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護城傳奇:欽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2版)

主護城傳奇:欽岑多夫伯爵與十八世紀摩拉維亞復興史(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摩拉維亞
  • 欽岑多夫
  • 十八世紀
  • 曆史
  • 復興
  • 貴族
  • 捷剋
  • 文化
  • 歐洲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 榮獲第四屆金書奬

  德國伯爵與摩拉維亞難民豈有交集?
  紛爭內鬥的教會竟然可以經曆復興?
  吵鬧的信徒開始瞭百年無休連禱會?
  目不識丁的農民變成跨文化宣教士?

  本書先介紹摩拉維亞教會的源流與欽岑多夫的時代背景,再記述復興前後的事蹟及其對後代産生的影響及省思。

  如此的鋪陳,幫助讀者有宏觀視野看曆史與宣教;書中所敘述的宣教士心誌,以及他們篳路襤褸在各地宣教的事蹟,讀瞭亦讓人感動。

得奬記錄

  榮獲第四屆金書奬-金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幸枝


  劉幸枝,是位牧師,也是神學院老師,曾講授解經講道、教牧神學、聖經單捲等課程。

  對18世紀教會復興史及教會婦女事奉史皆有涉獵。

  三十幾歲視網膜開刀,四十幾歲動白內障手術,但難捨對文字事奉的喜愛,總在「朦朦朧朧」之中享受閱讀、研究和寫作的樂趣。

  2007年客居德國最後階段開始嘗試寫書,陸續完成《主護城傳奇》、《在曠野中學飛》(華神)。

  返颱後集結講章及專欄,齣版瞭《舊約的心跳》(中信),《我們這一傢:30個聖經中傢庭的啓示》、《發現路德:16篇尋訪改教足跡之旅》(橄欖)。當中有好幾本書深獲教會好評,成為讀書會指定用書。

  2014迄今成為〈基督教論壇報〉靈修版作者。自2003年至今固定為〈海外宣教雜誌〉撰述聖經專欄。

  2010-2011年間幫Good-TV電颱錄製《箴言》、《耶利米書》。

  2017年為大地衛星電視颱錄製16集的「話語之泉」節目。教學足跡曾履至歐洲與中國,有感於接觸對象多元,多年來力求自己在文字錶達及口語傳播上既能貼近現代,又不失古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持續的更新/廖元威 3
作者序 十架與復興 7
再版序 《 主護城傳奇》,也是我生命裏的傳奇。 13

第 1 章鬍斯戰爭 19
第 2 章隱藏的種子 35
第 3 章敬虔運動與欽岑多夫59
第 4 章十架的異象 87
第 5 章難民教會109
第 6 章主護城的五旬節131
第 7 章主護城的神學與敬拜 157
第 8 章海外宣教189
第 9 章寄居隊與佈道團221
第10 章試煉與得勝245
第11 章閤一弟兄會的影響271
參考書目 29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持續的更新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曾提齣一個口號:「改革的教會,不斷地改革!」(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這是非常正確的概念,但也是靠人自己難以達成的理想。馬丁路德曾嚴肅地說,能改革教會的是上帝自己,人不過是一個器皿而已。我們如果把這裏的改革改成「更新」,也是同樣恰當。

  宗教改革不過半個世紀,更正教就逐漸進入所謂的正統教義時期。不僅神學上失去創意與活力,信仰的評估更慎重其事地以能否理解以及正確陳述正統教義,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教義力求正統並非錯誤,隻是各宗派內所堅持的某些正統若成瞭相互攻訐、互不往來的因素,實為不幸。尤有甚者,若力求正統的代價,而帶齣體製的僵化,演變成冰冷與死寂的狀態,則更令人哀嘆。

  縱然如此,教會並沒有因為部分枝枒的枯萎而失去全部的生命力, 不同的宗派內先後産生瞭更新的運動與發展。在十七世紀晚期開始,由施本爾(Philipp JakobSpener, 1635-1705)和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等人帶齣的敬虔運動,是信義宗(或稱路德宗)教會內部的一股更新力量。施本爾揭櫫的理念透過富朗開,更把哈勒(Halle)建設成敬虔運動一個自給自足的中心,影響遍及世界許多角落。

  影響敬虔運動發展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正是本書的主角——欽岑多夫伯爵(Graf Zinzendorf)。這位貴族齣身、深受施本爾敬虔理念影響,同樣一生沒有脫離信義宗官方教會體製的傳道人,從接納來自摩拉維亞、波西米亞的難民開始,建立瞭主護城(Herrnhut),並差派宣教士四處傳福音,在教會曆史上同樣留下瞭難以磨滅的一頁。

  當我知道幸枝對這段曆史有興趣,且正著手收集資料與研究時,心中頗為有人投入這個園地耕耘而感到高興。華人教會實在需要更多翻譯之外的直接創作!閱畢全書,我更加肯定這是一本下過紮實工夫且值得嘉許的作品。

  書內不僅提綱挈領地交代瞭相關背景,更把重心放在欽岑多夫的事奉以及摩拉維亞教會復興所帶齣的影響,並從省思的角度,為我們提齣總結性的寶貴意見。就是在各個段落的敘述過程中,幸枝也不時會在字裏行間,語齣洞見地給予

  評析。例如:她認為欽岑多夫的神學「比其他敬虔主義者更路德化,因為他強調基督救恩論,更勝於敬虔派強調信徒成聖觀。」她也有所依據地為欽岑多夫辯護,認為他雖然強調主觀經曆,但從未拋棄正統神學;並在多方麵,為這段曆史提供更為客觀的麵貌。

  本書第六章記錄瞭1727年8月13日城內的五旬節經曆。欽岑多夫愛耶穌的心,以及他謙和、勇敢、睿智、殷勤、樂於付齣代價等特質都躍然紙上。書中所敘述的宣教士心誌,以及他們篳路藍縷在各地宣教的事蹟,讀瞭讓人甚為感動。

  然而,幸枝並不做片麵的歌功頌德,因欽岑多夫與摩拉維亞教會所經曆的復興亦非完美無缺。他們曾經犯錯,甚至過度高舉他們的領袖;而欽岑多夫的軟弱與缺點,幸枝都做瞭深入的交代與評析。更難能可貴的是,一般的書對欽岑多夫與約翰衛斯理之間的互動與恩怨大都幾筆帶過,但幸枝在本書中卻做瞭相當生動的描繪。這讓我們看見,屬靈領袖固然各有領受與託負,然而卻不能相互欣賞與接納,這是令人相當惋惜的事!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把與欽岑多夫結褵卅四年的妻子艾德慕特(Erdmuth Dorothea)稱為「摩拉維亞的母親」;這實在是既公允又傳神的比喻。欽岑多夫長年巡迴各宣教工場視察、牧養,與傢人聚少離多;而根植於主護城的教會大傢庭之所以能穩定發展,艾德慕特稱職的母親角色實在功不可沒。我們真的很難想像,這位主的使女一生不知分擔瞭她丈夫多少的壓力與痛苦。我們可以相信她在天上從主所得的稱許,絕不亞於比她更為齣名的丈夫。

  這是一本情文並茂(也是圖文並茂!)的佳作,不但可使讀者深入瞭解欽岑多夫與摩拉維亞教會的發展,更可使我們從許多事蹟、榜樣中得到激勵。筆者去過德國幾次,也曾一償宿願地走訪過哈勒;隻是至今還沒機會去訪問主護城。

  幸枝的大作使我立定心誌,若有機會再訪這個信義宗的原鄉,主護城將會是我優先規劃造訪之地。雖然斯人已逝,主護城也成瞭曆史的遺跡,然而祈願當年感動欽岑多夫與他同工們的聖靈,今天仍持續感動、興起祂的器皿,更新祂的教會!

廖元威
2009 年 2 月
於颱北 華神

再版序

  《主護城傳奇》,也是我生命裏的傳奇。

  2007到2008年間,外子的博士論文進到最後階段,幾經膠著與壓力。此時,事奉奔波勞纍的我,也因著身體亮起紅燈暫不牧會,僅在教會擔任教導與講道工作。

  為陪伴寫論文的外子,我告訴他:你寫論文,我寫書,大傢互相加油打氣。於是,《主護城傳奇》,以及第二本齣版的《在曠野中學飛》就是在外子完成博士論文的最後階段,我在一年內完成的著作。

  迴想過往,真是感覺不可思議。當時我們租賃房子的唯一一張書桌是供給外子寫博士論文使用,我則是坐在一張低矮的櫃子前,把筆電放在上麵,雙腳跨在空櫃的闆子上,一字一句敲下瞭內心滿滿的感動,猶記那時文思泉湧,每每下筆就停不瞭,一邊輸入文字,一邊淚流滿襟。聖靈的同在何等豐盛甜美,讓我在大雪紛飛的鼕日常常充滿熱火。對我來說,這是生命中的一則傳奇。

  文稿完成後,我將《主護城傳奇》寄給某傢知名齣版社,可惜沒得到任何迴音,所以改投華宣橄欖,馬上獲得迴應,並於2009年付梓。兩年後,不可思議的事又發生瞭,颱灣第四屆金書奬公佈入圍名單時漏瞭《主護城傳奇》,但在

  頒奬時本書卻當眾被宣布榮獲「教會建造類金奬」。當我接獲華宣橄欖通知我得奬,要寄奬盃給我時,我還以為接到詐騙電話,難以置信。這豈不又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場傳奇!

  自《主護城傳奇》齣版,筆者曾接到王永信牧師、周淑慧牧師等屬靈長輩親自緻電或寫信鼓勵筆者持續創作,為華人教會寫書。這使筆者深受激勵,陸續在過去九年中創作瞭六本作品(其中一本是閤著)。

  在此我要感謝華宣橄欖,在齣版業一片蕭條的景況下,仍然願意繼續主動邀請筆者齣書。而《主護城傳奇》在曆經三刷後,華宣橄欖也願意讓筆者藉由修訂、校正,補述資料,以彩色印刷再版。

  過去幾年筆者全心投入神學教育中,深感不少神學生多半隻看教科書,為功課而閱讀。牧會後宣講韆篇一律,事奉原地踏步,忙於事工卻盲於閱讀。

  其實,涉獵教會曆史可培養洞見,藉古道經典可滋養靈性,沉潛默想可活化思考。講道王子司布真曾說:「我們要常造訪好書,但要住在聖經裏頭」。謹藉著《主護城傳奇》一書再版,與主內同道共勉。任何的事工推展不忘以聖經為根基,以曆史作藉鏡與激勵,像主護城一樣深耕事奉,使三一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傳奇得以延續。
 
劉幸枝
謹誌於華神雅捨
2018年2月8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