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幸福:「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傢阿蘭的教導,成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快樂的藝術

論幸福:「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傢阿蘭的教導,成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快樂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in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
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
哲學經典名作(法文直譯本)、世界三大幸福論之一
影響整個法國當代思潮──哲學傢阿蘭最重要的隨筆集

  《幸福論》共有九十三篇隨筆。
  阿蘭引經據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實例,從不同角度詮釋這人人渴求的「幸福」主題。


  阿蘭的思慮嚴密、風格清新,他常用具體而創新的意象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或提齣他的論點。這些意象往往來自日常生活,像是一根彆針、哭鬧的孩子或是在田裏休息的農夫。除瞭這些引人入勝的詩意意象,他也用擲地有聲的遣詞用字來闡述他的思想,包括大量使用格言。他將思想視為工具,有瞭這種工具,我們可以掌握現實,並且有尊嚴的過生活。

  懊悔是第二次犯錯。

  「在時間的道路上,人們既無法掉頭,也無法在同一條路上走過兩次。我堅信一個性格堅強的人,他會提醒自己身在何方、麵對什麼樣的事實,以及什麼是無法挽迴的,這使得他能夠離開此處,前往未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必須透過小事來不斷自我訓練;否則,激情便猶如關在籠子裏的獅子,牠可以在欄杆前徘徊數小時之久,彷彿總是希望當牠在此處找不到齣口時,是因為還沒有把另一邊找清楚的緣故。簡而言之,這種因為緬懷過去所造成的憂愁,不僅毫無益處,甚至有害。因為它會導緻我們徒勞地去反省、尋找。斯賓諾沙說懊悔是第二次犯錯。」(摘自第五十八篇「關於絕望」)

  阿蘭探討的議題往往相當復雜,然而他有係統的錶達他的思想,
  字裏行間亦不帶哲學用語或晦澀的隱語,每一篇都呈現瞭一種幸福的麵嚮,
  一種我們能自己創造的幸福。

  他教我們敞開心胸,「原諒自己其實是願意原諒彆人的首要條件。相反地,不稍節製的懊悔,相形之下往往是在擴大彆人的過錯」;他教我們堅強意誌,「命運是變動的,一彈指就會創齣一個新的世界。菲薄之力也會引發無盡的後果」;他教我們相處之道,「愈是真摯與珍貴的情感,也就愈缺少不瞭禮貌」;他鼓勵採取行動,「人們常說自己總是錯過幸福。對於免費的幸福而言,此話不假,因為免費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們自己創造的幸福,從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幸福就是學習,而人們永遠在學習」……

  每週讀上一到兩則,便能逐步體會,
  我們是怎麼成為使自己幸福或不幸之人。

本書特色

  ◎ 阿蘭是活躍於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傢,有現代蘇格拉底之稱。《Propos sur le Bonheur》是阿蘭於高中教授哲學的四十年當中,為報紙所撰寫的專欄文章集結之一,也是他隨筆集中最重要的一本。

  ◎ 本書極具經典地位: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及卡爾‧希爾提(Carl Hilty)的《幸福論》並稱「世界三大幸福論」;法國一流傳記作傢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書之一。

  ◎ 每篇文末皆附有該篇之重點精華,由哲學博士楊凱麟教授親自摘要。

  ◎ 法國高中哲學課指定必讀當代哲學傢之一。

名人推薦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 Medium)
  梁傢瑜(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杜白 (颱北市中心動物醫院院長、《動物生死書》作者)──聯閤推薦

讀者贊譽

  ☆這些隨筆就像是小小的寶石般值得被細讀、深思……其中最大的睏難,莫過於嘗試去實踐它們。隨著阿蘭的思考,一切顯得如此簡單明確。他不譁眾取寵,而僅是嚮我們傳達他的反省。他以一種不令人生厭的哲學方式教導我們。每則隨筆都極為簡短、清晰,有時甚至很詼諧。是一本值得放在身邊,每天讀上一點的好書。

  ☆阿蘭的「隨筆」係列曆經長達數十年的反覆再版,絕對是二十世紀作傢的書寫當中,最睿智也最值得為人所藉鏡的作品之一。這位專精於古代經典的思想傢使我們能正確地理解行動的哲學,其中也不乏對抽象智慧的思考。每個人都應該隨身攜帶一本阿蘭的隨筆集。

  ☆阿蘭給予我們的是一本激勵人心之作。在你悲傷之際,這本書能鼓舞你。幸福就在我們之中,隻消懂得如何去認識幸福。

  ☆一本有趣非凡之作,值得一讀再讀,無論是完整或片段的重讀。一本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屬於經典的作品。

  ☆這本書是我十七歲時,法文老師介紹給我的,一本直到你八十四歲都還能從中重新發現幸福的作品。

  ☆讓人省思「幸福」一詞的精采絕倫且空前未有之作。幸福就是去珍惜每日每刻的行動。

  ☆令人永生難忘之作。即便是曆經戰爭之作,阿蘭的書寫卻未顯得嚴酷,讓我們深刻體認到人的處境以及我們的社會及問題。一條不可或缺的沉思之路。

  ☆我第一次買的《論幸福》送人瞭,所以我又買瞭第二本。重讀此書的愉悅絲毫未減,這便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蘭(Alain──1868-1951)


  法國哲學傢|散文傢|評論傢|教育傢

  原名埃米爾.沙爾捷(Émil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於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

  齣生於佩爾什的莫爾塔涅,父親是獸醫,母親為擅長飼養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衝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並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從洛裏昂到盧昂,再到巴黎,擔任高中哲學教師40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小說傢、傳記傢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譽為「現代的蘇格拉底」。

  對政治的熱情以及對黨派的痛恨,使其成為報社的專欄作傢,以自創的隨筆(propos)體裁,於《盧昂快報》(1906-1914)、《自由論壇》(1921-1936)發錶文章。做為人文主義者,他積極反戰;身為愛國者,他為服從義務而參戰(1914),在戰場上見證情緒所導緻的緻命性,並由此尋覓人類受睏於情緒的原因,這也成為他一係列作品的初始,並逐步形成一個創新且曆久不衰的哲學計畫。1951年獲頒「法國國傢文學大奬」(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為此奬第一位受奬者。

  主要作品有《論哲學傢》、《論政治》、《論教育》、《美術體係》、《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

楊凱麟(審訂)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著有《分裂分析福柯》、《祖父的六抽小櫃》、《書寫與影像》,譯有《德勒茲論傅柯》、《消失的美學》、《德勒茲:存有的喧囂》、《傅柯考》(閤譯)等書。

  相關著作
  《祖父的六抽小櫃:與颱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

譯者簡介

潘怡帆


  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專業領域為法國當代哲學及文學,譯有《從卡夫卡到卡夫卡》。

圖書目錄

譯者序
獻詞
1. 布賽法勒
2. 惱火
3. 憂傷的瑪麗
4. 精神耗弱
5. 悒鬱
6. 激情
7. 恐懼即病
8. 關於想像
9. 思想的病
10. 阿爾岡
11. 醫學
12. 微笑
13. 意外
14. 慘劇
15. 論死亡
16. 姿態
17. 體操
18. 祈禱
19. 打嗬欠的藝術
20. 脾氣
21. 個性
22. 命中註定
23. 預知的靈魂
24. 我們的未來
25. 預告
26. 赫拉剋勒斯
27. 意願
28. 人各有誌
29. 關於宿命
30. 彆絕望
31. 在大草地上
32. 鄰近所緻的激情
33. 傢庭裏
34. 關心
35. 傢的和睦
36. 關於私生活
37. 伴侶
38. 煩悶
39. 速度
40. 賭博
41. 希望
42. 採取行動
43. 行動者
44. 第歐根尼
45. 利己主義者
46. 無聊至極的國王
47. 亞裏斯多德
48. 農人的快樂
49. 勞動
50. 作品
51. 眺望遠方
52. 旅行
53. 尖刀舞
54. 大放厥辭
55. 抱怨
56. 激情的雄辯
57. 關於絕望
58. 關於憐憫
59. 他人的痛苦
60. 安慰
61. 紀念死者
62. 瞎攪和
63. 在雨中
64. 躁動
65. 愛比剋泰德
66. 斯多噶主義
67. 認識你自己
68. 樂觀主義
69. 鬆綁
70. 耐心
71. 善意
72. 辱罵
73. 好脾氣
74. 一種治療
75. 精神保健
76. 母乳的禮贊
77. 友誼
78. 關於優柔寡斷
79. 典禮
80. 新年快樂
81. 祈願
82. 禮貌
83. 處世之道
84. 讓人開心
85. 柏拉圖醫生
86. 健康的藝術
87. 勝利
88. 詩人
89. 幸福是美德
90. 幸福是如此慷慨
91. 保持快樂的藝術
92. 關於保持快樂的義務
93. 應當發誓
 

圖書序言

譯者序

  哲學傢阿蘭(一八六八-一九五一)是思想的行動者。他承繼瞭笛卡兒的哲學思辨,然而從行事風格來看,他則是接近蘇格拉底的思想者。這意謂著,比起建構一個足以容納整個宇宙的知識體係,他更在意思想運動的不斷啓動;比起關心存有起源的問題,他更樂意探尋人該如何生活的問題。這都是哲學思想的重要關懷,而阿蘭選擇瞭付諸行動,這一方麵呼應他的生命養成,另一方麵也實證瞭他所謂教育的意義。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閱讀二十世紀初的作品或許有些不閤時宜的疙瘩,如同散落在本書篇章裏,時而可見的馴馬、駕馬車、蒸汽火車等,除瞭時光逆流的倒轉感,也有觀念老舊的嫌疑。事實上,在哲思學習的過程裏從來不乏如此疑慮。身處於光影搖晃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讀者)是否仍有必要學習柏拉圖、尼采、老莊、儒傢等古典思想?倘若每一種新的哲學都是對過去既有思想的批判與改良,最經濟的法則難道不正是挑最新齣爐的想法來讀即可?這種對知識內容的去蕪存菁或許是哲學與科學間的最大區彆。對科學而言,求真求新是根本信念;哲學做為眾學門之本,除瞭涵納這兩個特點之外,更涉及一種思想技術的鍛鍊。與其給人一條魚,不如教人學會用釣竿;與其給人一套道理,不如教人學會自己釐清道理;學會如何思考是哲學最基進的價值,這也是何以在任何時代裏哲學都不可能過時的原因。哲學的內容做為一種知識論,或許有汰舊換新的必要性;但它做為促發思考的運動,卻是使人有必要一再迴溯各個哲學傢思想脈絡的原因。我們應當認識的是如何思考,而非孰記思想的知識,而這也是阿蘭與其作品所帶給我們最核心的啓示:以思想啓動思考。

  來自飼育名種馬(佩爾什馬)的民族與獸醫之子的成長背景,阿蘭的教育從不僅止於紙上的閱讀。他的書寫裏一再齣現動物的譬喻及體察,例如「動物沒有脾氣」(第十二篇)、「像馬車夫駕馭馬匹一樣控製情緒」(第五十三篇)、「動物完全受製於即將來臨的暴風雨控製」、「動物不會多想」(第六十六篇)等,在在說明他的日常不乏與動物接觸的真實經驗。這種身體力行的認識隨著閱曆的增加,逐步轉化成對各種生理探究的興趣與要求直接行動的「實事求是」態度。比方說,他認為藝術傢可以透過身體操演熟練的運動(鋼琴傢靈巧的手指運動)去掃除、戰勝恐懼(第十七篇),而想像則可能會倍增人的痛苦(第九篇);阿蘭的想法極其實事求是,因為他的觀點總是根據不同個案的內部結構來論證,總是針對糾結處境的實際化解,好比透過農人的勞動說明快樂源自於積極爭取、透過失眠來說明放任思想的危險等等,這使得他的道理往往深入淺齣、切中核心,然而,這種與個案同步的思維卻也為他帶來最大的危機,思想因此齣現不一緻性。

  隨著個案間的差異,阿蘭的論述經常也跟著改變。例如在不同的情況下,他有時會推崇想像,認為它有益於治癒憂傷,但他有時也貶抑想像,認為隻會加重憂傷(第五篇、十三篇);他在某些章節中指齣戰爭對人類安寜的摧毀性,可是卻又在其他文章裏分析戰爭如何為人帶來平靜(第七十九、九十二篇)。但阿蘭從來不是一個態度曖昧的思想者,相反地,從他的書寫當中,讀者總是能夠立即感受到他明快、果決的判斷力。他每每提齣不同觀點所緻使的矛盾,而現實、具體的事件總是一次性與不可能重復的,因此所有麵對生活處境的方法都應該因時製宜,因此必然無法一以貫之,誠如他所言:「無所事事雖是所有惡習的溫床,這同一張床卻也養育瞭所有的美德。」(第四十三篇)同一種主張可能會酌情之彆而導緻好壞兩麵的結果;人在窮極無聊的時候可能會無事生事、挑釁造反的行惡,但是什麼都不做的人也同樣阻斷瞭行惡與暴力的可能,因為他的思想不受身體運動的乾擾,從而避免瞭一味行動的後果。阿蘭的這番道理說明,強調應當時刻採取行動的他並非天真到毫無注意伴隨即起行動而來的不思考之惡。他從不認為有「一言以蔽之」的道理,這促使他大量書寫不同的事件與針對各個事件的不同看法,然而,在這些論述之間彼此不同調的矛盾從未使他放棄依據個案提齣該勇於行動,或該剋製行為的各種堅持。他隨著不同事件而搖擺的態度,最終會如同他反戰又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爭議行徑,使自己成為自己的頭號大敵。在每一篇隨筆中,阿蘭的論點都顯得如此鏗鏘有力,但或許正因為他總是言之鑿鑿,纔更凸顯瞭他思路上的前後不一。當讀者已然被上一篇文章裏的阿蘭說服的時候,該如何繼續麵對下一篇書寫裏的那位顯然已更換立場的阿蘭?偏偏作者的驟變,從來不隻是對同一種觀點的幾經反省後的修正、微調,就如同他始終反戰,也始終承認、麵對那個曾經參戰過的自己一樣,那就是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想法、態度。這種堅決的語調與姿態最終促使他成為自己思想上的最大背反與爭議。

  不成係統的論述造成瞭阿蘭哲學思想上的最大睏難,這也是任何企圖繼承、構造其思想的追隨者、研究者們的最深隱憂。因為一旦脫離瞭他所描述的實際場景,阿蘭那曾看似強而有力的各種觀點便會開始搖晃,且顯得立論薄弱。多重可能的選擇反而會招緻人的無所適從,這使得事事堅持變成一種難以捉摸的毫無堅持,實事求是其實可能是無跡可尋的毫無錶態。於是,遵循阿蘭的思想從看似簡單卻變成最睏難之事,因為隻要處境不同,處置方法便無法被沿用。誠如他所說:「現實的災難不會重演。」(第九篇)阿蘭對個案講究實際介入的態度使得他在置身睏境之時,與其推測睏境的成因,他更在意如何解決眼下的問題。由此發展齣來的酌情處置擴大瞭他論述的龐雜,各種細節上的差異因此無法被忽視、也無法被歸納成具有一緻性的體係。即便在本書中的〈布賽法勒〉,阿蘭用「找彆針」隱喻「事齣有因」與「尋找原因」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尋找原因」仍是目的導嚮的,也就是為瞭「解決」問題,而非一種對理論、根源上的「起因」探究。這也是為什麼他不討論思想與憂鬱之間的抽象關聯,卻實際地提齣身體運動的「處方」來解決憂鬱的問題。由此看來,阿蘭的「原因」做為解決方案(處方)中的之一,總是指嚮一種具體、可描述、可想像的情況,好比焦躁與睡不飽有關、暴力與恐懼有關;其目的在於解決、消除,而非進一步的探究、復雜化以便形成理論體係中的環節。因此,看似不斷透過論述來解答疑難雜癥的阿蘭,一旦逃離瞭他筆墨下的描述,似乎什麼也未曾解決。然而,這樣不一緻、搖擺的思想也許正是阿蘭的哲學中最精采、最核心之處,也是他將自己徹底置於傳統倫理學之外的根本姿態。

  錶麵上,阿蘭針對人的各種處境、生活展開討論,這使得他所具體提齣的處世之道很容易被視作倫理學準則。然而,無論是從他本人的書寫或原著編者的說明裏,都再三重申著他與倫理學之間的不同。即便阿蘭大量地討論幸福、教育、道德等生活議題,他的論述仍然有彆於倫理學。因為相較於倫理學的係統性思想和指導生活態度與行為的準則,阿蘭提供的是無法被遵循的守則,或者更正確的講,他透過無法被按錶操課的法則,以便促使思想運動。在阿蘭的文章裏,確實可以找到許多行為的準則與建議,然而這些建議與觀點往往會隨著他所描述的不同時空場景,産生自相矛盾與相互抵消的結果,這使得他的眾多「處方」變得無效。而這種無效或許意謂著另一層意思:照本宣科的重復與教條是不可能的。脫離阿蘭所描述的框架即失效的建議說明著,他的論述並非一種應當被遵循的刻闆守則,他的解決方案不是為瞭被如法炮製、重演,而是為瞭促發思想運動。誠如他所說:「我的一番道理全是詭辯,卻深閤我意;這些經常也是能一棒敲醒我智性的清明。」(第六篇)「閤意的詭辯」與「能敲醒智性的保持清明」說明瞭阿蘭的重點顯然不在於真相的追查,或解套方式的提供,而在於如何維持一種智性的清明狀態。阿蘭所考慮的是如何培養自我反思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言之,如何成為一個思想者。因為再大量的書寫也無法涵蓋世間所有睏頓,與其提供永遠不足的藥方,不如使人成為自己的醫生,學會以思想自我療癒。如此,讀者得以明白,阿蘭的每個篇章都是關於如何思考的展演,而非必須被簡單遵照的童子軍信條。如此,讀者得以理解,阿蘭論述之間的矛盾不是邏輯上的缺失、有欠周延,而是使思想總是能夠另起爐竈、重新啓動的思想運動。在這樣的考慮之下,阿蘭說:「同樣的想法不要重復兩次。」(第七十五篇)任何現成的、已經完成的想法都不會是永恆不變的解答,因為世界總是無時不刻地處於變動之中。套用已知的思想(答案)隻是反射動作,其實是不思考,而非重新經曆思想運動的正在思考中。也正是因為如此,已經成形的想法纔具備其重要性。它做為思想的起點,做為必要差異的在場,是為瞭促使新的思想運動展開與新的思想誕生。阿蘭強調不可能重復同樣的想法,因為每一次的思想都將重新啓動一個新的思想運動,這是思想活體的在場,而非被陳腔爛調奴役的不思考。

  這種展現思想運動的思考,無疑地為阿蘭的讀者指齣笛卡兒的思想如何通抵蘇格拉底哲學行動的實際道路。笛卡兒在其著作《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的序言裏提到,「我所談的方法隻對我自己有效,我的書寫也從來不是為瞭教給大眾一種方法,並且以為人人皆必須遵從這種方式纔得以正確地運用自己的理性;而是要告訴大眾,我是如何運用我自己的理性。」論述如果具有揭示真理的能力,絕非因為論述的內容本身就是真理,論述的建構過程正在於創造一個能夠開啓、辯證真理的思想活動。在這個不斷思考、建構的過程中,纔可能逐步使想法、觀點朝嚮真理。這是何以笛卡兒認為重點在於「如何運用理性」,他嚮大傢展示的,其實是理性思考的行動如何實際發生,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研究或思想方法。因為方法可能被推翻,可能隨著時代演進推陳齣新,但隻要擁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可以自己展開各種方法的串連,甚至更新思想方法。因此,書寫與閱讀各種思考方法的目的在於建構自身的一套想法,以返迴蘇格拉底的思想做為一種行動的自我實踐。這便是二十世紀的阿蘭如何重返古典希臘的哲學教育路徑,也是閱讀阿蘭的不二法門:成為自己的思想者。
 
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圖書試讀

47亞裏斯多德(Aristote)

愉快的根源來自於積極的去做,而非消極的承受。但是,因為人們隻消把糖放進嘴裏,什麼都不做等糖融化,就能得到小小的歡愉,使得許多人便想依樣畫葫蘆地品嘗幸福,最後卻無不感到失望。倘若人們隻是聽音樂而不自己歌唱,那麼從音樂中所能得到的歡愉也就有限。有個聰明人說,他用喉嚨欣賞音樂,而不是用耳朵。同樣地,觀賞美麗的畫作也是一種靜態的歡愉,而假使人們不自己去畫畫,也不自己去造齣一整個係列的創作,這往往不足以讓人忘卻一切的煩憂。不要僅止於欣賞,而是要起身去追求、去得到。去戲院裏當觀眾的人會比他想像的更容易感到無聊。想要避免無聊,就得要開創或至少要錶演,而錶演也算是一種創造。大傢都還記得社交場閤裏的那些餘興節目,每個錶演者都玩得興高采烈。我還記得自己專注於準備木偶戲錶演的那幾個星期有多開心;要強調的是,我自己用小刀把樹根雕刻成木偶劇裏的一個個人物,像是老婦人、天真的少女、軍官、放高利貸者,然後再請人為這些木偶裁製衣服。我不曉得觀眾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他們當然有權評論,隻是這種透過評論所獲得的快樂的程度有限。不過,如果批評者能創造點什麼,他們還是能從中獲得一些樂趣。打牌的人不斷發明新招數,並且因此改變牌局裏的那些僵固套路。彆去問一個不會玩遊戲的人是否喜歡遊戲。政治一點也不無聊,隻要人們懂得它的遊戲規則。不過,遊戲規則是需要學習的。而天下的事情無非就是如此,快樂需要學習。

人們常說自己總是錯過幸福。對於免費的幸福而言,此話不假,因為免費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們自己創造的幸福,從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幸福就是學習,而人們永遠在學習。人們知道的愈多,就愈能去學習。當拉丁文專傢很快樂,因為學海無涯,而學得愈深,得到的快樂愈大。當音樂傢的快樂也是如此。亞裏斯多德曾經一針見血地指齣,能在音樂中自得其樂的人是真正的音樂傢,而能在政治中自得其樂的人是真正的政治傢。他說,「快樂是力量的標誌」。這句話使我們擺脫瞭教條,並以追求絕對價值的方式銘記於心;而如果人們想理解這位曠世奇纔,這位生命中曾曆經過無數次的無效攻擊的天纔,那麼,就應當從這句話著手。真正進步的標誌是懂得從行動中獲得樂趣。這使得人們明白工作是唯一美妙的事情,並且有瞭它就足以使人生富足。我指的是自願的工作,它既是力量的泉源也是結果。讓我再次強調,不要消極承受,而是要積極採取行動。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