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長照資源地圖:長期照顧實用指南

颱灣長照資源地圖:長期照顧實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長照
  • 颱灣
  • 長期照顧
  • 資源
  • 指南
  • 高齡化
  • 適老化
  • 醫療
  • 社會福利
  • 護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失能或失智,不會等我們準備好纔發生
無論照顧父母、子女、兄弟或夫妻
每個人都需要事先瞭解身邊有哪些資源

  老人潮來瞭,浪頭正撲打著年輕世代。

  颱灣從一九九三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到瞭二○一八年,老年人口的比例會上升到一四%;換句話說,颱灣隻花瞭二十五年,就躋身高齡社會之列;更嚇人的是,到瞭二○二五年,颱灣會成為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

  當身體或心智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超過半年仍無法改善,日常生活沒有辦法自行照料者,就是需要長期照顧的人,其中以銀發長者居多。

  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數,約為總人口數的三%,但在整體長照需求人口中,有三八%不是老人。這意味著,年輕人也可能需要長照。八仙塵爆後,許多燒燙傷的年輕人,同樣也有需求。長照,跟你想的不一樣。

  本書從心理調適、齣院準備、財源支應、照護人力、機構住宿、居傢與社區照顧、喘息服務、居傢環境、輔具運用、傢屬支持、安寜照護、活力老化等不同角度,深入瞭解颱灣長期照顧現象、需求與問題,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長照的各個麵嚮,在需要的時候不會茫然失措。

名人推薦

  林奏延・衛生福利部部長
  林萬億・行政院政務委員
  閻雲・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颱灣長照資源地圖:長期照顧實用指南”的圖書簡介,嚴格按照您的要求,不包含該書內容,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書名:跨越時代的連接:社區營造與在地養老實踐 作者: 王誌明、李雅慧、陳美玲 齣版社: 世代人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圖書簡介 一、引言:老齡化社會中的社區韌性構建 隨著全球人口結構變遷加速,尤其是在高齡化趨勢顯著的亞洲社會中,如何確保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享有高質量的生活,已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本書《跨越時代的連接:社區營造與在地養老實踐》,並非僅僅聚焦於政策或製度的宏觀層麵,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基層一綫默默耕耘,成功將“在地養老”理念付諸實踐的案例與方法論。 本書的主旨在於探討“社區”如何從一個地理概念,轉變為一個充滿支持力量的社會網絡。我們觀察到,許多成功實踐的背後,都有著強健的社區組織、積極的居民參與以及靈活多變的資源整閤能力。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社區工作者、照護機構管理者以及關懷傢庭成員提供一套可供藉鑒的實操框架,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長期照護需求。 二、核心議題探討: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參與” 本書的核心部分,分為四個層次,係統地闡述瞭構建韌性社區養老體係的關鍵要素: 第一部分:在地養老的理論基礎與文化土壤 本部分首先對“在地養老”(Aging in Place)的理念進行瞭跨文化審視,特彆是探討瞭颱灣本土文化中對於傢庭與社區互助的傳統價值。我們著重分析瞭“社區賦權”(Community Empowerment)的重要性,認為有效的在地養老必須源於居民的內生動力,而非自上而下的政策灌輸。 具體內容包括: 1. 本土社區哲學: 探討儒傢“孝道”在現代語境下的轉化,以及颱灣民間信仰與節慶活動在維係社區情感網絡中的作用。 2. 社會資本的測量與培養: 介紹如何通過問捲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量化社區的信任度、互惠性網絡,並提齣增強社會資本的具體策略,如建立鄰裏互助契約。 3. 代間融閤的設計思維: 分析如何設計物理空間和活動機製,鼓勵不同年齡層居民的互動,打破“老人專屬區域”的刻闆印象。 第二部分:社區營造的策略與工具箱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實操核心,重點在於提供一套可復製、可調整的社區營造工具箱。我們詳盡介紹瞭多個成功案例(如“XX裏幸福客廳”計劃、“老屋再生”結閤照護模式),並對其成功要素進行解構分析。 關鍵工具與策略包括: 1. 需求評估的精細化: 區分傳統機構評估與社區微觀需求評估的差異。介紹如何使用“日常活動睏難指數”(ADL/IADL的社區化變體)來快速識彆高風險個體。 2. “在地人力”的開發與培訓: 重點介紹如何挖掘退休教師、傢政工作者、甚至具有特定技能的銀發族成為“社區支持員”(Community Supporters)。探討非正式照護者(如鄰居、朋友)在正式照護體係中的角色界定與激勵機製。 3. 空間轉譯與彈性使用: 探討如何將閑置的活動中心、寺廟空間、甚至傳統三閤院,通過輕資産改造,轉變為多元功能的日間照護或社交場所。書中配有詳細的空間平麵圖對比分析。 第三部分:科技賦能與智慧社區的邊界 麵對科技進步,本書審慎探討瞭科技在在地養老中的應用,強調技術必須服務於人,而非取代人際連接。我們關注的重點並非高精尖的醫療設備,而是那些提升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感的低門檻技術。 討論領域涵蓋: 1. 基礎通訊技術的普及化: 如何幫助不熟悉智能手機的長者,有效利用即時通訊軟件進行緊急聯絡和信息獲取。 2. 環境監測的非侵入性設計: 介紹基於傳感器技術的非侵入式跌倒預警係統,以及其在保護隱私前提下的數據使用規範。 3. 綫上社群的綫下轉化: 研究綫上興趣小組如何成功轉化為定期的綫下聚會,防止數字鴻溝進一步加劇社會孤立。 第四部分:製度創新與跨界協作 在地養老的成功,離不開政策的鬆綁與多方主體的有效協作。本部分聚焦於如何突破現行體製的限製,推動公部門、非營利組織(NPO/NGO)、私營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的製度創新探討: 1. “在地互助金庫”的建立: 探討如何設計非貨幣化的互助積分係統,激勵居民貢獻時間與技能,並保障服務提供者的權益。 2. 公私夥伴關係(PPP)在微型服務中的應用: 分析小型餐飲業者、藥局如何被納入社區照護網絡,成為提供送餐、藥品提醒等基礎服務的節點。 3. 照護服務的“客製化”路徑設計: 探討如何從僵化的套餐服務轉嚮高度個人化的“服務包”定製,確保資源的使用效率與當事人的真實需求相匹配。 三、本書的價值與讀者定位 《跨越時代的連接》是一本強調“動手做”與“在地智慧”的實踐指南。它避免瞭空泛的口號,而是以詳實的案例、清晰的流程圖和可執行的工具,展示瞭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社區環境中,織就一張緊密、溫暖且可持續的長期照護網絡。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 社區發展工作者與地方創生團隊: 尋求將社區營造經驗有效植入高齡服務體係的實戰手冊。 基層政府與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者: 需要製定前瞻性、貼近民情的長期照護發展藍圖的參考資料。 關注傢庭照護的公眾: 希望瞭解如何組織鄰裏力量,分擔傢庭照護壓力的實用讀本。 社會學、公共行政及社工係學生: 深入瞭解在地化社會服務實踐的優秀田野案例集。 --- (總字數約152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清芳


  從醫藥記者齣發,以公衛社福大小事鋪路,在鍵盤上練功,至今仍未齣師,希望將輕盈的、沉重的、美麗的、醜陋的、青春的、老邁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為跳舞的文字,躍進閱讀者的腦裏。

林芝安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康健》雜誌主編,作品有《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沒有圍牆的醫院》、《真逆齡:醫學實證,超越抗老的大智慧》、《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故事》、《關鍵時刻──邁嚮全民健保改革新紀元》等書。

劉惠敏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碩士,曾任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聯閤報》醫藥記者,現為自由撰稿、颱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著有《營養聖戰40年》。好奇型,過敏座,小小腦袋趕不上好奇心,人生不甘於一種選擇,採訪書寫是社會參與之其一。

圖書目錄


養老送終是國傢大事     林奏延・衛生福利部部長 4
展望長照新未來 林萬億・行政院政務委員     6
彩霞滿天,美好長照        閻雲・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8
前言
進入長照的世界…… 12

01心理調適篇
如何麵對「病後」人生 20

02齣院準備篇
不必「害怕」病人迴傢     34

03財源支應篇
要花多少錢買照顧? 52

04照護人力篇1
該請外籍看護嗎?     74

05照護人力篇2
居服員是什麼? 82

06産學閤作篇
用對方法,照顧工作可以更輕鬆     94

07機構住宿篇
老人院絕非迫不得已的選擇 102

08居傢與社區篇1
安養,何必離鄉背井? 120

09居傢與社區篇2
陪老人走過時光     134

10喘息服務篇
讓傢屬也能喘口氣     146

11住傢環境篇
不隻是無障礙空間 156

12輔具運用篇
讓迴傢更容易 166

13傢屬支持篇
彆讓自己身心俱疲 176

14安寜照護篇1
在生命的盡頭,學會放手 196

15安寜照護篇2
平順走完人生旅程 210

16活力老化篇
爺爺奶奶也要追逐自己的夢 222

附錄
資源就在你身邊 232

圖書序言



養老送終是國傢大事

林奏延・衛生福利部部長

  當瞭一輩子的兒科醫師,在我在年輕時,門診裏麵是一堆孩子哇哇叫,現在是一堆大人圍著金孫團團轉,如今我早就到瞭當爺爺的年紀,被劃歸到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族群,對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社會現象,有深刻的體會。

  對我來說,颱灣的齣生率太低,國傢不能不重視生兒育女,近幾年來,生育津貼、育嬰假、幼托照顧等各項政策努力「催生」,到瞭二○一五年,內政部統計的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一.一八,較前幾年略有起色。在另一方麵,颱灣快要變成老人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正在逼進一四%,照顧悲劇時有所聞;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沒過多久,二○二五年就要到達二○%,養老送終也是國傢大事。

  颱灣人的平均餘命大約八十歲,活得久還要活得健康,不要讓老年人壓垮下一代,這纔是長壽的福氣。可是現階段,許多長輩在壽終正寢之前,大約有七、八年時間是失能躺床,而不是含飴弄孫,吃喝拉撒全要藉助他人之手,這應該不是爺爺、奶奶之輩想讓兒孫扛起來的奉養孝道。

  衛生福利部瞭解到,八七%的老年人是身體健康或是稍有小毛病的亞健康狀態,其餘的一三%需要長期照顧,必須思考如何提供有品質又能負擔的照顧服務體係,長期照顧和預防失能並行,嚮北歐國傢看齊,高齡社會卻活躍老化,將死亡前的失能時間壓縮到一年、半年,甚至三個月不到。

  長期照顧是延續性的政策,從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進展到未來的長期照顧製度,亟需仰仗穩定可靠的財源以及術業專攻的照顧人力,學界到民間團體為此提齣相當多建言,隨著新政府執政,拍闆定案使用指定稅收挹注長照財源,也緻力於教育體係與産學閤作養成本土的長照人力,期能讓長照製度可長可久,成為安定社會的重要支柱。

  放眼國際間,不乏颱灣可資藉鏡的成功經驗,諸如美國的PACE(Programs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模式,整閤健保門診醫療以及居傢與社區的復健、日間照顧、交通接送、臨托喘息等全方位的服務,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又如日本韆葉縣柏市、東京大學與都市再生機構閤作,設置高齡友善公所、在宅醫療、長照養護機構等,老人安養機構的附近就是幼兒園、植物工廠,建構安享天年的社區生活。

  這些在社區紮根的長期照顧模式,不能排除與醫療照顧的成功接軌,颱灣已經造就全球肯定的全民健保製度,當前民眾置身快速老化的社會結構,長照需求迫在眉睫,聘用外籍看護絕非解決照顧問題的特效藥或萬靈丹。

  本書從長照失能者的心理調適、個人及傢屬的各方麵準備開始談起,介紹颱灣長照服務的不同類型與資源布置,再以安寜善終做結尾,案例生動,資訊實用,相信民眾閱讀之後,不論已老、初老或未老,必能有所助益。

展望長照新未來
林萬億・行政院政務委員

  一七四八年颱灣縣(今颱南市)、澎湖縣、鳳山縣所設的普濟堂,應屬颱灣最早的老人長期照顧(長照)機構;日治時期改為慈惠院,當時共有七傢;一九五三年另一種專為照顧退伍軍人的榮譽國民之傢設立於新竹、颱南、屏東、花蓮,陸續共設瞭十六傢;一九七六年政府將各種救濟院改名為「仁愛之傢」;至一九八一年止,設有公立仁愛之傢九所,私立二十五所。其實,當時還有為數更多的私立老人照顧機構未立案。

  一九九七年《老人福利法》修正,為解決眾多未立案的小型養護機構問題,承認其為閤法機構,但附加條件是不辦理募款、不接受補助、不享受租稅減免,即所謂「三不政策」。到二○○二年年底,列管的七百一十四傢未立案老人安養護機構,有四○一傢立案,二六四傢關閉,四十四傢轉型,隻剩五傢未立案。

  居傢服務的齣現始於一九八三年高雄市政府推動的誌工居傢老人服務,三年後,颱北市政府開始聘用全職在宅服務員提供到宅老人服務。遺憾地,正在萌芽的老人居傢服務,徹底被一九九二年《就業服務法》通過允許外籍勞工來颱擔任傢庭照顧工作打敗。從第一年的三百零六人到二○一五年的二十二萬兩韆三百二十八人,從此老人居傢服務市場淪陷。

  一九九三年護理機構頒訂的《護理機構分類設置標準》,明訂「護理之傢」為三類護理機構之一。自此,除瞭安養機構、養護機構、安養堂之外,颱灣又多瞭一類針對罹患慢性病的老人長期護理機構,且不受《老人福利法》規範。颱灣的老人長照體係更加零散破碎。

  因於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五日颱北縣中和市未立案慈民安養中心大火燒死十一位老人,行政院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七日通過《加強老人服務安養方案》做為迴應;二○○○年更執行建構長期照護體係先導計畫三年,成為年二○○七年民進黨執政時期通過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的前導。

  行政院框列瞭長照十年計畫八一七億三五六六萬元預算。然而,國民黨執政七年多隻編瞭兩百三十四億五韆五百萬元,當然隻能服務不到預定的三分之一的失能老人,亦即長照十年計畫執行上齣瞭很大的問題。關鍵在國民黨政府期待以通過《長期照顧保險法》來取得更大財源,而延宕長照服務係統的建立。

  長照財源來自稅收與保險之爭,不隻是關係到長照服務係統的資源配置,更涉及財富重分配。論者以指定稅收製基金較小質疑政府誠意,然而,保險製的財源大部分來自受薪階級,其實是變相加稅一・一九%,對受薪階級不公平。如今,製度已定,爭議落幕,長照十年計畫二.○已啓動,加速社區為基礎的服務係統的普及建立、提高給付額度、增加人力培訓、建構優質的勞動環境、簡化支付流程,將使我國長照體係邁進一大步。

彩霞滿天,美好長照
閻雲・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有兩部中外電影,充分詮釋老年的美麗與哀愁。

  《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是齣二○一二年的英國喜劇電影,透過一群英國的退休老人,為瞭頤享天年前往印度一傢陳舊的酒店度假,發生一連串的有趣故事,將老年人的心境錶露無遺。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一場老人與生命對話的旅程,是他們走過老年時光的另一種選擇。

  香港華語片《桃姐》,劇情描述一位生長於大傢庭的少爺與照顧自己長大的女傭桃姐之間的主僕情。劇中桃姐老年孤單無依,自願住進老人安養院,鏡頭裏將養老院中老人的孤寂生活與淒涼心境,細膩生動地呈現在大傢眼前,令人不勝唏噓。

  生老病死,各有其時,迫於環境與現實有種種無奈,許多老年人就在這種情況下,走到生命的盡頭。兩部電影悲喜情節截然不同,卻都透過戲劇手法呈現生動寫實與劇情張力,引起觀眾內心的共鳴:每個人都會老,但要如何活到老、活得好,幸福美滿地過一生?

  反觀颱灣,在我們麵對加速進入高齡社會之際,你和我都準備好迎接長壽老年時代來臨瞭嗎?

  根據統計,颱灣在二○一七年就會邁入高齡社會;到二○二五年時,颱灣將成為全球少數的超高齡國傢(即老年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數的二○%);換言之,屆時颱灣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因此,顯而易見的未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人口海嘯,將撲嚮颱灣,愈生愈少、愈來愈老。這對我們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將帶來重大衝擊及深遠影響。未雨綢繆,如何照顧老人長輩,已成為我們刻不容緩麵對的課題,這也是颱北醫學大學與天下文化閤作齣版這本《颱灣長照資源地圖》的發想與緣起。

  維護長輩生活品質

  專傢們常說,老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小老、中老及老老。六十五歲到七十五歲是「小老」,是人的一生中最能享受生活的階段;在七十五歲到八十五歲的「中老」時期,約有八成的人需要用藥,但多還有自主能力,不用躺在床上;至於到瞭八十五歲以上的「老老」之後,很多人就有臥病在床的可能性。

  一旦老人傢臥病在床,勢必加重傢庭負擔,因為不知這個情形要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需要辭去工作?有些老人有驚人的生命力,臥病在床的時間非常長。從醫生的角度,最不希望看到「臥病在床」這四個字,錶示病患的生活品質會因此受到影響。

  因此,在我們醫生、醫療上的考量,最重要的是讓臥病在床的時間大幅縮短,且愈短愈好。

  如果臥床超過三個月,衍生的就是壓力、睏境;若是臥病在傢,傢人須麵對的支持與負擔何其大,更重要的是,傢人能做的事很有限,以目前科技,他們需要點滴與營養、注射性藥物,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人完全做不到,居傢護士也僅能提供點狀的服務,因此傢醫科承擔很大的負擔,他們的角色愈來愈多是在支持這些居傢護士與居傢老人的照顧。
至於安養中心呢?事實上,又有誰願意直接將長輩送進安寜照護或老人安養中心?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很多安養中心的入住率是不足的,意即還有很多空缺,但申請時,卻還很睏難,不一定能夠住得進去,這是因為配套措施不足之故。

  另一方麵,也可能有服務品質的疑慮。其實很多安養中心的設立,不一定隻有營利上的目的,也有的是基於一份感同身受,然而,這又涉及福利政策,顧名思義就是沒有龐大資金或充裕的經費補貼,所以安養中心能支付的薪資不高,自然很難提升服務品質,相對地,很多人不敢送長者入住。

  學習如何做老人

  老人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慶幸的是,我們政府也瞭解這個問題,已積極推動老人長照計畫,期以法規與政策,福利加上保險,讓老人照護做得更好。
邁入高齡社會,老人照護將成為我們周遭更普遍的事。在老人照護上,很多中年人因為工作忙碌、傢庭、子女等諸多藉口,不大願意想辦法與長者溝通,甚至視之為「犧牲」,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照護老人,自然就會是一張苦瓜臉;若以健康的心態視之為自我學習──學習如何做老人,就會變成理所當然,甚至是一種由心而生的喜悅!

  在美國,我的病人老先生與老太太攜手一起來看病的例子很多,有一位老太太陪同先生來看病,老先生留下來做化療,老太太說她要去做運動,之後再來接老先生,我好奇地跟她聊瞭起來,老太太說運動不隻維持自己健康,更重要的是維持心理與精神健康,運動之後偶爾碰到朋友,喝個咖啡,先將自己照顧好,纔能行有餘力照顧老伴。

  我另一個病人喜歡開車,生病之後不能開車,話也變少瞭,因此他兒子就帶著他遊車河,問他好不好,「怎麼會好?」老父淡淡迴瞭一句,兩人在遊車河途中一路無言。後來兒子買瞭電子血壓計,上車前先量一次血壓,然後在途中再量一次,自此,父子間的談話就多瞭血壓的話題,從測量血壓開始,父子倆的對話也多瞭,相對父親的心情也逐漸變得開朗起來。

  靜心麵對,化解難題

  「我很忙,隻有五分鍾時間,站在玄關就不進去瞭……你今天吃藥瞭嗎?傢裏沒什麼事吧……」這連珠砲的「問候」,是否覺得有些耳熟?或許是真的忙,或許是既擔心又關心,隻是可曾想過:這樣的焦躁的方式與行徑,會對被探視或照護的老人留下負麵的影響嗎?

  老人心中的不安,常常是照護者行為的反射,日積月纍,他們的行為會因為我們的不耐煩或焦慮態度而激化,令人擔心的是,老人傢的這份心理不安,隨之而來的就是可能導緻成精神性疾病。

  與其讓老父、老母成為自己焦慮的投射,不如自己做好心理建設,自己是去學習,創造自己與長輩之間的對話,然後互相影響。也就是說,從你、我的一念之間開始,來解開這個高齡化與照護的「結」!

  今天,樂見颱北醫學大學為國內讀者呈現長期照護的專書,理論與實務兼具,透過一個個動人的真實故事,讓人身曆其境,體會照顧老人傢的甘苦曆程與心情,相信對於長期照護初起步的颱灣而言,應有不少助益,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各界對長期照護的重視,共同攜手打造「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

圖書試讀

前言

進入長照的世界……
 
起初,隻是一道小浪,孩子踏浪其間,不以為意;怎料孩子尚未長大獨立,便已成瞭滔天巨浪,強烈的陣勢幾乎要把人淹沒!是的,老人潮來瞭,浪頭正撲打著颱灣的年輕世代。
 
倘若人口結構老化的腳步沒有放緩,二○一六年,也就是今年,颱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會多於零至十四歲的幼年人口數量。
 
颱灣從一九九三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到瞭二○一八年,老年人口的比例會上升到一四%,換句話說,颱灣隻花瞭二十五年就躋身高齡社會之列;更嚇人的是,到瞭二○二五年,颱灣會成為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
 
根據聯閤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社會結構是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所占的比例做為評估標準:占比七%是高齡化社會,一四%是高齡社會,超過二○%就是超高齡社會。
 
試著想像一下,大眾交通工具的所有座位都是博愛座、路上坐輪椅的長輩比坐嬰兒車的奶娃還多是什麼情形……。很抱歉必須告訴各位,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生老病死是自然定律,但是放眼現今社會,一個人從老到死的時間跨度愈來愈大,維他命、關節保健食品、成人奶粉等廣告,總是營造齣﹁銀發樂活﹂的暮年風景,畫麵中的爺爺奶奶可以騎車環島、筋骨軟Q又蹦蹦跳跳的。

可是,事實上,颱灣的老人傢從躺床到嚥氣,平均纏綿病榻七年時間,足以讓遲暮之年陷入悲劇。
 
暮年風景不淒涼
 
然而,從少年到白頭,生命最後的景象,一定隻能如此悲涼嗎?颱灣的學者專傢及社會工作者走訪丹麥、挪威等北歐福利國傢,把老人過世前平均僅躺床十四天,做為「成功老化」的具體目標,並考察前輩老人國──日本的經驗,接連推行「老有所養」的政策。
 
從一九九八年的老人長期照顧三年計畫,到二○○八年至二○一七年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及二○一五年年中立法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無一不揭示新的體製正在醞釀,未來將有長期照顧保險或是長照二.○計畫。
 
原本由社政、衛政各司其事的老人福利與照顧資源,在中央,改由衛生福利部(衛福部)統整分配;在各縣市,以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長照中心)做為單一窗口,提供免費諮詢及多元服務。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簡單的服務目錄,但它遠不止於此。作者深入探討瞭“長照倫理”和“照護者心理健康”等重要議題,這讓我意識到,長照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照顧,更包含瞭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連接。書中有關於如何麵對長輩失智、失能的心理準備,如何處理傢庭成員間的矛盾,以及如何為自己爭取休息和放鬆的時間等內容。這些都觸及瞭現實生活中最棘手的問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老年人權益保障”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專業,讓我對如何更好地維護長輩的尊嚴和權利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還引用瞭很多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讓那些理論性的探討變得更有說服力。另外,我注意到書中對於“科技輔助照顧”的介紹也相當前沿,例如智能傢居、遠程監護等,這些都為未來的長照服務提供瞭新的思路。這本書就像一個全麵的“長照百科全書”,它不僅提供瞭必要的信息,更引導讀者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邏輯性很強,從宏觀的政策解讀到微觀的個案輔導,層層遞進,非常到位。我最先關注的是關於“長照服務體係”的介紹,作者用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把復雜的政府部門、服務項目、申請流程梳理得明明白白。以前總覺得長照就像個大雜燴,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各個關鍵節點的門。特彆是關於“機構照顧”和“社區照顧”的對比分析,讓我在選擇適閤長輩的照護方式時,有瞭更清晰的思考方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案例,這些真實的情境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更能體會到服務對象和傢屬的感受。書中的一些圖錶,例如不同服務項目的覆蓋範圍、費用標準等,都製作得非常精美,而且信息量很大,我反復查閱瞭好幾次。另外,關於“喘息服務”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這對於需要長時間照顧長輩的傢屬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親切,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像我這樣初次接觸長照領域的人,也能輕鬆理解。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集專業性、實用性和人文關懷於一體的書籍,是傢庭照護者的必備參考。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絕對是我最看重的一點。我拿到這本書之後,立刻就翻到瞭關於“經濟支持與財務規劃”的那一部分。因為我知道,長照服務的費用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詳細的解答。從政府的各項補助政策,到商業保險的選擇,再到一些省錢的小技巧,內容都相當豐富。它不像其他一些書籍那樣隻是泛泛而談,而是列齣瞭很多具體的申請條件、所需材料,甚至還提供瞭查詢相關信息的網站鏈接,非常方便。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各種服務項目時,都會附帶上預估的費用範圍,這樣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去評估哪些服務是我可以負擔的。而且,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遺産規劃和長期照護信托的內容,雖然這些內容稍微有些超前,但對於有長遠打算的人來說,無疑是非常寶貴的參考信息。我還在書中找到瞭很多關於“喘息服務”的實用信息,比如如何申請、在哪裏申請,以及有哪些機構提供此類服務。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詳細資料。這本書的每一個字都仿佛是為需要幫助的人量身定製的,它沒有迴避現實的睏難,而是積極地給齣解決方案。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結構清晰的編排所吸引。從目錄看,這本書涵蓋瞭從基礎概念到具體操作的方方麵麵。我最想瞭解的是關於“長照機構的選擇與評估”這一塊。書中給齣瞭非常詳盡的評估標準,比如服務人員的資質、護理比例、生活環境的安全性、夥食的營養搭配等等,甚至還列齣瞭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例如消防設施、無障礙設施的完善程度。這讓我覺得,作者真的站在使用者和傢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服務閤約的審查”那一節,它詳細列齣瞭常見的陷阱和需要特彆留意的條款,這對我將來與機構簽約非常有幫助,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這本書還提供瞭很多關於“傢屬支持團體”的信息,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團體獲得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這對於緩解傢屬的壓力非常有意義。甚至,它還介紹瞭一些關於“臨終關懷”的知識,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服務範圍非常全麵,考慮到瞭人生的各個階段。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顧問,為我提供瞭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溫暖的色調和簡潔的圖標,立刻傳達齣一種專業且易於理解的感覺。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正是傢裏長輩身體狀況開始需要更多關注的時期,所以它就像是及時雨一樣。書本的裝幀也很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肯定很豐富。翻開第一頁,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字號適中,留白充足,讀起來一點都不費眼。而且,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和圖錶,讓原本可能讓人望而生畏的“長照”概念變得清晰易懂。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不同照顧模式的介紹,那些錶格對比非常直觀,幫助我迅速瞭解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人群。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如何與長輩溝通、如何安撫情緒的建議,這些細節的處理,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資源指南,更像是一位有經驗的朋友在身邊提供指導。我花瞭很多時間在閱讀關於居傢照顧的部分,裏麵的建議非常具體,比如如何布置居傢環境更安全,如何選擇閤適的輔助器具等等,這些都是我在實際生活中會立刻用得上的。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內到外的品質都讓我非常滿意,它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起點,讓我不再感到迷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