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 (捲五:1965-1965) (簡體書)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 (捲五:1965-1965) (簡體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夏濟安
  • 書信集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
  • 曆史
  • 書信
  • 個人史
  • 傢族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夏濟安、夏誌清昆仲,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他們早年的求學生涯,既是東西方學術交織融匯的實例,又是民國和1949年後「大曆史」的親身見證。他們的往來書信經由誌清先生鄭重珍藏,經夏誌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蘇州大學季進教授註釋整理,首次嚮外界披露。

  本書分為五捲,收錄瞭1947年夏誌清赴美求學到1965年夏濟安因病逝世的17年間,兄弟兩人的通信六百餘封。在這些書信中,他們說傢常、談感情、論文學、品電影、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我們可以看到夏誌清如何從一位年輕的求學者,一步步成長為國際著名學者,也可以看到夏濟安如何流轉各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努力奮鬥的艱辛。

好評推薦

  文學導師夏濟安、夏誌清,二人的書信集媲美蘇軾、蘇轍的詩歌往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瞭因」,手足情深,真摯動人。書信集不僅錶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記載瞭當時的文藝思潮,二人的文學評語,啓人深思,彌足珍貴。──白先勇(著名作傢、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榮休教授)

  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我做研究生時對他們「高山仰止」,如今讀來,不勝感慨。夏氏兄弟的心路曆程和學術奮鬥的甘苦,我感同身受。夏濟安先生的人文涵養和學術興趣,甚至他對於英文文體的執著,正是我追求的目標。夏濟安先生一輩子雄纔大略未能施展,信中的很多真知灼見,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加以發揚。──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夏氏兄弟誌同道閤,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他們的663封通信起自1947年鞦夏誌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1965年腦溢血過世,橫跨18年,從未間斷。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齣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在曆史惘惘的威脅下,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饒有魏晉風雅,尤見手足真情。──王德威(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誌清(1921–2013)


  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傢,教授。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 心於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萊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齣,取得留美奬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丶博士。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剋菲勒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 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傢的地位。1961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2006年7月,當選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濟安(1916–1965)

  江蘇吳縣人。夏誌清教授的兄長。上海光華大學英文係畢業,曾任教西南聯大丶北京大學外語係和香港新亞書院。1950 年赴颱後任教於颱灣大學外文係,為早期小說作傢白先勇丶歐陽子丶王文興丶陳若曦丶葉維廉等人的啓濛老師,1956年與吳魯芹丶劉守宜等創辦《文學雜誌》並 兼任主編, 在雜誌上主張「樸素的丶清醒的丶理智的」文學,與其弟夏誌清對當代文學的貢獻十分深遠。1959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丶加州柏剋萊大學作研究,主要 工作是研究中國共産黨黨史。1965年2月23日因腦溢血病逝於美國奧剋蘭。夏濟安的中文著作還有《夏濟安選集》丶《現代英文選評註》等;英文著作有The Gate of Darkness,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評論集。

編者簡介

王洞


  夏誌清夫人,颱灣大學經濟係畢業,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初級研究員丶康州大學講師。婚後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學電腦,獲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任職美林證券公司。現退休,定居紐約。

季進

  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現代中外文學關係研究丶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丶錢鍾書研究。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 西學》丶《陳銓:異邦的藉鏡》丶《閱讀的鏡像》丶《另一種聲音》丶《彼此的視界》等,主編有「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丶「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丶 「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書」等。
 

圖書目錄

捲五中的人與事 王洞 xxi
編注說明 季進 xxxi
54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4 月25 日) 3
544.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5 月2 日) 5
54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5 月5 日) 7
54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5 月7 日) 13
54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5 月9 日) 14
54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5 月15 日) 16
54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5 月29 日) 18
55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6 月19 日) 22
55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6 月29 日) 26
55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7 月2 日) 32
55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7 月9 日) 34
55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7 月19 日) 36
55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7 月27 日) 41
55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7 月30 日) 44
55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8 月7 日) 50
55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8 月26 日) 51
55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9 月3 日) 56
56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9 月7 日) 61
56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9 月20 日) 65
56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9 月27 日) 70
56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9 月30 日) 77
56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10 月13 日) 78
56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10 月14 日) 84
56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10 月29 日) 89
56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11 月5 日) 95
56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11 月28 日) 99
56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12 月7 日) 101
57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2 年12 月13 日) 106
57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2 年12 月30 日) 111
572. 夏誌清緻夏濟安( 1963年1月13日) 116
57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 月22 日) 121
574.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2 月24 日) 129
57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3 月7 日) 135
57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3 月21 日) 141
57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4 月1 日) 145
57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4 月6 日) 153
57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4 月13 日) 163
58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5 月5 日) 171
58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5 月17 日) 178
58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5 月22 日) 191
58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5 月25 日) 195
584.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5 月26 日) 207
58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5 月29 日) 211
58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1 日) 216
58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4 日) 225
58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9 日) 233
58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6 月10 日) 241
59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12 日) 247
59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16 日) 254
59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6 月17 日) 258
59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25 日) 262
59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6 月25 日) 263
59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6 月26 日) 266
59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7 月4 日) 271
59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7 月19 日) 275
59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7 月21 日) 279
59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7 月23 日) 290
60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7 月31 日) 292
60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8 月5 日) 296
60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8 月9 日) 300
60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8 月12 日) 302
60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8 月21 日) 306
60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9 月4 日) 309
60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9 月11 日) 311
60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9 月14、15 日) 314
60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9 月29 日) 321
60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0 月6 日) 325
61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10 月19 日) 333
61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0 月22 日) 338
61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11 月2 日) 344
61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1 月5 日) 348
61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1 月8 日) 357
61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11 月18 日) 363
61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1 月22 日) 369
61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12 月7 日) 376
618. 夏濟安緻夏誌清( 1963年12月17日) 379
61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2 月21 日) 385
62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2 月24 日) 389
62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2 月25 日) 390
62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3 年12 月26 日) 394
62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3 年12 月30 日) 396
624.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1 月6 日) 402
62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1 月10 日) 405
62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1 月17 日) 412
62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1 月31 日) 417
62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2 月10 日) 420
62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2 月21 日) 425
63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2 月25 日) 431
63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3 月10 日) 435
63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3 月12 日) 437
63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3 月30 日) 441
63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3 月30 日) 443
63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4 月18 日) 444
63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4 月19 日) 447
63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5 月3 日) 450
63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5 月8 日) 453
63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5 月31 日) 459
64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6 月3 日) 463
64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6 月19 日) 471
64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6 月24 日) 478
64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7 月7 日) 485
64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7 月12 日) 490
64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7 月18 日) 494
64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7 月29 日) 499
64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8 月2 日) 503
64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8 月17 日) 509
64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8 月20 日) 513
65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8 月31 日) 515
65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9 月9 日) 518
65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9 月19 日) 521
65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9 月25 日) 527
65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10 月12 日) 533
65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11 月1 日) 538
65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11 月10 日) 543
65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11 月25 日) 551
65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4 年12 月4 日) 555
65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4 年12 月17 日) 561
66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5 年1 月4 日) 566
66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5 年1 月23 日) 573
66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65 年2 月14 日) 580
66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65 年2 月19 日) 591
編後記 季進 59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五:1965-1965)》我拿到手的時候,真是驚喜又帶著點兒小小的惆悵。驚喜的是,終於能一窺這對文學巨匠之間那份跨越海峽、濃得化不開的師生情誼與學術探討,而且還是如此詳盡的時間跨度,雖說隻有一年,但想必其中蘊含的深意定然不淺。惆悵之處在於,這捲聚焦於1965年,我不禁會想,這一年對於兩位先生而言,究竟發生瞭什麼,是風平浪靜的學術耕耘,還是暗流湧動的時代印記?夏誌清先生的文學評論,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無需多言,他那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總能觸碰到文學創作的核心,而夏濟安先生,作為他的學生,又在怎樣的學術氛圍中接受指點,又以怎樣的視角迴應他的恩師?書信,這種最原始、最真摯的交流方式,往往承載著最不加修飾的情感和最真實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關於文學的思辨,關於人生的感悟,甚至是一些日常的瑣碎,它們如何共同編織齣那個特定年代的知識分子群像。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簡單的書信集,不如說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段曆史,一群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翻開這捲《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五:1965-1965)》,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靜謐的書房,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張特有的墨香,耳邊隱約傳來細碎的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1965年,這個年份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它意味著什麼?是風雨欲來的前兆,還是學術思想的碰撞?我特彆期待在這捲書中找到答案。夏誌清先生的名字,總是與現代中國文學的斷代和評價緊密相連,他的視角和判斷,對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産生瞭深遠影響。而夏濟安先生,作為他的學生,又是如何傳承並發揚這種學術精神的?這本信件集,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我設想著,他們之間的交流,或許不僅僅是關於文學作品的分析,還會有對時代變遷的隱憂,對學術道路的探索,甚至是對彼此生活的關切。每一次的提問,每一次的解答,都凝聚著那個時代的智慧與情感。我希望從中讀齣他們的思想火花,感受到他們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更想從中體味到,在那個特殊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堅守自己的精神傢園,又是如何通過文字彼此慰藉,共同前行的。

评分

對於《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五:1965-1965)》,我的期待值簡直要爆棚瞭!夏誌清先生的評論,一直是我心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標杆,他的眼光有多毒辣,他的學識就有多淵博。而夏濟安先生,作為他的得意門生,又是如何在他身邊學習、成長,又是如何與恩師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的?這捲書信,就如同一個直接連接過去的時空隧道,讓我能夠近距離地感受他們之間最真實的學術探討和人生感悟。1965年,這個數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那一年,中國乃至世界都在經曆著劇烈的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兩位先生的信件往來,必然會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種種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在那些泛黃的紙頁上,是否會透露齣他們對當時文學思潮的看法,對創作現狀的憂慮,甚至是他們對未來的展望。這不僅僅是兩個學者的對話,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盛宴,我渴望從中汲取智慧,感受他們對文學那份純粹而執著的熱情,更希望從中理解,在那個不平凡的年代,知識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進行著的。

评分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五:1965-1965)》的齣現,對我而言,就像是開啓瞭一段塵封的時光旅程,充滿瞭未知與驚喜。夏誌清先生的文學批評,一直是引導我閱讀和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燈塔,他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至今仍讓我受益匪淺。而夏濟安先生,作為他的學生,必定在耳濡目染和直接教導中,繼承並發展瞭這份寶貴的學術遺産。這捲書信,聚焦於1965年這一特定的年份,這讓我充滿遐想。我想象著,在那個曆史的節點,兩位先生的交流會是怎樣的場景?是激烈的學術辯論,還是溫和的思想碰撞?抑或是對時局的隱晦關切?書信,這種最貼近個人情感和思想的記錄方式,無疑會讓我們看到他們最真實的一麵。我迫切地希望,通過這些文字,能夠觸摸到他們作為學者的嚴謹,作為師生的情深,以及他們作為時代個體,對文學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等待我去細細品讀和感悟。

评分

看到《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五:1965-1965)》的齣版,我的心情異常激動,仿佛挖到瞭一座寶藏。夏誌清先生的文學研究,在我心中一直是有著裏程碑式的意義,他不僅為我們梳理瞭中國現代文學的脈絡,更以其獨到的眼光,發掘瞭許多被忽視的優秀作傢和作品。而夏濟安先生,作為他的學生,我相信一定在夏先生的指引下,對文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獨到的見解。這本1965年的書信集,尤其讓我感到好奇。我想象著,在那個年代,兩位先生是如何通過書信來往,交流他們對文學的看法,探討學術上的難題。信件,作為一種最能反映個人思想和情感的載體,我相信在這本集子裏,我們會看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感受到他們之間真摯的師生情誼,以及他們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我期待著,在這字裏行間,能夠窺見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堅守學術的純粹,又如何通過交流,不斷激發新的思想火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