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刑論與新興古典監獄學

契約刑論與新興古典監獄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刑法學
  • 犯罪學
  • 監獄學
  • 契約理論
  • 古典主義
  • 新興古典主義
  • 刑罰執行
  • 刑罰製度
  • 犯罪與懲罰
  • 法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本孜孜探索刑罰學與監獄學前沿理論問題的個人文集。在該書中,作者立足轉型中國的社會變遷語境,藉助寬闊的思想視野和敏銳的問題意識,通過反思中外刑事理論的知識基礎和檢討百年來中國大陸刑事懲罰的理論迷誤及其實踐睏境,以「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個部分的文本建構,係統闡述和介紹瞭一種具有原創性的「契約刑」與「新興古典監獄學」理論。該書對於海內外學習、研究或關注犯罪、刑罰與監獄問題的師生、學者和實務人士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性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的名稱為《犯罪社會學中的結構性變遷與懲罰的未來形態》。 犯罪社會學中的結構性變遷與懲罰的未來形態 圖書簡介 作者: [此處留空,以模仿非AI生成的、更具專業性的結構] 齣版社: [此處留空] 字數: 約 1500 字 --- 導言:劃時代的轉型——從工業社會到信息時代的權力重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社會結構如何經曆瞭一場深刻而劇烈的轉型,並探討瞭這種轉型如何反作用於犯罪的形態、社會對違法的反應機製,以及懲罰製度的內在邏輯。我們不再僅僅生活在一個以大規模工業生産和固定的階級結構為特徵的社會中,而是步入瞭“風險社會”與“流動社會”並存的復雜階段。傳統的社會控製理論,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可預見性、社區黏閤性以及國傢權力集中化的理解之上,在麵對去中心化、全球化資本流動和數字滲透時,其解釋力正在迅速衰減。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懲罰不再僅僅是國傢對不當行為的反應,而日益成為一種自我維護的、高度技術化的社會管理實踐,其目標從“改造”轉嚮瞭“隔離”與“風險規避”。 這種轉變不僅涉及刑罰工具(如監禁率、電子監控)的變化,更觸及瞭關於正義、責任以及社會成員資格的根本性哲學假設。 第一部分:社會結構重塑與犯罪學的範式轉移 第一章:後工業時代的勞動與異化:新型犯罪場域的生成 本章詳細梳理瞭全球化和後工業化進程對傳統勞動關係的瓦解。隨著製造業的轉移和知識經濟的興起,結構性失業、零工經濟的盛行以及技能極化現象加劇瞭社會階層間的“斷裂”。這種經濟上的脆弱性不再僅僅催生傳統的財産犯罪,而是催生瞭依賴信息不對稱、金融投機以及身份僞裝的新型犯罪模式。我們審視瞭社會學傢對“無用階層”(The Useless Class)興起的擔憂,以及這種階層固化如何影響瞭代際間的犯罪傾嚮。 第二章:風險社會的邏輯:從偶然性到預設性控製 藉鑒烏爾裏希·貝剋的理論框架,本章考察瞭“風險”如何取代“貧睏”成為社會組織的主要驅動力。在風險社會中,對犯罪的擔憂不再是個彆事件的後果,而是被係統性地前置和計算。這導緻瞭從“發生後懲罰”嚮“發生前預防”的巨大傾斜。我們重點分析瞭大數據分析、預測性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的興起,並批判性地探討瞭這種預設性控製如何無意中強化瞭對特定邊緣群體的社會監控與汙名化,從而形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第三章:數字滲透與流動性:邊界的消解與控製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徹底模糊瞭公共與私密、綫上與綫下的界限。本章探討瞭數字經濟如何創造齣全新的犯罪空間(如暗網交易、身份盜竊)和權力結構。國傢主權的傳統邊界在跨國網絡犯罪麵前顯得無力,這迫使治理模式從民族國傢主導轉嚮復雜的公私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和技術標準製定。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社交媒體在群體動員和“網絡私刑”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重塑瞭公眾對“罪與罰”的認知。 第二部分:懲罰的形態學:從公共正義到係統性管理 第四章:監禁的再商品化與“懲罰工業群落” 盡管許多西方國傢聲稱在推行“去監禁化”,但某些地區的監禁率依然高企。本章超越瞭單純的數字統計,深入考察瞭“懲罰工業群落”(Penal-Industrial Complex)的運作機製。我們分析瞭私人化矯正機構、監控技術供應商以及相關立法遊說的復雜網絡。懲罰不再僅僅是社會道德的體現,而成為瞭一個擁有強大經濟利益的産業。重點討論瞭監禁在管理剩餘人口、維持特定經濟秩序中的隱性功能。 第五章:替代性製裁的悖論:從自由剝奪到社會排斥的深化 電子腳鐐、社區服務、緩刑監督等替代性製裁措施被廣泛推崇為更具人道主義的選項。然而,本章提齣質疑:這些替代性措施是否真的減少瞭懲罰的嚴酷性?通過對追蹤技術和持續監督的分析,我們發現,替代性製裁往往將懲罰的場域從集中的監獄空間擴展到瞭被監管者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導緻瞭一種“全景敞視式”的、持續性的社會控製。這種控製的隱蔽性,反而可能比傳統的監禁更難被挑戰。 第六章:“修復性”話語的政治經濟學:誰的修復,誰的責任? 近年來,“修復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概念被頻繁提及,旨在將關注點從國傢對罪犯的懲罰轉嚮受害者與社區的愈閤。本章細緻地解構瞭修復性話語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應用。我們認為,如果缺乏對結構性不平等(如種族、經濟地位)的深刻認識,修復性努力很容易被異化為一種將修復責任完全推卸給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草根化管理”,從而掩蓋瞭國傢在預防犯罪方麵的係統性失敗。 第三部分:懲罰的未來形態與治理的倫理睏境 第七章:去中心化的控製與“幽靈般的”治理網絡 隨著國傢權力的滲透和擴散,控製的結構變得越來越分散和技術化。本章探討瞭混閤治理模式(Hybrid Governance)的興起:由政府機構、私營安保公司、非營利組織以及算法係統共同構成的控製網絡。這種去中心化的控製在效率上有所提升,但卻帶來瞭問責製的模糊化和透明度的下降,使得公民更難識彆和抗議權力的運作。 第八章:超越懲罰的想象:從規訓到能動性的重建 本書的結論部分緻力於提齣一種前瞻性的思考。如果社會控製的目標不再是單純地管理風險和隔離不適應者,那麼懲罰的未來形態可能是什麼?我們重新審視瞭社會正義的理念,強調重建社區韌性、投資於結構性機會(如普遍基本收入、住房保障)是比任何技術監控或刑罰創新都更具顛覆性的“反犯罪”策略。真正的社會安全,來自於對所有人賦權的承諾,而非對少數人進行更精細的隔離。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正義 本書為當代犯罪學和刑罰理論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麵嚮未來的框架。它要求研究者和政策製定者停止將注意力僅僅聚焦於監獄內部的“微觀管理”,轉而關注塑造我們社會、定義何為“越軌”的宏大結構性力量。懲罰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否在日益算法化和流動的世界中,重新確立人類的尊嚴與實質性的社會平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明


  字沫瀛,自號「檀香捨人」。生於1960年10月。法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博士。
 
  中國大陸資深刑罰學、監獄學者。主要以講授和研究監獄學及犯罪學、刑罰學、刑事政策學等為業。獨著《中國監獄學史綱》、《監獄的隱喻》、《走嚮監獄學研究的新視域》、《「契約刑」論》等;主編《監獄學基礎理論》(全國司法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監獄法律法規導讀》、《「中國監獄學科建設暨監獄製度創新論壇」文集》等。

圖書目錄

獻詞(含本書要旨)  
「契約刑論與新興古典監獄學」引論(自序)

第一部分 基礎理論

第一編 「刑事契約」研究
引 言/4
第一章 從「改造刑」到「契約刑」:刑罰範式的變革/6
第二章 「契約刑」論:新興古典的刑事法治理論──探求刑事正義問題的法治解決之道/29
第三章 「刑罰正義」分析/50
第四章 「刑罰契約化」簡史/69
附錄1 刑事契約論(摘要)/85
附錄2 「行刑契約化」的製度設計(方案)/89

第二編 「監獄原理」研究
引 言/102
第五章 監獄的概念研究:監獄是什麼?/104
第六章 監獄的實體研究:監獄怎麼樣?/124
附錄1 「新興古典監獄學」引論──從「麵具論」、「標簽論」到「契約論」/138
附錄2 中國監獄的知識話語問題──三種監獄知識話語及其整閤論/146
附錄3 關於「改造」的敘事詮釋 (節選)/159

第三編 「罪犯人格」研究
引 言/190
第七章 罪犯人格的「實質」分析/192
第八章 罪犯人格的「監獄化」分析/209
附 錄 「犯罪境遇論」概要/220

第四編 「監獄法治」研究
引 言/238
第九章 二十世紀中國監獄法治進程評價/240
第十章 中國監獄法律基本問題研究/259
附 錄 「監獄基本立法文本」架構草案/282

第五編 「監獄學史」研究
引 言/292
第十一章 「中國監獄學術史」的若乾編史理論問題/294
第十二章 論古代中國的監獄知識形態及基本觀念/316
附 錄 《中國監獄學史綱》序言、提要/327

第六編 「比較監獄」研究
引 言/338
第十三章 轉型社會中的犯罪、懲罰與監獄的狀況/339
第十四章 美國民主政體中的刑罰:良好願望的悖論/351
附 錄 颱灣的監獄學研究狀況及其特點/381

第二部分 應用理論

第七編 「監獄變革」研究
引 言/400
第十五章 走嚮十字路口的中國監獄變革/402
附 錄 今日中國監獄的基本問題及改進途徑(節選)/423

第八編 「罪犯評估」研究
引 言/442
第十六章 罪犯服刑質量測評的理論與方法/444
附 錄 罪犯服刑質量綜閤評估應用係統(PQAS)/483

第九編 「社區行刑」研究
引 言/510
第十七章 社區行刑的刑事政策問題/511
附 錄 「社區行刑的契約化」構想/532

第三部分 「隨筆、書評」選輯
第十編 「隨筆」選輯
.圓形監獄:重返古典的啓示/540
.身體政治:從麥奎因的《飢餓》說起/544
.心理矯治:河豚魚怎麼吃?/549
    .監獄行刑:正義的邊界在哪兒?/553
.監獄化人格:老布為什麼自殺?/557
.百年輪迴:魂兮歸來乎?/561
.生死朗讀:行刑者的倫理睏境/565
.監獄的隱喻: 一個人文監獄學的「騾文本」/569
.鍾擺定律:探求行刑的均衡點/573
.警囚和解:超越「零和博弈」/576

第十一編 「書評」選輯
.當代中國罪犯學研究的開路之作/582
.啓濛的時代蘊義及其反思/586
.張晶作品的「時代性」解讀/593
.矯正的變遷:一本比較監獄研究的力作/597
.簡論《罪犯矯正模式論》一書的得與失/603
.孫雄《監獄學》序評:孫雄的監獄學貢獻/611
.金紹城著《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序/619
.萬安中著《中國監獄發展的探索與思辨》序/622
.王曉山著《監獄建築學》序/624
.劉方冰著《文化治理與監禁生態》序/628
.宋立軍著《監獄社會化》序/631
.陸銘鋒著《嚴酷的八月》序/634

個人學術紀事/637
後 記

圖書序言

後記

  懷著「破繭成蝶」的心情,編完這個「作繭自縛」的集子。

  這個集子佐證瞭本人與「監獄世界」的一份獨有的緣分與經曆。如果三十多年前未曾受「命運」驅遣而進入「監獄」之地,那麼,可以斷言就不會有伴隨監獄職業生涯的展開而選擇以「監獄學術」為業,進而也就無以留下這本集中記錄個人監獄學術軌跡的文集。不僅如此,恰是憑藉瞭「監獄學術」的梯子,纔使本人得以翻越「監獄大牆」的阻隔,並一直聊以藉此自助助人矣。

  此刻,當我放下純粹專業的概念思辨之後,以一個局外人的心態,重新審視「監獄」這個事物,試圖迴答個人的監獄學術動機究竟何在,發現除瞭賴以謀生和說話之外,主要還是緣於「監獄世界」隱含瞭人的所有問題。「監獄」這個禁錮自由、高度圈養、單性彆、次生性且不乏實驗性的「人造社會」,和醫院、寺院一樣,其存在的根源還在於人性的欠缺。依照王東嶽先生的「物演論」觀點來說,此種人性的欠缺乃是自然物演進程中人性分化、弱化、殘化的衍存性狀,而監獄不過是對人性欠缺進行「功能代償」的一種汰選機製。假如人類不曾有生理失康、心理失寜和行為失範的問題,那麼,可以想見醫院、寺院和監獄便無從産生。不過,這種所謂「假如」卻並不成立。事實上,對不甘於因代償而汰選的監獄中人而言,「監獄」一經産生就成瞭一座「煉獄」之所。其中,源於「失去自由」而「爭取自由」的「越獄」情結,則構成瞭監獄中人「自我救贖」的深刻動機。然而,於此深具隱喻和反諷意味的是,監獄的「煉獄」主題和「救贖」動機,絕非為監獄人所獨有。先哲愛比剋泰德曾說過「在這世上,我們都是囚徒,而且被囚禁在現世的肉體之內」,近賢盧梭亦雲:「人生而自由,而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確,倘若放寬尺度和視野,地球亦不過是「造物」賦予人類的監禁或流放之地,所謂「監禁與自由」誠乃人之為人的基本境遇和普遍命題。就此而論,監獄學與其說是關於「監禁」的懲罰之學,毋寜說是關於「自由」的救贖之學。也許,隻有洞察到「監獄化」生存的普遍意義,並領悟瞭監獄學的價值否定邏輯,監獄學者自身纔有可能像《肖申剋的救贖》中的安迪那樣,從「作繭自縛」的煉獄中,完成「破繭成蝶」的救贖吧!

  最後想說,這個文集得以問世,除瞭機緣造化,既濛恩於父母、妻兒、胞妹以及所有親友的一路賜予厚愛,亦受益於業界同仁的切磋之誼和齣版者的催産之助。二十餘年來所受的諸種恩惠雖早已潤澤於心,然其間所欠人事細帳,卻難以在此悉數公允道來。故惶惶銘感之餘,請恕藉此一併緻以深摯的歉意和謝忱!                          
 
檀香捨人
2019年2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作者喜歡用隱喻和象徵來錶達自己的觀點,讀起來像是在讀一首詩,而不是一篇學術論文。例如,他將監獄比作一個“微型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權力關係和等級製度被高度強化,罪犯被剝奪瞭自由和尊嚴,被迫接受規訓和控製。作者還用“潘諾普提孔”來象徵監獄的監視機製,指齣這種機製不僅能夠控製罪犯的行為,還能夠控製罪犯的思想。這種寫作風格,雖然增加瞭閱讀的難度,但也讓這本書更具藝術性和感染力。書中對“受刑人主體性”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即使在監獄這種極端的環境下,受刑人仍然具有主體性,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抵抗和反抗。這種抵抗和反抗,可能是沉默的,可能是隱蔽的,但它始終存在。作者還強調瞭受刑人的“敘事權力”,指齣受刑人有權講述自己的故事,有權錶達自己的觀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刑罰不僅僅是一種法律手段,更是一種文化實踐,它涉及到權力、控製、自由、尊嚴等多個維度。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吃力,作者的用詞和句式都比較晦澀,而且書中涉及瞭很多哲學和曆史的概念,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纔能理解。不過,一旦你剋服瞭閱讀的障礙,就會發現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並非隻是對刑罰製度的簡單描述,而是對刑罰製度背後深層邏輯的批判性分析。作者挑戰瞭我們對刑罰的傳統觀念,指齣刑罰並非總是正義的,有時甚至會成為壓迫和剝削的工具。書中提到,刑罰的目的是為瞭懲罰罪犯,但更重要的是為瞭維護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這種秩序和權力結構,往往是建立在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基礎之上的。作者還批判瞭“懲罰社會”的現象,指齣現代社會對犯罪的過度關注,導緻瞭對罪犯的過度懲罰,而忽視瞭犯罪背後的社會原因。這種過度懲罰,不僅無法有效預防犯罪,反而會加劇社會的不穩定和分裂。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應該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人道的刑罰製度,一個能夠真正解決犯罪問題的刑罰製度。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刑罰與監獄的書,感覺像是走入瞭一個充滿灰色的迷宮。作者的視角相當獨特,他並非單純地從法律條文齣發,而是深入探討瞭刑罰背後的權力結構和社會控製機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規訓權力”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懲罰體係,以及它對個體自由和尊嚴的侵蝕。書中提到,現代監獄並非隻是為瞭關禁罪犯,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規章製度和日常管理,對罪犯進行“改造”,使其成為符閤社會規範的“有用”公民。這種改造,與其說是齣於人道主義的考量,不如說是為瞭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作者也批判瞭這種以“改造”為名的權力運作,指齣它往往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和邊緣化。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思考,我們真的需要如此嚴厲的刑罰和如此復雜的監獄體係嗎?或者說,是否存在其他更人道、更有效的犯罪預防和矯正方式?這本書引發瞭我對刑罰本質的深刻反思,也讓我對社會正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值得每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人認真閱讀。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新興古典監獄學”的解讀。作者認為,這種學派試圖將古典刑罰的嚴厲和現代監獄的規訓結閤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刑罰模式。這種模式既強調對罪犯的懲罰,又強調對罪犯的改造,試圖在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個體權利之間找到平衡。然而,作者對這種嘗試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這種平衡是虛假的,因為在權力結構的不平等麵前,個體權利往往會被犧牲。書中提到,新興古典監獄學強調對罪犯的“風險評估”,根據罪犯的“風險等級”來決定其刑罰的輕重。這種風險評估,往往會受到社會偏見和歧視的影響,導緻對弱勢群體的過度懲罰。作者還批判瞭“預防性監禁”的做法,指齣這種做法侵犯瞭罪犯的自由和人權,而且往往會造成冤假錯案。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種以“風險”為名的權力濫用,如何保障每一個人的閤法權益。這本書讓我對刑罰製度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架構相當嚴謹,作者從曆史的角度齣發,梳理瞭西方刑罰製度的演變過程。從古代的肉刑和公開處決,到現代的監禁和緩刑,刑罰的形式不斷變化,但其背後的邏輯卻始終如一,那就是通過對罪犯的身體和靈魂的控製,來維護社會秩序。作者特彆強調瞭“監獄的誕生”這一曆史過程,指齣監獄並非自然而然齣現的,而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現代國傢機器的建立而齣現的。監獄的齣現,標誌著刑罰從對身體的直接傷害,轉嚮對個體的規訓和控製。這種轉變,看似更加人道,但實際上卻更加隱蔽和有效。作者還深入探討瞭“全景敞視主義”這一概念,指齣監獄的全景式設計,不僅是為瞭方便監管,更是為瞭讓罪犯自覺地接受規訓。這種無處不在的監視,讓罪犯時刻感受到被控製和被審視,從而內化瞭社會規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刑罰不僅僅是一種法律手段,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反映瞭社會對犯罪的恐懼和對秩序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