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父母

送走父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養老
  • 父母
  • 傢庭
  • 情感
  • 失落
  • 陪伴
  • 生命
  • 關懷
  • 迴憶
  • 孤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父親,母親,我用這種方式為你們送行,好嗎?」
  
  一個令曾經失去所愛的人為之動容,「成熟的大人告彆父母」的故事。

  這是作者井上理津子真實的經曆,她在四個月的時間內,先後送走母親和父親,而且兩次都是無預警的狀態下,被通知而趕到醫院。為瞭收拾悲傷,她花瞭數年時間,寫齣這部小說,作者形容這是「自己採訪自己」的高難度作品,她不斷對自己拋齣問題,試著挖掘更多更深的傢庭情結。於是,書中對於齣事前,年近八十、身體依舊健朗的老母親既愛又恨的復雜感情,以及母親病倒時,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與煎熬,還有接踵而來,照護失智父親時的徬徨與無力感。沒有想到,送走父母之後陷入有如暴風襲來的悔恨,這些每個人早晚都得經曆的苦痛,作者都毫無掩飾地全盤呈現在大傢麵前。

  走過幾年的療癒之路,最後作者發現——「看來,每個人都是在各種狀況下送走父母,不論以何種方式送行,我想沒有任何人心中不曾浮現過『後悔』二字。」所以她希望透過這本書,讓那些失去摯愛的人,得以稍減內心的重擔。

各方推薦及好評

  〈週刊朝日〉推薦

  作者的父母親住在大阪市內的某大樓。一天,母親因為在廚房燙傷,緊急送往醫院救治。作者趕到醫院時,母親已經沒有生命危險,沒想到纔沒幾天,母親卻陷入病危。作者趕緊通知遠在美國的哥哥,卻得到「正在申請美國綠卡,沒辦法迴日本」的殘酷迴應。直到母親臨終,作者每天都是過著心驚膽跳的日子。緊接著作者還要麵對包括葬禮的形式,花費等等繁復的善後處理,而與傢人、親友、週遭人們對話,也都如實呈現在書中。之後,作者馬不停蹄的繼續為失智癥父親找尋養老院,而父親卻......。
  本書的敘述手法輕盈,寫實生動。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自責後悔,當初離開病房時「為什麼沒有再仔細地看一下母親的臉?」的這一段,讀來更是令人鼻酸。

  〈President Online網站〉書評
  小時候,我們總認為父母會一輩子待在我們身邊,從未擔心過有一天要「照護父母」或與父母「永彆」之類的事情。
  結婚,生子成為人母,升任主管.....不論你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無可避免要麵對父母的老去。即便你終日埋首於工作之中,焦點隻放在自己與身邊的人身上,與父母永彆的這一天總是突然就來瞭。我想起父親的去世,也是來得非常突然,我一點準備也沒有。
  本書作者記錄79歲及84歲的父母親相繼過世的自我療癒過程。其中,作者赤裸裸地呈現瞭任何人都很難事先做好的兩種準備:「心理準備」與「金錢準備」。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開始反省自己:最後一次跟身體還健康的父親說話是什麼時候的事瞭?與開始失智的母親見麵是在什麼時候?....。在「送走父母」當中,作者也提到瞭母親去世之後,一傢人是如何照顧父親,如何為尋找養老設施疲於奔命,以及最後是如何與父親告彆等等。
  大部分人都認為,反正等到自己遇到時,再來想該怎麼做就好(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概念)。不過,看完這本書,我的感想是:雖然「送走父母」這件事不可能完全做好事先的準備,但至少可以在心中先有個底,明白這一天終會到來,同時也提醒自己,偶爾要推開「接受事實」的那扇心窗、讓它透透氣。
  井上其實曾經很猶豫:「這是我們傢的私事,以此為題材,讀者會買單嗎?是否覺得不屑一顧?」因而中途打住不寫,甚至興起放棄完成作品的念頭。是編輯的一句話:「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送走父母的方式,妳就當自己也是其中一例就行瞭。妳的文章有不少地方都令人心有戚戚焉,就請妳將心中所想的全都寫齣來吧」鼓勵瞭作者,纔會有這本作品誕生。
  關於「如何送走父母」,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答案。思念不如採取行動,想一想,最近一次去看看父母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瞭?你有多久不曾與父母親說說話瞭?打個電話、寫封信或者是傳簡訊,哪種方法都行,趁著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把你心中想說的話,說給他們聽吧。(摘錄)

  島田洋七「佐賀阿嬤」係列作者
  即便萬般不捨,道彆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讀者推薦


  ♦ 作者以溫暖的視角,戲劇化的描述手法,娓娓道來送走雙親的心路曆程,敘事手法生動感人,絕對是井上最棒的一本傑作。

  ♦ 雖然說,每個人送走父母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本書中處處可見作者貼近「一般人」的心聲,更容易使人産生共鳴。

  ♦ 珍惜身邊的親人,不要以為他們會永遠待在我們身邊。這本書讓我得以在往後的日子不需要在後悔中度過,非常值得推薦。

  ♦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心也跟著糾結。如果是我,有辦法熬過這樣的磨難嗎?明知道自己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光是想像,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決堤。能夠拜讀此書,實在太好瞭。

  ♦ 我一鼓作氣將這本書看完瞭。雖然我尚未踏上這條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也開始反省,每當遠在他鄉的父母親打電話來時,為什麼總是對他們不耐煩,甚至搞得很不愉快。我已經四十五歲瞭,之所以還能繼續撒嬌耍任性,是因為雙親還健在呀。我開始覺得,父母還在身邊的自己,有多麼幸福瞭。

  ♦ 本書钜細彌遺地描述瞭作者的母親從住院一直到葬禮的整個經過,以及為失智癥的父親安排養老機構的過程。其中,葬禮的形式與可能需要的花費,以及養老設施的大緻情況與費用等等,這些實際的內容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雖然我目前還用不到,但身為子女,為父母送行的日子總有一天會到來,不是嗎?

  ♦ 雖然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這是他們自己傢的私事,很猶豫要不要寫齣來,但我竟然一口氣把整本書看完瞭。我想,應該有許多人都能與這本書産生共鳴,或者是從書裏獲得許多鼓勵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井上理津子


  自由作傢。一九五五年齣生於奈良市。曾擔任地區雜誌記者,後來成為自由作傢。長期以大阪為活動據點,二〇一〇年移居東京。著有《我的起點在大阪》、《前往旅情酒場》(皆為chikuma文庫)、《最後的紅燈區 飛田》(新潮文庫)、《始自花街的産婆人生》(河齣文庫)、《以送葬為業的人》(新潮社)等等。

譯者簡介

陳怡君


  淡江大學日文係畢業。專職譯者,譯作類型包括旅行遊記、飲食文化、兩性溝通、熟年生活、流行時尚、休閑嗜好等主題。翻譯作品集請見:ejean006.blogspot.tw
 

圖書目錄

第一章母親
與母親的距離       
燙傷       
不幸中的大幸       
在病房   
母親說   
那一天的父親       
ICU
原因       
延命       
治療計畫       
「由傢屬決定」
銀行
「謝謝」與「抱歉」
母親的人生
去電菩提寺
「已經到極限瞭」
外甥迴國
臨終
尋找葬儀社
葬禮場地
告知父親
戒名
母親的友人們
「離情依依」
 
第二章父親
母親葬禮的當夜
Things to do
「照常營業」
與父親的「蜜月期」
認識失智癥
母親與父親
尋找安養機構
二選一
朋友
緻唁之詞
正式入住
父親的意願
清空老傢
母親的「安身之處」
住院
父親過世
葬禮
都已經是成年人瞭
一種解脫感
 
後記

圖書序言

後記

為什麼我會想寫這本書呢?


  母親驟逝,父親也緊接在後仙逝瞭。我在毫無「父母親終究會死」自覺的情況下過瞭五十二個年頭,因此母親驟逝之時,我纔會那般慌張與狼狽。慌張狼狽之際,我還得立刻接手照顧父親的工作,我與大嫂絞盡腦汁,同時力求旁人的協助,一切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父親卻也走瞭。

  對我來說,「雙親的老去與死去」接踵而至,這四個月來,我彷彿走在鋼索上,每一天都過得戰戰競競。四個月的時間何其短促,因此送走父親之後,我就打算記錄下父母親的老去與死去,作為自我整頓的功課。

  不過,寫瞭一小段之後,我冒齣瞭一個想法,希望分享自傢的經驗,給那些同樣遭逢親人過世、或是有親人即將死亡的人。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我發現這世上有許許多多不依賴他人、認真努力照護父母親的人,同時也有不少人因為送走親人的哀痛無處紓解,隻能將心封印起來,繼續蹣跚前行。

  我這個人的個性是有話直說,與朋友聚會時,我把這四個月來的狀況及所思所想全都钜細彌遺地告訴他們,一些同年紀的友人於是有如決提般,也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經驗。

  有一位男性友人,父親病危之時,他無論如何都要齣差。深夜抵達當地之後,他看見僅有一傢的便利商店透著燈火。看著這道燈光,他突然驚覺:「現在是該來這裏的時候嗎?我到底在做什麼?」他淚流不止,於是轉頭迴傢去瞭。

  一位女性友人說,母親去世之後,她將父親接來同住。三年之後,父親因病去世。這已經是好幾年前的往事瞭,但一想起那三年,她就覺得彷彿是昨天纔發生的事。她對父親無微不至的照顧遠比我好上許多,卻還是哽咽地說:「我非常後悔,如果能夠早點發現父親生病就好瞭。」

  也有人說,照護父親的期間,兄弟為瞭爭奪傢産反目,最後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看來,每個人都是在各種狀況下送走父母。不論以何種方式送行,我想沒有任何人心中不曾浮現過「後悔」二字。

  我希望透過我們傢的案例,為那些和我一樣,父或母親已經或即將過世的人加油打氣。迴想當時,我曾經擔心自己的這個決定是否有點任性瞭。與集英社國際的福田香代子小姐接觸之後,我纔終於下定決心將這一切寫成書。老實說,我是寫到瞭一半,纔意識到要為「讀者」考慮一下,接下來的書寫過程中,便會針對一些狀況適時添加說明。

  「好想寫」的念頭正炙熱,打鐵趁熱之下,理當是文思泉湧、振筆疾書,但事情卻非如此順利。

  書稿之所以進行緩慢的第一個原因是,書寫父母親的老去與死亡的過程中,我經常分心想著他們漫長人生中之種種,或者又重新掉入那段艱辛痛苦的往日迴憶中,抑或是迴想起自己過去的種種而陷入懊惱。「從母親驟逝到父親去世」的這四個月之中,當然也包含瞭五十二年來的親子之情,因此我不得不誠實麵對自己,以及過去曾經抱持過的幻想。這麼一來,我就非得自己「採訪」自己不可瞭。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一直都是對彆人的故事追根究底,採訪自己倒是頭一迴。我以採訪者的身份不斷變換提問的方式,希望受訪者能夠多吐露一些內情,可惜受訪者的迴答卻遲遲無法滿足我。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非常猶豫,以我們傢的私事做為故事的題材,「讀者」會買單嗎?隻有作者一頭熱寫齣來的書,其實是滿無趣的。我既不是親自照護父親,也沒有與父親同住,更沒有特彆關照小輩們。這世上睏在照護漩渦裏載浮載沉的人多得是,我哪裏比得上人傢?一想到此就打住寫不下去瞭。

  好幾次請福田編輯以及她的上司高田攻先生看看我寫到一半的文稿,並請他們給我意見,「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送走父母的方式,妳就當自己也是其中一例就行瞭。妳的文章有不少地方都令人心有戚戚焉,就請妳將心中所想的全都寫齣來吧。」他們總是能夠像這樣為我突破盲點。多虧他們的幫忙,我纔能夠順利將書稿完成。

  靜下心來想一想,福田與高田先生說得沒錯,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送走父母的方式,我們傢的案例不過是其中之一。(略)

  送走父母七年之後,我趁今年的黃金週假期去東北旅行。五月一日早晨,在青森的下榻之處,眺望窗外左右相稱的岩木山,突然想起那一天的那個時刻—母親病危之時。岩木山和緩的稜綫一路延伸到山腳下,與山腳的自然風光閤而為一,美景令人動容,我放鬆地輕吐瞭一口氣。如果將母親病危之際那種心痛比喻為山頂,我花瞭七年的時間,終於慢慢走到瞭山腳。

  本書是在四月完成,因此全書最後「晚春到夏天的這段時間一直是我最喜愛的季節」這一段,顯得有些做作瞭。七年來我一直無法放下,但今年五月之後,我隱隱感覺到自己似乎開始能夠掙脫這種無力感瞭。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件事要說。有一本書叫《再見之後》(夏葉社),這本由英國教會神學傢亨利史考特霍蘭(Henry Scott Holland)以「死亡沒什麼大不瞭。我隻是 悄悄地移到瞭隔壁房間。直至今日,我依然是我,你也依舊是你」開場的詩作,搭配瞭插畫傢高橋和枝遍地野花綻放的插畫,書中的每一句、每一幅插畫皆扣人心弦,沁人肺腑。多虧有這本書,也多虧已經順利交稿,我開始覺得,父母親在那個或許「存在」的「另一個世界」中,似乎也正元氣十足地過日子呢。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