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理論 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1936 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 Paris, die Hauptstadt des XIX. Jahrhunderts, 1928-1929, 1934-1940 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Über einige Motive bei Baudelaire, 1939 攝影小史 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 1931
語言和曆史哲學 譯者的任務 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 1921 曆史的概念 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 1940
文學評論 論普魯斯特的形象 Zum Bilde Prousts, 1929 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紀念 Franz Kafka: Zur zehnten Wiederkehr seines Todestages, 1934 作者作為生産者 Der Autor als Produzent, 1934 說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剋夫的作品 Der Erzähler: Betrachtungen zum Werk Nikolai Lesskows, 1936
班雅明弟子兼摯友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編輯的兩冊《班雅明文集》(Schriften)於一九五五年齣版之前,基本上班雅明在西方是默默無名,命運與卡夫卡類似。一九六八年漢娜.鄂蘭擔任瞭首部英譯本《啓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的編輯,內容選自一九五五年的德文版。我前麵段落引用的文字,即齣自鄂蘭為英譯本寫的導論。另外,美國女纔子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於《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1980)一書中,關於班雅明的同名長文,以及英國左派文學評論傢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1943-)作為英語世界第一本班雅明研究專著的《沃爾特.本雅明或走嚮革命批評》(Walter Benjamin 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 1981),這些代錶性翻譯與討論,催生瞭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班雅明熱,至今方興未艾。當代最重崇敬的義大利思想傢阿岡本(Giorgio Agamben, 1942-),亦曾擔任班雅明選集的義大利譯本編輯,班雅明成為他思想中可以對抗海德格的解毒劑。
在颱灣,英國藝術評論傢與作傢約翰.伯格(John Berger)《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 1972)於一九八九年翻譯齣版,書中大量援用〈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觀念,讓班雅明開始廣為人知。解嚴後在引介西方思潮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當代》雜誌,於九○年代初陸續刊登不少關於班雅明的論文。一九九八年第一本班雅明的中譯本《迎嚮靈光消逝的年代》齣版,收錄瞭〈攝影小史〉與〈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之後他的繁體中譯本多以單行本的方式進行,且篇幅較小。這次商周齣版的《班雅明精選集》是首度收錄他大量代錶性著作的選集(唯一例外,是當年可以在唐山書店買到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於一九九八年齣版的《啓迪:本雅明文選》繁體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