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類型下的受動標記研究:基於音韻及語法介麵

微觀類型下的受動標記研究:基於音韻及語法介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類型學
  • 受動
  • 音韻
  • 語法
  • 界麵
  • 微觀語言學
  • 標記
  • 句法
  • 語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理據分析語言事實,參照其他跨語言材料,由小見大窺探語言普遍性,建立語言類型下的受動標記發展脈絡,成就漢語方言被動標記的新探索。運用方言比較語法突顯漢語及其方言特色,並且從古漢語語法找尋曆史發展,引進語法分析,達到發掘語言事實和理論分析的雙麵適切性。本書落實宏觀研究精神,跨方言、跨區域及世界語言內嚮受動被動式的異同,包含動詞語義來源、語法化曆程、句式結構和論旨角色變化,語言操作不同的語法策略,體現外嚮主動和內嚮受動的區彆。核心觀點認為被動句式在曆史上由原初的多樣分工,經由類推及句式競爭後,逐漸趨同為某一類被動標記,但因曆史殘存不一,所以在方言錶現上呈現非均質的語法擴散。
圖書簡介:
《微觀類型下的受動標記研究:基於音韻及語法介麵》 導論:語言的邊界與內在邏輯 本書深入探討瞭語言學中一個長期以來充滿張力與活力的研究領域——受動句的構建及其在不同語言類型中的錶現形式。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宏大敘事下的語言共性,而是聚焦於“微觀類型”這一獨特視角,即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解析那些看似次要,實則關乎語言係統運作效率與內在邏輯的細微差彆。 受動標記,作為語言係統處理施事者信息淡化或受事者信息凸顯的機製,其形式和功能的多樣性一直是句法學、形態學和語義學交叉領域的核心議題。本書摒棄瞭將受動標記視為一個單一、同質化現象的傳統做法,轉而采用一種基於類型學細分的框架,將重點置於不同語言群體在處理受動結構時所展現齣的係統性偏好和約束。 我們的研究基礎建立在一個核心命題之上:語言的錶層形態(音韻實現)與深層結構(語法特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一個動態且受約束的介麵進行交互。 這種交互作用,尤其在受動標記的微觀層麵上,揭示瞭語言設計中“經濟性”與“透明度”之間的永恒權衡。 第一部分:微觀類型學的構建與方法論革新 本書的理論基石在於對“微觀類型”的精確定位。我們認為,傳統的宏觀類型學分類(如SVO, SOV等)在解釋受動標記的細微差異時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引入瞭一套更為精細的分類標準,主要圍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1. 受動核心的結構足跡: 考察受動標記在句法樹中占據的具體位置,以及其與核心論元(受事者)的距離關係。 2. 形態標記的附著方式: 區分是內稟性(Inherent)標記(如特定的動詞詞乾變化)還是黏著性(Agglutinative)標記(如附加的後綴、前綴)。 3. 信息的焦點調控: 分析受動標記如何參與句子的話題/焦點結構,尤其關注其在信息流控製中的作用。 在方法論上,本書整閤瞭分布分析(Distributional Analysis)與本體論約束(Ontological Constraints)。我們收集瞭來自不同語係的語料,特彆是那些在形態上高度“不透明”或在句法上錶現齣高度“黏閤性”的語言,進行對比研究。通過計算特定受動標記的共現頻率與上下文依賴性,我們力求描繪齣受動標記在微觀層麵的精確“生態位”。 第二部分:音韻實現對受動標記的製約 這一部分是本書最具原創性的貢獻之一,它直接探討瞭“音韻”維度如何對句法結構産生迴饋和約束。受動標記的音韻特性,如音節結構、重音位置、聲調高低,絕非隨機附加的修飾,而是內嵌於其語法功能的係統性組成部分。 我們重點分析瞭以下幾種音韻現象對受動標記的影響: 音位過程的誘導: 在某些語言中,受動標記的引入會導緻相鄰音段發生變化(如濁化、鼻化或元音和諧)。本書通過對這些音位過程的係統考察,論證瞭這些變化並非僅僅是語音上的適應,而是語法標記激活特定音韻模塊的信號。例如,當一個動詞被標記為受動時,其詞根的韻律重音會發生係統性轉移,這一轉移與受事者在信息重要性上的提升直接相關。 聲調與語義負荷: 在聲調語言中,受動標記的引入可能伴隨著聲調的係統性抬升或降低。我們提齣瞭一種“聲調負荷模型”,認為聲調的變化是係統補償因受動化帶來的信息簡化的一種機製。受動標記攜帶的獨特聲調,實質上是彌補瞭因施事者信息缺失而導緻的語義精度的損失。 音節黏著性與邊界模糊: 考察受動標記在詞法邊界上的形態傾嚮。音韻上的“緊密黏著”往往對應著形態學上更深層的整閤,這意味著該標記在句法分析中更早地被鎖定,從而限製瞭後繼的句法操作空間。 第三部分:語法介麵的動態交互與功能分化 在深入探討音韻製約後,本書轉嚮核心的語法介麵分析。我們關注受動標記如何協調句法功能(如論元標記、支配關係)與語義角色(如受事者焦點)。 1. 介麵衝突與解決策略: 在具有豐富格係統或焦點標記係統的語言中,受動標記的引入常常會與既有的語法機製産生衝突。例如,一個本應由格標記指示的受事者角色,在受動句中可能需要通過特殊的形態或屈摺形式來重新界定。本書分析瞭語言如何通過“形態冗餘”或“句法降級”來解決這些介麵衝突。我們發現,在微觀類型上,形態標記越是不透明(即音韻上變化越大),其在句法上的支配力往往越弱,更傾嚮於作為一種“標記性”而非“支配性”的特徵存在。 2. 受動標記的功能譜係: 我們對受動標記的功能進行瞭細緻的譜係劃分,不再簡單地將其歸為“純粹受動”或“反身性”。通過對比不同語言中受動標記在以下三種功能上的強度分布,我們繪製瞭微觀受動類型的地圖: 核心受動(Argument Demotion): 關注施事者的移除和受事者角色的提升。 焦點導嚮(Focus Alignment): 關注受動標記作為一種話語策略,將句子焦點引導至受事者身上。 標記激活(Marker Activation): 關注受動形態的齣現是否會激活或抑製其他語法模塊(如依存關係、詞序規則)。 結論:邁嚮統一的微觀框架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更具解釋力的微觀框架,用以理解受動標記的變異性。通過將音韻的硬約束與語法的內在邏輯相結閤,我們證明瞭受動標記的形態實現並非偶然的錶層現象,而是音韻經濟性、形態透明度以及句法功能需求之間復雜平衡的結果。 對於語言類型學、形態句法學以及語音-句法交互研究領域的學者而言,本書提供的細緻分析和理論工具,將有助於深化對語言係統內部高度關聯性的理解,特彆是在處理那些因曆史演變或接觸而産生的形態復雜結構時,提供瞭一種新的、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路徑。我們期望本書能激發更多對語言微觀層麵上形態-句法-音韻邊界的深入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菘霖


  現職成功大學中國文學係專任助理教授,二○一四至二○一八任職於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近年研究立基於中文、語文教育、語言學三大領域。研究領域涵蓋瞭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兩個麵嚮,曾在《漢語學報》、《華語文教學研究》、《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新加坡) 、《中國社會語言學》、《中國語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發錶文章。二○一三年獲得美國外語教師學會(ACTFL)認證證書,二○一六年獲得第十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研討會青年學者優秀論文三等奬。
 

圖書目錄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 車行健 1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 5
方序 方環海 1

第一章 緒論 1
1 被動式與被動錶達 1
1.1 被動語態、被動化與被動標記 1
1.2 漢語史中的被動標記 5
2 研究主題 8
2.1 從漢語史觀點討論「吃」(喫)的音義性質 8
2.2 被動標記「吃」(喫)、「乞」的曆時方言語法發展 9
3 論述範圍及組織架構 11
3.1 詞匯擴散中的漢語、方言與曆史語法 11
3.2 內容架構 14
4 語料來源及體例說明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南北方言觀察 19
2.1 文獻探討 19
2.1.1 平山久雄(2004)「吃」(喫)的音義問題 19
2.1.2 對於「吃」(喫)音義的評述 21
2.1.3 近代漢語「吃」(喫)、「乞」的混用及被動考源 23
2.1.4 對「吃」(喫)、「乞」被動考源的評述 28
2.2 南、北方言的語料觀察 33
2.2.1 閩方言中「乞」的使用分佈 33
2.2.2 北方方言中「叫」、「讓」、「給」的使用分佈 46

第三章 「吃」和「喫」的字源關係 51
3.1 前言 51
3.2 「嚙」與「齕」的通假及部件替代 52
3.3 「嚙」與「喫」的字形語義關係 56
3.3.1 「喫」、「嚙」語義有彆 59
3.3.2 「喫」的語義陳述對象擴大 62
3.4 「喫」與「吃口吃」的混用 66
3.5 「齕」與「吃」的字形及語義關係 69
3.5.1 「吃(口吃)」及「吃(飲食)」義的混用情形 69
3.5.2 「喫(飲食)」與「吃(飲食)」的混用機製 73
3.6 本章結論 80

第四章 詞匯擴散下「喫」、「吃」的曆史音變兼論現代方言「嚙」、「齕」的語音對應 83
4.1 現代漢語方言「吃」字的語音錶現 83
4.2 「舌冠音」組—詞匯擴散下的曆時音變 88
4.2.1 聲符「乞」、「契」的混用 88
4.2.2 顎化音的翹舌現象 92
4.2.3 翹舌聲母的曆史來源—知、莊、章閤流 96
4.3 詞匯擴散下「喫」的曆史音變 100
4.3.1 漢語方言中顎前音翹舌化的例證 108
4.3.2 小結 110
4.4 現代音理對顎前音翹舌化的解釋 113
4.4.1 小結 123
4.5 詞匯擴散的另一例證—濛、滿譯音 126
4.5.1 滿語譯音 126
4.5.2 元秘史中的譯音 133
4.6 「非舌冠音」組的曆時與共時語音對應 139
4.6.1 「嚙」組的方言對應 139
4.6.2 「齕」組的方言對應 142
4.6.3 閩方言裏的「喫」與「乞」 146
4.7 本章結論 150

第五章 跨語言的觀察及理論架構 153
5.1 英語「Get」的啓發 153
5.2 假設與討論 159
5.2.1 「get…to/for」和「乞」的雙賓句 159
5.2.2 「got+P.P.」和被動標記「乞」 166
5.3 理論架構 170
5.3.1 雙賓結構的形成—建立在連動、與格的框架下 170
5.3.2 施受同詞—詞義分解與中心語移位 178
5.3.3 語義角色—原型施事及原型受事 180
5.4 本章結論 186

第六章 雙賓結構「乞」的形成及其辨義 189
6.1 雙賓給予義「乞」的齣現年代 189
6.2 雙賓結構給予義「乞」和「乞與」的産生 193
6.2.1 連動式裏動後的「乞」—語法化與格標記 194
6.2.2 「乞」的雙賓結構—與格和雙賓結構的轉換 195
6.2.3 連動式裏動前的「乞」—主要動詞 201
6.2.4 小結 204
6.3 雙賓結構與復閤雙賓式的關係—語法化、重新分析及詞匯化 205
6.3.1 「乞」的雙賓結構與復閤雙賓式 215
6.3.2 餘論—連動式中心語和雙賓結構的形成關係 218
6.3.3 方言資料裏的雙賓及與格標記 220
6.4 被動標記「乞」來源於雙賓給予義的可能性 223
6.5 本章結論 229

第七章 「乞」、「喫」(吃)被動式的使用觀察及「乞」求取—被動的成因推測 233
7.1 唐代文獻裏的被動標記「乞」、「喫」 233
7.2 宋代時期「喫」的穩固期 240
7.2.1 「喫」與「吃」的音韻關係 243
7.3 元明清被動標記「乞」、「喫」和「吃」的分佈情形 246
7.3.1 元代「乞」、「喫」和「吃」的並進期及相關語言現象 246
7.3.2 明清方言文獻裏的「乞」、「吃」、「喫」被動式 250
7.3.3 語言變異與變化下的解釋 257
7.3.4 餘論—動補結構中錶示遭受義的「乞」、「喫」、「吃」 259
7.4 曆史語言中的被動式 263
7.4.1 長短「被」字式的形式 264
7.4.2 長短「被」字式的關係 267
7.4.3 討論—類推效應下的「乞」字式 269
7.5 短被動「乞」的形成 274
7.5.1 非自願性及賓語的模糊性 275
7.5.2 高頻句式與賓語擴展 278
7.5.3 小結—短被動「乞」的重新分析與不幸說 281
7.6 長被動「乞」的形成 281
7.6.1 原型施事、受事下「於+NP」的語義角色選擇 282
7.6.2 「於」與被動結構—句法形式與動詞形態 288
7.6.3 由NP1+乞+V+於+NP2—衍生為長被動「乞」 294
7.7 跨語言「求取」類的被動用法 303
7.8 本章結論 312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315
8.1 研究結論 315
8.1.1 「喫」、「吃」異形同音同義與「嚙」、「齕」的字源關係 315
8.1.2 雙賓結構與被動式—施受同詞 316
8.2 未來展望 320
8.2.1 研究不足之處 320
8.2.2 尚待討論的議題 321

參考文獻 327
索引 349
附件
附件一 福建省方言分區示意圖 369
附件二 閩方言被動標記「乞」、「乞與」和「與」的使用分佈 370
附件三 閩南地區被動標記的使用分佈 371
附件四 閩東及莆仙方言被動標記分佈 372
附件五 北方方言被動標記的使用分佈 373
附件六 中國曆史朝代西元對照簡錶 37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語言演化和認知心理學的討論。我一直認為,語言中的很多現象,包括語法結構,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受到人類認知能力和溝通需求的雙重塑造。受動標記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語法功能,在不同的語言中錶現齣驚人的多樣性,這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本書的題目恰恰點齣瞭“微觀類型”和“音韻及語法介麵”,這讓我聯想到,是否在某些非常細微的音韻特徵上,就潛藏著導緻受動標記産生差異的“種子”?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音係學的角度齣發,分析某些音素的語音屬性,比如清濁、氣流等,是如何與句法結構相互作用,最終影響受動標記的形成的。例如,某些音素的發音方式是否更容易被感知和加工,從而在被動語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或者,是否存在某種音韻上的“能量守恒”原則,使得在某個層麵簡化瞭,就必然在另一個層麵有所補償?這種將音韻和語法緊密結閤的研究思路,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語言學證據,來支持這些猜想,並為我們理解語言的運作機製提供新的啓示。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名稱,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語言學課堂上的場景。受動標記,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學問。而“微觀類型”和“音韻及語法介麵”這兩個詞組,則為這本書增添瞭極大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我一直覺得,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細微之處,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本書的題目就直接指嚮瞭語言的“微觀”層麵,並且強調瞭“類型”的多樣性。這讓我聯想到,在不同的語言類型中,受動標記是如何錶現齣差異的,而這些差異又是如何與音韻上的特徵相互關聯的。我猜想,作者可能在書中會對一些語言的音韻係統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如聲母、韻母、聲調等,然後將這些音韻特徵與不同語言中受動標記的形成機製聯係起來。這種跨越音韻和語法的研究思路,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同時也充滿瞭探索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發現,能夠幫助我打開對受動標記的全新認知,並且對語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光看書名,我就覺得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嚴謹的語言學傢,而且對語言的細節有著近乎癡迷的探索精神。 “微觀類型”這個詞就很有意思,它暗示著作者可能不是在進行大刀闊斧的語言分類,而是在關注那些極其細微的、可能被其他研究忽略的語言差異。而“受動標記”更是語言學中一個非常經典但也充滿挑戰的研究對象。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受動標記的論文,但很多都停留在句法層麵,很少能深入到音韻層麵去探究。這本書的題目中加上瞭“音韻及語法介麵”,這立刻就吸引瞭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音韻的屬性(比如元音的開閤度、輔音的調音部位、聲調等等)與語法功能(例如被動語態的標記方式)聯係起來的。是不是某些音韻上的“容易發音”或者“容易聽辨”的特徵,就會在被動語態的標記上有所體現?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涉及一些跨語言的比較,作者可能會從不同語係的語言中選取案例,來論證他的觀點。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去理解那些隱藏在語言錶象之下的深刻聯係。

评分

讀瞭這本書的目錄,我簡直驚呆瞭!作者的選題角度非常刁鑽,而且非常有深度。我之前讀過的關於受動標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個特定語言內部的句法分析,或者是在一些宏觀的語言類型學框架下進行分類。但這本書直接切入“微觀類型”這個概念,並且將“受動標記”作為核心研究對象,這本身就很有創新性。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將“音韻及語法介麵”作為理論基礎,這絕對是學術界少見的跨學科嘗試。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某些語言在錶達被動意義的時候,會選擇用特定的音素組閤,或者是在語音的某些方麵錶現齣某種模式?這是否與音韻的經濟性原則有關,或者是否存在某種跨語言的普遍性規律?這本書的題目似乎就預示著它將嘗試解答這些問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微觀類型”到底是指什麼,它與傳統的語言類型劃分有什麼區彆,以及作者是如何在這種框架下對受動標記進行分類和分析的。而且,“音韻及語法介麵”這個概念是如何貫穿全文的,作者又是如何通過音韻特徵來解釋受動標記的變異的,這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簡約而不失學術感,那幾個字排版得恰到好處,一眼就能看齣這是一本關於語言學,特彆是微觀層麵研究的書。我剛拿到手的時候,被那個名字吸引住瞭——“微觀類型下的受動標記研究:基於音韻及語法介麵”。聽起來就很硬核,但同時又有一種探索的衝動。我一直對語言的細微之處很感興趣,尤其是在不同語言類型中,同一個語法功能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的,比如受動標記。這本書的題目就直接點齣瞭這個核心問題,而且還加上瞭“音韻及語法介麵”,這就更加深瞭我對它的期待。這說明作者不僅僅滿足於錶麵的語法結構分析,而是試圖去挖掘更深層次的原因,探究音韻特徵是如何影響甚至決定語法形式的。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涉及很多比較語言學的案例,可能會對比一些語言在受動標記上的差異,然後通過音韻層麵的分析來解釋這些差異的根源。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分析哪些具體的語言,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聯係的。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能夠打開新視野的研究,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之前沒有想過的視角,幫助我理解語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