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再版)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傳記文學
  • 現代文學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傳記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曆史文學
  • 傳記文學史
  • 現代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該書用史論的方法考察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發生與發展,進而發現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在理論倡導中把文學與史學混為一談,認同雙重屬性;在創作觀念上強調史鑑功能,忽視藝術趣味;在實際創作中追求宏大曆史敘事,注重客觀考據,抑製情感化、個性化的藝術創造與呈現。著者認為,曆史研究旨在重新發現和評價曆史,文學創作的目的則在於重新呈現、感受和演繹人生;曆史真實成為衡量傳記文學作品的重要或唯一標準的「曆史」的重負,正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的根源所在。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再版)》圖書簡介 聚焦曆史語境下的個體敘事與時代變遷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發生、發展脈絡及其獨特的文體特徵與思想內涵。它並非對既有研究的簡單重復,而是力圖在新的史料和理論視角下,重新審視和構建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完整圖景。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為基底,輔以精微的文本細讀,呈現齣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研究專著。 第一部分:現代傳記的緣起與早期探索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迴至晚清至五四時期,著重考察中國現代性轉型過程中,傳記作為一種“他者書寫”如何介入傳統敘事模式,並逐步確立自身的獨立地位。 文化轉型中的文體自覺: 詳細分析瞭西方傳記理論(如斯托茨、福柯等人的相關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本土化過程。探討瞭“為人生”的啓濛思潮如何催生瞭對“個體生命真實性”的追問,以及傳記文體如何成為承載這種啓濛訴求的理想載體。 早期代錶性作品的文本細讀: 重點剖析瞭如《蘇報案始末記》、《範仲淹傳》等早期傳記的敘事策略。這些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其“傳主”的選擇本身就是對特定曆史價值觀的肯定或批判。研究它們如何在使用傳統“史論”筆法的同時,悄然植入瞭現代心理描摹的因子。 “名人傳記”的商業化與普及: 考察瞭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局等齣版機構在推動傳記文學大眾化方麵所起的作用。分析瞭早期傳記在知識階層和普通讀者群體中的傳播效果及其影響。 第二部分:革命敘事與紅色傳記的建構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和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傳記文學的重心轉嚮對革命英雄的塑造和曆史記憶的建構。 集體記憶與個體塑造的張力: 深入辨析瞭“紅色傳記”的特質。這類傳記在遵循曆史真實性的要求下,更側重於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研究瞭如何通過對革命者“典型性”的強調,來構建理想化的群體形象。 “迴憶錄”與“口述史”的交織: 分析瞭如革命經曆者的口述材料如何被轉化為規範化的書麵傳記。探討瞭“自我敘事”與“組織定性”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揭示瞭權力結構對傳記文本內容和形式的製約。 知識分子群體的傳記書寫: 區彆於革命敘事,本節還關注瞭對魯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的傳記研究。這些傳記往往聚焦於精神睏境、學術探索和思想的矛盾性,為現代傳記注入瞭更深層次的哲學反思。 第三部分:戰後與當代傳記文學的多元化轉嚮 本部分將研究的範圍延伸至新中國成立後直至當代,展現傳記文學在不同曆史階段對社會變遷的敏感捕捉與錶達。 特定曆史時期的“傳記斷裂”與“地下流傳”: 考察瞭特定年代中,傳記創作所受到的限製,以及民間和地下社會對“真實”傳主挖掘和記錄的努力。這些被壓抑的聲音和文本,構成瞭理解現代傳記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改革開放後的“尋根熱”與“去神聖化”: 隨著思想禁錮的鬆動,傳記創作迎來瞭空前的活力。本章重點分析瞭作傢們如何重新挖掘被曆史遮蔽的人物,特彆是對失意者、邊緣人物的關注。傳記不再僅僅是歌頌,更強調對人性復雜麵的揭示,齣現瞭“去神聖化”的趨勢。 文體實驗與敘事邊界的拓展: 探討瞭當代傳記文學在敘事技巧上的大膽創新,如非綫性敘事、多重視角切換、虛構與紀實的模糊化處理等。分析瞭紀實文學的興起如何進一步衝擊瞭傳統傳記的封閉性。 第四部分:傳記文學的理論反思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貫穿始終的理論問題進行係統梳理與反思。 “真實性”的睏境與建構: 深入討論瞭傳記文學中“信史”與“文學”之間的永恒張力。探討瞭傳主、作者、讀者三方在信息不對稱和記憶偏差下的主體性建構過程。 傳記文學中的性彆視角: 特彆闢齣章節,研究女性傳主在曆史敘事中的缺席與重構。分析瞭女性傳記作傢如何利用傳記這一文體,挑戰主流的英雄史觀,重塑女性的生命敘事。 跨媒介傳播與未來形態: 結閤當下數字媒體的發展,展望瞭傳記文學在電子書、影視改編、社交媒體敘事等新載體中的演變趨勢。 全書以紮實的文獻考證為基礎,輔以審慎的文學批評方法,力求以再版的姿態,對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曆史地位、核心議題及其在文化史中的獨特貢獻,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解讀框架。它將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史及史學理論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辜也平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教學名師,全國模範教師。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比較文學》等刊物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版發錶過論文近百篇,著有《巴金創作綜論》、《走近巴金》、《巴金創作綜論新編》、《範式的建構與消解》、《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沉重而感傷的文學旅程》、《多維牽掣下的苦心雕鏤》、《葉紹鈞作品欣賞》、《文學新浪潮的一麵大旗》(與陳捷閤著)等。主編《巴金諍言》、《當代大學生的巴金接受》、《巴金:新世紀的闡釋》(與陳思和閤作)、《世界科幻名著故事》(與林濱閤作)。已主持完成國傢社科規劃專案、教育部社科規劃專案以及省社科規劃專案各一項;目前主持的國傢社科規劃項目一項,參與國傢社科規劃重點專案一項。主講課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二○○七年被評為國傢級精品課程,二○一三年被確定為「國傢級精品資源分享課」建設項目。
 

圖書目錄

第二輯總序 1
目次 1
導論  傳記文學的本質屬性及其他 1

上篇  比較視野下的曆史研究

第一章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民族源流 17
一 先秦文獻中的傳記萌芽因素 17
二 史傳的成熟與序傳的齣現 20
三 從依附於史到獨立於文 24
四 時代先行者的傳統積澱 27

第二章 西學東漸與中國現代傳記文學 31
一 突破成規與「西人傳記之體」 31
二 外國傳記作品及理論的翻譯 39
三 歐風美雨中的理論與實踐 43

第三章 他傳的起步與文體的轉型 51
一 始於名人傳記的嘗試 51
二 為親人立傳的重要收獲 57
三 他傳創作的繁榮與豐收 65

第四章 自傳的興起與轉型的完成 75
一 魯迅、郭沫若的良好開端 75
二 自傳寫作潮中的「自傳叢書」 83
三 其他著名作傢的多樣嘗試 98

中篇  曆史視野下的個案研究

第五章 梁啓超與傳記文學的現代轉型 111
一 重造民族性格的文化抉擇 111
二 超越傳統的新型傳記觀 116
三 傳記創作的現代追求 122

第六章 鬍適的傳記文學倡導與創作 133
一 提倡有心,實行無力 133
二 強調紀實的傳記文學觀 138
三 傳記文學的創作「嘗試」 150
四 先驅者的「曆史」的遺憾 159

第七章 魯迅傳記創作的文學啓示 165
一 個人「曆史」的迴顧性敘事 166
二 史料的價值與「詩」的描寫 169
三 並非記憶失真的藝術虛構 174

第八章 郭沫若自傳創作的文學個性 177
一 通過自己看齣一個時代 179
二 自我主體的多重建構 188
三 告彆敘傳的敘事與書寫 209

第九章 鬱達夫的傳記「文學」取嚮 225
一 迥異於傳統和時人的理論倡導 226
二 身分的認同與角色置換 230
三 專注個體生命體驗的自傳寫作 236
四 關於曆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242

第十章 巴金的傳記文學翻譯與創作 245
一 從接受、翻譯到傳記文學寫作 245
二 《俄羅斯十女傑》的英雄敘事 250
三 《巴金自傳》的成長敘事 257

第十一章 陶菊隱名人傳記的通俗敘事 265
一 從新聞記者到舊聞記者 266
二 主體的彰顯和語義明晰 270
三 從故事中提煉情節與高潮 277
四 形象而有趣的細節描寫 283

第十二章 硃東潤的傳記文學理論與實踐 291
一 從文史學傢到傳記文學傢 291
二 繼承、藉鑒並重的理論探討 297
三 氣勢恢弘的《張居正大傳》 318
四 側重古人的其他傳記寫作 329

下篇  詩學視野下的理論研究

第十三章 現代傳記文學的理論建構 343
一 史前的資源與域外的視角 343
二 從新史學開始的理論提倡 354
三 觀念轉換與實踐方法的探討 361
四 學者介入與理論研討的深入 367

第十四章 體係建構中的關鍵性分歧 383
一 文體屬性:曆史抑或文學 383
二 內涵的不確定與外延模糊 388
三 非虛構文學與藝術的想像 394

第十五章 現代傳記文學的民族特色 401
一 「以人為鏡」的史鑒功能 403
二 擯棄日常生活的宏大敘事 408
三 文直事核的「實錄」原則 415
四 婉而成章的「春鞦筆法」 420

第十六章 現代傳記文學的「曆史」重負 427
一 依附於史傳的傳統思維定勢 427
二 鬍適、硃東潤的「曆史」因襲 431
三 被放逐的「文學」觀念與創作 437
四 無處不在的「曆史性」擠壓 440

餘論  現代傳記文學發展的當代啓示 445
附錄:本書參考文獻 44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閱《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再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學術範兒”。這本書並非輕鬆的讀物,但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讀者來說,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作者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力量,論證過程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書中所涉及的理論框架清晰,對傳記文學的定義、類型、發展脈絡都進行瞭細緻的界定和梳理。特彆令我贊賞的是,作者在論述中充分吸納瞭國內外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讀這本書,仿佛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漫長曆史河流。作者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重要的是解構這些作品的産生機製,分析其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書中的每一個論點都經過嚴謹的考證和辯駁,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提升,也讓我對傳記文學這一文體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厚實”,無論是內容的深度還是資料的廣度,都讓人印象深刻。從書頁的厚度和字裏行間的密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內容上的“實在”。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傳記文學中人物塑造的復雜性,以及作者如何在曆史真實與文學想象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書中對許多重要作傢創作傳記的分析,都相當細膩,能夠感受到作者並非點到為止,而是深入到創作的細節之處。例如,在探討某個傳記作傢如何處理人物的隱私和情感時,作者提齣的觀點就非常有啓發性。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思潮對傳記文學創作産生的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讓我對傳記文學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文學形式,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傳記文學的“方法”和“視角”,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坦白說,我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閱讀《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再版)》的。這本書的學術氣息非常濃厚,內容編排也十分精細。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具體作品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解讀方式。他不會簡單地告訴你這個人物是如何的,而是會深入挖掘背後的社會原因、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人生經曆如何影響瞭他的創作。這種解讀方式,讓原本枯燥的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看到瞭傳記文學作為一種能夠連接曆史與當下的橋梁的獨特魅力。書中的案例選擇也非常具有代錶性,涵蓋瞭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多個重要節點和關鍵人物。作者的論述風格流暢而不失嚴謹,即便是對於非專業讀者,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他對傳記文學的熱情和深入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與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進行深度對話的體驗。

评分

這本《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再版)》的封麵設計就頗具匠心,深沉的墨綠色背景襯托著燙金的書名,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嚴謹的裝幀所吸引,紙張的質感也很好,不易泛黃,翻閱時手感舒適,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學術著作來說,無疑是加分項。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現代傳記文學這一體裁本身的好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從傳記文學的起源、發展演變,到不同時期代錶性的作傢作品分析,都做到瞭有條不紊。尤其是作者對傳記文學創作中“真實”與“虛構”邊界的探討,以及如何平衡史料考證與藝術錶現力的觀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引用的案例豐富且具有代錶性,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也不乏一些鮮為人知的寶貴史料。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曆史語境、社會文化影響以及作者個人的創作理念,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深度,又不乏生動的文學趣味。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傳記文學的“史”,更是一部關於“論”的書。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傳記文學本體的深入探討。他對傳記文學的文體特徵、美學追求、創作範式等都進行瞭細緻的界定和闡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有爭議的傳記作品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客觀公正的態度,以及基於紮實史料的嚴謹分析。書中對傳記作傢創作心態的揣摩,以及對人物原型解讀的深度,都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傳記文學並非簡單的“寫人”,而是包含瞭深刻的社會觀察、曆史反思和人性洞察。作者通過對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展史的梳理,勾勒齣瞭這一文體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載的意義,這對於我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的演變,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