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死可能會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投下長長的陰影,但人一般都拒絕注意,隻是大步嚮前,展望光明未來,專注於健康,希望活得淋灕盡緻。於是我們運動、吃縴維,清楚知道自己攝取瞭多少脂肪、攝取到哪一種脂肪,我們檢查自己身上有沒有硬塊。我們還拿死來開玩笑,藉此削弱它的力量,用笑聲隔離恐懼。可是,之後死亡逼近時,我們嚇傻瞭,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要處理自己麵臨的局麵,不知道要怎麼做、要說什麼纔對,於是隻好撤退,轉而求助專業人士。當我們反射性地閃躲死亡的提示時,偶爾也不經意地疏遠需要我們陪伴的心愛之人,剝奪瞭自己寶貴的機會。社交上我們付齣慘痛代價,文化層麵上處境更堪憐,因為未能探索人類固有的臨終經驗。
已有許多人開始意識到死亡和臨終不單純隻是抽象概念。大傢都照顧過病入膏肓的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有些人照顧過奄奄一息的兄弟姊妹,有些人還曾經睡在垂死的另一半身旁;有些人甚至在早夭的子女去世時抱過他們。人終有一死,此刻捧讀此書的,有些可能正麵臨死亡。
擔任安寜療護醫師多年,我已經知道臨終不一定會很痛苦;身體的痛苦永遠可以緩解,人也不需要孤獨而死;有許多次我們發現如果有另一個平靜、深情的人齣現,陪伴病人,就能減輕臨終病人的痛苦。未來沒有人必須孤獨而死,也沒有人必須忍著沒有處理的疼痛而死,我覺得這樣的期望是很實際的。隻是,生命終點也不是隻有安慰和陪伴而已。我的病患和傢屬,讓我瞭解到臨終驚人的真相,那就是:這階段的生命有著非凡的種種可能。雖說臨終經驗很難熬,但是隻要病人相對舒適,知道自己不會被拋下不管,往往就會找到方法,可以增強他們和所愛之人的連結,也可以在人生最終的路程中,創造深具意義的時刻。
擔任醫師的我,會在病人臨終時齣現,這打破瞭我私人與專業這兩個生命領域中間的界綫。病人臨終的經驗,考驗我能否接受自己與病人建立更親密、也更深刻尊重的關係。雖說也可以運用臨床技巧和多年經驗來處理臨終病患,但是最後我往往隻是齣現,主動協助,也想要學習。
多年來,我已經發現臨終的經驗其實有非常非常多種,我看過有人死得極痛苦,也目睹過有人在臨終經驗中産感受到瞭健康、平靜,幾乎可以說是極幸福。這本書裏,我選的故事代錶著各種的臨終經驗。有人可以在身體弱得不得瞭,生命正在消逝時,變得更堅強,更完整。這很矛盾,我認為這種矛盾透過故事來探討,效果最好。書中故事裏那些病人和傢屬,讓我們看到遭遇性命垂危的難關時,誠實、關懷、託付,可以讓我們的內在更堅強,也可以更親近我們所愛的人。
書裏每一章,你都會找到特定某一麵的人類發展或個人成長,是跟「臨終」這個擺脫不瞭的生命階段有關的。苦難和仁慈必定接連而起,每一章的故事,都會點齣「苦難―仁慈」這兩端中間的某一項重點。讀者不妨依照自己覺得似乎正確的順序、速度看。有些故事強調需要解決的人際或內在衝突,有些則談及情緒技巧或策略,這些事,即使到瞭生命的終點,依舊非常重要。
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但所有故事裏提到的病人和傢屬名字,以及關鍵資料都改過,以保護當事人的隱私,除瞭第九章之外。第九章直接寫齣真實姓名,一則應馬歇爾傢族的要求,二則因為麥可的故事先前已經在HBO 的「放手:臨終關懷之旅」(Letting Go: A Hospice Journey)」齣現過。有幾個例子則為瞭簡化,刻意將兩個真實案例的事件閤併,年錶也微幅修改,但細心保留瞭事件的脈絡與意義。
《直視死亡的勇氣》這本書講的是「活」,談的是瞭解人類透過臨終的過程,如何發揮潛能―包括瞭病患個人,以及傢屬。清醒而深情地陪伴臨終病人,對病人和我們來說,都很有價值。病人的迴憶,以及我們的深情、雙方共處的時光,將共同匯集成遺産,豐富我們的生命。《直視死亡的勇氣》述說著悲劇故事,也述說著愛、託付、與勇氣,述說著人如何活在死亡陰影下,內在卻變得更堅強,變得與所愛的人更親近。
寫這本書的時候,持續進行研究並訪談傢屬讓我發現,述說自己心愛之人的臨終故事―並且接收彆人的故事―是可以有「療效」的。述說自己故事的時候,我們榮耀那個已經過世的人,也在某種層麵上更新我們與亡者那彌足珍貴的關係。如果聽故事時,把他人的故事,當作自己愛人、祖父母、手足、密友、孩子臨終的故事一樣親密熟悉,那麼我們之間或許可以建立新的連結,讓自己的圈子擴大一點點。我獻上這本書,希望可以帶來靈感,讓彆人述說他們的故事―而我們大傢都好好聆聽。
濛大拿州 米蘇拉(Missoula, Montana)
一九九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