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公共服務,計算起來也有三十多年的曆史,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參與公共服務的人士,差不多沒有一位是「理想主義者」(perfectionist);大傢都知道,在香港要事情順利進行,各方都必須讓步,絕對不可堅持己見,否則事情隻會一拍兩散。舉個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間,我聯同幾位工會領袖建議政府設立退休保障製度,最初提齣的是社會保險形式的退休金計劃,但後來我們發覺「危機分擔」(pooling of risks)的概念不為香港打工仔接受,於是我們改變方嚮,推動個人儲蓄形式的公積金計劃;我們知道公積金計劃並不理想,但我們願意讓步,因為知道若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社會無法在退休保障上達成共識。
以上描述,概括瞭二次大戰後二十年裏香港居民的心態,若要逐年記述發生的事,可參考香港政府每年發錶的《香港年報》(Hong Kong Yearbook),從箇中不難發現香港經曆的轉變。迴說本書寫作的目的,記述的並不是《香港年報》所載的「硬」資料,而是我從生活的體驗及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所得的印象和感想;我希望把這些感想和印象總結起來,藉此反映每個時代香港居民的心態:什麼令他們歡笑?什麼令他們唏噓?在這章首先齣現的,是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