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陪無依者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來自各界的療癒推薦
自序 社會人心
第一章・8場送行:迴傢路
第1場送行:二十年的漫長迴傢路
第2場送行:英雄送行
第3場送行:美國喇嘛
第4場送行:告彆式願望
第5場送行:移工悲歌
第6場送行:託付
第7場送行:兩百封信的約定
第8場送行:徐上兵半世紀的歸路
第二章・9場送行:生命的陰暗麵
第9場送行:樂透頭彩得主
第10場送行:被遺忘的孩子
第11場送行:暗湧之處
第12場送行:自書遺囑委任書
第13場送行:第二個一輩子
第14場送行:棉被的重量
第15場送行:樹葬與花葬
第16場送行:不執不念
第17場送行:遲到的電話
第三章・10場送行:好好說再見
第18場送行:沒有大體的喪禮
第19場送行:小雲與秀青
第20場送行:說「再見」的練習
第21場送行:故友的喪禮
第22場送行:相愛夫妻不到頭
第23場送行:人生逆境勝利組
第24場送行:信念的奇蹟
第25場送行:重生
第24場送行:第二個傢
第27場送行:牽手
陪無依者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李盈姿(社團法人颱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
一口氣看完這二十七個故事是在初夏一個下過雨、暑氣稍退的午夜。此刻心情是復雜的,交織著悲涼、感慨、不捨、無奈,卻又帶著一絲暖意。雖然感傷一個個無主或無依的逝者孤單地離開人世,但心裏對於郭師兄(從以前就一直這麼稱呼他)及其團隊的嘆服,隻有「功德無量」四個字可以形容,雖然俗套,但又覺得難以錶達韆萬分之一。
「從搖籃到墳墓」指的是全程照顧的社會福利。我初入職場的工作場域在亞東醫院,剛好可以看到人從齣生到死亡,社工在各個階段如何發揮助人工作。而我和郭師兄及善願愛心協會的淵源就從這裏開始,之後更隨著工作的轉換,讓這個緣份一直延伸。
其實已經忘記第一個轉介給善願的個案是什麼樣的故事,依稀記得當時低收入戶的案妻在醫院太平間麵對先生的遺體時發呆放空,之後低聲告訴我,他們無力負擔接下來辦後事的費用,希望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把相關費用減到最低。院內資深社工建議我可以找善願愛心協會來協助免費殮葬,當時覺得不可置信,會有人願意提供完全免費的殮葬嗎?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打瞭郭師兄的電話,之後看著案傢隻要準備往生者的衣物、相片,在告彆式的時間齣現緻意,在沒有經濟負擔及時間壓力的情況下,讓一場原本可能寒傖的葬禮,辦得簡單又莊嚴。事後案傢來道謝,謝謝社工為他們找瞭這麼一個協助單位,讓逝者體麵有尊嚴地離開,讓生者安心無遺憾地麵對未來。
除瞭經濟睏難的案傢之外,器官捐贈者因遺愛人間,也能享有善願的服務。之後無數次的轉介,包括客死異鄉的外籍人士、沒有任何資源的逃逸移工、榮民的大陸籍配偶、無傢可歸的遊民……每個逝去的生命不分身分貴賤,都可以在善願誌工團的協助下得到安息。
之後我的工作轉換到遊民領域,這群長久缺乏社會連結的人們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步,常常已經是傢屬避之唯恐不及的狀態。有些傢屬尚且願意齣麵為他們做這最後一件事,也有些傢屬或許礙於經濟壓力,或許礙於積纍已久的恩怨,不願齣麵。有位遊民老李因為曾對婚姻不忠、未善盡傢庭責任,當他重病時,我們聯係到前妻及子女,當時他的兒子惡狠狠地嗆聲:「作為他的兒子我沒辦法選擇,但我可以選擇老死不相往來,等他辦後事再來找我吧。」但即便是這樣,老李的兒子還是食言瞭,老李病逝時,兒子避不見麵,硬是讓老李在醫院太平間躺瞭超過一個月,最後在警員、裏長的幫助下找到人,他纔吐露有經濟睏難,最後也是經由善願誌工們的協助,讓老李在兒子的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雖說是「從搖籃到墳墓」,但在颱灣社工人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光是照顧人「生前」種種,就已經心力交瘁,服務對象的身後事通常隻能盡量做到資源連結,很難再細緻地顧及到小細節。在郭師兄陳述的故事中,我看到很難能可貴的社工,關注到逝者想要迴歸故鄉的願望,想盡一切方法為其達成心願。這已超齣工作範疇,盡顯人性的良善。而善願誌工團隊的夥伴們更在既定的喪葬儀式外,圓滿瞭更多逝者的遺願、完成瞭傢屬的託付,三韆次的送行並不僅僅是完成儀式而已,更是無我的投入,隻求讓生死兩相安。願這樣無私付齣的精神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見。
剛翻開這本書,就被書名深深吸引瞭。“27場送行”,光是這幾個字就自帶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聽到送行隊伍裏低沉的嘆息,看到送行者眼中不捨的淚光。“無償安葬弱勢孤貧”,更是直擊人心,在這個功利至上的時代,還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付齣,用自己的方式為那些生命走到終點卻無人問津的靈魂送上最後的尊嚴。我一直對生命最後的旅程充滿好奇,也常常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可以從那些被遺忘的生命中,重新審視我們所追求的生活。我期待著作者能通過這27場送行,為我揭示生命中最純粹、最動人的情感,讓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值得被溫柔以待,也能夠教會我們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更能引發我內心的思考,讓我對生活有新的感悟,對那些在生命邊緣徘徊的人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一本好書,往往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情感,而《27場送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從21年的告彆裏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這本書,在我初見之時,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名中的“送行”二字,帶著一種儀式感,也帶著一種告彆的傷感,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則揭示瞭書的核心內容,指嚮瞭那些在社會邊緣掙紮的生命。我常常在想,生命的盡頭,那些無人問津的靈魂,是否也渴望得到一絲溫暖和尊重?作者以“21年的告彆”為時間綫索,我想必定是經曆瞭一段漫長而深刻的觀察與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用一顆悲憫之心,去記錄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又如何從中提煉齣關於生命的價值、尊嚴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關懷。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對生命末路的關注,更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追問,一次對人性中善良與溫暖的贊美。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顆投嚮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層層漣漪。27場送行,聽起來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數字,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更是直指社會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那些在生命旅程中默默承受苦難的人們。我一直對那些在黑暗中點亮燭火的人們心懷敬意,而這本書,似乎就是這樣一本記錄和歌頌善行的書。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長達21年的時間裏,堅持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又如何在這27場送行中,看到瞭生命最原始、最純粹的形態。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價值並不取決於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是源於被愛、被尊重以及在生命盡頭所能獲得的尊嚴。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堂關於人性最深刻的課程,一堂關於愛與關懷的永恒教誨,它將引領我去思考,如何讓這個世界,對每一個生命都更加溫柔。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樸實而莊重的力量,淡淡的色彩,乾淨的字體,沒有一絲浮誇,仿佛在低語著一個關於告彆與接納的故事。我並非是那種對社會邊緣群體有特彆關注的人,但我一直相信,任何一本能夠觸及人心最柔軟地方的書,都值得我們去靜靜品讀。這本書的書名,就如同一個邀請,邀請我去參與一場場莊嚴的告彆,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生命所留下的痕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27場送行中,挖掘齣那些被世人遺忘的角落,又如何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尊嚴。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瞭解到那些弱勢孤貧群體的人生,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希望,以及在生命盡頭,他們所得到的這份無聲的關懷,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命的書,一本關於如何用愛和尊嚴去溫暖每一個生命的教科書。
评分翻閱到這本書的扉頁,一種肅穆而溫情的氣息撲麵而來。書名中的“27場送行”,讓我聯想到那些在人生旅途中,最終獨自踏上未知旅途的靈魂,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更是將焦點放在瞭那些在社會角落裏默默生活、又在生命終點時無人問津的群體。這是一種多麼令人心酸卻又充滿人道關懷的現實。我一直對那些默默奉獻、不求迴報的善舉心懷敬意,而這本書,似乎正是這樣一種精神的具象化。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作者眼中,這27場送行各自有著怎樣的故事?那些被安葬的生命,他們的人生軌跡是怎樣的?作者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捕捉到那些最動人的瞬間,又從中提煉齣“最溫暖的人生功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告彆”的意義,去體會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溫情,去認識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生命,也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