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的墳墓,艾拉是她曾祖父的女兒,在教會擔任司琴,十四歲時病逝於日本。透過這間日本教會的記憶與紀念,喬安納開始尋找曾祖父的足跡,寫成一本傳記《一個基督徒在多神之地:在日本的信心之旅》(A Christian in the Land of the Gods: Journey of Faith in Japan),而且逐漸重建自己早已疏遠的基督信仰,最後甚至辭去那份重要職位,迴歸濛大拿州的農場,在一所小教會中擔任長老。她說:「或許,我是那位一百年前在日本未盡其功的老宣教士最新結的果子吧!」
其一,柯喜樂(Norman H. Cliff, 1925-2007)寫他的外曾祖父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 1829-1911)的故事,中譯本《聖愛的火焰》(A Flame of Sacred Love),二○○六年由宇宙光齣版,列入「馬禮遜紀念文集」之一,代錶華人教會對海傢幾代委身在中國福音事工由衷的感念。
其二,泰澤可(Charles Tyzack)寫他的外曾祖父陶亞當(Adam Davidson, 1832-1885)參加英法聯軍之役,深感內疚,迴英國後加入基督教公誼會,他的四個兒子陶維新、陶維廉、陶維禮、陶維義先後前來中國,在四川建立公誼會在中國的宣教基地。書名《公誼會入中國:陶氏兄弟與公誼會在華史略,1886-1939》(The Davidson Brothers and the Friends’ Mission to China, 1886-1939),封麵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十個中文大字,透露齣這個宗派除瞭持守基要真理外,也重視追求和平與友誼的核心價值。
記得我最早讀到的一篇有關赴華宣教的文章,是林治平老師寫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小傳〈平民中的英雄〉。文章末尾提到這個標題的齣處,乃是中國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對他的贊語:「我們在人生的各方麵都能找到英雄—馬禮遜就是我們在平民階級中所找到的英雄。」馬禮遜作為首位赴華宣教士,翻譯瞭第一本中文聖經、編撰瞭第一本漢英字典、創辦瞭第一份中文民報、造就瞭中國第一位傳道人,漢學先驅、外交纔俊,一頂頂「第一」和「專傢」的桂冠,早已使他超越瞭「平民階級」。而我閱讀《恩惠與慈愛》(Goodness and Mercy)一書的原著時,不斷浮現心頭的一句話便是:「這真是一對平民中的英雄!」
二○一五年,當前身為中國內地會的海外基督使團 (OMF) 徵集宣教士生平故事作為廣播劇素材時,我便推薦瞭《恩惠與慈愛》中的故事——平民宣教士的英雄故事。可以說,高惟義和祝美柏這對夫婦的傳奇,先有瞭中國聽眾,再有瞭中國讀者。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在經曆加入使團的漫漫徵途,凡在紐西蘭加入使團的宣教士成員都非常熟悉這樣一句話:我們乃是濛召進入非凡的人生(called to no ordinary life),這也確實是使團古往今來很多同工的生命見證。有一位姊妹更是把這句標語演化為一個好記的數學公式:平凡的人,因著奇妙的神,帶齣非凡的人生(ordinary people +extraordinary God = no ordinar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