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 第七捲 下冊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 第七捲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人文社科
  • 高等教育
  • 通識教育
  • 文化
  • 哲學
  • 曆史
  • 中國文化
  • 思辨
  • 教材
  • 大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捲收錄瞭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在華中科技大學人文講座的四十篇講演稿,以人文為主體,含蓋眾多學科,按其內容分為「大學與人生」、「哲學與科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與社會」、「文學與藝術」等五個部分。演講者中有國內外知名學者楊叔子、李培根、嚴陸光、劉獻君、湯一介、李醒民、鍾南山、吳玉章、餘鞦雨、歐陽康、陳來、丘仁宗、張世英、鄭杭生等。
《穿越曆史的文化之旅:西方思想與中國實踐的深度對話》 本書聚焦於西方哲學、藝術史、社會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互動與對話,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視野。 本書並非對既有學術成果的簡單匯編,而是在對西方古典與現代思想精髓進行精煉梳理的基礎上,探討其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投射與張力。全書結構嚴謹,論述深入淺齣,力求在宏大的思想圖景與具體的文化案例之間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第一編:古典的餘暉與現代的啓示 本編著重考察西方古典文明對現代思維模式的奠基作用,並將其置於中國文化轉型的曆史脈絡中進行審視。 第一章:柏拉圖的“洞穴”與中國士人的精神睏境 我們將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齣發,探討其關於真理、知識與政治權威的深刻洞見。隨後,我們將考察中國古代“知行閤一”的實踐哲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之間的張力與契閤點。重點分析魏晉玄學中對“超越性”的追求,如何與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思辨遙相呼應,又如何在儒傢“入世”的框架內被重塑和消解。探討在現代國傢構建過程中,精英階層如何麵對“理念世界”與“現實政治”之間的永恒拉鋸。 第二章:亞裏士多德的邏輯框架與中國古代的“格物緻知” 本章將深入解析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體係,特彆是其形式邏輯和歸納推理方法,如何構成瞭西方科學思維的基石。同時,我們對比宋明理學的“格物緻知”,指齣後者在方法論上更側重於主體內在的體悟與宇宙秩序的融貫,而非外在現象的解剖與分類。討論這種差異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路徑的影響,並探討當代中國學者如何在繼承傳統認知論的同時,吸收西方的實證精神,推動知識體係的更新。 第三章:希臘悲劇中的“命運”與中國戲劇中的“因果報應” 通過對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作品的分析,理解古希臘人對命運的理解——一種外在於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對比中國的昆麯、京劇等傳統戲劇中,“因果報應”或“天理循環”的敘事模式。雖然兩者都涉及人類的有限性,但希臘悲劇更強調個體在自由意誌與宿命抗爭中的崇高性;而中國敘事則傾嚮於在群體倫理的框架內尋求最終的平衡與和諧。本章將探討這種敘事差異對國民性格和集體道德觀的潛移默化影響。 第二編:啓濛的洪流與現代性的重塑 本編聚焦於西方啓濛運動的思想遺産,特彆是理性、自由、人權等概念,在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中引發的深刻變革與復雜糾葛。 第四章:洛剋、盧梭與中國近代國傢建構中的“主權”之爭 詳細梳理洛剋的財産權理論和盧梭的“公意”概念。著重分析當這些思想傳入中國時,如何被“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所裹挾。探討從晚清立憲派到五四知識分子對“主權在民”的不同解讀,以及在建立現代民族國傢過程中,對個體自由與集體利益之間界限的艱難摸索與論辯。 第五章:康德的“三大批判”與中國哲學對主體性的反思 本章嘗試以康德的先驗哲學為參照係,審視中國傳統哲學中對“心性”的論述。分析康德如何通過劃定人類認知的界限來確立主體性的尊嚴。並探討中國傳統中對“天人閤一”的強調,是否預示著一種不同於西方二元對立的反思,以及這種反思在麵對西方理性主義衝擊時所呈現齣的睏境與潛力。 第六章:黑格爾的曆史辯證法與中國曆史觀的碰撞 解析黑格爾宏大的曆史哲學體係,即理性如何通過辯證發展最終實現於國傢精神之中。將其與中國傳統的“治亂循環”史觀進行對比。探討五四時期對曆史進步論的盲目崇拜,以及在實踐中如何修正或批判瞭過於綫性的曆史發展觀,重新審視中國曆史的復雜性和特殊性。 第三編:藝術的邊界與審美的再定義 本編將目光投嚮西方近現代藝術思潮,探討它們如何挑戰並豐富瞭中國傳統的審美經驗和藝術錶達。 第七章:印象派的光影革命與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 分析印象派對客觀物象瞬間捕捉的科學性與主觀感受的結閤。與中國山水畫中強調的“可遊、可居、可觀”的審美目標進行對比。探討傳統繪畫中“墨分五色”的哲學意蘊,與西方色彩理論在繪畫技法和精神追求上的異同。重點分析中國現代畫傢如何在吸收西方寫生技巧後,重塑瞭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精神。 第八章:尼采的“權力意誌”與現代藝術的顛覆 闡釋尼采對傳統道德與形而上學的批判,以及“權力意誌”對藝術創作的解放意義。考察野獸派、錶現主義等對既有美學規範的衝擊,如何與中國傳統文人藝術中“不拘泥於形似”的精神産生共鳴,同時又在錶達對象——個體強悍的生命意誌——上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九章:從達達主義到後現代:中國美學在碎片化時代的定位 梳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對理性邏輯的嘲弄,以及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探討這種文化轉嚮在中國當代藝術與設計領域引起的連鎖反應,即如何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消化和轉化西方後現代的解構手法,探索更具本土特色的錶達形式,重構新的文化意義體係。 結語:迴望與前瞻 本書最後將總結西方思想體係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強調理解差異而非盲目模仿的重要性。最終呼籲當代思想者,應以開闊的胸襟,在對世界文明的深刻理解之上,建構富有生命力的、立足於本土的未來文化圖景。本書力求提供的是一種方法論上的指引:如何通過對異質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來實現文化自身的精進與超越。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歐陽康


  一九五三年生,四川資陽人。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華中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國傢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華中科技大學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哲學傢協會常務理事,亞太地區學生事務協會主席,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等。多次獲國傢、教育部和省級優秀成果奬,一九九二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一九九六年榮獲湖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一九九九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人事部「百韆萬人纔工程」。
 

圖書目錄

序一 001
序二 003

大學與人生
劉獻君 讀自己這本書 003
嚴陸光 我的父親嚴濟慈 017
李培根 談天、說地、做人 031
陳平原 大學校園裏的「文學」 049
張汝倫 大學之道和現代大學教育的缺失 067
楊福傢 大學的使命與大學文化內涵 077
廖申白 良知與明智 097
許抗生 老子與道傢智慧 109

哲學與科學
湯一介 關於復興儒學的思考 125
王 路 哲學與文化 141
張世英 美學的新方嚮 157
黃俊傑 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的人文課題與人文教育的展望 173
李醒民 愛因斯坦:偉大的人文的科學主義者和科學的人文主義者 187
霍桂桓 論哲學、人文科學的讀書方法 203
楊叔子 科技發展的世紀迴眸、當前趨勢與若乾人文問題的思考 215
鍾南山 科學研究應當崇尚的五點精神——兼談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 233
邱仁宗 研究倫理:科學誠信與不端行為 249

中國與世界
郭齊勇 全球化與中國文化 265
成中英 現代性與中國文化命運 283
陳 來 儒傢與全球化中的人權對話 301
劉夢溪 中國文化的特質及文化傳統的重建 321
明安香 關於國傢形象大傳播的思考 331
高 恆 通往大國之路的國際關係 351

經濟與社會
高小康 城市文化的美學思考 363
王春芙 新聞評論與公共輿論 377
何 舟 多重話語空間的錶述及傳播效應 385
孫立平 協調利益關係與優化社會結構 395
吳玉章 結社現象的法學分析——一種權力的實踐 411
鄭杭生 現代性進程中的現代與傳統 423
周大鳴 從底層視角看社會的和諧 443
鄭功成 民生問題與和諧社會 453

文學與藝術
謝 泳 談談錢鍾書和他的小說——紀念錢鍾書逝世十周年 465
陳思和 新世紀以來當代文學創作的趨勢 475
劉揚忠 詩仙醉太白 491
方 方 我與文學 507
劉洪一 猶太人與世界——一個文化命題及啓發 513
張頤武 新世紀中國電影的文化想像 529
硃青生 現代藝術與現代化 553
劉大椿 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 563
餘鞦雨 談文化 579
後記 60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七捲(下冊),光是這個書名就帶著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術範兒。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大學課堂上,教授們侃侃而談,引經據典,將深邃的哲學、悠久的曆史、精妙的文學,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景象。我猜測,這本書並非是泛泛而談,而是會在某個特定的維度上,深入挖掘中國大學在人文教育方麵的獨特理念與實踐。第七捲,下冊,這數字和層次的疊加,讓我感覺它一定承載著相當重要的內容,或許是對某個核心主題的集大成,又或者是對某種思想流派的深度剖析。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中國人文思想的迷宮,去發現那些被低估的價值,去理解那些被忽略的聯係。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獲得一種更宏觀的視野,一種更深刻的洞察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知識的厚重感,"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這幾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象牙塔中,智慧的火花碰撞,思想的浪潮湧動的場景。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閱這本書,但僅憑書名,我便能想象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洞見和啓迪。第七捲,下冊,這暗示著它是一個龐大體係的延續,也預示著即將展開的將是更為精深、更為集中的探討。我猜測,它會帶領我走進那些曆久彌新的思想殿堂,去品味那些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經典文本,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價值觀念。或許,它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用溫和而有力的語言,引導我去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去思考我們生命的意義,去發掘我們內心深處對真理的渴望。這種對未知的期待,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它,去感受那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去體驗那種沉浸在知識海洋中的愉悅。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引路人,為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點亮一盞智慧的明燈,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评分

讀到《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七捲(下冊)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大學殿堂裏那些關於人文精神的深刻討論。它給我一種感覺,這本書並非是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更像是對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精髓的一種提煉和總結。我揣測,它可能會通過一係列精選的文章,展現不同學者、不同視角下對人文的理解和闡釋。這種“啓思錄”的定位,讓我聯想到那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培養獨立精神的經典教材。我好奇,在這“第七捲”和“下冊”的指引下,這本書究竟會聚焦於哪些具體的人文領域?是曆史的縱深?文學的精妙?哲學的思辨?還是藝術的錶達?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去挖掘那些我們可能忽略的社會現象背後的文化動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感悟,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一份對人文精神的堅守和熱愛。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之所以對《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七捲(下冊)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啓思”二字的情感共鳴。我總覺得,學習的真正目的,並非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思想的覺醒。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追求——“啓迪思維,引發思考”。我推測,這套“啓思錄”在往前的捲冊中,定然已經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宏大的知識框架,而這一捲,作為“下冊”,很可能是在此基礎上,將那些最為核心、最為尖銳的問題拋給讀者,或者深入探討某個特定領域,挑戰讀者既有的認知模式。我設想,裏麵的文章或許會涉及一些極具爭議性的話題,需要讀者以一種開放、批判的姿態去審視;又或者,它會拂去曆史的塵埃,挖掘那些被遺忘卻又至關重要的思想遺産,讓我們重新認識傳統,認識我們民族的根脈。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問自己,不斷地與作者的思想進行對話,最終實現某種程度的自我超越。這種對思想碰撞的渴望,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评分

我對於《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七捲(下冊)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知識深度的嚮往,以及對思想啓濛的渴望。單看這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種嚴謹而又富有活力的學術氣息。我推測,這“第七捲”很可能代錶著一個相對成熟的體係,而“下冊”則意味著對之前內容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亦或是進入到一個更為復雜、更具挑戰性的議題。我設想,這本書的編纂者定是經過瞭精心的篩選,所收錄的文章,必然是那些能夠代錶中國大學在人文領域前沿思考的成果。我期待它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新鮮的觀點,一些讓我耳目一新的論證方式,甚至是一些能夠顛覆我固有認知的大膽設想。這種對智識的追求,讓我感覺,翻開這本書,就像是開啓瞭一扇通往知識寶庫的大門,裏麵充滿瞭等待我去探索的寶藏,也充滿瞭讓我産生共鳴的思想火花。我希望它能引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航行,抵達更廣闊的未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