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首香港七十年:我們有過的歡笑和唏噓

迴首香港七十年:我們有過的歡笑和唏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史
  • 香港文化
  • 集體迴憶
  • 時代變遷
  • 社會變遷
  • 個人經曆
  • 口述曆史
  • 七十年
  • 懷舊
  • 城市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迴顧香港經過的歲月,我想起香港電颱拍攝的劇集《獅子山下》,其中主題麯講到港人走過的路,是歡笑多,還是唏噓多?二次大戰結束到現在的七十年裏,港人嘗過的艱苦日子數之不盡,但歡笑的時刻也是有的。……要明白港人的唏噓和歡笑,首先得迴到港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在這書裏,我希望透過這個懷舊旅程,重新的把港人走過的路,如實的顯現在港人麵前,雖然隻是吉光片羽,個人的感受也難有什麼微言大義,但隻要是港人的真實故事,箇中必有你和我的苦與樂。”」——周永新
 
  周教授特為香港人而寫的三部麯——《真實的貧窮麵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迴首香港七十年》,有如上瞭一課戰後香港社會發展史。周教授深切感到,港人今天的苦惱,追根究底,還是我們不知香港的前路往哪裏走:我們贊許香港原有的製度,認為這個製度造就瞭今天香港的成就,但同一時間,我們故步自封,不變的製度將會令香港沉淪下去。但一旦明白我們過去走過的路,我們就會知道,什麼纔能使我們開創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榮休教授。
 
  1991年起,齣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講座教授,至2013年中退休。
 
  周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貧窮、社會保障、老人照顧、傢庭政策。著作主要討論香港的福利政策,亦經常在報刊發錶文章評論時事。周教授參與的公職有多項,涉及福利、青年、人口、醫療和房屋等措施的規劃。
 
  齣版著作:《真實的貧窮麵貌──綜觀香港社會60年》、《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等。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1945-1967:求活時代中的喜樂與憂傷
艱難日子裏的苦與樂
對英國皇室的印象
殖民地色彩無處不在
語文政策與殖民統治
英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的利與弊
母語教學與英語教學
英語窒礙市民與政府的溝通
戰後香港是避難所
香港還是有秩序和製度的社會
不完整傢庭的苦與樂
貧賤夫妻百事哀
父母愛惜子女嗎?
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和關係
小學同學當差的故事
售賣文具小販的故事
「辛苦搵來自在食」
「先敬羅衣後敬人」
娛樂就是「賭博」
假日的娛樂好去處
七十年代的色情故事
對政府沒有期望的年代
灰暗的五六十年代

第二章  1967-1984:混亂時代中的開心與失意
香港戰後發展史上的兩個轉摺
1966年前政府施政的失誤
政府倚賴惡勢力平息紛爭
《香港年報》「報喜不報憂」
1967年暴亂背後的社會矛盾
暴亂後渴求改變的聲音
七十年代進行的改革是政治決定
七十年代市民的住屋睏難
教育與中産階級的興起
港大和中大的成立目的
放洋留學的艱辛旅程
暴動後傢庭結構和功能起變化
新一代的香港傢庭
結婚和生孩子不再「理所當然」
公共屋邨傢庭的睏擾
夫婦離異漸趨普及
三個新移民傢庭的故事
「大香港」心態不斷膨脹
香港本來就是移民社會
市民對賽馬賭博情有獨鍾
「黃、賭、毒」是黑社會收入來源
市民為什麼熱衷賽馬賭博
盛極一時的歌星演唱會
演唱會發揮情感宣洩功能
流行麯歌詞反映社會現況
牽動市民情感的宗教信仰
利用人際關係宣揚福音
佛教和道教在香港的活動
混亂卻充滿盼望時代的終結

第三章  1984-2016:過渡時代中的歡笑和唏噓
過渡期間的得與失
七十年代的黃金歲月
對香港政治前途的憂慮
英國撤離令港人感到迷惘
中英磋商過渡安排
保證自己的權益過渡「九七」
爭取「八八直選」的啓示
論政團體倡導平等的普選
《中英聯閤聲明》穩定港人心
社會事件「政治化」
福利與政治連上關係
特區成立後的風風雨雨
港人「當傢作主」的利與弊
改革開放令港人與中國大陸增加接觸
港人對中國政府的期待
北京大學開辦社工課程
港人必須接受中國政府
中國政府盡力遷就港人
港人如何看待自己國傢
中央領導人說話纔算數
「恐共」心理並非一兩代人可以消失
對共産黨和共産主義有偏見
「沙士」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港人較內地人優勝的想法逆轉
不能對中央做的事不聞不問
香港「大陸化」不用大驚小怪
對內地居民的排斥由「雙非」引發
本土意識不知不覺間萌芽
觀察「七一」遊行的啓示

結語

圖書序言

引言

  2014年的香港書展,繼《社會政策的觀念和製度》後,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為我齣版瞭《真實的貧窮麵貌──綜觀香港社會60年》一書,兩書在內容和性質上,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相似是兩書都是圍繞香港的民生問題來討論,包括自己對社會變遷的觀察;不同之處,是《社會政策的觀念和製度》從政策層麵入手,分析的是政府曆年有關民生的政策,學術味較濃;《真實的貧窮麵貌》記述的是自己個人的經曆,及參與公共事務時的所見所聞,反映的是貧窮的麵貌,但也算是市民生活變遷的寫照。

  《真實的貧窮麵貌──綜觀香港社會60年》齣版後,我覺得意猶未盡,畢竟貧窮涉及的,多是低下階層市民的生活,觸及的社會變遷,必然有所限製,難窺不同階層人士的麵貌;那時正值港人因政製改革問題鬧得如火如荼,社會齣現嚴重撕裂,加上後來的「佔領行動」,我想是時候就我過去思考很久──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這一問題,另外多寫一本書。

  我當時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港人在一些共同關心的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為什麼一些關乎眾人福祉的事,社會上總有不同的意見?為什麼香港是多元化的社會,市民卻常走極端,拒絕接納彆人的不同意見?我知道,除非在極權社會,民眾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但現今的香港社會,不同聲音卻不會在討論後有共識,更不會得到共同認可的解決辦法。為什麼香港弄得如斯分裂?香港究竟齣現瞭什麼問題?

  我從事公共服務,計算起來也有三十多年的曆史,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參與公共服務的人士,差不多沒有一位是「理想主義者」(perfectionist);大傢都知道,在香港要事情順利進行,各方都必須讓步,絕對不可堅持己見,否則事情隻會一拍兩散。舉個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間,我聯同幾位工會領袖建議政府設立退休保障製度,最初提齣的是社會保險形式的退休金計劃,但後來我們發覺「危機分擔」(pooling of risks)的概念不為香港打工仔接受,於是我們改變方嚮,推動個人儲蓄形式的公積金計劃;我們知道公積金計劃並不理想,但我們願意讓步,因為知道若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社會無法在退休保障上達成共識。

  我並不否定個人應該有理想,但我們必須承認,在公共事務的領域裏,事情許多時並沒有黑白之分。在其後完成的《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一書裏,我講過:不應輕易把社會事件提升至「公義」的層麵,因一旦事情變成公義與不公義之爭,答案就隻有對或錯,完全缺乏妥協的空間,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唔係你死,就係我亡」。若然不想這種情況齣現,對立雙方必須留有兩手,在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之時,也必須考量什麼是自己可以放棄的。這樣,爭議的事纔會有結果,若一意孤行,也不見得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至今我仍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過去港人願意在爭議的事情上讓步,今天卻好像隻會各走各路,對立的事沒有轉圜餘地?更諷刺的是:當政府和政黨都強調社會共識的重要性時,共識卻離我們愈來愈遠,甚至遙不可及。那麼,為什麼以前可以「有商有量」,今天卻是「寸步不讓」?在《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一書裏,我嘗試從身份認同的角度尋找答案:當港人仍是難民的時候,港人的共同目標是在香港生存下去,為瞭自己和傢人的溫飽,他們不惜紆尊降貴,不再計較自己過去的成就,用今天的術語,就是「放下身段」,但求有一口飯吃,工資足夠養活傢人,懶理工作是否符閤自己的願望,總之全傢安安樂樂生活下去就可以瞭。在這種氛圍下,社會雖有紛爭,人與人之間也難免有摩擦,但說到底,大傢都是為瞭生活,又何必固執己見?

  到港人自認為市民的年代,想法和理念離不開香港變得更好,這樣,住屋不再隻求有瓦遮頭,最好是各有獨立的門戶,進而擁有自己的居所,這樣香港纔真正是自己的「傢」。其次,子女必須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已不足夠,因為傢長都知道,要齣人頭地,單是中學畢業並非進入專業人士的階梯,所以就算節衣縮食,也必須給子女「放洋留學」,這是確保子女從基層轉為中産的途徑。

  到香港前途問題齣現的時候,港人的生活又起瞭變化。港人其實並不熱衷政治,我在《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一書裏,提到港人對政治議題,心裏其實多有恐懼,甚至厭惡。但「九七」問題齣現,港人就算不理政治,政治總會找上門來;原先人人想著如何「發財」的社會,剎那間變成人人都必須為瞭政治而計劃自己的未來,移民或留下成為熱門話題,港人不再有共同的目標和願望。《基本法》頒佈後,港人對前途的慌張暫且降溫,況且要移民的都走瞭,留下來的大多數也必須麵對現實,盡力保護自己擁有的,以防到瞭「九七」,香港一旦齣現混亂,自己隻能坐以待斃。

  迴歸後,港人恐懼的改變並沒有齣現,一切真的如《基本法》所規定的保持原有的麵貌;港人還是如過往的「搵銀至上」,但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彆行政區,可以如過往般與中國保持距離嗎?在英國管治的年代,國傢的觀念從來沒有在港人心裏紮根,港人當然不是英國人。那些自認為中國人的,中國隻是一個稱號,港人不會想到為國傢作齣貢獻,更不會為瞭國傢犧牲自己的利益;或許為瞭自己的同胞,港人願意伸齣援助,如1992年的華東水災,港人送去的物資和金錢,連內地官員也深受感動,但國傢觀念卻無法引起港人的共鳴,國傢好像從來不屬於他們。

  迴顧香港經過的歲月,我想起香港電颱拍攝的劇集《獅子山下》,其中主題麯講到港人走過的路,是歡笑多,還是唏噓多?二次大戰結束到現在的七十年裏,港人嘗過的艱苦日子數之不盡,但歡笑的時刻也是有的。什麼是港人經曆的唏噓和歡笑?我想沒有準確的答案,人的感覺隨時代而改變,也視乎我們的期望和要求;所以,要明白港人的唏噓和歡笑,首先得迴到港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在這書裏,我希望透過這個懷舊旅程,重新把港人走過的路,如實的顯現在港人麵前,雖然隻是吉光片羽,個人的感受也難有什麼微言大義,但隻要是港人的真實故事,箇中必有你和我的苦與樂。

  全書共有三章,也是三個時代的記述。第一個時代,從1945年到1967年,是港人求活的時代;第二個從1967年至1984年,是無軌跡可尋的混亂時代;第三個從1984年至2016年,是一個漫長的過渡時代,這個時代到今天還未終結。記述的事件是多層次的,除市民與政府的關係外,還涉及港人的傢庭生活、經濟活動、個人的消閑喜好。

  完成這本書,我對過去的迴憶,全都寫下瞭。但願《真實的貧窮麵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和《我們有過的歡笑和唏噓》,能成為香港社會的曆史見證。

圖書試讀

第一章  1945-1967:求活時代中的喜樂與憂傷
 
艱難日子裏的苦與樂
 
二次大戰結束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整整二十年,香港經曆瞭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居民的生活十分辛苦。在這段時間裏,港人有數不盡憂傷的事:擔心今天有飯開,明天卻沒有飯開;擔心在大陸的親人,今天平安無事,明天卻遭受政治運動的摺磨;擔心子女今年有書讀,明年要輟學齣來工作;擔心社會今年沒有騷亂,明年有人興風作浪。
 
在艱難的日子裏,港人也有他們歡樂的時刻:開心的是傢人可以整整齊齊的吃一頓飯,雖無佳餚美酒,但溫飽已感到滿足;開心的是無風無浪又過一天,隻要當天沒有突發的令人傷心的事,心裏已非常高興;開心的是年年難過年年過,生活稍微有些好轉,人就得感謝;開心的是在紛擾的時代中,自己不用顛沛流離,香港仍算是一片福土。
 
以上描述,概括瞭二次大戰後二十年裏香港居民的心態,若要逐年記述發生的事,可參考香港政府每年發錶的《香港年報》(Hong Kong Yearbook),從箇中不難發現香港經曆的轉變。迴說本書寫作的目的,記述的並不是《香港年報》所載的「硬」資料,而是我從生活的體驗及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所得的印象和感想;我希望把這些感想和印象總結起來,藉此反映每個時代香港居民的心態:什麼令他們歡笑?什麼令他們唏噓?在這章首先齣現的,是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情況。
 
對英國皇室的印象
 
我十分幸運,和平後纔齣生,沒有經曆戰爭的痛苦。戰後最初幾年的情況,我年紀還小,沒有什麼印象;記憶中,那時的房屋都是破破爛爛,尤其在我住的灣仔,因曾受盟軍轟炸,破落得特彆厲害。1953年,我是一名小學一年級生。那年,香港的宗主國英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軒尼詩道蓋搭瞭看颱,沿途張燈結綵,慶祝伊利沙伯二世成為國君;我是長大後纔知道,英女皇其實沒有實權,所謂最高統領隻有象徵意義,但那時七歲的我,覺得英女皇儼如中國以前的皇帝,高高在上,香港正是這位年輕女皇管轄的地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