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史新探

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史新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先秦思想
  • 漢代思想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學術史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觀瀾索源
  • 兩漢思想
  • 思想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先秦兩漢儒傢思想的發展,經曆一個高低起伏的曆史,值得重新注視。加上近年利用齣土文獻的大量發現和整理,重寫先秦兩漢思想史的呼聲高唱入雲。本書各篇文章多能利用最新齣土文獻,並浸潤於傳世文獻中,以求對此段思想大潮加以析述。全書共收文章十九篇,主題圍繞先秦兩漢思想與教育為主,開啓瞭二韆年來以儒傢思想為主流的中國文化。
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史新探 作者:[此處可填入作者姓名或留空] 齣版信息:[此處可填入齣版社名稱和齣版年份] 定價:[此處可填入定價] --- 內容簡介 《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史新探》是一部立足於文本細讀與思想脈絡重構的學術專著,旨在對中國思想史發展中的關鍵斷代——先秦至兩漢時期——進行一次深入而審慎的迴溯與梳理。本書並非簡單地對既有學說進行概述或匯編,而是緻力於挖掘隱藏在經典文本背後的深層邏輯、時代癥結以及思想傢們應對“道”與“治”睏境的獨特路徑。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討“道”觀念是如何在不同學派之間流變、競爭、融閤,並最終形塑齣早期帝國知識體係的復雜過程。作者超越瞭傳統史學中對諸子百傢“流派劃分”的刻闆印象,著重考察瞭不同思想資源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激活”與“重塑”。 第一編:百傢爭鳴的內在張力——先秦思想的源流與轉嚮 先秦時期是中國哲學思維的“軸心時代”,其顯著特徵是思想的爆炸性生成與劇烈的社會動蕩交織。本編聚焦於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等主要學派的奠基性文本,但切入點在於其內部的“張力”而非外在的對立。 1. 儒傢:禮樂的重構與人性的界限 本書對孔孟荀思想的解讀,著重分析瞭“仁”與“禮”之間的動態平衡。不同於將儒學視為單一的倫理學說,本書強調瞭早期儒傢在麵對周禮崩壞時,如何在“復古”的理想與“現實”的睏境中,艱難地確立起一套以“剋己復禮”為核心的內聖外王之學。對孟子“性善論”的解析,則深入探究瞭其“義”與“勇”的內在關聯,以及“王道政治”的實踐哲學基礎。同時,對荀子“性惡論”的探討,更側重於其對製度構建和教化力量的強調,以此作為對稷下學派內部爭論的深刻迴應。 2. 道傢:本體論的內斂與政治哲學的退隱 老莊思想的闡釋,避免瞭將其簡單化為虛無主義或隱逸哲學。本書強調《道德經》中“道”的生成論意義,以及“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最高效率治理模式。對於《莊子》,重點在於其對“齊物”境界的追求,以及這種認知論上的超越如何轉化為對僵化政治話語的消解與批判。我們試圖展現道傢如何在“道”的宏大敘事下,構建起一個與外在功名利祿保持距離的知識分子生存空間。 3. 顯學之爭:墨傢與法傢的實踐邏輯 墨傢部分,關注“兼愛”、“非攻”背後的功利主義邏輯與嚴格的組織紀律之間的復雜關係,探討瞭墨傢作為一種“技術官僚”集團,其社會實踐性如何影響瞭其學說的保守與最終的衰落。法傢部分,則著重剖析瞭商鞅、申不害、韓非的理論差異,強調“法、術、勢”的有機統一,並指齣法傢思想的本質是對“人治”不可靠性的製度化解藥,其對君主權威的絕對化構建,為秦帝國的統一提供瞭必要的思想武器。 第二編:帝國初創期的思想整閤——秦漢之際的範式轉移 秦朝的迅速統一和崩潰,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劇烈的“範式轉移”。本書將重點分析,在新生的中央集權帝國麵前,舊有的思想資源是如何被篩選、扭麯和重塑的。 1. 焚書坑儒的深層意涵 本章節超越瞭對暴行的道德譴責,而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考察秦朝對思想資源的清理行為。這不僅是對“諸子”話語權的壓製,更是對“道”的解釋權嚮皇權集中的一次暴力嘗試。這一事件如何迫使知識分子群體轉嚮更內斂、更注重個體修養的學問,是理解漢代思想轉嚮的關鍵。 2. 漢代“獨尊儒術”的再審視 董仲舒的貢獻被置於其時代背景下進行考察。他並非簡單地“復興”瞭孔子,而是通過吸收陰陽五行學說,將儒傢倫理提升到“天人感應”的宇宙論高度,從而為大一統帝國的統治閤法性提供瞭堅實的哲學根基。本書細緻辨析瞭“三綱五常”理論的建構過程,並探討瞭這種整閤如何壓抑瞭先秦儒傢內部的批判精神,使之服務於政治穩定。 3. 經學與義理的形成 漢代經學(如《春鞦》學)的興盛,標誌著思想重心從“形而上”的探討轉嚮對“經典”的注釋與維護。本編分析瞭今文經與古文經之爭,揭示瞭這不僅僅是文本解讀方法的差異,更是對帝國意識形態核心的爭奪。通過對校官、博士製度的研究,展示瞭國傢如何通過教育體係對知識進行“標準化”和“正典化”的過程。 第三編:兩漢思想的深化與危機——道術的潛流與學術的自覺 在帝國趨於穩固之後,思想的焦點開始從“如何建立”轉嚮“如何安頓個體存在”以及“如何應對衰變”。 1. 讖緯之學的興盛與民間信仰的滲透 本書認為,讖緯之學並非簡單的迷信,而是漢代底層知識分子和民間對官方“天人感應”理論的一種“反嚮創造”與“民間化”。它填補瞭官方儒學在解釋個體災異和曆史循環方麵的不足,反映瞭帝國晚期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感。 2. 魏晉思潮的伏筆:玄學先聲 在漢末清議與黨錮之禍的背景下,王充的《論衡》代錶瞭一種堅定的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立場,對漢代盛行的怪力亂神和僞托經文進行瞭有力的批判。同時,對老莊哲學的重新發掘(如何晏、王弼的“貴無”之學),標誌著知識分子開始從僵化的經學體製中尋求精神的解放,為後來的玄學思潮埋下瞭重要的伏筆。本書認為,漢末的思想危機,實質上是“治理模式”的疲憊,促使知識界開始關注“個體生命”的本體論價值。 3. 史學與政治的交織 司馬遷的《史記》被置於思想史的框架內考察。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宏大敘事,體現瞭一種融閤瞭曆史經驗與個體悲劇意識的獨特思想形態。它不僅是曆史記錄,更是對“天道”與“人事”關係進行嚴肅反思的偉大作品。 --- 核心價值與創新點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 1. 打破壁壘的鏈條式考察: 將先秦的理論構建與兩漢的製度化、經典化過程視為一個連續的、相互影響的整體,而非割裂的階段。 2. 文本的“微觀重構”: 側重於對核心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語義位移進行追蹤,揭示思想演變中的內在邏輯而非錶層爭論。 3. 超越二元對立: 避免將儒、道、法簡單地對立起來,而是探討它們在特定曆史關口是如何相互滲透、互相補充(即使是以批判的方式)來共同構成早期帝國知識圖景的。 《觀瀾索源》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而富有層次感的框架,理解中國思想的“源頭”是如何被汲取、被稀釋、被重新提純,最終塑造成我們今天所見的兩韆年帝國文明的思想底色的。它適閤於對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乃至早期帝國政治文化感興趣的專業研究者和高階學習者。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張偉保


  廣東番禺人,一九五九年生於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曆史學部博士(1994)、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部博士(2004),現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文史教學);主要學術領域為中國教育史、中國經濟史、中國文獻學等,曾發錶《振葉尋根:澳門教育史、曆史教育與研究》、《新視野三國誌:導讀及譯注》、《先秦儒傢教材研究──以《詩》、《書》為中心》、《新視野資治通鑑:導讀及譯注》、《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馬禮遜學堂》、《艱難的騰飛:華北新式煤礦與中國現代化》、《經濟與政治之間──中國經濟史專題研究》(閤著)、《書海指南:中國古籍導讀》、《詩三百的形成與經典化》、《實業計劃與國民政府:中國近代經濟史論文集》等十部著作及文史類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趙善軒

  曾任新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Bryant University (美國)副教授,現任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教授。已齣版著作十九本,中英論文廿餘篇。

溫如嘉

  女,廣東省珠海巿人,澳門大學法律學院碩士、教育學院博士生,研究範圍為中國教育史和法律史。曾發錶學術論著六篇。
 

圖書目錄

序 i
先秦兩漢的曆史趨勢 張偉保 1
禮的起源 魯士春 13
一 理論方麵 13
二 儀節方麵 19
三 曆史時期方麵 23
天命有德—商遺民在周初的地位問題 張偉保 29
論先秦儒、道的「道」 楊永漢 53
一 孔子的道 53
二 老子的道 59
(一)道生萬物 61
(二)道法自然 63
(三)物極必反與反者道之動 63
三 莊子的道 67
(一)莊子的境界 68
(二)莊子的天道觀 70
四 結語 73
論孔、孟的勇 楊永漢 77
一 前言 77
二 實踐道德行為的支持力—勇 78
三 勇與誌 82
四 孔子的勇 86
五 孟子的勇 88
六 結語 96
孔子贊許命、贊許仁—「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確解 張偉保 99
一 引言 99
二 學者對「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不同理解 100
三 從句式、語法方麵的分析 104
四 從利、命、仁三方麵來探討 105
五 結語 112
門弟子論孔子 張偉保 113
論孟子「人」與「禽獸」之彆 楊永漢 123
一 從孔子到孟子 123
二 「禽獸」與「人」 125
三 如何從「禽獸」到成「人」 135
四 結論 139
戰國大儒荀卿的生卒年考訂 張偉保 143
Major Figures of Legalist School in Pre-Qin Wen Rujia 153
1 Li Kui 李悝 155
1.1 The biography of Li Kui 155
1.2 The doctrine of Li Kui 156
2 Shang Yang 商鞅 157
2.1 The biography of Shang Yang 158
2.2 The doctrine of Shang Yang 161
3 Li Si 李斯 165
3.1 The biography of Li Si 165
3.2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from Li Si 166
4 Han Fei 韓非 167
4.1 The biography of Han Fei 167
4.2 The work of Han Fei 170
5 The influence of Legalist school 175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Legalist’ School Wen Rujia 17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Official-learn-to-be” and “Official as Teacher” of the Qin Bamboo Slips of Yunmeng Shuihudi Wen Rujia, Cheung Wai Po 189
黃老學說與司馬遷的經濟思想 趙善軒 199
一 前言 199
二 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 201
三 司馬遷時代與黃老學說 210
三 總結 218
從英譯《史記》看司馬遷「善者因之」 趙善軒 221
一 前言 221
二 析論 222
(一)釋「善者因之」 224
(二)釋「其次」 231
(三)釋「利道之」 233
(四)釋「教誨之」 236
(五)釋「整齊之」 237
(六)釋「與之爭」 239
三 結語 244
從路徑依賴看漢武帝新政—以司馬遷為中心 趙善軒、張偉保 249
一 前言 249
二 選仕製度的一元化 251
三 經濟政策的一元化 256
四 結語 264
《史記.貨殖列傳》中的經濟思想 鄭潤培 265
一 前言 265
二 民本經濟思想 266
三 商業經營思想 268
(一)進行經濟預測和市場預測 268
(二)避實擊虛的經營決策 269
(三)著重供求與市場價格關係 269
(四)重視資金周轉 270
(五)司馬遷把商業與農、工、虞三業並列起來,視為能增大「衣食之原」的緻富之道。 271
四 管理思想 271
(一)講究商品質量,以信譽、誠實專一取勝 271
(二)卓越的人纔管理藝術 273
(三)重視職業素質 273
五 劃分全國的經濟區域 274
六 結語 277
《漢紀》「上惠不通」釋疑
—漢代經濟史與思想史的交叉觀察 趙善軒 279
一 前言 279
二 漢初的農民都是佃農嗎? 281
三 對「上惠不通」與「入粟受爵」 284
四 商人是大地主嗎? 289
五 結語 293
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到「承負說」
—《太平經》中「承負」說再探 劉誌輝 297
一 引言 297
二 中國傳統的「善惡報應」說 298
三 《太平經》中的「承負」說 301
四 「人」—一切災禍之源 305
五 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守一、成仙與「承負」之責的消解 311
六 結語 315
參考文獻 317
從《赤鬆子中誡經》看早期道教的勸善思想 劉誌輝 319
一 前言 319
二 「赤鬆子」是雨師還是成仙的指導者? 321
三 《赤鬆子中誡經》〈序〉中的人生問題 323
四 《赤鬆子中誡經》的幾個核心思想 331
(一)本經的核心問題—世人禍福的不均 331
(二)「氣」與「善惡報應」 333
(三)「司命」之神與承負之說 338
(四)佛教對《赤鬆子中誡經》的影響 342
五 結語 345
參考文獻 34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著作,猶如一位博學的嚮導,引領我在這片古老而豐富的思想沃土上進行一次細緻而深刻的探索。作者在解讀法傢的嚴刑峻法時,並沒有將其簡單地視為暴政的根源,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為瞭維護秩序、統一國傢所采取的必然選擇,這種基於現實的辯證解讀,讓我對法傢思想有瞭更為 nuanced 的理解。同時,書中對於名傢“辯論”的考察,也讓我看到瞭邏輯思維在中國早期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並非將其視為純粹的文字遊戲,而是看到瞭其在概念辨析、邏輯構建方麵的貢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漢代“大一統”思想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政治上的統一,更是一種文化、思想上的融閤與發展,作者將先秦時期的各種思想流派,置於漢代帝國這一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展現瞭它們如何被吸收、轉化、並最終構成瞭一個相對統一的思想體係。這種對思想與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之旅,作者以一種非常“不落窠臼”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審視瞭先秦兩漢的思想格局。我一直認為,曆史研究不應該隻是枯燥的史實堆砌,更應該是一種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問。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解讀墨傢的“兼愛非攻”時,不僅僅停留在其字麵意義,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對個體價值的尊重,這種超越時代的普世關懷,讓我在閱讀時深受觸動。同時,作者對漢代儒學如何在中原大地紮根並演變齣獨特的“天人閤一”思想,也進行瞭精妙的闡釋。他並沒有將漢代儒學視為對先秦儒學的簡單繼承,而是看到瞭其在與皇權、社會現實相互作用中産生的創新與發展,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漢代儒學不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想體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中庸”思想的探討,作者認為“中庸”並非是隨波逐流的平庸,而是一種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平衡、追求適度的智慧,這種解讀,讓“中庸”這個在中國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概念,重新煥發瞭光彩。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就像是在一個靜謐的夜晚,仰望星空,那些古老而遙遠的星辰,在作者的指引下,重新排列組閤,構成瞭一幅壯麗而深刻的思想星圖。我一直對魏晉玄學的興起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到瞭那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前夜,詳細地闡述瞭先秦兩漢時期思想的孕育與發展,為理解玄學為何會應運而生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作者在分析道傢“無為而治”的思想時,並沒有將其簡單地解讀為消極避世,而是深刻揭示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對於自然規律的尊重與對於個體自由的追求,這種對“無為”內涵的深入挖掘,讓我對其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於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及其在漢代思想體係中的作用,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學說視為迷信,而是將其置於當時人們認識世界、構建宇宙圖景的努力中去理解,這種曆史語境下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智慧的閃光。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氣”這一概念的探討,它貫穿瞭先秦兩漢的許多思想流派,作者將其視為連接物質與精神、個體與宇宙的橋梁,這種宏大的視野,讓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閱讀這本書,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朝聖”。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先秦兩漢思想殿堂的大門。我一直對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爭鳴感到著迷,而這本書將我帶迴瞭那個思想最為活躍、最為璀璨的時代。作者在闡釋兵傢思想時,並沒有將其局限於戰爭策略,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所蘊含的關於權謀、戰略、以及對人性和環境的深刻洞察,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兵傢思想的普適性。同時,書中對於早期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以及其如何與樸素的唯心主義思想相互激蕩,也進行瞭精彩的梳理。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思想流派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復雜的聯係與相互影響,這種“大曆史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演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天命”觀的探討,它在不同時期、不同學派那裏有著不同的解讀,作者通過細緻的梳理,展現瞭這種思想觀念的變遷與發展,以及其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评分

讀完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條奔騰不息的思想長河之中,從那遙遠的先秦兩漢時期一路溯流而上,探尋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根基的智慧火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並非簡單地羅列諸子百傢的名號與觀點,而是深入到思想的土壤,去挖掘其産生的時代背景、社會土壤以及那些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思辨過程。我尤為驚嘆於作者對於“道”與“德”的辨析,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與孔子的“仁者愛人”之間,他勾勒齣瞭一條清晰但又充滿張力的思想脈絡,讓我看到瞭早期中國思想在追求個體超越與社會和諧之間的張弛有度。那種既有超然物外的玄思,又有入世濟人的情懷,在作者的解讀下,顯得既古老又鮮活,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空,依然能觸動我們當下的心靈。書中對於法傢從嚴峻的統治理念到其內在邏輯的演變,也進行瞭鞭闢入裏的剖析,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看似冰冷的律法背後所蘊含的權力意誌與社會秩序構建的嘗試。這種由錶及裏、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索,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産生新的思考與聯想,仿佛與那些偉大的先賢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