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

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 Ronson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政治學
  • 公共政策
  • 群體心理
  • 社會運動
  • 正義
  • 霸淩
  • 權力
  • 輿論
  • 大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踢爆、轉貼、圍攻,然後被遺忘
網路上的集體砲轟,究竟是為瞭體現正義,
是集體狂熱,還是毀掉彆人的快感?

 
「每天都有新的英雄和壞蛋,好人也可能變惡魔……」
最會講故事的頂尖記者強.朗森
以15個網路真實事件,15段驚心動魄的旅程
帶你直擊最復雜詭譎的人性,重新思考「網路正義」!

  ★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讀者4.3顆星推薦
  ★《齣版人周刊》2015年最佳非文學書籍
  ★《商業周刊》1488期搶先書摘


  ☉僞造不實內容,書籍全麵下架的暢銷科普作傢
  ☉因種族歧視貼文慘遭解雇的公關總監
  ☉從羞辱中全身而退的人
  ☉能改變Google搜尋結果的人
  ☉涉及造假的知名心理實驗

  這是個「全民皆狗仔」的時代,不管你是名人、素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網路事件的當事人。

  身兼獨立記者、心理學傢、編劇等身分的強.朗森,花瞭三年時間,深入法庭、分享團體、A片拍攝現場等,親自訪談身陷抄襲、作假、歧視等風暴中的人,包括越界者、爆料者、旁觀者,完整重現事件經過,以及當事人不為人知的生活劇變和心路曆程。

  「有瞭社群媒體後,我們就為固定上演的『人為大戲』創造瞭舞颱。每天都有新的人冒齣來,扮演瞭不起的英雄或令人不齒的壞蛋。……是什麼激情,有時會像這樣使我們無法自拔?我們從中得到的又是什麼?」──強.朗森

  透過作者詼諧又力道十足的文筆,你將以更細膩敏銳的角度,重新解讀「網路正義」!

本書特色

  1.重新思考「網路正義」
  在「全民皆狗仔」的時代,鄉民肉搜起底的強大能力令人佩服,網路謠言的感染力卻也令人恐懼,「網路正義」,是每個人無可迴避、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2.真實事件第一手完整報導
  書中真實重現網路公審的真實案例,包括美國暢銷科普作傢喬納.雷勒,被踢爆在書中杜撰不實的內容,著作因而全麵下架銷毀,還在直播網友留言的大螢幕前公開道歉;美國知名網路公司的公關總監賈絲汀.薩科,因種族歧視的推特發文引發軒然大波,最後丟掉工作。

  3.洞察時代趨勢與深刻人性的代錶作
  群眾的譏諷與撻伐(幾乎都是匿名)迅速摧毀瞭一個人,而這些舉著正義大旗的人,卻不假思索地堅稱自己在做對的事,或是無動於衷地迅速轉往下一個焦點。身兼記者、心理學傢、編劇等多重身分的作者,長達三年時間,深入法庭、監獄等,以詼諧又有力道的犀利文筆,從當代議題中挖掘人性更深層的樣貌!

名人推薦

  硃宥勛(作傢)
  呂鞦遠(律師)
  林祖儀(PTT官方粉絲團主編)
  周偉航(「人渣文本」部落格版主)
  鬍采蘋(財經新聞主編)
  張鐵誌(《數位時代》雜誌首席顧問)──齊聲推薦

國際媒體推薦

  「太有趣,也太有爆點。真不知道朗森怎麼可以既保持書的輕鬆,又講述一場噩夢般的過程。一如以往,他特彆善於捕捉這些恐怖的發展,又不至於精神錯亂。」――《紐約時報》

  「朗森是頑強、勇敢的記者。他的幽默和敏銳,永遠無損於他在新聞工作上的正直。」――《週日泰晤士報》

  「朗森真的是當今頂尖的幽默作傢之一!」――威爾.塞爾夫(Will Self),《衛報》

  「有趣又發人深省!」――《金融時報》
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 導言:無形的審判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與網絡論壇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不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更迅速演變成瞭一座座沒有圍牆的“公共法庭”。從街頭巷尾的口角爭執,到職場上的不當言論,再到復雜的商業糾紛,一旦事件被搬上“網絡公審”的舞颱,其發展速度和最終影響往往超乎想象。人們熱衷於快速站隊,對事件迅速形成一邊倒的意見,並以“正義的化身”自居,對當事人進行無情的道德審判和人肉搜索。 本書並非簡單地批判網絡暴力,而是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後的復雜社會心理、權力結構變遷以及法律與倫理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試圖探討:當“多數人的意見”被等同於“絕對真理”時,這種自發的、去中心化的群眾審判,究竟是彌補傳統司法漏洞的有效補充,還是正在蛻變為一種新型的、更具破壞性的社會霸淩? 第一部分:群眾力量的崛起與結構分析 第一章:從“圍觀”到“審判”:新媒體時代的權力轉移 本章追溯瞭從傳統媒體時代到自媒體時代的權力結構變化。傳統司法審判依賴機構的權威、證據的積纍和程序的正當性。然而,在互聯網環境中,個體發聲的成本驟降,每一個網民都可能瞬間成為“原告”“陪審團”乃至“執行者”。 我們分析瞭“情緒傳播學”在信息擴散中的核心作用。一個精心挑選的片段、一句煽動性的評論,其傳播速度遠超嚴謹的事實核查。這種基於情感驅動的傳播模式,使得輿論場域往往拒絕復雜性與中立性,傾嚮於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英雄”與“惡棍”。群眾力量的崛起,本質上是對傳統權威解釋權的一種解構,但這種解構是否帶來瞭真正的公平,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章:正義的渴望與集體無意識的陷阱 人類對正義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司法程序的緩慢、證據獲取的難度,或某些案件的“灰色地帶”,民眾常常感到“正義缺位”。網絡公審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填補瞭這種情感真空。它提供瞭一種即時反饋機製,讓民眾感受到自己正在積極參與維護社會秩序。 然而,群眾審判往往受到“集體無意識”的深刻影響。勒龐在《烏閤之眾》中的論斷在數字時代得到瞭新的印證:群體中的個體智商會下降,情緒化和易受暗示成為主導。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網絡社群內部如何形成“迴音室效應”,加固既有偏見,並對任何異議者進行快速、殘酷的排斥。這種“正義的狂熱”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審判者異化為加害者? 第二部分:公審的運作機製與倫理睏境 第三章:證據的失真與“完美受害者”的構建 網絡公審的證據往往是碎片化、經過選擇性呈現的。本章著重分析“敘事優先於事實”的現象。受害者(或自稱受害者)往往能迅速構建一個具有強大感染力的敘事框架,利用圖像、錄音等媒介,迅速博取同情。 問題在於,當“受害者敘事”一旦確立,任何試圖引入復雜性或為當事人辯護的聲音,都會被視為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我們分析瞭公審中證據標準的異化:從“排除閤理懷疑”的司法標準,退化為“看起來像那麼迴事”的情緒標準。這種基於觀感的審判,如何對無辜者構成緻命威脅? 第四章:人肉搜索:技術賦能的“私刑” 人肉搜索是群眾公審中最具實質性殺傷力的環節。本章詳細考察瞭現代信息技術如何將個體隱私暴露在公共視野之下。這不僅僅是曝光地址和電話,更涉及對當事人傢庭、職業、過往經曆的全麵“考古式”挖掘。 我們審視瞭人肉搜索背後的心理動機——從懲罰的欲望到信息獲取的強迫癥。在許多案例中,一旦被曝光,當事人的人生軌跡被永久性地改變,其職業生涯和社會關係麵臨毀滅性打擊,這種懲罰往往遠遠超齣瞭其所犯“罪行”的範疇。我們探討瞭:當技術允許我們輕易觸及他人私密領域時,社會倫理的邊界在哪裏? 第三部分:後果、反思與未來的齣路 第五章:受害者與施暴者身份的模糊地帶 許多“公審”事件的後續發展顯示齣驚人的反轉:最初被描繪成“十惡不赦”的被告,事後被證明是誤會,甚至是被冤枉的。本章集中討論這些“翻車案”對社會信任的破壞性影響。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施暴者(參與網絡公審的人群)往往在審判結束後迅速抽身,不承擔任何責任,其身份得以保護。而受害者(無論是被審判者還是被誤傷者)卻需要承受長期的心理創傷和名譽損害。這種責任的不對等分配,使得網絡審判成瞭一種零成本、高迴報(對圍觀者而言)的娛樂活動。 第六章:重塑公共審判的倫理邊界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尋求齣路。我們認為,對網絡暴力的簡單“一刀切”禁止是無效的,因為群眾錶達意見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建立新的、適應數字時代的倫理與技術規範。 我們探討瞭平颱責任的界定、增強“數字素養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鼓勵“建設性異議”而非“情緒性攻擊”。真正的正義不應依賴於一時的情緒高漲,而應建立在程序、事實和對個體尊嚴的尊重之上。本書呼籲讀者從狂熱的圍觀者退一步,重新審視自身在“鄉民公審”中的角色——是正義的捍衛者,還是霸淩的幫凶?我們如何纔能在維護公眾知情權的同時,守住社會良知的底綫? 結語:理性的迴聲 《鄉民公審》旨在提供一個冷靜的視角,剖開群眾力量光環下的陰影。它不是一份譴責名單,而是一份關於現代社會權力運作、集體心理學和倫理睏境的深度觀察報告。隻有理解瞭群眾審判的內在驅動力和破壞性機製,我們纔能有效地引導這股巨大的、尚未被完全馴化的“群眾力量”,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建設性力量,而非吞噬個體的無形巨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強.朗森(Jon Ronson)


  英國知名獨立記者、大眾心理學傢、幽默作傢、紀錄片工作者、編劇,暢銷書包括《灰色人性》(The Psychopath Test)、《法蘭剋》(Frank: The True Story That Inspired the Move)、《海上迷航》(Lost at Sea)和《深入虎穴》(Them: Adventures with Extremists)。

  第一部小說電影劇本《法蘭剋》與彼得.史卓翰(Peter Straughan)閤著,並由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主演。改寫自真人實事的小說《瞪死一隻羊》,也被改編為電影《超異能部隊》。

  撰述常見於《衛報》、《GQ》、《紐約時報》書評等,在BBC第四頻道主持的節目《強朗森綫上》,四度入圍索尼廣播學院奬(Sony Radio Academy Awards),為Channel 4拍攝的紀錄片,包括《庫伯力剋的箱子》(Stanley Kubrick’s Boxes)、《世界的神秘統治者》(The Secret Rulers of the World)。

  目前住在倫敦和紐約。

譯者簡介

戴至中


  政治大學新聞係畢,現為職業譯者。
 

圖書目錄

第1章 英雄本色
嚮網路的另一個我宣戰
找對方齣麵談判
成功請對方撤掉帳號
社群媒體大舉齣現公然羞辱

第2章 真高興我不是這樣
窮記者的意外發現
那不是巴布狄倫
戳破名作傢的謊言
每個人都害怕被揭穿

第3章 荒野
狼狽辭職、作品被銷毀
一邊在道歉,另一邊在淩遲
公然羞辱的曆史
如果是你,會怎麼道歉?

第4章 天哪,這真瞭不起
一則推文引起軒然大波
十一天內被Google瞭一百二十二萬次
每天都有新的英雄和壞蛋
當庭羞辱被告的法官

第5章 人在文明的階梯上降瞭好幾級
群眾如何走嚮狂熱?
好人也可能變成惡魔
著名心理學實驗原來是造假?

第6章 做好事
被投訴講黃色笑話而丟掉飯碗
誰加入瞭毀滅者的行列?
警察攔查搜身有助於降低犯罪率?
網路有厭女情結?

第7章 通往免於羞辱的天堂
從羞辱中全身而退的人
有些人慘遭媒體毀滅
對公然羞辱會有性快感的人
直擊A片拍攝現場

第8章 甩掉羞辱進修班
在團體分享不可告人的秘密
坐上「電椅」說實話
差點男扮女裝去採訪
八成以上的人曾幻想殺人

第9章 賣春與恩客名單沸沸揚揚的城鎮
小鎮發生大規模醜聞
牧師捲入事件中
我們就是會在乎

第10章 麥剋.戴西差點淹死
遭到羞辱後居然毫發無傷
試圖自殺,改變瞭他的人生
廣播現場,謊言當場被戳破
為自己建立虛構曆史

第11章 能改變Google搜尋結果的人
放在臉書上的搞笑照片
很怕被發現自己就是那個人
假網站、假新聞
隻要花錢,就可以讓搜尋結果消失
在法庭,羞辱跟呼吸一樣自然

第12章 驚恐
法庭裏的羞辱
法庭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

第13章 後羞辱世界裏的拉蔻兒
同誌戀情曝光的前州長
暴力,是企圖以自尊取代羞辱
在監獄開辦精神治療
被兒子控告虐待的母親

第14章 貓、冰淇淋與音樂
最聰明的生存之道,就是枯燥無味
跟秘密警察很像的社群網站監視網
網路搜尋結果真的改變瞭

第15章 你的車速
網路事件,讓搜尋網站賺到巨額廣告費
網路就像車速標誌,劃定瞭正常界綫

參考資料與緻謝
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那些被鄉民撕裂的人,後來怎麼樣瞭?   文/財經新聞主編 鬍采蘋


  拿到《鄉民公審》書稿的時候,我隱約知道這本書是fiction,可是閱讀過程中越看越離奇,比小說還像小說,我忍不住google瞭書中的幾個主角,看看是否真有其人,果真是人生如戲,最好的劇情都發生在現實裏。

  英國獨立記者強‧朗森(Jon Ronson)找到瞭十五個曾經在網路上被「公審」的對象,有捏造瞭重量級搖滾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談話的暢銷作傢;有在推特(Twitter)上開瞭不當玩笑而被扭麯成種族主義者的公關;有試圖對有沙文主義嫌疑的男性掀起網路公審,結果自己也被反公審而丟掉工作的尋常女人。他們或者身敗名裂,至今走不齣泥淖;或者被迫辭職,很久纔能重返職場。

  有趣的是,這本書的角度非常復雜,並不是一麵倒。作者找到瞭一開始在網路上抱怨、批評公審對象的一些鄉民大咖,以及多起事件中的關鍵人物,探索一個公審事件是如何發酵、轉變、收場。其中被公審的對象,或多或少在最開始時犯瞭錯,但是在網路群起轉發、形成滔天情緒的過程中,被公審者也會不斷纏鬥,在網路戰場上尋找對自己有利的壕溝,發動反轉攻擊;有時候能取得暫時的勝利,有時候反而把自己推下深淵。

  事件中的每個人,一下子站在公義的立場,一下子又變得很不公義,輿論瞬息萬變,每個人各擁各自的正義觀;而且隨著事件變化,正義觀又能跳動,或附加瞭新的正義要件。在網路可以分分鍾發起病毒式轉發的世界裏,這簡直就是一本二十一世紀社群網路版的《罪與罰》,大多數鄉民都有自己的正義觀,許多人的正義觀還相當復雜、有理有據,定罪與懲罰之間有著復雜的天平,簡直無從計較;而當事人所受到的懲罰,跟定罪的過程與定罪的那一刻幾乎無關,懲罰是一條更復雜的心路曆程。

  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感到驚心動魄,並不是因為書中的劇情起伏,而是因為書中人其實不是什麼「他們」,而實實在在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曾經在網路上轉發過的人,其實都是一起網路公審事件的構成要素,我們大傢都沒有罪,可是聚集在一起的懲罰真的非常恐怖;盡管這本書寫的是美國社群網路,但是其中各種情節和颱灣臉書、批踢踢是那麼相似,因此令人震動。

  颱灣社會這些年動輒有「民粹」批評齣現,愛玩臉書、同樣瀋溺於社群網路的我,經常反思,究竟言論自由的網路是促成瞭民主,還是傷害瞭民主?然而我願意把民粹與攻擊民粹(搞笑的是,這些言論常常也以他們所攻擊的民粹形式展現)的過程,看作是一種辯證,一種網路社會走嚮健全的必經過程;也有像強‧朗森這樣的作者存在網路上,而與民粹反其道而行的聲音,透過網路的集結擴大,也能同樣發揮病毒式傳播的力量。

  人類社會其實並不進步,我們總是在犯錯中學習,真正的進步性或許是來自願意學習、願意傾聽;隻有這一點,纔是人類社會進步性的保證吧!

推薦序

羞辱與懲罰   文/《數位時代》雜誌首席顧問 張鐵誌


  當精神科醫生吉力根在一九七○年代初期走進一間罪犯精神病院時──當時,監獄和精神病院內部的暴力幾近失控,受刑人被殺,獄吏被殺,訪客被殺──他認定他們就是心理變態,是另一種物種。

  但在接觸他們之後,他發現這些殘暴到無可救藥的角色,「全都說在開始殺彆人之前,自己已經死瞭,他們覺得內心已死,缺乏感受的能力……有的人會自戕,或是用最駭人的方式自殘,不是因為內疚,不是為瞭贖罪,而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感受。他們發現,內在的麻木甚至比肢體的痛苦還摺磨人。」然而這些人的靈魂並非無緣無故死掉。「他們的靈魂死掉,是因為靈魂遭到謀殺。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守住秘密,是暴力犯普遍會有的情況。而那個秘密就是他們覺得丟臉,深刻、漫長、椎心的丟臉。」那就是羞辱。「我還沒有看過,有哪些嚴重的暴力行為,不是由羞辱或屈辱、不敬、嘲笑的體驗所引發。」(這些羞辱可能來自身體的暴力與屈辱,也可能來自言語。)

  「所有的暴力都是人企圖以自尊來取代羞辱」。有個收容人告訴他:「你不會相信,當你拿槍指著某個老兄的臉時,你會得到多大的尊敬。」對於一輩子飽受輕衊和鄙視的人,以這種方式立刻獲得尊敬的誘惑,可能比坐牢甚至是喪命的代價要高齣許多。

  以上是《鄉民公審》的一段文字。而我撰稿的此刻,整個島嶼正籠罩在鄭捷被執行死刑的激烈氣氛中,有的人叫好,有的人憤慨。

  我一直相信,麵對殺人犯,不是用殺掉他去進行報復式正義。殺人者當然是惡人,但是他體內的邪惡來自人性中我們最不理解的陰暗黑洞,也來自於社會中最幽微的潮溼角落。殺掉瞭一個人,並不能幫我們瞭解惡的形成──颱灣媒體的瘋狂叫囂當然更不能。這些罪人當然該受到嚴厲懲罰,但重要的是,我們能否透過他們的故事理解惡的形成,從而對人性與社會有更多的理解,做為一個共同生活的社會因此可以更往前進?

  看到書中上述段落,更證實我的信念。是瞭,邪惡與暴力都來自那個人遭受的屈辱──而每一次案件發生後,媒體和社會不是用更羞辱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我們可以如何減低這種屈辱對人的影響?

  《鄉民公審》這本書不是關於死刑,而是關於這個數位時代的一個大問題:公開的羞辱(原書名就是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這本書在英美齣版時,引起很多討論,因為作者生動地討論許多個案,並且深入地討論公開羞辱的各種麵嚮,如羞辱對個人心理産生的影響、人們為何會在網路近乎瘋狂地集體羞辱某人的群眾心理學等等,非常精采。

  網路時代的公開羞辱曾被視為一種弱勢的集體抵抗:我們這些弱勢鄉民可以用集體的力量去嘲笑、諷刺、批判那些掌握權力者、那些謊言與虛僞。但如今,誰都可能是被公開羞辱的對象,然後一生就毀瞭 。參與公共羞辱的人,可能覺得他們是在做好事,但是在這過程中,一來是訊息沒有經過足夠的確認就已經被瘋傳,二來是這種波浪舞式的集體參與,會讓個人失去足夠的理智判斷,加上網路上匿名的特質(作者主要討論twitter,但颱灣的ptt不也是一樣)讓人說話可以跳脫既有的社會規範,有一定的危險。

  作者是擔憂這種公開羞辱的──無論被羞辱者是否犯錯,他們遭到的代價常常不成比例地嚴重(當然有許多掌權者如政客,再怎麼被民眾羞辱都無所謂,因為他活在封閉的權力世界中)。在以前,犯罪者也在廣場上被公開示眾,但人類文明已經進步到放棄這種公開羞辱。我們對最根本的人性尊嚴有起碼的尊重,然而公開羞辱就是拒絕給犯錯者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

  本書的書名相當有趣:「鄉民公審」。的確,鄉民的正義具有一定的力量,但是「公審」是不是該有一定的程序呢?或者,社交媒體做為一個公共領域,不是也有一定的倫理規範?如果一個所謂審判缺乏基本的程序正義,這個審判自身就不會是正義的,而隻是一種洩憤或者狂歡。

  迴到殺人犯與死刑問題:依照本書所說,是嚴重的羞辱造就瞭最極端的暴力犯,然後他們犯下大罪殺人,接著我們又用公開羞辱方式貼各種標簽(想想媒體那些誇張的標題),最後用另一種等同於公開羞辱的方式行刑(除瞭開槍的剎那,我們不是集體在電視上看到政府殺人嗎?)。

  然後他就死掉瞭。

圖書試讀

第4章 天哪,這真瞭不起
 
一則推文引起軒然大波
 
在後來的幾個月,這件事成瞭傢常便飯,每天都有人因為推瞭某個用字不雅的笑話給一百個左右的追蹤者,而毀於一旦,有些還是年輕的孩子。我在餐館和機場的咖啡店都會遇見這些在人間晃蕩的遊魂,有如穿著生前上班服的活死人。因為太常發生瞭,以緻於看起來甚至並非偶然。其中一位是賈絲汀.薩科(Justine Sacco)在希斯洛(Heathrow)機場轉機時,寫瞭一則後果慘重的推文。她和麥可.莫伊尼漢在同一棟辦公大樓上班,直到三週前為止。
 
那天是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前兩天,她都有對自己的休假旅行推瞭尖酸刻薄的小笑話,給她的一百七十個追蹤者。她有如社群媒體上的莎莉.鮑爾斯(註1:英國小說《再見,柏林》中的夜總會女歌手。)(Sally Bowles),頹廢又古怪,無憂無慮地不知道嚴重的政治事件即將上演。她有個笑話講的是,從紐約起飛的班機上的德國人:「奇怪的德國佬:你坐的是頭等艙。現在是二○一四年,用點體香劑吧!──我聞到狐臭時的內心獨白。感謝老天有藥可用。」接著在希斯洛轉機:「辣椒、黃瓜三明治、蛀牙。迴倫敦啦!」接著是最後一段:「前進非洲,希望我不會得愛滋病。開玩笑的啦,我可是白人耶!」
 
她暗自竊笑,按下發送鍵,在機場逛瞭半小時,偶爾查看一下推特。
 
「什麼都沒有。」她告訴我。「沒迴覆。」
 
我想像她對此覺得有點洩氣,就是沒人祝賀你好笑時那種難過的感覺,網路上沒人迴應時那種黑色的沉默。她上瞭飛機,要飛十一個小時,她睡著瞭。飛機降落時,她一開手機,馬上有一則簡訊,是高中以後就沒聯絡過的人發來的:「我很遺憾看到你發生瞭這種事。」
 
她看得一頭霧水。「接著我的手機就爆掉瞭。」她說。
 
三週後,我們在紐約市的小館餐廳展開瞭這段談話,地點是她挑的,就是麥可把喬納毀掉的故事講給我聽的同一間餐廳。對我來說,它成瞭人生破碎故事的餐廳。但這隻是碰巧,餐廳離他們兩人工作的大樓很近。麥可因為拿到喬納的大獨傢而被延攬到《每日野獸》(Daily Beast),賈絲汀的辦公室則在樓上,在該雜誌的齣版社IAC掌管公關部,IAC還擁有Vimeo、OkCupid和Match.com。她為什麼想要約我來這裏見麵,她為什麼穿著看起來很貴的上班服,就是因為下午六點一到,她就得把桌子清空走人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持續而深遠的。我一直以為,所謂的“群眾力量”總是帶有某種進步的色彩,是弱者對抗強權的武器。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在信息爆炸、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這種“群眾力量”可以變得多麼迅猛、多麼難以控製,以及多麼容易被操縱。 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沸騰的網絡論壇和激烈的綫下辯論之中。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試圖去理解,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什麼樣的心理機製,孕育齣瞭如此強大的“鄉民公審”現象。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正義”,在不同的群體眼中,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而當這種“正義”演變成一種不加審視的、排他性的力量時,它就極有可能滑嚮“霸淩”的深淵。這本書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一邊倒”的輿論,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在捍衛正義的同時,避免落入群體盲目的陷阱。這是一種對社會共識和個體判斷力的雙重拷問。

评分

我必須承認,《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這本書,讓我對“圍觀”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我可能覺得“圍觀”是一種相對中立的旁觀行為,但書中所描繪的“鄉民公審”,則將“圍觀”推嚮瞭一個更積極、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層麵。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某些社會事件中,圍觀者的態度和聲音,已經成為影響事件走嚮的關鍵因素。 我尤其被書中對“沉默的大多數”和“少數激進派”之間關係的討論所吸引。很多時候,“公審”的聲勢浩大,似乎代錶瞭絕大多數人的意願,但事實是否如此?那些因為恐懼、因為附和,或者因為缺乏獨立思考而加入這場“審判”的群體,他們的力量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促使我反思,我們所看到的“群眾力量”,究竟是真正民意的體現,還是被精心營造齣來的假象?它讓我對那些被輿論推嚮風口浪尖的人物,産生瞭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同時也讓我對那些高舉“正義”大旗,卻可能實施“霸淩”的行為,充滿瞭警惕。這本書無疑是在敲響警鍾,提醒我們每個人在參與公共討論時,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

评分

說實話,《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現象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以及在群體浪潮中可能迷失自我的危險。書中對“群體心理”的剖析,尤其是“羊群效應”和“群體極化”是如何在“公審”中發揮作用的,讓我大開眼界。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那些被“公審”者的描繪。他們並非總是十惡不赦的罪人,有時僅僅是犯瞭普通人都會犯的錯誤,或者僅僅是觸碰瞭某種約定俗成的“底綫”。然而,一旦被推上“公審颱”,他們往往會承受比法律懲罰更為嚴厲的道德審判和名譽摧毀。這種“社會性死亡”的威力,有時甚至超過瞭物理上的懲罰。作者並沒有迴避這種殘酷,反而深入地探討瞭這種“群體暴力”對個體造成的毀滅性打擊。這本書讓我思考,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我們是否也應該警惕自己變成那個揮舞石塊的“鄉民”,而不是那個伸齣援手的旁觀者。它讓我對“正義”的定義有瞭更深的敬畏和審視。

评分

讀完《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之後,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思維的盛宴。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選擇從宏大的政治敘事或者高深的理論模型入手,而是聚焦於“鄉民公審”這個看似微小卻又極其生動的社會現象。作者巧妙地將這種現象置於一個更大的社會背景下,探討瞭當現代社會越來越頻繁地齣現各種形式的網絡審判、輿論討伐時,我們是否正在不自覺地滑嚮一種新的“公審”時代。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證據”和“事實”在群眾審判中的地位的探討。在傳統的法律體係中,證據鏈的嚴密性和事實的認定是審判的核心。然而,在“鄉民公審”中,情感、道德判斷、甚至傳聞,似乎更能左右公眾的看法。這是否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輿論已經取代瞭法律,成為判斷是非麯直的最終裁決者?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作為普通個體,在參與到一場“公審”中時,是否真正做到瞭理性分析,還是被情緒裹挾,成為瞭一顆顆螺絲釘,推動著一場可能走嚮錯誤的審判?這種對個體責任和群體盲從性的深刻揭示,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鄉民公審: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淩?》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我産生瞭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社會群體行為的運作方式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當這種行為觸及到“正義”與“非正義”的邊界時,更是讓我著迷。書名中的“公審”二字,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一群普通人,在沒有正式法律程序的約束下,對某個人或某件事進行審判。這種場景往往充滿瞭戲劇性和張力,也帶來瞭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群眾力量”這個詞語,本身就帶有雙重含義。在某些情況下,它代錶著集體智慧、民意覺醒,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比如曆史上那些反抗壓迫、爭取權利的民眾運動,都彰顯瞭群眾力量的積極一麵。然而,另一方麵,“群眾力量”也可能走嚮極端,演變成非理性的狂熱、集體無意識的衝動,甚至變成一種壓製異見的暴力。書名中將“正義”和“霸淩”放在對立麵,正是點齣瞭這種群眾力量可能産生的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讓我對書中對這種復雜性的探討充滿瞭期待。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力量的起源、運作機製,以及它最終導嚮何方的。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似乎預示著它能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許多社會現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