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刻到永恆:一場身後事的探索之旅,重新叩問生命的意義

從此刻到永恆:一場身後事的探索之旅,重新叩問生命的意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itlin Doughty
圖書標籤:
  • 生死
  • 生命意義
  • 身後事
  • 臨終關懷
  • 哲學
  • 心理學
  • 個人成長
  • 自我探索
  • 療愈
  • 存在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暢銷好書
美國亞馬遜排行榜長銷不墜,讀者4.8顆星好評推薦

  為什麼遇到死亡,我們就渾身不自在?
  為什麼我們會以重重的僞裝,讓自己遠離死亡的現實?
  或許是因為我們不瞭解生命的意義,所以對死亡避之唯恐不及。

  
  眼見大眾對死亡和屍體如此恐懼,阻礙瞭我們應對及悼亡的能力,《紐約時報》暢銷作傢凱特琳.道堤決定遊曆世界,探索其他文化如何麵對死亡、怎麼思考生命。

  她以無邊無際的好奇心及黑色幽默,生動描繪所見所聞:

  在印尼,他們定期清理逝世親人的遺體,再次見到傢人讓人心感寬慰。
  在墨西哥,他們點燈設宴歡迎重返陽世的親人,與死亡做最密切的互動。
  在西班牙,他們利用玻璃棺材做為與死亡間的緩衝,毫不掩飾直接麵對死亡。
  在日本,他們運用高科技進行悼念儀式,預留空間讓傢屬感謝逝世的親人。
  
  她將我們心中與死亡有關的恐懼、難堪、哀痛,統統拖齣來,拿到有消毒作用的陽光底下曝曬,透過許多與眾不同的文化儀式,讓我們知道:

  唯有正視生命、瞭解麵對死亡的不同方法,我們纔能理解死亡並非句點,而是另一種存在的開始。而從理解的此刻,你將逐步體會生命的永恆。

各界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曾煥棠(北護大生諮係主任)
  許伊妃(送行者)
  ──好評推薦

  鄧不利多曾經說過:「對心智成熟的人來說,死亡隻是下一場偉大的冒險。」在理解瞭人類究竟為前往來生付齣瞭多少準備,相信你也會同意,每場屬於已逝之人的冒險,都是無比的精彩華麗呢。──怪奇事物所所長

  即使再怎麼帶著喜怒環遊人生,最後依然無法抵擋世界的拆散。踩在人生裏頭我們誤以為路還很長,但站在世界那端,纔發現生命不過是一絲綫芯。

  透過身邊隨手的故事閱讀自己的生命,書裏說的沒錯,火葬場燃點一閃,那是生命最後唯一的光束,而留下來是無駄的灰燼還是溫暖記憶的陽光,就是自己走在世界留下的痕跡。──許伊妃(送行者)

  這是一本周遊世界看看各地喪葬儀式的書。想認識世界各地殯葬文化的意義與傳統,本書是很好的讀物。──曾煥棠(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主任)

  充滿好奇與對死者的敬意,這段旅程凱特琳是最佳的生命嚮導!─ Library Journal

  凱特琳對死亡的描述鞭闢入理,清晰又獨具個人魅力。這本書既是有趣的旅遊紀實,也是一本動人的書,重新教會讀者死亡對我們的意義。─ Dylan Thuras,怪奇地圖網站創辦人

  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書,討論瞭世界各國復雜又吸引人的死亡文化。除非你們長生不死,不然這本書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A‧J‧賈各布斯《我的大英百科狂想麯》作者

  作者在其他國傢發現的這份「與死亡的良好關係」,似乎是我們所缺乏的。─賈斯丁‧卡夫勒,《VICE》雜誌記者

  作者的語調非常親切,不管你是作者的粉絲、對於死亡文化十分著迷,或是從來沒想過死亡議題,這本書都能讓你學會不少東西。─ The Gothic Library

  這是一趟引人入勝的旅程!翻開書頁,你會跟著學到一些關於死亡的知識。─Kirkus

  這不僅隻是遊覽各地的旅遊紀實,相反地,你能夠跟著作者深度體驗對死亡社會與宗教的尊重。─Booklist

讀者無負評大推薦

  ■ 多虧瞭作者,我現在已經比較能接受死亡瞭(走上接受死亡的道路)。這並不錶示我已經放棄瞭,而是接受死亡是終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管我們如何努力。死亡與稅收都是一定會到來的。

  ■ 我真的覺得她減輕瞭我對死亡的恐懼,並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

  ■ 這實在是一本迷人的好書,讓我讀到放不下。我不斷推薦給其他人,而且覺得這本書對我的人生、我對死亡的看法,都有正麵的影響。

  ■ 這本書讓我很想死在日本,這是我給過最高評價的書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特琳.道堤  Caitlin Doughty


  美國知名作傢、部落客與網紅。八歲時因目擊孩童在意外中身亡,導緻對死亡一直有揮之不去的恐懼。多年後她坦承,若當年能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可以更早脫離這樣的陰影。

  後來她進入芝加哥大學主修中世紀曆史,專研死亡與文化。因為想要親自接觸現代葬儀的相關習俗,畢業後便一頭栽進殯葬産業之中,負責接送、整理、火化遺體。後來也進一步到殯葬學校進修,並獲得禮儀師證照。

  2011年,凱特琳在YouTube開設個人頻道「禮儀師給你問」(Ask a Mortician),以幽默風趣的方式,探討世界各地百無禁忌的死亡奇特風俗,在3年間纍積158萬以上的瀏覽數。她錶示:「我非常認真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整個改革死亡態度的活動。我以幽默架構齣這些影片,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與死亡相關的正麵積極訊息能夠散發齣去。」

  凱特琳緻力於改變大眾對於死亡的態度,並不斷尋找更多葬禮安排的替代選項。因此,她與死亡學專傢、藝術傢、作傢和學者們一同創辦「善終製度協會」,以求改革西方對於死亡、葬禮和哀悼儀式的態度。她的上一本作品《煙霧迷漫你的眼》即將由派拉濛影視公司改編拍成電視影集,並由凱特琳親自擔任顧問製作人。

  現居洛杉磯,在當地經營非營利葬儀社「洛杉磯禮儀社」。

繪者簡介

蘭迪斯‧布萊爾Landis Blair


  鋼筆插畫傢,以充滿奇思妙想的暗黑繪本,以及圖像小說《打獵事故:罪與詩的真實故事》聞名,現居芝加哥。

譯者簡介

謝忍翾


  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畢,譯有《聖堂的獻祭》《我從死人那裏學來的把戲》《黑色的故事》《艾倫‧ 狄波頓的人生學校: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生理時鍾決定一切!》。喜歡舌尖上的文字,口齒生香。懇請賜教:funnyworldeh@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從此刻參與死亡,纔能體會生命的永恆
高尚或野蠻,誰說瞭算?
參與死亡的過程,能使你更強大
 
望嚮蒼穹的柴堆火葬:美國科羅拉多州
大火燒去歧見
死亡之前,談錢就傷感情瞭?
一份骨灰外帶,謝謝!
 
死亡也無法斬斷親情緣分的馬聶聶:印尼
踏上祖先之道,深入頭骨墓穴
另類觀光:葬禮、牲禮與屍體的無限美好
打開屋型墓的前一夜
再見摯愛親人骷髏,思念不停歇
人人都是業餘人類標本師
亡者住我傢,生死無邊界
離世親人,現在死得怎麼樣?
 
歡迎重返陽間!死者的亡靈節:墨西哥
我們一直跟死亡與哀痛玩捉迷藏
在這裏,讓我們得以與死亡直視
點上蠟燭,歡迎死者迴傢
待在死亡終點等候的小天使
 
加入人類堆肥,你也能是有價值的屍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人體變堆肥,死亡再利用
腐朽的是屍體,滋養的是萬物
 
有點近,又不會太近的玻璃棺材:西班牙
與死亡恰到好處的距離
 
高科技讓你與過世親人更靠近:日本
納骨堂的貼心高科技燈光秀
坦然麵對自己即將來臨的死亡
用筷子撿起親人的遺骨,拾起平靜、放下悲傷
到屍體旅館Check-in
死神的淩晨三點鍾發明—大都會墓葬
剋服對屍體的恐懼
 
萬世皆可問,凡事皆保佑的通靈頭骨:玻利維亞
在那提塔麵前,你的事就是它的事
夾在天主教與原民信仰之間,通靈頭骨卡卡!
「可憐小東西」的死者崇拜
親人的頭骨,成為弱勢者的科技
 
屍落沙漠,和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然土葬:美國加州
包容一切的沙漠
禿鷹短缺,天葬寂靜塔關靜音
不加修飾的死亡—天葬
 
後記:好好與死亡麵對麵,找到能獲得慰藉的容身之處
 
緻謝辭
 

圖書序言



從此刻參與死亡,纔能體會生命的永恆


  電話聲鈴鈴響起,我的心跳也撲通撲通加快。

  開瞭這間葬儀社之後,頭幾個月,每迴電話一響就足以令人心情激動。我們不是很常接到電話。「萬一⋯⋯萬一有人死瞭怎麼辦?」我常會這麼邊想邊倒抽一口涼氣。(嗯,沒錯,親愛的,這裏可是葬儀社—這是重點。)

  電話另一頭,說話的是位安寜病房的護士。十分鍾前,她宣告約瑟芬死亡。現在遺體摸上去還有點溫度,而護士正坐在死者旁邊,和死者女兒爭執。女兒選擇打電話到我的葬儀社,是因為她不想要母親纔剛嚥下最後一口氣,就馬上被人帶走,而是希望能把媽媽的屍體留在傢裏。

  「她這麼做,是可以的嗎?」
  「當然可以。」我迴道。「事實上我們還鼓勵這麼做。」
  「這樣做不犯法?」護士又問,口氣十分懷疑。
  「不犯法。」 
  「通常我們會打電話給葬儀社,然後他們一小時內會來把遺體載走。」
  「對遺體有掌控權的是死者的女兒,不是安寜病房,不是醫院,也不是療養院,更絕對不是葬儀社。」
  「嗯,妳確定的話,好吧。」
  「我確定。」我說。「麻煩妳告訴約瑟芬的女兒,她可以今天稍晚一點再打給我們,想要的話,明早打也可以。她什麼時候準備好,就什麼時候打。」

  晚上八點,我們去接約瑟芬。此時離她死亡時間已經超過六個小時。第二天,她女兒傳瞭一段用自己手機拍的影片。在這段三十秒的影片當中,死者躺在床上,穿著自己最喜歡的毛衣、披著圍巾。床畔的梳妝颱上燭火搖曳,屍體上覆蓋著玫瑰花瓣。

  即便手機影片的畫質粗糙,也能看齣約瑟芬在世上的最後一晚容光煥發。她女兒真心對於自己所完成之事感到自豪。以前一直是母親照顧她,現在由她來照顧母親。

  我這種經營葬儀社的方式,並非所有同業都支持。有些人認為死者遺體應該進行防腐纔安全(事實並非如此),還認為屍體應該交由有證照專業人員處理纔對(這也不是事實)。這些有異議的人認為較年輕、追求進步的殯葬從業人員已經開始「把這行搞得像齣鬧劇」,更心想:「要說現在殯葬服務變成什麼樣子,或許以馬戲團這個詞來形容正閤適。」有名男士更保證:「哪天要是屍體可以不防腐,放在傢中供人瞻仰三天,我就不乾殯葬業瞭!」

  我住在美國。自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死亡就是這裏的一項大産業。一個世紀,恰好足以讓美國人忘記葬禮曾經的模樣:那曾經是傢人以及鄉裏間的事情。十九世紀時,沒有人會質疑是否該由約瑟芬的女兒來打理母親的遺體—如果她不做,那纔叫奇怪;也不會有人質疑竟然是妻子替丈夫的屍體淨身更衣,或者疑惑怎麼是做父親的將兒子放在自製棺材中再抬至墓地。不過轉眼間,美國的殯葬業就變成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更昂貴、更企業化經營,也更為官僚主義的産業。真要說我們殯葬業最擅長什麼,那就是拆散喪傢和死者。

  五年前,開一間葬儀社(以及寫這本書)還隻是我眼裏的一絲嚮往。那時我是火葬場的員工,也是運送遺體的司機,日子過得是光鮮亮麗,在貝裏斯鄉間的潟湖地區租瞭一間小屋—那小屋可沒有多高貴。那裏連不到手機,也沒有無綫網路,離最近的小鎮約有十五公裏遠,隻有開車纔到得瞭。負責駕駛的是小屋管理人,名叫盧西亞諾,三十歲,貝裏斯人。

  為瞭方便各位想像盧西亞諾是怎樣的人,這麼說吧:無論他去哪裏,身後都跟著他養的一群忠心耿耿(不過有些瘦弱)的狗。小屋沒有人住的時候,他就會穿著夾腳拖、帶著大刀到貝裏斯的叢林裏去,狗兒們還跟在身後。他一去就是好幾天。獵捕鹿、貘、犰狳,每抓到一隻,他就會宰殺再剝皮、開膛取心直接吃下肚

  盧西亞諾問我是做什麼的。我告訴他,我在火葬場替死者服務,他一聽立刻從吊床上坐起來。「你把他們拿去燒?」他問,「你把人拿去當烤肉?」

  聽到這種說法,讓我想瞭一想。「這個嘛,那颱機器溫度更熱,可以到攝氏約九八○度以上,所以一燒就超過『烤肉』的階段。不過,差不多是這意思啦。」

  在盧西亞諾住的地方,鄰裏間如果有人過世瞭,傢人會把遺體帶迴傢中,守靈一整天。貝裏斯的人口多元,夾在加勒比海以及拉丁美洲的影響之間,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盧西亞諾自認是麥士蒂索人,也就是馬雅原住民與西班牙殖民者的後代。

  他祖父是地方上的禮儀師,當地人需要找人來打理遺體時就會找上他。有時,等他到的時候屍體肌肉的僵硬攣縮狀況已經很嚴重瞭,難以替屍首更衣淨身。據盧西亞諾說,若是這樣,他祖父就會跟屍體說說話。

  「聽著,想要在天堂漂漂亮亮的嗎?你如果非要這樣渾身硬梆梆的,我就沒法幫你穿衣服喔!」
  「也就是說,你爺爺會說服屍體不再屍僵?」我問道。
  「這個嘛,也得抹一點蘭姆酒讓肌肉鬆下來。不過,對,他是會跟屍體說話。」他迴道。

  他爺爺說服屍體放鬆之後,就會把屍體翻麵,肚子朝下,擠壓齣因分解而産生的氣體。有點像是幫寶寶拍打嗝—先幫他嗝齣來,免得他吐你一身。

  「你在美國的工作也是這樣嗎?」他好奇地問,一麵遠眺潟湖。

  當然,貝裏斯的大城市裏也有葬儀社採用美國商業模式,總是要傢屬多花錢升級成桃花心木棺還有大理石墓碑。同樣地,這波現代化的推力也推嚮貝裏斯的醫院。現在無論傢屬是否願意,醫院都可能要求進行解剖。盧西亞諾的奶奶去世前就不肯被開膛剖肚。

  「正因為這樣,我們就把她的屍體從醫院偷走瞭。」盧西亞諾這麼告訴我。
  「啊,什麼?」
  我沒聽錯:他們把她的屍體從醫院偷走瞭。裹瞭張床單就抱走。
  「醫院能拿我們怎麼辦?」盧西亞諾問。

  他有個朋友溺死在這片潟湖裏。盧西亞諾的說法也很類似,他並沒有費事打給主管機關,通報有人溺死在這裏。「人都死瞭,他們能怎麼辦?」

  盧西亞諾希望自己死時,身上能包裹著獸皮,墳壁上鋪著葉子,挖個簡單的洞把他埋起來就好瞭。裹屍的獸皮,他打算自己設計。

  他錶示自己「時時刻刻」都和朋友談論死亡。大傢會問問彼此:「欸,你死的時候想要怎麼樣?」
  盧西亞諾問道:「你們那兒不這麼說嗎?」

  很難跟他解釋。沒錯,大抵來說,大傢不這麼說。

  我乾這一行,心裏一直有個大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自己的文化在碰到死亡時要這麼渾身不自在?為什麼我們不肯聊這些事?不肯問問親朋好友他們過世時希望怎麼處置自己的遺體?」如此逃避,最後吃虧的是我們自己。對於人生的必然結局避而不談,於是導緻荷包岌岌可危,也可能剝奪我們追悼亡者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自己能第一手見證彆的國傢如何處理死亡,或許就能證明麵對死亡時並沒有一套規定的做法,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或是該怎麼理解。過去幾年間,我周遊世界參加瞭各地的喪葬儀式,我去瞭澳洲、英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印尼、墨西哥、玻利維亞、日本,也到瞭美國各地。

  不論是印度的火葬柴堆,還是迦納天馬行空的棺材,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但是,我選擇造訪的地方,他們的故事一樣精采,而且說的人比較少。我希望自己所發現的事物,能幫助大傢重新找迴屬於自己這個地方的意義與傳統。將這些重新找迴來,對於我身為葬儀社老闆來說很重要,但對於我為人子女、朋友的身分來說更為重要。
 
  高尚或野蠻,誰說瞭算?

  希臘史學傢希羅多德在兩韆多年前曾經寫下這麼一件事,這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描述一個文化如何因另一個文化的喪葬儀式而大感震驚。故事中,希臘人會將死者火葬,而波斯王國的統治者因好奇,召來一群希臘人到他的座下問道:「要付齣什麼代價,(你們)纔肯吃掉自己死去的父祖?」希臘人不願迴答,錶示世上再豐厚的奬賞都不可能讓他們吃人。接著,國王又傳來一群素以吃掉死者屍體而聞名的加拉太人。國王問道:「要付齣什麼代價,(你們)纔肯拿火去燒自己死去的父祖?」這群加拉太人請求他彆再提「如此駭人」之事!

  故事中描寫瞭我們對於其他族群如何處置死者覺得反感的態度,已然延續韆年。要是你曾經走進現代葬儀社方圓一百公尺內,一定知道葬儀社業者很愛下麵這段引言,據稱這是齣自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

  一邦一國何以待其死者,吾若得見,便能以數學之準確,測其國人之仁厚良善,之敬律尊法,之忠於理念。

  葬儀業者引用瞭這段話,刻瞭牌匾掛到牆上,還放在網站上顯眼的地方。一旁美國國旗的動畫圖檔飄揚,奏著《奇異恩典》當背景音樂。可惜的是,格萊斯頓從未提供他所說的那套公式,好讓我們能以他承諾的「數學之準確」,算齣某一種處置死者方式的野蠻程度是七九.九%,而另一種方式的莊重程度則是六二.四%。

  事實上,格萊斯頓可能從未說過這段引言。最早的紀錄顯示,這句話齣現在一九三八年三月號的《美國墓地》雜誌中,一篇名為〈成功的墓地廣告術〉文章裏頭。我無法證明格萊斯頓沒說過這段話,但是某位研究格萊斯頓的專傢曾跟我說,他從未讀過這句話,最多隻能說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格萊斯頓會說的話」。

  即便認可其他文化的儀式有其好處,但我們還是往往讓偏見削弱瞭這種接納的情緒。一六三六年,有兩韆名加拿大原住民溫達特族人聚集在現今加拿大休倫湖岸邊的一個公用墓地四周。這座墓地有近兩公尺深、七公尺寬,能容納七百人的屍骨。

  這些骨骸死後的第一站並不是這座墓地。剛過世不久的屍體先以河狸皮製的皮裘包裹,再放到離地三公尺高的木頭棚架上。大約每十年,四周零零星星的聚落會去收屍準備公葬,並將這種葬禮儀式稱為「死者的饗宴」。在準備的過程中,會將屍體從棚架上移下來,由傢屬(大多是婦女)負責把骨頭上剩餘的肉颳乾淨。

  骨頭有多難清理,取決於這個人死瞭多久。有些屍體已經腐化,隻剩下風乾、薄如紙片的皮膚還附著在骷髏上;有些屍體保存瞭下來且快要變成木乃伊,這時就得把乾燥脫水的肌膚一條條撕下來燒掉。最棘手的屍體,則屬新死不久的人,屍身上還滿滿都是蛆的那種。

  法國的天主教傳教士若望.貝巴親眼見證瞭這種清理儀式,並將之記錄下來。他不但沒有大為驚駭,還以深感贊嘆的口吻寫下傢屬對待遺體的方式有多麼親暱。有一迴,貝巴從旁觀察一戶人傢解開屍體外頭裹的衣物,裏頭還滲著腐水。但那傢人並沒有被嚇到,反而開始動手清理骨骸,然後再用新的河狸皮裘包裹屍體。貝巴問,這難道不是「能對基督徒有所啓發的高尚榜樣」嗎?對於在墓地舉行的葬禮,他同樣也錶現瞭贊賞。當沙土及樹皮覆蓋瞭屍體,他覺得能看見如此「善行」實在令人寬慰。

  我確信,在那個當下站在墓地的墳坑邊緣,溫達特人的喪葬儀式必定感動瞭貝巴,但卻沒有因此改變他最終的熱切目標:希望溫達特人能廢棄自己所有風俗儀式,並以基督教儀式取而代之。這麼一來他們就能變得「莊嚴神聖」,而非「愚蠢無用」。
  
  我必須說,對於貝巴傳教士提齣的替代儀式,加拿大原住民們並非都敞開胸懷接受。曆史學傢艾瑞剋.席馬曾寫道,第一民族(編注:數個加拿大境內民族通稱,指現今居住加拿大境內的北美原住民,但不包含因紐特人和梅蒂人。)與歐洲人對於彼此常有「令人不寒而慄的麯解」。法國天主教徒可是大大大方承認自己吃人,還吹噓自己在某個稱為「聖餐禮」的儀式中喝血吃肉(而且還是自己的神之血肉),這種狀況你要溫達特人怎麼相信這些教徒都抱持著高尚的目標。

  由於宗教是許多喪葬儀式的源頭,因此我們在貶損其他人的做法時,往往也會訴諸信仰。晚近至一九六五年,作傢詹姆斯.福瑞澤都還在他的作品《火葬:這符閤基督教精神嗎?》(讓我爆個雷:不符閤)當中寫道,火葬是「野蠻行徑」,而且「助長犯罪」。在正經的基督徒看來:「想到友人的遺體被人像是烤箱中的烤牛肉一樣對待,油脂流瀉,組織滋滋作響,便覺思之欲嘔。」

  我逐漸認為,一種喪葬風俗的好,根據的並不是數學(比如計算齣其「野蠻行徑」的占比是三六.七%),而是情感,是相信自身文化有其獨特的高尚之處。也就是說,覺得某些喪葬儀式野蠻,隻是因為這些儀式和自己文化中的儀式不同。
 
  參與死亡的過程,能使你更強大

  我在貝裏斯的最後一天,盧西亞諾帶我去埋葬他祖父母的墓園(包含他們偷走的那位祖母)。墓園裏滿是高齣地麵的水泥墳垛,有的照料完善,有的年久失修。雜草中有一座倒下的十字架,上頭包著一條女人的內褲。還有兩座墳墓則遭人以黑色噴漆草草寫下「迦薩大地」與「懺悔吧世人」幾個字。

  遠遠的另一個角落,一棵大樹底下,他祖父母的兩具棺槨疊放,四周砌上水泥墳。「我奶奶,她並不想要這些水泥。她隻想要塵歸塵,在地裏挖個坑。可是,你也知道⋯⋯」

  盧西亞諾深情地拂去墳頭上的落葉。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祖母死亡的每一個階段盧西亞諾都參與瞭:從醫院偷走屍體、舉辦守靈時全傢人喝著蘭姆酒,聽著蘭伽拉音樂(那是奶奶的最愛),再到多年後打理她的墳墓。

  相較之下,西方的喪葬業則要喪傢在每次失去至親後糊裏糊塗地走過一遭,而這糊裏糊塗其實有其目的。大部分的人都沒法說齣在屍體防腐的過程中,注射在母親身上的到底是什麼化學藥劑(答案:甲醛、甲醇、乙醇、苯酚的混閤物),也沒辦法迴答為什麼要買一個三韆美元(約新颱幣九萬元)的不銹鋼棺槨擺在墓園裏(答案:這樣方便維護草皮的人員除草)。二○一七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颱對葬儀社進行瞭一項調查,發現製度令人一頭霧水、對人沒有幫助,其設計目的似乎是要讓一般消費者無法看穿,隻得在滿心哀慟、財務吃緊時一次次做齣擲下大把銀子的決定。

  喪葬業必須要改革,必須引進新的做法。一方麵不該再那麼唯利是圖,另一方麵也要更鼓勵傢屬參與。但若我們錶現得像是若望.貝巴的翻版,誤以為自己做對瞭,而其他那些「非我族類」都野蠻而無禮,就不可能去改革(甚至是質疑)我們現有的喪葬體製。

  這種嗤之以鼻的態度,可能會齣現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全球最大旅遊指南齣版社孤獨星球,曾在介紹峇裏島的旅遊書中,提到特魯揚村一派田園風光的墓園。村民們編織竹籠,將死者放進去任其腐化,再把屍骨拿到外頭,堆放在青蔥蓊鬱的景色當中。書中並沒有解釋這些古老風俗背後的意義,反而建議明智的旅人「最好跳過這般殘忍駭人的景象」。

  像加拉太人那樣把親愛的老爸吃下肚,你可能永遠做不來。我也做不來,因為我吃素—開玩笑的啦,老爸!然而,宣稱西方的喪葬儀式優於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仍然是大錯特錯。況且,由於「生死關懷」企業化、商業化的緣故,若是要比較談到死亡時的實際距離、心理情感上的親近程度,還有相關的儀式,美國可是遠遠落後其他地方。

  好消息是,我們並不是非要對死亡避而遠之或感到晦氣不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現身、要在場、要參與。大抵而言,我在東京及巴塞隆納等大城市都看到傢屬整天陪在遺體旁邊,並且留下來看火葬過程。在墨西哥則看到傢屬在親人過世多年後仍然去墓園獻上祭品,不讓任何人因死亡而被大傢遺忘。

  本書中的許多儀式很可能跟你所奉行的不同,但希望你能在差異中看到美好之處。或許你曾經真真切切體驗過死亡帶來的恐懼和焦慮,但你也走到這裏瞭,就像你即將在書中碰到的那些人一樣,一起親臨死亡的現場。
 

圖書試讀

死亡也無法斬斷親情緣分的馬聶聶:印尼
 
踏上祖先之道,深入頭骨墓穴
 
幾個月後,我們在印尼最大的城市雅加達降落。印尼由一萬七韆多個島嶼組成,人口是世界第四多。(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
 
為瞭搭下一班飛機,我們拖著腳步穿過護照檢查區。
 
「要去印尼哪裏?」櫃颱的年輕女性問道。
 
「塔納托拉查縣。」
 
她臉上露齣一抹促狹的微笑。「你們要去看死屍?」
 
「對。」
 
「喔—真的嗎?」她似乎有點嚇一跳,彷彿一開始的問題隻是客套聊個兩句。「那些死屍,你知道他們是不是自己走路嗎?」
 
「不是,是由傢裏的人扶著。跟殭屍不一樣。」保羅迴答道。
 
「我很怕那些!」她轉過頭,對著旁邊隔間的同事緊張地笑瞭兩聲,一麵蓋章讓我們通過。
 
等到好不容易抵達南蘇拉威西島的首府望加錫時,我已經三十九個小時沒睡瞭。離開機場大廳,走入濕凝沉重的空氣,一路上保羅就像明星一樣受人簇擁著。剛纔忘瞭說,保羅本人看起來就像他的屋子一樣特立獨行—我這麼說,是秉持著最崇高的美學敬意。他頂著濃密的雷鬼頭,留著一把鑲著串珠的巫師鬍,身上有好些刺青。旅途中,他一身紫天鵝絨長禮服,頭戴高頂禮帽,帽沿一顆白鼬骷髏頭。沒人知道他到底幾歲。我們倆有位共同朋友,曾形容他像是「經提姆.波頓重新演繹的十八世紀公路劫匪」,保羅則自稱是「歌手『王子』與羅馬尼亞大公『弗拉德三世』的混搭」。
 
本來瘋狂搶客的計程車司機都不搶瞭,紛紛湊近想看一眼保羅的刺青跟骷髏頭帽。無論是上鎖的門還是祕密的修道院,彆人進不去的地方,保羅都能靠這身怪異的打扮無往不入。其他人被弄得一頭霧水,沒法拒絕他。
 
我們連在旅館小睡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找到司機後就一路連開八小時往北奔去。道路兩旁,翠綠的稻田延綿不絕,水牛懶洋洋地撲通跳進泥巴中。
 
在南方低地當中行駛,聽到路旁清真寺的播音喇叭傳來呼喚信徒禮拜的通知。印尼人口以穆斯林為主,不過在塔納托拉查縣的深山之中,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荷蘭人傳入基督教之前,當地人信仰的是一種「祖先之道」(Aluk to Dolo)的泛靈信仰。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