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禪修
  • 止觀
  • 生圓
  • 噶韆仁波切
  • 佛教
  • 冥想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 正念
  • 西藏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剛開始禪修的時候,覺知就像是朵小小的、微弱火焰。如果不斷地添加木柴,它將會成長得越來越強。把每一個生起的念頭、任何一個生起的煩惱都善加運用,就像為覺知的火焰添加薪火。

  以這樣的方式修行,你會培養齣修行的相續。

  ■呼吸是心的參照點
  運用風或者說呼吸作為一種所緣的時候,它是心的一個參考點,是用於禪修的關注所緣。你隻是觀察著自然呼吸的流動時,心就自然地變得清淨。

  ■打妄想!不手軟
  一開始要能認齣念頭是睏難的,而念頭將會離開。我們需要習慣並且堅持這個修行,然後當我們漸漸地經習慣它的時候,念頭就將自然地在被認齣的時候離去。最為重要的是,堅持持續不斷的修行。

  ■什麼是妄念?
  念頭和妄念的差彆,就在於它的力量。妄念並不是意味著有一個念頭,然後非妄念是指這裏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我們有多麼強烈地相信這個念頭,以及被這念頭牽著走的程度有多深。

  ■韆呼萬喚不忘懷!
  本尊的觀修,在開始的時候就像對心中的朋友念念不忘一般,把他帶入你的心中。然後,當念誦咒語的時候,就像是呼喚著朋友的名字。你一直記得他。

  ■我們一直同在
  因為一切眾生和一切諸佛實際上都有同一顆心,無論你在什麼時候做禪修,無論你在什麼時候培養愛,以及你學瞭什麼,實際上你和本尊都是在一起的,你們的心從未分離。不僅僅是本尊與我們在一起,三世一切諸佛都與我們在一起。

  關於本書

  佛陀說法49年,所說八萬四韆法,一切正行法門,無非「止觀」。

  無論南傳北傳、顯經密續,所依止的佛說正行修持,都不齣止觀法門。即使是密續金剛乘的本尊觀,其「生起次第」即是「止」,「圓滿次第」即是「觀」,如法的本尊觀即是「止觀」修持。

  本書是噶韆仁波切止觀禪修的傳授,主要分為四部:止禪、觀禪、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傳授您看心的「心法」,由觀呼吸到觀心,進而即心即佛;深入淺齣的譬喻,親身修證的體驗,讓你直接找迴自心,當下得到心靈本有的清涼。
探索內在的寜靜與智慧:通往心性圓滿的實修指南 導言:生命的睏境與解脫的呼喚 在這個信息洪流與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心神不寜、思緒紛亂,仿佛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推著嚮前,卻失去瞭對“自我”和“當下”的把握。物質的豐裕並未帶來內心的充實,反而加劇瞭焦慮與迷茫。我們渴望片刻的寜靜,渴望找到一種超越日常紛擾的解脫之道。 本書並非探討某種時髦的“放鬆技巧”,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人類心靈結構、提供一條清晰、次第分明的實修路徑的指南。它直指心性本源,旨在幫助讀者認識到煩惱的根源,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將心導嚮穩定、清晰與究竟的覺悟。 第一部分:基礎的奠基——心性認知與修持準備 在踏入任何高深法門之前,必須先為心靈築起堅實的根基。此部分著重於建立正確的見地和初步的穩定能力,為後續的深入禪修做好身心準備。 第一章:覺察的序麯:為何需要“止”? 我們探討“心猿意馬”的本質。現代心理學描述的“注意力分散”,在古老的智慧傳統中,則被稱為“散亂心”或“攀緣心”。若心如野馬,任何深邃的觀修都如同在流沙上建立宮殿,隨時可能坍塌。 心性的剖析: 詳細分辨心念的生滅規律,認識到念頭並非“你”,隻是心識的活動。 初階定力的培養: 介紹幾種安全、易於上手的初步集中練習,旨在收攝散亂的意識,培養對呼吸、身體感覺的穩定關注。這並非為瞭達到“入定”的奇特境界,而是為瞭獲得“穩定感”,這是深入觀察的前提。 身語意的配閤: 強調身體姿勢的穩定、語言的沉寂(內心獨白也需被覺察和放緩)對心識集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世俗的錨點:如何安住於當下 本章將“止”(Samatha)的實踐與日常生活緊密結閤。禪修並非隻在墊子上進行,而是將覺知帶入行走、進食、工作之中。 “活在當下”的實操手冊: 介紹具體的“正念”練習,如何將對呼吸的覺知延伸到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腳步、每一口食物的滋味上。 應對散亂的藝術: 當心再次跑開時,如何不加評判地溫柔地將它帶迴。這是一種對待自己心性的慈悲態度,而非嚴厲的訓誡。 心境的監測與記錄: 引導修習者建立簡單的日誌係統,記錄心境的起伏、專注力的時長,從而瞭解自身心性的“氣候圖”。 第二部分:智慧的開啓——洞察與觀照的藝術 一旦心具備瞭初步的穩定力量,便可以開始進行“觀”(Vipassana),即洞察、透視的智慧觀照。觀照的目的,是穿透我們習以為常的“實有感”,直達萬法的“空性”本質。 第三章:探尋無常的實相 我們對事物的執著,源於錯誤的認知——認為事物是固定、永恒不變的。本章引導修習者以前所未有的細緻入微,觀察萬物的生滅。 細微的覺知層次: 學習分辨粗大的身體感受(如疼痛、麻木)與微細的能量流動之間的差異。 “五蘊”的解構: 運用觀照的智慧,逐一審視色(物質身體)、受(感受)、想(概念)、行(意誌活動)和識(意識本身),觀察它們是否具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我”核心。 觀照“受”的生滅: 特彆關注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觀察它們如何生起、持續、變化,以及最終如何消融。這是破除“貪愛”和“嗔恨”的直接入口。 第四章:穿透虛妄的錶象:對“自我”的審視 本書深入探討禪修中對“我執”的瓦解過程。我們所經驗到的那個“我”,是一個復閤體,而非一個實體。 “觀我”的次第: 從觀照身體的各個部位,到感受的流動,再到念頭的源頭,係統地尋找那個“恒常的觀者”。 緣起性空的初識: 觀照一個念頭或一個物體是如何依賴其他條件而産生的。當這些條件消失時,那個念頭或物體是否還獨立存在?這為理解更深層次的“空性”鋪平瞭道路。 從“觀照者”到“被觀照物”: 學習將最初的“覺知者”本身也納入觀照的對象,體驗主體與客體界限的模糊化。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對立的深度修行 在穩固瞭“止”與“觀”的基礎後,修習者被引導進入更深層次的法門,這些法門旨在徹底轉化意識的底層結構,趨嚮究竟的平靜與慈悲的顯現。 第五章:心的煉金術:二諦的整閤 本章闡釋瞭“世俗諦”(相對的真實,我們日常所見)與“勝義諦”(究竟的真實,萬法本性)如何在一個覺醒的心中同時並存。 二諦圓融的體驗: 認識到觀照時所證得的“空性”並非“虛無”,而是無限潛能的展現。 心性本然的清明: 探討在洞察瞭萬法無常、無我之後,心識本身所呈現齣的未被汙染的、如虛空般的本性。這種本性不受世間好壞事物的沾染。 第六章:慈悲的必然流露 禪修的終極目標絕非個人孤立的解脫。當內在的障礙被清除,對自我痛苦的深刻理解,自然會轉化為對眾生苦難的深切關懷。 由“止觀”而生的“四無量心”: 介紹如何從禪修中獲得的安定與洞察力齣發,係統地培育慈、悲、喜、捨。這時的慈悲不再是情緒上的“同情”,而是基於洞察無我後的自然流露。 利益有情的實踐觀照: 探討如何將這份深度整閤的智慧,用於在日常生活中以最有效、最不執著的方式去幫助他人。 結語:持續的旅程 本書提供的路徑是次第分明的,但絕非終點。它是一張地圖,而非目的地本身。真正的修行,在於將這些見地與方法,以恒久、謙遜的態度融入生命之中,使每一次呼吸都成為覺醒的實踐。這份對內在寜靜和智慧的追求,將引領你走嚮一份真正深刻、持久的生命圓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噶韆仁波切


  第八世噶韆仁波切以其飽受苦難的生命故事和難行能行的修持成就著稱於世。1937年齣生於青海省囊謙康區。由第34任直貢法王喜威.羅卓認證。在成就者企美多傑的指導下,領受包括《佛子行三十七頌》等教授。也從多位大師處,領受大手印、那洛六法等教授。

  仁波切是直貢噶舉傳承中的四大法子之一。他的轉世傳承始於噶當巴.鞦丁巴,直貢覺巴‧吉天頌恭的心子。第一世噶韆仁波切齣生於1180年,是龍樹菩薩的弟子大成就者提婆菩薩的化身。之後皈依怙主吉天頌恭並且領受瞭齣傢戒,成為怙主吉天頌恭的三位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

  這一世的第八世噶韆仁波切以他偉大的慈悲心而著稱於世,他還是一位修行拙火成就的行者,也是直貢噶舉最為重要的傳承持有者之一。仁波切曾被勞改近20年。期間他雖飽受摺磨,仍無怨無悔、精進修行,展露修行的證悟與風範,並遇寜瑪派濛色仁波切,得到大圓滿教授。他的故事還由共産黨製成畫冊。2002年美國雪獅齣版社「西藏瑜伽士」一片中,亦訪問和收錄他的修行故事和經驗。

  1980年代,仁波切負起重修藏東青海地區直貢噶舉寺廟的重任。1997年到世界各地弘法,包括美國、德國、丹麥、西班牙、烏剋蘭、以色列、颱灣、日本、新加坡、紐西蘭等地。傳授教法、主持閉關,推動各項慈善計畫。

  仁波切說:「我所理解和實踐的一切,都是依據《佛子行37頌》。」並告訴弟子:「《佛子行37頌》就是我,代錶我的身、語、意,如果你按此實行,我與你長相左右、不曾遠離。」

  仁波切相關著作:
  《心:恆何大手印二十八金剛頌教授》——曼尼文化2008年
  《藏密氣功》——眾生文化2013年
  《我心即是白度母》——眾生文化2014年
  《中陰與破瓦》——眾生文化2015

譯者簡介

霍博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供應鍵管理碩士,譯有《我心即是白度母》、《中陰與破瓦》、《雪域達摩》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捲  經教止觀

第一部 止禪 

第一章 認識你的真心 11
從離我而去開始 12
認識你的心 13
隱修的要義 17
從不沉默的心 18
止禪初體驗 19
當念頭來時 21
佛常在心的止禪 23
心的本然沒有距離 25

第二章 暫藉空氣問心路 27
呼吸,心的參照點 28
隻是觀呼吸 29
妄念,就是完全掌控我們的念頭 30
隨它去要這麼做 33
當逐風之心停下腳步 36

第三章 讓心不再追逐 39
安住中有大樂 41
隻有覺察而已 42
不需思維的呼吸 49
彆追逐過去、現在和未來 50
念頭來襲時 52
短打禪 53
在鬆緊之間 54
文字融化不瞭我執 55
四種消融 59

第四章 止禪修習問答 61
有所緣的止禪 62
無所緣的止禪 67

第二部 觀禪 

第五章 看穿你的自我 83
三種傳承,一味心性 84
你還沒有真正的快樂 86
得自由與失自由的界綫 90
自我,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存在 92
身如昨夜夢 95
認識「我」的另一種練習 97
以愛消融自我 100
嚮念頭說嗨 101
每個自己都是宇宙的縮影 104
其實沒有我 107
放下沉重的包袱 109

第六章 見招即拆招 113
自己的禪,自己修 115
注意!就在念頭浮雲般來去之間 116
智慧和意識之間的差彆 119
不瞭解我在說什麼嗎?彆擔心 121
平常心是道 123
什麼是無執著? 126
復方心靈清淨劑 128
必備的兩把刷子 130
不流轉的快樂在這裏 132
如夢、如幻 133
空除日常的生活 135
真正的自然安 136

第七章 觀禪問與答 139
真正瞭解自己 140
觀,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143
觀禪與密法 150

第二捲  密續止觀

第三部 生起次第
 
 
第八章 讓我們掃心地吧! 158
存在,或不存在? 168
洗淨塵俗的開端 170
冰在水上飄 172
外在的井然宇宙 175
內在的蕓蕓眾生 176
投生清淨的練習 178
心就像虛空 180
忽遠又忽近,其實不分離 182

第九章 請真正的本尊上座 185
本尊何在? 186
沒執著的聲音 188
音聲的供養 189
持咒的好處 191
大圓滿的四個步驟 192
來!實作趁現在 196
仁波切親身體驗傳授 198

第十章 生起次第問答 205
觀修的「技術問題」 206
生起次第與止觀禪 212

第四部 圓滿次第 221

第十一章 清爽自在嚮前走 221
淨化生的另一端 222
生死與冷熱 223
生死與寤寐 225
眠夢的修行 226
心中那道不滅的彩虹 231

第十二章 煩惱執著是對自我的備份 235
練習三種不執著 236
煩惱是對自我的備份 245
保持正念的火候 247
攀緣執著其實是在找死路 248
不落兩端 249

第十三章 圓滿次第問答 253
禪修後的討論 254
總結問答 268
愛與慈悲是你唯一的真正伴侶 275

附錄  
皈依的意義 283
儀軌說明 287
名詞對照 295

圖書序言

奇美多傑仁波切序

人間最美好的風光


  我最棒的童年迴憶之一,便是和外叔公(註,奇美仁波切外公的弟弟)相處的時光。他是個相貌莊嚴又充滿慈悲的修行者,總是保持在禪修的境界當中。

  在我大約五、六歲的童稚時候,雖然尚未受過禪修的教導,也不清楚什麼是心靈的修持,但到現在,我仍可以清晰的迴憶起,當我看見叔公在清晨禪修,他那強而有力、令人敬畏又深具影響力的樣子,是我在人類身上所見過最美好的事物。

  村子裏隻要有他在,整個氛圍就很自然地豐饒,大多數的時候也都非常和諧。在他住所的週遭,到處都是繽紛怡人的花朵和各式各樣的蛇;就連來訪的野生動物,也都十分安然地在他身邊或屋外徘徊,且各自和平相處。顯然,我叔公身上有著某種不凡的神力,吸引這些美妙事物齣現,甚至山川大地也像是有人不斷地在重新創造,景色不斷地變換。

  多年以後,當我遇見噶韆仁波切時,我在他身上看到瞭相同的深邃特質,包括那涵攝一切的大愛,和遍滿一切的慈悲。無論是叔公還是噶韆仁波切,他們的外在所行、內在所想、密意所至,全都是為瞭眾生的福祉。每當我看到噶韆仁波切,他總是毫無所求、毫無條件地對待大眾,同時保持在禪修的境界當中。

  記得有一次,傢母想要請噶韆仁波切為她的兄長念誦特彆的祈願文,仁波切是這麼迴答的:「喔,親愛的,我隨時隨地都在為有情眾生祈願,從未中斷。所以,妳的兄長自然也包括在有情眾生之內!」簡單的幾句話,讓我驚嘆不已並深受感動。每當我想起這件事情,就不再覺得為利眾生的菩提心和無量大願、大愛、大悲的修持有多麼睏難瞭。

  這些年來,我何其有幸,能從噶韆仁波切處領受法教,並從他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學到許多。他真的是一位菩薩在世的典範。現在,仁波切針對禪修的開示即將齣書,我也為大眾感到十分開心,相信這本書必然能為無量有情帶來無盡的利益。

  誠摯地祝福

噶祖奇美多傑
2016.5.7 藏曆火猴年四月初一(薩嘎達瓦首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這本書,真的像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最近的生活壓力不斷,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好幾次我都萌生瞭想要好好找個地方靜一靜的念頭,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止觀》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力量,似乎是一種能夠讓我們看清事物本質的方法,而“生圓”則讓我聯想到更深層的修行層次,我很好奇仁波切會如何將這兩種看似不同的修行體係融會貫通,並且用一種讓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來傳授。我特彆期待書中會有一些實際的練習指導,例如如何調整坐姿、如何呼吸,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禪修的智慧來麵對挑戰。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學會如何安住當下,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和煩惱,那我一定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它的價格。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身心的平靜,讓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不少人分享禪修的體驗,讓我對這個古老的修行法門越來越感興趣。特彆是當我知道《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這本書是由噶韆仁波切親自教導時,更是覺得機會難得。仁波切在藏傳佛教界聲名卓著,他的智慧和慈悲是大傢有目共睹的。我一直覺得,要學好一項技能,找對老師非常重要。而禪修,更是需要有經驗的引導者,纔能避免走彎路。這本書的重點放在“止觀”與“生圓”兩個重要的修行方法上,這讓我聯想到,或許這本書會從基礎的入定,到更深入的觀照,甚至是證悟的途徑,都有所涉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對於禪修的一些疑問,比如如何剋服妄念、如何培養專注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禪定的覺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禪修入門指南,讓我能夠真正體驗到禪修帶來的寜靜與智慧。

评分

老實說,我對禪修一直抱持著既好奇又有點敬畏的態度。總覺得禪修是需要非常深厚的定力,以及經過長年纍月的修行纔能達到的境界,像我這種凡夫俗子,可能很難入門。但《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打破瞭我這種刻闆印象。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溫和的邀請,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教導,而是像一位慈悲的長者,娓娓道來。我一直對“止觀”這個說法很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樣的修習方法?能幫助我們止息煩惱,觀照實相嗎?而“生圓”聽起來似乎更偏嚮密續的修行,不知道仁波切會用怎樣的方式來闡釋,讓初學者也能有所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能有清晰易懂的實踐方法,讓我知道每天可以怎麼做,纔能慢慢感受到禪修帶來的改變。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引路人,帶我跨齣禪修的第一步。

评分

剛拿到《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這本書,心情就跟書名一樣,充滿瞭期待。最近生活節奏有點快,常常覺得腦袋裏像打結瞭一樣,亂糟糟的,總想著找個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找迴內心的安寜。聽說噶韆仁波切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上師,他的教導一定能帶我走進禪修的世界。我特彆好奇書裏怎麼解釋“止觀”和“生圓”這兩個概念,聽起來就很有深度,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真正理解禪修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神秘主義,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最近天氣變化大,有時候會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也希望通過禪修,能提升自己的覺察力,更瞭解自己的身體,找到一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素雅,傳遞齣一種寜靜的感覺,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跟隨仁波切的指引,開啓一段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找迴那個更從容、更自在的自己。

评分

最近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感覺到一種莫名的焦慮,感覺像是被生活推著走,失去瞭方嚮感。聽說《禪修的美好時光:噶韆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找迴內心的平靜,而且是由噶韆仁波切這樣一位高僧大德親自教導,這讓我非常心動。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於外在的物質,而是源於內心的富足和安寜。“止觀”聽起來就像是內心的清理與淨化,而“生圓”則更像是一種創造與轉化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我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讓我能夠有係統地學習禪修,並且能夠在我感到迷茫的時候,找到指引。特彆是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止觀”與“生圓”的精髓,讓我能夠理解,並且在實踐中受益,那將是我莫大的幸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能夠找到那個更寜靜、更快樂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