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拍電影

我們這樣拍電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電影製作
  • 電影拍攝
  • 電影技巧
  • 電影行業
  • 影視製作
  • 導演
  • 攝影
  • 劇本
  • 電影知識
  • 幕後花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走進颱灣電影的創作世界,不隻看到電影故事,
更看到瞭電影背後的颱灣精神!
橫跨35年、老中青四代電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動人的,還是迴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2002年適逢颱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拍攝瞭《白鴿計劃~颱灣新電影20 年》紀錄片,採訪瞭當時參與新電影的影人,至今這部紀錄片已成為國內外硏究颱灣電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劃瞭「亞洲電影的力量」單元,邀請亞洲十個國傢的導演拍攝自己國傢當代電影的發展。於是蕭菊貞又應邀拍攝瞭《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這部紀錄片,紀錄颱灣電影從2001年最榖底的垂死邊緣如何在2008年創造戲劇性的反彈,而現在又遇到瞭什麼樣的抉擇?大師們如何再創高峰?年輕導演如何給自己爭到機會?電影如何麵對颱灣認同問題?如何吸引觀眾?
 
  蕭菊貞紀錄的不隻是颱灣電影的現狀,也是電影中的颱灣。但影片受限於時間長度,無法將這些電影人分享的故事豐富完整的呈現齣來,希望將《白鴿計劃》和《我們這樣拍電影》兩部紀錄片的第一手訪談匯整,讓這群颱灣電影人的不悔熱情和電影之外的真實人生留下紀錄。更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瞭解颱灣電影發展的朋友們,提供一個迴看的路徑與軌跡――

  橫跨老中青四代、51位電影人,分享他們不同階段的創作故事,走過瞭電影的繁華、凋萎,與迷茫。感動人的,還是迴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熱力推薦

  颱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硃全斌
  颱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 李道明
  前國傢電影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英文係教授 林文淇
  政治大學廣電係主任 陳儒修
  文化評論人 張鐵誌
  颱南藝術大學教授  黃玉珊
  影評人 何瑞珠

好評推薦――

  林文淇~前國傢電影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英文係教授
  再沒有一本書可以如此全麵呈現颱灣電影自1983年以來的曆史軌跡,也再沒有一本書能讓讀者如此親近這段颱灣電影曆史的溫度。那是颱灣電影人的友情、敬意、挫摺、膽量與誌氣混和的一種熱,也是颱灣電影最迷人的風景。

  李道明~颱北藝術大學電影係教授/係主任
  我真心感佩菊貞認真為過去三十年的颱灣(人文)電影留下瞭深刻動人的肖像紀錄。此豐碩成果足以成為後人欲理解這段颱灣電影曆史發展時絕不可或缺的文獻,更是任何講授這段颱灣電影史絕佳的參考書。

  陳儒修~政大廣電係教授/係主任
  很高興看到菊貞再接再厲的把所有訪談紀錄結集齣版,以文字立傳。紀錄影像與文字並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兩者對照觀看與閱讀,更能看齣颱灣電影輝煌與幽微之處,相信這是另一個颱灣奇蹟!

  張鐵誌~文化評論人
  颱灣電影是這樣一代代交棒與傳承下來,成為島嶼的精神寶藏。
  謝謝這本書記錄瞭這些電影人的思索與掙紮、睏頓與夢想——也許這些文字的光和熱會如同一部好電影,啓發某個讀者去拿起攝影機,拍齣屬於下一個世代的好電影。

  何瑞珠〜影評人
  這是一本關於曆史、記憶和夢想的颱灣電影人實錄!吳乙峰導演說,『我不相信有一個社會的人民會不想看自己的故事。』這真的是一本關於颱灣的書。
《光影的煉金術:從腳本到銀幕的實踐指南》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類型的電影製作,而是深入剖析瞭電影創作過程中,從概念萌芽到最終剪輯完成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所蘊含的深層原理與實用技巧。它旨在為所有對電影製作抱有熱忱的實踐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理論框架與工具箱,幫助創作者跨越從“想法”到“作品”之間的鴻溝。 第一部分:源起與構建——故事的骨架與血肉 電影的基石永遠是故事。本部分將內容聚焦於敘事結構學的精妙運用,而非僅僅停留在“三幕劇”的錶麵。我們探討的是如何解構經典敘事模式,並根據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進行重構與創新。 章節一:核心概念的提純——從靈感到藍圖 本章詳述瞭如何將一個模糊的創意轉化為可以執行的敘事核心(Logline與Synopsis)。重點分析瞭“衝突的本質”與“角色驅動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不提供公式化的模闆,而是通過大量成功與失敗案例的對比分析,教導讀者如何辨識並強化故事中的內在張力。如何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確保前十分鍾內即完成對觀眾的“情感鎖定”,是本章的實踐核心。 章節二:劇本的精雕細琢——場景、對白與潛颱詞 劇本是電影的建築圖紙。本章深入探討瞭場景構建的“空間感”與“時間感”。場景描述不再是簡單的事件記錄,而是視覺語言的預演。我們詳細剖析瞭高質量對白的要素:節奏感、潛颱詞的運用,以及如何讓對話服務於情節推進和角色塑造,避免冗長或流於錶麵的口水話。此外,專門闢齣章節討論“動作場麵”的編排邏輯,強調動作必須具備敘事意義,而非純粹的視覺堆砌。 章節三:結構之外的張力——節奏、懸念與情感麯綫 優秀的劇本需要精確的節奏控製。本章引入瞭“情感密度圖”的概念,指導作者如何將高潮、低榖與過渡段落進行科學的排布,確保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體驗到起伏跌宕的心理感受。我們詳細分析瞭懸念的類型(如希區柯剋的“信息不對稱”懸念)及其在不同類型片中的應用,並教授如何通過敘事錯位來製造意想不到的震撼。 第二部分:視覺化的語言——攝影、燈光與場景設計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其技術層麵的選擇直接決定瞭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情感傾嚮。本部分力求打通導演意圖與技術執行之間的壁壘。 章節四:鏡頭的詩學——角度、運動與畫幅的選擇 本章超越瞭對焦段和景彆的簡單介紹。我們著重討論瞭特定鏡頭語言所蘊含的心理學含義。例如,在何種情緒下應選用固定長鏡頭來增強壓迫感,或何時使用快速的推拉鏡頭來錶達角色內心的焦慮。重點分析瞭攝影機運動(如搖攝、跟拍、斯坦尼康)如何成為敘事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記錄工具。對不同畫幅比例(如1.85:1, 2.39:1)在視覺敘事中的功能差異也進行瞭深入的對比研究。 章節五:光影的雕刻術——自然光與人工光的哲學運用 光綫是電影的靈魂。本書將燈光理論分為“功能性照明”與“情緒性照明”兩大領域。我們詳細介紹瞭三點布光法、倫勃朗光等經典布光技巧,並重點指導讀者如何根據環境光綫條件,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藝術效果。針對不同材質(皮膚、金屬、織物)的光綫反射特性,提供瞭實戰性的調整建議。此外,本書尤其強調“色彩溫度”在設定影片基調中的關鍵作用。 章節六:空間敘事的構建——美術、置景與服裝的非語言錶達 場景設計不僅僅是背景,它是角色的延伸和故事環境的烘托。本章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房間的陳設如何揭示主人的性格與命運?如何通過道具的微小細節來暗示未來的情節轉摺?我們詳細討論瞭美術部門如何與攝影部門緊密協作,確保場景的質感和光影的融閤。服裝設計部分則著重於“角色弧光”在服飾變化上的體現。 第三部分:運動中的感知——場麵調度與聲音設計 導演的藝術最終體現在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控上,即場麵調度。同時,聲音作為與視覺並駕齊驅的要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章節七:動作的編排——場麵調度的核心邏輯 場麵調度是“在鏡頭內組織一切”的藝術。本章教授如何有效地調度群演、設計復雜的走位,以及如何利用景深和焦點轉移來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通過對經典追逐戲和對話場景的分解,展示瞭如何利用空間層次來建立視覺的動態平衡或失衡,從而強化敘事意圖。 章節八:聽覺的維度——聲音的層次構建與氛圍營造 聲音設計常常是幕後英雄。本書係統介紹瞭同期聲、擬音(Foley)和音效庫的有效組閤方式。重點講解瞭“聲音的層次感”:如何區分前、中、後景聲音,以及如何通過對白、音樂和環境聲的精確混音來構建一個沉浸式的聽覺世界。特彆強調瞭“寂靜”的運用,即如何在關鍵時刻利用聲音的缺失來製造巨大的心理衝擊。 第四部分:後期與升華——剪輯、調色與最終呈現 後期製作是將所有零散素材塑造成連貫藝術品的關鍵階段。 章節九:剪輯的節奏學與邏輯連接 剪輯師是故事的最後一位編劇。本章深入探討瞭不同剪輯風格(如連續性剪輯、跳躍剪輯)背後的哲學動機。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剪輯點的選擇來控製觀眾的情緒反應。我們講解瞭“濛太奇”在現代電影中的變體運用,以及如何通過非綫性剪輯手法來處理復雜的時空關係,確保敘事邏輯的清晰與情感的流暢。 章節十:色彩的定調——調色在電影美學中的收官作用 調色不僅僅是修正曝光,更是對電影情感的二次創作。本章詳細介紹瞭數字調色流程,分析瞭不同色彩風格(如冷色調的疏離感、暖色調的懷舊感)如何與影片主題相呼應。提供瞭大量從低成本到高預算製作中,如何通過調色手段來統一視覺風格的實戰案例。 結語:創作的持續迭代 全書最後強調,電影製作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試錯的迭代過程。真正的掌握不在於理論的堆砌,而在於將這些工具內化為直覺,並最終服務於你想要講述的那個獨一無二的故事。本書提供的,是一套經過時間檢驗、強調實踐導嚮的思考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菊貞


  資深紀錄片導演。曾任記者、專欄作傢、大愛電視戲劇三部經理。現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喜歡說故事,在大學四年級時發現影像的迷人力量,於是開始拍攝紀錄片,曾獲得三座金穗奬肯定。1999年的《紅葉傳奇》和2000年的《銀簪子》連續兩年獲得金馬奬最佳紀錄片、颱北電影奬、紀錄片雙年展颱灣奬,並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以及山形影展等重要國際影展,對於颱灣的紀錄片風潮起瞭帶動作用。監製電視戲劇作品亦多次獲得金鍾奬及亞洲電視奬肯定。

  著有《銀簪子-終究,我得迴頭看見自己》、《大毛&Coffee:一個紀錄片導演與流浪狗的故事》、《蔬果密碼:中醫師與營養師的健康對談》、《導演的人生筆記》。
 

圖書目錄

【自序】 看我們乘著電影飛翔
第一章  1982的改變,不是巧閤
七○年代後期,許多戰後嬰兒潮第一批年輕人留學迴颱,帶著滿滿的想法與抱負,而當時壓抑的社會氣氛、噤聲的政治勢力,都是大傢想衝撞開的高牆。
 
第二章  颱灣新電影乘著青春與友情起飛
許多導演懷抱著偉大的電影夢,當時那一群哥兒們相知相惜一起拍片、情義相挺的氣魄。這樣的情誼在電影之外,也超越瞭作品。
 
第三章  我們一起成長的年代
一部電影的完成,不能隻靠導演,技術人員的支持也是一個很大的力量,迴顧新電影這段時間,有一群優秀的電影技術人員跟著這群導演一起成長。
 
第四章  新電影之生與死?
創作型的導演用盡心力希望完成的電影作品能躍上國際。但另一邊得不到滿足的觀眾和市場,仍等待著誰來滿足我,而這中間的落差也越來越大。
 
第五章  在沙漠中奮力開齣一朵花
邁入21世紀,颱灣電影風景幾乎可以說是慘淡的,幾位電影大師勉強為颱灣撐住瞭國際顔麵,而不怕死的年輕導演,躍躍欲試的希望完成第一部電影。
 
第六章  拿命來拚搏也要拍電影
2008年是颱灣電影史上一個很奇妙的年份,沉寂許久的電影能量突然有瞭一個大爆發,不隻票房創佳績,甚至連電影人之間都有一種說不上的興奮和熱血。
 
第七章  颱灣電影夢再起
《海角七號》的賣座,除瞭讓魏德聖導演有機會完成他的理想之外,另一方麵也激勵瞭許多電影人。大傢發現,原來「觀眾還在!市場還在!」
 
第八章  紀錄片是颱灣電影的票房黑馬?
颱灣紀錄片有更多機會可以跟觀眾交流,加上紀錄片雙年展,讓國外更多元的紀錄片作品得以在颱灣被看到,都讓颱灣的紀錄片創作變得更豐富。
 
第九章  大師依然在我們身邊
迴首颱灣電影的來時路,有時彷若鏡像般,映照齣每個時代中的真實。顯示齣電影不隻是電影,也是另一種凝視颱灣的路徑。
 
第十章  我們想要擁抱觀眾......
2015年是滿精彩的一年,呈現齣一種難得的熱鬧,電影人嘗試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努力,企圖要走齣一條自己的活路。
 
緻謝
附錄  颱灣社會/電影發展大事記

圖書序言

自序

看我們乘著電影飛翔


  用影像、聲音說故事,就是有一種魔力,讓拍電影的人熱血沸騰,看電影的人好生癡迷。

  影中世界與現實世界總是有那麼幾分的相似,又不相乾,多少時候導演與編劇在電影中創造瞭如鏡像般的世界,一方麵投射齣對真實社會的反省與觀察,另一方麵又帶著我們飛往現實中無法觸及的想望,與不能揭露的慾念共舞。這樣的多功能藝術載體,是電影獨有的魅力,無可取代。

  迴望颱灣電影史上幾個不同階段的風格類型,彷彿也可循此找到一種閱讀颱灣的方式,無論是主鏇律或是禁忌題材,政策指導或是商業導嚮,創作者都必須在電影中造個世界,說個故事,設定角色,暗藏信念,也因此當觀眾說「我們去看電影」時,事實上對許多電影人來說,卻是「我們拍電影,但電影可不隻是說說故事而已呀」!

  2002年,正當颱灣電影的創作氛圍與票房都很低迷之際,記憶並沒有忘記提醒大傢一個電影史上的時間刻記,就是新電影20年瞭!1982年中央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光陰的故事》,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位年輕導演拍攝的四段故事,揭開瞭颱灣新電影的紅幕,緊接著隔年又由侯孝賢、萬仁、曾壯祥三位導演改編作傢黃春明的短篇小說,以三段式故事經營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票房超越瞭當年由三位資深導演李行、白景瑞、鬍金銓拍攝的《大輪迴》,彷彿正式宣告瞭一個電影新時代的到來。我們用電影說自己的故事!何其重要啊!這一波寫實浪潮,不隻將颱灣電影帶上瞭電影藝術的世界舞颱,甚至也影響瞭颱灣接下來近乎三代電影人的創作精神。因此,在這一年我拍瞭《白鴿計畫—颱灣新電影20年》的紀錄片。

  白鴿計畫,是訪問作傢小野(當年任職中央電影公司企劃)時,在他保留的老筆記本上看到的一頁,在那泛黃的格紋頁麵上,他畫瞭一隻大鳥,寫下瞭「白鴿計畫」四個字,希望提醒自己要反封建,不要在這單位一事無成,最後隻大瞭中年肚圍,他在筆記上還註記著:我能為它做什麼?單純、勇敢、智慧、改革、起飛……。當下我也被當年這群新導演和電影人的理想、熱情打動,於是便決定用瞭「白鴿計畫」當成迴顧颱灣新電影二十年的紀錄片片名。

  影片中,我訪問瞭許多電影人,包括當年的中影總經理明驥先生、作傢小野,導演李行、侯孝賢、柯一正、張艾嘉、萬仁、陳坤厚、張毅、曾壯祥、王童、硃延平、蔡明亮、張作驥、陳懷恩,林正盛、柯淑卿,演員楊惠姍、鈕承澤,攝影師李屏賓,剪接師廖慶鬆、陳博文,錄音師杜篤之,製片徐立功,影評人焦雄屏、梁良、黃建業、藍祖蔚等人。透過他們的迴憶與心情,編織完成瞭《白鴿計畫—颱灣新電影20年》的內容。也因為這個拍攝工作,讓我有機會深入這些電影圈前輩們的創作曆程,雖然關於颱灣新電影的論述、影評、研究等齣版著作已經非常多瞭,但多是評論分析的角度,或許因為我自己也是拍片的人,更多時候我對於一個作者的創作動機,與拍攝過程中的心境,是有著更多的在意與感動,因此這些第一綫參與者的故事,更為吸引我的鏡頭與目光。

  就如同提問新電影是什麼?這是世界電影史上被標註的重要電影運動之一,也是許多國際影人景仰的大師與電影浪潮,但對這些電影前輩來說,我沒想到新電影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迴憶竟是「友情」,這是在訪問中讓我驚訝又感動的部分(待後麵篇章再分享)。就連當年唯一拒絕我的吳念真導演,他當時在電話中說的理由我還記得很清楚,他說我們可以喝咖啡聊天,但我就是不要談新電影,新電影對我來說就是朋友!當友情變瞭,新電影對我來說就不重要瞭。當時這番話,我聽得啞口無言,似懂非懂卻又無法反駁,最後隻能當成是此片的遺憾瞭。

  那一年《白鴿計畫》在金馬影展首映,並在韓國釜山影展舉行國際首映,且成為那次釜山影展颱灣新電影之夜中,送給國際貴賓的禮物。

  無論如何,留住故事是重要的!我始終這麼認為。後來陸續聽到不少老師及學生說,這影片是他們上颱灣新電影課時必看的片子。我一則以喜,終究是發揮瞭良能,一則以嘆息,其實我根本沒發行呢!(網路上誰放的呀?)

  一晃眼到瞭2015年,剛好是韓國釜山影展20週年,他們想為此製作一個特彆單元「亞洲電影的力量」,介紹亞洲十個國傢的當代電影故事,颱灣部分希望邀請我拍攝,當時一想到可以讓颱灣電影被看見,我就這麼衝動的答應瞭。

  答應之後,一連串的難題纔接踵而來,我要說什麼故事?颱灣電影的當代主題是什麼?時間這麼趕怎麼辦?錢不夠去哪兒找?

  想著想著,我想起瞭《白鴿計畫》的片尾,就在邁入21世紀的當口,颱灣電影掉入瞭榖底,中央電影公司也準備要賣瞭,那時候我看到的電影未來,就像在颱灣剋難的片庫裏發酸、融化的電影底片般,膠著成塊,毫無辦法。後來再迴頭查閱曆年的電影資料,纔發現2001年前後竟然真的是颱灣電影至今,創作量與票房最慘澹的時期,當時一年內就開瞭好多次拯救國片的會議,「颱灣電影已死」的字眼,不斷在報章上曝光。但誰也沒料到,在2007年《練習麯》會颳起瞭颱灣的單車鏇風,而2008年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竟然創下瞭颱灣電影史上最高票房5.3億的紀錄,此後每年都有破億的電影票房齣現……。

  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這些電影人行過荒漠呀?
  怎麼颱灣電影垂死之際,還能有人前僕後繼用著熱情、抵押房子繼續拍片?
  用電影拍齣颱灣土地上的故事真的那麼重要嗎?
  為什麼我認識的電影人,包括魏德聖導演,大傢都還是如履薄冰般的走在電影創作的鋼索上,破億的票房炫光下,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嗎?

  於是《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就這麼開拍瞭,再一次訪問瞭導演侯孝賢、張艾嘉、硃延平、林正盛、作傢小野,而鈕承澤也從演員成瞭豆導,還有製片李烈、葉如芬,導演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戴立忍、魏德聖、蔡嶽勛、林靖傑、鄭文堂、周美玲、林書宇、鄭有傑、趙德胤、吳乙峰、楊力州、陳芯宜、齊柏林、程偉豪、李中、勒嘎‧舒米,攝影師秦鼎昌,音樂人林強,影評人聞天祥、藍祖蔚、李光爵等人。從2001年到2015年,颱灣電影走過榖底與票房高峰的轉機是什麼?新電影是光芒還是包袱?颱灣電影麵對自我認同與外在環境挑戰的拉扯,孰輕孰重?類型片再起是颱灣電影的救命丸還是安慰劑?為什麼要拍電影啊?!

  片子終於完成瞭,並且在釜山影展(短版)和金馬影展(長版)首映,然後它也開始展開自己的旅程瞭。

  關於颱灣電影的故事仍然繼續發生著……,雖然很多老問題還沒有等到答案就已經被放下瞭,很多新問題又不斷湧齣,不過在拍瞭《白鴿計畫》、《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後,我唯一確定的答案是—颱灣電影不會死!因為這些電影人的熱情和熱血不會熄滅,颱灣電影仍會沒完沒瞭的跟著我們一起活著,活得熱烈,活得長久,為我們紀錄下颱灣的故事,並且和我們一起麵對颱灣的處境與難題。

  既然如此,我繼續抱著上百支帶子、兩大疊的採訪稿自己留著也不是辦法,又笨重又可惜,我想應該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影人們的故事!影片的長度有限,能選取的內容有限,發行的傳佈也有限,因此我想瞭又想,就讓這些資料成冊,透過文字的力量,讓它保存下來或許更精彩吧!

  電影這事兒,看著大銀幕上的作品是一個故事、一種論斷,但我們其實可以再退遠一點,再站高一點,看看這一群人如何拍電影?為何而拍電影?或許又是另一番全然不一樣的故事瞭,而這些對我而言,皆是颱灣電影的風景一隅。

推薦序

在影像與文字之間,看見颱灣電影


  想先引用菊貞在本書〈自序〉寫下的幾句話:「關於颱灣電影的故事仍然繼續發生著……,雖然很多老問題還沒有等到答案就已經被放下瞭,很多新問題又不斷湧齣……」──―這幾句話可以說直指颱灣電影的曆史宿命。

  很難在世界上找到第二個像颱灣電影這樣的國傢電影,在過去三十年間被貼上「大學生不看國片」、「颱灣新電影把國片玩完」、「颱灣電影已死」等負麵標簽,票房收入更是慘烈到有如墜入無底洞的深坑。然而颱灣電影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挺過難關。在三十年前,當颱灣電影跌到榖底時,卻齣現颱灣新電影作品,建立颱灣電影在國際影展的形象與口碑。接著在二十年前,又是一個颱灣電影低潮期,齣現一批都是在1990年代初期創作劇情長片的導演,其中有李安,在1991-1994年間完成「父親三部麯」之後,進入好萊塢,在1995年推齣《理性與感性》;另外有蔡明亮,從1992年的《青少年哪吒》建立獨特的影像風格與敘事手法後,到瞭2009年的《臉》,成為法國羅浮宮第一部典藏的影片。

  接下來就是過去十年間發生的事情瞭。颱灣電影還是大起大落,2006年,颱灣隻生産18部影片,票房收入比例僅有不值一提的1.82%。卻在兩年後,齣現瞭《海角七號》,票房收入衝上5.3億。目前在颱灣電影票房紀錄,僅次於《鐵達尼號》。這是一個颱灣奇蹟。

  上述輕描淡寫的文字,當然無法呈現這些年來,參與颱灣電影幕前幕後工作者的辛酸血淚。幸好有菊貞拍攝的《白鴿計畫──颱灣新電影20年》與《Face 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兩部紀錄片,透過訪談這些颱灣電影先驅與後進工作者,由他們的話語,留下這三十年來珍貴的影像紀錄。

  雖然說,一個畫麵就可以道齣韆言萬語。影片的長度與規格還是有限,訪談紀錄內容也就無法全部搬上銀幕。因此,很高興看到菊貞再接再厲的把所有訪談紀錄結集齣版,以文字立傳。紀錄影像與文字並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兩者對照觀看與閱讀,更能看齣颱灣電影輝煌與幽微之處,相信這是另一個颱灣奇蹟!

陳儒修(政大廣電係教授)

圖書試讀

第七章  颱灣電影夢再起

《海角七號》的賣座,除瞭讓魏德聖導演有機會完成他的夢想外,另一方麵也激勵瞭許多颱灣電影人。大傢發現,原來「觀眾還在!市場還在!」一時之間,創作的熱血又沸騰瞭起來。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時嗅覺靈敏的投資者,已經願意拿錢進到這個市場瞭,大傢都想要拍「會賺錢的電影」。許多年輕導演也不再視商業片為畏途,於是魏德聖當年用5000萬資金拍片所造成的業界驚嚇,一時之間都變得小意思瞭,製作預算四、五韆萬已經成為常態,上億的拍片計畫開始陸續齣籠。甚至在上片前大傢噓寒問暖的話語中,也開始加入瞭「這部片票房會破億嗎?」於是2008年是颱灣電影復興年之說,一時成為集體印象。

但深入瞭解在此同時的電影創作者,還是有兩種現象浮現,一是許多導演深受颱灣新電影寫實敘事風格和人文精神的影響,雖然這時想要走齣自己的風格,拍齣被這個時代的觀眾喜歡的電影,但深植心中的信念和經驗,如何轉換為現代觀眾喜歡的電影故事,引發共鳴,就成瞭大傢的考驗。如同製片黃茂昌說的,「新電影之後的電影工作者,其實都很想把自己內心的情懷錶達齣來。錶達方式不同,有些可能是用疏離的方法,有些可能是用相對熱鬧的手法。但是那種想要錶達齣那股內心情懷,而不隻是說要娛樂大傢,我覺得是颱灣創作者的一個特質,這個特質從來沒變過,2001年是這樣,我覺得現在基本上也是這樣子。」

另一個考驗則是如何操作商業電影?颱灣的商業電影市場已經疲弱許久,甚至連硃延平導演這位老將的片子,在當時都賣得很辛苦,光靠一部《海角七號》成功,單一經驗並無法復製,大傢隻好再一次各憑本事,各自摸索瞭。這樣的闖蕩階段,不少電影還是不夠成熟到足以滿足觀眾與評論,票房與藝術評價皆具足的電影比例低,多數是在嘗試的過程中兩敗俱傷,深切體認到想拍商業電影也是一門學問。但電影熱火已起,大傢還是前僕後繼的縱身而入。

但除瞭以票房定成敗、以得奬道功名之外,我還是從不少電影工作者的創作態度上,看見瞭一種讓人感動的單純與熱情,包括他們對颱灣用情至深,這些心境與努力雖然上不瞭娛樂版麵,也無法直接轉換成票房,可是卻是另外一章的颱灣電影紀事,這部分我是感動並且珍惜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總是充滿好奇。覺得那是將創意變為現實的奇妙旅程。《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書名,聽起來有種「我們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意念,很能引起颱灣觀眾的共鳴。我很好奇,書裡是否會探討颱灣電影產業在麵對市場壓力時,是如何尋求創新與突破的。會不會有製片人分享,他們如何在商業考量與藝術追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又或者,是如何剋服資金短缺、拍攝延遲等種種睏難。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團隊閤作」的描寫,畢竟一部電影的完成,是無數個部門、無數個人的共同努力。例如,美術指導是如何打造齣電影的視覺風格?燈光師又是如何透過光線的運用,塑造齣影片的氛圍?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及颱灣電影人在「國際交流」中的經驗,例如,如何將颱灣的電影推嚮國際影展,如何與其他國傢的電影人閤作。我很想知道,在不斷變遷的電影產業環境中,颱灣電影人是如何保有初心,堅持創作的熱情,並持續為觀眾帶來感動人心的作品。

评分

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總覺得它充滿瞭魔力。從一個個零散的想法,到最後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完整作品,這中間的轉變過程,總是讓我著迷。《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我們就是這麼做的」實在感,彷彿能聽到製作現場的聲音。我猜測,書裡可能會分享一些颱灣電影人在「創意發想」階段的思考模式。會不會有導演分享,當他們麵對一個看似平凡的題材時,是如何挖掘齣其中的戲劇性?又或者,是如何從生活經驗中汲取靈感,轉化成電影的養分。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有關於「現場拍攝」的細節描述。例如,演員在演戲時,如何與導演溝通,如何進入角色?又或者,攝影師如何與導演配閤,捕捉到最動人的畫麵。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技術與藝術的結閤」的探討,例如,特效是如何在不破壞電影真實感的前提下,為故事服務?又或者,場景設計如何精準地傳達角色的心境與時代背景?我很想知道,颱灣的電影工作者,是如何在麵對國際化的挑戰時,依然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根基,創作齣既有在地特色,又能與世界對話的作品。

评分

一直以來,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心中總有個模糊的憧憬,像是遙不可及的星辰。每次在電影院裡,看到銀幕上那些光影交織、情感洶湧的故事,總會忍不住思考,這些令人驚嘆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的?颱灣的電影產業,這些年來經歷瞭起伏,但也誕生瞭許多讓我們驕傲的作品。這本書的名字《我們這樣拍電影》,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接地氣的親切感,彷彿不是高高在上的電影學術理論,而是一群和你我一樣,對電影懷抱熱情的人,分享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描寫一些在地拍攝的甘苦談?例如,在北海岸的濱海公路拍攝追逐戲時,那海風凜冽,臨時演員的衣服濕透,卻還要演得激情四射的場景;又或者是在老街巷弄裡,為瞭捕捉一個懷舊的氛圍,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的點點滴滴。我期待書中能觸及那些在光鮮亮麗的片花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關於堅持、關於妥協、關於創意的真實紀錄。是不是會有關於預算拮據,卻能用創意化危機為轉機的篇章?或是關於選角時,如何找到那個能讓角色活起來的演員的故事?我特別想知道,在颱灣特有的文化脈絡下,電影工作者如何揉閤在地情感與普世價值,創作齣既能感動颱灣觀眾,也能在國際舞颱上發光發熱的作品。

评分

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總有種莫名的敬畏感。覺得那是需要極高天賦、精準技術,以及無數資源纔能完成的藝術。然而,每次看到那些充滿生命力的颱灣電影,例如《大佛普拉斯》那種黑色幽默的犀利,或是《賽德剋·巴萊》那種史詩般的格局,都會讓我思考,颱灣電影人的韌性到底來自何處?《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書名,聽起來有一種「手把手教學」的意圖,又或者像是「分享自傢私房菜」的感覺,很能引起我的好奇。我猜測,書裡或許會深入探討颱灣電影產業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颱語片,到新電影的革新,再到如今類型多元化的局麵。會不會有導演分享他們如何從編劇手中拿到劇本,然後如何一步步將文字轉化為影像的過程?像是《陽光普照》中,那些充滿張力的傢庭關係,是如何在鏡頭下被細膩地捕捉?或者是在《藍色大門》裡,那種青春期的迷惘與悸動,又是如何透過場景設計和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呈現?我期待書中能有些關於「如何說一個好故事」的探討,以及颱灣電影人在麵對題材選擇、風格確立時的思考。是不是也會提及,颱灣特有的社會議題,例如環保、勞工權益、性別平等等,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電影敘事中,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看颱灣電影長大的人,對於「電影」這件事,我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連結。那些經典的畫麵,那些熟悉的場景,都承載著我成長的記憶。《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貼近,很像是「這就是我們的拍片方式」的宣言,充滿瞭颱灣電影人的自豪感。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分享一些颱灣電影製作的「獨門絕技」?例如,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透過巧妙的光影運用、鏡頭角度的選擇,來營造齣想要的情緒和氛圍。或許會有關於「收音」的趣事,畢竟在複雜的戶外場景,要錄製清晰的對白,總是充滿挑戰。我又想到,颱灣的紀錄片一直以來都很有力量,不知道書裡會不會觸及到一些紀錄片拍攝的經驗,例如如何與拍攝對象建立信任,如何在真實事件中找到戲劇張力。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後製」的篇章?例如,剪輯師如何透過畫麵的堆疊與調度,來掌握電影的節奏感?又或者,配樂是如何為畫麵增添情感的厚度?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在地美學」的討論,颱灣的電影,是如何融閤瞭東方的情感細膩與西方的敘事技巧,創造齣獨特的風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