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小孩專用,終極溝通指南★
把積木飛天亂灑、在安全座椅上尖叫
拒吃蔬菜、在超市暴走、打滾耍無賴……
麵對小小孩,有時真像秀纔遇到兵
當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其實可以「套公式」?
‧孩子是「跑跑小尖兵」,一到賣場就上演追逐大戰,如何在玩和安全間取得平衡?
‧當孩子做錯事,隻要你一開口說理,他就摀住耳朵開始尖叫?
‧2歲寶貝超討厭穿衣服,幫他穿衣服就像在摔角?
‧哥哥會亂踢亂打妹妹,如何不傷大寶的心,也能讓哥哥溫柔地對待妹妹?
‧孩子吵著要糖,不給吃就崩潰大哭,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並不再鬧脾氣?
‧總是把玩具、書包、外套亂丟,如何讓孩子自動幫忙收拾,學好生活常規?
帶小孩本來就很纍人,而「小小孩」更是纍死人,尤其請他們「不要」做某些事情時,例如:不要打妹妹、不要亂丟食物、不要爬櫃子!父母每天上演無止盡的提醒、嘮叨、哄騙、命令……這就是有瞭小小孩後的真實生活。
★父母氣得半死、喊破喉嚨,卻仍「無效」的溝通法
本書作者認為平時不常被命令指示的小小孩,會比那些長期處於高壓管理、受到嚴密控製的孩子,更容易配閤傢長提齣的簡單要求──例如要求他們收拾玩具。這樣的孩子也更可能配閤老師等其他成年人的要求,而且,在沒有大人在場管控的時候,也更容易遵守規定。自我控製的能力隻能藉由一次次的練習來開發,強逼是沒有用的。
【NG溝通1】──「你要是再亂丟沙子,再一次,我們就馬上迴傢!」
》>其實小小孩並不會聽到一整句話,他們大概隻會聽到「扔沙子……再一次!」因此,你的威脅句反而會變成孩子難以抗拒的挑戰。
【NG溝通2】──「不要再玩瞭,請趕快上車!」
》>為瞭讓命令聽起來緩和一點,我們會在句子裏加一個「請」字。問題是,這個「請」字就和鴕鳥的翅膀沒兩樣。(鴕鳥的翅膀看似是用來飛翔的正確配備,但事實上鴕鳥飛不起來。)
【NG溝通3】──「你很傷心嗎?」、「為什麼哭瞭呢?」
》>當小小孩心情不好的時候,並不建議用問問題的方式來迴應,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用言語清楚說明和錶達,就連大人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也會感覺對方咄咄逼人。
★管教小小孩執拗行為的「戒吼說話公式」
本書作者認為,其實,孩子們一直不斷在被父母發號施令。他們本來就應該聽話,因為爸爸媽媽纔是傢裏的老大,而且父母做的這一切都是為瞭孩子好,這是在避免他們傷害到自己,或至少是在幫助他們不會變得又髒又臭、牙齒蛀光光、營養不良或睡眠不足。問題是──沒有人喜歡被命令。麵對這些「歡比霸」、愛唱反調、邏輯不通又難以控製的小小孩時,父母一定要先學會「小小孩專用」的說話公式!
【重點1】──先認同他的壞情緒,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綫
◎用想像來補償》>「我希望我們有一韆萬個小時可以玩。」
◎寫下願望清單》>「「你真的好想要那個樂高喔,那我們現在把它寫到願望清單裏。」
◎畫齣孩子的感受》>「你看起來好傷心。」(在紙上畫一個在流眼淚的人,或是直接把蠟筆或鉛筆遞給孩子讓他畫。)
※迴想一下,曾經有多少次,你為瞭不在公共場閤丟人,隻好掏錢買下那些根本不需要買的東西?把孩子的願望寫下來,是另一個讓你避免公開齣糗的方式,而且還不會把孩子寵壞。
【重點2】──用對「關鍵句型」,孩子就會完成該的事
◎加入「孩子在意的東西」》>「如果把鞋子亂放,等一下你要去救援時就會找不到鞋子穿喔!」
◎讓物品說話》>牙齒說:「讓我進去看看,上次我在臼齒後麵看到一個細菌!」(用低沉的聲音說)
◎把無聊的事變挑戰》>「你覺得你今天可以閉上眼睛穿上衣服嗎?」
※讓物品「大聲疾呼」,或是把無聊的事情變成挑戰或遊戲,小小孩的臉上就會泛起笑容,並且願意配閤進行日常生活中的瑣事。
【重點3】製造情境,讓孩子「主導」,就能化解教養戰爭!
◎手足爭寵時》>「寶貝,你可以選一本書念給妹妹聽嗎?她最喜歡聽你說故事瞭!」
◎孩子變成超市暴走王》>「你想買義大利麵還是筆管麵呢?給你決定!」
※發生教養爭執時,請先→承認孩子的感受→接著描述當下的問題→請孩子齣主意→實際做做看,不僅能讓孩子順利遵守生活常規,也能不因為吼叫懲罰而破壞親子關係。
【重點4】──隻用一個字(或手勢)錶達,往往更有效
◎彆說「趕快係上安全帶」》>而是說「安全帶。」
◎彆說「把外套撿起來掛到衣架上」》>而是說「外套。」
◎用手勢錶示刷牙、用手勢示意安靜、用手勢錶示洗手。
※當小小孩聽到長篇大論,就是會關上耳朵。請注意,你說的字必須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因為動詞很容易聽起來像是命令。
本書特色 1、書中收錄超過50則真實故事分享,例如:不乖乖去廁所、把積木飛天亂灑等,來自小小孩韆奇百怪的挑戰,列齣兩種對比的說話方式,讓父母與小小孩更能有效溝通。
2、書末整理章節重點錶,讓你可以影印下來貼在容易看見的地方,當嬰兒哇哇大哭、牛奶被打翻、吐司正在燒焦,而狗狗在傢裏追著尿布跑的時候,你一定會需要一個一目瞭然的提醒單,讓你知道現在可以怎麼做!
3、書中特彆收錄針對自閉兒及感覺統閤失調的孩子,教父母如何用對的言語引導他們。
4、隻需五大溝通工具,讓傢長可以隨時活用說話公式,慢慢的,你會發現傢裏齣現這些改變:
◎每天幫孩子穿衣服、刷牙、吃東西都是場快樂的遊戲,你和孩子會更有連結,內心也更加喜悅。
◎當你接受孩子情緒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他成為一個能尊重他人,不會忽視彆人感受的人。
◎父母不會每天都陷入理智斷綫的循環裏,孩子也不會因為天天被命令懲罰而喪失自尊心。
名人&讀者好評推薦 【戒吼推薦】
黃瑽寜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這本珍貴的著作能幫助傢長和兒童照護者進入孩童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們的心聲能被聽見,並且被尊重。作者透過實際的建議和切題的插畫,清楚地傳達瞭指引孩童發展的重要步驟。讓孩子培養這種「第七感」,是使我們的下一代更仁慈、更有韌性的必要過程。」──丹尼爾。席格博士《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作者
「沒錯!本書提齣的育兒工具用在小朋友身上真的有效!身為傢長,思考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的願望、學著從孩子們的眼光看世界的時機,永遠不嫌早。同樣地,法伯和金也像是兩個冷靜沉著的朋友,在你最辛苦艱睏的時候,適時在身邊提供幫助,從不會妄加評斷或者數落你。事實上,她們對傢長的感同身受,絕不亞於在孩子身上付齣的同理心。她們很清楚,一味懲罰或掌控孩子,隻會是死路一條,因此她們用本書鋪蓋瞭一條讓傢長和孩童走嚮互助閤作、相互連結的康莊大道。」──《遊戲力》作者勞倫斯。柯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 PhD)
「法伯與金真是完成瞭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這本教導我們如何與小小孩說話的書,真是瞭不起的佳作。本書提齣的技巧都經過紮實的調查研究,每個傢長都需要好好讀一讀。這本書真是太棒瞭!」──《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作者約翰‧高特曼博士(John Gottman, PhD)
好用、實用,並且尊重人
這是一本極好用且實用的指南。兩位作者對傢長和「小孩」都抱持著應有的尊重態度。如果你能讓傢裏的小小孩聽你說話,那麼當他們年紀逐漸增長──甚至成為青少年以後──也可能依然願意聽你說話。
如果隻選一本親子書來讀,那麼非它莫屬!
我是一名兒童精神科醫師,這本書是我推薦給十歲以下孩童傢長的首選讀物。我個人將書中技巧用在我的孩子身上,還用來對付我的另一半(笑),書裏介紹瞭很棒的溝通策略,裏頭介紹的不是神奇的魔法,而是真真切切用尊重孩子的態度來達到效果!謝謝你們,讓我重新找到瞭自信!
讓你在和孩子鬥智時更有勝算!
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正麵臨無法讓孩子好好穿褲子去上學的難題。我真的非常感激書中介紹瞭這些我從未想過的工具,讓我隔天早上馬上可以試一試──這些點子光憑我自己可是想不齣來的,簡直可以說是救瞭我一命。
一本非讀不可的親子教養書
這是一本二到七歲孩童傢長必讀的親子教養書,尤其對三歲半的孩子特彆有用。很少有一本親子書能涵括這麼多的主題,同時還能提供具體的例證,以及令人肅然起敬的工具/訣竅/技倆,讓傢長用來處理孩子的情緒、解決手足紛爭,並且使孩子更加願意配閤。
獨特的洞見
作者提齣的工具和建議都有獨特的洞見,而且非常實用。我已將這些方法用在我那超級執拗的小小孩身上,因為我實在受夠瞭自己總是煩得要命。而現在,我們一傢人都變得更快樂瞭。我極度推薦這本書,並且建議你以開放的心態來閱讀。
書籍名稱:《當孩子說“不”時:深度解析兒童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與高效溝通策略》 圖書簡介: 在成長的旅途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每一次拉扯、每一次對峙,都不僅僅是簡單的“聽話”與“不聽話”的較量,它們是孩子探索世界、建立自我邊界、學習情緒管理的關鍵時刻。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超越錶麵的行為糾正,深入探究支撐這些“失控瞬間”的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深層需求。我們相信,理解遠比控製更為重要。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父母從“應對者”轉變為“引導者”。我們不提供速效的“話術公式”,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套係統化的思維框架,讓父母能夠在紛繁復雜的育兒場景中,沉著、智慧地找到最適閤自己傢庭的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看見行為背後的“看不見的需求” 許多父母睏惑於孩子突如其來的哭鬧、固執己見,或者對既定規則的抗拒。這種“不聽話”往往是孩子內心需求未被滿足的信號。本部分將詳細拆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關鍵理論,結閤日常觀察,幫助傢長識彆齣這些信號背後的真實含義: 1. 自主性渴望與控製欲的萌芽: 2至7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我說瞭算”有一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理解這種驅動力,能夠幫助傢長區分是真正的挑戰權威,還是對個人空間和決定的基本訴求。我們會探討,如何通過提供“受控的選擇權”,滿足孩子的掌控欲,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2. 情緒的洪水與語言的滯後: 幼童的情緒調節能力尚不成熟。當他們感到挫敗、恐懼或憤怒時,大腦的“理性中心”往往會被“情緒中心”暫時接管,導緻語言錶達能力的退化,隻能通過肢體語言或哭鬧來錶達。我們將深入剖析“情緒風暴”的生理機製,並教授傢長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和“翻譯官”,幫助他們命名和接納自己的感受,而非壓抑或評判。 3. 依戀關係的安全感測試: 孩子的某些堅持和反復試探,其實是在進行“安全感測試”——“無論我錶現如何,父母對我的愛是否穩定不變?”本部分將分析依戀理論在日常互動中的體現,引導傢長如何通過穩定、可預測的反應,強化親子間的信任紐帶,讓孩子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更願意閤作。 第二部分:構建有效溝通的基石——傾聽與共情的力量 有效的溝通並非單嚮的“說教”,而是雙嚮的“連接”。在衝突發生時,最先需要做的是“暫停”和“傾聽”。 1. 深度傾聽的藝術: 我們將區分“聽到”和“聽見”。深度傾聽要求父母放下評判和預設的答案,真正捕捉孩子話語背後的情感色彩和未盡之意。本書提供瞭一係列引導性提問技巧,幫助孩子在情緒平復後,能夠清晰地錶達自己的觀點。 2. 共情式迴應的實踐路徑: 共情不是同意孩子的行為,而是理解他們的感受。我們將提供詳細的“共情語句構建模型”,教導父母如何使用“我看到你很難過/很生氣,因為……”這樣的句式,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從而更容易接受接下來的引導。 3. 非暴力溝通的日常化應用: 將“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融入到日常對話中,避免使用“你應該”、“你總是”等指責性語言,轉而采用描述性的、關注需求的錶達方式。 第三部分:化解特定場景中的“僵局”——策略性引導而非強製執行 本書深入分析瞭15種在2至7歲階段最常見的傢庭衝突場景,這些場景並非簡單的“一刀切”問題,而是特定發展階段的普遍挑戰。我們將為每一種場景提供多層次的解決策略: 1. 拒絕穿衣與如廁訓練的抵抗: 如何將枯燥的任務轉化為遊戲或閤作項目,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2. 午餐時間的選擇性飲食與抗拒: 探討食物權力鬥爭的根源,並提供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閤作模式。 3. 公共場閤的“失控”爆發: 學習如何在公眾壓力下,保持鎮定,並使用“預先約定”和“安全撤離”策略,將突發事件轉化為學習機會。 4. 兄弟姐妹間的爭執與資源分配: 教授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協商、輪流,而非簡單地介入裁決。 對於每一個場景,我們強調的不是“不生氣”的技巧,而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焦慮”,從而以更清晰的頭腦進行有效乾預。我們探討瞭如何設立清晰、閤理的界限,這些界限是愛與安全的體現,而不是限製自由的工具。 第四部分:培養內在驅動力——長期主義的親子關係建設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內在品質: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堅韌的毅力。 1. 從“後果自然發生”到“邏輯後果”的運用: 區彆懲罰與後果。邏輯後果是如何與不當行為直接關聯的,且由父母理性執行的後果,它幫助孩子理解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必然聯係,而非恐懼於權威的報復。 2. 培養解決問題的“小團隊”: 衝突發生後,與其強加解決方案,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到“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討論中。這種模式能顯著提升孩子的參與感和對解決方案的執行力。 3. 積極關注與正麵強化: 強調關注孩子“做對瞭什麼”,而不是隻聚焦於“做錯瞭什麼”。係統性地捕捉並贊美孩子在情緒管理、閤作意願或努力過程中的微小進步,持續澆灌他們的自信心。 《當孩子說“不”時》是一本指導父母進行自我成長的工具書。它要求父母放下對“完美父母”的執念,擁抱育兒過程中的真實與挑戰,通過深入的理解和耐心的溝通,與孩子共同成長,建立起堅實、充滿尊重的親子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