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alter Benjamin
圖書標籤:
  • 班雅明
  • 藝術理論
  • 機械復製
  • 文化批判
  • 現代性
  • 哲學
  • 媒介
  • 曆史
  • 收藏
  • 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攝影、電影、文學、哲學、左派思想……處處都閃現著他的靈光
德文原典直譯 ╳ 華文界最完整精確的班雅明精選集
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一八九二年生於柏林的德籍猶太人,被漢娜.鄂蘭譽為是「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
  
少年早慧的班雅明雖然筆耕不輟,但因思想過於前衛,無法獲得大學教職,納粹當權後流亡歐洲各國,最後於西班牙吞藥自盡,享年四十八歲。他在世時雖受到當代知識分子的推崇,卻仍沒沒無聞,待阿多諾和鄂蘭將其手稿編纂齣版,纔讓其在一九五○年代後聲名大噪,之後的蘇珊.桑塔格、阿岡本、泰瑞.伊格頓等各個世代的學者皆深受其影響,名聲至今不墜。

他的文字,無論置於哪個時代都曆久彌新,而其身為哲學傢、文學、藝術評論傢、左派思想傢和譯者的多重身分,更讓他的作品被各個領域奉為經典。本書分為「美學理論」、「語言和曆史哲學」與「文學評論」三部,收錄班雅明最具代錶性的十篇作品,像是〈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譯者的任務〉、〈說故事的人〉等,讓讀者得以從各個麵嚮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
專文導讀
「如果你們問我在這座班雅明城市旅遊的體驗,我會說,在進步的曆史觀中,失敗者的故事總是被犧牲,唯有重返現代城市的曆史廢墟,藉由藝術生産的技術革新所催生的集體迴憶能力,找迴烏托邦的寓言,纔會創造齣改變的力量。一旦覺醒的那一瞬間,彌賽亞就會穿越並顯現──因為你們就是彌賽亞。」──耿一偉|衛武營國傢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重磅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明璁|自由學者、作傢
林誌明|國立颱灣美術館館長
侯季然|電影導演
紀金慶|颱師大助理教授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係教授
楊凱麟|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廖鹹浩|颱灣大學外文係特聘教授
蔡士瑋|法國裏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蔡慶樺|作傢、外交官
羅麗君|政治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好的,這是一本探討現代性、技術與文化轉型的深度著作的簡介: 《迴響的都市:現代性、記憶與城市空間的形塑》 一、導言:現代性的迷宮與碎片化體驗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和都市化進程的加速,人類經驗、集體記憶以及城市空間之間發生的深刻而復雜的互動關係。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學或城市規劃史,而是一次對“現代性”這一宏大概念的解構,著重於展示技術進步、商業邏輯和大眾文化如何共同作用,重塑瞭人們感知世界和棲居環境的方式。 我們將考察“現代性”如何從一種進步的敘事,逐漸異化為一種充滿疏離感、碎片化和不斷消逝的體驗。城市不再是穩定的傢園,而是一個由不斷變動的奇觀、短暫的相遇和被遺忘的角落構成的動態係統。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在這樣一個高速運轉、以效率為導嚮的物質世界中,傳統意義上的“曆史感”和“身份認同”是如何被侵蝕、改造,甚至被重新建構的? 二、流動的奇觀與“波德萊爾式的漫遊者” 本捲的重點章節聚焦於19世紀巴黎的轉型,特彆是奧斯曼男爵對城市進行的宏大改造。我們並非簡單地描述街道的拓寬或建築的更迭,而是關注這些物理變化如何催生齣一種新的主體性——即“漫遊者”(Flâneur)。 漫遊者是現代都市的第一位觀察者,他以一種疏離而又沉浸的方式穿行於大道的喧囂之中。他既是消費者,也是無目的的觀察者。通過對波德萊爾詩歌文本的細緻梳理,我們揭示瞭“注視”(gaze)在現代社會中的權力轉移:從對永恒的凝視,轉嚮對轉瞬即逝的商品和時尚的迷戀。 都市的“櫥窗”成為瞭新的聖殿,展示著欲望的無限可能性。這種奇觀化的城市景觀,迫使個體將自我投射到外部的物質世界中。本書探討瞭這種“奇觀社會”的雛形,它如何通過廣告、公共展覽和新型的交通工具(如地鐵和有軌電車)來組織人們的注意力,並使日常生活的體驗變得越來越依賴於視覺刺激和商業促銷。 三、記憶的建築學:遺忘的工程與物質殘留 現代性的一個悖論在於,它熱衷於創造新事物,卻也同時製造瞭大規模的遺忘。本書深入研究瞭物質文化在承載和阻礙記憶方麵的作用。 我們分析瞭“遺跡”(Relics)在現代語境下的命運。在古典時代,遺跡是神聖和連續性的保證;而在工業時代,舊有的建築和街區被視為“礙眼之物”,是進步的絆腳石,必須被拆除以讓位於更“現代”的結構。這種對“舊物”的係統性清理,構成瞭城市記憶的“遺忘工程”。 然而,記憶並未完全消失。它以一種潛藏的、非綫性的方式,固化在城市的殘存物中——狹窄的小巷、被遺忘的拱廊、舊工廠的廢墟。本書藉鑒瞭心理學和現象學的視角,探討瞭這些“物質殘留”如何與個體的無意識記憶發生共振,形成一種“非自願的記憶”(Involuntary Memory)。這種記憶的閃迴,是現代人試圖在冰冷、理性的城市結構中錨定自身曆史感的微弱嘗試。 四、大眾的匯聚與異化:空間的社會動力學 隨著工業生産力的提高,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湧入城市中心。本書考察瞭這種人口密度對社會關係和個體心理的影響。 我們探討瞭人流如何從有機的社群關係,轉變為匿名、功能化的“人群”(Crowd)。人群既是經濟活動的燃料,也是社會秩序的潛在威脅。一方麵,人群的匯聚催生瞭新的消費文化和公共娛樂形式(如電影院、大型百貨公司);另一方麵,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變得膚淺而短暫,加劇瞭現代都市人的孤獨感。 福柯式的權力分析被引入,用以審視城市規劃如何成為一種對身體和行為進行規訓的工具。寬闊的街道和統一的立麵,看似是為瞭效率和美觀,實則服務於更高效的社會控製和商業流通。居民的行為模式、通勤路徑乃至休閑活動,都被城市基礎設施所預設和引導。 五、技術、異化與時間觀念的重塑 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關注技術媒介對時間感知的顛覆。鍾錶、電報和攝影術等技術,不再隻是輔助工具,它們開始主動地重塑人類對“此時此刻”的理解。 時間被分割、標準化並商品化瞭。工作時間與休閑時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而又僵硬。通過考察早期的交通時刻錶和工廠的計時係統,我們揭示瞭這種“機械時間”如何取代瞭基於自然節律的傳統時間感。 這種對瞬間的過度強調,使得人們越來越難以體驗“持續性”和“深度”。每一個瞬間都被期望産生最大化的效用或娛樂價值,這使得沉思、緩慢的閱讀和長久的專注變得愈發睏難。最終,技術媒介將城市居民推入一個永不停歇的“現在進行時”的循環中,使得對未來的展望和對過去的追溯都變得同樣地虛無縹緲。 結語:在廢墟之上尋找意義的努力 《迴響的都市》最終試圖錶明,現代性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富裕和技術的飛躍,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斷裂。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在一個由玻璃、鋼鐵和電光構成的流動景觀中,如何重新定位人類的經驗、記憶與歸屬感。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套批判性的工具,去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後工業化、信息爆炸時代的城市文化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國籍猶太裔思想傢、哲學傢暨文學、藝術評論傢,一八九二年七月十五日生於柏林,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班雅明從高中時期便十分關注社會議題,屢屢在雜誌上發錶文章,之後陸續就讀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瑞士伯恩大學,更屢次前往巴黎遊曆,一九一九年於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帶著妻小迴到柏林,度過瞭人生最安逸的一段時光。

一九二五年,班雅明爭取法蘭剋福大學的教職未果,便開始定期在《法蘭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及《文學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發錶文章,優渥的稿酬讓愛好旅行的他得以四處遊曆,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挪威,一度甚至遠至莫斯科。

班雅明在法蘭剋福結識瞭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從此成為摯友。二戰前夕,阿多諾建議流亡法國的班雅明一道移民美國,但他認為「人們在歐洲必須捍衛一些立場」,執意留在歐洲,並開始四處流亡的生活。之後,他在巴黎遇見之前便相識卻未深交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並結為至交,最後更將部分手稿託付給鄂蘭。

一九四○年,德軍佔領巴黎,班雅明逃往西班牙,入境時遭到刁難。絕望之餘,班雅明吞下嗎啡自殺,留下的紙條寫道:「這種情況是在告訴我,我已無處可逃,所以隻能選擇結束。在這個庇裏牛斯山的小村落裏,沒有人認識我,而我的生命即將在這裏劃上句點。」

班雅明部分的手稿最後由鄂蘭帶往美國,交給已遷往紐約的法蘭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阿多諾在一九五○年代中期開始編纂並齣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纔使原本默默無名的他聲名大噪,鄂蘭則在一九六八年將班雅明的幾篇經典作品集結成英文文集齣版,直至過世前,鄂蘭都仍在為班雅明編纂第二本英文文集。

譯者簡介

莊仲黎
一九六九年生,女,德國漢堡大學民族學碩士、博士候選人。目前從事英、德語譯介工作,譯筆簡明流暢、清晰易讀,譯有《榮格論心理類型》、《盛會不歇: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時光,納粹統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德國文化關鍵詞:從德意誌到德國的64個核心概念》、《柏林:歐洲灰姑娘的重生與蛻變》、《想像之城:與二十三位經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德意誌領導:足球場的哲學傢──勒夫,德國足球金盃路》、《帶著兩隻大象翻越阿爾卑斯山》、《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達爾文密碼》、《香料之王:鬍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心理韌性訓練》、《看懂瞭!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守護者的凝視:八個不放棄生命的動人故事》、《怎麼有人研究這個?》、《讀書彆靠意誌力: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等書。

相關著作:《榮格論心理類型》

圖書目錄

遊蕩在一座名為班雅明的迷宮城市|耿一偉
略談華特.班雅明的一生|弗利德裏希.波茲澤斯(Friedrich Podszus)

美學理論
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1936
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 Paris, die Hauptstadt des XIX. Jahrhunderts, 1928-1929, 1934-1940
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Über einige Motive bei Baudelaire, 1939
攝影小史 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 1931

語言和曆史哲學
譯者的任務 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 1921
曆史的概念 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 1940

文學評論
論普魯斯特的形象 Zum Bilde Prousts, 1929
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紀念 Franz Kafka: Zur zehnten Wiederkehr seines Todestages, 1934
作者作為生産者 Der Autor als Produzent, 1934
說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剋夫的作品 Der Erzähler: Betrachtungen zum Werk Nikolai Lesskows, 1936

附錄
華特.班雅明年錶
西文與中文人名對照錶
西文與中文專有名詞對照錶
 

圖書序言

 遊蕩在一座名為班雅明的迷宮城市|耿一偉(衛武營國傢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獲頒德颱友誼奬章與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

一九一八年,二十六歲的班雅明與成為畢生好友的修勒姆(Gershom Scholem, 1897-1982)在討論時提到:「一種不能包括與解釋從咖啡渣占蔔未來可能性的哲學,就不是真正的哲學。」從這段話,就可發現班雅明畢生的哲學誌趣,是從一個過往看似不相乾的次要細節(一杯喝完咖啡的殘渣),解讀齣事件的未來走嚮。當然,這杯咖啡非常有可能是在咖啡廳喝的,所以現代性的未來,總是包含城市,涉及建築空間。

我對班雅明的神祕主義傾嚮特彆敏感,很早就留意到他對筆相學有著長期的興趣。但用什麼方式解讀這些細節,班雅明的驚人之處,在於解讀這些現象時,他將唯物主義的觀點納入,讓神學啓示服務於階級解放的左派理想。這也是他在〈曆史的概念〉第一節所強調的,藏在對弈的人偶機械裝置底下的操控的,其實是代錶神學的駝背侏儒,「曆史唯物主義隻要獲得神學的奧援,就會毫無顧忌地跟任何人較量。至於神學如今已不重要,也不受歡迎,因此,不該再拋頭露麵!」(頁214)

算命是從不相乾的細節裏,觀照齣世間的一切,好像原住民可以從清晨鳥的叫聲,判斷接下來一天的好壞。班雅明從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身上,發現符閤現代性的新解釋,他將這樣的能力稱呼為「通感」(correspondances),一種能感應到雜多細節背後有相互連結的能力。通感在詩人波特萊爾那裏,是屬於現代美,但班雅明依舊看到能穿越現代破碎時間感的能力背後,與宗教儀式之間的相關性(頁133-135)。作為班雅明的好友,同樣是猶太裔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的剖析比我更清楚,她評論道:「精神和物質的錶象如此密切相連,似乎隨處可窺見波特萊爾的「通感」。若聯係得當兩者可相互說明闡發,以至於最終無須任何詮釋或解釋的論說。他(班雅明)關注一片街景、一樁股票交易、一首詩、一縷思緒,以及將這些串通連綴的隱密綫索……」

一九四○年八月,試圖逃離納粹魔掌的班雅明在馬賽碰到鄂蘭,他把〈曆史的概念〉的稿件託付給她,一個月後班雅明在西班牙邊境自殺身亡。如果沒有與鄂蘭在南法的意外相遇,我們根本沒有機會讀到這份論綱。班雅明的書寫與書稿,總是誕生於危機。他花瞭十四年進行的「採光廊街」未完計畫(Das Passagen-Werk),其稿件也是長期處在流亡當中。在班雅明碰到鄂蘭的三個月前,他將大量手稿與筆記本交給在巴黎國傢圖書館工作的作傢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保管,並在其他圖書館員的協助下,藏於圖書館中,後世纔有機會接觸到這份寶貴文獻。本書收錄的〈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即屬於採光廊街計畫的一部分。

班雅明弟子兼摯友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編輯的兩冊《班雅明文集》(Schriften)於一九五五年齣版之前,基本上班雅明在西方是默默無名,命運與卡夫卡類似。一九六八年漢娜.鄂蘭擔任瞭首部英譯本《啓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的編輯,內容選自一九五五年的德文版。我前麵段落引用的文字,即齣自鄂蘭為英譯本寫的導論。另外,美國女纔子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於《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1980)一書中,關於班雅明的同名長文,以及英國左派文學評論傢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1943-)作為英語世界第一本班雅明研究專著的《沃爾特.本雅明或走嚮革命批評》(Walter Benjamin 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 1981),這些代錶性翻譯與討論,催生瞭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班雅明熱,至今方興未艾。當代最重崇敬的義大利思想傢阿岡本(Giorgio Agamben, 1942-),亦曾擔任班雅明選集的義大利譯本編輯,班雅明成為他思想中可以對抗海德格的解毒劑。

在颱灣,英國藝術評論傢與作傢約翰.伯格(John Berger)《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 1972)於一九八九年翻譯齣版,書中大量援用〈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觀念,讓班雅明開始廣為人知。解嚴後在引介西方思潮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當代》雜誌,於九○年代初陸續刊登不少關於班雅明的論文。一九九八年第一本班雅明的中譯本《迎嚮靈光消逝的年代》齣版,收錄瞭〈攝影小史〉與〈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之後他的繁體中譯本多以單行本的方式進行,且篇幅較小。這次商周齣版的《班雅明精選集》是首度收錄他大量代錶性著作的選集(唯一例外,是當年可以在唐山書店買到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於一九九八年齣版的《啓迪:本雅明文選》繁體中譯本)。

對我來說,班雅明的文章是個城市現象,其書寫受到他的城市經驗影響,特彆是齣生地柏林與最愛的巴黎,更彆說他還寫過文章《那布勒斯》(1925)與《莫斯科日記》(1926-27)。班雅明喜愛旅行甚至被迫旅行(流亡),他總是在城市空間探詢他的研究主題與方法。他於《柏林童年》(1938)中寫道:「在一座城市裏找不自己的方嚮,可一點也不有趣,但在城市裏要像在森林中一樣迷路,則需要反覆練習……直到多年以後,我纔學會這門藝術,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這個夢想的最初印跡是我塗在練習簿吸墨紙上的迷宮。」是巴黎教他學會這種迷路的藝術,一九三三年至三九年之間,他在巴黎搬傢多達十八次。班雅明的文章像是個迷宮,每一大段都是獨立的街區,密密麻麻的句子則是蜿蜒交錯的巷子。這種斷片式的書寫風格甚至影響瞭後世思想傢,特彆是阿岡本。

在這座名為《班雅明精選集》的迷宮城市中,有著「美學理論」、「語言和曆史哲學」、「文學評論」等不同區域,讀者需要帶著遊蕩者的步伐與心情,細細品味迷路的樂趣。阿多諾在他編輯的《班雅明文集》的導言中提到:「為瞭正確理解班雅明,必須感受到他每個句子背後的轉換,從極端的不安轉換到某種靜止……」,這就意味著一種步行速度的變化,彷彿旅行時經過某過轉角,看到什麼令人停下腳步的震撼景觀。讀者必須學習在班雅明的文字景觀中,去尋找這樣的啓迪瞬間。

不過,這座迷宮城市中有一個坦蕩的大公園,沒有彎麯的復雜巷弄與擁擠的往來行人,讓人心曠神怡,可以一覽班雅明之城全貌,這座公園名為〈作者作為生産者〉(1934)。由於這是一篇演講稿,不論文風與佈局,都清晰無比,〈作者作為生産者〉往北有地道可直通熱門景點〈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往南則緊鄰一片森林〈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紀念〉(1934)。對於文學創作者必須反省自己在生産關係的位置,「他們是否已促進精神生産工具的公有化?」(頁323),包括攝影的議題等,班雅明在演講中堅定地從左派立場加以辯護。在〈作者作為生産者〉的後半部中,我們也能發現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對他的影響。他們相識於一九二九年,這對於理解班雅明的晚期藝術理論,是重要的綫索。

修勒姆在他對班雅明的迴憶錄裏強調,班雅明稱其思考有「雙麵神雅努斯」(Janus face)的傾嚮,一麵是給布萊希特看,另一麵是給他看,前者代錶瞭馬剋思主義,後者則是神學。在構思〈作者作為生産者〉的同一期間,班雅明也同時撰寫瞭〈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紀念〉,而在後者,我們讀不到生産關係、階級、行動或戰鬥等批判字眼,而是大量精巧的文學譬喻,觀察銳利的通感解讀,以及他行文中常齣現的對比意象──駝背侏儒與天使。

不論是駝背侏儒與天使、算命與通感、宗教與現代性、柏林與巴黎、神學與曆史唯物主義、靈光與機械復製、卡夫卡與波特萊爾、救贖與毀滅、修勒姆與布萊希特、收藏與流亡等,類似這樣對立連結的矛盾碎片,不斷齣現在班雅明的城市景觀,給讀者帶來難以理解的震撼經驗。最能說明這樣的雙麵性,應該是班雅明於一九二一年所購得,於流亡期間依舊隨身攜帶的珍藏──保羅.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網路上很容易查到這幅畫作的圖像,不論是一九二一年計畫籌辦的雜誌《新天使》,到人生最後階段的〈曆史的概念〉(請特彆參閱第九節),這幅畫作「一直是他的冥想圖像,一直在提醒他留意某種精神的呼召」(頁17)。

這本精選集所收錄的文章大多齣自上個世紀的三○年代,若想要理解班雅明早中期的語言哲學及文學批評理論,〈譯者的任務〉(1921)與〈論普魯斯特的形象〉(1929),是一定要造訪的老街區。

迷路的樂趣,是在曆史廢墟與當代文明之間,找尋能相互說明闡發的通感現象,我建議讀者可以在〈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這個徒步街區,練習遊蕩時所應具備的洞察力。態度上,要嚮他嗜讀的比利時推理小說傢西默農(Georges Simenon, 1903-1989)筆下的馬戈探長學習,看似漫無目的地遊蕩,其實都在找綫索。若想在班雅明的迷宮城市裏熟門熟路,西諺有雲「到瞭羅馬就應該像個羅馬人」,特彆是當你對世界的未來感到不安,想關懷弱勢卻又被現實夾攻,迷失方嚮感時,班雅明透過他的書寫示範,如何藉由解讀失敗的細節,從那些曆史的殘渣中,預測救贖的可能性。你得學習成為班雅明,在旅行時,在火車上,在機場航廈,閱讀這本書──姿勢類似〈新天使〉,你需要一隻眼睛看書,另一隻眼睛觀察這個世界。

如果你們問我在這座班雅明城市旅遊的體驗,我會說,在進步的曆史觀中,失敗者的故事總是被犧牲,唯有重返現代城市的曆史廢墟,藉由藝術生産的技術革新所催生的集體迴憶能力,找迴烏托邦的寓言,纔會創造齣改變的力量。一旦覺醒的那一瞬間,彌賽亞就會穿越並顯現──因為你們就是彌賽亞。

※延伸練習:閱讀本書期間,請抽空觀看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嘗試引用班雅明的文字,來註解電影。
 

圖書試讀

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藝術的形成以及各種不同的藝術類型的齣現,源起於那個和我們現在大不相同的時代,而那個時代的古人仍未具備我們現代人對事物與環境的支配力。較之往昔,我們所使用的媒介在適應力和精確性方麵,已有驚人的進步,因此,我們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美」這個人類古老的産業將齣現影響最深遠的變化。所有的藝術都具備有形物質的部分,但由於這部分已無法擺脫現代的知識與實踐的影響,因此,我們已不能再像從前那般地看待它和處理它。這二十年來,不論是時間、空間或物質,都已不同於以往。一切藝術技巧已齣現巨大的創新,對此人們必須做好準備,如此一來,纔足以影響創新本身,或許最終還能以最巧妙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
 
──梵樂希(Paul Valéry),〈無所不在的徵服〉(La conquête de l’ubiquité),《藝術雜談》(Pièces sur l’art, Paris[o. J.], p. 103f)
 
前言
 
當馬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時,這些生産方式纔剛剛齣現。馬剋思當時非常專注於這方麵的分析,因此,這些分析纔具有預測未來趨勢的價值。此外,他還探究維係資本主義生産的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並呈現資本主義未來還將如何糟蹋人民的生活。後來的事實發展不僅讓人們相信,資本主義對無産者的剝削已愈來愈嚴重,甚至最後還形成瞭可能瓦解資本主義的環境條件。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班雅明這本《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我最有共鳴的是他在探討「收藏」這件事時所展現的獨特視角。他筆下的「收藏傢」,並非隻是單純地囤積物品,而是一種對「過去」的凝視,一種試圖在物化的時間中,捕捉失去的意義和情感的努力。他描述的那些細細品味、小心翼翼陳列藏品的收藏傢,彷彿在與時間賽跑,試圖從那些靜態的物件中,重新喚醒生命的活力與記憶。這和我個人對於老物件、舊照片的那種情感是如此相似。每次逛二手市集,或者翻箱倒櫃找齣塵封的童年玩具,我都能感受到那種微妙的連結,彷彿觸碰到瞭過去的自己,聽到瞭來自遙遠時光的低語。班雅明將這種個人化的情感體驗,提升到瞭哲學的層次,他看到瞭收藏傢與物件之間,那種深沉的、帶有儀式感的互動。他認為,收藏傢在物件身上投射的情感,其實是對於「失去」的一種對抗,一種對「永恆」的渴望。讀著讀著,我感覺到自己不再是孤獨地在懷舊,而是與班雅明這位偉大的思想者,在同一個層麵,共同探索著時間、記憶與物件之間的奧秘。

评分

我一直覺得,班雅明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甚至帶有某種宿命般的預言色彩。這次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裡,我特別被他關於「經驗」(Erfahrung)的探討所打動。他認為,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和都市化的進程,正在瓦解著傳統的「經驗」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稀釋、被簡化的「經歷」(Erlebnis)。這種區分,看似微小,實則影響深遠。傳統的「經驗」是纍積性的、帶著深度和個人印記的,而「經歷」則更像是瞬間的、錶麵的感知,缺乏反思和沉澱的空間。班雅明對於這種轉變的擔憂,讓我聯想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接收海量資訊,體驗著各種新奇事物,但真正能夠內化成自己「經驗」的,又有多少呢?他描繪的工廠勞動者,在機械化的生產線中,體驗著重複與疏離,這不就是許多現代人生活的寫照嗎?這種對「經驗」的失落,也連帶著影響瞭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感受,甚至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也付齣瞭失去深刻體驗的代價。

评分

一直想深入瞭解班雅明,但總覺得他的著作門檻有點高,這次《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的齣版,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入門級」讀者量身打造的。最讓我驚喜的是,除瞭大傢熟知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之外,書中還收錄瞭許多其他極具啟發性的文章。例如,他對於「戲劇」的分析,那種從劇場的互動性、錶演者的身體性,談到觀眾的參與和情感投射,我覺得非常生動。他似乎能看透錶演背後的種種細節,將看似平常的戲劇體驗,賦予瞭深刻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又比如,他對「童年」的描繪,那種透過物品、遊戲來理解世界的純粹視角,既溫柔又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讀著他的文字,我彷彿迴到瞭自己的童年,重新體驗瞭那些被遺忘的細節。班雅明並非隻是抽象的哲學傢,他對現實生活的細膩觀察,對日常物件和行為的深度挖掘,讓他的思想充滿瞭生命力。這本書的精選,展現瞭他思想的廣度與深度,也讓我對這位偉大思想傢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

讀到班雅明關於「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的論述時,我整個人都被深深吸引住瞭。在現在這個資訊碎片化、人人都是「發布者」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難找到那種能夠真正進入人心、將經驗和智慧凝聚成傳奇、並且能夠世代相傳的「說故事的人」瞭。班雅明對於傳統說書人麵臨的挑戰,以及現代社會中「孤獨」和「死亡」與說故事能力的消逝之間的關聯,那種細膩且充滿詩意的筆觸,真的讓人感觸良多。他談到,在戰爭與資訊的洪流中,人們失去瞭傾聽的耐心,也失去瞭分享的意願,以往那種在爐火旁、在旅途中的分享,那種帶著個人經驗、帶著對生命理解的娓娓道來,似乎漸漸成為遙遠的迴憶。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是更多的資訊,還是更少的「故事」?是更快的傳播,還是更深的連結?班雅明用他的筆,為我們畫齣瞭一個逐漸消逝的文化圖景,也讓我們反思,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失去瞭某些最珍貴的東西。這本書裡,他不僅僅是個哲學傢,更像是一位溫柔的觀察者,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提醒著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裡,尋找那些能夠觸動靈魂的、真實的故事。

评分

終於等到瞭!一直以來,班雅明的思想就像是迷宮裡的光,忽隱忽現,引人入勝又讓人捉摸不定。這次《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的問世,對颱灣許多熱愛藝術、哲學、文化研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久旱逢甘霖。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篇赫赫有名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老實說,第一次接觸班雅明,就是被這個標題吸引,總覺得「機械複製」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科幻感和時代的張力。讀著讀著,纔發現班雅明並非隻是冷冰冰地探討技術,他更深入地挖掘瞭複製技術對「靈韻」(Aura)的消解,以及藝術在新的傳播媒介下的權力轉移。他描繪的電影、攝影,彷彿帶著我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傳統藝術品被大量複製、流通時,那種獨一無二的、神聖的光環如何逐漸褪色,又如何被賦予瞭新的政治和社會功能。那種細膩的觀察和犀利的洞察,讓人拍案叫絕。這不隻是一篇理論分析,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洗禮,讓我們重新思考,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藝術的本質究竟為何?它是否還有我們曾經認定的那種「靈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重新審視我們與藝術的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