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 第九捲 上冊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 第九捲 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人文社科
  • 高等教育
  • 通識教育
  • 中國文化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大學教育
  • 啓思錄
  • 學術著作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捲收錄瞭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在華中科技大學人文講座的三十三篇講演稿,以人文為主體,含蓋眾多學科,按其內容分為「社會與文化」、「哲學與科學」、「中國與世界」、「文學與藝術」等四個部分。演講者有國內外知名學者方朝暉、林火旺、張曙光、劉大椿、吳國盛、俞可平、鄧曉芒、李工真、洪浚浩、資中筠、童慶炳、趙林、林少華、張煒、格非、韓少功等。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歐陽康


  一九五三年生,四川資陽人。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華中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國傢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華中科技大學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哲學傢協會常務理事,亞太地區學生事務協會主席,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等。多次獲國傢、教育部和省級優秀成果奬,一九九二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一九九六年榮獲湖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一九九九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人事部「百韆萬人纔工程」。
 

圖書目錄

序一 001
序二 003
社會與文化
方朝暉 從文化模式、文化心理看儒學的現代意義 003
楊善華 社會轉型期城市傢庭所麵對的挑戰 011
江 湧 當前中國經濟安全透視 025
高淑娟 大學生的幸福指數和幸福感 035
林火旺 為生命找道理 061
陶東風 重建我們的「好生活」理念 091
洪建中 跨文化的溝通與實踐——心理學的視角 099
張曙光 《中國好聲音》給我們的啓示 107
哲學與科學
劉大椿 科學的哲學反思:從辯護到審度 115
陳 波 悖論:思維的魔方 129
陳 波 邏輯學和理性精神 143
吳國盛 科學的起源 157
劉 擎 麵對沒有憑據的人生:現代性睏境中的價值重建 167
俞可平 政治學前沿 177
徐鳳林 「悲劇哲學」的人文意義 189
童世駿 讓「理性」以「理性的方式存在」 203
馬天俊 哲學與愛智慧 223
劉笑敢 價值衝突與人文自然 239
黃 洋 蘇格拉底之死與雅典民主政治 251
鄧曉芒 什麼是曆史? 263
中國與世界
李工真 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大轉移(上) 287
李工真 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大轉移(下) 307
劉 擎 中國崛起與文化自主:一個反思性的辨析 327
洪浚浩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途徑 337
資中筠 世界與中國都麵臨轉摺 347
湯書昆 風靡天下中華瓷——傳奇的陶瓷之路的故事 357
文化與藝術
童慶炳 「美在關係」的理論構建 371
傅 謹 多元文化和傳統藝術的突圍 379
趙 林 當代文化重建的背景、傳統與前景 391
林少華 王小波、史鐵生、村上春樹:為瞭靈魂的自由 405
張 煒 時代的閱讀深度 425
韓少功 文學的變與不變 437
格 非 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 447
後記 47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九捲,這上冊我幾乎是愛不釋手。作為一名在象牙塔裏摸爬滾打多年的學生,我曾以為自己對大學生活有瞭足夠的認識,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全新的視角。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疑惑和渴望。作者筆下的文字,帶著一種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也看到瞭未來可以探索的方嚮。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獨立思考”的強調,它並非簡單地鼓吹反叛,而是引導讀者去審視信息來源,去辨彆真僞,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此外,關於“求知”的意義,作者也給齣瞭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釋,不再是機械的刷題和應試,而是真正點燃瞭內心的好奇心,將學習變成一種主動的探索。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對於那些即將步入大學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同“聖經”一般的存在,能夠幫助他們少走很多彎路,更清晰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评分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九捲,這本上冊,確實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的快餐式讀物,而是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舊久久迴味,並且開始主動去改變自己。作者的語言非常有力量,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人生的熱愛。 我被書中關於“自我認知”的探討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去發現自己內心的聲音,去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為我們不瞭解自己。這本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引導我們一步步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且勇敢地去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讀完之後,我感到內心充滿瞭一種積極的力量,也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讀瞭《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的第九捲,其中的上冊給瞭我相當大的觸動。這本書並沒有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堆砌各種專業術語,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且引人入勝的方式,開始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大學精神”的闡述,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大學教育的反思。 書中反復強調的“通識教育”理念,讓我意識到,過去我對於學科之間的壁壘認識得太深。作者通過大量的例子,說明瞭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如何通過跨學科的學習,來拓展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這種“融會貫通”的思想,對於我這樣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醍醐灌頂。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選擇,以及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嚮,不再局限於單一的領域,而是更加開放和包容。

评分

這套《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係列,尤其是第九捲的上冊,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在我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人文啓思”這個概念其實是有些模糊的,覺得它可能更多是理論上的探討,離我們實際的生活和學習有些距離。但當我翻開這本書,尤其是開篇的一些章節,我立刻被一種深深的共鳴所吸引。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的哲學概念,而是從我們最熟悉的大學生活場景切入,比如課堂上的睏惑、與老師同學的交流、社團活動的意義,乃至個人在求學過程中的迷茫與成長。這種貼近性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者,在循循善誘地與我對話。 書中的一些論述,比如關於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或者如何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係,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方法,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甚至是曆史故事,來闡釋抽象的道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跨界思維”的討論,它打破瞭我之前對學科壁壘的固有認知,讓我意識到,真正的人文素養,恰恰在於能夠融會貫通,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世界。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並且對照自己的學習經曆,發現瞭很多之前沒有意識到的盲點。它讓我明白,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方式的塑造,是人格的錘煉。

评分

不得不說,《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九捲,這本上冊,在我近期的閱讀體驗中,絕對是鶴立雞群的存在。它讓我擺脫瞭過去那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轉而開始主動地去思考“為什麼”。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文人般的浪漫。他能夠將一些非常宏大的哲學命題,用極其淺顯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並且能夠巧妙地將其與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聯係起來。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知識與智慧”的區分。我們往往容易混淆這兩個概念,認為學瞭很多知識就等同於有瞭智慧。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反思基礎上的,是能夠融會貫通,並應用於實踐的能力。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過去的學習方式是否過於功利,是否忽略瞭人文精神的滋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