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迴人生主控權。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迴人生主控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ordon Livingston
圖書標籤:
  • 成長
  • 心理學
  • 精神科
  • 自我救贖
  • 人生哲理
  • 情緒管理
  • 失落與獲得
  • 勇敢
  • 心理健康
  • 人生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國Amazon讀者近五星★★★★★好評:
「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每個需要喘口氣的人,它是靈魂的食物!」
 
  ☆☆授權德國、法國、瑞典、日本、羅馬尼亞等二十多國版權
  ☆☆全美銷售破150,000冊、憾動全球無數讀者的靈魂

  每個生命都包含著某種失落。怎麼應對這些失去,決定瞭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無論情況多麼絕望,人永遠不會沒有選擇!——戈登.李文斯頓

 
  ▍他看過靈魂中最黑暗的地獄,卻積極找尋生命中最光明的天堂——
  人生除瞭懊悔、焦慮及迷惘,我們仍有能力找到幸福、希望與意義!
  戈登.李文斯頓博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曾參與戰爭;從同事口中得知自己是養子;
  兩度痛失愛子,先是麵臨長子自殺,幼子不久又死於血癌,前後隻隔瞭十三個月……
  在顛簸的人生中,他卻以積極的態度,將一生經驗淬鍊成三十則重要的人生領悟:
  早知道這些,你可以拿迴自己的人生主控權,愛更對的人、做更對的事。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瞭「追訴時效」!問問自己:「接下來呢?」
  ||世上最堅固的牢房,就是人們親手為自己打造的。彆讓恐懼與焦慮限製你的自由……
  ||若用物質和外貌衡量他人和自己,人生必定是一趟沮喪的旅程,途中齣現的隻有貪婪、嫉妒,和想要成為彆人的欲望。
  ||「人總是說得多、做得少。」言語淹沒瞭人們,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們告訴自己或他人的謊言。
  ||最沒意義卻最常見的事——不斷做一樣的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結果!既然你現在的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其他方法呢?
  ||對自己說謊的雜音,濛蔽瞭我們的耳朵和雙眼。不根據事實來做決定的人生,注定會有缺陷。
  ||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不要因為害怕未來和執著過去,而虛擲當下的幸福。
 
  戈登.李文斯頓醫師每天的工作,就是傾聽患者的抱怨、焦慮、不安及痛苦。
  他看見許多人受睏於自我、工作、愛情、婚姻、過往的陰影,為現在擔心、
  對未來迷惘……生活中的情緒動盪,和潛藏的虛僞、欲望與逃避,讓人們心力交瘁。
  他理解在不完美的世界,堅持保持希望的重要,以及每個人都需找到快樂活著的方法。
 
  在他犀利又溫暖的文字中,我們瞭解——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擺脫自己是誰,
  但我們有能力麵對失去、不幸與悔恨,並且穿越這一切,找到讓自己「改變」的力量!

 
智慧推薦

  柚子甜│作傢、心靈工作者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
  禦姊愛│知名作傢
  凱若│HomeCEO創辦人、暢銷書作傢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傢
  (按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贊譽

  李文斯頓的文字真實,他的智慧是曆經滄桑而得,
  在隨處可見眾多淺薄空洞的自助書當中,本書就像珍寶般突齣。——《齣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書評
 
  戈登.李文斯頓醫師,畢業於西點軍校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但他並沒有比你我的人生高明到哪裏去,一個兒子躁鬱癥自殺,另一個兒子因病過世,
  被醫生同事意外洩漏自己是被領養來的孩子……
  如果這些經曆都沒有擊垮他,我認為你一定要看看,這樣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禦姊愛(知名作傢)
 
  我們勇敢卻坦然地哭著。雖看似難堪,但這種發自內心的誠實,
  卻是未來我們麵對其他難題時,可以變得勇敢的原因。
  歡迎讀者帶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對號入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傢)
 
  他的文字間沒有尖銳的咆哮,也沒有世界大同的粉飾,隻有「誠實」。
  我們不需要去幻想未來,更彆將美好人生寄望在理清楚所有的過去,
  「決定現在」纔能體會與獲得快樂。——凱若(HomeCEO創辦人、暢銷書作傢)
 
  閱讀書稿的時候,每隔幾行我就想要用力畫重點,甚至不忍翻下一頁,
  隻想反覆流連在幾行字字珠璣的犀利裏,希望自己也能多被戳醒幾次。
  世界從不缺幻象,缺的是膽敢戳破的人。——柚子甜(作傢、心靈工作者)
 
  書中有太多深入刻畫人心的論述,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
  像是如何找尋閤適的伴侶,感情問題、親子關係、麵對老年的適應等不同的人生議題。
  人生選擇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當我們行使的選擇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樂。——陳嬿伊(精神科醫師)
 
  戈登.李文斯頓曾親自走過許多地獄,並帶著值得尊敬的智慧與善良迴來。
  閱讀他的文字,就是信任他並嚮他學習,因為他的人生曾遭火吻,而他的動機是絕對純淨。——馬剋.赫爾普林(Mark Helprin),《鼕季奇蹟》(Winters Tale)作者
 
  人生就是個睏境,因此讀這本書吧。戈登.李文斯頓不僅是位聰明的醫生,
  更是個經驗老到而非年老睿智的人。聽他所說,你會更加聰明,或許也會更加快樂。——雷濛.迪保羅博士(J. Raymond DePaulo, M.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HUSOM)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部門主任教授
 
  (李文斯頓)個人的溫暖特質和鋼鐵般的專業見解形成強烈對比,
  提醒讀者「無論狀況有多絕望,我們都還是有選擇」。——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作者從他的患者身上學到最多,從聽他們的故事、看他們管理情緒生活的方式、
  從已經發生的災難,以及他們想讓一切迴歸正常的決心。——蘇珊.雷默(Susan Reimer),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專欄作傢
 
迷失與重塑:在時代的洪流中錨定自我 圖書簡介 在這部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著作中,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穿越現代社會復雜迷局的旅程。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的個人經曆或具體的心理病理分析,而是著眼於當代人在追求“成功”與“意義”的過程中所普遍遭遇的睏境、內在的衝突,以及最終如何藉由自我覺察與結構性調整,重新掌控生命的方嚮盤。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外部的評價體係和無休止的“進步”要求,常常將個體推嚮一個看似光鮮卻日益空虛的境地。許多人發現,盡管物質生活不斷豐裕,內心的焦慮、迷茫和一種隱秘的失落感卻與日俱增。我們似乎都在遵循著一條社會預設的軌道高速前行,但一旦猛然抬頭,纔驚覺自己不知道要去往何方,甚至忘記瞭齣發的初衷。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結構性焦慮與意義重構”的議題。它深入剖析瞭當代社會景觀如何塑造我們的恐懼與渴望。我們探討的“失去”,並非特指某一段感情或某一次失敗,而是指在追求既定目標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犧牲掉的那些構成“完整自我”的麵嚮——比如對當下瞬間的全然體驗、對不確定性的容忍、以及對內心真正聲音的傾聽。這種結構性的“失去”,常常錶現為一種對“完美主義”的無力抵抗,一種對外界期待的過度迎閤,以及對自身真實需求的漠視。 第一部分:時代的噪音與內心的迴響 本部分將首先描摹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後現代社會中個體身份的流動性與脆弱性。我們審視瞭“高效能人士”的敘事如何成為一種新的道德枷鎖。在這裏,效率被抬高到近乎神聖的地位,而“慢下來”、“無所事事”則被視為原罪。我們將探討這種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侵蝕我們的專注力、削弱我們的情感耐受力,並最終導緻一種持續性的“存在性疲勞”。 書中不預設任何既定的精神分析框架,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觀察的視角,去解構現代人如何通過消費、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展示以及對未來風險的過度規劃,來構建一個看似堅固的“自我堡壘”。然而,堡壘的外牆越厚,內部的孤獨感往往越深。我們會深入探討“身份的外部錨定”問題——當我們的價值感完全依賴於他人的反饋、職位的晉升或資産的增長時,一旦外部支撐係統齣現動搖,個體的內在秩序便會瞬間崩塌。 第二部分:直麵陰影——恐懼的社會學解讀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恐懼”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心智的互動。我們討論的恐懼,並非單純的動物性反應,而是一種被社會文化精心編織和放大的復雜情緒。它包括瞭對“不被看見”的恐懼(Social Visibility Anxiety)、對“落伍”的恐懼(FOMO的深層根源)、以及對“非理性”或“混亂”的過度排斥。 我們挑戰瞭傳統上將恐懼視為需要被“清除”或“戰勝”的對立麵這種觀念。相反,本書提齣,理解恐懼的産生機製,是奪迴主控權的第一步。恐懼往往是我們內在需求未被滿足的警報器,是我們對自身局限性感到不安的信號。通過細緻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抽象自廣泛的社會現象,而非特定病曆),我們揭示瞭如何將那些看似壓倒性的恐懼,解構為一係列具體、可處理的“信息點”,從而使我們能夠有意識地選擇如何迴應,而非被本能的反應所挾持。 第三部分:主控權的真正含義——從反應到創造 什麼是“拿迴人生主控權”?本書認為,它絕非意味著消除所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也非一味追求絕對的控製感。真正的掌控,是一種內化的決策能力和價值對齊。 我們將此過程分解為三個關鍵的實踐維度: 1. 價值的重新校準(Decentering Value):探討如何從社會強加的成功定義中抽離齣來,重新審視對你而言真正有意義的“生活質量”指標。這包括對時間、精力乃至情感投入進行批判性的分配。我們提齣瞭一種“成本-收益”分析的升級版:衡量行為帶來的“內在充實感”與“外部認可度”之間的平衡。 2. 邊界的藝術(The Architecture of Boundaries):詳細闡述瞭建立和維護個人“心理領地”的必要性。邊界不是為瞭拒絕世界,而是為瞭確保你擁有足夠的內部空間來處理復雜的情感和做齣深思熟慮的判斷。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溝通的策略、說“不”的力量,以及如何應對邊界被侵犯時的情緒反彈。 3. 行動的錨定(Anchoring Action in Presence):探討如何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與當下體驗緊密連接的行動。當行動本身成為一種目的,而非僅僅是達成未來的手段時,那種“走得太快”的失速感就會減弱。我們研究瞭如何在日常的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活動中,植入一種“目的感”,從而使人生的進程不再是盲目的奔跑,而成為一種有意識的、充滿投入的“行走”。 結語:在不完美中構建韌性 本書最終導嚮一個核心結論:人生主控權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動態的“校準行為”。我們無法控製世界的變化,但我們擁有定義自己對這些變化的迴應方式的自由。通過深入理解我們所繼承的文化腳本、直麵我們被培養齣的恐懼模式,並有意識地選擇與內心深處的價值對齊,我們就能從被動的“反應者”轉變為積極的“創造者”,在不確定的洪流中,穩固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意義燈塔。 這部作品旨在為那些在現代生活中感到漂泊無依、渴望從持續的“追趕”狀態中解脫齣來,尋找更深層、更具韌性的人生方嚮的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深刻且極具操作性的內在導航圖。它鼓勵我們擁抱人生的不完美和不可預測性,並將之視為生命豐富性的來源,而非需要被剋服的障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


  畢業於西點軍校(West Point)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自一九六七年起行醫。

  身兼精神科醫師及作傢身分,作品常見於《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及《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中。他曾因在越戰中的英勇錶現,獲頒「銅星勛章」(Bronze Star)。

  另有暢銷著作:《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And Never Stop Dancing)、《等待春天》(Only Spring),及《如何愛》(How to love,暫譯)。

譯者簡介

吳宜蓁


  英國羅浮堡大學圖書資訊碩士。目前專職口筆譯工作,樂於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不斷充實與成長。譯有《防彈腦力》、《星癒奇蹟》、《與人連結[全球暢銷經典]》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彆給那些不重要的事太多權力/禦姊愛
│推薦序│世界不缺幻象,缺的是戳破幻象的人/柚子甜
│推薦序│你的「幸福人生」長什麼樣子?/凱若
│推薦序│快樂就來自——你的人生選擇權/陳嬿伊
│推薦序│三十個對號入座的邀請/蘇益賢
│前 言│人生充滿變數,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伊麗莎白.愛德華茲
 
01 如果地圖與實地不符,那麼地圖就是錯的
過去這些年,我一直在聽人生齣現瞭各種差錯的故事。我發現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是努力讓腦中的地圖和腳下走的路相吻閤。
 
02 幸福的謊言?行動,纔能成就我們
我們總是在說自己想要什麼、打算做什麼,然而這些都是希望和夢想,對改善情緒沒有什麼幫助。我們,是由行動所定義的。
 
03 我們想要的愛是什麼?尊重、傾聽……彆假裝自己不用改變
人經常執著於自己的特定觀點,認定事情應該這麼做,而忽略所有證據都顯示他們必須改變。
 
04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瞭「追訴時效」
改變是生命的本質,也是所有心理諮商的目標。因此,為瞭繼續前進,必須跨過單純抱怨的階段。我們要對自己身上發生的大部分事情負責任。
 
05 每段關係,都操控在最不在乎的人手上

每個人用來評估伴侶的標準,都會創造齣一套特定的期待,隨著時間過去,如果這些期待一直無法被滿足,就會導緻關係破裂。
 
06 你在等什麼?勇敢纔能改變一切
想要對生活方式做齣任何改變,勇氣和決心是必要條件。而要求人們勇敢,是希望他們用新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07 大膽行事!強大的力量就會來幫你
站在一九六九年交接典禮的遺跡上,我想起那個復活節星期日所感覺到的憤怒、懷疑和恐懼。而我藉由一篇祈禱文的幫助,獲得重生。
 
08 完美主義是幸福的最大敵人
我們活在一個競爭的社會,經常透過輸或贏看待世界。而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微妙過程中,這種觀念是極具毀滅性的。
 
09 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若是人們不願意迴答生命中的「為什麼?」通常也沒辦法迴答「為什麼不?」因為後者意味著風險。
 
10 我們最大的強項,也是最大的弱點
人生中自相矛盾的例子數都數不清:不願冒任何風險纔是最大的風險;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11 世上最堅固的牢房,就是我們親手為自己打造的
人們常常會把想法、願望和意圖,跟實際的改變搞混。懺悔自白對靈魂或許有益,但除非我們同時改變行為,否則一切隻是空口說白話。
 
12 迷戀青春的社會,我們在逃避什麼……

「膽小鬼是承受不瞭變老的。」或許我們最後的義務是——有尊嚴地承受隨著老化而來的生理與心理打擊。
 
13 安全是人生最大的風險
我們活在一個規避風險的社會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隻為確保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安全」的。
 
14 真愛是伊甸園的蘋果,如何找尋?
兩個人的結閤,足以彌補身為人類得承受的所有重擔,包括辛苦勞動的必要,滿布荊棘的人生道路,以及終其一生都曉得人終將一死。
 
15 人生隻有壞事纔會來得很快
隻要我們用擁有的物質和外貌來衡量他人和自己,人生必定是一趟沮喪的旅程,途中齣現的隻有貪婪、嫉妒,和想要成為彆人的欲望。
 
16 有時迂迴繞道、流浪迷惘,纔能找到自己
生命中這些「遊手好閑」和「迂迴繞道」的過程,纔真正定義瞭我們是誰。最重要的追尋,是沒有地圖可以引導我們的。
 
17 動人的單戀?痛苦而不浪漫的想像
我們總希望彆人接納自己本來的模樣,有時渴望太過強烈,完全忽略這份愛其實沒有得到迴應。但讓愛情擁有強大力量的,是兩情相悅。
 
18 最沒意義卻最常見的事——不斷做一樣的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結果
我無法提供適用於所有感情關係的答案,我隻相信有效的方法。既然你現在的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其他方法呢?
 
19 我們總是逃避,卻始終逃不掉
我彷彿在他的眼中看見悲傷,如果我能跟他講上一會兒話就好瞭。告訴他,我現在過得很好。他一時激情留下的錯誤,如今有瞭美好的結果。
 
20 對自己說謊的雜音,濛蔽瞭我們的耳朵和雙眼
真相或許無法使我們自由,但為瞭一時的安心而對自己說謊,則是愚蠢至極。不根據事實來做決定的人生,注定會有缺陷。
 
21 「完美陌生人」神話——無法消失的恐懼與不安
尋找完美的愛,是一種嬰兒時期的行為,也是中年恐懼的象徵。雖然大部分時候,它沒辦法改善我們的人生……。
 
22 死亡,也無法讓我們的愛消失
唯有透過迴憶與奉獻的練習,能讓愛剋服死亡。迴憶與奉獻……隻要有它,你的心即使破碎,仍是充實的。
 
23 沒人喜歡聽命行事,彆讓孩子變敵人
教養孩子的主要目標,除瞭保護安全、給他們愛之外,就是讓他感覺到——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裏,還是有可能幸福快樂的。
 
24 疾病最大的優點,就是讓你從責任壓力中喘口氣
在永無止盡追求幸福快樂的途中,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仍是促使改變非常重要的工具。
 
25 你在害怕什麼,失敗?未來?竟看不見眼前的美好
人生充滿瞭不確定和難以預料的災難,不要因為害怕未來和懊悔過去,而虛擲當下可能的幸福。
 
26 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
盡管人生短暫,災禍難以預料,我們仍能振作起來,盡可能地享受人生。這樣的人們和勇氣的終極錶現,是真正的奇蹟呀!
 
27 真正的天堂,是我們已經失去的那些
記憶,並不是過去經驗的正確副本。它其實是我們講給自己聽的故事,充滿瞭扭麯的現實、一廂情願的想法,以及沒有實現的夢想。
 
28 你上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所有勇敢中,最強大的能力
充分體驗生活中常見的悲傷和荒謬,並且找到繼續生活的理由,就是一種勇氣的行為。鼓舞的力量就來自我們愛和笑的能力。
 
29 無論情況多麼絕望,人們永遠不會沒有選擇
每個生命都包含著某種失落。怎麼應對這些失去,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當我們行使的選擇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樂!
 
30 原諒是一種放手,是送給自己的禮物
寬恕,經常會與遺忘或和解混淆,但兩者並不相同。原諒不是一件為他人做的事,而是送給自己的禮物。就像所有真正的療癒一樣……。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彆給那些不重要的事太多權力

禦姊愛(知名作傢)

 
  我一直都在等待,某一天會有精神科醫師願意用最坦誠的言語,剖析自己、將自己親身經曆的人生睏難,一五一十與讀者分享。或許你也一樣,我們都看過太多心理專傢假裝自己說的是病人個案,再用專傢口吻帶入自我解剖的書籍。畢竟,若連心理專傢都不能坦率麵對自己的過往與現在,我們怎麼期待這些書所提齣的建議是「行得通」的?

  還好,我等到瞭戈登.李文斯頓。他是精神科醫師,畢業於西點軍校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但他並沒有比你我的人生高明到哪裏去,和妻子分居、一個兒子躁鬱癥自殺,另一個兒子因病過世,被醫生同事意外洩漏自己是被領養來的孩子……如果這些經曆都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更想提醒其他人一些至關重要的處世觀點,我認為你一定要看看,這樣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

  這本書有一大部分在引領你,如何把人生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裏。我知道,坊間有數萬本書在教你「做自己」,可是催眠式的口號沒有用,一旦走齣傢門、麵對世界時,人們總是又龜縮,把自己無法勇敢的原因怪給環境、怪給伴侶、怪給社會經濟結構,甚至怪給童年創傷。是的,自從「情緒勒索」這類名詞在齣版市場蔓延開來之後,許多人便順理成章找到讓自己無法勇敢的禍首。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瞭「追訴時效」〉是我特彆喜歡的篇章之一,讓我想起許多身邊的朋友、或是寫信給我的網友,時常會在分析自我的感情難關、無法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時候,提到自己來自一個破碎的傢庭。又或是當自己無法與伴侶好好溝通時,直指伴侶來自父母離婚的原生環境。當然,我並不是否認童年的各種創傷對人們來說不重要,而是人生是必須跨越的。當我們找齣那些「可能讓自己跌倒的理由」,是為瞭讓自己不要跌倒,而不是為瞭讓自己跌倒得理所當然。

  李文斯頓醫師在這篇內容中提醒,「我們要對自己身上發生的大部分事情負責任。」是的,當你已經三十、四十甚至五十歲時,該為你負責的不是你失能的父母、不是你小時管教不良的師長、不是不當對待你的隔壁鄰居,而是你自己。

  有時無法讓自己快樂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忽略「自己的積極行動」,就是拯救自我脫離不滿、悲傷的關鍵;反而讓那些不重要的人事物,占據我們過多時間和注意力。

  〈每段關係,都操控在最不在乎的人手上〉這篇同樣精闢,無論職場、友情或是愛情,許多人在一段關係裏受挫之後,會想尋求「起死迴生」的妙藥,卻忘瞭:一段關係必須兩個人纔能經營,但通常一個人想結束,這一切就結束瞭。

  李文斯頓醫師,無疑是個遭遇過各種挫敗的樂觀者。我對書中一段印象深刻,他指齣所有的挫敗乃至疾病,其實都有其「好」(讓人獲益)的部分,因此有時他會在和病人談論病情時,詢問對方:「這些不好的事情,讓你獲得瞭哪些好處?」這不隻是讓人在低潮時進行正嚮思考,也是對不斷自我沉溺在悲劇漩渦裏的人,省思自我是否也參與瞭把自己嚮下推的過程。

  不管自認成功或失敗,生命終會有結束的一日,在最後一秒來臨之前,你不會知道原來已經沒有明天。不要老等著退休之後纔去做、不要給那些其實不怎麼重要的人事物太多阻擋自己的權力,勇敢為自己負責。也鼓勵所愛的人為他們自己的人生盤算,真正的愛,是鼓勵對方精采地過上一段人生,而不是彼此牽製,遺憾一生。
 
世界不缺幻象,缺的是戳破幻象的人

柚子甜(作傢、心靈工作者)

 
  這本《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我閱讀頭幾章就決定要推薦瞭。唯一煩惱的是,精采的地方太多瞭,該挑哪個部分推薦纔好?

  這個時代,要保持清醒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難。選擇太多,逃避的岔路太多,當無常降臨、愛情破敗、傢庭失和、工作卡關、年華老去,驚慌失措的你我該如何是好?噢,不想麵對現實沒關係,多的是廉價成癮可供選擇:電玩、臉書、逃避承諾的情愛、庸俗的娛樂,以及潮起潮落、不知道下迴輪到什麼名堂的小確幸。

  而這世道最受歡迎的,自然就是販賣幻象、販賣自我感覺良好。

  先讓你不喜歡自己,然後再告訴你,隻要買我們的東西,穿搭我們製定的流行,服膺我們的價值觀,世界就會喜歡你。你要付齣的不是覺察與改變,而是錢、錢、錢。

  先讓你不接受現況,然後再告訴你,隻要照我們的方法,輕輕鬆鬆,十四天內就能讓肌膚迴春、前任迴頭、高薪又有熱情的工作輕鬆到手。你要付齣的不是思索與時間,而是足夠的盲目,當然還有更多的錢。

  當逃避成為舉國狂歡,幻象成為遇到問題的第一首選,現代人的靈魂外層,都包裹著巨大、黏膩而厚重的泡泡,人人掙紮浮沉而趨近溺斃,卻願長醉不願醒。然而如果有哪一刻,誰膽敢挺胸上前選擇真實,作者超過三十餘年的行醫智慧就像一根針,仁慈而鋒利地,戳破我們耽溺一生的幻象。

  閱讀書稿的時候,每隔幾行我就想要用力畫重點,甚至不忍翻下一頁,隻想反覆流連在幾行字字珠璣的犀利裏,希望自己也能多被戳醒幾次。身為心靈工作者,平常也需要分析案主的內在盲點,深知要穿透層層僞裝,找到問題的核心有多麼不容易,而且多麼地,嗯,不討喜。

  舉個最熟悉的例子。我在做感情諮詢時,也很容易遇到那種「悲劇英雄」式的苦情女──即使對方傷透瞭我,但我依然無怨無悔地體貼他、愛他、犧牲奉獻。內容分明是在抱怨,然而當對方訴說這段血淚史時,卻有一道沾沾自喜的聖女光芒,從自尊被摧殘殆盡的眼神裏,忽明忽滅地閃爍。而那樣的光芒,又恰巧能讓當事人顧影自憐,更加離不開受虐的環境。

  但是無論多麼溫柔委婉地指齣真相,都很容易造成當事人的反彈──對方寜可我哄著她說,親愛的,妳很好,是他不懂得珍惜。又或是,希望我告訴她,對方還是愛妳的,隻差沒要我拿齣一瓶「愛情魔法油」,迴去擦在額頭和胸口,七天內關係立即修復,勾勾手和好如初。

  人們多半想被販賣自我感覺良好,而非清醒。

  如果覺得戳破幻象很殘酷,那我們來看看同樣的故事,作者是怎麼說的。「這樣的人彷彿是在昭告天下,一個人無止盡的奉獻,可以讓彆人眼中那毫無魅力的被虐狂,變得比較高貴似的。」

  我為作者捏把冷汗,又為他鼓掌叫好。
  世界從不缺幻象,缺的是膽敢戳破的人──而那個人就是戈登.李文斯頓醫師。

你的「幸福人生」長什麼樣子?

凱若(HomeCEO創辦人、暢銷書作傢)

 
  在幾個月前的迴颱演講裏,我用瞭八個字,定義我認為的幸福人生:有夢可做,有人可愛。這也是經曆過許多高低起伏後的體悟。當下有什麼,就好好把握,好好去愛!

  我過去那「創業與育兒並行」的十五年人生,看起來或許就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好的學曆、成功的事業、自在的生活模式,還有一雙漂亮的兒女,與感情融洽的婚姻。但事實上,這十多年我也走過事業與傢庭上的顛簸、商業上的背叛與傷害、移居異鄉開始新傢庭、丈夫罹癌又康復等並不舒服的人生曆程。

  過去我一直認為,人生就像一齣戲,由我們自己來寫劇本,我當然要將這齣戲演得精采又豐富!但如今四十二歲的我,坐在四歲兒子幼稚園外的咖啡廳讀書寫稿,心裏卻很清楚知道:人生根本沒什麼劇本或地圖!就算你認為有,最終多半塗塗改改成另一個你完全沒想像過的模樣。

  這並不是悲觀與負麵,隻是誠實。我們能控製的事非常有限,就連「平安健康」這四個字都由不得自己;但同時,我們仍舊擁有「選擇」的權力。我們能體會此刻的感受,做齣下一步的行動,決定自己該如何麵對那些無法控製的事。人們普遍誤以為那些遇上人生重大事件,例如失怙喪子、身患絕癥的人,肯定對人生有著不同的、更有智慧的體悟;事實上,遭遇同樣變故的人,就算身處同一個傢庭,都極可能有著完全相反的反應與行為。這就是——選擇。

  作者李文斯頓醫師遇上瞭我完全不想遭遇的事,他失去瞭自己的孩子。而且,還不隻一次。我無法想像、更彆說體會他的痛苦,我的辛苦在他麵前顯得多麼地微不足道。然而,他的文字間沒有尖銳的咆哮,也沒有世界大同的粉飾,隻有「誠實」。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他,並不嘗試「療癒」任何人,隻是平鋪直敘地說齣人生的真相,有時誠實到讓人難受,但也無法否認他所點齣的事實。

  我特彆喜歡他談到「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瞭『追訴時效』」,直接到讓人落淚。太多人總想要理清楚「為什麼成為今日的自己」,嘗試將過往與現今的「我」做很多連結,甚至花瞭大把的銀子、時間,隻為瞭「歸因」自己究竟怎麼瞭。事實上,過去的早已過去,無論是想追訴父母所給予的心靈創傷,或者哪份關係所帶來的餘毒,最終都仍是「申告無效!」我們終究得自己選擇一個態度,繼續過日子。

  很驚喜地發現,戈登對於幸福人生的定義,竟然與我相同。我們不需要去幻想未來,更彆將美好人生寄望在理清楚所有的過去,「決定現在」纔能體會與獲得快樂。當我逐漸放棄「控製人生」的欲望後,更能嚮前一步,體悟與珍惜圍繞在身邊的美好。並且感激地用僅有的時間精力,迴饋宇宙所賜予的一切,好好愛人,勇敢追夢。

  青春,總是走得太快,而我們呢?常常落拍、跟不上呢!
 
快樂就來自——你的人生選擇權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

   
  不知從何時開始,從熙攘的颱北街頭、擁擠的捷運車廂中放眼望去,人們總是神色匆匆、看著手機,似乎有什麼急迫的事情要立刻處理。但事實上多半隻是瀏覽網頁,看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或是玩遊戲。

  近年來,3C産品的發達造就瞭E世代的來臨,資訊爆炸的衝擊,導緻我們愈來愈仰賴網路與手機。不知不覺中,手機占據瞭生活,我們關注愈來愈多的資訊、八卦或是政治新聞。相較之下,心靈卻愈來愈空虛,自我省思的時間變少瞭,對於人生感到茫然不安……。

  市麵上為因應廣大空虛的心靈,勵誌故事與自我成長等書籍變得暢銷、受歡迎。而勵誌書的作者背景非常廣泛,可能是素人分享創傷後復原的心路曆程、異軍突起的網紅談論人生特殊經驗與觀點,或是心理專傢分析人際關係或是感情問題。

  讓人眼花撩亂的心理書籍中,我特彆感興趣的,是跟我同樣身為精神科醫師所撰寫的勵誌書。因為,對於一個精神科醫師而言,他會聽到許多不同的人生故事;若是專業用心的精神科醫師,在聆聽故事的當下,除瞭對患者有專業閤適的診療之外,對於人生也會有不同的啓發。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作者戈登.李文斯頓,就是一位令人欽佩的精神科醫師。看完這本書,我不僅感受到作者身為精神科醫師應具備的專業,更看見許多人性光芒的錶露與深入的心靈指引。

  作者本身經曆瞭連續的喪子之痛、越戰,與後來得知自己是養子身分的心路曆程。可以想像他曾經多麼脆弱,又如何讓自己堅強地走下去。跟著書中描述的人生經曆與他的所見所聞,我常與他一同深陷其中的苦惱,後來又隨之感受到撥雲見日的轉變。

  這本書在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上,提齣瞭很多精采深刻的觀點,像是:
 
  我們並不是我們想的或說的東西,我們是由行動所定義;最糟糕的謊言,當然就是用來欺騙自己的;要改變我們的行為,必須先想辦法辨識齣自己的情緒需求;想要擺脫無力控製負麵情緒的無助感,隻有剋服恐懼和沮喪的決心,纔是真正有效的態度;不願冒任何風險纔是最大的風險;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特質,可能正是我們失敗的原因………。
 
  書中有太多深入刻畫人心的論述,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此外像是如何找尋閤適的伴侶,感情問題、親子關係、麵對老年的適應等不同的人生議題,作者同樣提齣不錯的見解,供我們參考與省思。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是:作者認為麵對睏難與挫摺,人們總是習慣逃避。這種逃避可能是潛意識,無法從錶麵得知。隻有藉由自我省思,提升自我覺察,勇於麵對問題與對自己負責,纔能突破睏境,活齣自己想要的人生。

  閱讀這本書時,常常讓我想起診間的某些病患,或是曾經曆過類似問題的親友們。有些人經曆過苦難後,讓自己脫胎換骨變成更堅強、更懂得生活的人;而有些人卻過不瞭自己那一關,卡在過去的睏擾或是創傷裏,遲遲無法麵對自己與未來的人生。

  我常跟患者說,藥物能解決的都是最簡單的問題。藥物以外,需要靠自己剋服與心理調適的問題,纔是最睏難的部分。醫師與治療師的角色隻是協助,真正能讓自己好起來的,隻有你自己。對照到作者強調的重點,人生選擇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當我們行使的選擇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樂。

  真心推薦讀者們這本專業的「人生智慧指引」,希望大傢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地圖。
 
三十個對號入座的邀請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臉書粉絲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對民眾來說,心理諮商、心理治療還是個有點神祕的概念。到底,治療室裏麵發生瞭什麼事情?治療師會說些什麼話呢?還是像「全知者」一樣,掐指一算,鐵口直斷地給齣一個建議嗎?如果諮商無法得到某些答案或建議,那它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呢?

  《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這本書,正是個一窺心理諮商神祕麵紗的好機會。在閱讀這三十篇短文的過程,彷彿看見瞭三十個(甚至是更多人)的生命睏境。以及在麵對這些睏境時,身為助人者的戈登.李文斯頓醫師,如何以他的知識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細細咀嚼許多案主在不同時空、說齣口的類似話語,並從中敏銳地帶齣許多「改變與不變」、「接納與麵對」的可能性。

  說穿瞭,諮商並不是一個用來給予「建議」的曆程。畢竟,唯有自己可以替自己的人生負責。真要說,諮商比較像是一種「催化」的過程,讓原本需要一段時間纔能長齣來的什麼(好比頓悟或啓發),可以因為一段真誠、溫暖、一緻且信任的關係,被加速地孕育齣來。

  這也是本書讀起來並不如你所想這麼「暖心」,有時甚至讓人覺得「好瞭、好瞭,你先彆說瞭!我還沒準備好」的原因。在諮商室裏,齣現的情緒不總是歡樂而舒服的。更多時候,我們勇敢卻坦然地哭著。雖看似難堪,但這種發自內心的誠實,卻是未來我們麵對其他難題時,可以變得勇敢的原因。

  麵對人生許多反覆齣現的睏擾,很多時候,我們其實自己心知肚明些什麼。隻是,也許還沒準備好麵對吧!不過,當個案願意前來諮商時,就意味著他開始試著想麵對瞭。或許,正如當下閱讀本文、拾起本書的你,也正尋覓著一些方法,來鼓勵自己勇敢麵對某個逃避已久的人事物。

  三十篇文章讀下來,你會發現,這些文章怎麼有時好像是針對自己而寫的。人生難題有上韆萬種,但當我們透過一些架構與工具抽絲剝繭後會發現,常見的核心議題不外乎是那幾個。隻是許多時候,我們停留在問題錶層打轉,而欠缺一個深入問題核心的切入點。而我相信,不管是接受諮商,又或者自己透過閱讀、電影、藝術、宗教,或走入大自然一會兒,都是一種尋找切入點的有效方法。

  在《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裏,作者用心準備瞭三十個切入點,歡迎讀者帶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對號入座。從中尋找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當頭棒喝」。若遇到一些沒什麼感覺的切入點,那也無妨,不用急著逼自己「找到一些什麼」。也許是時機未到,又或者是我們的內心還沒準備好理解這些,請耐心地給自己一點時間。

  亦或是,隨意翻閱本書之後,就放下書本去過日子吧!假以時日,當你想找人說些什麼、聊聊近況的時候,再從架上拿下這本書。重新讀起某些熟悉卻不再一如往常的篇章,我們或許又能從中再找到一些過去沒發現的啓發。
 

圖書試讀

摘文1‧大多數的童年創傷,已經過瞭「追訴時效」
 
每個美國成年人都接觸過足夠的大眾心理學,會將過去的痛苦和現在的癥狀連結在一起。要為自己的行為和感受負責,需要很大的決心,所以人們自然會選擇比較容易的方式——怪罪以前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當時沒有採取比較好的做法。
 
把自己的失敗怪罪到彆人頭上,是人之常情。父母就是我們怪罪的對象之一。我們老是感嘆自己缺乏機會,彷彿人生是一場樂透,隻有少數幾個號碼纔能得到大奬。沒有時間和必須工作賺錢,也是無所作為的常見藉口。
 
除此之外,我們害怕自己真的嘗試瞭卻一敗塗地,這個念頭同樣會産生極其有害的惰性。降低期望,就能保護我們免受失望。
 
改變是生命的本質,也是所有心理諮商的目標。因此,為瞭繼續前進,必須跨過單純抱怨的階段。很多人會問我,這樣無止盡地聆聽患者「哀嘆」自己的人生,為什麼不會感到厭煩。
 
答案很明顯,因為抱怨自己有什麼感覺,或抱怨重蹈覆轍的行為導緻熟悉且不快的結果,都隻是治療過程的開端而已。諮商期間,我最喜歡問的問題是:「接下來呢?」
 
◑ ◑
 
當新事物擺在眼前時,能讓一切動起來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不?」但人們總是用「為什麼要?」來防衛自己,避免失望。
 
這可能會使人們找無數的藉口,就是不想把握機會讓人知道自己單身。許多人寜願選擇繼續寂寞,也不願接下認識新朋友的艱睏任務,因為這會有被拒絕的風險。「所有好男人都結婚瞭」或「這些女人都有太多包袱」,都是很常齣現的藉口,我都聽膩瞭。
 
我經常問那些規避風險的人:「你冒過最大的風險是什麼?」他們這纔理解到,自己選擇瞭一個多麼「安全」的生活。
 
當我們一心一意隻關注安全與保障時,就會喪失一些東西——像是冒險的精神。人生就是一場賭博,我們沒有權力選擇手中的牌,但還是有責任盡自己所能把這副牌打到最好。
 
在這場賭博中,最大的賭注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從哪裏學會這麼做的?如果要用安全的方式來玩這場遊戲,又該如何在犯錯的風險與注定孤單之間,取得平衡呢?
 
有時候我們得承受風險,纔有機會贏得幸福。為瞭達成這個目標,承受必須的風險,是勇氣十足的錶現。而拒絕承受風險,隻想保護我們內心免受任何損傷,則是放棄希望的行為。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精神科醫師”這個身份,總讓我覺得裏麵一定藏著很多深刻的洞察。讀瞭之後,果然沒讓我失望。書裏對於“失去”的描繪,簡直是我的心聲。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等到失去之後,纔懂得它的珍貴?那種空虛感,那種追悔莫及,都讓我曾經陷入很深的低榖。但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描繪痛苦,他更著重於如何從失去中汲取力量,如何讓那些曾經的傷痛,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療愈方式。而“恐懼”,更是很多人生的絆腳石。我自己也常常會因為恐懼而裹足不前,害怕踏入未知,害怕承擔後果。但這本書,它不是在告訴你“不要害怕”,而是在告訴你,即使害怕,也要勇敢地嚮前走。作者用他專業的角度,為我們剖析瞭恐懼的本質,並且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一步步去剋服它,去擁抱那些曾經讓我們卻步的可能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拿迴人生主控權”這個概念。它提醒我們,人生的方嚮盤,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創造者。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在我迷航的時候,為我指明瞭方嚮,讓我重新找迴瞭那份屬於自己的掌控感。

评分

我最近讀瞭《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迴人生主控權》,感覺像是找到瞭一位人生導師。書的題目就直擊我心,青春時期總是一股腦地往前衝,以為人生就是這樣,沒想到很多領悟都是在經曆過一些事情之後纔姍姍來遲。書裏關於“失去”的部分,讓我深思。我曾經以為失去就代錶結束,代錶一種永恒的缺憾,但作者卻讓我們看到,在失去的縫隙裏,其實也能長齣新的生命力。他分享的故事,讓我瞭解到,即使是生命中最疼痛的經曆,也能成為我們重新齣發的契機,讓我們更懂得感恩生命,也更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而“恐懼”,則是我一直以來難以剋服的關卡。總是害怕失敗,害怕不被認可,所以很多時候,我都選擇退縮,寜願待在原地,也不敢邁齣那一步。這本書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讓我明白,恐懼不是不能戰勝的,而是需要我們去麵對,去理解它背後的原因。作者提齣的“拿迴人生主控權”的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而是要我們付諸行動,去認識自己的需求,去做齣真正能讓自己快樂的選擇。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的空間,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也讓我重新找迴瞭掌控自己生活方嚮的勇氣和力量。

评分

坦白講,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書名裏“精神科醫師”這幾個字。我一直覺得,能夠洞悉人心、處理情緒睏擾的專業人士,他們的經驗一定非常寶貴。這本書的作者,他本身就是走過韆山萬山的人,所以他寫齣來的東西,不是理論上的空談,而是帶著血淚和智慧的沉澱。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失去”的討論。我人生中也經曆過幾次重大的失去,那種感覺,就像是生命中突然空瞭一大塊,怎麼填都填不滿。書裏描述的那些感受,無論是錯愕、悲傷、憤怒,甚至是自我懷疑,都和我的經曆不謀而閤。但讓我覺得溫暖的是,作者並沒有讓我們沉溺在這些負麵情緒裏,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失去其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能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包括重新認識自己,以及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而“恐懼”,更是我生命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總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彆人的評價,害怕做齣錯誤的選擇,結果就是很多該做的、想做的事情,都因為恐懼而被擱置瞭。這本書就像一道光,照進瞭我內心那個最陰暗的角落。它告訴我,恐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為恐懼而停滯不前。作者用他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為我們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一點點去卸下恐懼的枷鎖,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嚮。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讓我們在迷茫和痛苦中,找到可以依靠的力量,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评分

一直覺得,人生的許多重要領悟,都是在經曆過一些失去和跌跌撞撞之後纔慢慢沉澱下來的。《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迴人生主控權》這本書,簡直就是把我的內心寫瞭齣來。書名裏的“失去”二字,對我來說太有共鳴瞭。年輕時總覺得什麼東西都是唾手可得,直到真正失去,纔明白那份寶貴。作者以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視角,卻用一種非常溫暖和貼近人心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理解,失去並不可怕,它反而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的契機。他讓我看到,即使是生命中最不堪迴首的經曆,也能成為我們破繭成生的力量。而“恐懼”,更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睏擾。總是被各種不確定性所睏擾,害怕犯錯,害怕不被喜歡,結果就是很多本該去嘗試的機會,都白白溜走瞭。這本書就像是在跟我對話,它告訴我,恐懼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但它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枷鎖。作者提倡的“拿迴人生主控權”,更是讓我覺得,原來我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他提供的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實踐的。讀完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也讓我更有信心去擁抱屬於我的人生。

评分

這本《青春走得太快,領悟來得太慢:在失去中獲得、在恐懼中勇敢,看精神科醫師如何拿迴人生主控權》真的讓我很有共鳴,書名就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最深的睏擾。迴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總是一股腦地往前衝,不懂得停下來看看風景,也不太明白自己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等到終於有時間喘口氣,纔發現很多東西已經錯過瞭,或者根本就沒真正擁有過。書裏談到“失去”時,我特彆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直到失去之後,纔懂得珍惜,纔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選擇。那種心痛和懊悔,有時候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但作者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用專業的角度,帶著我們一步步去麵對這些失去,並且從中找到力量。他分享的許多案例,都讓我看到,即使是最痛苦的經曆,也能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尤其是在“恐懼”的部分,我一直是個很害怕改變的人,總覺得待在舒適圈最安全,但這樣一來,人生就好像被框住瞭,很難有突破。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很棒的視角,它告訴我,恐懼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反應,但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中依然選擇前進。我特彆喜歡他提倡的“拿迴人生主控權”的概念,這不隻是說說而已,而是要我們實際去行動,去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然後做齣對自己真正有益的選擇。讀這本書,感覺像是有一位溫和而堅定的朋友,在低語耳畔,引導我重新認識自己,也重新找迴麵對生活的勇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