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醫書捲書法研究

馬王堆帛書醫書捲書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王堆帛書
  • 醫書
  • 書法
  • 漢代書法
  • 帛書
  • 古文字學
  • 曆史文獻
  • 文物研究
  • 齣土文獻
  • 書法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藉由醫書捲筆書墨跡,透過書法風格的分析,形體特色的探索,及書法藝術特質的解析,期能對秦漢篆、隸書的書法實相,給予客觀的評述,及對書法創作能有所啓發。

  馬王堆帛書醫書捲至少由七位書手為之,雖風格多樣,卻有著相同的文字結構及演變原則,可見這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共通語言,是秦漢之際通用文字的書法實相。而這些演變原則主要緣於書寫筆勢的影響,是有意識的同字異形的交替使用,並非抄寫者對所據原本的誤解,産生訛誤而以訛傳訛。

  醫書捲書跡,不但可串連文字形體演變的脈絡,而且證明字體演變是無法作時間點的明確切割。這些早於《說文》約三百年,富有生命力的筆情墨韻,讓我們體會篆、隸書不隻可以瀋靜含蓄,也可以是跳躍飛動。又與《說文》篆文的形體差異探析,都足可汲古齣新,開拓書法創作空間。
 
《秦漢簡帛文獻通論:製度、思想與社會變遷的深度考察》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先秦至東漢時期,秦漢帝國在製度構建、思想文化傳播及社會結構變遷過程中,作為核心載體的簡牘與帛書文獻所承載的豐富信息。全書聚焦於這些齣土文獻的物質形態、書寫係統、內容譜係與曆史功能,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秦漢文書世界圖景,而非僅僅停留在對某一類特定內容的羅列與解讀。 本書將傳統文獻學與現代考古學、社會史學緊密結閤,探討簡帛在國傢治理、法律實施、思想互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作用。尤其重視對文獻載體本身(如竹、木、縑帛的製作、編聯方式)的考辨,以期還原其作為“活的檔案”在曆史現場的真實麵貌。 --- 第一部分:簡帛文獻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演進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秦漢時期主要的書寫材料——竹、木、縑帛——的生産、加工及其在不同文書類型中的應用差異。 一、竹木簡的形製與製作工藝研究 係統梳理瞭秦漢竹簡的形製變化,包括長度、寬度、簡牘的“彆文”與“識文”製度。深入分析瞭簡牘編聯方式(如絲繩、麻繩的材質、編孔位置與復原技術)對信息流轉和文本結構的影響。 防腐與書寫技術: 考察瞭漆書、墨書的技法,以及如何通過火烤(殺青)等工藝延長文獻的保存期限。重點比較瞭不同地區(如張傢山、睡虎地、尹灣)竹簡在製作工藝上的地域特徵與時代演變。 “編”與“部”的概念: 探討瞭簡牘如何通過物理上的連接構成“篇”和“部”,以及這種物質組織形態如何影響後世典籍的編纂範式。 二、縑帛的紡織、染色與書寫規範 聚焦於帛書(特彆是長沙馬王堆齣土的部分)的物質層麵。研究瞭當時縑帛的紡織密度、織造技術(如平紋、斜紋)及其對書寫墨色和筆法的影響。 帛書的維護與形製: 分析瞭帛書在捲軸化過程中所采用的軸、筦(承軸)材料,以及如何通過裱糊工藝保證其在流傳中的完整性。 材料的等級與功能劃分: 辨析瞭不同品質的縑帛在官方文書、私人信函或重要典籍抄寫中的使用區分,揭示材料成本與信息重要性的關聯。 第二部分:秦漢書寫體係與“手”的痕跡 本部分側重於文本的書寫風格、字體流變及其背後的書寫者身份研究。 一、隸書的成熟與規範化過程 係統梳理瞭秦漢隸書從早期蝌蚪文嚮成熟隸書過渡的各個階段,以簡牘和帛書為主要參照係,分析筆畫的蠶頭燕尾、波磔的運用規範。 “正書”與“草創”的張力: 對比瞭官方抄寫文本(如律令、戶籍)的工整隸書與私人信劄、簿冊記錄中的速寫體(早期草書),探討書寫場閤對字體風格的製約。 筆法與書寫工具的耦閤: 結閤不同硬度竹簡和吸墨性各異的帛書,分析毛筆的質地、尖銳度如何塑造齣特定的筆畫效果。 二、隸楷過渡期的字形變異與地域差異 考察瞭漢代晚期,隸書嚮楷書過渡中齣現的“波磔簡化”和“結構簡化”趨勢。通過對不同郡縣齣土文書的對比,識彆齣區域性書寫習慣對標準化的影響。例如,某些邊陲地區或臨時性簡牘中,書寫風格更為粗獷、簡化,為研究漢隸的地方化研究提供瞭實證基礎。 三、書寫者的“身份側寫” 通過對簽名、職務印章或簡牘尾部“驗署”文字的分析,嘗試對不同文書的書寫者群體進行分類,包括低級吏員、專業抄手、地方士紳等,並探討其教育背景與書寫熟練度的相關性。 第三部分:文書的製度功能與社會實踐 本書核心論述瞭簡帛文書作為國傢機器的延伸和民間社會運作載體的關鍵作用。 一、秦漢法律與行政文書的運作機製 重點分析瞭齣土的秦代律令、戶籍、田律以及漢代的遣策、簿書文書。 律法的普及與執行: 探討瞭法律條文如何通過竹簡文本嚮下層傳遞和執行,以及如何利用“驗”和“名”的製度來確保文書的權威性與可追溯性。 國傢財政與資源調配: 通過對賦稅、勞役、糧草運輸等記錄的剖析,重建秦漢帝國龐大官僚體係的日常運作邏輯。 二、思想傳播與學術流變中的載體角色 考察瞭以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為代錶的經典文獻的抄寫與流傳。 “古今文”的競爭與存續: 分析瞭在儒傢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的背景下,其他學派(如道傢、墨傢)的文本是如何在簡帛載體上得以保存並與官方意識形態共存的。 抄寫與文本的權威性: 討論瞭在缺乏印刷術的時代,抄寫行為本身如何賦予文本以“權力”和“生命”,以及不同抄本間的細微差異如何反映瞭學術爭論。 三、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文書 深入探討瞭信件、遣冊、醫方(非專門的醫學典籍,而是具體病案記錄或藥方單據)、占蔔記錄等私人或半私人文書的功能。 人際交往的媒介: 分析瞭簡牘信件在信息傳遞的即時性、格式規範性上的特點,反映瞭秦漢社會的人際網絡。 死亡與信仰的交匯: 重點研究遣冊(隨葬文書)如何作為死者生前身份的“文書檔案”置於墓葬之中,揭示當時的喪葬觀念與社會等級的固化。 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簡帛文書對後世中國文獻學、文字學、史學研究的根本性貢獻。通過對這些物質載體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跨越韆年的時間鴻溝,直接觸及秦漢帝國的心跳與脈搏,理解一個在竹木與絲帛上構建起來的古代文明的真實麵貌。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文本內容本身,關注“文本是如何被創造、被使用、被保存”的復雜過程。 --- (總計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憲專


  字載一,1954年生。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係助理教授;曾任颱灣省美展、磺溪美展、宜蘭美展、雲林美展、中部美展、全國學生美展、全國國語文競賽等評審委員。1995年作品曾獲颱灣省美展、高雄市美展第一名。2007年曾獲第14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奬。彰化縣遊藝雅集書學會創辦人。著有《簡帛書韆字文》、《李憲專書法作品集》五冊、《歐陽脩集古錄跋尾所記金石碑帖書法之研究》。
 

圖書目錄

序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背景概述  5
第一節 同墓齣土書跡概述  7
一 齣土概況簡述  7
二 同墓齣土簡帛書簡述  15
第二節 年代相近秦漢簡牘簡述  29
一 睡虎地秦簡  30
二 裏耶秦簡  38
三 周傢颱秦簡  40
四 天水放馬灘秦簡  45
五 龍崗秦簡  46
六 嶽麓書院所藏秦簡  48
七 張傢山漢簡  51
第三節 秦金石銘文簡述  56
一 刻石  57
二 權量銘  59

第三章 書法風格比較  65
第一節 內容與形製  65
一 〈五十二病方閤捲〉  65
二 〈卻榖食氣閤捲〉  72
三 〈養生方〉(圖3-1-11)  78
四 〈雜療方〉(圖3-1-13、3-1-14)  81
五 〈胎産書〉(圖3-1-15)  81
第二節 書法風格剖析  86
一 〈五十二病方閤捲〉  86
二 〈卻榖食氣閤捲〉  96
三 〈養生方〉  100
四 〈雜療方〉  105
五 〈胎産書〉  110
第三節 書手的判彆  113
一 〈五十二病方〉與捲末補書之比較  113
二 〈卻榖食氣〉與〈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之比較  117
三 〈五十二病方〉與〈養生方〉之比較  123
四 〈雜療方〉第一至五十三行與第五十四至七十九行之比較  139

第四章 形體特色淺探  159
第一節 形體的辨異  159
一 甘與曰  159
二 白與日  160
三 入與人  162
四 北與化  163
五 弓與乃  164
六 肉與月  166
七 牛與手、毛  167
八 牙與耳、瓦  168
九 先與無、失  170
十 舂與秦、泰、奏、奉、春  171
第二節 形體的變異  173
一 奚  174
二 山  174
三 尋  175
四 布  175
五 怒  176
六 沃  177
七 雜  177
八 流  178
九 臂  178
十 兼  178
十一 旨  179
十二 灑  181
十三 陰  182
十四 羽  183
第三節 假藉與通假  183
一 寒與塞  184
二 壺與壹  185
三 厀  186
四 脈  186
五 産  187
六 帣  187
七 乳與亂  188
八 殳與攴  189
九 暴  190
第四節 與《說文》篆文的差異  190
一 試  191
二 數  193
三 雨  195
四 食  195
五 筋  197
六 內  198
七 病  199
八 兩  200
九 浸  200
十 毒  201
十一 曷  201
十二 雚  202
十三 薄  203
十四 隋  204
十五 新  204

第五章 書法藝術特質淺析  205
第一節 醫書捲文字的書寫特質  205
一 醫書捲篆、隸書的書寫特質  207
二 書寫筆勢對形體演變的影響  215
第二節 載體對用筆及章法的影響  244
一 載體對用筆的影響  246
二 載體對章法的影響  254
第三節 醫書捲書法藝術賞讀  274
一 同字異形  274
二 穿插避就  284
三 動綫靈活  287

第六章 結論  289
第一節 研究後的幾點認識  289
一 秦漢之際通用文字的書法實相  289
二 書寫筆勢是形體演變的主要因素  290
三 字體演變無法明顯切割  290
四 形體演變脈絡的銜接  291
五 瞭解秦漢之際的書寫格式  291
六 更瞭解《說文》篆文  292
第二節 對書法創作的啓發  292
一 重新認識篆、隸書  292
二 汲古齣新  293
參考書目  295
一 一般書籍  295
二 書法史  296
三 書法理論  296
四 一般論文  297
五 書法論文  299
六 學位論文  302
七 圖錄  302
八 工具書  30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古籍善本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來自地下發掘的珍貴文獻。馬王堆帛書,無疑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璀璨明珠,而其中的醫書捲,更是承載瞭豐富的古代醫學信息。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些神秘文本的求知欲,尤其是它從“書法研究”的獨特視角切入,讓我倍感新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醫學文獻的解讀與書法藝術的分析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淵博的學者,為我細緻地梳理齣帛書醫書捲的書法特點,例如筆勢的起收、結構的勻稱、墨色的深淺變化等等?更進一步,它會不會對這些文字的書寫風格進行分類,甚至推測齣不同書寫者的筆跡差異?我甚至幻想,如果能看到書中對特定字例的放大圖和詳細分析,那將是多麼令人興奮的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古老書寫者在伏案疾書時的專注與纔情,去理解書法在當時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身份、一種學識、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评分

《馬王堆帛書醫書捲書法研究》這個書名,就自帶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學術探究的意味。馬王堆帛書,特彆是醫書捲,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古代文獻。我一直對古人的書寫方式和文字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是從“書法研究”這個角度切入時,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文字,它們在被書寫的那一刻,究竟是怎樣的形態?這本書會不會詳細介紹這些帛書上的書法特點,例如筆畫的流暢度、字體的結構、甚至是用筆的力度和墨色的濃淡?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從書法風格上,分析齣這些醫書捲的年代、地域,甚至是書寫者的身份信息。這種將文獻內容與其書寫形式融為一體的研究方式,無疑能帶給我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讓我感受到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非凡的藝術造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馬王堆帛書醫書捲書法研究》。光是聽到“馬王堆帛書”,就讓人聯想到那厚重的曆史感和神秘的古代智慧。而“醫書捲”更是點明瞭內容的核心,古代的醫學秘籍,想想就覺得令人心馳神往。然而,我對書法研究這個角度也頗有好奇。我一直覺得,古代的書法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體現,是藝術傢們情感的宣泄。那麼,將醫學的實用性與書法的藝術性結閤起來,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這些帛書上的墨跡?是僅僅從筆畫、結構上分析,還是會深入探究書寫者的身份、書寫的場閤、乃至當時人們對醫學和書法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領域,讓我看到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僅僅是記載著治病救人的方法,更是一種古樸、飄逸、充滿生命力的藝術。我會想知道,那些在韆年時光中沉寂的筆畫,是否還保留著書寫者當時的心跳和呼吸?它會如何解開這些古老字體的密碼,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

评分

拿到《馬王堆帛書醫書捲書法研究》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它極具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馬王堆帛書本身就代錶著一段輝煌的曆史,而其中的醫書捲更是關於古代生命科學的寶貴遺産。我一直認為,解讀古籍,除瞭內容本身,其載體的形式也蘊含著重要的信息。因此,從書法研究的角度去解讀這些醫書捲,無疑是一種極富創意的嘗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帛書醫書捲的書法風格特徵,比如其綫條的遒勁與婉轉,結構的疏密與變化,以及整體的書寫韻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這種書法特點與當時的醫學思想、社會背景相結閤,探討書寫風格如何反映瞭醫者的身份、學養,甚至是當時醫學發展的階段。是否某些特定的書寫方式與某些特定的治療方法有著隱秘的聯係?這是否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智慧?我渴望這本書能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欣賞這些穿越韆年的墨跡,去感受古人嚴謹治學與精湛書藝的雙重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馬王堆帛書醫書捲書法研究》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馬王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帛書醫書,更是古代神秘知識的載體。而“書法研究”這個角度,則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藝術的錶達。那麼,在這些古老的醫書捲上,那些承載著生命智慧的墨跡,又隱藏著怎樣的書法之美?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帛書的書法特點,比如筆畫的粗細變化、結體的欹正、章法的疏密,以及其獨特的書寫技巧?我會非常好奇,這些古老的筆觸,是否帶有某種地域性或時代性的特色?作者又是如何從這些細微之處,解讀齣書寫者的個人風格,甚至是對當時書法審美的一種體現?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藝術魅力的世界,讓我看到,即使是記錄著治療疾病的文字,也能散發齣迷人的藝術光輝,並從中體會到古人對生命、對知識、對美的獨特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