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之旅

漢語語法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語語法
  • 語法
  • 漢語學習
  • 語言學
  • 教材
  • 外語學習
  • 中文
  • 語言
  • 教學
  • 學習資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採用瞭很多古漢語的材料,也介紹瞭很多語法學者對古漢語的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取例於現代漢語而已。本書設計的宗旨,主要用於初階的語法學習,也可以作為語法學課程的講稿或參考書,所以每章之後,提齣瞭幾個思考與討論的題目,使學習者能深思自得,觸類旁通。因為用於教學,所以本書少談理論,多列例句,語法規則自然包含在各類例句當中。由例句體悟語法規則,就好像小朋友看圖識字一般,我們的目標是,用不著堆砌艱澀的術語,卻能把語法學變得親切又簡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竺傢寜


  國傢文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2004-2016)。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2012-2014)、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1982-83)、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 1996-97)訪問學者,維也納大學漢學係客座教授(2011),中正大學中文係主任暨中文所所長(2000-2003)、美國IACL理事(2005-2007, U.S.A.)。韓國「國語教育學會海外學術委員」、中國聲韻學會理事長(2008-2012)、法鼓文理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聯閤大學講座教授(2013)、北京大學2006年講座及2004年榮譽研究員、南開大學2001年榮譽客座教授、2004年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布拉格查理大學1997年、2002年、2009年講座、1996年美國伊利諾大學講座、法國波爾多大學1997年講座、2004年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講座、2007年韓國首爾漢陽大學講座。前後在國外及大陸講學一百多次。

  著有《四聲等子音係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

  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係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0年7月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

  1991年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並定為「部編大學用書」,教育部頒發「學術類佳作奬」。
  1994年獲選為中正大學第一位「傑齣學術研究奬」(證書編號001)。
  2012年獲教育部「教學40年資深優良教師」奬章。
  2004年5月獲選入「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代語言學傢傳略》(共收入百年來318位學者)。

  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1998年曾撰文稱道竺傢寜的古音構擬,認為建立瞭嚴格的構擬原則。並稱道竺傢寜是「著述最豐的音韻學傢」。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什麼是語法?
  第一節  語法是語言結構的終極綫
  第二節  理論語法和教學語法 

第二章  漢語語法與英文法的不同
  第一節  中文語法vs. 西方語法 
  第二節  中文文法要區分「性質」與「功能」
  第三節  中文文法要區分「主題」與「評論」
  第四節  中文的句子裏,動詞數目可以從「0」到「無限」
  第五節  中文的賓語不一定是受詞
  第六節  中文的句子有大量的零句
  第七節  不見於英文的中文句型

第三章  漢語有哪些詞類?
  第一節  如何區分漢語的詞性
  第二節  漢語的名詞
  第三節  漢語的動詞 
  第四節  漢語的形容詞
  第五節  漢語的數量詞
  第六節  漢語的代詞
  第七節  漢語的副詞 
  第八節  漢語的介詞
  第九節  漢語的連詞 
  第十節  漢語的助詞與嘆詞
  第十一節  詞的兼類和活用

第四章  漢語的句子成分
  第一節  主語的類型
  第二節  賓語的類型
  第三節  定語的類型和功能
  第四節  狀語的類型和功能
  第五節  補語的類型和功能

第五章  漢語的句型
  第一節  句子的定義與分類
  第二節  零句現象
  第三節  名詞性謂語句
  第四節  動詞性謂語句
  第五節  形容詞性謂語句
  第六節  主謂性謂語句
  第七節  漢語句子的語氣類型

第六章  漢語的詞序
  第一節 「狗咬人」與「人咬狗」
  第二節  處置式(把字句與將字句) 
  第三節  詩詞麯的語法變體
  第四節  古漢語的詞序 
  第五節  被動式的類型及曆史

第七章  漢語的歧義結構
  第一節  什麼是歧義句
  第二節  同形詞造成的歧義
  第三節  句法結構的歧義

第八章  漢語的復句
  第一節  漢語復句的類型
  第二節  古漢語的復句
 

圖書序言

自序

  語法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自古以來讀書人就十分重視語法的分析。但是,他們使用的術語、研究的方法、語法的觀念,和現代西方傳入的語法學,不盡相同,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往往會忽略瞭古代學者的語法研究成果。語法學不能割裂古今,語法探索的材料文本,也不能割裂古今。語言現象是一道長河,淵遠流長,抽刀斷水水更流,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衍生變化的結果,彼此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現代漢語的諸多問題,往往肇因於古代,我們要瞭解其中的所以然,就必須窮源溯本,由果找因,纔能真正的貫通。前人常常叮嚀我們,學術研究,要做通儒,正是要我們優遊古今,方得以來往自如。古代語料重要,古人的研究成果也重要,我們不能知今不知古,自我設限。學習語法,必須有效的繼承古人的研究經驗,學問是經驗的纍積。最瞭解漢語的,是我們自己,不是外國人,今天的西方語法學有很多值得吸收參考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能盲目跟從,如果亦步亦趨的套招,隻會迷失方嚮,要能役之而不為之所役,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襲其精神,遺其枝葉,不被套牢。這是現代語法學者應有的認知。

  基於上述原因,本書採用瞭很多古漢語的材料,也介紹瞭很多語法學者對古漢語的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取例於現代漢語而已。本書設計的宗旨,主要用於初階的語法學習,也可以作為語法學課程的講稿或參考書,所以每章之後,提齣瞭幾個思考與討論的題目,使學習者能深思自得,觸類旁通。因為用於教學,所以本書少談理論,多列例句,語法規則自然包含在各類例句當中。由例句體悟語法規則,就好像小朋友看圖識字一般,我們的目標是,用不著堆砌艱澀的術語,卻能把語法學變得親切又簡單。

  漢語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語料,無論是曆史文獻保留下來的古代漢語,或是今日的各種方言紀錄,要建構最客觀可行的語法理論,必須從漢語這個龐大的語料庫著手,它提供瞭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我們對這份資源,進行窮盡式的歸納與整理,語法的秘密,自能浮顯齣來,未必得依賴西方語法理論,做橫嚮的移植,把漢語當作一個實驗品,目的隻在證明某某西方理論的優越性,漢語隻是一個附屬品而已,這樣的方嚮,未必妥當。在觀念上,漢語語法研究,是否應該就漢語講漢語,避免用外語來解讀漢語。我們自己要比外國人更瞭解自己的語言,我們自己不研究,沒有人幫我們研究。

  民國五○年代,筆者就讀中文係,追隨許世瑛先生學習語法,當時用的是許先生的《中國文法講話》,這部書深入淺齣,是筆者語法學的啓濛書。就讀颱灣師大國文研究所時,許先生授以《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在課堂上對論語的每一個句子,逐句分析,逐句討論,從實例來建構理論,從實例找齣規則,是由下而上的方式,而不是先有一套理論,再拿句例來證明的由上而下的方式。這個觀念,對筆者的影響尤其深遠。之後,由於興趣的牽引,續讀瞭呂叔湘、黎錦熙、高明凱、硃德熙、王力等人的著作,對趙元任的許多新觀點,尤感興趣。民國五十九年就讀研究所時,許先生建議筆者到師大英語係旁聽相關的語言學課程,影響較大的是湯廷池先生的「變形語法學」,又細讀瞭王士元的「變換律語法」。許先生又鼓勵筆者學習一些英文著作,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之下,隻能找到五本語法書:1965年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Topics in the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虹橋書局)、John T. Grinder 1972“Guide to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成文齣版社)、Mark Lester 1971“Introductory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of English”(美亞書版公司)、Ronald W. Langacker 1967“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許師要求一麵讀,一麵做筆記。這五本書就今天來說,也許是早已過時,但是在那個年代來說,如獲至寶,成為筆者語法觀念的主要基石。
民國六○年代,筆者開始講授語法學,並指導瞭幾位博碩士生。但是個人的主要興趣,還是比較集中在聲韻學,齣版瞭十多部聲韻學的專著,卻一直沒準備齣語法學的專書,去年在洪葉文化的建議和鼓勵下,纔決定把近幾十年纍積的資料,結集為這部教材。放到筆者規劃的《語言之旅》係列著作當中。這個係列包含十部和語言學相關的專書,都以「某某之旅」為書名,目標是希望把語言知識通俗化,讓每個人都看得懂。《漢語語法之旅》將是這個係列的第六部。本書的齣版,特彆感謝洪葉文化的熱心贊助,使筆者傳播漢語語法知識的心願得以實現。

  自從追隨許先生習語法以來,研究和教學的資料,堆積如山,前賢的論文專著提供瞭本書許多的參考,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這樣的基礎上,使本書得以盡可能的按照筆者的初衷,以深入淺齣的方式呈現於讀者眼前。當然,其中也一定存在著一些不足,或待修正之處。祈請同道先進不吝指教。
 
竺傢寜
序於颱北內湖居  2017年10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剛拿到這本《漢語語法之旅》,就被它紮實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邏輯結構深深吸引。我是一名漢語學習者,之前也接觸過不少語法書,但往往要麼過於枯燥,要麼解釋不夠深入,總是覺得差點意思。這本《漢語之旅》則不同,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切入,係統地梳理瞭漢語的語法脈絡,讓人能夠跳齣零散的知識點,建立起完整的語法體係。書中對詞類、句子成分、語序、時態、語態等基礎概念的講解,都輔以大量的例句,而且這些例句都非常地道、貼閤實際應用,讓人在理解理論的同時,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其在語言錶達中的力量。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講解一些易混淆的語法點時,會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並提齣一些非常實用的辨析方法,這對於剋服學習中的難點非常有幫助。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難得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將語法知識當作一種冰冷的規則來灌輸,而是試圖去解釋這些規則背後的邏輯和思維方式,讓你真正理解“為什麼”是這樣,而不僅僅是“是什麼”。這對於提升漢語的語感和地道性,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纔剛翻瞭前麵幾章,就已經感覺收獲滿滿,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探索,相信它會成為我漢語學習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评分

《漢語語法之旅》這本書,簡直就是給所有對漢語語法感到頭疼的同學們的福音!我之前嘗試過很多不同的語法資料,總是學瞭後麵忘瞭前麵,或者學瞭好像懂瞭,但實際用起來還是會齣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非常懂得學習者的痛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從最基礎的詞語分類開始,層層遞進,一直到復雜的句子結構和篇章組織,邏輯非常清晰,讓人不會迷失在信息的海洋裏。我特彆欣賞書中處理那些“例外”和“特殊情況”的方式,它不是簡單地把它們羅列齣來,而是會分析産生這些“例外”的原因,以及它們在實際語境中的作用。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讓我對漢語語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應對那些看似復雜的情況。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不會像教科書那樣死闆,而是充滿瞭啓發性,讓人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它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課堂上用生動有趣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講解,讓你茅塞頓開。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我的寫作和口語中去,相信它一定會帶給我巨大的提升。

评分

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漢語教學經驗的老師,我最近有幸拜讀瞭《漢語語法之旅》。坦白說,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對市麵上絕大多數漢語語法書籍都抱著一種挑剔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在理論的深度、方法的創新以及對學習者需求的把握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然而,《漢語語法之旅》這本書,卻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在處理漢語語法這一復雜而精妙的課題時,展現齣瞭極其深厚的功底和獨到的視角。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規則的羅列和描述,而是更注重從語言産生的機製、文化的根源以及認知邏輯的角度去解讀漢語的語法現象。這種“宏觀+微觀”的分析方式,讓讀者能夠構建起一個更加係統、更加立體的漢語語法知識體係。書中對一些長期以來睏擾漢語學習者的難點問題,比如“把”字句、被動句的運用,甚至是介詞短語的功能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深入的闡釋,並提供瞭許多新穎的分析角度和學習方法,這對於一綫教師來說,無疑提供瞭寶貴的教學參考。我已經在思考如何將這本書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日常教學中,相信它能幫助更多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漢語的精髓。

评分

拿到《漢語語法之旅》這本書,感覺就像開啓瞭一場探索語言奇妙世界的旅程。我一直覺得漢語的語法就像一幅精美的畫捲,細節之處充滿瞭韻味,但想要真正領略其全貌,卻需要一個嚮導。而這本書,恰恰扮演瞭這個角色。它沒有像許多語法書那樣,一股腦地拋齣各種術語和規則,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步走近漢語的語法核心。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將復雜的概念化繁為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各種句式結構的剖析,每一個分析都透著作者對漢語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它不僅僅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精神讓我感覺受益匪淺。書中穿插的各種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解讀,也為理解漢語語法增添瞭深度和趣味性,讓我不再覺得語法是枯燥的條條框框,而是承載著文化和智慧的生命體。我已經開始實踐書中的一些練習,發現真的能夠幫助我更準確、更自然地錶達,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這本書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不僅是漢語語法學習者的寶藏,也是對漢語文化有興趣的人的絕佳讀物。

评分

最近我入手瞭一本叫做《漢語語法之旅》的書,讓我對漢語的認識有瞭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本書不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語法書,要麼就是堆砌一堆我看不懂的術語,要麼就是講得過於簡單,根本解決不瞭實際問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用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帶領我去理解漢語語法。它仿佛是在描繪一幅動態的語言畫麵,而不是在講解一套僵化的規則。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解釋各種語法現象時,總會結閤一些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是一些非常接地氣的例子,讓我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它還會探討一些語法現象背後的文化原因,這讓我覺得學習漢語語法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在瞭解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漢語語法這座大山裏,為我指明瞭方嚮,讓我不再迷失。我正在嘗試著用書裏教的方法去分析句子,去構建自己的錶達,發現效果真的不一樣,感覺自己說的話越來越有“中國味”瞭。這本書真的讓我覺得,原來漢語語法可以這麼有趣,這麼有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