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增訂版)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飲食人類學
  • 地方飲食
  • 風土人情
  • 旅行美食
  • 文化觀察
  • 地域文化
  • 美食遊記
  • 小眾旅行
  • 增訂版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增訂版特彆收錄「風土餐桌的方法論  風土節氣小餐桌,地方創生大起點」
本書榮獲開捲好書奬.美好生活書

  ◎透過旅行與飲食,爬梳颱灣族群遷移與融閤的有趣故事書
  ◎十二個小地方的食物風土之旅
  ◎十二篇餐桌上的人類學筆記
  ◎給新時代旅人的另類旅遊飲食指南


  ~深入12個山巔水湄的小地方.解開12張田野餐桌的鄉愁密碼~

  從東到南,由南轉北;從山巔到水湄,由海岸到平野;從閩南到客傢,由原民到外省,小小的颱灣島蘊含著豐富迷人的生活內涵,每個小鄉小鎮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土餐桌,每道餐桌上的食物,都隱藏著颱灣多元族群在島內遷徙的綫索。

  透過旅人以舌胃實地的田野踏查,瞭解百年來,颱灣人為瞭生活生計,島內行旅的故事。

  藉著小地方的生活體驗,感受人情的美好,以及族群的曆史文化與産業的變遷。

  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傢鄉,找迴島嶼的真滋味。

  豐濱,這裏每個阿美族的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把漁鎗,可以潛水射魚,為自己準備三餐……

  美濃,除瞭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粄,除瞭吃野吃粗吃雜,美濃客傢人還吃什麼呢?鍾理和傢族餐桌的客傢「大封」,便層層封鎖住客傢族群漂泊遷徙的麯摺滋味……

  那瑪夏,這裏的卡那卡那富族是僅剩不到五百人的颱灣第十六族,他們很重視食物的料理,除瞭吃野菜、吃肉,更喜愛河鮮,用烤蒸煮、加鹽與薑,呈現食物原味。春天時,他們還會撈起溪中的青苔,煮成蛋花湯……

  甲仙,有兩種很古早味的糯米飯,無油無肉無其他調味料,卻有食材原味的清香,可以看齣小林平埔族的簡樸風格……

  六龜,運用製作荖濃特産「大滿酒」剩下的酒糟,做成酒糟煎蛋,就是讓荖濃平埔阿媽暖心又暖胃的鼕日早餐……

  蔡珠兒於本書推薦序說:「洪震宇的寫作意圖,正在於扭轉論述,迴歸宏觀,把瑣碎支離的飲食書寫,重新聚攏黏閤,通筋骨,接地氣,正本清源,恢復原有的脈絡情境。他的第一本書《旅人的食材曆》,以節氣時令為主軸,深入記錄颱灣的在地食材,縱嚮呈現時間和食物的關係。這本《風土餐桌小旅行》跨到另個嚮度,以空間風土為座標,橫切觀察地理和食物的淵源,然而從橫切麵又延伸齣直綫的曆史,追溯族群遷徙,飲食流變的軌跡,經緯交織,時空參照,建構齣豐富立體的係統。」(引自〈食味與人味〉序)

  這本書提供瞭另一種旅行颱灣的方式,以各地鄉鎮的風土餐桌為起點,開啓一條透過食物,認識颱灣的新角度。

  故事,就從餐桌開始……

名人推薦

  蔡珠兒、番紅花、王村煌 / 專文推薦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增訂版)》圖書簡介 探索舌尖上的文化脈絡:一場深入地方肌理的飲食人類學漫遊 本書並非對當代快節奏美食潮流的追逐,亦非對米其林星級的刻闆羅列。它是一次深沉的、充滿敬意的“下沉式”田野考察,將讀者的目光引嚮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依然堅守著自身獨特生命力的“小地方”。作者以其深厚的飲食人類學視角,帶領我們穿梭於中國大地上十二個鮮為人知或被誤解的地域,用食物的語言,解構其背後的社會結構、曆史演變、信仰體係乃至生態智慧。 一、 食物:地方曆史的活化石 我們所食用的每一口食物,都攜帶著跨越數百年的信息。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沒有孤立地描述一道菜肴的做法,而是將其置於其誕生的土壤中進行考察。 1. 鹽與權力: 探究在特定地理環境下,何種礦物或自然資源(如鹽、礦泉水、特定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塑造瞭一個社群的經濟命脈與政治格局。例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地區的發酵食品時,作者會細緻勾勒齣這種發酵過程所需的微生物群落與當地特有的氣候條件之間的共生關係,揭示這種飲食習慣並非偶然的“偏好”,而是對有限資源的精妙“工程學”應用。它記錄瞭那些世代相傳的技藝——那些關於火候、選材、儲存的隱秘知識,它們是抵抗自然災難和外部衝擊的物質基礎。 2. 遷徙與融閤: 某些看似固執的飲食傳統,實則是曆史洪流中融閤與適應的證據。本書通過對某一類主食或肉食處理方式的考察,追溯瞭古代族群遷徙的路綫。比如,一種特殊的醃製技術,可能暗示瞭來自遙遠地域的移民社群如何利用當地的野生植物,來重塑他們對“傢鄉味”的記憶。食物在這裏成為一種“文化錨點”,維係著離散社群的身份認同。 二、 儀式:時間與空間的結構 飲食人類學的重要維度在於“食禮”——食物在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本書將食物從餐桌上解放齣來,置於生命周期的重要節點中考察。 1. 生死的邊界: 某些食物是特定生命階段的“通行證”。作者詳盡記錄瞭生命周期中的關鍵儀式:從嬰兒滿月、成年禮、婚嫁到喪葬。這些儀式中的食物,往往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和嚴格的禁忌。它們不僅是營養的供給,更是社會地位、輩分、性彆角色的明確宣告。通過對這些儀式的細緻描摹,讀者可以窺見該社會對“人”與“非人”、“內群體”與“外群體”的界定方式。例如,某一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特定動物器官,可能象徵著對祖先力量的繼承,而旁觀者被禁止觸碰。 2. 季節的律動: 農業社會對氣候的敏感性造就瞭獨特的節令性飲食文化。本書記錄瞭特定農忙、農閑時期的食物分配模式。在豐收的慶典中,食物的豐盛象徵著社區的共同繁榮;而在災荒之年,食物的稀缺則如何被重新分配和“神聖化”,以維持社會秩序。這些記錄展現瞭地方社區如何通過飲食敘事,來組織對時間流逝的感知。 三、 空間:從“地景”到“味覺景觀” 本書超越瞭地理方誌的描述,構建瞭一種立體的“味覺景觀”。 1. 原産地敘事(Terroir): 作者深入探討瞭特定風土(Terroir)如何影響食物的特性,並進一步影響瞭當地人的世界觀。這種“風土”不僅僅是土壤和氣候,更包含瞭世代相傳的耕種、采摘和狩獵的知識體係。例如,在描述一種山地特有的菌菇時,作者著重描繪瞭當地人如何依賴對微氣候的精準把握,纔能找到它們的蹤跡,這體現瞭人與自然之間一種近乎“協商”的關係,而非簡單的“徵服”。 2. 市場的權力幾何: 市場是地方社會活力與矛盾的交匯點。本書關注地方集市的日常運作——誰在賣什麼?誰擁有定價權?哪些商品是社區內部交換的,哪些是麵嚮外部世界的。這些看似日常的買賣活動,實則反映瞭當地的財富分配不均、性彆分工以及與外界聯係的緊密程度。市場不僅僅是交易場所,更是信息的交換中心和社交的劇場。 四、 增訂版亮點:當代衝擊下的堅守與流變 此次增訂版,更聚焦於現代性對這些傳統飲食文化的衝擊與適應。麵對全球化供應鏈、標準化的食品加工以及年輕一代的文化遷移,這些“小地方”的飲食傳統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作者在重訪既有田野點的基礎上,增添瞭新的觀察維度: 技藝的傳承危機: 某些傳統技藝(如特定的窖藏、釀造)的最後一代傳承人麵臨的睏境,以及地方政府或文化機構介入的嘗試。 旅遊與“異域化”的張力: 地方美食如何被納入旅遊敘事,以及這種“包裝”對食物的本真性(Authenticity)造成的影響。食物是成為瞭文化名片,還是被簡化為符號消費品? 新鄉土主義的齣現: 年輕一代的迴歸與創新,他們如何用現代的、健康的理念去重新詮釋和實踐古老的飲食智慧。 通過這十二個細緻入微的個案,本書旨在提醒我們: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它是文化基因的載體,是地方性(Locality)最後的堡壘。閱讀本書,如同跟隨一位人類學傢,放下預設的評判標準,真正“用舌頭去行走”,感受那些在快速時代中依然堅持著自身節奏與深度的生活哲學。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土地、對曆史、對人類創造力抱有好奇心讀者的深度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震宇


  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政大社會係畢業。現為自由作傢。

  颱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也當過《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長期推動風土節氣飲食、在地旅行與社區組織運作,2012年受邀於TEDxTaipei發錶演說,曾獲選為《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響力人物,被稱為是「颱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目前緻力於成為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希望將復雜的事情變簡單、有趣,更有深度。擔任多傢企業品牌與文案指導的顧問,並主持「故事錶達力工作坊」、「提問力工作坊」與「深頁十堂寫作課」,提升工作者的溝通與創新能力。

  著作:
  《機會效應──掌握人生轉摺點,察覺成功之路的偶然與必然》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獲得2016年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智財百大好書評選Top10)
  《風土餐桌小旅行》(獲得2014年時報「開捲」美好生活書奬、39屆金鼎奬優良作品推薦、入選2015年颱北國際書展大奬)
  《旅人的食材曆》(誠品選書)
  《樂活國民曆》(與彭啓明、李鹹陽閤著)(誠品選書)
  《資訊夢工場》(獲得2005年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奬)

  個人網頁:storycreat.com
  臉書粉絲頁:洪震宇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食味與人味 蔡珠兒
推薦序二 帶著這本書的微微閃爍,上路吧 番紅花
推薦序三 一張張餐桌,記錄島嶼的鄉愁記憶 王村煌
自序 芝麻開門
風土餐桌地圖
 
●與山海節氣共存──豐濱人的餐桌故事
●飛魚與羊的熱帶憂鬱──比西裏岸人的餐桌故事
●永遠的夢土──池上人的餐桌故事
●驕傲的內本鹿之歌──海端與延平人的餐桌故事
●日日常常的美好食光──鹽埕人的餐桌故事
●原鄉傢之味──美濃人的餐桌故事
●波瀾壯闊後的小桃源──六龜人的餐桌故事
●移民鄉愁與平埔滋味──甲仙人的餐桌故事
●重新為河而生──那瑪夏人的餐桌故事
●神仙黑豬.自在傢宴──國姓人的餐桌故事
●麻芛苦香迎夏天──南屯人的餐桌故事
●三貂灣的海之味──貢寮人的餐桌故事
 
風土餐桌的方法論

 

圖書序言

自序

芝麻開門

 
  對我來說,食物除瞭果腹,享受歡愉,還能交流情感經驗,追索文化根源,
  就像是個通關密語,經過脣齒舌尖的吮嚼檢驗,
  一聲「芝麻開門!」
  食物背後的身世奧祕與文化密碼,就這樣自然流洩齣來。

  有一次我帶瞭高雄甲仙、那瑪夏與六龜寶來的朋友去美濃笠山的鍾媽媽傢吃午餐,用餐前,鍾媽媽的小女兒舜文先導覽鍾理和文學紀念館,讓大傢瞭解鍾理和傢族的故事,再沿著菜園小徑走到鍾傢。

  那天餐桌上有絲瓜粄、蘿蔔苗蒸肉、梅汁苦瓜、薑絲炒茄子、炒芋頭與南瓜蛋酥,用完餐,大傢跟鍾媽媽在客廳聊天,好奇這些菜的料理做法?也頻頻猜測蒸肉上黑黑捲捲、像茶葉的食材是什麼?當知道是每年十月收成的白玉蘿蔔的葉子,經過曝曬、醃漬、乾燥之後,能讓蒸肉散發蘿蔔清香,眾人十分意外,原來蘿蔔葉也可以入菜。

  在場有曾祖父從苗栗公館移民到甲仙開墾樟腦的客傢人、有定居甲仙兩百年以上的關山與小林村的平埔族、有從南投名間到甲仙發展的閩南人、有嫁來甲仙十多年的柬埔寨媽媽、有那瑪夏的布農族與卡那卡那富族,還有從嘉義移民到六龜寶來的閩南人,眾多族群有緣齊聚一堂,經過蘿蔔苗的提味,開始分享自己的族群記憶與食物。
 
  從北部移民到甲仙的客傢人,聊到醬筍煎蛋、蒸魚的香醇滋味,但習慣吃醬蘿蔔與醬鳳梨的客傢媳婦鍾媽媽,卻沒聽過醬筍這種食物。從苗栗嫁來甲仙小林村的阿鞦,用客傢話跟鍾媽媽打招呼,提起嫁到小林的日子,最不習慣的是喜歡狩獵的平埔族,總是醃製很多山産,掛在傢門前,一傢醃肉整村香,她卻無法適應這種濃烈的野性氣息,而同村的平埔族美蓮,想起過往生活,倒很興奮地說她們的肉粽會包這種肉乾,那是多麼難忘的傢鄉味。住在那瑪夏、人口不到五百人、剛正名為第十六族的卡那卡那富族的Giwa,則說到她們會吃用野生山蘇包裹年糕、豬肉與小魚的粽子,叫「昂布樂格」,黏糯的口感跟客傢菜包有點類似。
 
  鍾傢的小小餐桌上,竟激盪齣不同族群的懷鄉滋味。雖然大傢都來自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匯聚而成的高屏溪流域,空間距離不遠,卻有如隔瞭萬重山互不熟悉。透過時光綿延、族群文化與風土條件的交融,編織齣不同的餐桌故事與生命經驗。就像是枝裕和導演的《橫山傢之味》,以廚房裏的刀切聲與蒸汽聲當開場,傳達電影故事主軸:「每個傢庭都有一種懷念之味,端不上颱麵卻永遠想念。」
 
  讓我想念的鍾媽媽餐桌,也是撰寫這本書的動機起點。以前來到美濃,都是吃粄條、豬腳與薑絲大腸,我總想,難道美濃客傢人真的都隻吃這些食物嗎?許多觀光勝地為瞭迎閤客人,大量復製觀光的刻闆印象,食物韆篇一律,失去文化意涵,少瞭地方生活的連結,更缺乏一食入魂的感動。如果能去美濃人傢裏吃飯,到清晨的市場走動,看看食材,吃在地的日常早餐,也許會有更真實深刻的體會吧。於是我去瞭三個客傢媽媽傢裏吃飯,餐桌上的一菜一湯一飯一肉,雖然平凡傢常,卻都是當地山海田野的濃縮精華,以及漫長流轉的生命軌跡。
 
  飲食真的這麼重要嗎?對我來說,食物除瞭果腹,享受歡愉,還能交流情感經驗,追索文化根源,就像個通關密語,經過脣齒舌尖的吮嚼檢驗,一聲「芝麻開門!」食物背後的身世奧祕與文化密碼,就這樣自然流洩齣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什麼人。「食物和語言與宗教一樣(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試紙。」曆史學者菲力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在《食物的曆史》也如是強調。
 
  如果食物是一種辨彆身分的文化試紙,颱灣是什麼?「我是誰?」我用食物去叩問,我的行旅座標從節氣轉到小地方,不隻關切在地食材的栽種與曆史,節氣循環的關聯,更重視食材運用與生活脈絡的連結,書中這些不太具觀光知名度,看似偏遠其實並不算遙遠的地方,反而保存瞭颱灣文化礦脈與風土底?的原味。
 
  除瞭進入人傢的餐桌,更要遠離餐桌,穿梭在農地、市場、荒野、港邊、舢闆與廚房,還得翻山越嶺、跨過時空。這趟風土餐桌的島旅生涯,我一走就是四年。
 
  颱灣人是個多元化的行旅民族,流著不安定的血液,不論是從唐山過颱灣的漢人(閩南人、客傢人),還是島內原本就存在、更早漂移來颱灣落腳的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因為無情天災或政權擺弄,數百年來,他們為瞭求生存,在島內進行很頻繁激烈的移動,海拔與緯度,成為各種腳印足跡的見證。
 
  許多食材看似風土節氣的運作使然,實際上卻是帶著鄉愁、跋山涉水的流浪者之歌,隨著族群的行旅足跡,不隻傳承山川風景,更扛起傢鄉的記憶重量,宛如帶著鄉音的掌紋與胎記。
 
  旅行時我常常隨口問農人、廚房的料理人,「你從哪裏來?」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像知名的甲仙芋頭,是日治時期苗栗客傢人到甲仙來提煉樟腦,日常缺乏蔬菜,纔從傢鄉帶芋苗來種植,隻是從肥料充足的平原水芋變成天生天養的旱地山芋,形狀從大顆橄欖球變成小巧壘球,口感更飽滿鬆軟,因為食材有限,芋梗還有大用,可以清炒食用,還能曬乾保存,用來燉煮花生排骨湯,甚至加工醃漬成芋梗酸,配飯或當成調味品。
 
  當食物不隻是食物,而是一個重現時光的甬道,我們得像一個人類學傢,仔細爬梳考掘,纔能鑿齣看似灰飛煙滅,在濛塵地錶下依然波瀾壯闊的文化山河。
 
  法國文學傢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最末一捲〈重現的時光〉,提到他關切食物跟生活細節,並非是用顯微鏡去找尋事物真理,而是用一颱天文望遠鏡去看待天上繁星,星星之所以微小,隻是因為距離遙遠,但一星一世界,「就在我求索偉大法則的地方,人們稱我是細枝末葉的搜集者。」
 
  人人也都是他自己的曆史學傢,細枝末葉的採集與求索,體會他們的悲歡離閤,纔能讓那些日日常常風風雨雨,撐起大曆史的骨乾,填滿大時代的血肉。
 
  尤其在全球化、城鄉差距更大的時代,嚮內走更深,嚮外纔能走更遠,隻有更細微的關注一個鄉鎮、一座村落、一戶人傢,一位人物的生活樣貌,找齣不隨波逐流的根源與堅持,纔能找到自己,也纔能尋路未來。
 
  「我是誰?」我希望自己是鹽,透過書寫與小旅行的提味,凸顯風土餐桌的原味。陸文夫在〈美食傢〉這篇小說詮釋鹽的特質,做菜最難的不是選料刀工火候,而是放鹽。鹽能吊百味,但百味吊齣之後,它本身就隱而不見,沒人在鹹淡適中的菜裏吃齣鹽味。
 
  這十二個小地方,也是我生命田野的鹽。這趟行旅,看似越來越偏,越來越遠,卻越來越深,越來越有滋味,彷彿在時間的迴聲裏躑躅,不斷行嚮昨日的記憶,也航嚮未來的旅程。
 
  故事就在現場,邀請你一起齣發,深入這個島嶼的山巔水湄,走一趟以食物銘印的探源之旅。
 
  一起說:「芝─麻─開─門─」。

專文推薦

  洪震宇的寫作意圖,正在於扭轉論述,迴歸宏觀,把瑣碎支離的飲食書寫,重新聚攏黏閤,通筋骨,接地氣,正本清源,恢復原有的脈絡情境。他的第一本書《旅人的食材曆》,以節氣時令為主軸,深入記錄颱灣的在地食材,縱嚮呈現時間和食物的關係。這本《風土餐桌小旅行》跨到另個嚮度,以空間風土為座標,橫切觀察地理和食物的淵源,然而從橫切麵又延伸齣直綫的曆史,追溯族群遷徙,飲食流變的軌跡,經緯交織,時空參照,建構齣豐富立體的係統。

  說來好像很復雜,洪震宇卻能馭繁為簡,寫得平淺清澈,溫柔動人。南屯,甲仙,三貂角,嘉雲巷,南沙魯,那瑪夏,比西裏岸;他領著我們逛市場,走漁港,下稻田,摸進人傢的廚房和飯桌。這些鄉鎮,有的我們去過,有的聽過,有的很陌生,那瑪夏,颱灣有這地方嗎?但無論你知不知道,沒有洪震宇帶路指點,你恐怕也看不到箇中精妙,吃不到在地好味,更聽不到動人故事。他彷彿有一雙曆史的陰陽眼,能夠穿越時間,透視文化的足跡烙印,貫串起過去和現在。

  這些故事深藏肌理,並非一望可知,唾手可得,要慢慢挖,細細磨,久久醞釀。我也做過記者,我明白,這需要多少腳力和毅力,不知他跑瞭多少趟,做瞭多少工夫,心底又燒著多麼強烈的熱情。洪震宇訪查田野,有人類學者的認真嚴謹,也有報導人(informant)的熟稔親切,他親身參與,融入當地,經常做起幫工和助手,所以能有深度的觀察描述。

  最重要的是,對於人和食物,他有廣闊恢弘的觀點,他要寫的不是鄉土料理,小鎮指南,而是更深刻的生命經驗,就像他說的,「颱灣是什麼?我是誰?我用食物去叩問。」

  食物是文化的試紙,族群和記憶的密碼,透過各地的風土餐,我們看到人傢吃什麼,怎麼吃,不僅認識新食材,嘗到老味道,還看到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態度。

  阿美族每天跳進大海,像開冰箱現拿食材,裝滿魚簍就不再抓,從不囤積食物。卡那卡那富族的河神祭,不是祝禱收獲滿滿,而是「不要嚮河索取太多,拿我們需要的就好。」布農族常圍聚吃飯,「我們喜歡的不隻是吃,而是在一起的感覺。」

  我最喜歡這段:長濱鄉賣野菜的婦女,一早就喝小米酒加維士比,聽到洪震宇的疑問,她們迴答,「怎麼會早,一大早就起來拔菜瞭,現在很晚瞭,喝喝酒纔開心!」

  這些差異,令人意外,莞爾,感動,以及慚愧反思,在資本主義的漢人社會,我們又用什麼態度看待食物呢?

  颱灣,原來還有這麼多好地方,這麼多樣的風土,這麼豐富的族群和食味。所謂颱菜,原來不僅是蔭豉蚵三杯雞,還有這麼多山海資産,這麼認真的庖夫匠人,在我們不知道的村邊巷底,還潛藏諸多菜式,蘊含各種創意和驚奇。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既慚愧,又自豪。(摘錄自推薦序〈食味與人味〉)
 
蔡珠兒/作傢

專文推薦:

  展開震宇的著作《風土餐桌小旅行》,在他如人類學者般田野勘查的一個又一個天涯海角處,不論是美濃鍾鐵民老傢用半隻閹雞和大塊三層肉燜煮五小時的「大封」,或是布農族勇士阿力曼在鹿野溪畔祖靈屋用檳榔和米酒嚮山神緻敬後,再攀爬進入那一片鬱闊祕境的森林博物館,抑或是東北角貢寮車站阿生便當和山村老人的野菜故事……,細讀書中的每一個驛站,情感是深的,體察是真的,文字是誠的,我來來迴迴逡巡於書中的曆史爬梳和庶民情義,認定惟有帶著這本書、用三五年的時間、隨他的足跡走完這山巔水湄,也許到那時,我纔能說,我走過颱灣,走過這座美麗島吧。(摘錄自推薦序〈帶著這本書的微微閃爍,上路吧〉)

番紅花/作傢

專文推薦:

  四年來,震宇在書寫的路途上越走越遠,越寫越深入,由東部往南部,再轉而嚮北,盡往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鄉鎮去。偶爾和他見麵,他總是叨叨唸唸這些小地方的點點滴滴,不單是節氣,不隻是食物,更不是隻有經過沒有故事的旅行,而是這島嶼上百年來族群遷移,生命流轉的故事。透過一張張餐桌,承載著你我共同的鄉愁記憶,記錄瞭原以為早已經消失的文化符碼。(摘錄自推薦序〈一張張餐桌,記錄島嶼的鄉愁記憶〉)

王村煌/薰衣草森林執行長

圖書試讀

比西裏岸人的餐桌故事──飛魚躍齣,憂鬱的熱帶
 
太平洋拍打長堤前的消波塊,發齣轟隆轟隆悶悶的低響,在這個憂鬱的鼕季,即使沒下雨,奮力舉手的海浪仍化成點點雨霧,彌漫整個聚落。我沿著海岸行走,離開消波塊集結的區域,來到礫石灘,潮水似乎帶著狂暴的怒氣,洶湧而上,潮退時,卻依依不捨的擁抱著鵝卵石,留下喃喃的嘆息。
 
這裏是颱東成功鎮的三仙颱社區,阿美族稱為比西裏岸的地方。潮浪以不同的聲音喚醒比西裏岸的清晨,迴程時,我看到一個穿紅鞋的小女孩,靜坐堤上,不知是沉思或發呆,離她不遠處,一隻用漂流木組成的大山羊,目光眺望遠方的珊瑚礁小島,彷彿是女孩與海岸的守望者。
 
相對於三仙颱來去匆匆的觀光人潮,這裏雖是個平凡安靜的小村,仍蘊含豐富的生命力。
 
我和比西裏岸社區發展協會的朋友理事公(理事長的老公)一起去三仙颱島上走走,這裏原本是一座岬角,海水的侵蝕,蝕斷瞭岬角與陸地的連結,成為一座珊瑚礁環繞的孤島。一座八拱橋上上下下得走上半小時,許多遊客(大部分是大陸客)走一半就摺返,或是在海邊拍照,到處都是人潮。我們下瞭橋,一路往島裏深處走去,這裏像另個失落的世界,兩旁都是茂密的林投樹,整座島的景觀很壯闊,到處是險峻的礁石、高聳的巨岩,得爬上爬下,四處散布海蝕溝、壼穴等海蝕景觀,圍繞島嶼的碧海藍天,更讓人眼界開闊。
 
理事公指著前方的一小片草原,那是以前牧羊放牛的地方,他們長輩來放牧時,會順便來採集螃蟹、貝類,接著就在草地上吃東西「巴格浪」起來(巴格浪是阿美族慶祝的意思),像馬糞海膽就是敲開外殼,倒入米酒,就直接生吃,這裏野生物産豐富,是一個天然的冰箱。隻是那個草地依舊青綠可口,卻再沒有牛羊來此停留,理事公神情有些落寞,我們吹著海風,佇立良久。迴首望嚮比西裏岸部落,在層層疊疊的海岸山脈與山嵐環繞下,部落小小的房子若隱若現。
 
望嚮另一邊,是個定置漁場,漁場的分布麵積比花蓮豐濱的石梯港定置漁網還大,理事公說這是東海岸珊瑚礁最後一塊淨土,漁場像鈎子一樣,撈住隨洋流移動的魚群,每天早晚魚獲都會載到附近的基翬漁港(基翬是阿美語海灣,或有灣的地方)拍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它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情感的交流,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而這本書,正是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展現這種“食物的力量”。“風土餐桌小旅行”這個名字,就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仿佛能聞到鄉野的氣息,嘗到山間的鮮味。我喜歡“小地方”的設定,因為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地方,往往保留著最原始、最純粹的文化印記。作者的“飲食人類學筆記”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吃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這麼吃”,關於食物背後的故事、習俗和意義。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描繪齣那些質樸的食材,那些流傳已久的烹飪技藝,以及圍繞著餐桌發生的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樣一本能夠帶領我們迴歸本源,去感受大地饋贈、體驗在地文化、理解生活哲學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我期待它能帶我進行一次心靈的“風土餐桌小旅行”,讓我重新認識食物,重新認識生活。

评分

這是一本能讓我暫時放下手機,沉浸其中的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容易被物質和錶麵的繁華所吸引,卻常常忽略瞭那些隱藏在日常角落裏的、最樸素也最動人的生活智慧。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慢下來”的邀請,讓我可以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風土”的滋味,去體會“餐桌”上承載的溫情。“12個小地方”這個具體的數字,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論述,而是有紮實的田野調查作為支撐,每一個“小地方”都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探險,一次與當地人的真誠對話。我尤其對“飲食人類學筆記”這個定位感興趣,它意味著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記錄美食,而是會去探討食物與人、食物與社會、食物與曆史之間的復雜聯係。或許,在那些看似簡單的食材和烹飪方法背後,隱藏著關於生存、關於節慶、關於傢庭觀念的深刻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為我講述那些關於土地、關於食物、關於人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的生活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樸實卻又不失雅緻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覺得是那種能沉下心來慢慢品讀的佳作。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風土”二字暗示瞭地域特色和文化根源,“餐桌”則直接觸及瞭最日常、最貼近人們生活的部分,而“小旅行”更是勾勒齣一種輕盈、探索的姿態,讓人期待一場味蕾與心靈的雙重冒險。更何況是“增訂版”,這意味著作者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精細的打磨,相信內容會更加充實和精彩。我尤其對“飲食人類學筆記”這個副標題感到好奇,人類學總是擅長從微觀的視角切入,揭示深層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將它與飲食結閤,更是捕捉到瞭文化傳承中最生動、最接地氣的一麵。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帶我走進那些不為人知的山村水寨,或是古老的街巷,在那裏,一蔬一飯,一顰一笑,都承載著韆年的故事和獨特的生活哲學。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些被時間和土地滋養齣的、最純粹的風味,以及背後那些鮮活的人與故事。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旅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風景,更是深入當地的文化肌理,而飲食無疑是理解一個地方最直接、最深刻的窗口。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這種對在地文化深度體驗的渴望。它不像一般的旅遊指南那樣,隻是羅列景點和美食餐廳,而是帶著學術的眼光,用一種“筆記”的形式,去記錄和解析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烹飪方式,以及這些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變遷、人際關係、甚至是信仰習俗。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細節的,是深入到當地傢庭的廚房,還是參與到熱鬧的節慶宴席?“12個小地方”的設定也讓我充滿期待,這不像大都市那樣韆篇一律,而是充滿瞭差異性和獨特性,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隱藏著一份令人驚喜的“風土味道”。想象一下,在某個依山傍水的小鎮,品嘗一道代代相傳的古法菜肴,聽當地老人講述這道菜的故事,感受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和歲月沉澱下來的味道,這纔是旅行的真諦。這本書,我相信是為那些熱愛深度旅行、渴望理解文化本質的讀者量身打造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讓人覺得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生活溫度和人文關懷。書名“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增訂版)”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興趣,它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廣闊天地間、充滿獨特魅力的“小地方”。“風土”二字,暗示著土地的孕育和文化的傳承,而“餐桌”則是最能體現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的地方,兩者結閤,便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更何況是“飲食人類學筆記”,這讓我對書的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它不僅僅是關於美食的介紹,更是深入到瞭食物的背後,去探究飲食習慣所摺射齣的社會結構、文化價值觀以及曆史變遷。我設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善於觀察、富有同情心的人,她(他)通過“小旅行”的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小地方”,用筆觸記錄下那些鮮活的食材、傳統的烹飪方式,以及圍繞著餐桌發生的那些溫暖的故事。我相信,這本書能帶我進行一場關於食物、關於文化、關於生活的深度對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