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小說的人:塞萬提斯與他的堂吉訶德

發明小說的人:塞萬提斯與他的堂吉訶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Egginton
圖書標籤:
  • 塞萬提斯
  • 堂吉訶德
  • 西班牙文學
  • 古典文學
  • 小說史
  • 文學傳記
  • 文藝復興
  • 文學批評
  • 文化史
  • 西方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塞萬提斯的挫敗人生,促使他寫齣《堂吉訶德》。
  但是「壞天氣也要有好臉色。」(A mal tiempo, buena cara)
  他以樂觀的態度點燃瞭世界小說的燭光。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埃金頓(William Egginton)解析這位「發明小說的人」,
  從文學、傳記、曆史三方麵綜觀塞萬提斯的生活與作品,
  證明這部小說不僅是塞萬提斯的個人冒險,
  更是400年來的一部奇蹟之書,啓動全世界的想像力。


  何以《堂吉訶德》在全世界的暢銷度僅次於《聖經》?並影響之後的文學與思想奠基者,如笛卡兒、休謨、歌德、馬剋思、福婁拜、福剋納、波赫士、格雷安.葛林、昆德拉等,甚至連美國建國元勛湯瑪斯.傑佛遜,都用這本書自學西班牙文。

  塞萬提斯所處的16世紀,正是西班牙帝國的黃金時代,美國知名學者威廉.埃金頓,將虛構的《堂吉訶德》抽絲剝繭,透過探索塞萬提斯所處的世界,從文學、傳記、曆史角度,重新建構齣小說誕生的背景,窺探小說如何在此時一舉改變全世界閱讀、書寫和思考方式。

  現代小說原型,脫胎自戲劇與流浪漢小說

  威廉.埃金頓以「小說」為視角,將塞萬提斯定義為「發明小說的人」。他以平易近人、可讀性高的散文體寫作,宏觀地從世界文學的觀點、塞萬提斯的傳記、西班牙錯綜的曆史與社會等方麵,探索塞萬提斯的生平、講述《堂吉訶德》的故事,在虛實交錯中,論述為何塞萬提斯能夠創新寫作,又如何創造齣「小說」這項文類。

  16世紀是西班牙的黃金時代,當時的文類百花齊放,除瞭曆史、詩,還有戲劇與流浪漢小說。而曆史敘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詩與戲劇則兼具教化與娛樂功能,兩者皆顯得有些局限。塞萬提斯從流浪漢小說文類中體悟齣創作必須活化角色、使用隱喻,寫齣可能會發生的事實,傳達自身觀點,纔是完整呈現真實與虛構的寫作技巧。

  小說的發明,是一場扣人心弦的冒險

  埃金頓從「啓發想像力」論述《堂吉訶德》轉變瞭人們閱讀、書寫和思考的方式,閱讀小說讓人能夠深入思考、想像,體驗自己與他人的世界觀。《堂吉訶德》帶領讀者透過想像力探索真實,成為理解世界的媒介,改變瞭西方文學與知識史的發展方嚮,甚至間接影響到後來的哲學、藝術、政治與科學。

  在塞萬提斯逝世400多年後,埃金頓希望藉由《發明小說的人》讓讀者以嶄新的視野重新認識小說,也體現齣塞萬提斯傾注一生的苦難與挫敗,「發明」瞭西方文學史上第一本暢銷書的冒險故事。

好評推薦

  ★張淑英教授(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西班牙皇傢學院外籍院士)專文導讀
  ★全球學者、作傢傾心推薦


  威廉.埃金頓針對塞萬提斯在西方文學發展中的關鍵角色來論述,此著作不但引人入勝,更深具啓發。他不刻意使用艱澀的行話,而是採用散文體,從文學、傳記、曆史三方麵綜觀塞萬提斯的生活與作品,充分印證瞭本書的絕妙標題。──伊迪絲.葛羅斯曼(Edith Grossman)《堂吉訶德》及其他西班牙文名作之著名英譯者

  如同本書所示,塞萬提斯不僅早已確立瞭我們對小說的概念,他更加以調整、給予形式,使其成為可能。《發明小說的人》引領我們踏上一趟旅程,經曆作傢多災多難的人生,說明他的睏境、挫敗與失望,最後融閤成一本奇蹟之書,並在書中重現這些因素,同時從中得到救贖。──安德烈斯.紐曼(Andrés Neuman)《世紀旅人》(Traveler of the Century)作者豐泉小說奬(Alfaguara Prize)得主

  埃金頓的研究深刻剖析瞭《堂吉訶德》,此書和濛田的《隨筆集》是當代唯一能夠與莎士比亞之超然影響力抗衡的作品。關於莎士比亞,我們隻知道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他的本質隱藏在其劇本的小宇宙之中。然而對於塞萬提斯和濛田,我們幾乎無所不知,因為他們都變成瞭自己的主題。《發明小說的人》確切體現瞭塞萬提斯以自身苦難和艱睏得來的智慧,並以此打造齣永恆成就。──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耶魯大學人文學科史特林講座教授(Sterling Professor)

  塞萬提斯真的是發明小說的人嗎?埃金頓以極有力的論點證明《堂吉訶德》從此轉變瞭人們閱讀、書寫和思考的方式──並且吸引瞭各式各樣的崇拜者,包括笛卡兒、休謨、馬剋思、波赫士,以及格雷安.葛林。埃金頓所呈現的塞萬提斯,曆經瞭跌宕起伏、多災多難的人生,而他似乎也正因如此纔能淬鍊齣卓越的創作,亦即形影不離的堂吉訶德與桑丘.潘薩,他們的情誼顛覆瞭十六世紀流浪漢小說的殘酷傳統,藉此展現瞭個人信念的強大力量。《發明小說的人》就如同《堂吉訶德》,展現齣一個鼓舞人心的冒險故事。──英格麗.D.羅蘭德(Ingrid D. Rowland)聖母大學建築學教授

  頌揚一部廣受喜愛的小說及其富有創意的作者……針對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生活、政治與文化,埃金頓廣博的曆史敘述使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埃金頓(William Egginton)


  美國的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人文學科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德文、羅曼語及文學教授。曾撰寫幾部廣受好評的著作:《世界怎樣變成瞭一個舞颱》(How the World Became a Stage)、《關於真相的戲劇》(The Theater of Truth)和《哲學傢的欲望》(The Philosopher’s Desire)。同時也與其他作者共同編纂多部著作。

  曾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綫上論壇《石頭》(The Stone)執筆,如今則定期為史丹佛大學的Arcade撰稿。目前與傢人住在巴爾的摩和維也納。

譯者簡介

彭臨桂


  彰化師大英語係,颱灣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
  譯作有《完美嫌犯》、《39條綫索》、《絕境三部麯》等。
  興趣是閱讀、音樂、電玩、吉他。
  evan.translator@gmail.com

審訂者簡介

蘇逸婷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係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齣版《《吉訶德先生傳》中民族形象的再現:摩爾與中國》(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16);修訂《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颱灣商務印書館,2016);譯有《公羊的盛宴》(聯經,2011)、中譯西詩集《淡水Tamsui》(秀威,2018),以及中譯英學術論文等。

圖書目錄

導  讀 世界的小說:塞萬提斯/張淑英
(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西班牙皇傢學院外籍院士)

導  言  局內與局外
第一章  創作與曆史
第二章  開放與關閉
第三章  不幸的士兵
第四章  一名俘虜的想像
第五章  世界皆舞颱
第六章  牧羊人、騎士、貴婦
第七章  惡棍的圖像
第八章  虛構的世界

緻謝
資料說明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讀

世界的小說:塞萬提斯      

張淑英(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西班牙皇傢學院外籍院士)


  二○一四年七月五日,「第十四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在颱灣大學舉辦,我主講一場「你我都有點兒吉訶德」,講述分析《堂吉訶德》。演講後有一位男同學提問說,《堂吉訶德》這部作品的梗概大傢耳熟能詳,但是有沒有中文書籍特彆討論塞萬提斯的生平傳記,以便和《堂吉訶德》有更深刻緊密的連結呢?當時我似乎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不惟中譯本,一直以來,我也持續蒐集匯整塞萬提斯傳記的外文原著。四年後的今天,颱灣商務印書館齣版的威廉.埃金頓(William Egginton, 1969~)這部《發明小說的人:塞萬提斯與他的堂吉訶德》中譯本是一個相當閤適的選擇。

  《堂吉訶德》(1605/1615)上下冊齣版迄今四百多年來,「塞萬提斯研究」和「吉訶德研究」汗牛充棟,但由於《堂吉訶德》的內容、文類浩瀚磅礴,鑽研主題式、文類式、某篇章、某理論、某些人物的研究較多,少有全麵性的探討;即便許多論述聲稱吉訶德是塞萬提斯的原型,塞萬提斯的經曆在吉訶德身上體現,但是那畢竟是虛構的小說人物吉訶德的生命和曆練(相對詼諧、趣味、精采),不一定能恰當正確地從字裏行間對應齣塞萬提斯的真實人生(總是挫敗、失落、潦倒)。誠如小說上冊第二十五章吉訶德在黑山的奇遇發齣的妙語:「一個騎士有緣有故發瞭瘋,沒什麼好說;關鍵是要無緣無故發瘋……。」塞萬提斯近七十年人生(1547-1616),雖然曆盡滄桑,參透世態炎涼,隨時都還想奮力一搏,從榖底翻身,期待名揚利藪,因此沒有膽子、沒有癥狀可以「無緣無故發瘋」,勢必得靠「無欲則剛」、有勇氣又有傻勁的吉訶德幫他抒發心中與胸中鬱。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威廉.埃金頓緻力將塞萬提斯的人生嵌入《堂吉訶德》和他相對鮮為人知的《訓誡短篇故事集》、詩篇《帕納索斯山之旅》、戲劇《阿爾及爾的交易》、《努曼西亞之毀滅》等劇作和散文,藉著諸多文類作品的敘事,佐以眾多學術論文的評論,提點讀者在那些時空場域裏,塞萬提斯的真實人生發生瞭哪些事,而他的人、他的事又如何轉化為作品裏麵的人事物。

  而這隻是第一步。埃金頓認為自己並非提供塞萬提斯生平的原創知識,換言之,他爬梳更深、鋪陳更廣。埃金頓在稱許塞萬提斯的虛實並置、歸功他發明「小說」(fiction)的原創力時,自己也依樣模擬、建構虛實,用小說的文字本質「散文」將塞萬提斯其人其事的「實」和他的創作的「虛」對照融閤為一。我們讀完《發明小說的人》,發現埃金頓是全麵解讀且贊賞塞萬提斯的多元貢獻。西班牙作為西方第一個新興民族國傢,在所謂的「黃金世紀」(十六、十七世紀文藝復興與巴洛剋時期)的輝煌盛世下,塞萬提斯時不我予或生不逢時的弔詭命運,創作齣《堂吉訶德》這一部傳世經典,這樣的曆史、這樣的文學就極具魔幻寫實的本質。埃金頓旁徵博引,提齣證據,稱許塞萬提斯承先(青齣於藍勝於藍)並翻轉亞裏斯多德的《詩學》和霍拉斯的詩的定義,引導讀者具備「懸置懷疑」的能力,堅持「詩意的信仰」,而讓後世讀者閱讀理想與現實交錯戲耍的《堂吉訶德》,四百年也不厭倦。相對拉伯雷《巨人傳》的猥褻和惡作劇,塞萬提斯的諷喻更具人性與同理心。又如,麵對伊拉斯謨的《愚人頌》或摩爾的《烏托邦》,個中角色刻意針對權力和僞善的尖銳批評,吉訶德的傻子真話更顯得自然誠懇,就像傅柯的《瘋癲與文明》所言,吉訶德的瘋癲受到優遇且占據一個中心位置,形塑瞭情節糾紛和戲劇高潮。

  承先之外,埃金頓如數傢珍,將塞萬提斯「啓後」的貢獻更為宣揚落實:不隻是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復甦後,紛紛以塞萬提斯為師,浪漫主義的詩學也濡染瞭塞萬提斯和《堂吉訶德》的自由主義,筆鋒思維更見感性和想像力。席勒、蒂剋、施勒格爾均尊稱《堂吉訶德》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冒險又機智,歡笑又嚴肅,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謎猜。文學之外,埃金頓更將塞萬提斯的知性與智性以哲學和藝術的觀點詮釋。他認為晚塞萬提斯四十九年齣生的笛卡兒所提齣的「心物二元論」和「普遍懷疑」的論點,比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想像無限延伸,更具思考獨立性,絕對深受塞萬提斯的影響,而有《沉思錄》奠定他成為現代哲學之父的思想辯證。藝術這廂,埃金頓提齣委拉斯蓋茲(Diego Velázquez1599-1660)的曠世名畫《侍女圖》(Las meninas, 1656)為例,視為西班牙藝術思維上的塞萬提斯和《堂吉訶德》,畫傢兼具瞭觀者和作者的雙重身分,在兩相衝撞的空間主宰自我的「被看」與「看見」。究其原理,委拉斯蓋茲是透過鏡子繪畫,他畫齣鏡子映照齣來的人物,因此自己纔有可能透過鏡子走入畫布,而我們看畫的人,從畫布外看見瞭被畫且在繪畫的委拉斯蓋茲。十七世紀備受宮廷重用的禦用畫傢委拉斯蓋茲,無庸置疑,知道瞭前輩塞萬提斯的文字作品如何刻劃人物,他也試圖在同一塊畫布上建構他一人分飾兩角的世界。

  埃金頓從世界文學的角度看塞萬提斯,宏觀可喜;難能可貴地也勾勒瞭西班牙的敘事傳統和社會輪廓。塞萬提斯所處的西班牙黃金世紀時期,一方麵承襲義大利創作的傳統,即田園牧歌文類、薄伽丘和佩托拉剋等人的詩風;另一方麵流浪漢小說蔚為風尚,更盛行的則是戲劇的創作與演齣,此時期可稱是眾多文類百花齊放的時代。人稱「纔子中的鳳凰」(塞萬提斯稱他是「天生魔鬼」)的洛佩.德.維加(Lope de Vega, 1562-1635)就是國傢戲劇的靈魂,劇作數百、詩作數韆,一天可以寫成一個劇本上演,不管是宮廷劇院或野颱戲,主題環繞在英雄事蹟與名譽、名譽與復仇、西班牙曆史與宗教信仰、田園牧歌戀情,以及所謂的「鬥篷與劍」(Capa y espada)描述的貴族、婚姻糾紛、洗門風等情節,最後由國王、地方官或有力人士主持公道、曉以大義的喜劇結局。從洛佩.德.維加大受歡迎的現象可以窺知,文藝復興跨越到巴洛剋時期的西班牙社會,天主教的教義是行為最高規範,名譽(尤其女人的名節)更是一輩子的情操。由此可見,塞萬提斯在他的作品裏所秉持的也是這類社會共通的價值觀,從《加拉泰亞》展現的田園詩書寫與愛情相思的主題,到十二篇《訓誡短篇故事集》、扛鼎之作《堂吉訶德》,以及遺作《貝爾西雷斯和西希斯濛達曆險記》,塞萬提斯不斷地在愛情、信仰、教義、禮儀、名譽和國傢認同中掙紮拔河。這位後世譽為「纔子的王子」的塞萬提斯,他的傢族,從曾祖父(羅德裏戈)、祖父(鬍安)、父親(羅德裏戈)到他自己的兄弟姊妹(安德烈、羅德裏戈、路易莎、安德瑞亞、瑪德蕾納)和私生女(伊莎貝),拋妻棄子有之,與人不倫之戀有之,紅杏齣牆有之,官司牢獄有之,不幸早夭有之,奔波遷徙有之,屋漏偏逢連夜雨有之……,世代傢族風光日短,坎坷日長(日常),塞萬提斯的一生就如葛拉西亞(Jordi Gracia) 在《徵服諷喻》(La conquista de ironía)的傳記所提:「不斷地細數,不斷地細訴。」(contar y contar)塞萬提斯「生來也賤,多能鄙事」,工作要掂斤兩、數榖物,人生不如意事就化作扉頁「說故事」。所謂的光耀門楣,名譽這檔事,早在他齣生之前,祖父輩們已宣告他的飄泊慘澹人生。

  飄泊睏頓或是漫遊遷徙的本質,形塑瞭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過往有些評論將它說成「惡棍小說」,惡棍之流來自小說人物的性格行為。質言之,西班牙從第一本寫實流浪漢小說《托美思河上的小癩子》(1554),延展到兩部的《古茲曼.德.阿爾法拉契》(1599/1604),或是另類的流浪漢——烏貝達 (Francisco López de Úbeda)筆下的《女流浪漢鬍絲汀娜》(La pícara Justina, 1605); 塞萬提斯的《林柯奈特與柯達迪優》(Rinconete y Cortadillo, 1613),格貝多(Francisco de Quevedo)的《騙子外傳》(El Buscón, 1626)等等,大部分的角色都隻是圖個餬口過日子,盜亦有道。文學史上整體以創作文類而言,流浪漢小說一詞比較貼切,因為《堂吉訶德》就是流浪漢小說的集大成代錶作,戲謔人生、諷喻眾生、體驗下階層人物之民間疾苦是他們流浪旅行揮灑俠客豪情的寫真與悟道。

  「人生七十古來稀」,塞萬提斯走過生命七十年的歲月,彷彿也就像是個流浪漢。如果以埃金頓的分隔綫,塞萬提斯一五八○年以前看世界、一五八○年以後觀西班牙,他似乎是一直遇不到伯樂的韆裏馬。雖然有幾位知心好友在文壇與齣版上助他一臂之力,力道似乎總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綜觀塞萬提斯的創作,那精華、那刻骨銘心,依然來自一五八○年以前的種種際遇,這些際遇對大航海時期的霸權帝國西班牙而言,就是不斷地徵戰,不斷地蠶食鯨吞,不斷地擴張版圖,讓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國」。一個自認無敵的國傢一定要敗在「無敵艦隊」(1588)纔能看清真相,真的認輸(一蹶不振的癥結在於不肯認清輸的事實)。巴赫汀(Mijail M. Bajtin)在《小說的理論與美學》中點齣「戰爭是小說創作的主要與襯托主題」更佐證塞萬提斯創作素材的豐富其來有自。塞萬提斯沒能在西班牙的「武功」這班列車上以官銜璀璨發光,卻在「文治」的文壇上永垂不朽。生命最後的十年,他並非「諸法皆空、自由自在」,筆觸雖輕描淡寫說齣「閑來無事,鬱鬱寡歡,信手拈來,下筆成書」而成《堂吉訶德》,但也正是生命臻於成熟豐沛的時候,而有此叫人淚與笑一起發聲的傑作。我(們)也可以用七言詩概括他的人生奪標迢迢(條條)路:「齣師未捷臂先斷,遠離非洲階下囚,城內城外皆踉蹌,《堂吉訶德》以明誌。」埃金頓在《發明小說的人》六度提到小說的角色就是麵具,有瞭麵具,方能看到真實。由此可證,塞萬提斯用虛構的吉訶德當麵具,道盡他的真實人生。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全球文壇熱烈討論「世界書香日」的由來,並且同步紀念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逝世四百週年忌日。為瞭這個大事紀,的確有一些學者提前緻力鑽研書寫塞萬提斯的人生與創作,希望成為書市的亮點。埃金頓錶示花瞭四年工夫撰寫《發明小說的人》,希望寫一本受普羅大眾歡迎的書,彰顯塞萬提斯的貢獻,因為對美國人而言,塞萬提斯仍是十分陌生的作傢。不惟如此,在西班牙或西語世界,以塞萬提斯為主軸或傳記書寫的專書也非多數,彷彿印證塞拉(Camilo José Cela, 1916-2002)所說的:「塞萬提斯死瞭,吉訶德卻活起來瞭。」如今新近在書市流通的,就是埃金頓的《發明小說的人》,還有西班牙學者賈西亞.洛佩茲(Jorge García López)的《塞萬提斯:壁毯畫上的人》;葛拉西亞的《徵服諷喻》;路西亞.梅西亞斯(José Manuel Lucía Mejías)的《年輕的塞萬提斯》、《成熟的塞萬提斯》兩冊;阿爾巴.艾茲格拉(Alfredo Alvar Ezquerra)的《塞萬提斯:天纔與自由》。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埃金頓緻謝的一些塞萬提斯的傳記研究學者如亞斯特拉那.馬林(Astrana Marín)、拜倫 (William Byron)、卡納瓦喬(Jean Canavaggio)、麥剋羅裏(Donald P. McCrory)和麥坎卓剋(Melveena McKendrick)等人,和西班牙學者的研究資料與文獻來源的共通處隻有卡納瓦喬(Jean Canavaggio)的《塞萬提斯》,顯見新舊大陸學者對塞萬提斯研究的語言和國傢仍然有參酌偏選之處。

  審視埃金頓這部《發明小說的人》,全書他隻有在第一章〈創作與曆史〉提到巴赫汀。仔細閱讀巴赫汀的《小說理論》和《文本、對話與人文》的重要論述,已經可以讀到許多埃金頓在本書中探討辯證的議題,例如曆史詩學、小說的時空形式、小說中田園詩的時空、希臘文體的研究、拉伯雷作品的評析、長篇小說的修辭和笑的理論、感傷主義,尤其《小說理論》裏一個篇章〈騙子、小醜、傻瓜在小說中的功用〉,宛如埃金頓第六章〈牧羊人、騎士、貴婦〉的擬仿。雖然如此,埃金頓成功地融入瞭西班牙學者們著重的塞萬提斯的生平大事瑣事等際遇,這些傳記素材恐怕無人能勝過西班牙本土的研究,於是埃金頓的《發明小說的人》成為巴赫汀和葛拉西亞的閤體,完成一部他希望讀者「閱讀且受歡迎」的有理論肌理又有故事性的學術趣味專書。

  二○○五年《堂吉訶德》第一部四百週年慶時,我寫瞭幾篇文章和學術論文,二○一五年《堂吉訶德》第二部四百週年、二○一六年塞萬提斯逝世四百週年紀念時,又連續寫瞭幾篇文章。如今閱讀《發明小說的人》,倏忽想起三十年前(一九八八)我們那群西班牙文研究所學生跟著白安茂老師(Manuel Bayo, 1940-2005)翻譯塞萬提斯的《幕間短劇》(Entremeses)和羅貝.魯維達(Lope de Rueda)的《短劇》(Pasos),還每年輪番用中文演齣。那時候我們就在「演.譯」塞萬提斯和吉訶德的人生,他的短篇故事和幕間短劇是他人生片段的拼圖,每一塊都有他的經驗、他的痛苦、他的失落,而匯聚瞭宏偉的钜著《堂吉訶德》。三十年後,更深刻體會「你我都有點兒吉訶德」的深層意涵。「若沒有塞萬提斯,這世界將會如何?」埃金頓說:「無法想像。」

  為何塞萬提斯/吉訶德會亙久綿延數百年,益見豐饒不朽?因為愁顔騎士保有瞭西班牙最純真的希望與笑的理論:「壞天氣也要有好臉色。」(A mal tiempo, buena cara)讓生命的燭光繼續點燃。塞萬提斯是發明小說的人,而他,已經變成一部世界小說。
 
二○一八年八月二十日於颱北—北京旅途

圖書試讀

導言
 
局內與局外
 
一六○五年鼕天,發生瞭一件奇怪的事。全世界最強帝國的中心,在當時經濟衰退、政治停滯的背景下,人們竟然開始談論起一本書。這本書很快就銷售一空,漸漸地,能閱讀的人傳閱著這些破舊的書本;不識字的人,則開始聚集在旅店、村莊裏的廣場和酒館裏,聽彆人大聲朗讀書中的內容。
        這些幸運兒相互挨擠在磨損的木桌旁,手裏抓著盛瞭劣酒的杯子,在煙霧繚繞又溫暖的壁爐旁,聽著某個識字的好人朗讀書中的開場白,而內容並不是如史詩般的英勇事蹟、或贊美牧羊人之愛的抒情頌歌,也並未描繪聖人深受愛戴的殉道倒影,這些一飲而盡、擠上前找好位子的人,反而正是最早聽見這段不朽開場白的人:「在曼查(La Mancha)某處,地名我就不提瞭,不久之前住著一位紳士……」
沒過多久,微醺的群眾會因為書中主角遭殃而鬧堂大笑,這位主角也將成為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人物──一位蹣跚、衰老的低等貴族,癡傻到用大部分土地換來無數本騎士小說,「他沉浸在書裏,每夜從黃昏讀到黎明,每天從黎明讀到黃昏。這樣少睡覺,多讀書,他腦汁枯竭,失去瞭理性」。在這種狀態下,這位可憐的紳士有瞭這樣的念頭:
 
「天下瘋子從沒有像他那樣想入非非的。他要去做個遊俠騎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騎馬漫遊世界,到各處去獵奇冒險,把書裏那些遊俠騎士的形式一一照辦;他要消滅一切暴行,承當種種艱險,將來功成業就,就可以名傳韆古。」
       
這些第一次接觸到故事的聽眾全都捧腹大笑,聽著荒謬的古怪傢夥在他們的鄉間晃蕩,遇見的人很可能就是跟他們擠在一起聽故事的人,包括騾夫和洗碗女傭、農夫和妓女、理發師和旅館老闆等等。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