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學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再版)

中英文學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英文學交流史
  • 文學交流
  • 文化史
  • 中西文化
  • 比較文學
  • 文學史
  • 中英文學
  • 文化交流
  • 曆史
  • 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作者從事中英文學關係研究近二十年的集成性著述。導論涉及中英文學交流的跨文化思考及學術史考察。第一、二章呈現十四至十八世紀中英文學交流進程。第三章討論十九世紀中英文學交流,包括中國文學在英國的流播、英國作傢筆下的中國書寫、近代中國的英國形象及英國文學譯介等。第四章討論中國文學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傳播與影響,涉及中國古典文學及現代文學作品的英譯評述。第五章關注二十世紀上半葉英國作傢的中國題材創作,詳細討論瞭十位英國作傢通過中國書寫展示的中國形象問題。第六章展示英國文學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的譯介傳播及影響狀況,包括近現代中國作傢以及重要團體流派引進介紹英國文學的足跡。附錄為中英兩國文學交流重要史實的編年。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假想的、主題與“中英文學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再版)”完全不相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 --- 巨著聚焦:《冰川之下:北極圈的生態變遷與人類生存韌性》 ISBN: 978-7-5086-XXXX-X 作者: 艾倫·莫裏森(Alan Morrison),資深極地生態學傢、人類學傢 譯者: 李曉雯 齣版社: 寰宇地理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全彩高清攝影圖集與珍稀手繪地圖 頁數: 890頁 內容簡介 《冰川之下:北極圈的生態變遷與人類生存韌性》是一部跨越數十年野外考察與深入研究的裏程碑式巨著。本書並非僅僅記錄環境變化的數據,而是以宏大的人文關懷和紮實的科學論證,描摹齣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北極圈——在二十一世紀初所經曆的劇烈且不可逆轉的生態重塑過程,並深入剖析瞭世代棲居於此的本土族群,如何在氣候劇變、資源衝突和全球化衝擊下,展現齣令人震撼的生存智慧與文化韌性。 本書結構宏大,內容涵蓋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前沿領域,旨在為全球政策製定者、科研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地球未來命運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深刻且充滿情感共鳴的北極“生命報告”。 第一部分:融化的基石——氣候動力學與地貌重塑(約250頁) 本部分聚焦於北極氣候係統的復雜性與快速失衡。作者莫裏森教授以其在格陵蘭冰蓋、楚科奇海域和斯瓦爾巴群島多年的監測數據為基礎,清晰揭示瞭“北極放大效應”的內在機製。書中詳細闡述瞭多年凍土融化(Permafrost Thaw)如何引發“碳炸彈”效應,釋放齣遠超預期的溫室氣體,形成一個難以逆轉的反饋循環。 冰蓋的呼吸: 深入分析瞭雅各布港冰川(Jakobshavn Glacier)的消融速度,並引入瞭創新的衛星雷達乾涉測量技術,重建瞭過去五十年冰川運動的三維模型。 海洋酸化與生物泵: 探討瞭北冰洋海水pH值下降對浮遊生物生態鏈的毀滅性影響。書中收錄瞭作者團隊在北極點附近采集的深海沉積物樣本分析,揭示瞭海洋酸化對鈣化生物種群數量的嚴重擠壓。 地貌的重構: 特彆關注瞭凍土融化導緻的地麵沉降(Thermokarst)現象。通過大量的實地照片和地質剖麵圖,讀者可以直觀地看到村莊地基的傾斜、道路的斷裂以及湖泊的消失與新生,直觀感受地貌變化的速度與無情。 第二部分:生命的遷徙與重組——北極生物多樣性的危機(約300頁) 北極生態係統以其高度特化的物種著稱,本部分是全書中最具生態學深度和視覺衝擊力的篇章。莫裏森教授將筆觸從宏觀氣候轉嚮微觀生命,探討瞭物種適應、遷移與滅絕的邊緣博弈。 頂級捕食者的睏境: 以北極熊(Ursus maritimus)的生存壓力為例,分析瞭海冰覆蓋麵積減少對其捕獵效率的直接影響。書中詳細記錄瞭多個種群的體重下降率和繁殖成功率的下降麯綫,並對比瞭不同海域(如白令海峽與巴芬灣)種群的差異化適應策略。 “南方來客”的入侵: 氣候變暖使得溫帶物種嚮北遷移,與本土物種産生瞭前所未有的競爭和疾病傳播。書中首次係統記錄瞭紅狐(Vulpes vulpes)嚮北極狐(Vulpes lagopus)傳統領地的侵占,以及新的寄生蟲和病毒如何跨越氣候邊界。 海洋的無聲變化: 重點關注瞭鱈魚、北極鱈魚(Boreogadus saida)以及各種海鳥的食物來源——磷蝦和橈足類的地理分布變化。作者通過聲納探測數據,描繪瞭一幅海洋食物網自下而上被顛覆的圖景。 第三部分:人類的足跡與韌性——因紐特、薩米與科學前哨站(約340頁) 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對北極原住民(特彆是因紐特人和薩米人)生活方式、文化變遷與韌性研究的深入挖掘。莫裏森教授作為人類學傢,成功地將冰冷的數據與鮮活的口述曆史相結閤。 傳統知識的價值重估: 通過與多代薩米馴鹿牧民的長時間訪談,展現瞭他們如何利用對雪況、風嚮的韆年積纍的知識來應對新型的“雨夾雪事件”(Rain-on-Snow Events),以及這些傳統知識在現代預警係統中的潛力。 狩獵文化的轉型: 詳細記錄瞭阿拉斯加北部因紐特社區在海冰條件變得不可預測後,狩獵路綫的改變、工具的迭代(從皮劃艇到改裝雪地摩托),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壓力和身份認同的掙紮。 資源開發的雙刃劍: 隨著海冰退縮,北極航道(如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的商業化前景日益明朗。本書對能源開采、礦産勘探對原住民社區帶來的經濟機遇和文化破壞進行瞭平衡的審視,特彆分析瞭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對神聖土地和傳統遷徙路徑的不可逆影響。 新一代的“冰上學者”: 記錄瞭本土青年一代如何將傳統知識與現代技術(如GPS追蹤、無人機測繪)相結閤,成為氣候變化研究的積極參與者和文化傳承的堅定守護者。 結語:麵嚮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約50頁) 作者在結語部分,並未提供簡單的樂觀或悲觀結論,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哲學和倫理問題:我們如何在全球尺度上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在文化喪失與生存需求之間,誰應擁有最終的決定權?《冰川之下》最終呼籲的,不是對北極的“拯救”,而是對人類自身在地球係統中定位的反思,強調理解與尊重當地的生存智慧,是應對全球危機的關鍵一步。 --- 推薦人群: 地理學、氣候科學、人類學、環境政策、國際關係研究人員;關注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的讀者;對極地文化和自然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特色: 全書配有超過200幅作者親赴現場拍攝的、極具震撼力的彩色照片,並附贈一套由北極理事會授權的、展示關鍵海域冰層厚度變化的珍貴曆史地圖集。本書已獲得XX年度“全球環境紀實文學奬”提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桂錄


  一九六七年生,江蘇泰州人,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點學科負責人,文學院副院長,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華文學傳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傢。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學術領域為中英文學關係與英語文學思想史研究,齣版學術專著十餘種,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

圖書目錄

第二輯總序 1

導論 中英文學交流的跨文化思考與學術史考察 1
第一節 異域文化之鏡:他者想像與欲望變形—關於英國作傢與中國文化關係的思考 1
一 約翰牛眼中的約翰.查納曼 1
二 異域文明及其欲望變形 13
三 在雙方的對話中認識自己 18
四 「中國不是中國」:他者想像與文化利用 21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西傳英國的曆史文化語境及價值意義 25
一 英國漢學的發展曆程與中國古代文學西傳英國的語境 25
二 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西傳英國的學術意義 36

第三節 中國的英國文學學術史研究:視野、方法與路徑 40
一 學術史研究三調:文獻、學術、思想 40
二 關於英國文學學術研究史的初步思考 43
三 英國文學研究的實學視角與比較視域 48
四 英國文學研究的課題思路有待開拓 52

第四節  中英文學交流史研究的曆史進程及幾點思考 62
一 學術前輩的開闢 63
二 學界時賢的拓展 71
三 交流史研究的幾點思考 81

第一章 十四至十六世紀:中英文學初識 91
第一節 濛古西徵與中英兩國的早期接觸 91
一 濛古大軍西徵影響歐人構想中國 91
二 英人著述開始涉及中國事物 93

第二節 英國中世紀想像性遊記裏的中國印象 95
一 《遊記》的價值與意義 95
二 《遊記》作者及寫作諸問題 98
三 《遊記》裏的中國形象 102

第三節 「契丹探險」與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作品裏的中國題材 106
一 「契丹探險」計畫與東方誘惑 106
二 倫敦齣版中國題材譯著 109
三 英人首次提及中國文學 110
四 英國作品裏的中國題材 111

第二章 啓濛時期(十七至十八世紀)的中英文學交流 115
第一節 明清之際中國人眼裏的英國印象 115
一 「諳厄利亞」與明清士人的英國知識 115
二 馬嘎爾尼使團訪華與清乾隆年間的英國印象 118

第二節 中國文化西傳與英國譯介中國文學的開始 120
一 中國知識論著的大量英譯 120
二 英國早期漢學傢編譯中國文學作品 126

第三節 英國作傢筆下的中國題材書寫與文化利用 130
一 羅伯特.勃頓眼裏的中國文明 131
二 英國散文體作品裏的中國知識 134
三 約翰.韋伯贊譽中國文明 135
四 威廉.坦普爾著述中的中國題材 137
五 「中國人信劄」與文化利用 141
六 英國作傢筆下的負麵中國形象 146
七 約翰遜博士稱贊中國道德觀念與政治製度 150
八 倫敦舞颱上的中國戲與報刊文學裏的中國知識 153
九 《趙氏孤兒》的英國之行 156
十 英國詩人筆下的賢官李白 160
十一 英國作傢筆下的東方故事 161

第三章 十九世紀的中英文學交流 165
第一節 中國文學在英國的流播及影響 165
一 理雅各之《中國經典》和《中國聖書》譯介 165
二 德庇時譯介中國文學 181
三 翟理斯的中國文學譯介 191
四 其他漢學傢譯介中國文學 210

第二節 英國作傢筆下的中國題材及中國形象 218
一 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之後的中國旅行記 218
二 英國浪漫作傢的異國情調及中國印象 222
三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作傢作品裏的負麵中國形象 243
四 奧斯卡.王爾德對道傢思想的心儀與認同 251
五 托馬斯.卡萊爾對儒傢政治的採擷與利用 264

第三節 清代中後期英國在中國的形象 273
一 阿美士德使團訪華與嘉慶道光年間的英國印象 273
二 清廷外交官、旅英中國人等關於英國的遊記 278
三 晚清詩歌裏的英國形象 288

第四節 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之英國文學譯介 301
一 英國詩人之最初介紹 301
二 莎士比亞的最初引進 305
三 英國小說的最初譯介 307

第四章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英文學交流(一):中國文學在英國 313
第一節 翟理斯《中國文學史》:對中國文學的總體觀照 313
一 英語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 313
二 翟氏《中國文學史》的內容及文體分類模式 315
三 翟氏《中國文學史》的漢學特色 320

第二節 阿瑟.韋利的中國文學譯介 322
一 阿瑟.韋利的漢學成就及翻譯策略 322
二 阿瑟.韋利的中國詩歌小說翻譯 330
三 阿瑟.韋利的中國三大詩人傳記 336
四 阿瑟.韋利的中國古代思想研究 340

第三節 中國古典詩文、小說的英譯概覽 343
一 中國古典詩文的英譯 343
二 中國小說話本的英譯 356

第四節  中國古典戲劇的英譯 364
一 中國古典戲劇英譯概觀 364
二 熊式一的英文劇本《王寶川》 368
三 阿剋頓與阿靈頓閤譯《中國名劇》 372

第五節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英譯 381
一 中國現代詩歌的英譯 381
二 中國現代小說的英譯 389

第五章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英文學交流(二):英國作傢的中國題材創作 397
第一節 華人移民與托馬斯.柏剋的中國城小說 397
一 托馬斯.柏剋的「中國城」小說 397
二 托馬斯.柏剋小說裏的中國人形象 402

第二節 傅滿楚:薩剋斯.羅默筆下的惡魔式中國佬形象 407
一 危險邪惡的天纔傅滿楚博士 407
二 傅滿楚:「黃禍」的化身 414
三 西方殖民帝國認知網路中的形象傳播 416

第三節 西方文明的良藥:迪金森對中國文明的美好信念 421
一 迪金森:「我上輩子是一個中國佬」 421
二 迪金森所創造的烏托邦中國圖景 425

第四節 中國畫屏上的風景:毛姆作品裏的中國形象 433
一 《人性的枷鎖》裏的中國人宋先生形象 434
二 暮色裏消逝的東方神奇與奧秘 437
三 毛姆筆下在華英人的傲慢與偏見 445

第五節 愛美者的迴憶:哈羅德.阿剋頓筆下的中國題材 449
一 「精神的現代病」和東方救助中的愛與憾 450
二 東方救助與西方的文化利用 459

第六節 心目中的理想國:I. A. 瑞恰慈與中英文學交流 461
一 懷抱終身中國夢想的新批評傢 463
二 包容詩與儒傢的中庸之道 466
三 孟子論心與詩歌的多義性 470
四 瑞恰慈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 475

第七節 威廉.燕蔔蓀的中國經曆及詩歌裏的中國經驗 481
一 燕蔔蓀:中國每個地方都叫人留戀不已 482
二 聯大學子心目中的劍橋詩人形象 484
三 燕蔔蓀詩歌裏的中國經驗 487

第八節 奧頓、衣修伍德:英國作傢眼裏的中國抗戰風雲 495
一 兩位英國作傢的中國之行及其影響 496
二 《戰時》組詩: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思考 502
三 奧頓詩篇裏的中日戰爭境況 505

第九節 顛覆與建構:喬治.奧威爾創作中的中國元素 508
一 奧威爾認知中國的途徑 509
二 「東方樂土」:心靈的烏托邦 513
三 「上海」:反帝政治理想的呈示 518
四 「中國佬」:種族主義形象的解構 525
五 「東亞國」:極權主義形象的建構 530

第六章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英文學交流(三):英國文學在中國 535
第一節 文學因緣:王國維與英國文學 535
一 「英國近代小說傢中之最有特色者」斯蒂文森 536
二 「描寫客觀之自然與客觀之人間」的莎士比亞 540
三 「語語皆格言」的培根 545
四 「主觀之詩人」拜倫 549
五 生百政治傢,不如生一大文學傢 553

第二節 林紓與英國文學 556
一 林譯《迦茵小傳》的文學價值與影響 557
二 林譯《撒剋遜劫後英雄略》評述 561
三 文學因緣:林紓眼中的狄更斯 566

第三節 中文報刊上的英國作傢專號 577
一 孫毓修《歐美小說叢談》最早集中介紹英國作傢 577
二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 579
三 約翰.彌爾頓(1608-1674) 583
四 奧立維.哥爾斯密(1728-1774) 584
五 威廉.布萊剋(1757-1827) 585
六 羅伯特.彭斯(1759-1796) 589
七 瓦爾特.司各特(1771-1832) 591
八 薩繆爾.柯勒律治(1772-1834)、查理斯.蘭姆(1775-1834) 592
九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 592
十 波西.比希.雪萊(1792-1822) 594
十一 約翰.濟慈(1795-1821) 598
十二 查理斯.狄更斯(1812-1870) 601
十三 馬修.阿諾德(1822-1888) 604
十四 但丁.羅賽蒂(1828-1892)和剋裏斯蒂娜.羅賽蒂(1830-1894) 605
十五 托馬斯.哈代(1840-1928) 606
十六 蕭伯納(1856-1950) 607
十七 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 609
十八 英國婦女與文學專號 610
十九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 614
二十 詹姆斯.喬伊絲(1882-1941) 615
二十一 D. H. 勞倫斯(1885-1930) 616
二十二 英國文壇十傑專號 619

第四節 文學研究會作傢與英國文學 619
一 周作人譯介英國文學 620
二 茅盾與英國文學 622
三 王統照與英國文學 627

第五節 創造社作傢與英國文學 633
一 田漢、鬱達夫譯介英國文學 633
二 郭沫若與英國文學 636

第六節 新月派詩人與英國文學 642
一 徐誌摩與英國文學 642
二 聞一多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 657
三 硃湘與英國文學 672
四 梁遇春、邵洵美與英國文學 683

第七節 學衡派同仁與英國文學 688
一 學衡派與華茲華斯〈露西組詩〉(其二)的譯介策略 688
二 吳宓與英國文學 699

第八節 旅英作傢與英國文學 712
一 老捨與英國文學 712
二 蕭乾與英國文學 729
附錄一:中國與英國文學交流大事記(1266-1950) 757
附錄二: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821
後記 89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讓我一眼就覺得它蘊含著深厚的學術底蘊。我平時對曆史類書籍就情有獨鍾,尤其是涉及文化交流的部分,總覺得那裏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這本書的副標題“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更是點明瞭時間跨度,這幾乎涵蓋瞭近代以來中西方文明互動最頻繁、最關鍵的幾個時期。我想象著,從地理大發現開始,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再到近代列強的湧入,這中間一定發生瞭無數精彩的碰撞與融閤。我期待著作者能以一種宏大的視角,梳理齣這些曆史脈絡,展現齣不同時代背景下,兩國文學在思想、形式、題材等方麵是如何相互影響、藉鑒甚至衝突的。這本書的再版,也側麵說明瞭其價值和生命力,一定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內容是紮實的,研究是深入的。我希望它能填補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空白,讓我對東西方文學的交融有一個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思想火花感到著迷,特彆是當它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之間時。這本書的名字,直截瞭當地點齣瞭“中英文學交流史”這個主題,讓我心頭一動。我想,它講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作品翻譯或引進,更應該是思想的傳遞、審美的啓迪,甚至是價值觀的碰撞。十四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變革的時代。從最初的零星接觸,到後來的全方位交流,這種互動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文學作品又是如何成為承載和傳播這些思想的載體?我很好奇,在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細節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哪些傑齣的翻譯傢、文學批評傢,以及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讓我得以窺探中西方文學精神世界的奇妙對話,感受那些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深刻聯結。

评分

這本書的 title 透露齣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但同時“文學交流史”又帶著一絲浪漫和人文的光輝。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這幾百年間,世界的格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西方之間的互動也經曆瞭跌宕起伏。我一直覺得,文學是承載一個民族靈魂的重要載體,而當不同民族的文學發生碰撞時,就如同兩股思想的洪流匯聚,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這本書是否會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探討這種交流是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展開的?又有哪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人們的認知和審美?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那段漫長的歲月中,東西方的文學是如何跨越語言的障礙,抵達彼此的心靈,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對文學的理解。

评分

作為一個對文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能夠勾勒齣宏大敘事,又能深入挖掘細節的作品所吸引。《中英文學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再版)》這個書名, immediately 抓住我的眼球。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十四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正是中西方文化進行大規模、多層麵交流的關鍵時期。我設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梳理瞭從早期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文學種子,到近代西方思潮湧入中國,再到中國文學在西方引起關注的整個過程。書中是否會詳細探討特定時期內,哪些文學作品在兩國之間産生瞭深遠影響?又有哪些作傢,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成為瞭這場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這種交流的具體錶現形式、內容和意義,以及它對雙方文學發展所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评分

對於任何一位對曆史和文化有好奇心的人來說,《中英文學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紀中葉)(再版)》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潛力。十四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這似乎是一個巨大的時間寶箱,裏麵蘊藏著無數關於人類文明互動的奧秘。我無法想象,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如何在文學的領域裏相互探索、試探,甚至融閤。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期待著能夠一窺究竟,瞭解那些曾經發生在幕後的故事。它是否會講述,在那個相對隔絕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有限的渠道接觸到異域的文學作品?又或者,在近代以來,隨著西方世界的湧入,中國文學如何吸收外來養分,同時又如何嚮世界展現其獨特的魅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並感受到跨文化交流所帶來的深邃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