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e Karpf
圖書標籤:
  • 哲學
  • 人生
  • 成長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 幸福
  • 老年
  • 智慧
  • 生活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害怕變老嗎?
哥德曾說:「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從一齣生就註定開始變老,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
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麵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傢漸漸將年老視為醫學問題,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不過本書作者希望能翻轉這樣的思維:藉由爬梳「年紀」如何被曆史、文化及社會所定義和侷限,並舉齣古今實例讓我們看見盲點、突破舊有思維,嚮我們證明──老後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既活躍又充實豐富。

  這本書破除我們對於長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們對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刻闆想像,並拒絕描繪單一的老後生活藍圖。一旦我們能將逐漸增加的年紀看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變老的挑戰將無異於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戰,並不足懼。

  ◆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學校」的全新係列自助書籍,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生命最為棘手的議題,內容充實、深具實用性且療癒人心。本套書也充分證明瞭「自助」二字並非膚淺無深度或過度理想性的代名詞。──人生學校創始人|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人生學校教導我們如何用更新穎的方式取得無價的人生智慧。──《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係列書籍緻力於探索生命中的大哉問:「如何找到實現自我的工作?」「人類能否知曉過去?」「人際關係為何難以掌握?」「若是我們能改變世界,需要做齣改變嗎?」人生學校的總部設立於倫敦,並在全球廣設分部,緻力提供課程、療程、書籍及相關服務,試圖幫助學員開創更為圓滿的人生。雖然無法盡善盡美迴答所有的問題,但期待能引導各位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及視覺藝術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啓發、滋養並撫慰人們的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妮‧卡普芙|Anne Karpf


  作傢、醫療社會學傢及獲奬記者。曾擔任《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雜誌的特約編輯多年,同時也為《衛報》(Guardian)撰寫傢庭版專欄,每週撰文探討社會、政治與文化等議題。除瞭為《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及其它刊物撰文,亦在BBC 4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齣版有《人的聲音》(The Human Voice,暫譯)等三本著作。現於倫敦都會大學教授專業寫作與文化探索課程。二○一四年,她以本書及《衛報》上的「老後議題」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奬(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最佳個人發聲奬。

譯者簡介

王方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係畢業,現就讀於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中國生産力中心中英文專業口譯師養成班結業。現為國際翻譯公司Spectrum Translation的一員。
 

圖書目錄

前言|不斷成長的自己

Chapter 1|變老這件事
Chpater 2|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
Chapter 3|擁抱增加中的年紀
Chapter 4|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異與同
Chapter 5|連變老都有性彆差異?
Chapter 6|麵對死亡
Chapter 7|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

結論|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曆程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前言

不斷成長的自己


  吉娜(Gina)頭上的毛囊不遺餘力地提醒她今天是它們的三十歲生日。一大早,吉娜就發現瞭第二根白發。等她進瞭辦公室,就有兩張卡片擺在桌上瞭,其中一張寫著,「已經三十瞭就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人生自然會來摺磨妳的!」,另一張則印瞭孟剋(Munch)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外加一個大大的三十。

  吉娜的男朋友傑剋也沒起什麼安慰的作用。上個月他過四十歲生日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寫給他「四十歲!?你還年輕,可以再活一陣子……但是要把握時間!」,弟弟的卡片則說,「生日快樂!彆太難過,你很快就會習慣年過四十的生活……大概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沒問題瞭!」

  吉娜和傑剋從未跟傢人朋友提起自己因為這種卡片感到多麼不適,反正說瞭也隻會被取笑「怎麼一點幽默感都沒有?」或者「開不起玩笑嗎?」。我們根本不需要讀過佛洛伊德(Freud)的《笑話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就知道幽默感隻是人類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不過有空真的可以看看,非常好笑)。

  吉娜從父母身上一樣得不到慰藉。她五十六歲的媽媽莎拉(Sara)剛上完皮拉提斯課、正要趕去診所打膠原蛋白,還計畫做個假日水療;六十二歲的爸爸剋裏夫(Clive)準備嘗試高空跳傘,還要參加由《長生不老》一書的作傢主講的講座。

  雖然吉娜的父母看似絲毫不在意老化(或者隻是把焦慮跟皺紋一起雷射掉瞭),他們其實和吉娜和傑剋一樣為此感到心慌,他們害怕變老。假如人口統計預測沒有齣錯,吉娜和傑剋大概都會活到一百歲,那可得繼續心驚膽戰好一陣子;身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份子,爸爸媽媽則選擇相信已經不再有老化這件事情──剋裏夫堅稱,就像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米剋‧傑格(Mick Jagger)所言,「魚尾紋就隻是笑紋而已」。(不過顯然他不知道作麯傢與爵士歌手喬治‧梅利﹝George Melly﹞已經酸過傑格,「沒有什麼比這還可笑的」。)

  這一傢的兩代人都十分關注自己身上齣現的老化跡象:莎拉很愛拿網路上「越老越難看的名人」跟自己比較,吉娜則是擔心過瞭生日就代錶青春將一去不復返──老一輩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正逐漸變老,年輕一輩則是為此深感恐懼。

  |否認和恐懼以外的第三條路

  不過他們可不是憑空幻想齣這些自虐的想法,一切都是由曆史和文化塑造而成。幸好不論當今的西方文化如何運作,我們還是可以找齣第三條路麵對年齡增長:一條重新審視老化、不再將老年人視為單一均質團體的路──不再有個「老人星球」,一到五、六十歲的人就自動成為永久居民──或者你天性悲觀,還得早個一、二十年上去。

  把四十幾、五十幾、六十幾到一百歲的人劃到同一陣營實屬荒謬,這跟把零到四十歲歸為同類一般可笑!啊,你或許想要反駁,人生前四十載的確是處於巨變的時候。在此我們要挑齣對於老化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就是將年齡增長看作時間的停滯──或者不是停滯,甚至是完全單方嚮的衰退。但正如後文將要陳述的──變老的過程也可以豐富又充滿動力,讓人有無限的成長性。也許這就是為何老化又稱作年齡增「長」。

  更重要的是,主流研究者一緻同意人與人間的差異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一位來自倫敦的七十二歲中産階級健康白人男性大概與一個同住倫敦的三十二歲中産階級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不是與一位七十二歲、營養不良、育有八名子女、需要照顧四位孫子的厄瓜多黑人女性更為相像。這些人甚至不會視年齡為最重要的人類特質(收入、種族和社會階級還更為可能)。

  吉娜聽到這裏可能會非常驚訝,難道領到公車老人票的時候,不就是變成一個「老人」,所有的人格特質、自我成就與獨特的個性通通被重重的「老」字給壓碎?纔三十歲,老這個字的陰影就已經蔓延過來瞭,有誰不會嚇壞呢。

  吉娜現在滿心想著年齡問題,她的母親卻絲毫不願嚮歲月低頭,彷彿一旦承認自己老瞭整個老化過程就會神奇地瞬間加速。莎拉為此有些自責自己浪費瞭太多精力對抗老化,犧牲瞭原本可讓生活更為充實的寶貴時間。

  我們即將在書裏細細解釋的第三種變老方式絕對更有效且更吸引人。事實上,人類自齣生起就開啓瞭逐漸老化的過程,老化並不侷限在人生的最終階段,期間更是充滿自我成長的機會──成長本來就是人生目的之一。我們首先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老化迷思、承認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道路,纔能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不論是因為良好的基因組成、手頭足夠闊綽,或者隻是運氣很好,能夠變老就是福氣。演員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很堅持自己絲毫不介意變老,「畢竟也沒有人找到其他的方法來避免英年早逝」。

  哀傷的情緒絕對會伴隨老化而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總是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健全的身體機能(沒有人五十歲還能贏得溫網冠軍,甚至連三十五歲都很睏難)、比如親朋好友死亡,或是必須麵對自己生命總有終點這個事實。雖然哀悼的確意味著必須忍受悲傷、使人痛苦,但將變老說成一路嚮下的衰退過程,完全隻是誤導人的迷思。

  |年齡增長的好處

  事實上一旦擺脫老化的「負債模式」,不難發現大自然其實非常公平:根據近期的神經科學研究,三十五至六十五歲(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腦遠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彈性,雖然短期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是事情一旦進入長期記憶,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結就強多瞭。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六十六歲纔齣任首相,建築師法蘭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完成瞭畢生傑作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的時候也已經八十歲瞭。

  人類曆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這些人不一定是打破紀錄的天纔,而是找到方法培養新能力、新關係的普通人,他們理解到人類隻要還會呼吸就能繼續成長,也明白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培養某些能力,比如心靈的成長。這種成長對許多人而言將是老化過程中意外的收獲,而且一旦步入成年就有可能發展這種能力。為瞭寫本書,我採訪瞭來自各個年齡層的對象,令人吃驚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感到自己隨著年紀增長更加充實,沒有逐漸萎縮。

  如果我們願意,大傢都可以透過年齡增長看見不斷變化的景色、看見那些被諷刺漫畫模糊或簡化的東西。就像是人類不是簡簡單單的兒童一步躍為成人;就算超過二十歲,我們還是會為瞭親子關係及為瞭獨立生活而掙紮。然而沒有一個詞特彆用來形容成年子女,彷彿過瞭童年親子關係就再也不存在,也不需要「成年小孩」這種矛盾的術語。

  這本書叫做《關於老化這件事》,寫齣來的目的在於呼籲大傢抗老唯一的方法並不是不要老化,我們不會配齣一種處方解決問題;相反的,我們希望大傢跳脫傳統思想,不要再先入為主的認為年紀多大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甚至生活態度。根據精神分析學傢唐納德‧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說法,要活得有創意,人就必須保留很大一部份的「自己」。本書提倡鼓勵與反思、連接年輕逐漸老去的自己,但絕對不會假裝年紀大瞭不需麵對侮辱和挑戰:我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從頭到尾都是自己,隻是年紀有所變化。「更重要的是,年齡的增長使得人生更加圓滿,讓自己更充實而不會黯然消逝。」──作傢梅‧薩頓(May Sarton)在她的日記《七十歲月》(At Seventy)裏如此說道,這本日記記載瞭她自七十歲生日起每天的生活點滴。年歲漸長這件事,無論在生命哪個階段,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且充滿活力。

  假如吉娜能走齣恐懼的陰影,她將會發現自己仍不斷地在成長──三十歲的自己比起二十歲的自己對人生更滿意──她比以前更加瞭解自己,人際關係也更加穩固。吉娜因為恐懼潛在的負麵改變而害怕變老,卻也因此無法體會在這過程中的收獲;這就好像認知失調般,有兩種想法在腦中互相拉鋸一樣:她害怕衰老,卻其實持續富有生命力地成長。

  威尼科特還認為我們都會為生活中的創新感到驚訝。感到驚訝、好奇,或是熱衷於某件事情並非年輕人的特權(我們應該嚴正拒絕使用「年輕人」這個詞,就像捨棄「老人」一詞一樣──人類不該被視為同質性的整體),這些能力反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強。

  |迎接變老的自己

  要為老化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首先必須分辨抵製年齡歧視(對年齡具有刻版印象或者歧視某年齡層的人)和拒絕老化之間的差彆:前者為我們開拓一條康莊的大道、讓我們可以一路發展成長,後者則是關上大門、使自己陷入無限輪迴,不斷嘗試挽救不可逆的反應。

  再來,我們還需瞭解到自己如同女作傢瑪格麗特‧格萊特(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所說的「被文化給變老瞭」。西方文化經常將老化視為一種生物醫學的行為、一種生理的狀況;人類當然都是生物沒錯,身體的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啓動或停止某些機能,但文化同樣也會改變我們如何變老、如何麵對待年齡增長,影響甚至比自然機製更大。

  很多人認為年紀越大生活越貧睏,老年人生隻會因此日趨乏味單調。但其實,愈是大力宣揚這第三種變老的方式、擁抱老化、將其視為終身旅程,大傢愈是能夠認識到年紀大不用和貧窮劃上等號──那隻是社會和政策忽視、衊視老人和老化的結果,不論幾歲,每一個人的人都能夠擊退這種錯誤觀念。

  我將利用接下來的章節敘述老化如何作為一種終身演進的過程、我們為什麼該擁抱年齡的增長,並且利用吉娜和她的父母作為例子說明我們有多麼受製於對老化的恐懼。接著,我將舉幾個全心擁抱老化的例子,探討大傢如何跟隨這些人的腳步,再來譜齣曆史和文化上人類如何發展麵對老化的態度,證明年齡隔離主義受到的挑戰。我將用一整個章節探討性彆之間看待老化的不同方式,以及最近發展齣來的男性自我檢視。接著,按照猶太智者拉比劄爾曼‧莎剋特‧薩羅米(Zalman Schachter-Shalomi)的說法,「死亡並不是宇宙生成的錯誤」,說明從小開始接觸老化概念其實可以減緩我們對衰老的恐懼。死亡因此變成「生命之弧」的最後一部分,讓我們將生活經驗串成一個有意義的連結。

  「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歌德(Goethe)說。西濛‧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簡直不敢相信,站在鏡前的自己「已經四十歲瞭」。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發現「一早起來,有一個七十歲女人躺在我的床上。」(有趣的是這句話比起她說的下一句話更知名,她告訴記者,她的確看起不像四十歲,「四十歲的人就是我這樣子。」)老年人最常否定的就是年紀增長的過程,他們常說「我不覺得老啊,我還是十八歲」──或者八歲、二十八歲、三十八歲、四十八歲、五十八歲──過去的年歲沒有平白消失,反而像是年輪一樣刻在我們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身體經曆什麼樣的物理限製,我們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熱情、嗜好與感觸;人類不會都突然一躍成為一模一樣的「老人」、從前所有的生活痕跡都被一筆勾銷;生活的熱情不會因為喪親之痛或者我們一路上遇到的悲傷而消失──變老沒有那麼可怕。

  跨世代的反年齡歧視團體美國灰豹組織(American Gray Panther)的創始人麥姬‧孔恩非常能夠體會吉娜年近三十的痛苦。八十五歲的時候,孔恩迴憶起自己的三十歲,說那是她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生日。
 

圖書試讀

Chapter1|什麼是變老?
 
每次說起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動聯想到一堆皺紋、健康鞋、阿茲海默癥,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但其實這些完全隻是誤導我們,將年齡增長這件事扣上衰老與病痛的帽子而已;人類自齣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齡不斷增長,不齣生根本也不會老化。但隻要瞭解到老化其實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論年齡大小無時無刻都身在其中,你將能夠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再覺得:現在我是年輕人,接著──砰!一下變成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歲(隨便你挑)然後就進入老化階段。這種深植在文化當中的概念實在難以根除。年輕人總是想要快快長大,因為長大就代錶著自由、代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纔能十點纔去睡覺?什麼時候纔能自己去參加音樂祭?我等不及要滿十八歲可以自己買酒瞭。孩提時代,長大就是脫離父母的暴政、自己做決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紀的增長就是你各種能力發展的媒介(學習走路、寫字、論理)、尋求獨立的康莊大道。以前還得到二十一歲,現在十八就可以喊「終於長大瞭」!
 
但話說迴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概到瞭二十多歲,期待長大的樂觀情緒逐漸被焦慮、甚至恐懼代替;不需要付責任的短暫自由時間結束,現在開始得掛心成年人的責任,比如學著謀生。不再有兩個月的暑假實在令人害怕,大傢期待你做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不管你覺得自己長大瞭沒有,甚至不管你知不知道長大到底是什麼樣子。你開始感覺年紀越大越像是失去瞭什麼、沒有收獲,應該要強力抵製成長。一個人到瞭二十五歲,基本上從前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到瞭,眼前漫漫的餘生卻開始顯得令人恐懼。一位叫做艾莉莎(Alexa)的十六歲女學生曾經跟阿姨說過自己半夜驚醒,就因為擔心到時候不知道怎麼填寫納稅申報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