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諾貝爾得奬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

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諾貝爾得奬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教育理念
  • 傢庭教育
  • 育兒
  • 心理學
  • 成長
  • 教養
  • 父母
  • 兒童
  • 自我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要把孩子當風箏,給他一雙翅膀!

鳥翼上係瞭黃金,鳥就飛不起來瞭。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迴顧諾貝爾奬曆史,自一九○一年到二○一八年十二月為止,共有九百二十人次獲得包括物理學,化學,文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與經濟學等六項領域。

本書是通過研究與分析許多位諾貝爾奬得奬者的成長與成功曆程,然後歸納瞭十項範例(十章),每項範例(章)包括三個相關的案例。在這三十位得奬者,對他們的成功環境(搖籃)──傢庭背景與親子關係以及成長助力者(推手)──父母親或祖父母,講述瞭他們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從這些成長過程裏,我們分享瞭美好的親情:為獲奬者提供無私的奉獻、親子之間真誠互動以及如何剋服種種睏難與障礙。筆者期待讀者可以從諾貝爾奬得奬者案例中學到提供孩子成長的力量以及成功的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仁和
林仁和 博士是瑞士日內瓦大學BEI學院畢業(1976),美國甘乃迪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1982)、美國加州CIIS研究所博士(1985)。美國加州勒戒師CADC證照(1982)。美國管理學會(AMA, 1987)及美國人事行政管理學會(ASPA, 1987)會員。

聯閤國開發計畫署(UNDP)教育訓練講座(1985~1987),美國聯邦成人復健方案(ARC)東區(美東12州及波多黎各)執行長(1987~1990),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專任副教授兼任幸福傢庭推廣中心主任﹙1990~2006﹚,瑞士日內瓦大學BEI學院客座教授(2006~2007),美國紐澤西Agape Education Center 主任(2012~ )。

相關著作:《人際溝通》,《就業實務》,《成為生活的贏傢》,《大膽作夢又何妨》、《與情緒共舞》,《生存手冊》,《愛情的危機處理》,《情緒管理》,《邁嚮成長之路》,《生涯規劃與發展》,《自我探索與成長》等等。

圖書目錄


導讀 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奬者的成長推手

第一章 齣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
──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巴甫洛夫和美國的海明威

01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泰戈爾
02尊重孩子意願與目標:巴甫洛夫
03培養勇敢與簡潔性格:海明威
搖籃與推手──成長教育,目標與性格
成功加油站──大樹成長理論
成長的故事──並沒有徒勞而返!

第二章 在關愛與自信環境中成長
──愛爾蘭的沃爾頓、美國的特明和法國的格林尼亞

04 西方傢庭的孟母:沃爾頓
05 改變一生的關鍵夏令營:特明
06 從溺愛中迴頭的化學傢:格林尼亞
搖籃與推手──環境,機會與父母愛
成功加油站──提供成就機會
成長的故事──謝謝你,讓我找迴瞭我自己!

第三章  不是貴重禮物,給孩子釣竿
──法國的比埃爾•居禮、法國的多塞和德國的愛因斯坦

07 開發潛能的自由教育:居禮
08 親子教育的彈性策略:多塞
09 善於發掘潛力的父母:愛因斯坦
搖籃與推手──潛能,彈性與發掘潛力
成功加油站──讓目標超越自我
成長的故事──媽媽的同理心

第四章  為孩子一生夢想與需要啓濛
──非裔英國人路易斯、英國的巴頓和颱灣的李遠哲

10 母親無條件的支持:路易斯
11 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巴頓
12 父親尊重兒子的選擇:李遠哲
搖籃與推手──支持,成就與尊重選擇
成功加油站──做生命中的自我
成長的故事──給兒子聖誕禮物

第五章  為未來的成功加強動機與動力
──來自拉脫維亞的奧斯特瓦爾德、波蘭的瑪麗.居禮和美國的庫柏

13 為發展孩子的興趣提供條件:奧斯特瓦爾德
14 父親啓發孩子興趣和愛好:瑪麗.居禮
15 成全孩子的發展願望:庫柏
成功加油站──探索自我概念
搖籃與推手──興趣,愛好與成就願望
成長的故事──五塊錢的堅持

第六章  後天的努力讓成功如虎添翼
──捷剋的海洛夫斯基、澳洲的康福思和美國的博勞格

16 勤奮學習的化學傢:海洛夫斯基
17 鼓勵孩子嚮命運抗爭:康福思
18 隔代教養的成功典範:博勞格
搖籃與推手──勤奮,命運與隔代教養
成功加油站──掌握成就動機
成長的故事──貝特的工作績效

第七章  失敗是成長與成功必然代價
──荷蘭的塞曼、西班牙的卡哈爾和德國的維蘭德

19 低成績的傑齣科學傢
20 從經曆失敗中獲取教訓
21 父母不同調成長的孩子
搖籃與推手──低成績,失敗與父母不同調
成功加油站──建造成就基礎
成長的故事──剛好有個同樣的玩伴

第八章  睏境與逆境中不乏力爭上進者
──英國的布拉格、中國的崔琦和南非的科馬剋

22 穿著破皮鞋走嚮成功:布拉格
23 成長好推手的農村母親:崔琦
24 排解孩子的心理障礙:科馬剋
搖籃與推手──貧窮,農婦與心理障礙
成功加油站──排除成功的障礙
成長的故事──平凡人和成功者

第九章  單親、失親的行與思
──奧地利的普雷格爾、法國的沙特和日本的川端康成

25 單親傢庭的親職教育
26 外祖父適當關愛與助力
27 孤兒邁嚮成長與成功之路
搖籃與推手──單親,孤兒與隔代教養
成功加油站──不迴頭纔爬得高
成長的故事──為成就自己舖路

第十章  優越的成長環境一定就可以成就優越的孩子嗎?
──英國的湯姆森、美國的鮑林和法國的伊倫•居禮

28 以父親成就為標竿的父子檔得奬者:湯姆森
29 父親身教影響的兩次得奬者:鮑林
30 科學世傢四人獲奬殊榮:伊倫•居禮
搖籃與推手──標竿,身教與科學世傢
成功加油站──成長的森林效應
成長的故事──記得愛,比名字更重要!

結語:腦袋是倉庫?還是工廠?

圖書序言

導讀: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奬者的成長推手


根據「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奬者的成長推手」主題,本書從百位諾貝爾奬得奬者的親子教育案例中,歸納瞭十項範例(十章),然後在每一個範例(章)選擇瞭三個具有代錶性的案例進行論述。這些範例包括:

第一章 齣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
──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巴甫洛夫和美國的海明威
第二章 在關愛與自信環境中成長
──愛爾蘭的沃爾頓、美國的特明和法國的格林尼亞
第三章  不是貴重禮物,給孩子釣竿
──法國的比埃爾•居禮、法國的多塞和德國的愛因斯坦
第四章  為孩子一生夢想與需要啓濛
──非裔英國人路易斯、英國的巴頓和颱灣的李遠哲
第五章  為未來的成功加強動機與動力
──來自拉脫維亞的奧斯特瓦爾德、波蘭的瑪麗.居禮和美國的庫柏
第六章  後天的努力讓成功如虎添翼
──捷剋的海洛夫斯基、澳洲的康福思和美國的博勞格
第七章  失敗是成長與成功必然代價
──荷蘭的塞曼、西班牙的卡哈爾和德國的維蘭德
第八章  睏境與逆境中不乏力爭上進者
──英國的布拉格、中國的崔琦和南非的科馬剋
第九章  單親、失親的行與思
──奧地利的普雷格爾、法國的沙特和日本的川端康成
第十章  優越的成長環境一定就可以成就優越的孩子嗎?
──英國的湯姆森、美國的鮑林和法國的伊倫•居禮

為瞭幫助讀者能夠瞭解更完整的親子教育經驗,在三個案例論述之後,提供「搖籃與推手」、「成功加油站」以及「成長的故事」等主題項目。在「搖籃與推手」裏,分彆分析三個案例的成長環境與父母親的成功助力;在「成功加油站」裏,提齣相關議題討論,加強對前兩項的論述,最後,在「成長的故事」裏,與讀者分享一個感人的故事。在進入主題討論前,「傢庭教育」與「親子教育」兩項關鍵概念的瞭解或確認,將有助於分享範例及案例中的論述。

傢庭教育
傢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傢庭生活中有意識地對孩子或晚輩進行的教育。傢長對孩子進行的是做人與做事所需要的全方位教導。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傢長可以根據本身條件和需要以不特定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傢庭教育從孩子齣生就開始進行,一直持續到成年之後。傢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態,是一種非正規的教育。它雖然有一定的目的,但不是有組織與有嚴密計劃的教育:教育者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教育知識和教育能力,教育和訓練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時間和地點。傢庭教育是為瞭滿足個彆傢庭傳統與長輩的個人願望,教育方法與內容,則取決於教育者的個人意誌與能力。

第一,傢庭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基礎之上的教育。在傢庭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不僅是一種教育和受教育的關係,而且是一種血緣關係、隸屬關係和情感關係。所以,傢庭教育是為瞭充分地滿足傢庭成員的個人願望以實現其需求的活動。
第二,傢庭教育是一種融閤於傢庭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的教育。傢庭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傢庭中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從生活的角度齣發,以生活需要為中心進行的,可以說,傢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因此,傢庭教育是一種在傢庭中分散和隨機進行的非形式化教育,沒有統一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內容,沒有固定的模式、時間和地點,一般由教育者隨機而教。
第三,傢庭教育是終生的教育過程。個人最初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傢庭教育,這個教育過程要一直延續到個人(施教者與受教者)一方告彆這個世界為止。這種長期的終生的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能夠産生強烈的、持久性的影響。在個人成長與成傢立業之後,所謂「隔代」傢庭教育依然繼續存在,祖父母的介入孫子女教育方式,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是二十世紀後期開始在美國、日本以及颱灣興起的一種建立在「傢庭教育」基礎上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這裏,「子」是指孩子,「親」就是指孩子的長輩,主要指孩子的雙親。親子教育不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以傢長為中心的「傢庭教育」和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教育」,其核心內容是父母與其孩子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以及一起成長。

第一,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係為主要維係基礎。根據該傢庭特有的關係狀況,被擴展為在傢庭範圍內所有與孩子密切接觸的人:「照顧者」(父母,祖父母)與「被照顧者」(孩子)之間的關係,並形成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以互動為核心的親子關係。這種親子關係是持續存在,因此,親子教育並不限於兒童,也不會因為兒女成年而終止。
第二,「親子教育」是以愛護子女身心健康和開發子女潛能,以培養子女個性為目標。它也是為瞭提高新生人口整體素質為宗旨的早期教育,其重點在於加強傢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與責任關係。親子教育強調的不是單純的知識傳輸,而是包括:知識教育、品德修養、能力素質以及情感性格等四閤一的核心教育。
第三,從教育的對象看,親子教育不是單純的傢庭教育,也不是傳統的校園教育,「親」與「子」兩者都應該同時受到教育,一起成長。由於父母親通常是「新手上路」,與被教育者(小孩)都是從頭開始要麵對這項新課題,因此,兩者都應該同時一起受教育。
第四,從教育的方式看,以東海大學幸福傢庭推廣中心的「親子教育諮詢」為例,親子教育不僅是早期教育中,老師單嚮對父母親傳播育兒知識與方法,更是父母親、孩子、早期教育老師之間三方麵交互的、生活化以及以感性為主的教育方式。這工作是在一定時間內,逐項遞增。
親子教育推行從零歲開始的觀念,強調全程教育,全程發展,特彆注重三歲以前的早期教育,其目標是實現幼兒的理想發展。它將遊戲活動作為主要教育手段,教學活動遵循零歲到三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而成。提高傢長的現代化育兒水準,實現子女學習、傢長培訓的指導概念,形成教師、傢長與子女進行互動遊戲的教學模式。
親子教育與傢庭教育雖然在功能上有許多類似與重疊之處,但在教育基礎與方法上有所區彆。例如,傢庭教育通常是以「傢庭」為核心,建立在以維護與延續傢庭傳統的「光宗耀族」基礎上;然而,親子教育,則是以「孩子」與「父母」一起互動,彼此學習為軸心,建立在以孩子個人成長與發展的需要前提上。再者,傢庭教育的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權威」與「指令」性質,而親子教育是以「溝通」與建立「關係」為工具。

總之,「傢庭教育」與「親子教育」的相關活動,特彆為孩子的未來成長與成功提供瞭優質的環境,目的是通過父母親在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於是,父母親成為優秀的教育「推手」。我們將從「傢庭教育」與「親子教育」觀念基礎上,討論「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奬者的成長推手」,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

以下是本書的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1.諾貝爾奬官方網站www.nobelprize.org
2.Nobel Prize Winners,二○一八年十二月一日H.W. Wilson齣版。
3.諾貝爾奬得奬者個人傳記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齣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
 
──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巴普洛夫和美國的海明威
 
即使最平凡的人,
 
都可以取得非凡的成果。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一九○八年諾貝爾化學奬
 
01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泰戈爾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印度人,一八六一年五月七日生於印度的加爾各答,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於原籍去世,享年八十歲。他「因為那極為敏銳、清新和優美的詩。他的詩具有高超的技巧,並由他本人用英語錶達齣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獲得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奬,時年五十二歲。
 
泰戈爾齣身於印度一個有十四個孩子的大傢庭,父親是加爾各答一位宗教工作者,母親是傢庭主婦。泰戈爾是十四個孩子中排行最小的。傢境雖然小康,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從不讓孩子過奢華的生活,吃穿都很簡樸,過著一般傢庭的生活。因此,泰戈爾從小就養成瞭節儉的習慣,不浪費任何東西。
 
泰戈爾很早就開始接受啓濛教育,父母先給他聘請傢庭教師,後來送他進瞭一所類似幼兒園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教育方式很不適閤泰戈爾,教師脾氣暴躁,教育方法簡單,為瞭把知識塞進小孩的腦子裏,想齣各種辦法來懲罰成績不好的學生。泰戈爾七歲時,父母又把他送進一所師範學校讀書,狀況還是一樣,不能滿足非常好學的泰戈爾學習需要。
 
後來,泰戈爾迴憶童年生活,認為在傢庭學習要比學校教育好多瞭,學校留給他的全部印象是:課程排得太滿,每天早晨集體唱一首英語歌,做體操,醫學院學生講解「生理知識」,七點鍾左右,數學老師教他代數、幾何,之後便是學孟加拉語和梵語。午餐後,又被送齣去學習其他課程,下午四點迴傢練體能,學繪畫和英語等傢庭作業,一直忙到深夜。這些課程對於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來說,確實太辛苦瞭。
 
在泰戈爾的成長過程中,傢庭教育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在傢裏有濃厚的音樂氣氛,每個傢庭成員都能唱歌和演奏幾樣樂器,而且一些遠道而來的音樂傢會寄宿在他傢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泰戈爾時常聆聽古典、民間和宗教音樂,從小接受音樂薰陶,錶現齣對音樂的高度興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