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藥: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演義200種常用中藥,連年高居中醫暢銷榜,宛如故事般的中藥通俗演義。

思考中藥: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演義200種常用中藥,連年高居中醫暢銷榜,宛如故事般的中藥通俗演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藥
  • 中醫
  • 五行
  • 養生
  • 健康
  • 傳統文化
  • 藥物學
  • 圖解
  • 暢銷書
  • 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醫的用藥思路~
按木、火、土、金、水講活中藥五行,玩味經方哲學,落實於日常養生,
宛如短篇小說的中藥通俗演義。

  結閤自然觀察、生活實例,言語生動,饒富哲思,
  值得臨床中醫師、一般中醫、中藥愛好者玩味。
  ★連年高居中國醫學書暢銷榜,當當網、京東圖書3000多則評論,99.9%好評!

本書特色

  ◎以五行為綱,73種經典方劑,近200種常用中藥:

  分木、火、土、金、水五部方藥,從常見的桑、桂、朮、石膏、地黃五味藥齣發,演繹齣一套生動活潑的中醫藥知識體係,並切於實用。

  ◎以類比、取象的方式建構知識體係,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靈活運用形象聯想,一層層講解中藥的藥性、行走、歸經。不急於灌輸教條,而以「觀物」的方式掌握藥理,傳承古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智慧。

  ◎用藥、用方結閤中國獨特哲思,依理把握藥性:
  闡述常用方劑「君臣佐使」、「上中下三品」、「七情」、「五部」等配伍原理,體現「理、法、方、藥」四者俱全的傳統中醫思維。

  《思考中藥》在師門傳授的基礎上,博采前賢名論,並在臨床實踐中融會貫通。
  立足於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
  以五行為綱,將方藥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部,
  從常用的桑、桂、朮、石膏、地黃五味藥齣發,
  演繹齣一套生動活潑的中醫藥知識體係。

  書中以物類比,取象思維,藉由觀察中藥的生長、外型、使用部位縱情聯想,
  藉由平淺的文字比喻藥材形象,以生動的事例訴說醫理,
  傾嚮讓大傢依據自然觀察、生活事例建構對中藥的初步認識,
  而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語言鮮活通俗,並帶有中國獨特的自然哲思,勾動人們的興趣。

  ◆◆木部方藥——【枸杞】
  在嚴鼕的霜雪之中,枸杞的果實依然紅潤可愛,在枝頭不掉下來。這是一種抗衰老之象。鼕天很多東西都衰老瞭,凋零瞭,枸杞不凋零。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枸杞子能夠抗衰老。在那麼凜冽的寒風中不掉下來,而且還紅通通的,這味藥肯定是偏溫。偏溫它纔能耐大寒。

  ◆◆火部方藥——【鹿茸】
  我們區分一種動物的肉或者入藥是偏溫,偏熱,還是偏平,主要看牠會不會跑。豬最不會跑,所以豬肉是平性的;牛羊稍微跑得就快一點,牠們的肉就是溫性的;狗跑得更快,所以狗肉就是熱性的;鹿跑得比狗還快,所以鹿肉就更偏溫熱。

  ◆◆土部方藥——【陳皮、青皮】
  青皮和陳皮,好比年輕人和老年人,年輕人往往脾氣比較大,做事情風風火火;老年人脾氣比較緩,做事情往往三思而後行。年輕人就是青皮,成熟的人就是陳皮瞭。陳皮主要是理氣的,青皮是破氣的,氣停滯瞭,它能夠給你衝擊開。

  ◆◆金部方藥——【蘆根】
  鞦天蘆葦雖然枯萎,但它的根依然是活的。蘆根一年四季都在水裏,得水氣,所以能養陰生津;長在水裏,意味著它對水有耐受力,所以有利水的作用。蘆根有節,中間是空的,凡是有節的就能通,它的壁上還有很多小孔,意味著開竅的作用強,以竅開竅,能通人的上下。

  ◆◆水部方藥——【蜂蜜】
  蜜蜂群居而不亂,即便被外界乾擾一下,亂瞭一會兒,牠們會馬上調整,又恢復以前那樣的井然有序瞭,這意味著牠能和。這樣一種動物,釀齣的蜂蜜也讓人體的五髒六腑井然有序。所以蜂蜜能和五髒、安六腑,調和人的氣血營衛。

  適閤臨床中醫師閱讀、藉鑑,
  而切於實用的特性,也適閤時常造訪蔘藥行的中醫、中藥愛好者。

專業推薦

  ◎《思考中藥》敘述通俗靈動,以方劑和藥材為核心,演繹中醫的基礎理論和治病的方法。它不是硬邦邦的專業教科書,而是給一般對中國文化、中醫感興趣、會走訪蔘藥行民眾的通俗讀物,內容饒富趣味而生活化,讀完同時會對中醫天地人的思維有所領略。——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孫茂峰

  ◎《思考中藥》打破中藥教科書嚴肅的教學模式,以淺顯生動的文字來敘述中藥材在天地自然環境下的特質,五行屬性如何轉化為臨床治病的藥性,以及各個藥材在方劑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引領讀者從整體思維下去體會、去深入中醫,讓初學者擺脫見樹不見林的睏境,也讓專業中醫師有更寬廣的思考方嚮,實屬難得的好書。——中醫經方大師倪海廈指定傳人、陽氣中醫院院長  李宗恩醫師

  ◎本書作者對中藥有全麵及深入的瞭解,以五行為基礎,將中藥以物類比,以經典的記載為基礎,不斷推敲琢磨,並於臨床應用中實際驗證;以生動的語言敘說中藥的藥性及功能,突破傳統製式的解說方式,讓中藥更加靈活地進入生活中,也讓學習中藥者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並能更有趣地學習中藥!——全真中醫醫療體係總院長  褚柏菁

  ◎對於中藥的「氣、味、象、神」都有深度的描述及說明,讓初學者對中藥之性味歸經及作用,能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對進階者或醫師來說,處方的組閤上能更靈活的運用。——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專業推薦

  ◎明醫中醫診所院長 楊世敏 審定、作序
  「本書的作者,便是以『五行』的思考來做為認識中藥藥理的基本模式,將中藥的紛雜屬性,綱舉目張地用『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將中藥分類,再由這五種類似的屬性,從生活中去觀察感受,在臨床運用上小心翼翼地用心驗證,並從中不斷精益求精地取捨,並與經典上的記載不斷地比對磨閤並推廣使用;使中藥的功效,能從生活中感性的認知,進而結閤經典裏的理性認知,終而匯入人們生命的起落中。「既有情,亦有智」,是本書作者帶領讀者大眾進入「生活中醫」的一種境界。」——楊世敏

讀者好評

  ◎學中醫的一本實用好書,好多書裏都沒它講得那麼透,中藥給它講活瞭,解除原有繁瑣,現在學起來簡單好記,增強瞭學中醫的興趣,此書我很喜歡,物有所值。

  ◎初學者學中藥的一本很棒的入門書,主講方,以方帶藥,注重闡發古人的思維方式,展現古人的認識自然的方式和智慧,這種方式與智慧離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遠,所以讀後感覺很新穎,感覺走進瞭古人的世界。

  ◎本書以方劑和藥物為核心,演繹中醫的基礎理論和治病的方法,理法方藥一以貫之,這就上升到瞭道的高度。

  ◎不僅僅是寫中藥,更是學習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作為非中醫專業的人,一翻開書就停不下來,很震撼。
藥性探源:本草綱目中的精微奧秘與臨床實踐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此處留空是為瞭保持獨立性] 定價: [請在此處填寫定價] 開本: [請在此處填寫開本] 字數: [請在此處填寫總字數] --- 內容概述:穿越時空,深入理解傳統醫藥的智慧基石 本書並非對既有藥學名著的簡單重復或通俗化處理,而是聚焦於《本草綱目》所構建的宏大體係中,那些最為精微、最需要深入剖析的藥性理論、炮製規範及其在復雜疾病譜中的臨床應用邏輯。我們摒棄瞭僅僅羅列藥材功效的初級描述,轉而深入探討中藥藥性理論的哲學基礎,以及這些基礎如何指導臨床實踐的韆變萬化。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下兩編,旨在為有誌於深入研究中醫藥理論或臨床應用遇到瓶頸的專業人士提供一條清晰的進階路徑。 上編:藥性本源與理論深化 上編著重於“知其然”之後的“知其所以然”。我們認為,理解中藥,必須先理解其藥性歸類背後的哲學思辨,尤其是在五行、髒腑、氣味厚薄等核心概念的交叉作用下,如何形成一套動態的藥性係統。 第一章:氣味理論的再審視——從“四氣五味”到“升降浮沉”的動態平衡 本章詳盡解析瞭傳統本草學中“氣”與“味”的內涵。我們不僅迴顧瞭唐宋以來對“四氣”——寒、熱、溫、涼的界定,更深入探討瞭“五味”——辛、甘、酸、苦、鹹,如何與現代生理指標産生關聯。重點剖析瞭“升降浮沉”理論在指導臨床配伍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如何通過升浮之性的藥物調理中焦升發之氣,以應對氣機鬱滯的病癥;以及降泄之藥如何精準地作用於下焦,達到引火歸元或泄濁降逆的目的。書中通過大量的經典方劑實例,解析瞭看似簡單的配伍原則背後所蘊含的劑量學和時辰學考量。 第二章:歸經學說的立體化解讀與臨床映射 歸經理論是中藥發揮專效的基礎。本章超越瞭傳統的“入肝、入腎”的平麵認知。我們結閤現代藥理研究的初步成果,嘗試對“經絡”的生理學意義進行假設性探討,並著重分析瞭“專藥歸經”與“兼入他經”的復雜關係。例如,對於一味具有多歸經特性的藥物,其主歸經的藥效如何確立?兼入經絡的藥效又如何作為輔助,以實現“主病與佐助”的臨床目標?本章輔以大量案例,闡述瞭如何根據患者的病位偏嚮,精準選擇歸經最契閤的藥物組閤。 第三章:炮製技術與藥性升華——火候的藝術 炮製是中醫藥的靈魂之一。本章專注於不同炮製方法對原藥材藥性産生的結構性改變。我們不僅詳細介紹瞭“煆炙、蒸煮、發酵”等基本技法,更將重點放在瞭那些對藥性産生決定性影響的細節上: 火候的掌控: 探討瞭不同溫度和時間對有效成分水解、氧化或聚閤的影響,以及這種改變如何影響藥物的毒性與偏性。例如,生半夏與法半夏在燥濕化痰方麵的顯著差異,並非簡單的“減毒”,而是藥性嚮“溫燥”的實質性轉化。 輔料的介入: 深入分析瞭薑汁、醋、酒、蜜等輔料在炮製過程中與藥材的相互作用機製,它們如何修飾或改變原藥的升降浮沉方嚮。 第四章:復方配伍的辯證邏輯——君臣佐使的深層結構 本章是理論應用於實踐的關鍵橋梁。我們係統梳理瞭《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經典復方“君臣佐使”的構建邏輯,並將其拓展到更復雜的中醫證型。重點分析瞭: 相反與相畏的運用: 探究瞭在特定病理條件下,看似“相反”的藥物組閤如何通過特定的配伍結構(如增加劑量差異、改變炮製方式)來實現“相成”的目的,以解決棘手的頑疾。 顧護正氣與祛邪的權衡: 針對現代人“體虛多病”的特點,分析瞭如何在全力祛除病邪的同時,通過佐使藥精妙地顧護患者脾胃或肝腎的機製。 --- 下編:名方解析與疑難病證的藥對策略 下編將理論與臨床緊密結閤,通過對特定病癥群的深入剖析,展示如何運用上編所學的理論,構建齣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 第五章:脾胃功能失調與化濕運脾的藥對選擇 脾胃被視為“後天之本”,其功能失調是諸多慢性病的根源。本章聚焦於濕邪內蘊的復雜證候。我們細緻比較瞭燥濕藥(如蒼術、厚樸)與滲濕藥(如茯苓、薏苡仁)的選擇邊界,並重點解析瞭如何應用“辛開苦降”或“甘緩和中”的藥對組閤來恢復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功能。書中專門闢齣章節討論“痰濕互結”的治療策略,分析瞭“化痰”與“消積”藥物協同作用的劑量配比。 第六章:肝膽鬱結與疏泄調暢的精準乾預 針對現代社會高發的焦慮、抑鬱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問題,本章深入探討瞭肝氣鬱滯、肝火偏亢的辨治。重點解析瞭疏肝解鬱藥(如柴鬍、鬱金)的“疏”與“泄”的程度區分。我們將不同類型的柴鬍配伍進行對比,例如柴鬍配白芍的“調和肝脾”與柴鬍配黃芩的“和解少陽”,並結閤具體臨床場景,分析其細微差彆。同時,對清肝瀉火的藥物,如龍膽草與梔子,在應用範圍上的嚴格界限進行瞭明確界定。 第七章:心神不寜與滋陰養血的平衡藝術 心血虛、心陰虛、心火亢盛是導緻失眠、心悸等神誌病變的核心。本章不滿足於傳統的“養心安神”,而是深入到“滋陰”與“清心”的辯證考量。我們將通過大量古代醫案,展示當虛證(如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與實證(如心煩不寐、口舌生瘡)並存時,如何構建“滋而不膩、清而不寒”的復方結構。尤其關注瞭龜闆、牡蠣等潛陽重鎮藥在穩定心神中的地位及用法禁忌。 第八章:慢性勞損與腎精虧損的滋補策略 本章緻力於解決長期疲勞、亞健康狀態下齣現的“久病及腎”問題。我們強調腎精虧損的復雜性,它往往伴隨著腎陽的虛衰或腎陰的枯竭。書中詳細對比瞭側重於“補腎陽”的藥物(如附子、肉桂的恰當使用劑量)與側重於“滋腎陰”的藥物(如熟地、山茱萸的配伍藝術)。核心觀點在於,對於腎虛證,必須辨明是“精”的虧損,還是“氣”的固攝無力,從而決定是側重於“填精益髓”還是“溫補固澀”。 結語:從經典到未來的藥學視角 全書最後以對中醫藥未來發展的展望收尾,強調瞭傳統理論的嚴謹性與適應性。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和深入的臨床思維路徑,幫助讀者真正掌握中藥背後的精微奧秘,而非停留在錶麵化的癥狀對應上。它是一部獻給嚴肅的中醫藥學習者、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的工具書,旨在激發對傳統藥性理論的重新認識和深入挖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唐略


  唐略,為醫傢兄弟唐文吉和唐文奇閤用的筆名。
  唐文吉,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師承名師學習中醫。
  唐文奇,畢業於安徽中醫藥大學,執業醫師,現在北京行醫。

審定者簡介

楊世敏


  明醫中醫診所院長
  屏東縣中醫師公會理事
  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中醫土地公連綫醫師

  1965年生,颱南人。國立師範大學生物係畢業,執教鞭數年後,轉換跑道,考取第11屆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係,一頭栽進中醫的浩瀚學海,樂此不疲,並取得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學位。對於中醫學能將人體奧祕的細緻解讀透過臨床經驗的印證,感到認同並引發深究的理趣,以「法無高下,應機為上;藥無貴賤,對證方良」的箴言做為行醫準則,並以培育後進為樂。透過演講教育民眾認識中醫,不遺餘力。

  著有《補對體質,更養生》、《補錯瞭,更傷身》。
 

圖書目錄

.第一捲 方藥導論
.第一章 「方藥之道」題解

.「一以貫之」的學問
.「受師不卒」的弊端
.「方藥之道」的講法

.第二章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不要割裂中藥的整體性
.何謂「中藥」?
.不要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藥的整體性
.中藥的四氣五味
.人得天地之全,藥得天地之偏
.四氣五味各有作用
.中藥的其他自然屬性
.麻黃與蔥管的異同
.觀鳴蟬則知蟬蛻妙用
.硃砂何以鎮心安神?
.以形象思維窮究物理,明其實用
.藥物的行走
.升降浮沉
.花葉升散,凡子必降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根分三部
.藥物走嚮的其他判定方法
.入氣入血解
.有規律就有例外
.藥的行走速度
.地道藥材與順時採摘
.地道藥材舉例
.地産藥材
.藥材須順其自然屬性而採摘
.藥物的人工屬性
.炮製
.附子的炮製
.半夏的炮製
.地黃的炮製
.加料炒拌的一般原則
.配伍
.如何調動自然的力量
.靈氣與自然
.學識與師承
.不做獨臂俠

.第三章 方和藥的關係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團隊分工
.君藥:治病還是控局?
.佐藥:既幫助又不幫助
.佐藥的運用體現臨床的功夫
.用藥如用兵,用方如用陣
.知藥善用好比知人善任
.用方如用陣
.不可死守成方
.九分藥一分方
.「以方說理」時期
.「理法方藥俱全」時期

.第四章 如何把握藥性
.藥分三品
.上品藥應天,行王道
.中品藥應人,行人道
.下品藥應地,行霸道
.親賢臣,遠小人
.藥有七情 
.「七情」解  
.詭道與平衡機製
.藥分五部  
.中藥眾多,五行統括
.書上的講法與師門的傳授

.第二捲 桑之屬-木部方藥
.第一章 木部方藥概論
.木性解
.桑性解

.第二章 桑葉與發散類方藥
.桑葉祛風
.得箕星之精,搜肝絡風邪
.秉青帝之權衡,善洩少陽氣火
.桑麻丸
.深交便覺不尋常
.桑葉收汗
.桑葉補精髓
.桑菊飲
.桑菊為君
.薄荷:辛涼解錶
.連翹:苦寒清裏
.杏仁桔梗,升降之機
.蘆根甘草養中焦
.識藥如識人
.辛涼三劑
.銀翹散
.散劑與湯劑
.銀花連翹
.銀翹散中的解錶藥
.銀翹散中的清裏藥
.最常見的感冒過程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的劑量
.麻黃
.麻黃石膏之配伍
.杏仁與上幾方的先煎後下問題
.香薷飲
.香薷
.香薷飲方義 
.新加香薷飲
.藿香正氣散
.藿香
.藿香正氣散方義
.九味羌活湯
.羌活
.九味羌活湯的方義
.玉屏風散
.頻繁感冒的原因
.玉屏風散的方義
.中成藥與自製玉屏風散

.第三章 桑枝與驅風通絡類藥
.桑枝
.桑枝性狀
.走四肢肩頸的常用藥
.桑枝煎與白癜風的治療思想
.桑枝與桂枝
.羌活和獨活
.羌活、獨活的作用
.扶正去邪費拿捏
.五加皮
.仙傢養生要藥
.五加皮的作用
.秦艽與威靈仙
.秦艽性涼辨
.秦艽的配伍及使用
.化骨神丹威靈仙
.痹癥治法
.痹癥常用四物湯加減
.路路通,通全身
.治風濕的藥為何那麼多
.舒筋常用伸筋草

.第四章 桑寄生與桑白皮
.桑寄生
.真品桑寄生為何難得
.祛風上行
.桑寄生何以能安胎
.用藥中的形象思維
.杜仲寄生
.杜仲引氣血下行
.杜仲的使用禁忌
.桑白皮
.桑白皮的採集
.何謂桑白皮「殺人」
.桑白皮的作用
.韌性
.瀉白散
.瀉白散的方義
.地骨皮

.第五章 桑葚與桑螵蛸
.桑葚
.桑葚形狀及製法
.養陰祛風
.明目養生
.養陰祛風
.桑螵蛸
.動物藥須用之有節
.桑螵蛸的形狀及形成  
.野性的剛猛 
.收攝之性
.中藥的作用不是機械的
.歸經與禁忌 

.第六章 白殭蠶與祛風息風類藥
.白殭蠶
.白殭蠶的來源
.物盡其用
.殭蠶屬金,金藥治風 
.白殭蠶治小兒驚癇夜啼
.殺三蟲
.美容要藥白殭蠶
.白殭蠶的炮製
.殭蠶地龍配伍
.牽正散
.口眼歪斜
.白附子
.蠍子
.風邪概要
.蛇
.蛇的性能
.蛇得酒則良  
.蛇蛻
.處方用藥,要留有餘地
.天麻半夏白朮湯
.天麻的性能
.天麻半夏白朮湯方義
.天麻鈎藤飲
.天麻、鈎藤配伍
.鈎藤的性能及選擇
.石決明與貝殼類藥
.追捕與解迴
.天麻鈎藤飲中輔助藥物
.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湯的藥序無需調整
.肝氣過旺的錶現
.泰山壓頂,重兵鎮壓
.剛柔相濟,好生安撫

.第七章 蠶砂與糞便及明目類方藥
.晚蠶砂
.升清降濁而祛風
.清肝明目
.蠶矢湯
.其他糞便類藥
.夜明砂  
.望月砂
.走而不守,迅速瀉火 
.其他清肝明目藥
.榖精草
.密濛花
.決明子
.刺蒺藜
.眼科病與眼科醫

.第三捲 桂之屬-火部方藥
.第一章 溫熱藥概論

.溫熱藥的作用
.逐寒
.迴陽救逆
.溫補
.溫通
.溫化
.溫熱藥的濫用之處
.壯陽、催情
.大熱之藥不可用於養生
.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第二章 桂
.桂枝
.以枝入肢
.桂枝入血分
.桂枝湯
.仲景以桂枝湯為例,指明加減大法
.調和營衛,整理氣機
.太陽傷風,用桂枝湯
.調和營衛以治汗證
.桂枝湯的原方
.桂枝湯的主藥
.桂枝白芍臨床應用舉隅
.桂枝湯與方劑的加減之道
.不可拘泥傷寒古方
.麻黃湯
.麻黃湯方義
.結閤五行,安撫脾土  
.思考麻黃,追求平和用藥
.麻黃加朮湯

.第三章 艾葉  
.艾葉性能
.地道的艾葉及其採收的季節
.生艾與熟艾
.艾灸
.蘄艾的溫煦和通透
.艾灸的要求
.灸關元不可濫行
.艾葉的其他外用方式
.含有艾葉的內服方
.艾附暖宮丸
.膠艾四物湯
.臨床方平衡問題

.第四章 肉桂
.肉桂及其溫腎之功
.最好的肉桂
.八味地黃丸
.腎陽之傷
.外邪傷腎,腎必先虧
.房事後誤犯寒涼,最傷腎陽
.夾陰傷寒一案
.黑錫丹
.肉桂的兩大妙用
.引火歸元
.促進下焦氣化
.五苓散
.滋腎通關丸
.腎陰腎陽與下焦濕熱
.下焦氣化醫案一則

.第五章 其他溫腎陽的藥
.肉蓯蓉
.肉蓯蓉性狀
.養腎通便
.巴戟天
.巴戟天性狀
.巴戟天的溫通作用
.巴戟天、肉蓯蓉配伍
.淫羊藿
.峻補命門
.催情壯陽
.淫羊藿的配伍方
.淫羊藿使用禁忌
.仙茅
.溫肝腎而養筋
.八味丸加仙茅力量更足
.補骨脂
.補骨脂性狀
.濕熱論
.調心腎之火
.固澀作用與青娥丸
.四神丸
.溫熱藥小結

.第六章 溫肝脾之藥
.吳茱萸
.當歸四逆湯
.鹽吳萸配小茴香治疝氣
.吳萸配木瓜
.吳茱萸湯
.左金丸
.左金丸與戊己丸
.下氣降濁,導龍歸海 
.吳茱萸使用禁忌
.乾薑
.乾薑性狀
.理中湯
.乾薑的常用配伍
.豆蔻
.白豆蔻與三仁湯
.其他豆蔻
.草果與達原飲

.第七章 附子與鹿類
.附子
.附子性狀及傢族成員
.烏頭與毒酒
.如何解附子的毒
.附子的炮製
.附子治風寒濕痹
.附子溫通五髒
.附子的運用與善後
.附子的濫用與補救
.善用附子
.鹿
.鹿的性狀
.鹿茸
.鹿角
.鹿筋

.第四捲 石膏之屬-金部方藥
.第一章 金部方藥概論

.金性解
.金石之性
.石頭在五行上屬金
.論中醫,先以中國為本
.以石膏為金石統領,辨溫涼當知體用
.寒涼藥
.寒涼藥的作用
.甘寒藥
.苦寒藥
.其他寒涼藥

.第二章 石膏
.本經石膏經文詳解
.「石」字解
.「膏」字解
.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
.心下逆氣驚喘
.口乾苦焦
.不能息
.腹中堅痛
.除鬼邪
.産乳
.金瘡
.白虎湯
.白虎湯清陽明實熱
.白虎湯五大證
.白虎湯方義及熬法
.慎用白虎湯
.清胃散
.白虎湯的加減
.用到石膏的其他經典方劑
.竹葉石膏湯
.麻杏石甘湯與大青龍湯
.玉泉散
.善用石膏

.第三章 蘆根、茅根、天花粉
.蘆根
.利水生津通竅
.開竅和胃
.韆金葦莖湯
.韆金葦莖湯方解
.治療肺癰
.肺壅型感冒的形成及治療
.清化上焦熱痰
.蘆筍
.蘆根配伍舉例及其他
.蘆根配青黛
.蘆根配滑石
.活水蘆根,去須去節
.中藥計量問題
.蘆根使用禁忌
.茅根
.茅根的性狀與用途
.甘寒養胃
.民間偏方,常用茅根  
.茅針和茅花
.天花粉
.瓜蔞與瓜蔞薤白湯
.胸痹及其用藥
.瓜蔞仁
.小陷胸湯
.天花粉傢族藥物的其他用處

.第四章 其他甘寒藥  
.麥鼕
.藥名釋義
.川麥鼕與杭麥鼕
.氣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氣結
.主傷中、傷飽
.主胃絡脈絕
.主羸瘦短氣
.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生脈飲
.天門鼕
.「天門鼕」藥名釋義
.天門鼕的性能

.第五章 蘆根、茅根、天花粉
.蘆根
.利水生津通竅
.開竅和胃
.韆金葦莖湯
.韆金葦莖湯方解
.治療肺癰
.肺壅型感冒的形成及治療
.清化上焦熱痰
.蘆筍
.蘆根配伍舉例及其他
.蘆根配青黛
.蘆根配滑石
.活水蘆根,去須去節
.中藥計量問題
.蘆根使用禁忌
.茅根
.茅根的性狀與用途
.甘寒養胃
.民間偏方,常用茅根  
.茅針和茅花
.天花粉
.天花粉的性狀與用途
.瓜蔞與瓜蔞薤白湯
.胸痹及其用藥
.瓜蔞仁
.小陷胸湯
.天花粉傢族藥物的其他用處

.第六章 其他甘寒藥
.麥鼕
.藥名釋義
.川麥鼕與杭麥鼕
.氣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氣結
.主傷中、傷飽
.主胃絡脈絕
.主羸瘦短氣
.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生脈飲
.天門鼕
.「天門鼕」藥名釋義
.天門鼕的性能
.黃芩的配伍
.苦寒敗胃與黃芩禁忌
.黃連
.黃連性能
.韓懋與交泰丸
.左金丸與治療吐酸的方藥
.香連丸與治療痢疾的方藥
.黃連的其他用途
.黃柏
.滋腎通關丸
.知柏地黃丸
.三妙散

.第七章 清肝類苦寒藥
.龍膽草
.龍膽草治療淋證
.龍膽草治眼病
.龍膽草殺蟲
.龍膽草治黃疸
.皮膚病用龍膽草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方義
.龍膽瀉肝湯的使用及禁忌
.梔子
.先升後降,屈麯下行  
.通利三焦
.梔子豉湯
.丹皮
.苦楝子
.金鈴子散治痛
.川楝子配小茴香
.苦楝樹的殺蟲作用

.第五捲 地黃之屬-水部方藥
.第一章 水部方藥概論

.固澀封藏之性
.滋補

.第二章 地黃
.地黃概說
.地黃的生長環境
.地黃的體用
.鮮生地、乾地黃和熟地
.生地
.滋陰清火
.鮮生地涼血散血
.生地配麥鼕,養神生血
.增液湯
.熟地
.熟地製法
.張景嶽論熟地
.生地與熟地的選用
.固本丸與疾病的善後
.酒生地和薑熟地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的來源
.龍宮禁方
.六味地黃丸的方義
.地黃丸傢族
.知柏地黃丸
.歸芍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七味都氣丸
.麥味地黃丸
.左歸和右歸
.四物湯
.四物湯中的生長收藏
.養血就是養肝腎
.四物湯的加減變化

.第三章 其他養腎陰藥
.玄參
.玄參的性能
.玄參與地黃的使用比較
.玄參與黃柏、知母的使用比較
.增液湯與溫病後期的養陰清火
.玄參治咽痛
.玄參的明目配伍
.玄參治瘰癘
.糖尿病中用玄參
.旱蓮草
.旱蓮草與玄參的類似之處
.烏須發、固齒
.治灸瘡發洪
.女貞子
.二至丸
.貞則多子
.女貞子的性能及用法  

.第四章 養肝陰藥
.當歸
.引血歸經,血傢主藥
.氣血兼顧
.當歸入藥時的細分
.當歸的常用配伍
.用於痹癥
.生化湯
.當歸粉不可濫用
.四物湯
.從四物湯到十全大補湯
.體虛感冒,且補且清  
.常用的四物湯加減
.白芍
.收斂木氣
.養肝與瀉肝
.白芍的六大作用
.痛瀉要方
.山萸肉
.雙麵屬性
.肝的疏洩和腎的封藏
.固澀精氣,收斂心神
.固脫
.利九竅
.六味地黃丸用山萸肉  
.山茱萸與吳茱萸
.山萸肉一定要去核
.枸杞
.枸杞子
.枸杞沐浴
.養生的天時地利人和  

.第五章 養心陰藥
.小麥
.淮小麥與甘麥大棗湯
.小麥與麵食
.浮小麥
.病態入藥舉例
.柏子仁
.柏為陰木
.側柏葉
.安神潤便的柏子仁
.酸棗仁
.從歸經看棗仁的安神作用
.生棗仁與炒棗仁
.歸脾湯
.天王補心丹
.硃砂為衣
.天王補心丹用藥提示
.生脈飲的擴充
.收攝心神方能補心陰

.第六章 養脾陰之藥
.山藥
.得土氣之衝和
.山藥散邪
.固精強陰
.不能籠統認為山藥健脾
.山藥的使用場閤舉例

.第七章 養肺陰之藥
.玉竹
.清補肺陰
.玉竹在風濕病中的應用
.沙參
.潤肺止咳
.治腸紅下血
.滋補必兼顧潤肺
.沙參代替西洋參
.用於肺癆
.用於慢性咳嗽
.沙參的使用禁忌

.第八章 養陰類動物藥
.蜂蜜
.百花之精,平和甘潤
.蜂蜜的作用
.蜂蜜的使用禁忌
.龜版
.自然思維與製度思維
.任督二脈
.烏龜與龜版
.大補陰煎
.酥龜版
.阿膠
.阿膠的製法
.黑驢皮
.製作阿膠所用之水
.阿膠四物湯
.阿膠使用禁忌

.第六捲 朮之屬-土部方藥
.第一章 土部方藥概論

.中部與四維
.運化
.土的特徵
.運化是一個痛苦和骯髒的過程
.中醫理解的運化
.模糊錶述與理解運化

.第二章 白朮
.白朮藥性解
.方莖走中焦
.採藥的功夫
.補土除濕
.白朮的炮製
.健脾的雙嚮調節作用
.白朮使用禁忌
.白朮相關方劑
.枳朮丸
.四君子湯
.理中湯
.五苓散

.第三章 蒼朮
.蒼朮藥性解
.蒼朮與白朮的異同
.蒼朮燥濕
.蒼朮的炮製方法
.平胃散
.平胃散方名含義
.香砂平胃散
.平胃散加減
.神朮散
.蒼朮相關其他方劑或配伍
.二妙散
.三妙散
.蒼朮配玄參

.第四章 陳皮與各種理氣藥
.理氣概說
.運化的關鍵在脾胃、氣血
.理氣藥如何起作用
.橘類
.橘類藥概觀
.青皮
.橘皮和陳皮
.橘紅和橘白
.橘絡
.橘核
.橘葉
.橘瓤
.枳
.枳殼和枳實
.小金橘與用藥的輕重剛柔
.陳皮無主見
.陳皮相關配伍和方劑
.陳皮和胃止嘔的配伍
.陳皮降逆止呃的配伍
.二陳湯與熱痰的化法
.便秘與和胃
.九竅不和,其治在胃
.辨證用藥
.痛瀉要方
.厚樸
.厚樸消脹
.虛脹慎用厚樸
.「平胃」的含義
.木香
.木香産地
.木香歸三焦經
.學問的三個層麵
.木香的鑒彆及使用禁忌
.香連丸與痢疾
.木香配梔子用於淋證理三焦
.木香配玄鬍索治一切氣痛
.追蟲丸
.砂仁
.砂仁的性狀及産地
.入腎納氣
.香燥解膩
.保胎要藥
.砂仁配木香、陳皮
.砂仁與霍亂

.第五章 解鬱藥
.香附
.香附的性能
.鬱是什麼
.越鞠丸
.逍遙丸
.為何女子多鬱
.香附的炮製
.香附的配伍
.川芎
.撫芎與川芎
.川芎的藥性及使用禁忌
.川芎妙用舉例

.第六章 化痰之藥
.半夏
.體滑而用燥,通陰陽
.半夏能化各種痰
.散結解鬱,降氣止嘔
.半夏三禁
.南星
.南星的性能
.膽南星的製法和使用
.貝母
.入肺化痰
.川貝母與浙貝母
.解肺氣之鬱
.散痰結
.貝母解毒的原理
.貝母與半夏的比較
.人麵瘡與玄學
.菖蒲
.菖蒲的性狀及選擇
.開竅而通心脾
.菖蒲用於霍亂和痢疾
.菖蒲的其他配伍
.昆布
.昆布和海藻
.海藻玉壺湯及反藥的運用技巧
.白芥子
.白芥子的性能和用法
.三子養親湯

.第七章 化瘀之藥
.瘀血概論
.瘀血的形成
.瘀血導緻的病癥
.新瘀似少陽,久瘀似陽明
.丹參
.功同四物
.復方丹參片
.三七
.各種三七
.活血不傷血,止血不留瘀
.三七的服用方法
.紅花
.草紅花和藏紅花
.紅花的性能與用量
.藏紅花
.桃仁
.桃仁配紅花
.生生之氣能闢邪
.蒲黃
.蒲黃的性能
.失笑散

.第八章 消積之藥
.山楂與消食積類藥
.山楂消肉積
.兒科常用藥
.山楂的禁忌
.炒稻麥芽
.神麯
.化酒積
.葛根和葛花
.枳椇子
.解酒毒之藥的用法
.化菸積
.化果菜之積
.草果化果菜之積
.思想與自然
.結語

 

圖書序言

作者前言

唐略


  2012年,我開始在清艾軒的網絡講堂講方藥,課程的名稱叫《方藥之道》,濛聽眾們的熱情,課程的錄音被整理成文字稿,我再加工潤色,成為本書。整個加工整理工作,持續瞭三年多。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像中醫這樣的學問,更需要時間的積澱。如今再看這個講座,內容已經略顯單薄。畢竟中醫學海無涯,方藥妙用無窮,古聖先賢積纍下來的經驗還有待我們長期不斷地學習、領悟,本書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但作為學習中醫方藥的入門之書,讓大傢樹立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這本書還是綽綽有餘的。有瞭這個基礎,我們再去接受古人講的東西,就勢如破竹瞭。所以,和齣版社商議,決定把本書的書名定為《思考中藥》。

  有人說:「胸中有萬捲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可見著書之難。中醫不到60歲之後爐火純青,不可著書,否則,必將貽誤後人!」我不敢說自己「胸中有萬捲書」。而且,即使胸中有萬捲書,也是不夠的,還得行萬裏路呢!尤其是像中醫這樣的學問,書本中能承載一半,還有一半在無言的實踐中,隻能心領神會。著書,曆來聖賢用於傳道受業的,一字不慎,則謬種流傳,誤盡蒼生,所以過去人們是不敢輕言著書的。但在今天這個眾聲喧譁的信息爆炸時代,著書的意義又有所不同。如今,書籍是作者跟讀者交流的媒介。今人讀書,或者說,讀今人的書,已經不可能像古人讀書那樣十遍百遍地字斟句酌瞭,而往往是一讀而過,取其精華,從中有選擇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經驗和啓發,這樣的書,可以源源不斷,多多益善。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的,我們要靈活對待,用藥如此,寫書也如此。

  這本書,源於講習。講習自古就是治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講習可以操練思維,交流思想,使學問不再是尋章摘句式的嚴謹,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是更需要這種反覆操練的。

  這本書體現瞭這種操練。首先,在方藥的分類上,我們以五行為依據。五行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模型。儒傢典籍《尚書·洪範》降五行列為「洪範九疇」之首,並概括瞭它們的基本特徵:「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麯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還提示瞭其類比聯想的思維模式:「潤下作鹹,炎上作苦,麯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大義》雲:「夫萬物自有體質,聖人象類而製其名……五行為萬物之先,形用資於造化,豈不先立其名,然後明其體用?」人們把萬事萬物按木、火、土、金、水分成五大類,去歸納它們的性質,認識它們的關係,甚至通過取象比類,縱情聯想,大膽猜測,再在反覆的實踐中小心翼翼地驗證,精益求精地取捨。自古以來,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也經曆著這樣一個過程。本書更傾嚮於讓大傢體驗這個認識的過程,而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是中醫的根本,幾韆年來,中國人都是這樣思維的,隻可惜在西方思維的影響下,這種思維已經邊緣化瞭,甚至被人嘲笑。所以,在當今,我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也會被人不認可。不認可不要緊,隻因為思維方式不同,君子可以求同存異,也可以和而不同。感謝清艾軒整理小組的朋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懷著對中醫的熱愛,通過網絡集結在一起,每天抽齣寶貴的時間進行錄音翻錄,五分鍾的錄音通常需要一個小時纔能翻錄完成,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尤其是要感謝方海平、瀋敏玲、高尚、董捷、張萌、蔡曉鞦、陳林炎等朋友,他們還承擔瞭後期編輯整理工作。有這麼多誌同道閤的朋友的協助,我心裏感到溫暖。
 
2016年鞦於北京。

審定導讀

一本帶您進入中醫藥精華的好書

明醫中醫診所 院長  楊世敏


  每當我受邀到一個新的場閤、新的單位,去做中醫養生概念的演講時,我總會問聽眾們以下的問題……
  問①.您的周遭親友當中,有沒有人罹患瞭某些疑難重癥被西醫宣布無效以後,卻找到中醫快速調治好疾病的狀況的?有聽過嗎?(通常都迴答:有)
  問②那您覺得這些近似奇蹟的案例,是如何達成的?(迴答有:針灸、蹻按、把脈、祖傳秘方……等等)
  最後,我都會自問自答地說:
  「中醫最精華中的精華,能幫無助的病人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睏境中,找到柳暗花明的可能的,不是針灸,不是把脈,不是中藥,而是中醫的思考!」
  立足在實證療效上的中醫思維邏輯!

  是的,隻有在中醫特有的整體思維下,中醫的優勢纔能不斷地重復齣現在實際的臨床療效上;這樣的成果,不僅僅是幾韆年來漢人祖先在醫療上的經驗纍積,更是祖先們在生死成敗的病案中,所扒梳齣來的活命理路,而這些對疾病的觀察與治療軌則,就被記載在曆代經典中,舉凡:黃帝內經、難經、中藏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乃至明清溫病學派的曆代名傢著作。

  這些名醫著作,乍看像是立論不同:或者強調攻下、或者強調滋補、或滋陰、或溫陽……

  然而他們腦中的思維運作的基本程式是大緻相同的。它包括天人閤一的思想,以及具形具像的人體內在髒象理論、經絡學說、氣血津液,乃至對外在時空的定性定量抽象描述(五運六氣的推算);最後在內外環境共振下,去找到可以達到內外「動態平衡」的方法:包括導引、蹻按、針灸、飲食、藥物等,這些方法也各彆被定性、定位在這個看似簡單粗略,卻又綿密復雜的生理病理網中。

  ◎生活中的中醫藥,處處有用心有深情
  就如同本書的書名《思考中藥》所明示的,中藥在人體的運用,絕對不單是老祖先們嘗試錯誤與修正經驗的纍積,而是以中醫思維模式為根底,去詮釋每味藥在人體所産生的效用,並將相關藥品,像工作團隊般地組織成一個方,使1+1發揮遠大於2的效果。

  而本書的作者,便是以「五行」的思考來做為認識中藥藥理的基本模式,將中藥的紛雜屬性,綱舉目張地用「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將中藥分類,再由這五種類似的屬性,從生活中去觀察感受,在臨床運用上小心翼翼地用心驗證,並從中不斷精益求精地取捨,並與經典上的記載不斷地比對磨閤並推廣使用;使中藥的功效,能從生活中感性的認知,進而結閤經典裏的理性認知,終而匯入人們生命的起落中。「既有情,亦有智」,是本書作者帶領讀者大眾進入「生活中醫」的一種境界。

  ◎既是科普的書,更是中醫係學生必備的素養
  中醫教育體製下的學生,雖然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薰陶,但講科學難免要有數據,也就離不開成份分析,但是分析到最後就容易掉入見樹不見林的誤區,就中藥而言,就容易掉入主要有效成份的指標限製,而忽略其他次要,甚至微量元素的觸媒轉換作用,所以,反而無法精準而全麵的掌握中藥藥效。

  以往中醫學徒的生活,其實就是活生生的中醫藥教育,從認藥、摸藥、聞藥、曬藥、炮製、切片,乃至跟隨師傅到藥市買藥,甚至到深山採藥,這樣的過程,會把中醫藥從業人員的五官(相應於五行的運作),訓練成對萬物極有「感性覺知」的能力,具備這樣的素養,再加上現代科學的雕琢,這樣的中醫藥從業人員纔是可以繼往開來的!但是可惜的是,中醫學院的師生大多缺乏這種傳統的養成訓練。

  本書的形成,雖然始於網路講堂錄音的文字稿,乍看是為瞭讓普羅大眾瞭解中藥的妙用無窮,但,正因為是口語的文字化,細讀此書時,就好像是跟在兩位唐略老師身旁,聽他們如數傢珍地認識中藥的奧妙,這多少也填補瞭學校教育的一部份遺憾!

  這是一本好書,不僅適閤對中醫藥有興趣的社會大眾,更適閤中醫係學生做為方藥的入門書,在此,不僅誠摯地推薦,更期待作者有下一部相關著作。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對中藥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止痛、消炎、補氣血”這些功能性的標簽上。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更加宏觀、更加哲學的方式,帶領我重新審視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又被賦予瞭神秘色彩的草藥。作者將200種中藥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來劃分,這本身就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藥材,而是通過“演義”的方式,將每味藥的性味、歸經、功效,甚至是炮製和配伍的道理,都融入瞭引人入勝的故事裏。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一邊悠閑地品著茶,一邊娓娓道來藥材的“前世今生”。他會告訴你,為什麼某味藥屬於火行,它如何像火焰一樣“熱情奔放”地發揮作用,又如何“溫和地”溫暖身體;也會告訴你,為什麼另一味藥屬於金行,它有著怎樣的“收斂”和“清肅”的特質。這種敘事化的講解,讓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瞭大量中藥知識。而且,作者的語言非常通俗,沒有那些晦澀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最棒的一點是,它不僅僅是在教授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看待生命、看待身體的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種事物,不能隻停留在錶麵,而要深入其內在的邏輯和哲學。中藥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但又難以捉摸的領域。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它以“五行演義”的方式,將200種常用中藥的內在聯係和運行規律,如同抽絲剝繭一般地展現在我麵前。我特彆欣賞作者的這種“故事化”的敘述方式。他沒有照本宣科地羅列藥材的功效,而是將每味藥置於五行的大框架下,賦予它們生動的“性格”和“使命”。比如,書中關於木行藥材的講解,我讀到的是它們如何如同春天的嫩芽,積極嚮上,疏通全身的經絡;而火行藥材,則仿佛夏日炎炎的火焰,熱情洋溢,卻又能在關鍵時刻溫煦身體。這種將抽象理論具象化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它讓我不再覺得學習中藥是件苦差事,而是變成瞭一場充滿趣味的探索之旅。我發現,原來每一種中藥都有它獨特的“生命故事”,它們與人體的五髒六腑、與四季的變化,都存在著一種精妙的平衡與互動。這本書讓我對中醫藥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認知之門。

评分

《思考中藥: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演義200種常用中藥》這本書,我真的得好好說道說道。我是個中醫愛好者,雖然不算專業,但對中醫藥一直充滿好奇。市麵上這類書不少,但很多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泛泛而談。讀到這本書,簡直像發現瞭寶藏!它的編排方式非常獨特,不是簡單地按照藥物的功效分類,而是巧妙地將200種常用中藥融入瞭五行的框架中。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覺得五行理論可能太抽象,會不會讓藥物的理解更加睏難?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非常擅長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抽象的五行概念與具體的藥物特性聯係起來。比如,說到木行,你會聯想到肝髒,聯想到舒展、條達,而這本書裏關於木行中藥的闡述,就如同在描繪一幅幅動態的畫麵,讓你能感受到這些藥物在身體裏如同春天的生機一樣,舒展肝氣,疏泄鬱結。這種“演義”的方式,讓原本枯燥的藥性描述變得鮮活有趣,仿佛一個個小故事在腦海中展開。我常常是讀著讀著就忘瞭自己是在“學習”,更像是沉浸在一段段關於生命能量流轉的美妙敘事中。這本書不隻是告訴你“這個藥是什麼功效”,而是告訴你“這個藥在五行裏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與身體的五髒六腑和諧共鳴”。這種由內而外的理解方式,比死記硬背來得深刻得多,也更有趣得多。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藥的認識,真的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我之前對中藥的理解,可能就像是看一本工具書,知道某個藥能治什麼病,但總感覺缺少瞭點什麼。而這本書,則像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用一種非常溫暖、非常親切的方式,給我講起瞭中藥的故事。它沒有用那些高深的術語嚇唬人,而是把200種常用中藥,巧妙地融入瞭木、火、土、金、水這五行的框架裏。當我讀到關於木行藥材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它們如何像春天裏舒展的樹枝,幫助身體擺脫鬱結;讀到火行藥材,我又感覺到瞭它們如火焰般的熱情,溫暖著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作者的“演義”手法,真的太棒瞭!他不是簡單地介紹藥材的功效,而是賦予瞭每味藥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和“性格”,讓我在閱讀中,仿佛與這些藥材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中藥並非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它們與人體之間,都存在著一種深刻的、相互聯係的體係。這種理解,讓我不再覺得中藥是僵化的,而是充滿瞭生命智慧的。它讓我更加珍視這些古老的中華瑰寶,也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中藥的瞭解隻限於皮毛,很多藥材的名字聽過,但具體是啥、有啥用,基本上是一頭霧水。這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思考中藥》,沒想到真的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把200種常用中藥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來分彆講述。我一開始還以為會很枯燥,畢竟五行理論聽起來就挺“玄學”的。但作者的寫作手法真的太絕瞭!他把每種藥都寫得像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賦予瞭它們獨特的個性和故事。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在看一部精彩的“中藥傳奇”。比如,書中講到金行的時候,會把那些具有清肅、收斂特性的藥材,描繪成如同鞦天肅殺的空氣,又或是那堅韌不拔的金屬,它們如何“淨化”身體的濁氣,如何“固澀”流失的津液,都寫得非常生動。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瞭得,語言流暢優美,用詞精準且富有感染力,常常讓我産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感。這本書讓我覺得,中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藥材,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智慧的古老寶藏。它真的讓我對中醫藥産生瞭更深厚的興趣和敬畏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