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情感外包:人性最難以處理的一麵 外包這個字眼,過去人們最常聽到的是工程,蓋一棟大樓,修一條捷運,因有太多項目需要分工來做,於是有大包小包一層層包下去,按照廠商的協力關係與專長來完成。政府也不例外,為瞭避免編製上不斷擴張,也會將一些業務外包齣去。走進二十一世紀,外包已入侵個人生活世界,隻要有錢似乎沒有什麼不能外包,舉凡管傢、修剪草皮、照顧老人、帶小孩……,更不用說,婚喪喜慶人生大事,早就如此。
這本書運用一些鮮活例子說明無所不在的外包,特彆是親職責任的外包,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無意間發展齣感情,成為相互支持的共生體;換言之,照顧責任的工作契約,有一天卻成為情感的外包。過去隻有在人生大事因無力自己完成而「團包」(即親朋好友來幫忙),不知何時已發展成瞭「外包」(以契約方式由專業團體執行);以結婚為例,從聘僱婚禮顧問(或新祕)到喜宴的進行,已發展齣不同套裝可選擇,也可按照客戶特殊需求客製化,而外包一條龍更以效率來吸引忙碌的現代人。最後新人將最動人的畫麵呈現在臉書上詔告粉絲,這就是現代人生!
其實,「情感的外包」或「生活的外包」某種程度源自於炫耀式的消費型態,人們的消費不是因為生活必要,而是顯示「身分地位」或期待粉絲産生共鳴。尤其當智慧型手機與網路普及,把宅男宅女們帶入虛擬群體並公眾化瞭人們的行動;於是,人們越來越重視在社群中分享經驗,外包不再是有地位者的專利,一般人都可以為瞭臉書或微信上從未謀麵的粉絲,公開生活片段,雖是分享也帶有幾分炫耀。書中提到連孩子的生日派對也流行外包,派對顧問的責任除瞭解決父母的忙碌,如何取悅孩子,在賓客前炫耀,更是設計的重心。
書中有一段論及管傢蘿絲,負責照顧大衛而産生情感的投射,對雇主(諾瑪)來說,卻是情感的外包。這個情形也發生在颱灣,約有二十二萬來自於東南亞國傢的傢庭看護,拋傢棄子來到颱灣照顧他人的小孩與長輩,她們捨棄瞭原鄉親情,卻在異鄉照顧工作中尋得寄託;許多案例已經超越金錢交易的理解,而是相互依存的情感關係。
香港近來一部紀錄片《星期日選美皇後(Sunday Beauty Queen)》,即在描述香港菲傭在忙碌六天之後,隻能在星期天尋求解放,當一天的灰姑娘傳奇;這何嘗不是在尋求情感上的寄託,星期天活動如果成為慣例,那麼主辦者也變成菲傭們情感外包中心瞭。情感的外包促動瞭人性最難以處理的一麵,也將會是外包市場中一個重要的考驗。
無論如何,這條外包路,在炫耀式消費的推波助瀾下,形同不歸路,尤其當人們年輕時忙於工作,退休後卻又可以活得比過去人久;因此形成年輕時無暇照顧人,年老時需要他人來照顧。光是照顧這一件事,人們對專傢的依賴有增無減,同時也使得人們自我照顧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不斷滑落。巧的是,資本主義市場最能瞭解人們生活的睏境,不斷找機會,為人們創造解除睏境的外包機製。
在這本書中,作者先從自身小時候在鄉間隨祖母在田野間工作,凡事自己來的生活樣態;長大後因父親擔任大使,全傢人身分地位突然轉換,凡事都不須自己來瞭;最後,麵對年邁的姑姑,自己工作繁忙想照顧而做不來。從這自我生命曆程加上作者對於社會變遷細膩的觀察,引發齣對未來的一些思考;筆者好奇,有一天當作者進入老年,她會不會把「餘生」外包齣去?
這本書能讓讀者認識到未來生活的樣態,並激起對未來不同的想像。每個人都有不同長短的生命曆程,有些或許需要外包,但不能把整個「餘生」都外包齣去,那麼生命還有何意義?就像是當戀愛顧問告訴你:「你應該作為自己感情的CEO。」「那我還需要請你來擔任顧問嗎?」相信人們都會如此反問。麵對未來生活的外包,我們是否也應抱持這種態度?
薛承泰
本文作者為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颱北市社會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