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

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藝術
  • 禪畫
  • 心靈繪畫
  • 寫意畫
  • 佛像畫
  • 繪畫技法
  • 藝術療愈
  • 靜心
  • 文化藝術
  • 傳統繪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讓心靈放鬆的描佛時光
描繪溫柔的佛畫時,就已經進入修行的世界。
邂逅愈多的佛,就能夠加深對佛教世界的理解。

  隻要一枝筆、一張描圖紙
  動手描繪就能療癒心靈
  接觸佛德,就能夠獲得佛的庇祐


  佛像融入瞭釋迦如來的教諭精華,因此人們能夠從佛像身姿解讀教諭。從裝束、神情、手勢(印相)到手持物品(持物)等,都蘊含著宗教理想與意義。因此,佛像可以說是幫助人們理解教諭的視覺性裝置。

  傳統描佛是隻有墨綫的「白描」,因為想正確理解佛像外形與細節時,上色反而會造成阻礙。本書也建議各位讀者學習白描圖像。第2章準備的白描範本,即是以盡可能最少的綫條畫成,請各位先熟練白描後再學習上色吧。第3章則會介紹較正式的描佛法,必須搭配抄經筆、墨,藉此畫好的佛像能夠擺在寺廟裏作為祈願等之用。第1章則將針對缺乏時間的人,介紹以一般筆描佛的方式。

  描佛並不是為瞭展現齣藝術性,而是依理想形態製作齣以佛為主題的作品,從中獲得生存靈糧的修行。接觸佛德,就能夠獲得佛的庇祐。近來愈來愈流行將描佛視為佛教的教化題材,各位在描佛時不妨找齣自己的目的與意義吧。

  描佛的意義
  1 讓心靈成長的修行
  2 能夠更深入瞭解佛像
  3 纍積功德
  4 用於祈願(許願)
  5 供奉在寺裏與本尊結緣
  6 供養亡者
  7 剋服悲傷,療癒心靈

本書特色

  ●跟著範本一起描繪的「描佛」,能夠創造齣專屬自己的佛像

  從一般筆描佛的方式開始介紹,並提供筆者親手描繪的佛像作為範本。最後,進一步介紹正式描佛法,描繪能擺在寺廟裏作為祈願等之用的佛像。

  ●刊載五花八門的範本!能夠享受多采多姿的描佛樂趣
  本書為信仰各式佛的密教,準備瞭豐富的範本,且都是繼承瞭傳統原則,能夠忠實呈現的「白描圖像」,幫助各位學會從零開始畫起。

  ●透過描佛認識佛教,讓心靈更澄淨
  描佛,是不摺不扣的佛教修行。這與抄經、詠歌、巡禮一樣都屬於「清淨行」。接觸釋迦如來的教諭與世界觀,肯定能夠獲得令人感動的絕佳體驗。

  ●學會繪製以佛為主題的美術作品
  習慣描繪佛像之後,就可以試著上色瞭。本書是基於筆者長年畫佛的經驗編齣,將介紹連初學者都能夠輕易上色的Know-How。
 
書籍簡介: 《無聲的哲學:探尋存在與虛無的邊界》 一部深刻探索人類存在本質、時間流逝與意義構建的哲學思辨錄。 《無聲的哲學:探尋存在與虛無的邊界》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心靈遠徵。它邀請讀者暫時放下日常的喧囂與具體的煩惱,潛入人類認知和經驗的最深處,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真正理解的命題: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存在?意義究竟是先驗的給定,還是後天的建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真正的理解並非通過語言的堆砌或邏輯的證明,而是在“無聲”的沉思中纔能觸及。作者以一種近乎冥想的筆觸,勾勒齣一條從現象學齣發,穿越瞭存在主義的迷霧,最終指嚮後結構主義反思的知識路徑。 第一部分:現象學的迴歸——意識的在場與世界的敞開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意識的原始經驗。作者繼承並發展瞭鬍塞爾的還原思想,強調迴到“事物本身”。但這並非僅僅是對感官數據的記錄,而是對“意嚮性”——意識總指嚮某物——這一基本特徵的深入剖析。我們如何經驗“紅”的紅色?“紅”的意義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被確立? 在這裏,作者探討瞭“時間性”在意識結構中的核心地位。時間不是一個外在於我們的客觀度量,而是我們經驗被組織起來的方式。每一個當下都是對過去的承載和對未來的投射。通過對“此時此地”的細緻描摹,本書揭示瞭日常經驗中蘊含的深刻結構,指齣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根植於我們如何“在場”。 第二部分:存在的睏境——自由、焦慮與嚮死而在 進入第二部分,敘事轉嚮海德格爾式的存在追問。本書並未簡單復述“存在先於本質”,而是深入探討瞭人在世界中的“拋擲性”。我們被“拋入”一個既非我們選擇也無法完全掌控的世界,這種不確定性構成瞭人類存在的根本焦慮。 作者巧妙地引入瞭“他者”的概念。我們通過他者的目光來認識自我,但這種認識往往是異化的。在追求“本真性”(Authenticity)的過程中,個體必須直麵存在的虛無——那些我們努力用意義和目標去填補的巨大空洞。 一個重要的章節著重分析瞭“死亡”這一終極設定。死亡不是生命終結後的一個點,而是生命本身的內在結構。正是因為死亡的必然性,我們的每一個選擇纔具有瞭無可替代的重量。這種“嚮死而在”的狀態,迫使我們重新評估我們所聲稱的價值和目的。 第三部分:語言的局限與意義的碎片化 隨著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性審視,本書進入瞭後現代的領域。作者論證瞭語言在捕捉和傳達“絕對真理”上的內在缺陷。語言是由差異構成的係統,它所能描述的,永遠是符號之間的關係,而非事物本身。 通過對尼采和德裏達思想的解讀,本書提齣瞭一種“去中心化”的思維模式。傳統哲學試圖尋找一個穩定、統一的“意義之源”,但這個源頭在曆史的演變和語言的解構中,已經消散成無數的碎片。 在這個部分,本書探討瞭“文本性”——一切皆是文本。我們所經驗到的“現實”,不過是不同敘事和權力結構交織而成的臨時共識。這並非導嚮虛無主義,而是導嚮一種更謙遜、更具彈性的認知態度:意義是可以被創造和協商的,而非必須被發現的。 第四部分:倫理的重構——在不確定中實踐 如果真理是碎片化的,那麼我們如何構建倫理和行動的指南?本書的最後部分,試圖在哲學思辨的“無聲”領域中,找到實踐的立足點。 作者認為,真正的倫理行動,並非源於一套普遍適用的道德律令,而是源於對“他者”痛苦的深刻共情,以及對自身有限性的清醒認識。當宏大的、普世的敘事瓦解後,責任感便迴到瞭個體與個體之間直接的、非中介的關係上。 本書倡導一種“審慎的行動主義”:承認我們所有的行動都帶有局限性、甚至可能是誤導性的,但正是這種承認,使得每一次嘗試去減少痛苦、去創造短暫的美好連接的行為,都具有瞭無可替代的價值。 本書的價值與受眾 《無聲的哲學》以其冷靜、內斂而又極富穿透力的筆觸,為那些對“我是誰”和“世界為何如此”感到睏惑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思想的庇護所。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更為精妙的問題,引導讀者進行自我探尋。 它適閤所有對存在主義、現象學、後現代思潮抱有興趣的讀者,特彆是那些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感到精神錨點正在流失的知識工作者、藝術傢和思想探索者。閱讀本書,如同進行一次長時間的靜默行走,最終抵達的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對自身心智疆域更清晰的界定。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剋製與深度,它不試圖喧嘩,而是以哲學最本質的姿態——沉默的追問——來觸動人心最深處的共鳴。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共同的人性睏境,以及在有限生命中迸發齣的無限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牧宥惠


  畫僧,真言宗智山派總本山智積院教化中心「畫佛」專門委員。

  1950年齣生於富山縣,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係,並在美術學校縴細畫工房中修業完畢。1975年自印度遊學歸來後,就在真言宗智山派總本山智積院削發齣傢,並努力修行,後畢業於智山專修學院。1978年在和歌山新義真言宗總本山根來寺境內設置畫房「西遊捨」至今。平常除瞭製作傳統佛畫、三昧畫之外,也在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畫佛、三昧畫教室的講師。

  著作包括《楽に楽に》、《三十日秘仏》(日貿齣版社)、《心のおくすりカレンダー》(西遊捨)等。
 

圖書目錄

第1章 入門!畫佛的世界
描佛起源──用一般筆跟著描的超入門 8
實用的應用方式!
有趣的實用描佛 製作三十三觀音專用巡禮軸! 12
學著鑑賞吧!
佛的尊貴身姿──瞭解佛尊的基本 18
*附加範本〈使用色鉛筆!〉
大日如來的上色技巧 32

第2章 描佛實踐與範本
描繪如來
‧各部位名稱    34 ‧如來的特徵    35
範本① 釋迦如來──尊顔    36
範本② 釋迦如來──施無畏・與願印    37
範本③ 釋迦如來──轉法輪印    38
範本④ 釋迦如來苦行像    39
範本⑤ 佛足石    40
範本⑥ 釋迦如來誕生像    41
範本⑦ 阿彌陀如來──定印    42
範本⑧ 阿彌陀如來──山越阿彌陀    43
範本⑨ 阿彌陀如來──來迎印    44
範本⑩ 藥師如來    45
範本⑪ 大日如來    46
【解説】    47

描繪菩薩
‧各部位名稱    52 ‧菩薩的特徴    53
範本⑫ 聖觀音菩薩──尊顔    54
範本⑬ 聖觀音菩薩    55
範本⑭ 十一麵觀音菩薩──尊顔    56
範本⑮ 馬頭觀音菩薩    57
範本⑯ 準提觀音菩薩    58
範本⑰ 如意輪觀音菩薩    59
範本⑱ 不空羂索觀音菩薩    60
範本⑲ 韆手觀音菩薩    61
範本⑳ 彌勒菩薩    62
範本21 地藏菩薩    63
範本22 文殊菩薩    64
範本23 普賢菩薩    65
【解説】    66

描繪明王
‧各部位名稱    72 ‧明王的特徴    73
範本24 不動明王──尊顔    74
範本25 不動明王──坐像    75
範本26 不動明王──立像    76
範本27 矜羯羅童子    77
範本28 製吒迦童子    78
範本29 愛染明王    79
【解説】    80

描繪天
‧各部位名稱    82
範本30 梵天    84
範本31 帝釋天    85
範本32 金剛力士──阿形像    86
範本33 毘沙門天    87
範本34 吉祥天女    88
範本35 鬼子母神    89
範本36 大黑天    90
範本37 阿修羅    91
【解説】    92

第3章 以修行為目的的傳統描佛
描佛的流程與做法    98
描佛的用筆練習    106
*附加範本〈宥惠流!〉
三昧畫風 天女    111
上色方法    112
‧著色範本 ①大日如來(「範本11」)    122 ②聖觀音菩薩(「範本13」)    123
③不動明王(「範本25」)    124 ④阿修羅(「範本37」)    125
打造完美的作品
‧散華    126 ‧色紙(紺紙金泥佛)    12

 

圖書序言

前言

  我大約在37年前興起盡情畫佛的想法,所以在根來寺(和歌山縣)境內建造專屬自己的畫房。

  由於身旁沒有能教我畫佛技術的師傅,因此我隻能依賴先人留下的作品,每天透過自學,鑽研畫佛的方法。對於無人可問的我來說,與前輩偶爾見麵時對方提供的意見,以及願意迴答我疑問的美術行,都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

  不可思議(同時也令我感謝)的是,不少人對我這種「畫僧」生活感興趣,開始委託我製作佛畫或邀請我參加展覽,為我開啓瞭更豐富的路綫。

  經常也有人跟我說:「我想學習畫佛,請教教我。」我曾在學生時代學過縴細畫,但是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日本畫教育,所以無法依他人理想的方式指導中畫佛。雖然當時都莫可奈何地拒絕瞭,但是我想我至少能夠指導他們「描佛」。

  因為描佛並非「隻要描就可以瞭」,再加上我是學習佛教(密教)的僧侶,所以想幫助人們透過描佛從零開始理解佛教,因此便決定嘗試看看。

  我是從35年前開始指導描佛,最初是將寺廟或他人邀請的地點當作教室(開設描佛會),同時指導幾個人。過一陣子後,我所屬的宗派想將描佛視為教化的一環,便邀請我當講師。接下這個任務的我前往日本各地,指導年輕僧侶、檀信徒以及想成為描佛會講師的人。這次的任務可以說是從零開始發展,因為以教化為主題的描佛曆史尚淺,所以不像「抄經」那樣有Know-how可以參考。

  本書是我從長年描佛指導中,匯整齣的描佛重點。此外,第2章刊載的範本,也有盡量把綫畫得好描一點,並選擇瞭能夠幫助各位樂在其中的題材。如果本書能夠幫助成為各位「遇見佛教」的契機,我將深感榮幸。

牧宥惠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覺察”的深度體驗。我一直對繪畫抱有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缺乏天賦,所以很少拿起畫筆。這本書打破瞭我固有的觀念。作者並沒有強調繪畫技巧,而是將重點放在瞭繪畫過程中的“心境”。他提齣的“心繪”概念,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繪畫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靈去感受。每一次的落筆,每一次的色彩疊加,都是一次與自我的對話,一次與世界的連接。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關於“留白”的闡述。作者將留白比作生命的呼吸空間,一個允許想象、允許寜靜的角落。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填滿,很少給自己留下“留白”的時間。通過學習書中提到的方法,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留白”,無論是通過冥想,還是通過簡單的塗鴉,都讓我找到瞭久違的平靜。這本書讓我明白,澄淨心靈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我們身邊,隻需要我們用一枝筆、一張紙,去發現,去體會。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心靈解壓神器”!《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瞭,而內容更是超齣預期。我平時工作壓力很大,下班後總是覺得身心俱疲,很難放鬆下來。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結果,它徹底改變瞭我放鬆的方式。書裏教的很多方法都非常簡單易行,不需要什麼特殊的繪畫基礎,隻需要你有一支筆和一張紙,然後按照作者的引導,去“畫”你的感受,去“畫”你的煩惱,去“畫”你的喜悅。剛開始我還有點猶豫,覺得這真的能幫助我嗎?但嘗試瞭幾次之後,我驚奇地發現,當我在紙上揮灑的時候,那些壓在心頭的愁緒,仿佛也跟著筆尖流淌瞭齣來,減輕瞭不少。書中的一些關於“觀心”的練習,讓我更加瞭解自己的情緒,也學會瞭如何與它們和平共處。那些充滿禪意的圖畫,看著就讓人感到放鬆和療愈。我甚至開始主動去尋找適閤自己的繪畫方式,比如用簡單的綫條勾勒齣我的一天,或者用色彩來錶達我此刻的心情。

评分

讀完《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這本書,我真的感到一股清流滌蕩心靈。身為一個在颱灣長大,從小就耳濡目染佛教文化但卻總感覺不得其法的普通人,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點亮瞭一盞明燈。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大師,而是以一種極其親切、接地氣的方式,將深奧的佛法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一枝筆、一張紙”結閤起來。我特彆喜歡書裏提到的,繪畫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觀照”的過程。每次拿起筆,不再是為瞭畫齣多麼精美的圖畫,而是專注於筆觸的起落,綫條的勾勒,色彩的暈染,這過程中,雜念自然消散,內心開始變得寜靜。那些禪意的圖畫,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引導我們去感受當下,去體會“空”的妙義。書中的許多小練習,例如“繪製呼吸”、“描摹情緒”,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曾經以為學佛一定要盤腿打坐、誦經念佛,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佛法可以如此生活化,如此觸手可及。它教會我如何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在繁忙的生活中為心靈覓得一片淨土,這種體驗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這本書,對我這樣一個長期在都市生活中奔波,偶爾會感到迷失的人來說,就像是一份來自內心的邀請。它邀請我去重新審視自己,去感受生活最本真的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有力量的方式,將佛教的智慧融入到最日常的繪畫體驗中。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專注”的討論。在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被各種信息碎片化,很難真正地專注於一件事。而通過這本書的引導,我學會在繪畫時,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筆尖的每一次移動,紙張的每一次觸感,色彩的每一次暈染。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場小小的禪修。它讓我暫時放下對外在世界的焦慮,迴歸到內心的寜靜。書中的一些關於“放下”的練習,讓我深刻體會到,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痛苦並非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執著。通過繪畫,我開始學習如何慢慢地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讓心靈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繪畫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與世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指南。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書名。《話佛畫佛:一枝筆、一張紙澄淨心靈》,這個組閤太有吸引力瞭,尤其是在我這個年紀,總覺得心浮氣躁,渴望找到一個能讓內心平靜下來的方法。讀完之後,我隻能說,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很紮實,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他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將佛傢的“禪”意融入到繪畫的每一個環節。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無我”的描繪。在繪畫時,我們常常會糾結於“畫得像不像”、“畫得好不好”,但作者引導我們放下對“我”的執著,去體會筆尖與紙張的互動,去感受創作的純粹過程。這不僅是對繪畫的啓迪,更是對人生的深刻反思。書中的插圖也很有特色,它們不是那種刻意追求寫實或唯美的圖畫,而是充滿瞭童趣和生命力,讓人看瞭會心一笑,仿佛看到瞭佛陀慈悲的目光。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每天花上十幾分鍾,用簡單的綫條勾勒心中的想法,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變得更加平和,也更能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