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段時間,我看書的時間遠不及使用手機滑社群軟體來得多,直到有一天,我重新拿起許久之前購買,卻一直未翻開閱讀的書來讀,然後那種全心全意投入作者創造的世界,加入自己想像力,沒有極限的快樂感,又迴到我的腦中。直到那時,我纔真正理解到,這輩子是離不開書瞭。就像當紅歌手卡蜜拉‧卡貝羅(Camila Cabello) 那首 〈Never be the Same〉,“Just like nicotine, heroin, morphine. Suddenly, I’m a fiend and you’re all I need. All I need. Ooh, yeah, you’re all I need…” (就像尼古丁、海洛因、嗎啡一樣,我瞬間迷上你,而你就是我的全部)。當然,本書絕對起不瞭如毒品般的作用,但希望大傢在閱讀本書時,能從中找到一些最初喜歡上看書的那種感覺。
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有一次被問道,如果被睏在無人荒島會想要有什麼書在身邊,他迴答說是《湯馬士實用造船指南》。這麼辛辣的迴應或許令人會心一笑,不過這就錶示做「荒島唱片選」的時候不會再來找他瞭。然而,卻斯特頓的妙語確實提醒我們一件事,雖是明擺著卻常被人們遺忘,也就是說,「書」並不必然指的是「偉大的文學作品」或者「你一直想要讀,但卻沒有時間、沒有勇氣著手進行的那種小說」。一本書可以更實用得多,可是對於西方社會曆史的重要性卻很廣。 就拿歐幾裏得(Euclid)寫的《幾何原本》為例,這是兩韆多年前寫成的經典教科書。大概很少有書蠹會在工作一整天之後,還帶著歐幾裏得的作品上床,可是《幾何原本》的影響力難以估量(如此嚴肅的主題,還真有點超乎預期)。同理,大概少有讀者會在夜裏帶約翰遜(Samuel Johnson)博士的《字典》去泡個熱水澡,然而打從他之後所寫成的字典,不論美國的《韋氏字典》還是《牛津英文字典》的驚天動地成就,或多或少都受它啓迪。這一類的書反映瞭齣版當下的時代,並且也協助形塑之後的文化與智識發展道路。這就是本書要談的主題。
事實上,《愛書人的神奇旅行》就是要探索,並試圖解釋,若乾睏惑我許久的圖書相關問題。其中有一些,我之前已在個人部落格「趣味文學:文學趣味典藏」(Interesting Literature: A Library of Literary Interestingness)試過要給答案。不過大多數,尤其是和非文學類文本有關的那些,都是本書新寫。歐幾裏得做瞭什麼事,那麼創新,那麼重要?科幻小說是不是曾經能夠正確預測未來?第一本廚藝書是誰寫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真是一群假正經不成?還有,他們的小說真的避開性事不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