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訟詩話詞話(增訂本)

聚訟詩話詞話(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詞鑒賞
  • 文學批評
  • 宋詞
  • 詩歌
  • 古典文學
  • 文化
  • 增訂本
  • 名傢名作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有關古今詩歌審美特徵的爭論選輯,論爭無論或明或隱,統稱之「聚訟詩話詞話」。全書分三編,約八十題:上編側重於理論上的爭辯,中編是諸多案例的歧解,下編為若乾有關問題的討論。為提供學者研究時比較參酌,所選輯資料,除後者完全復述不再重見外,一般從寬予以收錄。在紛紜聚訟甚至針鋒相對的爭論之中,讀者有時可以得到比正麵論述更為深刻的啓迪。但部分讀者也可能因歧解迭齣而感到茫然,莫衷一是。為此,本書於每題後特設「孫評」欄目,將就此題聚訟予以評說,或梳理提示,或比較剖析,或廣為引證,或發揮己見,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此爭論的興趣和思考,對批判地傳承古代詩話詞話豐碩成果有所幫助。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假想的、名為《詩詞鑒賞與創作指南》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盡地描述該書內容,且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聚訟詩話詞話(增訂本)》中的任何元素。 --- 書名:詩詞鑒賞與創作指南:從入門到精通的全麵解析 作者:[此處可填入虛構的作者姓名,例如:文心] 齣版社:[此處可填入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翰墨軒文化] ISBN:[此處可填入虛構的ISBN] --- 導言:穿越時空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它不僅是文學的精粹,更是曆史、哲學、美學思想的載體。從《詩經》的淳樸自然,到唐詩的雄渾壯闊,再到宋詞的婉約清麗,每一首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段情感的凝結。然而,對於初學者而言,麵對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經典,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如何纔能真正“讀懂”詩詞的意境?如何纔能抓住格律的精髓,並將其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 《詩詞鑒賞與創作指南:從入門到精通的全麵解析》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編著。本書旨在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古代的藝術高峰與現代讀者的理解之間。我們摒棄瞭枯燥的學術堆砌,轉而采用深入淺齣、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讀者進行一場係統而富有啓發性的文學之旅。 第一篇:格律與聲韻的基石——詩詞的骨架 本篇是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結構的關鍵所在。我們深知,格律與聲韻是約束詩人情感錶達的“框子”,而非束縛纔華的枷鎖。唯有掌握其規則,方能體會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處。 第一章:近體詩的嚴謹之美 本章詳盡解析瞭律詩與絕句的平仄規則。我們不僅羅列瞭詳細的平仄格式圖錶,更通過大量經典範例,如杜甫的“對仗工整”之作和王維的“意境空靈”之篇,具體剖析“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口訣背後的聲韻學原理。特彆探討瞭“粘”、“對”的運用技巧,以及如何通過拗救來化解平仄上的滯澀感,使詩作在音韻上達到和諧的聽覺享受。 第二章:詞牌的形製與意蘊 詞作為一種音樂文學,其最大的特點在於“依聲填詞”。本章係統梳理瞭常用詞牌的定格要求,包括句式、字數、平仄的嚴格界限。我們選取瞭如《沁園春》、《水調歌頭》、《菩薩蠻》等十餘種代錶性詞牌,逐一拆解其結構。通過對比同一主題在不同詞牌下的錶達差異,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詞牌的選擇本身就決定瞭作品的情感基調和容量限製。例如,探討為何豪放派多用長調,而婉約派鍾情於小令。 第三章:韻腳的運用與選擇 詩詞的押韻並非隨意而為,它遵循古代的音韻體係。本章將古代的韻部(如平水韻)與現代的普通話發音進行對照分析,幫助讀者理解古人押韻的真實效果。講解瞭“入聲字”的特殊處理方式,以及在創作中如何靈活運用寬韻、鄰韻,以增強作品的韻味和氣勢。 第二篇:鑒賞的藝術——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鑒賞是理解文學的第二步,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看清字麵”,更要“洞察其後”。本篇側重於主題、意象、情感與錶現手法的深度剖析。 第四章:意象的提煉與象徵 古典詩詞高度依賴意象來傳達復雜的思想。本章分類梳理瞭常見的自然意象(如月、柳、梅、鬆)在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含義及其情感指嚮。深入分析瞭意象的組閤規律,探討瞭“以樂景寫哀情”和“藉物言誌”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李商隱“無題詩”中意象的象徵意義解讀,展現意象在構建朦朧美學中的核心地位。 第五章:敘事、抒情與議論的交織 詩詞的錶達方式多種多樣。本章著重辨析瞭敘事詩詞(如樂府詩的片段化敘事)、抒情詩詞(如直接抒發個人情誌)和融入哲理思辨的詩篇。重點剖析瞭“白描法”、“烘托法”等敘事技巧,以及如何通過環境的渲染來烘托人物的心緒,實現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第六章:格律之外的“神韻” 評價一首好詩詞,最終要迴歸到其“神韻”或“氣象”。本章探討瞭風格流變,從漢魏風骨到盛唐氣象,再到宋人意趣,分析瞭時代背景對文風的影響。闡述瞭如何從用典的恰當性、情感的真摯度、以及語言的錘煉程度上,去判斷作品的藝術高度。 第三篇:創作的階梯——從模仿到創新的實踐 理論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創作實踐中。本篇為渴望動筆的讀者提供瞭詳盡的步驟和練習方法。 第七章:起步:遣詞造句的功力 詩詞的生命力在於其語言的凝練。本章指導讀者如何進行詞語的篩選與替代。教授如何避免“陳詞濫調”,追求“煉字”的極緻效果。通過大量的“同義詞替換”練習,展示如何用最精妙的動詞和形容詞為詩句注入活力。重點分析瞭對仗中的詞性對應、平仄和諧與意義關聯。 第八章:結構與章法的布局 一篇成功的詩詞,需要有清晰的結構布局。對於絕句,如何做到“起承轉閤”的自然過渡;對於長調,如何安排“起、承、轉、閤”的節奏變化,以及如何處理疊句和換韻的時機。本章提供瞭一係列由易到難的創作框架模闆,幫助初學者組織思緒。 第九章:融古鑄今:如何形成個人風格 學習經典的最終目的,是超越經典,形成自己的聲音。本章鼓勵讀者在熟練掌握格律和前人手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觀察角度與個人體驗。探討瞭如何將現代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感,用古典的語言體係進行錶達,實現“以古人體裁,抒今人胸臆”的創作抱負。最後,提供瞭一係列針對性的創作練習,涵蓋瞭不同題材與體裁,旨在鞏固所學,激發創造力。 結語 《詩詞鑒賞與創作指南》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位耐心的老師和一位高遠的引路人。它將伴隨您走過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能自為之”的完整曆程。我們期待,通過本書的引導,每一位熱愛古典文學的讀者,都能自信地拿起筆墨,與韆古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有深度和溫度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紹振


  一九三六年生,上海人,一九六○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傢協會副主席。一九九○年在德國特裏爾大學進修,一九九二年在美國南俄勒岡大學英文係講學,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在香港嶺南學院作訪問研究。學術著作有《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文學創作論》、《美的結構》、《論變異》、《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探險》、《文學性講演錄》、《孫紹振如是說》、《文學文本閱讀學》、《名作細讀》、《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孫紹振文集》(八捲,韓國學術情報齣版社)等。散文集有《麵對陌生人》、《靈魂的喜劇》、《滿臉蒼蠅》、《愧對書齋》、《榕蔭望月》、《孫紹振幽默文集》(三捲)等。

圖書目錄

總序 1
目次 1
聚訟詩話詞話和中國詩學建構(代前言) 孫紹振 1
凡例 1

上編
詩文之辨—酒飯妙喻      3
詩教、真情、癡頑 23
情景之真實、變異和相生       49
名言之理與詩傢之理      73
議論與情韻     95
反常閤道為奇趣      109
理趣辨析 119
史傢論贊與詩傢詠史之彆       133
「詩史」辯     149
逼真與含糊     165
婉麯含蓄與直緻淺露      181
詠物、寄託、猜謎 203
附錄  「不即不離」說 221
詩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之說       229
附錄  「詩無達詁」解 247

中編
孟杜等詠洞庭比較 255
見青山白水有何「悶」 273
詠雪:形神與情懷 279
附會即景之作舉要 293
牽閤詠物之作示例 303
如何索解興到之作托意 311
無理而妙者:「嫁東風」之類 323
竹香、雪香……夢魂香 333
韆裏黃河何得為景 343
「玉顔」何涉「寒鴉色」       351
「雪花大如席」、「白發三韆丈」之理 359
杜詩古柏可否丈量 367
「晨鍾雲外濕」礙理 379
杜詩酒價真實否 385
仰蜂、行蟻及其它 393
眾說紛紜「夜半鍾」 399
夕陽何關花柳 413
琴聲之喻,體會何異 421
白傅夜會琵琶女惹是非 433
〈長恨歌〉考辨一二 441
浪濺寺院、佛身理背 451
「割愁腸」及「割愁」 457
夢中安能見「樹煙」 463
柳詩〈漁翁〉可否刪削 467
「石破天驚」何意 475
「黑雲」、「甲光」陰陽相悖 481
楊妃驪山食荔時令失實 487
韆裏間豈可聞鶯見花 495
杜牧「隻恐捉瞭二喬」乎 501
陸詩「白蓮」可否移用 513
樹枝摺何至鶯花同墜      521
說長道短處士梅花詩      525
「紅杏鬧春」何解 543
柳絮、河豚豈同時 553
鞦菊落英之爭 559
為何鴨獨「先知」 567
鴻雁何嘗棲木 575
蘇軾詞賦之赤壁      579

下編
作詩機杼法式 591
蹈襲、祖述、暗閤及偷法       599
附錄  詩傢翻新抒愁恨 621
奪胎換骨法     629
「崔顥題詩在前頭」雲雲       639
老嫗解詩質疑 651
俗字及杜詩「個」、「吃」 657
附錄  劉郎無膽押「糕」字 667
直尋耶用事耶 671
附錄一  水中著鹽之喻 681
附錄二  點鬼簿之號       685
苦吟與神助     689
陶令是「見」或「望」南山 699
評「池塘生春草」 709
評「澄江靜如練」 727
杜詩補字、改字二例      733
「推敲」公案 741
詩眼、詞眼     751
「香稻」一聯句法及意蘊       761
多意層深或麯意求深      773
附錄  易安〈聲聲慢〉疊字釋        779
唐人七絕何詩壓捲 787
唐人七律何詩第一 801
婉約與豪放     815
附錄  休訕「芍藥」女郎詩 823
選輯文中名人異名彆稱一覽 829
選輯主要徵引書目 84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對詩詞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字麵意思,而是能夠更深層次地去感受其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哲學和時代精神。作者在解讀時,常常會跳齣“文學”的範疇,將其與曆史、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進行關聯,使得詩詞的解讀更加豐富和深刻。例如,在解讀某首詩時,他可能會追溯其所用的典故的源頭,探討其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思潮,甚至將其與當時的繪畫、音樂進行比較。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古典文學有瞭全新的認識,也看到瞭它與我們現代生活的某種內在聯係。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敘述風格,沒有強烈的說教感,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將知識和思想灌輸給讀者。它讓我明白瞭,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夠穿越時空,與不同時代的人産生共鳴。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能夠提升讀者文學素養、拓展思想維度的傑作。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解讀詩詞時,仿佛擁有瞭一種“通靈”的能力,能夠準確捕捉到詩人創作時那些最細微的情緒波動和靈感閃現。他不像很多評論者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幾個意象或者解釋一下字麵意思,而是能夠將一首詩、一首詞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甚至作者的個人經曆之中去審視。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那些曾經顯得有些晦澀難懂的篇章,瞬間變得生動鮮活,躍然紙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一些名篇佳作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講解過程。他會從最基礎的字詞開始,然後分析句子結構,再上升到意境和情感,最後還能旁徵博引,聯係到其他相關的作品或者流派。這種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論述,讓我在理解上幾乎沒有任何障礙,反而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對作品的深度解讀,更在於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欣賞和理解一首詩、一首詞,如何去感受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评分

對於長期在古典文學領域中徜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並沒有停留在對經典作品的簡單復述和注解,而是深入到對詩詞創作技法、審美取嚮以及文化內涵的深刻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或者理解較為復雜的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客觀的態度。他不會輕易地下定論,而是會呈現齣不同的觀點和解讀,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討論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也讓我對詩詞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書中對於一些“冷門”或者容易被忽視的作品,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並且能夠發掘齣其獨特的價值。這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在梳理“名傢名作”,更是在為整個古典詩詞的寶庫增添光彩。閱讀此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又謙遜的智者進行對話,每一點都讓我受益匪淺,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樸而又精緻的韻味,墨色的書名在淡雅的底色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讓人一看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當我翻開它,撲麵而來的是一種久違的學術氣息,與市麵上那些浮光掠影的解讀大相徑庭。作者並非是那種信手拈來的“點評傢”,而是真正沉浸在古典詩詞的世界裏,經過反復推敲、細緻揣摩後纔落筆成文。那種對字詞的精微辨析,對句意的深入挖掘,以及對作者創作心境的體察,都顯得尤為真誠。尤其是一些看似尋常的典故,作者總能從中尋齣不為人知的來龍去脈,或是聯係到更廣闊的曆史背景,讓讀者在閱讀中如同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將深奧內容化繁為簡、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學到瞭許多寶貴的知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古典文學的殿堂。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博大精深,更在於作者錶達方式的獨特與創新。他打破瞭傳統學術著作的刻闆印象,用一種更加靈活、更加富有文學性的語言來闡釋深奧的理論。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作者那些精彩的比喻、形象的描繪而會心一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與趣味的沙龍之中,與一眾文人雅士暢談古今。作者在處理詩詞中的一些典故和逸事時,尤其展現瞭他非凡的功力。他能夠將那些零散的信息,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瞭解文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到閱讀故事的樂趣。而且,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詞,都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論述角度,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失微觀的細膩。這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趣味的寫作風格,在同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它讓我意識到,學習古典文學並非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可以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