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代畫像
  • 孔子
  • 老子
  • 道傢
  • 儒傢
  • 文化研究
  • 曆史研究
  • 圖像學
  • 藝術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過去不少學者認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傢後,孔子與儒傢地位達於獨尊。這樣的結論主要是依據文獻而來,沒注意到非文字的圖像資料。圖像資料是另一扇可通達古人內心世界之窗。如果留意裝飾漢墓的壁畫和石刻畫像,即可發現漢世儒生的內心世界和文獻所呈現的不僅有異,更見復雜。本書旨在結閤文獻與圖像,透過分析七十餘幅孔子見老子畫像,一窺漢儒和地方官員的所思所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碩士、學士。

  主要研究方嚮為秦漢史,曾齣版《秦漢史論稿》、《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古羅馬的榮光》、《天下一傢》、《治國安邦》、《地不愛寶》、《畫為心聲》、《立體的曆史》等。

 

圖書目錄



上編:畫像構成與意義

一、前 言   3

二、孔子見老子畫像的構成   12
1.一個不容再忽視的課題   12
2.認識畫像的方法:格套與榜題   18
3.格套與圖譜   26
(1)山東地區孔子見老子畫像的基本構圖   26
(2)山東地區以外的孔子見老子圖   58
(3)畫像構圖特徵與區域、圖譜的關係   65

三、孔子見老子畫像的社會、思想史意義   71
1.漢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72
2.項橐:漢代人的幽默?   101
3.學聖與尊師   112
4.圖譜的兩個傳統和聖人是否可學   119
5.墓主身分與「鄒魯守經學」   142

四、結論:仍然待解的謎   150

下編:畫像石過眼錄
1.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168
2.日本天理參考館藏汶上孫傢村孔子見老子畫像   180
3.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   188
4.山東泰安岱廟藏大汶口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203
5.山東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   207
6.山東濟寜市郊城南張村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224
7.山東嘉祥齊山村所齣孔子見老子畫像   231
8.山東紙坊鎮敬老院齣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38
9.嘉祥武氏祠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245
10.山東安丘縣博物館藏董傢莊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253
11.山東平邑縣文化館藏漢功曹闕孔子見老子畫像   260
12.山東鄒城孟廟藏兩方孔子見老子畫像   269
13.山東滕州市西戶口齣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81
14.山東陽榖八裏廟漢墓齣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90
15.山東省博物館藏疑齣嘉祥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95
16.山東長清孝裏大街村東漢墓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305
17.山東嘉祥宋山、五老窪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312
18.山東省博物館藏嘉祥洪傢廟孔子見老子畫像   322
19.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綏德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324
20.河南新野樊集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磚   332
21.河南新野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空心磚   337
22.中研院史語所藏寶應射陽孔子見老子畫像拓片   343
23.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題的畫像石函   355
24.史語所藏董作賓手拓山東臨淄的孔子項橐畫像   366
25.德國菲雪(Adolf Fischer)藏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題的畫像石   370
26.德國柏林倭霍(E. Worch)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77
27.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藏武氏祠畫像石   382
28.江蘇徐州清山泉鎮白集東漢祠堂孔子見老子畫像   386
29.山東平陰縣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91
30.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399

附錄
1.漢代畫像項橐考   413
2.項橐手中的鳩車新考   422

參考書目   431
圖片齣處   450

圖書序言



  這本書原是一篇篇深埋抽屜,沒打算發錶的舊稿。今年1月三民書局忽來電話,告知劉振強先生不幸仙逝的消息。我立刻警覺這一輩子欠劉先生的都來不及償還瞭。電話中,除瞭述說內心最深的歉疚,錶示必會參加劉先生的告彆式之外,也同時錶達瞭在《秦漢史》來不及寫齣前,設法略作補救的心願。因而有瞭齣版這本書的念頭—將一本醞釀足足二十七年的書獻給劉先生在天之靈。

  2013年三民書局六十周年大慶前夕,我曾有緣在紀念集中迴顧和三民書局劉先生結緣的經過。1980年夏我返國,迴到政大曆史係教書。從鞦天開始,先後教授中國通史、秦漢史和西洋古代史等等課程。當時住在離政大不遠,木柵秀明路二段的一幢小小的公寓裏,薪水每月不過數韆元,須要負擔購屋貸款和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一個小孩,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依稀記得就在那年鞦或第二年春,係主任王壽南先生接受三民書局委託,邀約一批教授寫一套中國斷代史教科書。印象中受邀的都是國內各領域知名前輩。猜想王主任大概知道我的處境,就推薦正在教秦漢史的我去寫這一部分。我一想稿費可以濟燃眉之急,沒用大腦就答應瞭。那時在專業研究上尚無成績可言,每天忙於備課、寫講稿。自以為正在寫講稿,一年課上完,書稿也就差不多。迴想當年的冒失和大膽,隻能用初生之犢不畏虎來形容。

  初步同意寫書後的某一天,劉振強先生忽然親自到訪。三民書局是颱灣著名的書局,齣版各種教科書。學生時代曾讀過很多三民齣版的名著。萬萬沒有想到一位知名書局的大老闆會提著禮盒來到自己的傢門前。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正值盛年、事業有成的劉老闆,完全沒有看輕後輩,和藹可親地談起他早年如何因戰亂流離,失去求學的機會、如何來到颱灣,在艱難睏苦中走上齣版的道路,並準備為齣版文化事業奉獻一生。說著說著,劉先生拿齣閤約和一個內有十萬元的信封。我沒用什麼心思,就簽字收下瞭。將近四十年前和劉先生見麵的一刻,至今不能忘懷。

  慚愧的是十萬元到手,隨即花用一空,書稿卻沒齣來。一連數年,在春節前後,劉先生總是親自帶著禮物,登門拜訪。慚愧的我除瞭空言快瞭快瞭彆無他法,對不起劉先生的心情也就與日俱增。年事稍長,知道真要寫一部秦漢史談何容易,我那些教書用的講稿不過抄纂成說,既無體係,也乏見解,用來搪塞劉先生,越來越覺得太對不起他的盛情。

  如此過瞭好多年,心想或許可以暫用其他的稿子報償劉先生的厚意於萬一。大概在1986年左右,劉先生又來訪,我即提議將這些年纍積的一些論文交給三民,不取分文,但求稍減自己的愧疚。萬萬沒想到劉先生說:論文集他樂於齣版,稿費照給,不過希望我仍能同意寫那部拖延六年的秦漢史。像劉先生這樣的齣版人,說實在迄今沒有再遇到第二位。感激之餘,將手頭十餘篇不成熟的文稿四十餘萬字奉交三民,1987年齣版瞭《秦漢史論稿》。稍感安慰的是這部論文集隔年僥倖獲得教育部學術奬,沒給劉先生丟人。

  如今在三民齣版這本小書,並無法錶示我已清償債務,而是希望在劉先生過世周年前夕,能對劉先生說:我沒忘記我未瞭的承諾。

邢義田序於南港
2017年12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漢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時代,它奠定瞭中國後續兩韆多年的文化基礎。而《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這本書,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漢代思想和文化圖景的獨特窗口。作者以“孔子見老子”這一極具象徵意義的曆史場景為切入點,通過對大量畫像的細緻辨析,揭示瞭漢代人如何理解和建構他們心目中的聖人形象,以及這種建構背後所反映的時代精神。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和描述,而是充滿瞭探究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在考證畫像的來源、年代、風格時,旁徵博引,大量的齣土文獻和考古資料被巧妙地運用進來,使得他的論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畫像中的哲學寓意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夠將畫像中的人物造型、構圖布局與漢代盛行的道傢、儒傢思想相結閤,解讀齣那些隱藏在畫麵背後的復雜含義。比如,他會探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如何影響瞭對孔子和老子形象的塑造,以及這種理解如何在視覺上得以體現。這種跨越藝術史、哲學史、思想史的綜閤研究,讓這本書的內容顯得格外豐富和深刻。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幾幅古畫,更是在與漢代的人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去理解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錶達、如何傳承他們寶貴的思想遺産。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漢代精神世界的大門,讓我對那個充滿智慧與活力的時代有瞭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

這本《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漢代藝術和哲學史的一個全新視角!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觸摸那些被塵封的古代文明遺跡,每一個字句都帶著曆史的溫度。我一直對漢代藝術的象徵意義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描繪曆史人物的畫像,總覺得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像,背後一定蘊含著更深層的信息。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探究欲。作者在論述孔子見老子的畫像時,並沒有停留在對畫麵元素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同一題材畫像之間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可能反映的時代思潮、政治風嚮甚至民間信仰。讀到一些關於畫像中人物服飾、動作、錶情的解讀時,我常常會掩捲沉思,想象著當時繪製者的意圖,以及觀看者的反應。那些看似尋常的筆觸,在作者的筆下,仿佛都活瞭過來,講述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故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畫像的構圖和空間處理時,結閤瞭當時的哲學思想,比如“天人閤一”的概念,來解釋為何畫麵要這樣布局,為何人物要這樣安排。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讓整個解讀過程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靈動,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我仿佛看到瞭漢代文人墨客在月下秉燭,討論著這些畫像的深意,也看到瞭普通百姓在街頭巷尾,對著畫像議論紛紛,賦予它們不同的解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幾幅畫的學術論文,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有機會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錶達、如何看待他們所敬仰的先賢的。

评分

這本《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對幾幅古畫的解讀,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漢代思想深處的大門。我一直對“道傢”和“儒傢”這兩個思想流派的早期互動非常感興趣,而孔子見老子這個題材,恰恰是兩者交匯的絕佳切入點。作者在書中,對這一題材的畫像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比較,他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幅畫,而是將它們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和復雜的思想演變中進行考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畫像細節時所展現齣的敏銳觀察力。他會注意到畫中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然後就能從中引申齣豐富的文化含義。比如,他會探討為何在某些畫像中,孔子會錶現齣恭敬的姿態,而老子則顯得更為超然,這背後究竟蘊含著漢代人對這兩位先賢怎樣的認識和期許。讀到這些地方,我仿佛親眼見到瞭漢代的學者們,是如何在智慧的碰撞中,構建他們對宇宙、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這本書的研究方法也非常新穎,它打破瞭傳統的藝術史研究模式,而是將藝術、哲學、曆史、甚至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視角融閤在一起。作者在論證時,經常會援引一些考古發現,比如墓葬壁畫、陶器紋飾等,這讓整個研究顯得格外生動和有說服力。它不是那種陳列式的介紹,而是充滿探索性和啓發性的。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在討論漢代人如何理解“見”這個動作時,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相見,更可能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啓迪。這種對“畫外之意”的挖掘,正是本書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我拿到這本《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後,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結果完全被吸引住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在講“畫”,更在講“人”和“思想”。作者以漢代孔子見老子這個經典的曆史事件為切入點,通過對現存畫像的深入研究,展現瞭漢代社會對於這兩位思想巨擘的認知和想象。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留下的“未解之謎”,而這本書記就恰恰是在解開那些關於畫像的“未解之謎”。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嚴謹的學術考證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引導讀者去思考。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畫像差異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和耐心。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然後從中推演齣深刻的文化意義。比如,他會分析在不同畫像中,孔子和老子的服飾、發髻、麵部錶情的微妙變化,並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哲學思想流派的演變聯係起來。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式,讓我對漢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雖然是學術著作,但一點也不枯燥。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讓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讀到一些關於漢代人如何理解“天道”、“仁政”等概念,並將其投射到對孔子和老子的畫像塑造上時,簡直如同醍醐灌頂。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品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文化的載體,承載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希望、恐懼、追求和信仰。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如何將靜態的畫像轉化為動態的思考。我原本以為,所謂“畫像研究”,無非就是描述一下畫上有什麼,然後套用一些曆史文獻來解釋一下。但《畫外之意》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並非簡單地呈現,而是層層剝繭,從宏觀的藝術史脈絡,到微觀的筆觸細節,再到深層的哲學寓意,構建瞭一個極其豐富和立體的分析框架。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作者的論證邏輯所摺服。他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引用瞭大量齣土的漢代簡牘、帛書、銅器銘文等一手資料,將文字的記載與圖像的視覺語言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在討論某一幅畫像時,作者會詳細考證漢代關於“聖人”的標準,關於“德”的理解,然後纔能去解讀為何孔子和老子的形象會被這樣塑造。這種紮實的考據功夫,讓這本書的結論具有極高的說服力。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既有學術的精準,又不乏文學的韻味,讀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他不會用過於晦澀的術語來“嚇退”讀者,而是用一種引導性的方式,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漢代的精神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畫像的“傳播”和“接受”時,也花瞭很大的篇幅。他分析瞭這些畫像在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流傳情況,以及它們可能被賦予的各種社會功能。這讓我意識到,一件藝術品,它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創作本身,更在於它被如何理解和使用。這本書讓我對漢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種宏觀的視角,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看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