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百歲的智慧:國醫大師的養生之道

活到百歲的智慧:國醫大師的養生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養生
  • 健康
  • 中醫
  • 國醫大師
  • 長壽
  • 百歲
  • 養生之道
  • 健康飲食
  • 傳統文化
  • 生命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最長壽的國醫大師親授「壽而康」的生活秘訣
  本書體現瞭中醫「治未病」的核心觀念,強調生活方式和健康有著密切關係,主張以養生為要務,宣導「身心和諧」、「天人閤一」的中醫特色養生觀。此外,通過對鄧老經常使用的「養生24法」進行詳細介紹,從情誌調攝、勞逸適度、膳食閤理、起居有常等多方麵滲透、貫通於日常生活中,簡單易行,切實有效,值得推廣。

  鄧鐵濤先生,幼承庭訓,篤誌中醫,數十年如一日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其理論功底之深厚、學術視野之開闊,堪稱中醫藥從業者之楷模。

  這本書的內容由102歲的鄧老國醫整理而成,書中的「養生24法」是鄧老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習得的經驗體會。如果您對自己健康狀況深錶擔憂,如果您對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方法無所適從,請一起來跟鄧老踐行「養生24法」,行動起來並堅持下來,就能從源頭遠離疾病,同享康壽。

  〈上篇〉  活到百歲的養生觀
  ▌養生養的是什麼?
  談到養生,「上工治未病」是我養生的指導思想,我認為「養生將重於治病」;並提倡實施「百歲工程」,希望能以「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來指導世人養生,達到長壽又健康的目的。

  「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實際上來源於兩韆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原話是:「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這些話很樸實,但是現在很多人,包括不少醫生都不去執行。病人非得等到有瞭疾病,甚至到瞭危重階段,纔開始著急;醫生則自以為能治療好急危重癥,纔是真正厲害的本事。不過要是仔細想想,現在好多人得瞭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哪一種疾病醫生能告訴你,他能幫你根治的?到瞭病重,進瞭醫院,越治越重,跑到重癥監護室,結果錢也花瞭,人也差不多沒瞭。想想,要是平時自己稍微花點心思,做做養生保健工作,怎麼會那麼容易得病?所以我們的古人纔老是那麼苦口婆心地勸誡我們,要「治未病」。實際上,「養生重於治病」,隻有樹立起正確的健康與疾病觀,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地去做,纔可能實現壽而康的目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養生」呢?我認為,從中醫學上來講,養生是講一個人的生命活動要「形神統一」。所謂「形」,是指整個形體、身體,「神」是指心神、意誌、思維等。而「形、神」又與天地相應,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即「天人閤一」。

  中醫認為人是在大自然這個環境裏生活的。除瞭大自然之外,影響人類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社會因素。養生就是要統籌協調好「形、神」兩者,以及會影響到兩者的各種社會的、自然的因素之間的關係,協調好生活中的各個方麵,使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達到很健康的狀態,從而獲得長壽。這種良好的狀態,中醫學把它稱作「形神統一」、「陰平陽秘」。這些概括起來就是「未病先防」。

  養生的另一個工作就是要「已病防變」,即雖然已經得瞭某種疾病,但是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來防止疾病進一步進展,乃至逆轉疾病的進程。

  談到養生的方法,比較有代錶性的是下麵這段對話:(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鞦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用現代的話說,意思大概就是:以前那些人,為啥都能長壽健康,行動又不遲鈍;現在的人,年紀沒過五十,怎麼就顯得那麼衰老,經常得病,是時代變瞭?還是人不行呢?答案就是:以前那些長壽的人,因為掌握瞭養生的規律,又切實地去執行;現在的人,燈紅酒綠,房事不節,欲望無窮,起居毫無規律,飲食亂七八糟,無時無刻不違反著長壽的規律,自然死得又快又慘瞭。

  再把養生的大原則稍微解釋得細一點,就是:要想活得老,又活得好,就是要做到以下幾方麵:
  1.根據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和特點,調養身心。
  2.施行閤宜的養生術,如導引、吐納等。
  3.飲食和五味,忌偏嗜、節飢飽等。
  4.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規律。
  5.不過度勞作,無論勞動還是進行房事,都要適可而止。
  這些方法,在我的「養生24法」裏麵會具體談到。當然,我覺得養生需要先充分認識以下三個方麵:
  1.身心和諧:指人的健康,包括「身」和「心」兩方麵的健康。要求我們不但身體要好,還要有良好的心態、精神和情緒等。

  2.天人相應:要求我們養生要「法於陰陽、順應自然」,一定要根據天氣和季節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及時調整生活,如天冷瞭添衣保暖,天熱瞭降溫避暑。

  3.識病防病:就是要我們平時多留意常見病、多發病的一些普及知識,這樣纔能幫我們去識彆自身的健康狀況,從而進行預防和治療。

  〈下篇〉養生24法
  第1法  起居作息規律
  1.一日起居介紹

  我每天起床、打拳、練氣功、吃飯、讀書、看報等都有一定的次序,下麵是我的作息錶,這個作息錶已經伴隨我度過幾十年瞭。
  早晨起床:靜坐、50個呼吸吐納;自我保健按摩(從頭開始,遍及全身);喝一杯熱開水或花茶;打八段錦。
  早餐:早餐後練氣功(半小時到1小時);讀書、看報、練書法、寫文章等;中午繞樓散步10圈(11:00〜12:00)。
  午餐:午餐後看報紙;午睡(13:30〜15:00);讀書、看報、寫文章;傍晚打太極拳。
  晚餐:看一會兒電視:晚21:00洗澡(冷熱水交替);做30分鍾氣功、看看書;23:00之前上床睡覺。

  2.善養生者,起居必有常製
  古書《管子》有雲:「起居不時……則形纍而壽命損。」唐代的藥王孫思邈,據考證活到141歲,他也總結齣「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製。」因而,不難看齣養成科學健康的起居作息規律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可能,便應該讓自己的生活規律起來。

  反之,如果長期生活起居缺乏規律,或雖有規律但卻是不健康的「壞規律」,比如經常熬夜、不吃早餐、飯後倒頭便睡、不愛運動等,將會打亂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容易生病、早衰等,對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人體內部是非常微妙的,存在許多規律性的現象,如一天24小時的日夜節律,正常的規律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如婦女的月經,每月什麼時候該來,來多久,什麼時候該結束,都有規律。

  拿飲食規律這一點來說吧,許多犯胃腸道疾病的人,就是因為一開始不注意飲食規律造成的,上班族中這樣的人比較多。許多人因為膽結石而切除瞭膽囊,變成「沒膽」的人,醫學研究錶明,這和經常不吃早餐有關係;而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功能紊亂等,在我接診的許多患者中,也都跟飲食不規律很有關係,經過調整飲食的規律,配閤一些藥物治療後,多數能夠治癒。而像急診科經常接待的那些突發腹痛、腹瀉、嘔吐的急性胃腸炎患者,有很多也和「飲食不節」很有關係。在我看來,規律飲食的人,很少會得這些病。

  如果說飲食規律的重要性還不容易被體會到的話,那麼,睡眠規律的重要性就變得容易理解得多瞭。現代都市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曆:由於學習或趕工作,連續加班熬瞭幾個夜,每次都是忙到淩晨2、3點之後纔睡,一覺睡到次日中午,這樣算下來,睡眠的時間其實也不短,足足有10個小時,但是第二天起床時卻總覺得像沒休息過一樣,頭腦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這就是違反瞭人體正常生理睡眠節律的後果。

  人如果經常「開夜車」,就會打亂這種節律,影響睡眠品質,次日起床後就會感覺精神疲憊,頭腦不清醒,不僅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會影響健康。偶爾幾次這樣的經曆還不要緊,影響不會太大,可是如果長時間這樣的話,就會打亂大腦正常休息的節律,而有損健康,如胸悶、心慌、頭暈、健忘、腰酸、失眠、煩躁、脾氣變差、口腔潰瘍等癥狀就很可能齣現。

  現代人工作繁忙,有些人喜歡夜深人靜時工作,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長期打亂作息時間,就容易産生問題。除瞭上麵舉齣的一些情況,還容易得感冒、一生病便很難好、麵容憔悴、齣現黑眼圈,女生還可能齣現內分泌紊亂、月經不調的情況。所以,經常熬夜的人需要留神注意瞭。

  按時就寢、按時起床,能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而科學、規律的作息安排,有利於保持高品質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以便第二天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除瞭上麵提到的飲食和睡眠要規律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麵,如運動、工作、娛樂等活動安排得閤理與否,對人體也會有影響,在此我們不詳談。我建議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閤理地安排好自己每日的工作、學習、運動、飲食、起居等日常活動,並長期堅持、形成規律,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健康,這個非常重要。

本書特色

  權威——編者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秉承鄧老「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來指導世人養生,達到長壽又健康的目的,在繁忙中將鄧老的畢生心血嘔心整理而成本書,堪為中醫藥養生經典。

  詳細——本書分為上篇及下篇,上篇談「活到百歲的養生觀」,從養生的意義、身心和諧的秘訣、四季如何養生,到識病防病,詳細解說,文字簡明易懂;下篇談鄧老的「養生24法」,從情誌調攝、勞逸適度、膳食閤理、起居有常等多方麵滲透、貫通於日常生活中,簡單易行,切實有效。

  實用——本書的內容由102歲的鄧鐵濤老國醫傳述,書中的「養生24法」是鄧老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習得的經驗體會,包括:起居作息規律、不覓仙方覓睡方、晨起後靜坐吐納、晨起後飲茶、早餐後練氣功、適度用腦防衰老、午間散步采陽、傍晚練太極、睡前熱水浴足、飯後百步走等24法,不藏私,完全公開。
 
《生命之歌:探索不同文化中的長壽密碼》 書籍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對長壽的追求從未停歇。本書並非一部單一的養生指南,而是一次跨越時空與地域的文化田野調查,深入探尋世界各地不同文明如何理解、實踐和頌揚“活得更久、活得更好”這一古老命題。我們試圖揭示,真正的長壽並非僅僅是生理機能的延續,更是生命哲學、社會結構與日常習慣的復雜交織。 第一部分:東方古老智慧的側影——不拘泥於單一醫派的視角 世界東方,古老的哲學體係為生命提供瞭深邃的指導。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與傳統中醫藥理論並存、甚至在某些區域更為核心的道傢養生觀。道傢強調“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其精髓在於“動靜相宜,精氣神閤一”的境界。書中將探討如何從道傢經典中提取齣適用於現代人生活的呼吸法(如胎息的簡化應用)和形體鍛煉(如太極與八段錦背後的陰陽平衡原理),但重點將放在其哲學層麵——如何通過對“有為”與“無為”的理解,來管理現代生活的焦慮,這纔是長壽心態的基石。 隨後,我們將短暫地迴顧佛教的生命觀。佛教對“無常”的深刻洞察,如何轉化為對當下生命的珍惜和對苦難的超脫?我們考察瞭禪修在減輕慢性壓力、調節自主神經係統方麵的科學研究,將其與古老的冥想傳統相結閤,闡釋“心安即是福”的長壽哲學。 第二部分:地中海的陽光與社交——環境與社群的力量 將視角轉嚮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居民被公認為全球最長壽的群體之一。本書將深入剖析“地中海飲食模式”的真正內涵,它遠超簡單的橄欖油和海鮮。我們將著重分析其生態可持續性、食材的新鮮度,以及慢食文化對消化係統和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慢食不僅僅是進食速度的減緩,更是一種對食物來源的尊重和對用餐時光的珍視,這是對現代快節奏生活的有力反抗。 更關鍵的是,地中海模式中的社會連接性。我們探討瞭傢庭、鄰裏和社區在預防孤獨感(公認的現代健康殺手)中的作用。長壽的密碼,可能就藏在那些不經意的下午茶、共同的廣場活動和緊密的傢族網絡之中。 第三部分:藍區的秘密——地理與生活方式的奇特交集 “藍區”(Blue Zones)是近年來國際社會研究的焦點。本書將選取幾個最具代錶性的藍區進行深入案例分析,但角度將更加側重於非技術性的觀察。 撒丁島(意大利): 關注其古老的遊牧文化遺留下的體能要求,以及男性在社群中扮演的穩定角色。我們研究的不是他們吃瞭什麼,而是他們的生活結構如何自然地迫使他們保持持續的低強度活動,而非間歇性的高強度鍛煉。 衝繩(日本): 除瞭著名的“腹八分目”(HARA HACHI BU),我們將重點探討“莫愛”(Moai)——終身互助小組的製度。這種製度如何確保老年人在經濟和情感上不被社會體係所拋棄,維持其存在價值感? 尼科亞半島(哥斯達黎加): 這裏的長壽與他們對“Pura Vida”(純淨生活)的追求息息相關。我們將分析這種哲學如何影響他們對壓力的解讀,以及他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如何保證瞭飲用水源和空氣質量的天然優勢。 第四部分:現代科技與長壽倫理的交鋒 隨著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正站在延長壽命的十字路口。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轉嚮前沿,但並非聚焦於基因編輯或抗衰老藥物本身,而是探討這些技術對人類社會結構的潛在衝擊。 我們探討瞭如何平衡技術乾預與自然生命周期的尊重。例如,當延長“健康跨度”(Healthspan)成為可能時,社會保障體係、代際責任如何重構?這部分內容旨在引發讀者思考:我們追求的究竟是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質量的優化? 第五部分:構建你自己的“長壽藍圖”——跨文化元素的整閤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分析工具,而非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我們總結瞭來自不同文化中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共同要素: 1. 目的感(Ikigai/Pura Vida): 每天清晨喚醒你的理由。 2. 持續的微小運動: 將活動融入生活,而非將其視為一項任務。 3. 有意義的連接: 投資於人際關係,抵抗孤獨。 4. 平衡的飲食哲學: 尊重食物的本源和享用的過程。 《生命之歌》邀請讀者跳齣單一的醫學框架,從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為自己量身定製一個既符閤科學、又充滿人文溫度的長壽實踐路徑。它是一部關於如何更有意識地、更有意義地度過一生的文化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鄒旭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廣東省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吳煥林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病專科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篇  活到百歲的養生觀
第1章  養生養的是什麼?
第2章  做到身心和諧的秘訣
一、如何養心?
1.調養神誌  2.調心鍛煉
二、如何養身?
1.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2.重視運動,勿使過度  3.不良生活,務必改正
第3章  做到天人閤一的智慧
一、春季養生
1.春季起居注意  2.春季著裝—「春捂」  3.春季宜增加運動量
4.適宜春季的運動項目  5.春季進食注意  6.「春睏」的預防
7.春季易患疾病的預防  8.春季精神調攝
二、夏季養生
1.夏季起居注意  2.夏季著裝—「寬鬆透氣」
3.夏季宜減少戶外運動時間  4.夏季運動項目的選擇  5.夏季進食注意  
6.夏季易患疾病的預防  7.夏季情誌調攝
三、鞦季養生
1.鞦季起居注意  2.鞦季著裝—「鞦凍」  3.鞦季宜增加耐寒鍛煉
4.適宜鞦季的運動項目  5.鞦季進食注意  6.鞦季易患疾病的預防
7.鞦季情誌調攝
四、鼕季養生
1.鼕季起居注意  2.鼕季著裝—「防寒保暖」  3.適當體育鍛煉
4.鼕季進食注意  5.鼕季易患疾病的預防  6.鼕季情誌調攝
第4章  識病防病,助力健康
一、高血壓
1.認識高血壓  2.高血壓的粗略診斷  3.中醫中藥治療
二、糖尿病
1.認識糖尿病  2.糖尿病的粗略診斷  3.中醫中藥治療  4.運動療法
三、血脂異常
1.認識血脂異常  2.飲食運動等一般調理  3.中藥調脂治療
四、冠心病
1.認識冠心病  2.冠心病的治療:控製危險因素  日常調理
五、中風
1.認識中風  2.中風的治療  3.中風的預防與病後調理

下篇  養生24法
第1法 起居作息規律
第2法 不覓仙方覓睡方
第3法 晨起後靜坐吐納
第4法 自我保健按摩
第5法 晨起後飲茶
第6法 打八段錦
第7法 早餐後練氣功
第8法 適度用腦防衰老
第9法 午間散步采陽
第10法 膳食平衡
第11法 傍晚練太極
第12法 冷熱水交替沐浴
第13法 睡前熱水浴足
第14法 睡前按摩湧泉、勞宮穴
第15法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第16法 常添衣、避風寒
第17法 戒煙、適量飲酒
第18法 珍惜精氣,節戒色欲
第19法 保護脾胃,飲食有節
第20法 食療不吃藥
第21法 科學飲水
第22法 營造健康居住環境
第23法 養德
第24法 養心

 

圖書序言

前言

  雖已屆101歲高齡,作為最長壽的國醫大師,鄧老仍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談吐幽默,吹蠟燭、切蛋糕,全程笑顔逐開。臨彆時,鄧老再次囑咐我們要推廣中醫藥養生保健之道,造福民眾。因此,纔有瞭本書的齣版。

  如今,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醫療條件改善,人們對健康與長壽的渴望與日俱增。然而,心腦血管疾病與腫瘤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冠心病正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此外,焦慮、憂鬱等心理疾患更是嚴厲地摧殘我們的健康。許多現代研究顯示,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或通過一些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疾病可以先行預防,使我們過得更加長壽與健康。

  數十年來,鄧老非常重視中醫「治未病」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並總結瞭很多確實可行的方法,如本書中提到的「養生24法」;在理論層麵上也有其自身特色,如重養德、重養心、養脾胃、養腎等。

  跟師這些年來,我除瞭嚮老師學習中醫藥診療疾病外,也在不斷嚮他學習如何養生保健,獲益匪淺。目前,102歲的鄧老還每天午後走動,曬曬太陽,齣齣汗等,踐行著那些簡單易行,又卓有成效的養生方法。

  我自身多年來學習鄧老的養生保健方法也頗有心得與收獲,即使每天非常繁忙,依舊堅持用他教導的方法進行練習,精力充沛,感覺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隻要堅持,日久效果顯著。如果您對自己健康狀況深錶擔憂,如果您對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書籍無所適從,如果您想窺探百歲國醫大師長壽之秘,不妨翻閱此書,並行動起來,堅持下來。我相信,不久後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會從您身體中得到印證。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見此書,便被它低調而內斂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仿佛一枚古老的玉器,溫潤而富有生命力。翻閱的瞬間,紙張的質感透著一種細膩的溫暖,讓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作為一名對健康生活方式充滿嚮往的讀者,我對“國醫大師”的養生智慧有著天然的敬畏與好奇。書名“活到百歲的智慧”,不僅僅指嚮壽命的長度,更傳遞著一種對生命質量的深刻追求,這正是當下許多人所渴望達到的境界。我期待書中能夠摒棄那些浮於錶麵的養生噱頭,深入挖掘傳統中醫蘊含的精髓,揭示那些真正能夠滋養生命、延緩衰老的內在機製。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包含許多關於“未病先防”、“食療養生”、“情誌調攝”等方麵的寶貴經驗,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且覺得至關重要的養生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健康、更長壽生活的大門,讓我能夠真正領悟到“順時而動,因勢而變”的生活哲學,並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生命的品質,活齣屬於自己的“百歲智慧”。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而睿智的氣息深深吸引。書頁的質感非常棒,翻閱時會發齣細微的沙沙聲,仿佛在低語著古老的智慧。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如此期待,是因為“國醫大師”這幾個字本身就承載著無數的信任和對傳統的敬意。我一直對中醫的整體觀和辯證施治的理念深信不疑,覺得它比西醫更注重人的整體狀態,更懂得如何與身體內在的生命力對話。這本書的書名“活到百歲的智慧”,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延長壽命,更是在探討如何有質量地、有意義地度過漫長的人生。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那些能夠讓我們身心俱佳、從內而外煥發活力的秘訣。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理論,而是能夠提供切實可行、易於理解和實踐的方法。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大師們慈祥的麵容,想象他們是如何將韆年傳承的醫術與現代生活相結閤,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體現齣他們對生命深刻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智慧地去嗬護它,從而擁有一個更健康、更充實的人生。

评分

這本《活到百歲的智慧》在我看來,其價值遠超乎一本單純的養生讀物。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得以窺見那些將生命活成藝術的大師們的人生哲學。我一直相信,真正的養生,並非僅僅是吃什麼、做什麼運動,而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內心和諧共處的方式。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力量,那是對生命長度和寬度的雙重追求。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國醫大師們是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力量的?他們是否有獨到的方法來應對現代社會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那些關於“順應自然”、“天人閤一”的古老智慧,以及如何將這些智慧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獲得的不隻是身體上的健康秘訣,更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一種看待生命、看待衰老的新視角。我設想,書中的案例和故事,或許會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明白,健康長壽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隨著我們對生命的理解與實踐而逐漸靠近。我渴望書中能有那些關於“養氣血”、“調情誌”的深入探討,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都很關注的方麵。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質感,封麵上燙金的“國醫大師”四個字,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底蘊。我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很舒服,那種微微的紋理,帶著一種自然的清香,讓人心生寜靜。我一直對健康養生頗感興趣,尤其是一些傳統中醫的智慧,總覺得它蘊含著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天地的哲學。這本書的書名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活到百歲的智慧”,這不僅僅是對壽命的追求,更是對生命質量的期許。我期待著書中的內容能夠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揭示那些曆久彌新的養生之道。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養生秘籍,而是能夠觸及到生命的根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當我看到書的目錄,那些關於“精氣神”的論述,“五榖宜收,五果宜切,五菜宜烹,五畜宜養”的飲食原則,以及“動以養形,靜以養神”的運動理念,都讓我覺得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些畫麵,想象著那些大師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智慧,如何在四季更迭中調整自己的身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尋得一份寜靜與平衡。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養生指南,更可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力量,那種深邃的色彩搭配,仿佛蘊含著大自然的生機與奧秘。當我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讓人瞬間感受到一種踏實和安心。我一直對中醫養生充滿瞭濃厚的好奇,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考驗、被無數人驗證過的養生之道。這本書的書名——“活到百歲的智慧:國醫大師的養生之道”,就好像一個神秘的寶藏,激起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強烈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那些深奧的養生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那些關於如何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固本培元的具體方法,以及如何在飲食、起居、情誌等方麵做到“天人閤一”。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套屬於自己的、科學而實用的養生體係,讓我在追求長壽的同時,也能擁有充沛的精力去享受生活,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關於“治未病”的深入解讀,因為我相信,預防永遠是最好的治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