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

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詩學
  • 詩論
  • 文學理論
  • 中國文學
  • 文化研究
  • 經典
  • 再版
  • 學術著作
  • 詩歌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立足於中國詩學理論發展的實際過程,抓取「誌」、「情」、「象」、「境」、「神」五個根本性的範疇,追索它們的發展演變和相互聯係,從而切實地建構起瞭傳統詩歌美學的基本框架。作者無論是論證詩學本題還是旁及其他領域,都能做到探源溯流,闡精發微,故而言之鑿鑿,新見間齣,使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詩學史綱》: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派或時期的深入剖析,而是力圖以宏大的視野,勾勒齣中國詩學思想發展的完整脈絡與內在邏輯。它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古代畫捲,引導讀者從上古的吟詠遺風,曆經先秦的理性萌芽,漢魏風骨的初具規模,到唐宋盛期的輝煌璀璨,再至近現代的思潮激蕩。全書旨在構建一個清晰的、可供參照的“詩學坐標係”,使讀者能夠準確把握不同曆史階段詩歌理論的核心關切與時代語境。 第一編:源頭與奠基——詩歌意識的萌芽與形成(先秦至漢代) 本篇聚焦於中國詩學思想的“原初狀態”。我們探究《詩經》所代錶的“風、雅、頌”體係如何奠定瞭詩歌的社會功能與倫理基礎。這裏的詩學,尚未完全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與禮樂教化、政治倫理緊密交織。重點分析瞭“賦、比、興”這三大基本手法如何被後世理論傢不斷闡釋和發展,成為中國詩學批評永恒的母題。 隨後,我們進入漢代——一個將民間歌謠與宮廷敘事納入理論視野的過渡期。本書詳細梳理瞭漢代樂府采詩製度對後世詩歌觀念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本篇深入剖析瞭早期文人對詩歌本質的思考,例如對“文變言變”的初步認識,以及在五言詩逐漸成熟的背景下,詩歌的抒情性與敘事性的張力如何初現端倪。我們探討瞭早期辭賦對詩歌理論産生的滲透與影響,為後世的“文詩之辨”埋下伏筆。 第二編:理論的自覺與美學的突破——魏晉南北朝的“情”與“境” 魏晉南北朝被視為中國詩學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標誌著詩歌批評從依附於政治倫理的地位中掙脫齣來,開始追求獨立的美學價值。本編將重點剖析“建安風骨”的尚氣論,以及在玄學思潮影響下,士人對“言意之辨”的深入探討。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對“詩言誌”嚮“詩緣情”的轉變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曹丕《典論·論文》確立的文學自覺,以及鍾嶸《詩品》構建的等級化審美體係,是本篇的重中之重。我們考察瞭“風骨”、“妙悟”、“自然”等關鍵概念是如何在這一時期被賦予瞭明確的理論內涵,以及山水詩的興起如何催生瞭關於“境”的理論闡釋,為唐代詩歌的意境理論打下瞭堅實基礎。 第三編:巔峰與集大成——唐宋詩學的輝煌與多元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其理論發展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篇將從“初唐的格律規範化”、“盛唐的氣象與渾厚”、“中唐的社會關懷與復古思潮”以及“晚唐的唯美傾嚮”等多個維度,係統梳理唐詩理論的流變。 本書詳細梳理瞭王維、孟浩然在詩歌創作實踐中對“詩中有畫”的探索,以及李白、杜甫在各自風格形成過程中對詩歌錶現力的極限拓展。尤其聚焦於“盛唐氣象”背後的理論支撐——即對“天地精神”的感悟和對“大音希聲”的追求。 進入宋代,詩學理論呈現齣更為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我們深入分析瞭宋詩“以文為詩”、“以議入詩”的傾嚮,以及對“理”與“趣”的探討。蘇軾的“論詩”與黃庭堅的“點鐵成金”理論,構成瞭宋詩批評的兩大核心闆塊。本書旨在揭示,宋代理論傢是如何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將詩學研究推嚮瞭更具思辨性和技巧性的層麵,從而形成瞭與唐詩風格相呼應的理論體係。 第四編:理論的深化與文體的拓展——元明清的沿革與轉摺 元明清時期,詩學理論進入瞭總結與反思階段。本篇著重探討瞭詩歌體裁的成熟與理論的固化。元代詩人如何繼承宋代江西詩派的技巧,以及明代“前後七子”的“擬古”爭議,反映瞭理論界在“創新”與“復古”之間徘徊的睏境。 清代是詩學理論的集大成和細密化時期。本書將詳述清代詩學如何從理論層麵轉嚮對“格律”和“聲韻”的精細考訂。錢謙益、王士禛等人的理論,標誌著詩歌批評開始關注形式美和具體技巧的係統化梳理。同時,本書也關注晚清時期在西學東漸背景下,詩歌理論所麵臨的衝擊與自我調適,為理解近代詩學的轉型奠定基礎。 結語:中國詩學體係的內在精神 全書的最終目的,是超越對曆代詩論傢觀點的簡單羅列,旨在提煉齣貫穿始終的“中國詩學精神”。這種精神錶現為對“自然”、“真情”的執著追求,對“格律”、“音韻”的精妙把握,以及對“詩教”與“審美”之間微妙平衡的不斷探索。本書力求展現,中國詩學並非一堆孤立的理論碎片,而是一個有機發展、相互啓發的復雜體係。 本書特點: 1. 體係性強: 拒絕碎片化介紹,以時間為軸,構建一個邏輯嚴密的“詩學發展鏈”。 2. 重在內在邏輯: 不僅描述“說什麼”,更深入探究“為什麼這麼說”,揭示理論背後的時代精神。 3. 注重文體關聯: 考察不同詩體(如五言、七言、古體、近體)的成熟如何反作用於詩學理論的形成。 4. 概念辨析清晰: 對“意境”、“風骨”、“氣”、“神”等核心概念進行貫穿始終的辨析和比較。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美學史有興趣的讀者,尤其適閤文學專業學生及研究者,作為一部全麵而富有洞察力的中國詩學史工具書。它提供的不是特定體係的解讀,而是理解中國詩學整體麵貌的鑰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良運


  一九四○年齣生於江西萍鄉,自高中始在《人民文學》等刊物發錶新詩,大學時期勤讀中外古今詩歌及詩學典籍,「文劫」之後轉嚮新詩評論與理論研究,先後集結齣版的有《新詩藝術論集》、《新詩的哲學與美學》、《詩學.詩觀.詩美》、《論詩與品詩》、《跨世紀論學文存》、《藝.文.詩新論》。同時深入中國古代文論、詩學領域,溯源經學,披流美學,二十年積纍,參與和獨立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五項,齣版專著《文與質.藝與道》、《中國詩學體係論》、《中國詩學批評史》、《周易與中國文學》、《焦氏易林詩學闡釋》、《文質彬彬》、《美的考索》、《中國詩學批評史》(增訂本)、《中國藝術美學》,並主編、閤撰《中國曆代文學論著選》詩學、詞學、賦學麯學、文章學四部,及《古代文論名篇選讀》等。

  每著一書皆是生命心血傾心地投入 不敢懈怠,「當你感到無路可走時,纔有走齣一條新路的可能」,成為作者「中年起步,跋涉花甲,奔嚮古稀」的無窮動力。
 

圖書目錄

第二輯總序 1
目次     1
緒論     1

言誌篇
一  「詩言誌」正源 33
 一  舜曰「詩言誌」應予否定 33
 二  從接受角度提齣的「《詩》以言誌」 36
 三  荀況、屈原率先「作詩言誌」 41
 四  「詩言誌」觀念形成於秦漢之際 48
二  「誌」義辨析 51
 一  「誌」的心理發生過程 51
 二  「誌」的字源考察 53
 三  「誌」義之一:由認識活動而「停止在心上」 56
 四  「誌」義之二:由意嚮活動而「心之所之」 59
三  「詩言誌」的規範 65
 一  對「詩言誌」的規範始於荀子 65
 二  漢儒對文獻《詩》的重新闡釋 67
 三  漢儒強化「誌」的理性內涵 71
 四  〈詩大序〉的兩麵性 74
四  「言誌」說詩學意義的拓展 81
 一  重「再現」的西方敘事文學與重「錶現」的東方抒情文學 81
 二  「露纔揚己」的肯定與「誌」的內涵的突破 85
 三  主體整閤:「誌」與「氣」、「纔」、「情」、「性」的貫通 89
 四  主體「情誌」在作品中的凝聚:「意」 93

緣情篇
一  《詩》之「心」與〈騷〉之「情」 101
 一  「我心蘊結」—自然而發 101
 二  「發憤抒情」—有為而作 107
二  情感觀念的發生形態 113
 一  「物感」說原始 113
 二  「興」之演變 117
 三  「情」之初義 122
三  麯摺發展的情感理論 127
 一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莊子 127
 二  荀子的「性」、「情」、「欲」之辨 133
 三  《樂記》的審美情感說 138
 四  儒傢詩教的情感規範 143
四  詩緣情而綺靡 147
 一  文體自覺:由「欲麗」而「緣情」 147
 二  對「情」的審美:劉勰標舉「情文」 153
 三  「緣情」說在詩歌發展中的美學意義 158

立象篇
一  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 167
 一  《老子》與《易傳》中的意象說 167
 二  造型藝術中的形象創造 174
 三  王充的「形象」、「意象」之辨 177
 四  中國古代第一篇關於「立象」的專論 180
二  詩學領域姍姍來遲的「形似」說 185
 一  形象的藝術在賦體文學中發育成熟 185
 二  詩歌創作中由簡而繁的人物、景物描寫藝術 190
 三  《詩品》總結五言詩「指事造形,窮情寫物」的創作經驗 197
三  「意象」說的嬗變與發展 203
 一  象徵性意象嚮情感性意象的轉換 203
 二  「意象」說在繪畫與詩歌理論中的發展 210
 三  在創作與批評實踐中「意象」與「形象」的進一步區彆 217

創境篇
一  融會貫通的詩境論 227
 一  詩、文理論分途發展與詩歌理論的多元化 227
 二  源自佛傢哲學的「境界」說 234
 三  佛傢「境界」嚮詩傢「境界」的轉化 240
二  詩之「三境」辨析 245
 一  寄情於物、詩中有畫—「物境」 245
 二  取物象徵、融物於情、直抒胸臆—「情境」 249
 三  錶達「內識」、哲理、生命真諦—「意境」 258
三  詩境的創造與鑑賞 269
 一  「三境」歸一—「境者,意中之境」 269
 二  由「意象」而「意境」的審美創造 277
 三  時代特徵與詩人個性特徵在「意境」中的體現 281
 四  「意境」嚮讀者的轉移與最後完成 286
四  審美境界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293
 一  與詩境相輝映的繪畫境界 293
 二  嚮外拓展的戲劇、小說境界 297
 三  嚮內深化的詞、麯境界 305
五  王國維最後完善之「境界」說 315
 一  王國維對「境界」的體悟與把握 315
 二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辨析 322
 三  「寫境」與「造境」之區彆 330

入神篇
一  客體之神與主體之神 339
 一  釋「神」 339
 二  哲學領域內「神」之兩種存在 341
 三  主體之神的蘊含及其作用 347
二  「神」嚮藝術、文學領域的進入 353
 一  從《莊子》到《淮南子》到佛學的「形神」說 353
 二  造型藝術率先提齣「傳神」之術 361
 三  「神思」—文學傢對主體之神的自我意識與把握 365
三  中國詩歌之神 373
 一  古希臘之詩神繆斯與中國詩歌之神 373
 二  「下筆如有神」與「蒼茫興有神」 376
 三  「體物得神」與「無跡而神」 382
 四  「神」對「境」的提高:「境生象外」 392
四  中國詩歌美學本質的最高實現 399
 一  宋詩之變與嚴羽「詩而入神」的提齣 399
 二  「詩而入神」的審美態勢 405
 三  「詩而入神」的實現途徑 411
 四  「詩而入神」的美學意義 419

跋 429
再版後記 435
三印補跋 44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的名字一齣來,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中國詩歌的美,不僅僅在於語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抒發,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一種獨特的哲學思考和審美旨趣。這本書能否深入挖掘齣這種“中國式”的審美特質?我特彆關注作者對“詩情”與“畫意”關係的闡釋,我始終覺得,中國詩歌的境界,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意”是如何通過“情”來傳遞的?期待在再版中,作者能提供更具象化的分析,比如,如何通過具體的詩歌文本,來揭示“情”在生成“意”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此外,我對“詩與道”的關係也一直很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古典詩歌是如何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和人生境界的。這本書的語言是否依然保持瞭那種古典韻味,同時又不失現代學術的嚴謹?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讓我能“讀得懂、用得上、學得深”的詩學著作,為我的人生增添一份詩意,為我的思想注入一份活力。

评分

看到《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的消息,我內心真是波瀾起伏。作為一名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我深知這部作品的分量。市麵上關於詩學的著作不少,但能將中國詩學體係構建得如此完整、透徹的,實屬鳳毛麟角。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取法乎上”的研究態度,他對中國詩學源流的梳理,對曆代詩學思想的辨析,都透著一股子“咬文嚼字”的嚴謹和“庖丁解牛”的精準。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古典詩歌,必須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詩學框架,而這本書正是提供瞭這樣一把金鑰匙。我期待在再版中,作者能對某些爭議性的詩學理論有更深入的論辯,比如“神韻”與“意境”的關係,或者“興象”是如何與“情”相結閤而生成的。同時,我也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處理中國詩學與其他文學理論(如西方詩學)的比較研究的,這種跨文化的對話,往往能激發齣新的思想火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燈塔,指引我在浩瀚的詩海中,找到最清晰的方嚮,領略中國詩歌最壯麗的風光。

评分

終於等來瞭《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我可是盼瞭好久!上一版我就愛不釋手,裏麵的論述嚴謹又不失文采,感覺就像跟一位博學多聞的老師在對話。這次再版,我最期待的就是看作者是否在原有基礎上有瞭新的拓展和深化。特彆是關於詩歌意境的生成和把握,以及“氣韻生動”這一中國詩學核心範疇的現代詮釋,我一直覺得是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難點,也是精髓所在。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理論,通過清晰的邏輯和翔實的例證,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我特彆想知道,他有沒有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比如結閤現代文學批評的視角,或者對一些被忽略的詩學文本進行重新發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梳理瞭中國詩學的脈絡,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和欣賞中國詩歌的獨特視角。我希望這次再版能讓我對詩歌的“道”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閤,讓我在讀詩、寫詩時,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技巧,而是能觸及到中國詩歌靈魂深處的東西。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一如既往地大氣典雅,讓人一看就心生敬意,期待它能為我的書架增添一抹亮色,更期待它能為我的詩學修養帶來一次飛躍。

评分

聽聞《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即將麵世,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認為,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而要理解這顆明珠的價值,離不開一套係統而深刻的詩學理論作為支撐。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這一需求的有力迴應。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梳理中國詩學流派時,是如何平衡曆史的厚重感與理論的邏輯性的。特彆是關於“詩辨”和“詩品”的論述,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在評價詩歌高下時的標準和側重點,以及這些評價體係如何受到當時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在我看來,一部優秀的詩學理論,不應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應具備麵嚮未來的前瞻性。我期待再版能夠在我一直睏惑的“詩歌如何超越時代而産生普遍意義”這一問題上,給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這本書的學術價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我更希望它能激發我內心深處對詩歌的熱愛,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更深沉的情感去感受和品味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

评分

《中國詩學體係論(再版)》的問世,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最近在嘗試將一些古典詩學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創作實踐中,但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對理論的理解總有些隔靴搔癢。這本書的理論體係是否足夠紮實?作者在闡述“意象”的生成與流變時,有沒有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論?我特彆關注關於“詩言誌”和“詩教”的論述,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古代文人的追求,對於現代人如何通過詩歌來錶達內心、塑造品格,依然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我打通理論與實踐的壁壘,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有效地運用中國詩學的智慧。再版中,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詩歌接受美學”方麵是否有新的探索,比如,讀者在麵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詩歌時,其接受心理和欣賞模式是怎樣的?這對於我理解不同詩人的創作意圖,以及如何讓我的作品更好地與讀者産生共鳴,都至關重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否依然保持那種 akademik又不失溫度的特質?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良師益友,既能提供深刻的見解,又不至於過於晦澀難懂,讓我在學習中也能感受到樂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