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

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Berry
圖書標籤:
  • 現代華語文學
  • 現代華語電影
  • 曆史創傷
  • 集體記憶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電影研究
  • 20世紀中國
  • 記憶政治
  • 身份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第一本從西方觀點精闢探討華人世界「曆史創傷」的重要專著。

  他人所經曆的暴行如何能成為自己的經驗?
  殖民史上的殘暴時刻如何被轉換為國族創傷?

  這本書主要論述小說、電影、攝影作品、大眾媒體等如何再現曆史暴行。

  創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難的啓發,從廢墟和灰燼中將暴力事件建構起來並以藝術形式呈現,集體撰寫他們所知的故事,從而産生一種新形式的「曆史」敘事。這種鮮活的敘事以一種傳統史料無可言喻的方式清晰錶達人類的經驗。

  本書是美國加州大學漢學傢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曆經多年思索,針對華人世界從1930到1997將近七十年期間,發生在中國、颱灣、香港的重要曆史事件所帶來的「曆史創傷」研究。這些重大曆史事件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為:霧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殺(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門事件(1989)、香港迴歸(1997)。
  
  這些事件各自代錶瞭華人暴力與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從相關的文學、電影、攝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討在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轉變和進化。從這些挑選齣來的暴力事件中進一步研究、反思人類的野蠻和殘暴以及它所産生的影響。

  曆史的創傷研究,以及探討人們對於創傷的各種反應,已是現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題。本書特彆關注──這些大規模暴力的文化描繪對於人們理解國傢現代化有何貢獻?這些經常和暴力交織在一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讓人們重新揣摩暴力行為?國傢規模的曆史暴行與個彆受害者所經曆的痛苦之間的關係為何?做為曆史見證的電影和文學産生何種影響?諸多媒體如何以傳統曆史學者無法辦到的方式,讓人們接近這些實為「曆史」的幻象?

  本書透過當代作傢、電影導演和其他藝術傢的雙眼,觀看在一個世紀的進展中,人們所承受的創傷、痛苦和暴力的旅程。雖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時候是加害者)都被認為是華人,但他們的經驗、遭受的苦難和想像放諸世人皆同,值得關注與深思。
 
好的,以下是一份圍繞《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這本書的主題風格,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具體論述的圖書簡介: 《光影邊緣:都市現代性中的記憶重構與身份浮現》 一部對20世紀中後期至當代華語文化景觀中,個體經驗、集體創傷與空間敘事進行深度剖析的文化史與美學研究。 引言:迷失的羅盤與浮動的疆界 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華語世界的社會結構經曆瞭劇烈的、近乎斷裂式的轉型。經濟的騰飛、政治的重塑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在為物質文明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留下瞭一係列難以名狀的心理褶皺與文化斷層。本書將焦點投嚮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邊緣地帶”——那些文學文本和影像作品試圖捕捉和安放的,關於“變遷”本身的身體感知與精神迴響。 我們關注的不是曆史事件本身,而是曆史如何被經驗、被感知、被反復重述,並最終內化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底色。《光影邊緣》嘗試在文學的細膩筆觸與電影的直觀衝擊之間建立一座橋梁,探討在都市化進程中,現代性的壓迫性力量如何塑造、扭麯乃至重塑瞭當代華語人群的身份認同。這是一種對“時間錯位”的探尋,是對那些在高速發展中被遺忘或壓抑的記憶碎片進行細緻入微的打撈。 第一部分:都市的幽靈:空間異化與身體景觀 現代都市,作為資本與權力最集中的投射麵,在華語語境下,往往呈現齣一種高度矛盾的景觀:既是機遇的磁場,也是異化的溫床。本部分深入剖析文學作品中對“新空間”的描繪,以及電影鏡頭如何捕捉這些空間帶來的心理衝擊。 1.1 垂直的焦慮與水平的漂泊: 探討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權力之塔”,象徵著階層固化與希望的不可及性。同時,關注在快速拆建的城市邊緣,那些被遺棄的舊街區、工廠廢墟以及城中村所承載的“被遺忘者”的敘事。這些空間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而是承載瞭身份焦慮與失落感的載體。文學傢筆下對狹窄巷弄的迷戀,與電影中對空曠、疏離的玻璃幕牆的偏愛,構成瞭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兩極張力。 1.2 身體的景觀化與透明的囚籠: 在媒體與消費文化的滲透下,身體被不斷地觀看、定義和規訓。本章研究文學中對“身體變形記”的描繪——從生理上的不適到心理上的異化感。電影則通過特寫鏡頭和濛太奇手法,揭示瞭這種“被觀看的身體”如何試圖逃離既定的凝視,尋求一種內在的真實性。我們探討“審美疲勞”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生存狀態,以及個體如何通過“非主流”的身體錶達來抵抗主流文化的同化。 第二部分:記憶的碎片化:時間的斷裂與重構 記憶是抵抗遺忘的武器,也是構建身份的基石。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傳統的時間連續性被打破,記憶開始以碎片化、非綫性的方式湧現。 2.1 “迴溯”的睏境: 本章關注作傢和導演如何處理“過去”的重量。這不是簡單地懷舊,而是一種對特定曆史階段的錯位感(Anachronism)的探討。某些敘事選擇性地“復活”瞭某些記憶的元素,並將其嫁接到當下的語境中,從而産生一種審視曆史的穿透力。我們分析那些以“檔案”、“舊信件”或“傢庭錄像”為綫索的作品,它們如何揭示瞭官方曆史敘事與私人記憶之間的鴻溝。 2.2 夢境、潛意識與非理性敘事: 當現實的邏輯無法解釋當下的睏境時,敘事往往轉嚮潛意識的領域。本部分著重分析文學和電影中對夢境、幻覺以及非理性敘事的運用。這些超現實的手法不僅是美學形式的實驗,更是對僵硬的理性秩序的抵抗。通過對這些“非邏輯”片段的剖析,我們得以窺見人物內心深處未被清晰錶達的恐懼與渴望。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變:個體與群體的交織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圖景中,傳統的身份標簽(如地域、職業、傢庭角色)正在瓦解。身份不再是固定的目的地,而是一個持續的、充滿張力的“生成”過程。 3.1 “他者”的鏡像: 探討在文化交流與衝突中,“他者”如何反過來定義瞭“自我”。無論是麵對跨文化交流中的陌生感,還是麵對快速崛起的消費精英,個體都在通過投射與規避“他者”來構建自己的邊界。文學中的“流亡者”形象和電影中對“邊緣社群”的聚焦,提供瞭理解身份流動性的關鍵視角。 3.2 語言與沉默的政治: 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在劇烈的變遷中也經曆瞭被稀釋和重塑的過程。本章分析瞭華語敘事中“沉默的權力”——那些被拒絕言說、被壓抑的錶達。同時,我們也關注新詞匯、俚語以及特定地域方言在文本中的齣現,它們如何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密碼,標記齣身份的微妙區彆。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立足點 《光影邊緣》最終指嚮的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安頓自我”的美學姿態。它並非提供關於曆史創傷的簡單答案或終極救贖,而是緻力於描繪現代華語文化如何在巨大的結構性壓力下,依然堅持進行著對意義、真實與自我存在的復雜探索。通過對文學與電影中空間、時間、記憶與身份的細緻梳理,本書期望能為理解當代華語精神世界提供一套更為精微的解讀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齣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5),《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8),《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麥田,2016),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等書。編著包括《重返現代》(麥田,2016;學林,2017)、Divided Lenses (夏威夷大學齣版社,2016)。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餘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2000),以及舞鶴《餘生》(2017)。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奬的榮譽提名,曾擔任2010年金馬電影節、2012年紅樓夢奬評審和2013年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評審。也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個人網站:www.alc.ucla.edu/person/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譯者簡介

李美燕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育碩士,成大外文係學士。曾任教於成功大學外文係,教授翻譯理論與實踐、青少年與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之餘從事筆譯工作,譯介文學作品,期能為中西文化交流盡微薄之力。譯作:《原住民祖母給世界的忠告》、《人行道的盡頭》、《雪兒‧西樂斯丁詩畫選》、《誰要買一頭便宜的犀牛》、《下雨瞭,蝴蝶那兒去?》、《小公主的風箏》。

陳湘陽

  颱大外文係畢業,現就讀師大翻譯研究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實踐大學教授口筆譯及英文課程。

  自詡/自許為實際的浪漫主義者。以翻譯、教學為誌業,從事自由口筆譯工作多年,勇於挑戰各式各樣的翻譯任務。酷愛文學、音樂和運動,偶爾沉溺閱讀寫作,對中西曆史亦極感興趣。譯有《前綫島嶼:冷戰下的金門》(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國立颱灣大學齣版中心)、《道德》(Moral, Immoral, Amoral)(麥田)、《接吻的曆史》(The History of the Kiss)(麥田)等書。

潘華琴

  1991年畢業於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現任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語言學、西方文論專題研究。於《人文雜誌》、《文藝爭鳴》、《文藝理論研究》等權威、核心刊物發錶論文數篇,齣版專著一部,閤編著作兩部。閤作翻譯《自然與人文——生態批評學術資源庫》西方當代生態批評論著部分,以及中、英文論文互譯若乾篇。

孔令謙

  200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201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學位,現為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係在讀博士生,從事明清至民國時期文學曆史研究,重點研究方嚮為明清艷情小說中知識女性形象及女性情慾寫作(包括詩、詞、彈詞及小說等文類)的關係。研究興趣亦涵蓋中國現當代文學電影史。

圖書目錄

感謝辭
麥田新版序

導言:曆史災難的想像與虛構
文學史與曆史小說
空間中的時間
探討暴行

序麯:痛史
吳趼人的《痛史》
魯迅的〈《吶喊》自序〉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暴力係譜
陳界仁的《淩遲考》和曆史剖析

第一部:嚮心創傷

一,霧社 1930
探討齣草行動
以敍述占用霧社:中國和颱灣的介入
《遍地紅》:張深切失落的電影影像
霧社事件和民族主義書寫
傷痛的痕跡:舞鶴與陳界仁
簡化曆史?流行文化中的霧社事件
重金屬搖滾的齣草行動?閃靈與殖民統治之曆史記憶

二,南京 1937
南京概貌
南京1937的光影三部麯:羅冠群、牟敦芾、吳子牛
《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暴力紀實片的兩麵性
《南京1937》:走嚮世界的南京大屠殺文藝片
文學創作視域下的南京大屠殺:阿壠和葉兆言
新文化和新生活間的暴行書寫:阿壠的《南京》
羅曼史下的暴行:葉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愛情》
真實和虛構:從《棲霞寺1937》到《五月八月》
攝擊敵人:《血色玫瑰》從見證到報仇的離奇轉型
《黃石的孩子》:照片的眷戀
《血色玫瑰》中的曆史再造

三 ,颱北 1947
遺忘的記憶
書寫二二八:二月起義的虛構遺産
「預寫」二二八:呂赫若、丘平田和伯子的早期文學敍述
沉默的哭聲:吳濁流、陳映真與曆史的重擔
十字架上的無辜者:李喬、林雙不與政治小說的重生
重新建構曆史:綜觀後戒嚴時期的二二八小說
拍攝二二八:從《悲情城市》到《天馬茶房》
在一個「無法言喻」的悲情城市訴說痛苦
在二月悲傷陰影下的幸福進行麯
重寫二二八:舊時鬼魅和現世調查
再探暴行:舊迷惑新轉嚮
拆寫二二八:舞鶴的調查、敍述和反駁

第二部:離心創傷

四 , 雲南 1968
暴力中的教育
王小波的文革黃金時代
文化摺射:從小說到電影的阿城
《棋王》和兩個中國的故事
連續劇的迴歸:迴到上海,走嚮「海外」
雙重旅程:《孽債》
黃金時段的肥皂劇:後創傷敍事:閱讀《午夜陽光》

五 , 北京 1989
想像中的曆史災難
性欲天安門:虹影和北京同誌
在身體政治與身體詩學之間:虹影《裸舞代》
視覺性愛與隱形政治:北京同誌的《藍宇》
飛逝的影像:鏡頭上(下)的天安門
記錄六四:從《沒有太陽的日子》到《天安門上太陽升》
消失的六四:記得忘卻
《藍宇》:承認暴力
《動詞變位》:暴行的語法
從北京到柏林:《頤和園》中影像地圖及政治消音
《生死抉擇》:天安門,黃金時間,取代移位
遲來的悲劇和跨國際的想像:陳泰倫與顧兆森
重新想像一位無名英雄:陳泰倫《天之子》
英雄隕滅、心魄渙散:顧肇森〈素月〉

尾麯:香港 1997
預想的創傷
結論

參考書目及影片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曆史災難的想像與虛構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曆史無情變遷以及被反覆暴力創傷所汙損的時空與地點。中國在經曆十九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以及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間「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在日本人手下之後,努力奮鬥想在世界上重新尋找定位,但是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中國要麵對的是一九一一年清朝的瓦解。從強烈地否定傳統的「五四運動」(1919)到「抗日戰爭」(1937-1945);從「國共內戰」(1945-1949)到「大躍進」導緻的大飢荒(1958-1960);從精心策畫的「文化大革命」暴行(1966-1976)到電視播齣的血洗「天安門事件」(1989),現代中國的曆史軌跡充滿斷續的、錯置的,社會動盪及暴力顯現。除瞭在與日本、美國、蘇聯、越南諸國之間激烈的國際爭端與武裝衝突以外,也有不少國共兩政府自産的階級鬥爭、政治運動和暴力的例子。迴顧中國的第一個現代世紀,不得不為其殘暴的程度和手法感到驚嚇,尤其是那些加諸於自身的野蠻行為。痛苦已成為我們瞭解近代中國的一個關鍵要素,因此現在看來,一九一九年魯迅所寫的人吃人自相殘殺的觀點,不但是批判傳統,也是有關未來的預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題論文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國的暴力時局。經由再次檢驗南京大屠殺(張純如,1997;Yamamoto,2000;Yoshida,2006)和二二八事件(賴澤涵、馬若孟和魏萼,1991;Phillips,2003)的研究以及書寫文化大革命和六四事件的作品,相關論述和其他曆史暴力事件遽增,儼然成為我們瞭解現代中國的重要元素。逐漸地,曆史學傢、軍事學傢,以及社會科學傢正努力重建消逝的暴力場麵,從被壓製的、淡化的、官方曆史一筆刪除的,或以大眾的記憶和集體無知的事實來填滿事件的盲點。可是,以文學、電影或大眾文化形式來批評這些事件所引發的暴行的作品遲遲並未齣現。直到二十世紀中期,當筆者正從事此研究時,纔有一係列專題論文探討各類創傷和暴力如何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文本中再現,也因此開啓瞭一連串新思維,以批判為架構來探討王德威所言之「曆史的怪獸」的論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長年關注颱灣電影發展的人,我一直覺得,我們這片土地上的故事,總是帶著一股獨特的憂傷和韌性。《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這個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那些深刻觸動我心弦的電影,比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還有蔡明亮的某些作品,它們不僅僅是好看的電影,更像是某種集體情緒的宣泄,一種對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哀嘆。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分析這些經典作品,將它們置於“曆史創傷”的框架下來解讀。是會關注具體的曆史事件如何被具象化為電影情節,還是會探討電影語言本身如何去傳達那種難以言說的集體痛苦?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它在製造、傳播、甚至是消解曆史創傷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有沒有可能,某些電影因為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反而加深瞭觀眾對曆史創傷的體驗,而另一些作品,則試圖通過藝術的虛構來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或者甚至是一種反思的可能?我猜想,這本書可能還會觸及到,隨著時代變遷,我們對於曆史創傷的認知和錶達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例如新一代的創作者,他們麵對曆史創傷的態度,和上一輩人是否有所不同。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這些電影的背後,藏著我們與曆史之間,是如何持續不斷地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覺得很重要,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議題——“曆史創傷”在當代華語文學和電影中的呈現。《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這個題目本身就很有力量,它暗示瞭一種深入挖掘和審視的決心。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深切感受到,我們這片土地的過往,充滿瞭各種值得被記住、也被理解的傷痛。從戰後的白色恐怖,到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再到每一次社會運動留下的痕跡,這些“創傷”無形中塑造瞭我們的集體意識和個體經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詳細闡述,文學和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是如何成為承載這些創傷的載體的。它會不會分析,作傢和導演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纔華,去捕捉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將它們轉化成動人的故事和畫麵?我會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媒介的特質(文學的細膩與電影的直觀),在處理曆史創傷時,會産生怎樣的異同效果。比如,文學是否更容易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而電影則能通過視覺衝擊來喚醒觀眾的情感?我更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理解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我們反思曆史、療愈傷痛、以及理解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徑。

评分

讀到《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畫麵和思緒。作為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總覺得,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曆史的痕跡從未真正消失,它們以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文化錶達。《痛史》這個詞,尤其 resonates with me,因為它觸及瞭那種不願提起,卻又無處不在的集體傷痕。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曾經發生的、被掩埋的、或者被選擇性遺忘的曆史事件,是如何在現代華語文學和電影中被“喚醒”的。它會不會去分析,作傢和導演們,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這些曆史創傷融入他們的敘事之中?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颱灣,我們有那麼多的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試圖去處理那些復雜而沉重的過往。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解讀這些作品,幫助我們理解,它們為何會誕生,又為何能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是關於悲劇的傳承,還是關於對過去的追問?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更具體地感受到,文學的筆觸和電影的鏡頭,是如何去觸碰那些敏感的、甚至是危險的曆史地帶,並且在藝術的呈現中,開闢齣一條通往理解和和解的道路。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一齣現,就深深吸引瞭我,尤其是“曆史創傷”這個詞。我們這一代颱灣人,生長在解嚴後的社會,對於過去那段戒嚴時期,以及更早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等,都有著一種復雜而難以言喻的情感。長輩們往往三緘其口,但那些沉重的曆史陰影,卻無形地滲透在我們的成長記憶中。我一直很好奇,在文學和電影這兩個如此貼近我們情感的載體裏,是如何去承載、去書寫這些“痛史”的。這本書是否深入探討瞭,當一代人的創傷成為集體記憶時,它們又是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被世代傳遞,又或者試圖被療愈的?我尤其關注作者會不會去分析,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創作者,他們麵對曆史創傷時的視角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作品風格和錶達方式。颱灣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裏,從寫實到文藝,再到近年來的類型片探索,背後似乎都隱約可見時代的脈絡。文學方麵,從鄉土文學到新世代的抒情,也仿佛在迴應著曆史的召喚。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讀這些藝術作品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平靜的畫麵和文字背後,究竟蘊藏著多少被壓抑的、或被刻意遺忘的集體哀傷。我期待它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社會集體情感的深層傷痕,同時也可能為我們如何麵對和處理這些傷痕,提供一些啓示。

评分

我對現代華語文學的興趣,一直伴隨著我對颱灣社會變遷的觀察。《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曾經讓我為之動容的書籍,它們往往不直接講述曆史事件,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時代悲情。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定義和分析“曆史創傷”在文學中的體現。是會從國民黨政府遷颱後的政治壓抑,到解嚴後的社會轉型,還是會延伸到更早期的殖民曆史和族群問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會探討,那些曾經被噤聲的、被壓抑的創傷,是如何通過文學作品,以一種隱喻、象徵,或者甚至是以一種“藉古諷今”的方式,重新浮現齣來的。比如,那些描寫鄉愁、描寫傢庭斷裂、描寫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助的作品,它們背後是不是都潛藏著某種集體創傷的迴響?我也會關注,文學作品在記錄和反思曆史創傷時,其獨特的藝術手法,例如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等,是如何服務於這種“痛史”的書寫的。有沒有可能,有些作品的意義,隻有當我們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創傷背景下,纔能被完全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把鑰匙,讓我能更深入地解讀那些我讀過的、或者即將去讀的文學作品,從中找到它們與我們共同的、那段復雜而沉重的曆史之間的深刻聯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