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cott L. Montgomery, Daniel Chirot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現代史
  • 自由主義
  • 平等主義
  • 進化論
  • 民主思想
  • 西方哲學
  • 社會思想
  • 曆史
  • 啓濛運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價值混沌紛亂的時代,描繪一段偉大的思想史

  還原亞當‧斯密、馬剋思、達爾文、傑佛遜和漢彌爾頓的思想主張,理解「自由、平等、演化、民主」如何形塑現代世界,影響人類曆史文化
  《紐約時報》2015年百大好書、《彭博商業周刊》2015年最佳圖書、《優選》(Choice)雜誌2016年傑齣學術著作得奬之作!

  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大革命性觀念,到底如何形塑我們所知的今日世界?
  這些偉大觀念,本身既含有矛盾與潛在危險,也同時具有解放力量的洞見。
  這讓我們有更多理由,充分瞭解開創這些觀念的思想傢究竟寫下什麼、意思為何。


  過去三個世紀,觀念是現代曆史背後的主要動力,是構築現代世界種種決定和行動的根源。《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將觀念脈絡化,提供一個整體框架給讀者,以便理解社會變遷和意識形態衝突的進程。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證明瞭觀念的持久力量,為繼承啓濛運動並體現其最崇高進步理想的諸人──包括亞當‧斯密、馬剋思、達爾文、傑佛遜、漢彌爾頓──描繪齣令人難忘的肖像。本書也展現他們的思想,如何在時間之流及其追隨者和反對者手中,轉化信仰、製度、經濟和政治的本質。但這些觀念也隱含矛盾。有人利用它們,為諸如奴隸製和殖民主義等體製服務,或被史達林和希特勒等人所擅用、扭麯,並遭伊斯蘭薩拉菲主義者和基督教右派運用,激起針對啓濛遺産的反動迴應。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認為,若不熟悉這些改變世界的觀念,不明白其曆史和內在張力,我們不可能理解當下的意識形態與政治衝突。本書期待幫助讀者認清這些觀念的核心重要性:它們是西方人文傳統的曆史力量和支柱,也充分說明瞭,閱讀偉大思想傢的著述,可以獲得無價的深刻洞見,理解那些形塑我們思考方式和信念的觀念。

  本書第一部分全麵闡述瞭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大觀念的啓濛過程,以及它們在現代曆史和重塑現代世界的作用。第二部分闡述後人對這些思想進行的昇華與思辨過程,及其對人類信仰、製度、經濟和政治的影響。

名人推薦

  國際媒體與專傢學者一緻好評

  我一再被本書卓越的廣度、博學和明晰所打動。──法理德.劄卡瑞亞(Fareed Zakaria),《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難能可貴。它敢於用如椽大筆描繪一段偉大的思想史,將我們當下經常互相競爭的信念體係,擺迴它們十八、十九世紀的脈絡。有鑑於現在的新聞標題越來越教人睏惑,這種大膽的脈絡設定,是個貨真價實的禮物。──黛安娜‧法雷爾(Diana Farrell),摩根大通研究所(JPMorgan Chase Institute)總裁兼執行長,《彭博商業周刊》2015年最佳圖書推薦詞

  這本書教人驚嘆。濛哥馬利和希羅結閤雙管齊下的學問、清晰的文筆和可觀的智慧,為我們帶來一場迷人的觀念史遊覽。對任何想理解今日的新興衝突,以及啓濛自由主義再次風行將付齣什麼代價的人,《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是部必讀著作。──傑佛瑞‧傑德明(Jeffrey Gedmin),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艾德濛‧華許外事學院(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野心勃勃,讀來讓人愉悅,它展現精彩絕倫的學識。濛哥馬利和希羅將現代史上的偉大觀念脈絡化,提供一個整體框架,以理解社會變遷和意識形態衝突的進程。──保羅,弗羅斯(Paul Froese),《美國的四個上帝:我們怎麼談上帝,這又說明瞭我們的什麼》(America’s Four Gods: What We Say about God―and What That Says about Us)作者(閤著)

  這本精彩的著作,為過去兩個世紀中啓濛運動的諸般關鍵觀念及其反動迴應,提供一個非常淵博和均衡的討論。我可以保證,任何人讀過此書後,都會變得更睿智、更有文化,並成為在智識上更加有趣的晚餐夥伴。──左坦‧巴拉尼(Zoltan Barany),《軍人與變化中的國傢:非洲、亞洲、歐洲和美洲民主軍隊的建立》(The Soldier and the Changing State: Building Democratic Armies in Africa, Asia, Europe, and the Americas)作者

  這部重要著作展示瞭啓濛觀念的力量,展示它們如何形塑我們現在的世界,以及它們如何曆經歲月,創造瞭行動與反動的體係。這本書應得到廣泛閱讀,尤其是學生、教育者,以及那些認為沒必要講授經典思想傢,或認為那個時代已經終結的人。──凱倫‧巴基(Karen Barkey),《歧異的帝國:比較視野下的鄂圖曼人》(Empire of Difference: The Ottoma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原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地描述一部關於不同主題的著作,並力求語言自然流暢。 --- 《穹頂之下:探尋古文明的輝煌與失落》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曆史上那些曾經照耀世界、卻最終隱入塵煙的偉大文明。我們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政治敘事或軍事角力,而是試圖從一個全新的、更側重於文化結構與環境適應性的角度,重構這些文明的興衰軌跡。這趟旅程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訪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書房、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瑪雅雨林深處的觀測颱,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規劃奇跡。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一個文明的命運往往取決於其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其內部社會結構在麵對關鍵轉摺點時的韌性。我們避免將這些文明視為孤立的實體,而是將它們置於更廣闊的全球性交流網絡中考察,探討技術創新、信仰體係的演變以及氣候變遷如何共同塑造瞭他們的最終麵貌。 第一部分:泥土與神諭——兩河流域的起源與幻滅 我們將從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的衝積平原開始。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不僅是記錄的工具,更是他們構建宇宙觀的基石。本部分詳細考察瞭他們的城邦政治、復雜的灌溉係統,以及基於星辰運動建立的早期數學體係。重點分析瞭阿卡德帝國如何通過軍事徵服,首次實現瞭區域性的政治整閤,以及這種整閤在後續的巴比倫和亞述時代所産生的文化遺産。我們特彆關注瞭漢謨拉比法典,將其視為社會契約理論的早期雛形,探討其對後世法律思想的潛在影響。 然而,文明的脆弱性也在此顯露無遺。本書探討瞭持續的內部衝突、鹽堿化對農業生産力的長期侵蝕,以及周邊遊牧民族的壓力,如何共同導緻瞭這些開創性文明體係的逐步瓦解與文化斷裂。這不是一個關於“徵服”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生態承載力”的故事。 第二部分:日影與永恒——尼羅河的周期性秩序 古埃及文明以其驚人的連續性和對永恒的追求而聞名。我們跳過瞭傳統的法老編年史,轉而關注尼羅河的潮汐對埃及人世界觀的塑造。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淤泥,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瞭一種高度依賴中央集權規劃的社會模式。從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建造技術,到中王國時期的文學復興,再到新王國時期的帝國擴張,本書著重分析瞭“瑪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這一核心概念如何滲透到行政管理、宗教儀式乃至藝術創作的方方麵麵。 我們深入研究瞭阿肯那頓的宗教改革——一次對既有秩序的劇烈衝擊。這次改革的失敗,並非單純源於政治上的阻力,而是其所倡導的激進一神論與根深蒂固的農業周期信仰體係之間的深刻衝突。通過對考古遺址的最新發現進行解讀,我們試圖還原那些被曆史遺忘的工匠、祭司和農民的日常經驗,以此來理解支撐這個韆年帝國運行的無形機製。 第三部分:雨林之謎——瑪雅的星象學與城市衰落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中美洲的熱帶雨林。瑪雅文明以其令人驚嘆的數學成就(特彆是對零的使用)和精確的天文觀測而著稱。我們詳細解讀瞭他們的曆法係統——長紀曆、哈布曆和卓爾金曆之間的復雜交織,揭示瞭這些係統如何不僅用於計時,更成為他們理解曆史循環和預言未來事件的工具。 與兩河流域和埃及不同,瑪雅並未形成統一的帝國。本書著重分析瞭提卡爾、卡拉剋穆爾等強大城邦之間的“星戰”周期,探討瞭貴族精英階層如何通過儀式化戰爭和對稀有資源的控製來維持其統治。最終,對西元九世紀齣現的“古典期崩潰”的考察,將是我們分析的重點。本書提齣瞭一個多因素模型,認為長期乾旱、資源枯竭導緻的農業歉收,加劇瞭城邦間的競爭烈度,最終使得復雜的社會組織難以為繼,導緻瞭人口嚮北部的遷移與南方核心地區的遺棄。這不是突然的毀滅,而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結構性崩塌過程。 第四部分:失落的宏偉——印度河榖的沉默城市 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代錶瞭一種截然不同的早期文明模式:高度的城市規劃、先進的衛生係統,以及齣奇的缺乏明顯的、集中的權力象徵。本書將重點分析其公共浴場、標準化的磚塊尺寸和復雜的排水網絡,這些都指嚮一個高度組織化、可能基於某種契約而非王權統治的社會。 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謎團在於其文字係統至今未能被完全破譯,以及其相對“和平”的考古記錄——缺乏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和戰爭遺跡。我們探討瞭這一文明如何可能通過商業網絡和資源分配的效率來維係其社會凝聚力。其最終的衰落,據推測與氣候模式的改變(季風帶的轉移)導緻薩拉斯瓦蒂河的乾涸息息相關,這不僅摧毀瞭農業基礎,也可能切斷瞭其內部復雜的貿易動脈。文明的沉默,是對我們過度關注暴力史觀的一種深刻反思。 結論:共性的悲劇與教訓 全書的結論部分旨在提煉齣這些偉大文明共有的結構性弱點:對單一資源(水、特定氣候帶)的過度依賴、精英階層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遲緩、以及當內部復雜性超過其實際的組織承載力時,係統性崩潰的不可避免性。這些失落的輝煌,為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復雜係統及其潛在的脆弱性,提供瞭跨越數韆年的、令人警醒的參照係。本書是一部關於人類創造力極限、環境製約力量以及“秩序”這一概念如何在時間洪流中被重新定義的曆史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考特‧濛哥馬利(Scott L. Montgomery)


  作傢、地質學傢,華盛頓大學傑剋遜國際研究學院(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兼任講師。寫作、教學和講演的主題非常廣泛,包括能源(地緣政治、資源、核能、氣候變遷)、美國政治、思想史、語言和傳播、科學史等,是一名跨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獨立學者,其論著為許多領域做齣貢獻,包括科學史、翻譯研究、語言研究和科學傳播。為多種網路期刊撰稿,如《對話》(The Conversation)、《富比士》(Forbes)和《財富》(Fortune)。其社論見於《新聞週刊》(Newsweek)、《市場觀察》(Marketwatch)、《哈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和閤眾國際社(UPI)。經常進行公開演講,並服務於各種小組委員會,涉及全球能源與政治經濟趨勢之關係,以及永續性觀念等議題。

丹尼爾‧希羅(Daniel Chirot)

  哈佛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為華盛頓大學傑剋遜國際研究學院(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俄國與歐亞研究的赫伯特‧艾利森(Herbert J. Ellison)講座教授。曾於東─中歐、西非和東南亞進行研究並寫作。

  近期著作有閤編的《麵對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歐洲與亞洲的互責與和解》(Confronting Memories of World War II: Recriminations and Reconciliations in Europe and Asia)。過去的著作環繞社會變遷、東歐、暴政和種族─民族主義衝突。研究曾獲古根漢奬(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資深學者奬助與其他機構的補助,並於西非和東歐擔任顧問工作。

譯者簡介

傅揚


  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東亞係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史、中國中古史、政治文化史、思想史學等。現為東吳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譯 序 觀念的力量 傅揚

前 言
導 論 作為曆史動力的觀念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發明者和歸諸他們的種種觀念
第一章 亞當‧斯密:關於人、道德和貨幣的科學
第二章 馬剋思:傑齣理論的悲劇結果
第三章 達爾文:觀念世界的奮鬥與選擇
第四章 打造民主:傑佛遜和漢彌爾頓的辯論

第二部分:反啓濛的世俗與宗教反動
第五章 反啓濛:從反現代主義到法西斯
第六章 基督宗教的基本教義派:美國的上帝政治
第七章 淨化伊斯蘭:穆斯林對西方啓濛運動的反動
結 論 觀念的力量和人文學的重要性

緻 謝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譯序
 
觀念的力量
 
傅揚(東吳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觀念如何産生力量?特定觀念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麵貌?我們應如何恰當理解這些觀念和它們的前世今生?這些是好學深思者可能感興趣的問題,也可謂《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一書的核心關懷。《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的二位作者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曆史學者,但透過明確的問題意識、兼容並收的綜閤能力,以及舉重若輕的敘事技巧,本書相當適閤對思想史、近現代史和當代社會文化課題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除導論和結論外,計有二部分共七章。導論說明著書旨趣,尤其強調啓濛運動(Enlightenment)的角色。第一部分含四章(一─四),分彆從幾位重要人物齣發,闡釋作者認為極其重要、根源自啓濛運動的四個宏大觀念(big ideas)。第二部分共三章(五─七),討論反啓濛(counter-enlightenment)的三個指標性思潮。結論則重申前述觀念的重要性,呼籲讀者正視人文學與觀念史的價值。
 
  聯經齣版本書,欲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引。我忝為譯者,雖然專業能力未必夠格,仍願盡綿薄之力,透過介紹全書要旨以權充導讀。
 
  啓濛運動與現代世界
 
  如同一開始說明的,本書意欲探究「特定觀念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麵貌」,而作者認定的現代世界,其實便是西方(特彆是西歐和北美)啓濛運動後産生的世界。作者強調,現代性(modernity)的諸多根本觀念,源自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一、兩百年間,也就是一般認知的啓濛運動時期。應強調的是,近數十年的歐洲史研究,對啓濛運動的理解已經相當細緻、復雜。但若稍加檢視《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的參考書目,這些較「新」的成果卻並不多見。
 
  換言之,本書對啓濛運動,採取瞭一種經典、強而有力但可能流於簡單的理解,即啓濛催生的種種觀念、價值和(廣義的)製度,是現代世界的根基。二位作者雖明白各種當代或後現代思潮對啓濛的批判,仍強調啓濛運動確實帶來進步。而促成此結果的,正是啓濛最核心的訴求:自由。因為自由,人得以發揮理性,探詢、闡釋以至實踐種種觀念。形塑現代世界的四個宏大觀念,正是此一過程的産物。
 
  四個宏大觀念
 
  作者承認,造就現代世界的觀念非常多,所謂「四個宏大觀念」,其實隻代錶他們的觀點。不過,二位作者也強調,他們挑選「宏大觀念」,重點不僅是抽象的理念或學說本身,還包括它們是否有力量影響不同層次的思想和社會現實(包括政策、製度)。根據以上標準,書中的四個宏大觀念是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演化(evolution)和民主(democracy),分彆對應亞當‧斯密(Adam Smith)、馬剋思(Karl Marx)、達爾文(Charles Darwin),和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與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本書第一章探究亞當‧斯密著述體現的自由觀念,和其學說的後續衍變。本章先整理亞當‧斯密的成長背景與時代問題,再結閤《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和《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說明他理想中的社會與經濟關係,再透過這些討論,提醒讀者不要太過狹隘地理解亞當‧斯密,特彆不能隻從倡議自由貿易的角度加以觀察。本章後半介紹瞭《國富論》之後的經濟理論變遷,尤其是不同學派如何考慮國傢與市場的關係,並呼籲從這些辯論中正視亞當‧斯密的洞見。
 
  第二章的主題是馬剋思主義及其衝擊。本章認為馬剋思主義的力量,首先來自其曆史理論,即「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強調經濟現實和由之而生的階級關係,是曆史發展的主要動力,其關懷則是十九世紀所見的社會問題,亦即來自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不平等。馬剋思服膺啓濛運動的信念,在《資本論》(Das Kapital)中「科學地」分析社會問題,對西方和非西方世界都有強烈吸引力。本章後半把焦點轉移至十九世紀末以降的世界史,描繪全球馬剋思主義政黨和政權的發展,特彆是「第三世界主義」(“Third Worldism”)興衰和共産政權之悲劇。作者最後強調,隻要不平等問題存在,馬剋思主義仍將有其支持者。
 
  第三章環繞達爾文的演化理論,凸顯現代世界生命觀的一個重要典範。本章先介紹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科學文化,尤其是各種關於生命和演化的學說,再把重心放在《物種起源》(Origins of Species),闡述達爾文的洞見。作者認為《物種起源》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以天擇(natural selection)為核心的演化理論,並說明該書何以風靡。本章後半則呈現達爾文學說在諸多方麵的迴響,敘述它們如何影響世界各地的科學與政治社會思潮,以至催生齣達爾文本人恐不樂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和優生學(Eugenics)。即便到瞭二十一世紀,達爾文的思想遺産,依舊在橫跨科學與人文的眾多領域中激起辯論。
 
  第四章將美國創建視為民主的重大成就,並聚焦開國元勛中的傑佛遜與漢彌爾頓,討論他們代錶的兩種民主觀念。作者強調,美國開國元勛多受啓濛運動洗禮,即便傑佛遜與漢彌爾頓在年齡和齣身上有差異,卻都認可民主的價值。不同的是他們理想中的民主製度。漢彌爾頓主張中央政府必須強大,透過《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和政治實踐,最終奠立美國的聯邦體製和財政基礎。有彆於此,傑佛遜擁護小政府和州的權利,並對美國政治和教育的世俗化做齣極大貢獻;當選總統後,則在施政上多少結閤瞭漢彌爾頓的民主觀點。本章最後強調,這二位開國元勛的觀念差距,反映瞭對自由的不同理解;而整部美國曆史,可說是他們思想遺産的反覆交鋒,至今依然。
 
  反啓濛的挑戰
 
  啓濛運動除瞭孵育自由、平等、演化、民主等觀念,也催生挑戰這些觀念以至啓濛本身的反啓濛思潮,同樣是現代世界,尤其是二十世紀曆史不容迴避的一章。第二部分的三章即以反啓濛為主題,分彆討論法西斯主義(Fascism)、基督教基本教義派(Christian Fundamentalism)和伊斯蘭教的極端主義。
 
  第五章聚焦法西斯主義的起源及影響。本章先描繪反動政治和民族主義對自由主義的迴應,再定調法西斯主義的特質:贊揚暴力、謳歌民族起源和種族純粹性、對領袖的英雄崇拜,以及唾棄民主和資本主義;其知識根源多元復雜,包括反猶主義(Anti-Semitism)、帝國主義、菁英理論(Elitist Theories)等。本章後半則考察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和德國興起的背景與錶現,討論其惡果和失敗緣故,並說明它何以能擴散至東亞、拉丁美洲和中東等地,展現多樣麵貌。本章最後強調,法西斯主義得到許多學者與思想傢支持,說明它反映瞭啓濛運動理想的(部分)破滅,未來仍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第六章檢視美國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作者澄清,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與基本教義派不可簡單畫上等號:前者在十九世紀是信仰觀念的革新者,對政治和社會産生重大影響。科學與世俗化則讓此後的福音派分成不同傳統,自由派緻力於「社會福音」(“social gospel”)、推動進步,至今猶然;保守者則流於好戰、激進的基本教義派。作者歸納基本教義派的眾多元素,特彆是《聖經》無誤論(Biblical inerrancy)、前韆禧年主義(Premillennialism),和《基本信條:真理的見證》(The Fundamentals: A Testimony to the Truth)一書。本章後半則描繪基本教義派如何經過一九四○至七○年代的復興,又得到一九八○年代以來的新憑藉,在教育、科學、政治、法律、種族、人權、醫療等問題上,挑戰許多啓濛觀念。
 
  第七章分析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根源及錶現。宗教極端主義的特徵,包括堅持唯有自己掌握宗教真理、排他,也不容許群體成員質疑其宗教真理。伊斯蘭曆史曾經輝煌;過去的輝煌,在十九世紀遭遇進步的西方文明時,則刺激知識分子思考如何現代化,如阿富汗尼(Jamal al-Din al-Afghani)代錶的世俗路綫。作者考察中東曆史與政治,說明世俗路綫何以失敗,和極端的「薩拉菲主義」(Salafism)如何興起。「薩拉菲主義」欲以《古蘭經》為據,迴歸最純粹、純潔的伊斯蘭信仰,甚至不惜使用暴力以達成目標。其錶現形態不一,沙烏地阿拉伯的瓦哈比派(Wahhabism)、啓發基地組織(al-Qaeda)創立的薩義德‧庫特蔔(Sayyid Qutb)及其學說、何梅尼(Ruholla Khomeini)與伊朗的什葉派(Shi’a)等,皆為著例。本章最後強調,雖然多數穆斯林不會走嚮暴力,但由於伊斯蘭世界缺乏穩固的製度憑藉,宗教極端主義仍有可能取得偌大影響。
 
  思潮與社會
 
  由以上簡述可知,《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是一部「非典型」的觀念史或思想史著作。它不僅關注個彆觀念的內涵,也考察觀念的異變和各種層麵之影響。更精確地說,這是部視野開闊,聚焦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紀思潮與社會的著作。
 
  這呼應一開始說明的全書關懷:觀念如何産生力量?特定觀念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麵貌?作者利用許多實例,說明啓濛與反啓濛觀念的內涵;結閤觀念的延展性與不同曆史情境,分析觀念帶動思潮與社會影響的過程;尤其重要的是,透過思潮與社會互動的曆史,作者也不斷提醒我們,這些觀念依舊有生命力,隨時有可能燃起燎原大火。無論是否欣賞本書對啓濛運動的論斷,讀者應該都會同意,書中呈現的觀念和思潮,確實是形塑現代世界麵貌的重要動力。
 
  欲處理如此復雜、多麵嚮的曆史進程,勢必得藉重大量研究成果。但在此之外,本書也花費相當篇幅徵引經典,討論重要觀念見諸文字的最初樣態。這提醒瞭我們全書的另一核心關懷:應如何恰當理解這些觀念和它們的前世今生?作者的立場非常清楚─既要考慮觀念在不同時空情境如何為曆史當事人所發揮、挪用;也要一再迴到源頭,咀嚼這些觀念在思想傢著述中粉墨登場時,究竟意欲傳達什麼,其中又可找到哪些思辨軌跡,與麵對各種問題時的激情。
 
  人文學的角色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雖無法全麵分析十九、二十世紀的重要思潮(任何單一著作恐怕都做不到),但其包羅之廣,已經令人印象深刻。全書涉及的主題,跨足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科學、宗教、當代政治、文化研究等諸多領域。即便僅就這個角度看,本書試圖綜閤各種討論,提供一個考察思潮與社會互動的觀念史敘事,本身便值得重視。對二位作者而言,此乃人文學(humanities)的首要任務及價值所在。
 
  本書在結論重申此點,應該頗具說服力。經過七章的分析與討論,我們已清楚發現,觀念確實有其力量,觀念及其曆史和現代世界各種事件、態度、趨勢等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思想傢、經典、他們的觀念,以至承載和推動觀念的知識分子,人文學則是欲竟其功的不二法門。人文學的內涵,當然比作者所強調者復雜得多;但在全球人文學科普遍處於不利位置(相對於科學和實用性學科)的今天,這種積極又不失憑據的陳述確實挺鼓舞人心。書中大量的例子錶明,人文學和觀念史不隻是學院內研究者的技藝,也是所有關心人類問題和社會現象的我們都應該重視的:以認識今天的世界從何而來,又可能走嚮何方。
 
  對颱灣的讀者來說,本書部分內容或許顯得熟悉,若乾主題也許看來陌生。但無論熟悉或陌生,這些觀念和現象,毫無疑問是理解現代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啓濛運動雖源於西方,其衍生的許多觀念、價值和現代性課題,卻不受時空和文化差異限製。身處颱灣的我們一樣接受這些觀念洗禮,同樣希望打造更理想的世界,也同樣麵對諸多反啓濛思潮的挑戰。自由真諦是什麼?怎樣確保閤理的經濟生活?如何實踐社會公平正義?如何認識「人」之為物?颱灣民主如何走嚮成熟?什麼是右派?民粹的錶現和危機是什麼?宗教信仰在公眾生活中應扮演什麼角色?凡此種種,都是本書可能帶來的啓發。這些問題也應該刺激我們,進一步考察颱灣與周邊世界的曆史和情勢,以找齣自己版本的宏大觀念,持續塑造我們理想的現代世界。
 
前言
 
  理解本書旨趣和我們的書寫策略有其重要性。簡言之,本書是關於造就現代世界的幾個關鍵概念。受限於篇幅和能力,我們討論的當然不是所有觀念,而是現代世界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和運作,以及它可能怎麼變化,一直且仍舊是最為核心的那些觀念。我們從政治、經濟、科學和宗教等領域,挑選齣這些觀念,呈現它們劃時代影響力的曆史。這看上去可能不特彆具有原創性或開路之功。誠然,我們意不在此。過去已有人透過不同形式,陳述我們的首要主題,即無論好壞,觀念造就瞭我們身處的世界,且仍然引導我們關於世界的概念甚至想像。我們的主要努力,是透過考察特定思想傢及其思想體係,闡明和澄清此主題。至為清楚的是,這些思想傢和他們的觀念,已在各種不同時間點,經由形形色色的方式,影響瞭從十八世紀晚期迄今的絕大多數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將持續發揮影響力。由此帶齣我們的第二個,但同樣重要的主題:此時此刻,我們亟需閱讀和討論這些特彆的知識分子。我們甚至認為,要真切地理解現代性和當代的全球社會,這些知識分子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書的策略是教育性(instructional)而非理論性的。就本書所檢視的人物而言,我們無法宣稱發現瞭任何新事實或迄今不為人知的洞見。我們當然查閱瞭這些人的著述(必要時仰賴翻譯),但這不是一部主要以原始文獻為基礎的書。本書每一章都綜閤與特定思想傢或思想群體有關的研究,包括他們的著述,並利用此知識去彰顯、分析和評估他們在過去所具備,且持續保有的影響形式。
 
  我們的預設讀者不須具備多少背景知識。所以對相關學科的學者來說,本書關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馬剋思(Karl Marx)、達爾文(Charles Darwin)等人的討論,很可能像是入門性質。我們不把它看成職業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而視其為無可避免之事。我們希望將這些關鍵人物和他們無可估量的重要性,介紹給更廣大和形形色色的讀者。我們也想為其辯護,必要時可以使盡力量:無論什麼型態的高等教育,學習這些人物和著述非常重要,對人文學科而言尤其如此。
 
  我們在結論中主張,世界走到今天這地步,如果想理解其復雜性,我們必須閱讀這些和其他形塑我們世界的主要思想傢的著作。思想史和針對這些最重要著述的分析,是人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因為它們強調瞭思想和錶述的力量。人文學科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必須性上(compulsory)不該遜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拋棄人文學科(如今日許多人所為),會減損我們去認識和理解某些觀念的能力──這些觀念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形塑我們所相信的事物。
 
導論(節錄)
 
作為曆史動力的觀念
 

  亞當‧斯密(Adam Smith)、馬剋思(Karl Marx)和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可能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三個人,但終其一生,他們都未能見證觀念來襲的力量。這三位思想傢恐怕沒料想到以他們之名,在一九○○年以降數十年齣現的各種財富、革命和科學型態,或是醜陋的教條主義、僞科學和令人瞠目結舌的野蠻行徑。同樣會令他們吃驚的是,在這數十億人口的世界裏,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皆聞其名。若能多活幾十年,他們應該會發現風嚮變化的蛛絲馬跡。亞當‧斯密、馬剋思和達爾文無法想見的是,就形塑現代曆史的麵貌而言,他們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亞當‧斯密、馬剋思和達爾文並非王者或軍事統帥,亦非政治領袖或宗教先知,而是知識分子。他們的貢獻及遺産,主要體現在觀念的世界(realm of ideas)。在追隨者、誹謗者以至其他人手中,他們的觀念可謂一種放射性物質,促成世界轉型。談論現代經濟學的興起和資本主義體係(它深遠地改變世界的本質並充分全球化)不可能不提到亞當‧斯密。人們試圖透過其鬆通的觀念摧毀這個體係的同時,馬剋思也啓發瞭許多橫掃整個社會的革命和戰爭,改變以至摧殘瞭數以百萬計的生靈。那達爾文呢?達爾文的思想重新定義瞭生物宇宙和生物與人類的關係,從根本上削弱宗教解釋萬事萬物的力量,也讓宗教對現代性的反動更加激進。
 
  不消說,這些並非什麼可有可無的發展;無論怎麼定義,他們都是「現代」的必要基礎。尤有甚者,導緻這些發展的衝突、辯論以至鬥爭,還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我們從過去兩百年的曆史中瞭解一點,即根本(fundamental)觀念(它們是許多麵嚮的基本要素,包括建立體製、政府和社會組織變革、個人主義和人權等概念)仍與現代世界纏結難分,這種互動以至緊張並未遠去,也看不到終結的前景。舉例來說,自由市場和政府權力的對峙尚未解決;蘇聯解體並未讓國傢控製銷聲匿跡,也沒有讓世界自動地走嚮民主;現代生物學沒有摧毀基本教義派宗教(fundamentalist religion)。這些根本性的交鋒,有一段綿延不絕、依然生機勃勃的曆史,其中有極端也有溫和的錶現;就重要性而言,現在和一百年前並無二緻。鑒古識今,沒有任何團體、國傢或黨派徹底打贏瞭觀念之戰。
 
  簡言之,當代社會是在時間遞移中,由思想素材打造而成。我們的製度和政治體係,是由各種觀念所創造、形塑,觀念則經常源於大思想傢們的想像力。一開始見諸於世時,許多觀念極富原創性甚或大膽,以緻被時代貶抑為難以置信甚至具危險性。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很容易假定我們的社會長久以來便是如此,基礎穩固。我們往往沒準備好接受一件事:本質有異、觀看世界的種種新方式,可能會重塑我們置身其中的現實;但事實確實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它們確實是吾人社會存在(social existence)的根源,甚至是社會存在信念的應有之義。這意味的不僅是涉及經濟、曆史、人生的宏大理論,還包括關於自由、個人、宗教的角色、教育,以至涉及民族國傢的種種觀念。相關概念經常被冠上其他名目,如政策、原則、方案、計畫,但都迴歸與社會本質及社會如何運作有關的基礎和根本性哲學。因此,觀念絕非僅是心靈素材。透過領袖、公眾、利益團體和蕓蕓眾生,觀念是創造社會現實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要素。
 
  我們絕非首倡此議者。二十世紀最偉大經濟學傢之一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即透過敏銳文字,為其最富野心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作結:
 
  經濟學傢和政治哲學傢的種種觀念,無論對錯,都比一般所理解的更有影響力。誠然,統治世界的其他東西少之又少。務實的人相信自己不受任何思想影響,卻經常是某些已逝經濟學傢的奴隸。掌握權勢的狂人憑空聽音,卻從若乾年前三流學術角色那裏汲取狂熱。我確信的是,相較於觀念的蠶食鯨吞,既得利益的力量被過分高估瞭……或遲或早,無論好壞,危險的是觀念而非既得利益。
 
  在絕大多數方麵,我們都同意凱因斯。但因為置身其後又得見更大量的曆史發展,我們要對凱因斯的結論做齣重要修正。本書強調,即便經濟學傢和政治哲學傢有其重要性(如凱因斯所言),他們無法代錶所有引領我們走到今天境地的思想傢。舉例來說,我們不可忽略如科學和宗教等核心領域的觀念。本書不會如此,也不會忽視凱因斯提及的,對關鍵觀念進行極端且往往具暴力性詮釋的危險。
 
  本書標題說「四個宏大觀念」(four big ideas)形塑瞭現代世界。冒著過度簡化的風險,我們想強調,本書是從開闊、無所不包的角度立論。迄今為止的討論應可清楚顯示,我們將處理的,不僅是單一的概念和信念,還包括觸及所有層次社會經驗的整個思想體係。閤而觀之,它們可以如下麵歸納的,分成包羅甚廣的四個主題。
 
  來自亞當‧斯密的觀念是,個人應擁有自由,可以去做所有影響物質和道德生活的必要決定。如果人們都得以如此行事,因之而生的社會將會是最有效率、繁榮且自由的。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觀念,反對共有傳統(communal tradition)和盛行於其時代的權威型態。
 
  遠在馬剋思之前,人類便醉夢於普世平等(universal equality)。但馬剋思所做的,是錶明烏托邦美夢並不足以促成其事。一個平等主義(egalitarian)的世界,將會隨統治曆史的「科學法則」(scientific laws)到來;但為瞭實現它,必須先以受壓迫的多數人之堅實物質利益為基礎,組織革命政黨。唯有如此,纔能永久消除世界的不平等和不公義。
 
  達爾文將演化觀念轉化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科學理論。這個理論為所有生命,賦予一種世俗化的發展過程,並經由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必要機製,被其他人應用至社會的諸多麵嚮,也在晚近被用以解釋人類的行為與文化。這個理論在達爾文的時代便極富爭議性,至今猶然,因為它提齣瞭關於我們生在地球上有何目的(purpose)的種種難題。不同於其時和當下許多敵人的宣稱,達爾文並沒有否定或逃避,而是堅持須透過開放探索來麵對這些議題。
 
  那第四個「宏大觀念」呢?現代民主始自美國創建者的努力,我們選擇討論的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和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相較於其他人,正是這兩位卓越但不無瑕疵的人物,透過其激烈辯論,立下瞭如何想像、實現、製度化這個新政治體係的榜樣。這個新政治體係將以各種形貌,在後來對世界産生偌大影響。
 
  這定義瞭本書所謂的四個「宏大」主題觀念: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演化(evolution)、民主(democracy)。我們不僅考慮這些觀念本身,也關注因排斥它們而産生的種種迴應。我們當然瞭解這幾位思想傢並非這些主題觀念的唯一創發者;在他們之外,也有其他人曾就這些觀念撰寫過重要著作。但如之後將解釋的,這些人毫無疑問是最具影響力的。本書將盡力彰顯其思想的復雜和多麵,它們如何孵育許多追隨者,以及為何自昔至今屢屢遭受抵斥和對抗。
 
  我們的目的,是追求一種不同類型的思想史。簡言之,我們希望展現的是,在過去三個世紀,觀念也是現代曆史背後的一個主要動力。也就是說,觀念不僅有所謂,還極為重要,是構築現代世界種種決定和行動的根源。因此,本書是由此前提齣發的一個曆史詮釋。我們認為,今昔領袖們的選擇和動機已能傳達此點;追蹤觀念自身的獨特影響,以及觀念作為曆史事件動因的種種特定方式,則讓它更加顯豁。不計其數的生命,已經因為各種政治哲學、曆史理論、國族認同概念或其他觀點,或是得到改善、拯救,或是遭陷牢籠、抹煞湮滅。這讓我們確信,吾人需要一種取徑,以俾更直接理解觀念的力量。以下幾章討論一些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傢和概念,他們形塑瞭二十世紀的麵貌,也正在形塑二十一世紀。本書的目標,是根據相關研究成果,對這些思想傢及其概念,和他們形形色色的長程影響,提齣一個綜閤性的融貫討論。
 
  「觀念論」(idealist)和「唯物論」(materialist)的曆史解釋是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辯論。新觀念會引發社會、政治、經濟變遷嗎?還是與之相反,觀念是時代的産物呢?博學、有意避開粗糙概括的哲學傢們,已就此議題展開超過一個世紀的辯論。我們不擬加入辯論。本書的立場毋寜是,觀念經常走在物質變遷前麵,隨即在解釋和推動這些變遷上推瞭一把。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終歸推進、解釋瞭資本主義發展的大業,即便他並未察覺工業革命行將造就世界轉型;馬剋思希冀帶來改變,其觀念也確實達成此目標;達爾文更加謹慎,害怕其觀念會引發巨大變化,事後證明他是對的。本書不會以這些例子為證據,提齣某個單一、教條主義的曆史詮釋。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法抗拒這個想法:某些觀念確實在過去幾個世紀裏,展現齣推動轉型的力量。當然,這一觀點並非孤明先發,幾位重要的社會科學和哲學學者亦有此論。
 

圖書試讀

第二章 馬剋思:傑齣理論的悲劇結果
 
馬剋思生於一八一八年,是個難相處又急躁,對世界充滿憤怒的人。但他開創瞭一個理論,解釋有朝一日,世界如何可能臻至天堂之境。我們或可理解其憤怒,因為他的生命中充斥著悲劇與苦澀的諷刺。馬剋思敬愛其早逝的父親而怨恨其母:她長壽得多,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他無法獲得遺産。馬剋思深愛的妻子(盡管馬剋思曾對她不忠)死於癌癥,孩子多數早夭。他成年歲月則屢受疼痛的疔瘡(細菌感染導緻的膿腫)摺磨。尤有甚者,他生活睏窘,常被債主討索,直到其摯友和共同作者,富裕的資本傢恩格斯為他設置瞭一份年金。
 
盡管其若乾親戚是有錢的資産階級(bourgeois),包括一位兒子成立瞭大型電氣公司(現為電子公司)飛利浦(Philips)的荷蘭叔父,他們有些人也偶爾會提供財務資助,馬剋思卻厭惡資本傢和資産階級。在當時,這些人是中上階層的商人和政府公僕。他指謫這些人和其代錶的資本主義體係,要為世界上的嚴苛苦難和無以處理的不平等現象負責。他認為,物質進步既然已進展到當時那樣的階段,這些糟糕的災難理應不復存在纔對。
 
從傢鄉德國移居巴黎後,他於一八四四年結識恩格斯。恩格斯的父親是一名富有的紡織業老闆,在英格蘭和德國都有工廠。曆史學傢法蘭剋‧曼努埃爾(Frank Manuel)指齣,若沒有恩格斯提供的財務、情感和智識協助,馬剋思很可能難以為繼,更彆說寫齣這麼多東西。相較於馬剋思,恩格斯對其友所關注的一些關鍵課題,懂得其實更多,特彆是科學與科技;但他拜倒在馬剋思的魔力之下,成為最忠實的支持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讓我瞬間被吸引住瞭。我一直對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傢和他們的理論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真正改變世界格局的觀念。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它們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我們理解當下世界運行邏輯的關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選齣這“五位思想巨人”的,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大觀念的框架下展開,並且最終對人類曆史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觀念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並且通過這五位思想巨人的視角,展現齣他們思想的獨特性和普適性。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這些偉大的思想所塑造的。這不僅僅是曆史的敘述,更是一種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簡直是為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準備的!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改變人類社會進程的思想傢們充滿敬意,而“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個詞,無疑是構成現代世界最核心的支柱。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宏大的視角,將這四大觀念與五位偉大的思想巨人聯係起來,這讓我非常有興趣去探究,究竟是哪些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孕育瞭這些改變世界的概念。我特彆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在敘述這些思想傢的生平、思想的同時,展現齣他們思想中的前瞻性,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被傳播,並最終融入到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係中的。這聽起來不隻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對人類思想史的深度挖掘,一場關於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精彩解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精彩的論述,讓我對這些觀念和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哇!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超有份量的,一股濃濃的思辨氣息撲麵而來!《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光是看到“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個詞,就讓人忍不住聯想到西方近代史的那些波瀾壯闊的變革。腦子裏立刻浮現齣法國大革命的街頭,啓濛運動時期的咖啡館,還有工業革命的蒸汽轟鳴。尤其是“五位思想巨人”這個說法,讓人充滿好奇,究竟是哪五位神人,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影響力?是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是會有我們不太熟悉的,但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四大觀念與這五位巨人巧妙地聯係起來,解讀他們思想的脈絡如何一步步勾勒齣現代社會的輪廓。這種宏大的敘事,感覺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像是穿越時空,親身經曆那些塑造我們當下世界的關鍵時刻。而且,從書名來看,作者應該不是簡單地介紹這些觀念和人物,而是會深入探討他們思想的內涵、傳播的過程,以及最終如何改變瞭人類的認知和社會結構。我真的太期待瞭,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讓我更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

《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知識性和啓發性!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就要抓住那些引領時代的思想觀念。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個詞,幾乎涵蓋瞭我們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價值追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選齣那“五位思想巨人”的,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這些觀念的指引下,推動人類社會邁嚮現代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些思想傢們是如何突破時代的局限,提齣瞭超越他們所處時代的見解,並且這些見解是如何被後人繼承、發展,最終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現代世界”的基礎。從書名來看,作者應該會深入探討這四大觀念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思想傢身上的體現和演變,從而勾勒齣現代世界思想演進的宏大圖景。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堂生動的思想史公開課,我非常期待能在其中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天啊,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眼前一亮,簡直太對我胃口瞭!《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變人類世界》。作為一個從小就對曆史和哲學充滿興趣的人,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著迷於那些能夠引領時代潮流的思想傢,他們就像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瞭人類前進的方嚮。自由、平等、演化、民主,這四個詞在我看來,就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沒有它們,就沒有我們今天所享受到的許多權利和機會。而“五位思想巨人”,這個說法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究竟是哪五位,他們的思想體係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共同推動瞭這四大觀念的發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齣這清晰的邏輯綫索,將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零散的曆史碎片,串聯成一幅完整的畫捲。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對現代社會的起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不隻是知道“然”,更能理解“所以然”。我想知道,這些偉大的思想是如何從理論走嚮實踐,又經曆瞭怎樣的麯摺和挑戰。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精彩的智力冒險,我一定不能錯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