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蒲團遇到沙發:拯救你名存實亡的禪修

當蒲團遇到沙發:拯救你名存實亡的禪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igel Wellings
圖書標籤:
  • 禪修
  • 正念
  • 冥想
  • 自我提升
  • 生活方式
  • 身心健康
  • 壓力管理
  • 情緒調節
  • 實用指南
  • 現代禪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今天你禪修瞭嗎?感覺如何?禪修瞭很久,己經變成例行公事?還是早不知為何而修?為誰來修?如何纔是好好禪坐瞭。本書結閤正念禪修的「蒲團」和心理治療的「沙發」,解開禪修中的睏難,說明反覆齣現的感受和體驗的箇中癥結,更有我們未能洞察,卻也無法控製的一切阻礙。閱讀本書,能找迴你的禪修。

本書特色

  結閤正念禪修的「蒲團」和心理治療的「沙發」,解決你禪修的痼疾。

好評推薦

  美國亞馬遜書店五星好書,措尼仁波切強力推薦

  措尼仁波切推薦
  我很高興,終於有人寫瞭一本關於人們為什麼無法禪修的書籍。我認識本書作者奈久已經很多年,他是個誠懇認真的修行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解開人心的糾結。我們常常一起討論本書呈現的想法,我想它將嘉惠利益讀者。本書有助於讀者瞭解禪修問題的癥結,以及如何與這些問題共處。

  美國正念禪修導師史帝芬.巴契勒(Stephen Batchelor)推薦
  就我所知,這是第一本深度且務實地分析禪修者所麵臨的睏惑的書籍。即便人們真心誠意地想要投入禪修,但對禪修生起深深的抗拒,也不是一件不尋常的事。這是一本無價的禪修手冊,為所有想要瞭解和剋服禪修的障礙,並把禪修融入生活的人,提供瞭實際可行的指引和忠告。

  英國艾希特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威廉.庫肯(Willem Kuyken)
  學習正念的人常常有此一問:「我知道修持正念有幫助,但要怎麼樣纔能好好地為禪修紮下根基?」現下有這本好書可資推介。奈久根據他自己身為老師和修行者的豐富經驗,以及訪談正念修行這個領域最有成就的導師們,提供瞭充滿洞見、慈悲和極為實際可行的指引。

  保羅.吉伯特教授(Paul Gilbert)
  ……充滿洞見又受用。我真的很喜歡本書針對我們內在的不同自我所進行的討論,包括一個自我怎麼會和另一個自我起衝突,以及如果人們對自己未知的部份感到憂懼,他們將會對「慈悲」産生抗拒,因而睏在衝突和掙紮之中,而不會把它們視為「心的本然運作」。

  剋裏斯多夫.蓋莫(Christopher Germer),臨床心理治療師與《正念自我慈悲》的作者
  我特彆欣賞書中談論慈心與悲心的章節,齣色且巧妙地解開人們在「愛自己」的時候所感受到的威脅。如我們在「正念自我慈悲」(mindful self-compassion)課程中所說的:「當你無條件地愛自己時,你就會發現那些讓你覺得不被愛的種種限製和條件。」

  伊莉莎白.懷爾德.麥剋康米剋(Elizabeth Wilde McCormick),心理治療師,《改變會更好》(Change for the Better)的作者
  對於那些已經擁有一個禪修法門,或那些想要開始禪修的人,這是一本必讀的書籍。閱讀本書,有如和作者進行深度的對談。本書作者經驗豐富,真的瞭解禪修的過程和陷阱圈套。許多人也真誠地分享瞭他們的親身經驗。本書提供瞭實際從事禪修的細節,例如,如何探索展開禪修的動機與發心、靜坐或行禪的地點和方式,以及禪修的頻率。此外,本書也用一種充滿慈悲、淺顯易懂和有所助益的方式,說明瞭人們可能會麵臨的禪修睏境。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獨立於您提到的書名,並且力求自然流暢、信息詳實。 --- 《時間的褶皺與人生的迴響:追溯失落的技藝與未竟的遠方》 引言:當世界提速,我們如何留住那些無法被量化的珍寶?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效率和即時滿足驅動的時代,信息的洪流衝刷著我們的注意力,將“慢”定義為落後,“沉思”視為奢侈。然而,在每一個高速運轉的齒輪縫隙中,總有那麼一絲不安在悄悄滋長——我們似乎正在失去與過去深刻對話的能力,也逐漸遺忘那些曾經支撐人類文明前行的、需要時間淬煉的“慢藝術”。 《時間的褶皺與人生的迴響》並非一本教你如何“更快”或“更成功”的指南,它是一次深刻的迴溯,一次對那些在現代生活中被邊緣化的技藝、思維模式以及存在狀態的溫柔重訪。本書旨在揭示,在那些看似“過時”的實踐中,蘊藏著足以重塑我們現代生活質量的寶貴智慧。 第一部分:失落的匠心——物質世界中的時間印記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需要極高專注力和重復性勞動的物質創造過程,探討它們如何塑造瞭製作者的心靈,並賦予瞭物品超越其實用性的價值。 1. 木的哲學與榫卯的對話: 我們深入探訪瞭傳統木工的世界,尤其聚焦於中國古典傢具的榫卯結構。這不僅僅是力學上的精妙組閤,更是一種“不言而喻”的交流。木匠如何通過觸摸、聆聽和感受木材的紋理來決定下刀的角度和力度?本書詳細剖析瞭從選材到最後打磨的漫長周期中,工匠心智如何與材料融為一體。我們將考察不同地域(如蘇式、京式)對同一材料的不同處理方式,並對比現代膠閤闆技術帶來的速度與犧牲。這裏探討的核心是:耐心,如何成為一種製造質量的催化劑? 2. 紙張的記憶與手抄的韻律: 在電子墨水的時代,手寫正在退化為一種儀式而非日常。本書將研究曆史上重要的手抄本製作過程,從墨汁的研磨(鬆煙、油煙的細微差彆)到鵝毛筆或毛筆在紙上的摩擦感。我們不僅僅關注書法的“美學”,更關注手寫對信息編碼和長期記憶的增強作用。通過對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引用,我們試圖解釋,為什麼在親手抄錄的過程中,知識的吸收會變得更為立體和深刻。書中收錄瞭對當代仍在堅持手抄的抄經者和古籍修復師的訪談,記錄他們如何與“時間”的物理載體進行抗衡與共存。 3. 釀造的靜默:風土與耐心的煉金術: 發酵,是時間最偉大的魔法師之一。本書將跨越地域,考察傳統釀酒、製醋、醃漬食品背後的復雜微生物生態學。我們追溯瞭不同地區對“時間感”的不同定義:波爾多紅酒的陳年哲學、日本清酒的杜氏傳統、以及中國北方醬油的三年窖藏。關鍵在於,這些工藝要求製作者“服從”而非“支配”自然過程。我們將分析,在這些領域中,人類的乾預越少,最終的迴響往往越豐富,這與現代工業化追求的標準化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二部分:思維的慢跑——認知領域的深層耕耘 如果說第一部分關注的是物質世界的減速,那麼第二部分則著眼於精神世界的“去碎片化”,探索那些被現代多任務處理模式所扼殺的深度思考方式。 1. 長篇閱讀的幾何學:空間、結構與心流的再發現: 在短視頻和信息流的夾擊下,完整地、不間斷地閱讀一本長篇巨著已成為一種挑戰。本書藉鑒文學批評和閱讀心理學,構建瞭“長篇閱讀的幾何學”模型。我們討論瞭如何通過身體姿勢、環境設置以及預先設定的“閱讀時段”來訓練大腦,重新適應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纔能構建的復雜敘事結構。重點在於,長篇閱讀如何訓練我們處理模糊性、耐心等待高潮揭示,以及在知識的廣闊領域中建立持久的“心智地圖”。 2. 迷失的地圖學:定嚮感與環境的重新校準: 在GPS導航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對“方嚮”的直觀理解正在衰退。本書帶領讀者重新審視傳統航海術、觀星定位以及基於地標的記憶構建。我們邀請瞭經驗豐富的徒步旅行者和原住民嚮導,分享他們如何通過風嚮、苔蘚生長、甚至當地鳥類的習性來構建環境模型。這種“迷失”和“尋找”的過程,不僅僅是定位技術,更是一種深層次的身體與環境的連接,它培養瞭一種不依賴外部設備的自信與覺知。 3. 沉默的交響樂:傾聽“未被言說”的藝術: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人際交往中的“間隙美學”。我們分析瞭對話中那些被快速填補的停頓、那些被焦慮打斷的思考。我們研究瞭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式提問”到東方禪宗的“公案”,這些看似停滯的瞬間,實則是意義形成的關鍵場域。通過對非語言交流的細緻觀察,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有意識的沉默,來提升共情能力,並允許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不言語的狀態下自然湧現。我們學習的不是“不說話”,而是“為思考騰齣空間”。 結語:擁抱“無用之用”的價值 《時間的褶皺與人生的迴響》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每一位疲憊於加速世界的讀者,放慢腳步,重新投資於那些迴報周期長久、但最終價值無法估量的領域。這些“慢藝術”並非反抗現代性,而是為現代生活注入一種必要的、堅實的根基。它們教導我們,真正的豐富性,往往存在於那些我們最初急於跳過的時間褶皺之中。這本書試圖證明,在尋找“意義”的旅程中,最重要的工具,或許就是我們對時間的耐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奈久.威靈斯(Nigel Wellings)


  英國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師,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的弟子,也是巴斯(Bath)和布裏斯托(Bristol)正念課程的講師、禪修冥想領域的作傢。近20歲時即開始禪修,過去40年來都在探索和緻力於結閤心理治療和禪修。現居英格蘭西部的巴斯。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齣版碩士,從事翻譯多年,譯有《大圓滿之歌》、《如是》、《你可以更慈悲》、《佛陀標準時間》等書。目前和傢人定居西雅圖。

圖書目錄

蕾貝卡.坎恩推薦序:在每個剎那懷抱慈悲…8
作者序:這是我們想要的禪修嗎?…11
編著說明:我所走的路…15
導言:給自己找麻煩?…17
我為什麼無法禪修?…19
看起來不難:正念禪修…23
當下,隻不過是做必要的事…24
我們的根本修行…25
動機發心…26
仁慈與悲心…28
正念的起源…28
止與觀…30
生活禪…32
本書的長相… 32
如何使用本書… 34
切勿灰心喪誌… 36
正念轉一轉:五個呼吸平靜焦慮的心…36
本章重點:讓你的禪修不斷綫…37

第一章、我們為什麼想要禪修?...39
在生活中掙紮...41
正念轉一轉:接納 …45
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46
正念轉一轉:好奇心… 51
正念轉一轉:慈心與悲心…51
把想法落實為經驗…52
正念轉一轉:養成習慣需要多久的時間?…56
為什麼正念的習慣不是一種癮…56
更偉大的動機…58
練習:動機發心…59
本章重點:為什麼我們想要禪修?…60

第二章、讓禪修佔有一席之地...61
讓禪修成為習慣…63
時間…66
融入傢庭生活…67
地點…68
創造儀式和慣例…70
正念轉一轉:不是信仰者也可創造儀式…71
坐在什麼上麵?坐多久?…72
正念轉一轉:讓自己坐得舒服…74
我們的修行是什麼? 76
正念轉一轉:禪修手劄…79
練習:檢查我的座位…80
本章重點:讓禪修佔有一席之地…81

第三章、請不走的門神…83
沒那麼想麵對自己…85
正念轉一轉:抗拒和防衛…92
你不認識的自傢警衛…95
正念轉一轉:愛之深責之切…101
當自我穿上瞭禪修的外衣…103
練習:誰替我們守門?…106
本章重點:請不走的門神…107

第四章、遇見自己...109
期望,讓你和當下脫節…111
正念轉一轉:務實地麵對當下…115
正念轉一轉:念頭和思維…116
情感,成敗都是它…117
正念轉一轉:情緒、心情和性情…119
正念轉一轉:情緒清單…120
練習:來無影去無蹤的情緒?…121
內在「兩匹狼」…121
練習:取得平衡…125
練習:正念的生活觀修…126
房間裏的大象…128
正念轉一轉:處理你的感受…131
正念轉一轉:保持適當距離…134
最深的傷口…134
練習:認識核心信念…138
正念轉一轉:核心信念…139
懼怕死亡…140
練習:審視…142
本章重點:遇見自己…142

第五章、麵對各種離心力…145
與障礙共處即是修行…147
渴望美好的事物,我貪…148
遭遇內外的拒絕,我瞋恨…150
逃避不存在,我昏沉…151
專注與放鬆的失衡,我掉舉…153
疑慮,隻有一種解藥…154
糾結的結…156
從喋喋不休的心齣走…159
為修行拉一把…160
正念轉一轉:數息 …161
正念轉一轉:長久正念的配方…166
輕提輕放…171
練習:意識到我們的障礙…173
本章重點:麵對正念的離心力…173

第六章、拯救名存實亡的禪修...175
蒲團與沙發…177
練習:建構時間錶…01
正念轉一轉:心和腦…184
改變,就從當下開始…196
正念轉一轉:認識我們的感受…198
隻是覺察…205
本章重點:拯救名存實亡的禪修…207

第七章、受傷的心..209
危險的愛…211
為慈悲開一道縫隙…215
練習:建立連係…220
慈悲新手上路…221
正念轉一轉:慈心與悲心的禪修…228
正念轉一轉:虛僞的愛…229
我們修持什麼?…230
正念轉一轉:傳統的慈心與悲心禪修…233
本章重點:受傷的心…235

第八章、徹底麵對自己的勇氣...237
麵對惡魔…239
勇者之心…241
練習:認識快樂…347
曙光乍現…248
練習:肯定自己…256
本章重點:徹底麵對自己的勇氣…257

第九章、此一即是唯一...259
走到盡頭?…260
練習:為禪修做決定…265
正念轉一轉:共修的好處…266
從修行到生活之道…267
正念轉一轉:八聖道…271
練習:更寬廣的道路…274
沒有很爛、很好,隻有堅持…274
練習:給自己的忠告…277
本章重點:結語…277

跋:正念的旅程…279
附錄一、掙紮的禪修者的救命圖錶…280
附錄二、正念和心理創傷…286
附錄三、十分鍾修好正念…288
附錄四、本書導師簡介…290
閱讀書目…294

圖書序言

蕾貝卡.坎恩推薦序

在每個剎那懷抱慈悲
  
  對於所有渴望把正念禪修帶入日常生活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深入此一探究之核心的重要著作。從事禪修的人都知道,在「渴望去做」和「真正每天實修」之間常常有所差距。生命中的每件事物和價值觀都指齣修行的重要性,但似乎有許多障礙阻止我們放手去做。

  人之常情的體悟

  奈久的著作非常善巧地把我們帶迴這一切的「人之常情」(human-ness)。它溫柔地提醒,人們很自然地發現修持正念是一大挑戰,因為它刻意地指齣生命中尷尬且痛苦的真相,以及種種衝突抵觸。我們立誌每天修行,但在許多時刻,我們卻發現自己搖擺不定,不確定是要做傢事、沐浴、啜飲一杯美酒、與朋友傢人相處,還是做齣這個看似瘋狂且違反直覺的選擇:坐在禪修蒲團上,瀋澱下來,感受直接且有時是痛苦的體驗。我們深深受到熟悉的事物、舒適愜意和歡樂的吸引,避免痛苦和生嫩敏感的事物;此乃人之常情。然而,我們知道,藉由觀照自身的體驗和感受,學習按照事物如實的麵貌去過生活,會讓我們如釋重負。在修行的過程中,深邃本具之清明神誌使我們迴歸自己和世界真實的麵貌。本書優美地剖析和探究這一矛盾的情緒,幫助我們把它視為修行的真實領域。這些猶豫和懷疑的時刻,不代錶我們尚未「有所領悟」;它們是修行的核心。不想禪修不是修行之外的某件事物,而是全麵探究、自然而然的一部份,也是修行的本質。我們留心觀照地把所有的感受、不確定和勉強不情願納入修行,每天懷著好奇追究的精神真正地投入其中。

  所有人都有這種體驗,包括那些教導以正念為基礎的課程的人也是如此。身為正念課程的老師,我們都有「優良典範」的外在「強製令」,要求我們每天都要持之以恆地從事個人的正念修行,並且穿插密集的禪修閉關。這種正式的禪修(座上禪修)賦予空間,讓我們看清內在的模式和過程,以及從頭到尾不經意地為自己製造痛苦。我們總是看見自己在評斷、排拒、努力奮鬥、批評和忿怒。當然,這和一個體現正念的導師應有的理想形象相互抵觸。然而,除非我們親身體驗和投入這持續不斷、充滿喜悅和掙紮的探索,否則怎麼可能提供他人這種修行?

  隨著時間的流逝,從這些內觀洞見衍生齣來的瞭解,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到瞭那個時候,體現正念不是一種費力、不自然的過程,而是生命時時刻刻的本然展現;它是一種隱含於內的取嚮,經由正念看起來、感覺起來和聽起來是什麼樣子的有形展現而變得清晰顯明。明白這一點,並在生活中體現正念,我們就能夠在課堂上真實地教導正念。

  迴歸如實的麵貌

  奈久的著作,以及修行者和導師透過書頁所傳達述說的話語,幫助我們瞭解和尋找語言文字,藉以形容正念所揭露的念頭和情緒的內在世界;這個世界充滿情緒的衝突抵觸,常常被隱藏起來不讓人看見,而被人看見的時候,又常常受到評斷。因此,奈久鼓勵我們用一種清新好奇的方式去檢視內在世界,支持我們在每個剎那懷著慈悲,並且一再地迴歸其中。這促使修行形成一個清晰的發心,一種目的感和方嚮感,然後讓生起的任何實相保持如實的麵貌。

  讓我們迴到修行之中

  本書簡明易懂,文字輕鬆幽默;清楚明確的章節處理特定的重點,並且包含許多修行人的親身經驗,使內容增色不少。這有助於這個看似非常私人、常常引起自我批判的過程平常化、普世化。聽到其他禪修者閉上雙眼的內心世界,極為令人感到寬慰,也發現他們的經驗和我們所經曆的種種沒有差異。本書體現瞭仁慈和慷慨佈施;當我們開始把這種明晰和共通性帶入修行,自我判斷和自我批評的習性自然就會安靜下來。

  正念禪修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不是「一夜情」。在閱讀本書之際,我再度感受到投入修行的動機與發心在心中生起。本書用一種清新的方式提醒我,在本質上,我的模式和習性無異於他人,並且讓我重新清晰地記得是什麼把我帶入每天的修行之中。

英國班戈大學正念研究暨修行中心蕾貝卡.坎恩

作者序

  這是我們想要的禪修嗎?

  本書的構想源自我教導正念課程的經驗。我清楚地瞭解到,盡管許多人享受和重視這個課程,但絕大多數的人卻從未真正建立「正念的習慣」,足以在課程結束之後,長長久久地持續下去。我為此感到好奇和關注。為什麼沒有持之以恆?在和其他教導類似課程和幾個教導正念的老師交談之後,我發現我的觀察一點也不獨特。是的,這韆真萬確,人們從課程中獲益良多,但持續禪修卻是一件難事。盡管人們真的想要繼續下去,但許多人卻沒有這麼做。

  我迴想大約40年前,我開始從事禪修,然後中斷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後又重拾興趣的過程。我從中瞭解到,我對禪修及其重大價值的看法,以及從事禪修有多麼睏難之間,一直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和差異。其他人想像的禪修和他們的實際體驗之間是否也存有相同的差異?

  這是促使我進行貫穿本書的訪談的原因。頭兩個是嘗試性和試探性的訪談,我問兩位受訪者,是什麼阻礙他們從事禪修?其中一個受訪者被我稱為「掙紮的禪修者」,另一位受訪者則在一所心理治療訓練學校教授禪修。耐人尋味的是,根據兩人的親身經驗,他們的迴答大緻導齣相同的結論,而且就那位身為老師的受訪人而言,那也是他的學生們得齣的結論。他們說,禪修讓他們深感不安,而且在某方麵讓他們感覺受到威脅。即使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因為感受到這種威脅而變得戒慎恐懼。對於此一觀點,我深有同感,並且隨著訪談的持續進行,每個人都明顯地同意,禪修讓我們對自己的為人感到有點憂慮驚慌。是的,禪修有助於放鬆。是的,它有助於捕捉讓我們感到抑鬱和焦慮的念頭。是的,它支撐免疫係統,並且給予我們選擇。但如果我們持之以恆地禪修,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將把我們和自己之間的關係帶入一個更誠實、更親密的層次,而我們不總是那麼確定,這是我們想要的關係。我們因而停止禪修。

  感恩誠實麵對自我

  在結束每個訪談之後,我對每個禪修者都懷抱巨大的感恩敬重之情。盡管在錶麵上,每個禪修者都覺得他們難以維持修行,但在錶麵下,在個人的層次上,他們的奮鬥掙紮卻充滿洞見、勇氣和幽默。即使日復一日、週復一週地從事禪修使他們接觸他們寜願不去碰觸的情緒,但他們卻誠實地麵對,因而成為對自己少有錯覺幻想的一群人。

  我的話還沒講完。本書訪談瞭16位努力奮鬥的禪修者,他們全都為自己選擇一個化名。另外有31位受訪者也使用化名,其中有些人使用數個化名;他們都提供瞭許多範例。10位禪修導師提供瞭自身的洞見;他們代錶一大群各具代錶性的戒律和傳統,例如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三種藏傳佛教、禪宗和無二一元論(Advaita Vedanta,一種源自印度教的當代無二傳統)。

  在傳統上,禪修者不應該談論自己的修行。幸虧這個禁忌如今已經逐漸消失,而且在談論彼此的修行時,我們發現自己並非在禪修的旅程上孤軍奮鬥,而且我們的經驗對他人意義重大。不論在禪修蒲團上麵對瞭什麼樣的挑戰,一旦經過分享,它們都成為慷慨的禮物。我希望當你閱讀本書,把你的經驗與其相較的時候,你會潤飾、糾正和反駁它,接受它的詢問,並且提齣質詢。(節錄)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都在尋找一種能真正融入我生活的“放鬆術”,而不是那種需要我犧牲睡眠時間、或者讓我覺得“又多瞭一項任務”的活動。每次看到“禪修”這兩個字,我的第一反應總是:啊,又要盤腿坐?又要安靜?又要剋服各種雜念?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有點“畏而遠之”。我的人生,尤其是最近,真的是充滿瞭各種“不確定性”和“高壓”,有時候真的隻想癱在沙發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所以,《當蒲團遇到沙發》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精準地抓住瞭我內心的渴望:在最放鬆、最自然的狀態下,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蒲團”所代錶的專注與“沙發”所代錶的舒適結閤起來的。這本書是不是能教我在最平凡、最日常的時刻,比如在午後慵懶的陽光下,或者是在睡前迷迷糊糊的狀態下,都能進行有效的“禪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費吹灰之力”的修行方法,讓我不再覺得禪修是件遙不可及的“修行”,而是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评分

老實說,我這人屬於那種“三分鍾熱度”的典型,尤其是對待需要毅力的事情。禪修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很需要毅力,每次看到關於冥想、正念的書,我都會認真地翻幾頁,然後就把它們束之高閣,直到它們默默地被新買的書擠到書架的最裏麵。這次看到《當蒲團遇到沙發:拯救你名存實亡的禪修》,我真的被這個書名“戳”到瞭。蒲團,代錶著一種傳統的、好像有點“儀式感”的修行方式,而沙發,則是我們現代人最日常、最放鬆的載體。這就像在說,就算你沒有那種“大師範兒”,也可以在最舒服的狀態下找到心靈的齣口。我一直覺得,如果修行一定要搞得那麼“嚴肅”或者“刻意”,那反而會增加我的心理負擔,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似乎在強調一種“隨緣”或者“融入生活”的修行態度,這讓我覺得很有希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化繁為簡,將那些高深的禪修理論,轉化成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可以輕易實踐的方法。這本書會不會告訴我,如何在擁擠的捷運上、在加班的午夜、在和熊孩子鬥智鬥勇之後,都能找到一絲絲內心的安寜?

评分

說實話,我對“修行”這兩個字,一直抱有一種又愛又怕的復雜心態。愛的是,我能感受到它承諾帶來的寜靜和力量,但怕的是,我總覺得它需要一種“超凡脫俗”的狀態,而我,一個每天被工作、傢庭瑣事、甚至是網絡信息洪流淹沒的普通人,很難達到那種境界。每次看到那些禪修的書籍,動輒就是“靜心”、“觀照”、“放下”,我總會覺得,這對我來說太難瞭,我連手機都要放下,那還怎麼活?《當蒲團遇到沙發:拯救你名存實亡的禪修》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引起瞭我的注意。它把“蒲團”這個傳統修行的象徵,和“沙發”這個現代人最熟悉的放鬆場景聯係在一起,簡直是太妙瞭!這讓我覺得,或許修行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遙不可及,或許它就藏在我們日常最不經意的地方。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打破“禪修一定需要特定場所和姿勢”的刻闆印象的。這本書是不是能告訴我,如何在擁擠的地鐵上、在嘈雜的咖啡館裏,甚至是在和朋友聊天時,也能保持一份內心的覺察和安寜?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可行、而且不會讓我覺得“有壓力”的方法,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之地。

评分

哇,這本書名真是太吸引人瞭!「當蒲團遇到沙發」——這畫麵感太強瞭!作為每天都要在沙發上癱一整天、偶爾還會假裝冥想幾分鍾然後就被手機吸引走魂的現代人,看到這個書名簡直是心靈暴擊(褒義的)。我一直對禪修有點興趣,但總是覺得它高高在上,需要特定的環境、特定的狀態,還得有張力十足的臀肌來支撐長時間的打坐。每次想到要坐在冰冷的蒲團上,腦子裏就會浮現齣各種煩惱和身體的酸痛,還沒開始就已經想放棄瞭。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告訴我:「嘿,彆擔心,禪修不一定是那樣子的!」它似乎提供瞭一個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的途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禪修的智慧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放鬆的角落——沙發裏的。是不是可以在看電視的時候、刷手機的時候,甚至是在昏昏欲睡的時候,都能悄悄地進行一些練習?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小技巧,讓我不用特意騰齣時間,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如何纔能讓我的“沙發時間”也充滿禪意,而不是僅僅是浪費生命(開玩笑啦)。

评分

最近的生活真的有點雞飛狗跳,每天忙得團團轉,連好好坐下來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以前總覺得修行這東西離我好遠,好像是那些有閑情逸緻的人纔玩得起的。但最近真的覺得身心俱疲,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腦子還在不停地轉,白天的事情、明天的計劃,各種雜七雜八的想法攪在一起,根本睡不好。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感覺好像點醒瞭我一樣。「蒲團」和「沙發」這兩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反差感,一個代錶著傳統的、嚴肅的修行,另一個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放鬆、最舒適的地方。這不就是我需要的嗎?我一直以為要修行就得盤腿坐在硬邦邦的蒲團上,忍受身體的不適,還要對抗腦子裏亂飛的念頭,結果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反而覺得自己更焦慮瞭。如果能把修行帶到我們最熟悉、最自在的「沙發」上,聽起來是不是就親切多瞭?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是怎麼把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東西結閤起來的。是在沙發的舒適中找到禪意?還是在日常生活的便利中體會到禪修的精髓?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實際的、操作性的方法,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寜靜,而不是覺得修行又成瞭一個遙不可及的負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