討科技與大腦關係的書不是很有興趣,總覺得離我生活有點遙遠,或是太過學術。但《網路讓我們變笨?》這本書的切入點很巧妙,它不是從高深的理論開始,而是從我們最日常的行為切入,像是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訊息、搜尋資料、甚至是閱讀的方式。作者在書中點齣瞭許多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的細節。比如,我們現在是不是越來越依賴搜尋引擎,遇到問題就馬上Google,而不是先自己思考一下?這是不是讓我們的記憶力變差,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退化瞭?書裡提到的一些研究結果,像是長期使用智慧型手機可能影響視覺皮質的發育,或是社群媒體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觀點,都讓我感到有點驚訝,同時也覺得很寫實。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自我審視,不斷地問自己:「我真的是這樣嗎?」「我還有救嗎?」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清晰,條理分明,讀起來不會感到吃力,反而會讓人想一口氣讀完。特別是書末的索引,真的非常實用,可以方便讀者迴頭查找感興趣的章節。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傢,尤其是那些每天在數位世界裡遨遊的「網蟲」們。
评分最近翻瞭翻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個書名有點猶豫,畢竟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網路,但「變笨」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太極端瞭,總覺得有點誇張。不過,好奇心還是驅使我買瞭下來。讀完之後,我必須說,這本書確實引發瞭我不少反思。作者用瞭很多實際的例子和研究數據,來探討網路對我們認知能力的影響。例如,書裡提到我們現在習慣於碎片化的資訊接收,這可能削弱瞭我們深入思考和建立複雜知識架構的能力。想想看,有多少時候我們在滑手機,隨意點擊各種連結,看瞭標題就覺得自己好像懂瞭,但真正能記住多少、理解多少,又是另一迴事瞭。還有關於注意力不集中這點,更是現代人的通病。作者分析瞭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以及這對學習和工作效率可能造成的影響。這本書並不是一味地批評網路,而是試圖客觀地呈現數數碼化時代帶來的改變,讓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些變化,進而思考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我們的思維能力。對於常常覺得自己越來越「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劑猛藥,也是一份促人深思的提醒。
评分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絕對不是一本輕鬆讀物,但它所探討的議題,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視的。作者以一種非常紮實的研究態度,從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瞭數碼科技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注意力」的論述。我們現在是不是越來越難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日常的交流,似乎都充滿瞭各種乾擾。作者解釋瞭這種「多工處理」的幻覺,以及它對我們認知效率的實際損害。他並沒有鼓吹我們迴到沒有網路的時代,而是提齣瞭一些更為務實的建議,幫助我們在數位時代保持批判性思維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例如,書裡有提到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專注力的練習,以及如何有意識地選擇我們接收的資訊,而不是被動地被演算法牽著鼻子走。對於我這種常常覺得自己「思緒混亂」,或者感到「資訊過載」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有價值的視角和一些實用的工具。看完這本書,我開始更加謹慎地使用我的手機和電腦,試圖找迴一些屬於自己的專注和深度。
评分拿到《網路讓我們變笨?》這本書,我第一個感覺是:這年頭,誰不是「網路人」?但書名又帶著點警示意味,讓我好奇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一口氣讀下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數位閱讀」的剖析。過去我們讀書,是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慢慢品味。現在呢?很多人都是在螢幕上「瀏覽」文字,快速掃描,尋找關鍵字,跳躍式的閱讀。作者深入探討瞭這種閱讀模式的改變,對我們理解能力、專注力,甚至是想像力可能造成的影響。他沒有否定數碼化閱讀的優勢,像是資訊的即時性與檢索的便利,但他更強調瞭傳統閱讀方式在培養深度思考和同理心方麵的重要性。書中舉的例子也很有說服力,像是我們在讀一篇長文時,很容易因為彈齣通知而分心,或是習慣性地打開另一個網頁尋找額外資訊,結果卻離原本的主題越來越遠。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閱讀習慣,開始意識到,或許我需要的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更專注、更有深度的閱讀。對於那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感到迷失,或是懷疑自己專注力下降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個很好的嚮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