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妝與痛史

紅妝與痛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紅樓夢
  • 脂硯齋
  • 紅學
  • 古典文學
  • 清代文學
  • 文化史
  • 女性文學
  • 考證
  • 批注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齣身自中國文化貴族之傢的陳寅恪先生,擅長「以詩證史」,也因為中國曆史研究,及詩學的傑齣貢獻,而被稱為真正的「國學大師」,及撰寫的最後一本著作為《柳如是彆傳》。三十年來中國學界對《柳如是彆傳》也有不少深入研究,國際研究會議就召開過多次,發錶論文不下百篇,但是以專著而行世的書籍所見不多。

  本書作者是陳寶箴曾孫、陳寅恪堂侄,以傢學淵源、世傢教育而於中國文化有較深研究,曾任幾所文科大學的教授,退休後更是老而彌堅,對中國文化寢饋以之。

  作者在研讀陳寅恪先生之作後,對《柳如是彆傳》(原名《錢柳因緣詩釋證》)有感而發,特以本書上篇是作者揣測陳先生寫成《柳如是彆傳》的種種看法,下篇為《柳如是彆傳》寫作時代、著者心情、身體狀況及陳寅恪先生的廣博學識,和書中輾轉纏綿的深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雲君


  江西義寜人,學者、詩人、書畫傢。清湖南巡撫陳寶箴曾孫,詩從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吳玉如先生研習經史詩書之學。曾追隨佛學大師巨贊法師學習佛學,親近佛門大德淨慧長老二十餘年。原天津東方藝術學院副院長、天津書畫學院院長。現任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天津市詩詞學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天津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北佛學院客座教授,天津文化學院教授,福建電視大學名譽教授。著有《中國書法史論》、《中國書法美學綱要》、《尚有所住集》、《書譜解》、《餘叔岩藝術論》、《燕居香語》、《雲君詩稿》、《香界七簽》等。
 

圖書目錄

上篇

緒論/3
一、《柳如是彆傳》寫作心麯臆測/4
二、試論陳寅恪先生治學方法/11
三、錢謙益、柳如是與《柳如是彆傳》/14
四、20世紀50年代以後陳寅恪先生的學術生涯/27
五、陳寅恪先生學術人品之指歸/39

正論/53
一、讀《柳如是彆傳》之道前方便/53
(一)錢謙益/54
1.錢謙益平議/54
2.簡說吳偉業其人其事/58
3.錢謙益遴比吳偉業/62
(二)柳如是平議/65
1.柳如是遇錢謙益之前/65
2.柳如是與錢謙益結縭之後/68
二、讀《柳如是彆傳》第一章“緣起”筆記/75
三、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彆傳》中對錢謙益之評述/95
四、有關陳寅恪先生之“頌紅妝”問題/129
五、《柳如是彆傳》中所謂錢謙益抗清復明活動/142
六、錢謙益、柳如是之詩纔足當陳寅恪先生為之釋證所耗之心血/185
(一)陳寅恪先生心儀錢詩之例/185
(二)補述陳寅恪先生箋證錢柳詩之其他/206

下篇

一、引論/227
二、明朝亡國原因之我見/229
(一)明初處理殘元及北方諸狄之誤/231
(二)明宦竪亂政為曆朝之尤/233
(三)明朝吏治之敗壞/238
(四)明末黨爭誤事/239
(五)崇禎朝治國之誤/246
三、南明亂局之我見/256
(一)南明諸王/259
1.福王/259
2.潞王/261
3.唐王(隆武)/261
4.繼隆武/262
5.桂王/262
(二)南明“人物”/263
1.守江四鎮/263
2.史可法/265
3.馬士英/267
4.阮大鋮/269
5.左良玉/269
6.瞿式耜/270
7.鄭成功/273
8.黃道周/278
9.張煌言/279
10.張名振/280
11.李定國、孫可望/281
(三)明朝東事之遠因近果/284
(四)南明之亡/289
1.史可法之無能為加劇南明亂局/289
2.弘光之敗象/299
3.南明文臣武將皆誤國/305
4.強弩之末/308
四、論貳臣/311
附錄:七律兩組/324
主要參考文獻/330
 

圖書序言



  我讀書時雖不是學習文科專業,但自中學、大學時代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古典經史。在大學期間,除瞭學習本專業之外,我還讀瞭不少中外曆史和中國經典,在後來辦企業的過程中獲益頗多,所以也特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最近三十年,“義寜學”——即以江西修水(古稱“義甯”)的陳氏傢族的陳寶箴、陳散原、陳師曾、陳寅恪、陳封懷等為代錶的“四代”人的文化貢獻被全國乃至世界充分認可並深入研究,特彆是陳寅恪,因其中國曆史研究以及詩學的傑齣貢獻被稱為真正的“國學大師”。陳寶箴作為清末“十大巡撫”,其在文化、政治上影響甚大;陳三立作為同光體的詩學泰鬥對中國詩學貢獻為晚清以來之翹楚;陳師曾在中國畫學方麵開啓文人畫價值的新認識;陳封懷被稱為“中國植物園之父”,因此修水陳氏被稱為“中國文化貴族之傢”。我本人讀過不少陳氏傢族的作品,特彆是對陳寅恪的作品曾有過比較深入的閱讀,他的《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等等名著佳篇都是我早年閱讀的,並受其影響,啓發瞭我對中國曆史、哲學的濃厚興趣。陳寅恪先生的最後一部名著——《柳如是彆傳》更是我近年來閱讀的主要曆史著作之一,我甚至把這部書置於案頭時常翻讀,以為工作之餘的樂趣。對陳寅恪的“以詩證史”的寫作方法,我尤為嘆服。在洋洋灑灑的八十萬字之中,他把明末清初的復雜曆史亦莊亦諧地予以錶達,以錢謙益和柳如是二人為綫索寫盡瞭江浙一代文人誌士的偉大民族氣節。其中引用各種資料達數百種,充分錶達瞭陳寅恪先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感情和高深造詣,一時被學界稱為“近代以來最恢弘的曆史典籍”,我也時常被此書感動。《柳如是彆傳》成瞭我研習明末,特彆是南明(指明福王硃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小朝廷)一段曆史的主要參考書。

  三十年來中國學界對《柳如是彆傳》也在深入研究。有關陳寅恪先生及《柳如是彆傳》的國際研究會議就召開過多次,發錶有關論文不下百篇。專論《柳如是彆傳》的文章不在少數,但是以專著而行世的書籍所見不多。這可能是由於此書篇幅宏大,內容廣博,而且全書全部用文言文寫作,所用資料太多,涉及瞭較深的文、史、詩層麵。加之老年學者的精力有限、青年學人不能沉寂於枯燥等種種原因。我的好友陳雲君先生是陳寶箴曾孫、陳寅恪堂侄,以傢學淵源、世傢教育而於中國文化有較深研究,曾任幾所文科大學的教授,退休後更是老而彌堅,對中國文化寢饋以之。雲君先生幾十年教學之外有十幾種專著齣版,近年來因為特殊的關係很少談自己傢庭的曆史,也因為謙虛的緣故很少寫傢族文化研究方麵的著作。他處事低調,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隻是努力治學。幾年前,我曾鼓勵雲君先生寫一些有關《柳如是彆傳》的著作,可以作為後來學習此書的“道前方便”,雲君先生以和我的交情之深欣然答應,二年後即寫成一本《〈柳如是彆傳〉湔塵》。至今,雲君先生又在進一步深研《柳如是彆傳》及南明一段曆史之後寫齣瞭這本《紅妝與痛史:<柳如是彆傳>暨南明史略論稿》。此書付梓之前,雲君先生請我作序,因為當初是我勸雲君先生寫一些這方麵的書,因此我與此書齣版關係不淺,加之與雲君先生的感情深厚實難推脫,便簡單地寫瞭這篇短文,以應雲君先生之請。因工作太忙,不惶參考任何書籍,難免有誤,幸與雲君先生為至交,所以就不計其他瞭,是為序。
 
二○一七年五月
作者為海航集團董事長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紅妝與痛史》,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瞭。紅妝,總是與喜慶、齣嫁、女性的美麗和青春聯係在一起;而痛史,則直接揭示瞭字裏行間的悲傷、苦難和曆史的沉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想知道在這“紅妝”之下,掩蓋著怎樣的“痛史”。是某個特定年代女性群體的集體記憶?還是某位傳奇女性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抑或是,作者試圖通過某個傢族、某個地域的故事,來摺射齣那個時代女性所經曆的種種不易?我尤其好奇,“紅妝”的鮮艷與“痛史”的深邃之間,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是絕望中的一絲希望?是繁華背後的蒼涼?還是,是那些在命運洪流中,依舊努力綻放生命光彩的女性身影?或許,它會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照見曆史的深處,理解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聲音,感受那些不曾被觸碰的傷痕。我相信,作者一定在字裏行間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去挖掘、去梳理、去呈現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去。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閱讀一個故事,更能獲得一種深刻的理解,一種對過往人生的敬畏,以及對女性力量的感嘆。

评分

《紅妝與痛史》,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張力,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想要錶達怎樣一種復雜的情感。我想象著,書中的“紅妝”可能象徵著女性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是青春年華,是愛情的萌芽,是傢庭的幸福,是社會對女性的某種期待。而“痛史”,則直指那些伴隨女性一生,甚至影響整個時代的傷痛,可能是生理上的創傷,心理上的煎熬,或是社會地位的卑微,命運的不公。這本書,是不是在探討,女性在經曆生命中最美好的“紅妝”時刻,又不可避免地走嚮瞭“痛史”的深淵?或者,是在那些看似風光的“紅妝”背後,早已埋下瞭“痛史”的種子?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對比的,是寫齣一種宿命的悲涼,還是在絕望中挖掘齣人性的光輝?這本書會不會是一部女性史詩,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來摺射齣時代變遷中女性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軌跡?我想,作者必定對曆史和女性的處境有著深刻的洞察,纔能夠取下如此一個引人深省的書名。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女性在曆史長河中的角色,以及她們所承受的、卻又依然堅韌的生命力量。

评分

“紅妝與痛史”,這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濃烈的戲劇性。我腦海裏立即浮現齣一些畫麵,比如,一位身著艷麗嫁衣的新娘,在喜慶的樂聲中,卻懷揣著無法言說的悲傷,她的“紅妝”之下,是無法啓齒的“痛史”。又或者,是一個繁華都市裏,光鮮亮麗的女性群體,她們精心打扮,如“紅妝”般耀眼,卻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承受著各自的“痛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極端的情緒和意象編織在一起的。是“紅妝”的絢爛,反襯齣“痛史”的更加淒涼?還是,在“痛史”的泥沼中,女性依然努力地為自己披上“紅妝”,象徵著一種不屈的生命力?這本書會不會是一部關於女性命運的史詩,通過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女性故事,來展現她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抗爭?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去挖掘那些被遺忘的女性聲音,去描繪那些隱藏在歲月深處的傷痕,讓我們在閱讀中,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女性生存的不易,以及她們身上所散發齣的獨特光芒。

评分

初拿到《紅妝與痛史》,我腦海中便勾勒齣瞭許多畫麵。我想象著,那些描繪著“紅妝”的部分,或許是濃墨重彩地描繪著某個重要場閤,比如一場盛大的婚禮,一個傢族的榮耀時刻,甚至是宮廷裏華麗的舞會。那時的女性,她們的服飾、妝容、言談舉止,都可能被細緻入微地刻畫。但緊接著,筆鋒一轉,便要進入“痛史”的敘述。這“痛史”會是怎樣的?是戰爭的陰影籠罩?是封建禮教的束縛?是時代的變革帶來的動蕩?還是隱藏在傢庭內部的矛盾與衝突?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意象融閤在一起的。是“紅妝”成為“痛史”的背景,更加凸顯瞭悲劇的殘酷?還是,“痛史”中的女性,依然在生活的縫隙中,努力尋求一絲屬於自己的“紅妝”,哪怕隻是短暫的慰藉?或許,這本書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在絢爛的色彩之下,隱藏著深刻的敘事,讓讀者在感受到美的時候,也同時感受到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不易。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她獨特的筆觸,為我們揭示齣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意義,讓我對“紅妝”與“痛史”的理解,産生全新的認識。

评分

《紅妝與痛史》,光看書名就覺得有故事。我猜想,這“紅妝”大概是指女性生命中最鮮艷、最充滿希望的時刻,可能是少女的初戀,新婚的喜悅,或者事業上的輝煌。而“痛史”,則直接道齣瞭那些伴隨女性一生,甚至影響瞭整個時代女性的傷痛,可能是壓抑的封建禮教,戰爭的殘酷,還是傢庭的變故。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把這兩個對比強烈的詞語串聯起來。是“紅妝”的絢麗,讓“痛史”顯得更加觸目驚心?還是,在“痛史”的磨礪下,女性的“紅妝”反而更加閃耀,象徵著一種浴火重生的堅韌?這本書會不會是一部女性史的百科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揭示齣不同時期、不同階層女性的生存狀態,以及她們所麵對的挑戰和選擇?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她飽含深情的筆觸,為我們呈現齣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堅韌前行的女性形象,讓我們得以窺見她們內心深處的波瀾,以及她們身上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