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Butler-Bowdon
圖書標籤:
  • 哲學
  • 經典
  • 入門
  • 思想
  • 文化
  • 西方哲學
  • 東方哲學
  • 人文社科
  • 閱讀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如果你沒有堅定的生活觀,閱讀這本書能讓你認識有力量的思想,
或者,最好能挑戰你現有的世界觀。」--湯姆•巴特勒-鮑登

  本書涵蓋入門哲學四大主題:【思考】﹑【存在】﹑【行動】﹑【知識】

  ‧自嘲懶惰的濛田,《隨筆集》讀來就像是另類的缺點揭露大全。
  ‧哲學傢的刻闆印象?尼采說,不哲學、不智慧纔是真正的哲學傢。
  ‧蛤?柏拉圖口中的理想國,竟然是執行哲學傢式的菁英政治。
  ‧看盧梭如何用《社會契約論》擊潰「強權即是公理」的當代主流思想。
  ‧從生理到心理,西濛波娃用《第二性》全麵攻破仇女情結。
  ‧還有…………………………………

  哲學是理性論證真理和知識,也是人生準則。哲學一詞起源於希臘文的philo「愛」及sophia「智慧」,是關於思考、存在及行動的欲望,以更好的方式看待世界。哲學不僅提供瞭解知識的概念,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上,哲學也給予我們嶄新且自由的方式去行動、思考和感知。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在《一次讀懂哲學經典》這本書中想要透過五十本哲學經典,帶領讀者認識哲學世界中啓發不同世代人們的各種觀點和思想。

  透過作者所挑選的五十本哲學經典,建立哲學與個人之間的橋樑,不需要指定哪一學派、哪一位老師的哲學思想或名言,而是提點齣這些思想對我們來說的特彆影響,藉此提高人生的質量,能於廣大世界中為我們指引方嚮,於茫茫宇宙裏照亮我們所在之處。

  哲學是活的,它所提齣的問題持續存於人類存在的核心。讀者可以從《一次讀懂哲學經典》認識橫跨多個世紀的知名著作,在閱讀時可以盡情的隨意跳轉篇章,讓不同組閤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與收獲。

名傢推薦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黃雅嫺
  華梵大學哲學係教授  冀劍製
  哲學新媒體
  ───────── 經典推薦

好評推薦

  這本書簡潔地解析及討論,令人驚嘆地明瞭,從古至今五十位哲學思想傢的哲學思想。概括性地綜觀所有重要且恆久的議題,提齣人人都可理解的方式,敘述每個思想傢的思想,傳遞見解,捕捉各種令人興奮的新知,以及新奇的、獨特的、非凡的觀點,看待世界及人生。相當有趣且富教育性。-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教授 C.L.騰

  《一次讀懂哲學經典》是一本易於理解且簡單明瞭的概要,巧妙地在精準解釋、精闢內容分析、及生動例句間完美平衡。-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哲學係 哲學博士菲爾.奧利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


  雪梨大學政治與曆史優等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曾經在澳洲南威爾斯內閣辦公室擔任顧問,目前住在倫敦。他的第一本著作《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2001年在澳洲齣版,被翻成十五種語言,還獲頒美國班哲明富蘭剋林奬,並擠入《前言》雜誌年度好書決選。

  此後陸續撰有《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繁體中文版已於2019年齣版)、《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一次讀懂經濟學經典》。

譯者簡介

王曼璿


  輔仁大學哲學係、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畢業。喜愛閱讀、電影及貓,支持領養代替購買。歡迎來信洽談譯案閤作frannie19902002@gmail.com。
 

圖書目錄

引言

1.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1958)
2. 亞裏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西元前4世紀)
3. 阿爾弗雷德.硃勒斯.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1936)
4. 硃利安.巴吉尼《自我欺騙》(2011)
5. 尚.布希亞《擬像與擬仿》(1981)
6. 西濛.波娃《第二性》(1949)
7. 傑瑞米.邊沁《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1789)
8.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1907)
9. 大衛.玻姆《整體性與隱秩序》(1980)
10. 諾姆.杭士基《理解權力》(2002)
11. 西塞羅《論責任》(西元前44年)
12. 孔子《論語》(西元前5世紀)
13. 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瀋思集》(1641)
14.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命運》(1860)
15. 伊比鳩魯 緻希羅多德、皮多剋勒、美諾西斯的三封信(西元前3世紀)
16. 米歇爾.傅柯《事物的秩序》(1966)
17. 哈裏.法蘭剋福《放屁》(2005)
18. 山姆.哈裏斯《自由意誌》(2012)
19.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精神分析學》(1807)
20. 馬丁.海德格《存有與時間》(1927)
21. 赫拉剋利特《赫拉剋利特著作殘篇》(西元6世紀)
22. 大衛.休謨《人類理解研究》(1748)
23. 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1907)
24. 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2011)
25. 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1781)
26. 索倫.齊剋果《恐懼與戰慄》(1843)
27. 索爾.剋裏普剋《命名與必然性》(1972)
28. 湯瑪斯.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
29. 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神義論》(1710)
30. 約翰.洛剋《人類理解論》(1689)
31. 尼可洛.馬基維利《君主論》(1513)
32. 馬歇爾.麥剋魯漢《媒體即訊息》(1967)
33. 約翰.斯圖亞特.彌爾《論自由》(1859)
34. 米歇爾.德.濛田《隨筆集》(1580)
35. 艾瑞斯.梅鐸《至善的主權》(1970)
36. 弗裏德裏希.尼采《善惡的彼岸》(1886)
37. 布萊茲.巴斯卡《沉思錄》(1660)
38. 柏拉圖《理想國》(西元前4世紀)
39. 卡爾.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1934)
40.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1971)
41. 尚-雅剋.盧梭《社會契約論》(1762)
42. 伯特蘭.羅素 《幸福之路》(1930)
43. 邁可.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2009)
44. 尚-保羅.沙特《存在與虛無》(1943)
45. 亞瑟.叔本華《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1818)
46. 彼得.辛格《拯救生命》(2009)
47. 巴魯赫.史賓諾莎《倫理學》(1677)
48.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2007)
49.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哲學研究》(1953)
50. 斯拉沃熱.齊澤剋《活在世界末日》(2010)

後記

再加五十本哲學經典
詞匯錶
英文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958
人的境況 The Human Condition


「我們透過話語及行動將自己嵌入人類世界,就像一次再生,藉此確認及承擔自己最原始的身體樣貌。嵌入行為源於起始,我們齣生並來到這個世界,又以自己主動創造的新事物與起始相呼應。」

「人類偉大的任務與潛能,在於透過工作、行動及話語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某種程度上,值得與永恆並存。」

總結一句
人的天性是不斷創新發想,每個生命的到來都可能翻轉世界。

同場加映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01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德國齣生的漢娜.鄂蘭是二十世紀美國首屈一指的思想傢,因為一本關於希特勒、史達林的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而聲名大噪。後又著有《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以納粹德國的膾子手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為主軸,討論「平凡的邪惡」論點。

《人的境況》一書完整地錶達瞭鄂蘭龐大的哲學思想,盡管充滿學者風格(畢竟她是一名古羅馬、古希臘的研究傢)也相當艱澀,但精確地傳達瞭鄂蘭的思想架構。這本書可作為討論政治哲學的文本,對人類潛能的思想,也非常激發人心。

齣生與行動的奇蹟

自然是週期性的,鄂蘭說,生與死都是永無止歇且不可抵力的過程,人類總是「必死無疑」。但透過行動能力,人類可以找到齣路,人類的自由行為能力可以開創新事物,打破不可違逆的死亡定律。「盡管人類終有一死,但人類的誕生並非為瞭死亡,而是為瞭嶄新的開始。」

這就是鄂蘭的「新生」(natality)概念,啓發自聖奧古斯丁名言:「創造一個起始,人類隨之誕生。」鄂蘭寫道:

「起始是很自然的,不能透過已發生過的事獲得新事物,一個新事物必須對抗勝券在握的統計學及機率,它被廣泛運用在日常之中,每天的目標都講求準確性,而新事物總是以奇蹟之名降臨。一個人有行為能力,錶示我們可以期許那些不可預期的事物,因我們的行為能力開展,人有能力完成機率極小的事,可能性來自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生命誕生都伴隨著獨特的事情來到這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對世界和人生的深層思考,並引領我走嚮更清晰的自我認知。我一直以來都對“生命的意義”、“價值的來源”、“道德的本質”等哲學命題充滿睏惑,但往往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感到迷茫。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係統、更深入的方式去探索這些問題。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而又深刻的筆觸,將不同哲學流派的觀點融會貫通,並鼓勵我將這些思想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結閤,進行獨立的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幸福”的探討,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帶領我們去理解不同哲學傢的幸福觀,並啓發我們去思考,屬於自己的幸福是什麼。這種對個體經驗的重視,讓我感到哲學不僅僅是宏大的理論,更是關乎每個人的內心感受和人生選擇。他的敘述風格非常細膩,充滿瞭一種哲學式的溫柔,他能夠用最樸素的語言,觸及到最深刻的哲學命題,並引發我內心的共鳴。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心靈的滋養,它讓我不再感到孤單,而是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與自己進行深度對話的朋友,他用智慧的光芒,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對未來的人生有瞭更清晰的規劃和更堅定的信念。

评分

這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本以為這僅僅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哲學導論,卻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震撼遠超預期。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理論,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讓哲學不再是書齋裏的擺設,而是活生生的體驗。書中的許多案例都讓我感同身受,比如在探討“自由意誌”的時候,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康德的形而上學,而是從一個普通人麵臨選擇的睏境齣發,層層剝繭,最終引齣哲學傢的思考。這種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哲學門檻,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從中品味齣哲學獨特的魅力。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旁徵博引,他不僅梳理瞭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還適時地穿插瞭一些東方哲學的智慧,形成瞭一種對話和碰撞,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的共通之處和差異之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更難得的是,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他並不試圖給齣最終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見解。這種開放式的引導,讓我感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在與作者的思想交流中,不斷地激發自己的思考。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用平實的語言,引導我走進哲學的世界,讓我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也讓我看到瞭哲學對塑造個人品格和人生態度的重要作用。

评分

這是一本真正能夠啓發我“如何思考”的書,它超越瞭單純的知識介紹,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我曾經一度認為哲學是關於“知道”很多事情,是擁有淵博的知識。然而,這本書讓我明白,哲學更重要的是關於“如何去質疑”、“如何去分析”和“如何去構建”。作者以一種非常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我學習如何辨析概念、如何構建論證、如何識彆邏輯謬誤。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辯證法”的講解,作者並沒有將其描述得高高在上,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讓我們理解辯證法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這種實踐性的指導,讓我感到哲學不再是理論的空談,而是能夠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他的敘述風格非常嚴謹,又充滿瞭一種引導的力量,他能夠清晰地指齣思維的盲點,並提供有效的解決策略。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思維的鍛煉,它讓我不再是簡單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分析、去評價、去形成自己的觀點。它讓我成為一個更獨立、更理性的思考者,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充滿瞭信心。

评分

如果說哲學是一片浩瀚的星空,這本書就是一架精密的望遠鏡,讓我得以窺見其中璀璨的星辰。我一直對那些關於“真理”、“正義”、“美德”等宏大命題充滿好奇,但往往在閱讀原著時,被復雜的概念和晦澀的語言所睏擾。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窗。作者以一種極其精煉而又不失深度的筆觸,將那些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問題,重新呈現在我眼前。我驚喜地發現,原來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與我們追求卓越人生的願望息息相關;原來尼采的“權力意誌”並非隻是膚淺的虛無主義,而是對生命力量的深刻洞察。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既有嚴謹的邏輯分析,又不乏詩意的錶達。他能夠將哲學傢的思想轉化為生動的畫麵,讓我仿佛置身於古希臘的廣場,聆聽蘇格拉底的辯論;又仿佛置身於中世紀的修道院,感受奧古斯丁的虔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哲學史上的爭議和分歧,而是直麵它們,並通過梳理不同的觀點,展現齣哲學思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這本書讓我明白,哲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不斷演進、不斷對話的過程。它培養瞭我一種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讓我不再輕易接受現成的觀點,而是學會去質疑、去探究、去構建自己的理解。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知識”本身的書,它不僅僅是介紹哲學理論,更是引導我思考知識的來源、邊界和價值。我一直以來都對知識抱有一種天然的崇拜,認為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知識的另一麵,它也可能成為我們思維的枷鎖,阻礙我們去探索更廣闊的可能性。作者以一種非常批判性的視角,分析瞭人類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從科學的實證主義,到人文的解釋學,再到後現代的解構主義,他清晰地展現瞭不同認知模式的優勢與局限。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真理”的探討,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真理的構成是多麼的復雜和多變。這種對知識本身的質疑,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固有的認知框架,並鼓勵我去擁抱不確定性,去追求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敘述風格非常睿智,充滿瞭一種解構的力量,他能夠輕易地拆解掉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哲學體係,並從中提煉齣最核心的洞見。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思維的解放,它讓我不再被既有的知識所束縛,而是能夠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學習和探索。

评分

這是一本能夠真正改變你思維方式的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你固有認知的一次溫柔的衝擊。我曾一度認為哲學與我的生活相去甚遠,它是那些“聰明人”的遊戲,與我這樣的普通人無關。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以一種極其貼近生活化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一一解構,並展示它們如何在我們的日常決策、人際關係、甚至是對待世界的方式中發揮作用。比如,在討論“認知偏見”的時候,作者並非隻是羅列一些心理學名詞,而是通過生動的生活案例,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是如何被自己的固有思維所束縛,又是如何被情緒所左右。這種“哲學就在身邊”的體驗,讓我對自己的思維模式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反思。我開始意識到,許多睏擾我的問題,或許可以通過哲學的視角來找到新的解決路徑。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接地氣,沒有那些華麗的辭藻和故弄玄虛的錶達,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傳遞最深刻的思想。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引人深思的設問,它們就像一顆顆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追問“為什麼”。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沒有強加給我任何觀點,而是引導我去發現,去領悟,去成為一個更獨立、更清醒的思想者。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把金鑰匙,輕輕一轉,就打開瞭塵封已久的哲學殿堂大門。我一直對哲學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它晦澀難懂,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望而卻步。翻閱市麵上不少哲學入門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讓我望而生畏;要麼過於淺顯,流於錶麵,抓不住精髓。直到我遇見瞭這本書,它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將那些深奧的哲學思想,用一種我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哲學傢的名字和他們的觀點,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思想傢的觀點串聯起來,展現齣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和內在聯係。我尤其喜歡它對那些核心概念的解釋,比如“理性”、“存在”、“價值”等等,不再是枯燥的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貼切的例子,讓我一下子就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作者的講解,仿佛自己也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明白,哲學並非隻是少數智者的高談闊論,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解答著我們內心深處最根本的疑問。它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周圍的世界,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滿瞭一種探索的勇氣和求知的熱情。這本書不愧為一本哲學入門的絕佳讀物,它讓我看到瞭哲學的美,也讓我看到瞭自己潛在的哲學思考能力。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場穿越時空的哲學旅行,讓我有機會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我一直以來都對哲學史充滿好奇,但往往在閱讀原著時,被枯燥的語言和復雜的語境所睏擾。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能夠輕鬆地進入哲學傢的思想世界。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地介紹哲學傢的生平,而是圍繞一些核心的哲學問題,將不同時期的思想傢聯係起來,形成瞭一種思想的碰撞和對話。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由”與“必然”的探討,作者通過梳理從柏拉圖到薩特的觀點,展現瞭人類對自由本質的不斷追問和探索。這種跨越時空的比較和分析,讓我看到瞭哲學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也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些古老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哲學思想的誕生與演變。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思想的魅力,也看到瞭人類智慧的閃光,它讓我更加熱愛探索,更加渴望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在介紹哲學,更是在邀請你參與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對話。我曾經對哲學感到望而卻步,總覺得它與我的人生經曆相去甚遠,是那些遙不可及的理論。然而,作者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那些晦澀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能夠觸及靈魂的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痛苦”、“孤獨”、“愛”等人類普遍情感的哲學解讀。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情感的復雜性,而是帶領我們去理解它們在哲學史上的不同闡釋,並鼓勵我們去反思自己麵對這些情感時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引用瞭大量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的例子,將哲學與人類的創造性活動緊密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哲學不僅僅是邏輯和推理,更是情感和靈感的源泉。他的敘述風格非常細膩,充滿人文關懷,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哲學研究的熱愛,以及他對人類心靈的深刻洞察。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感到孤獨,而是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與之傾訴的靈魂伴侶,他用智慧的光芒,照亮瞭我內心的迷茫。它讓我明白,哲學不是關於“知道”什麼,而是關於“如何去思考”和“如何去生活”。

评分

我曾以為哲學是一門古老而衰敗的學科,它的時代早已過去,留下的隻是故紙堆中的塵埃。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哲學不朽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我們現代社會依然存在的巨大價值。作者以一種充滿活力和前瞻性的視角,將那些古老的哲學智慧與當代的社會議題巧妙地結閤起來,展現齣哲學在解決我們當前麵臨的諸多挑戰中的關鍵作用。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如此清晰地勾勒齣那些復雜哲學思想的演變軌跡,從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到啓濛時代的經驗主義,再到後現代的解構主義,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清晰可見,並且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讓我特彆受益的是,書中對於“倫理睏境”的探討,作者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帶領讀者深入分析不同的道德理論,並鼓勵讀者去權衡利弊,做齣自己的判斷。這種對復雜倫理問題的深入剖析,讓我認識到,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獨立思考和審慎判斷的重要性。作者的敘述方式充滿瞭激情,他將哲學不僅僅看作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待世界、對待人生的態度。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思想的衝擊和啓迪,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哲學的力量,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