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大學宗教學博士,溫莎大學神學碩士,密西根大學音樂碩士,狄保大學音樂及哲學學士,知名心理治療師兼作家、大學教授,曾在一座天主教修道院度過十二年僧侶生涯。受到原型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心理學者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影響甚深。發表過多篇論文,以榮格和原型心理學、古代神話和西方文藝傳統為主題從事演講和寫作,在歐美頗負盛名。近年,以全人醫療(holistic medicine)、靈性學、心理治療與生態學的主題在全球進行演講。同時也從事小說與音樂的創作,並且時常與他身兼藝術家與瑜珈老師身份的妻子瓊安‧漢利共同合作。著有《內心的星球》(The Planets Within)、 《想像力的儀式》(Rituals of the Imagination)、《陰暗情慾》(Dark Eros)、 《心靈風情畫》(Soul Mates,智庫文化)、《這輩子,我最想做的事》(A Life at Work,天下文化)等書。
心靈的陶冶,重點也許根本就不在人格或人際關係上,因此,它並不屬於一般的心理學。關懷周遭的事物,重視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我們穿著的服裝,在在都是陶冶心靈的方式。五百年前,費奇諾撰寫自助手冊《生命之書》(The Book of Life)時,特別強調審慎選擇顏色、香料、香油、散步的地點和遊覽的國家──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具體的決定,日復一日,滋養或困擾我們的心靈。我們不常想到心理,但每次想到時,總把它當作頭腦的表兄弟,因此認為它本質上是內在的。然而,古時的心理學家卻指出,我們自己的心靈和世界的心靈不可分割,而且,兩者都存在於組成大自然與文化的種種事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