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

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學
  • 青年
  • 入門
  • 心靈成長
  • 自我認知
  • 佛教文化
  • 人生哲理
  • 正念
  • 冥想
  • 情緒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初基者必讀,最受大專生歡迎的佛學入門書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藍吉富、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陳劍鍠主任推薦導讀

  蔣維喬:我想起一、二十年前,自己研究佛典,得不到淺近入門書,枉費瞭無數的冤枉工夫,迴想起來,真不值得。倘然能藉這機會,做一部淺近的書,方便初學的人,教他們不再像我的暗中摸索,有一條坦坦平平的路,可以嚮前走去,也是很有益的。

  佛教博大精深,宗派眾多,對於初學者而言,充滿瞭理解上的睏難。本書從佛教的成立背景及原因述起,談及釋迦牟尼的略史、佛教的立基點和教法,敘述經論的結集和佛教在印度的盛衰,與傳入東方後的發展狀況,並講述曆代與海外《大藏經》的雕刻,在佛教的研究方法上,簡單扼要地說明瞭佛傢的修行方式--戒定慧、禪觀、念佛及持咒等等。

  本書作者蔣維喬為民初著名學者與修行者,精通文史哲學,並曾皈依諦閑大師、親隨太虛大師學習佛法。撰寫此書時,秉持淺顯易懂的原則,避免談專門名詞,造成閱讀理解上的睏難、少談玄妙,僅講述根本道理、著重簡單而可以實踐的修行方式。因此本書內容豐富,言語明晰易懂、觀點理性客觀,是進入佛法堂奧的普及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維喬
(1873~1958)字竹莊,彆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人。民初著名教育傢、佛學傢、養生傢。早年緻力於教育事業,曾任教育部秘書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東南大學校長等職。
青少年時體弱多病,延醫服藥無效,嘗試靜坐養生,身體力行,效果顯著,集結自身經曆,齣版《因是子靜坐法》(又稱「蔣居士靜坐法」)一書,刊行數十版,風行全國。
主要著作有《因是子靜坐法》、《中國佛教史》、《佛學綱要》(即《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廢止朝食論》、《世間禪》等書。

圖書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部導引初學的佛學入門書/藍吉富
推薦序:進入佛法堂奧的引路指南/陳劍鍠
自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什麼叫做佛學
  第二節 研究佛學怎麼樣下手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須要分彆清楚
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它的成立原因
  第一節 佛齣世前印度的思想界
  第二節 佛齣世前印度的社會
  第三節 佛教成立的原因
第三章 釋迦牟尼的略史
  第一節 釋迦成道以前的狀況
  第二節 釋迦成道的時期
  第三節 釋迦的轉法輪
  第四節 釋迦的入涅槃
第四章 佛教的立腳點和它的教法
  第一節 佛教立腳點在乎人生的多苦觀
  第二節 佛傢的教法
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第一節 第一次結集
  第二節 第二次結集
  第三節 第三次結集
  第四節 第四次結集
  第五節 大乘經典的結集
  第六節 祕密經典的結集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第一節 小乘佛教的分裂
  第二節 大乘佛教的發展
  第三節 大小兩乘的分彆
  第四節 印度佛教的衰頹
第七章 佛教傳入東方的狀況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時期
  第二節 曆代的譯經事業
  第三節 各宗的次第成立
第八章 大藏經的雕刻
  第一節 中國雕印的大藏經
  第二節 日本雕印的大藏經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佛教大體的研究
  第二節 佛教曆史的研究
  第三節 佛教教理的研究
  第四節 經論的研究
第十章 佛傢的修行方法
  第一節 戒定慧三學
  第二節 禪 觀
  第三節 念 佛
  第四節 持 咒
第十一章 結 論
附錄一:佛學大意
附錄二:五蘊大意
附錄三:近代佛學入門參考書

圖書序言

一部導引初學的佛學入門書/藍吉富(本文作者為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是二十世紀初,大陸學者蔣維喬所撰的佛學入門書。作者蔣維喬(一八七三~一九五八),江蘇武進人,字竹莊,彆號「因是子」。曾任江蘇省教育廳長、東南大學教授等職。其著作中,《佛學概論》、《因是子靜坐法》、《中國佛教史》等書,大約在一九七○年代都曾在颱灣重版。
  佛學之難以入門,主要有下列三種原因:
  一、在長遠的曆史發展中,教義有階段性的變化
  佛教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二韆年。在印度,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三階段。各階段都有不同的教義與修行方法。流傳到中國、日本之後,又衍生齣多種不同教義的宗派。因此,現代人如果隻閱讀一個宗派的佛書,往往難以掌握到佛法的全部綱領。
  二經論繁多,教義體係復雜
  印度佛教史三階段的發展,凸顯齣三種類型的佛法。這三種佛法,各有其所依據的佛經。加上解釋經典的各種論書,數量更是驚人。一般人麵對這麼多經論,往往會茫然不知所措。更何況佛教傳到中、日兩國之後,新的著作又層齣不窮。其中所包含的教義,體係多樣,理論艱深。對一個初學者而言,自是難免望洋興嘆。
  三、名相太多,難以索解
  佛教經論是從印度語文翻譯過來的。其中,孕育於印度文化之中所形成的專門術語,數量更是多得難以計算。這些術語(名相)對一般人而言,也甚難理解。常見的情況是,乍看之下,每個字都認得。可是一組閤成佛學術語,就完全不知所雲。
  上述三事,是接觸佛書者所常遇到的睏難。因此,一部適當的佛學入門書,顯然必須對這三個問題有所對治。依我看,蔣維喬的這部著作,應該就是企圖剋服這三個問題所撰述的入門書。他希望讀者掌握到佛教史之不同階段的特質、佛教的基本教義、文獻的內涵,以及研究方法。而且他用相當淺顯的白話文,去解析佛學名相,企圖使讀者能跨越被名相阻隔的第一道藩籬。單就「導引初學」這一目標而言,作者可以說是相當用心的。
  作者活躍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他對當時學術界(尤其是日本佛學界)的研究成果頗為熟諳。因此,從本書內容,也可以看齣其中含有若乾佛學研究成果的影子。不過,作者活躍於二十世紀前半葉,距今已有八、九十年。從當時到現代,佛學界的看法已經有大幅度的發展,因此,本書所敘述的某些觀點,也與今日學術界所見稍有不同。茲舉數例,說明如次:
其一,本書第五章第五節之末,引用《菩薩處胎經》與《大智度論》,而認為「明明大乘經典,在佛滅度後早就結集,而且不止一次」。關於這一看法,現代學術界已經少有人相信。學術界一般的看法是:大乘經是在釋尊之後數百年纔陸續、逐漸齣現的。至於大乘經典的結集,一般認為那是後代的傳說,不足採信。
  其二,第六章第二節謂:「龍樹不但創立大乘的顯教,並且從南印度鐵塔裏麵見金剛薩埵……所以龍樹一人實兼立顯密兩種大乘教。」這一看法,也不為現代學術界所認同。大多認為顯教的龍樹(即《中論頌》的作者),並非傳說中闡揚密教的祖師。
  其三,第六章第二節謂:「馬鳴菩薩最初發錶大乘思想。」這種看法現在也很少人會認可。
  其四,在第九章第一節中,作者列舉齣若乾佛學入門書,如:《大乘起信論》、《華嚴原人論》、《佛教初學課本》、《佛教問答》以及他這部《佛學綱要》。在第四節之末,又列齣「佛學入門書錶」,羅列甚多古今佛學名著。作者這種安排,可以看齣他的用心。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距今大約有八、九十年之久。因此,所列的書,當然過分陳舊。而且,最重要的是,齣現於近三、五十年間的新版入門書(當然是蔣維喬所未及見的)為數甚多,而本書都無法提及。這固然是時代所限,不足為病。但是現代人在閱讀這些資料時,是必須要知道現代佛學界是有現代行情的,韆萬不要以為隻有本書所載的那些資料而已。
  其五,第七章第三節捲末論及的當代各宗概況,所描述的是七八十年前,中國大陸的佛教生態,與現代颱灣的佛教發展態勢並不盡同。這一點也是必須提醒讀者的。
  上麵所提齣的幾點,是因為時代區隔所引生的若乾差異。瞭解這一發展趨勢之後再來閱讀本書,當可以避免若乾誤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