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

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勞動政策
  • 公平經濟
  • 白皮書
  • 2016
  • 經濟發展
  • 社會保障
  • 政策研究
  • 就業
  • 勞動關係
  • 中國經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二十年來政府拼經濟的思維,雖然經過政黨輪替,但經濟發展的論述和政策始終圍繞在新自由主義架構下打轉,而幾近神話般迷信自由化和彈性化為經濟發展的萬靈丹,卻無視這些不當政策災難性的侵蝕社會公平性。麵對新舊問題的交織,如何提齣更符閤當前社會需求的新勞動政策,成為颱灣下一個階段發展重要的使命。颱灣必須以「公平經濟」為方嚮的勞動政策藍圖發展,纔能徹底翻轉長工時、低工資創造國傢競爭力,並在減稅、彈性化及自由化創造經濟成長的大夢中醒來,纔能讓颱灣社會擺脫血汗經濟的泥沼。

  「建構「公平經濟」新思維」

  讓經濟成長果實的分配更加公平正義,不再被少數人壟斷。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已經讓新自由主義毫無條件的實驗,證明減稅拼經濟隻是一場跨政黨和跨世紀的騙局,非但沒有帶來說好的幸福,得到的卻是國傢財政睏窘、貧富差距拉大、工作貧窮擴散,以及勞工過勞謀生的苦果。

  「重新打造集體與個體勞動法令」

  無論是悠關勞工團結權的集體勞動法體係,或是直接對勞工權益保護的個彆勞動法保護,都有許多缺陷和不足應立即修訂補正。勞基法適用範圍、基本勞動條件、歧視禁止和就業平等、非典型就業、外勞權益等的確實保障。而勞工在麵對職場新風險,勞工保險、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的全麵納保,以及職災保險單獨立法,亦將是下一個階段政府應優先完成的工作。

  「啓動殘破社會福利的重建工程」

  透過租稅製度的改革,重建社會福利製度,除年金體係的徹底翻修之外,透過托育、長照及社會住宅等公共服務的提供,避免勞工在過度商品化的市場中被二度剝削,纔能有效的減輕勞工生活壓力。尤其,颱灣人口結構激烈變遷所衍生的問題,將嚴重衝擊社會、經濟和勞動力政策,也是未來政府必須要麵對的嚴酷挑戰。
《全球金融風暴的深層邏輯與重塑:後危機時代經濟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內在機理、傳導機製及其深遠影響的綜閤性學術專著。它不僅迴顧瞭危機爆發前夕全球金融體係的結構性失衡,更著重於對後危機時代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在經濟治理層麵所進行的復雜博弈、政策實驗及其麵臨的長期挑戰進行係統性梳理與批判性評估。全書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格局,並探討未來可持續、包容性增長的理論路徑。 第一部分:危機的源頭與結構性病竈的解剖 本部分聚焦於危機前夜全球經濟運行中的“沉屙”。我們不再停留在對次級抵押貸款泡沫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隱藏的宏觀經濟失衡。核心議題包括: 1. 全球失衡與“儲蓄過剩”的悖論: 詳細分析瞭以中美為代錶的新興市場高儲蓄率與發達國傢低儲蓄、高消費模式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探討瞭廉價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路徑,以及這種流動如何催生瞭資産泡沫,特彆是房地産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過度膨脹。我們提齣瞭一個“全球流動性陷阱”的模型,用以解釋為何在大量資本湧入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生産性投資迴報率反而持續走低。 2. 金融自由化與影子銀行體係的崛起: 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監管放鬆的曆史進程進行瞭梳理。重點剖析瞭資産證券化、信用違約互換(CDS)等金融工具的創新如何將風險在錶外(Off-Balance Sheet)進行無限層級的嵌套和隱藏。通過對“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內部治理結構和激勵機製的考察,揭示瞭道德風險如何被係統性地製度化。 3. 央行政策的滯後性與“格林斯潘之謎”的再審視: 分析瞭危機前各國中央銀行在維持金融穩定和實現價格穩定的雙重目標之間所遭遇的睏境。本書認為,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在麵對資産價格泡沫而非簡單通脹時,其效力被大大削弱,而監管的缺位則使得貨幣政策的溢齣效應(Spillover Effects)未能得到有效遏製。 第二部分:危機衝擊的傳導機製與全球經濟的“休剋療法” 本部分轉嚮對危機爆發後各國為應對衝擊所采取的非常規政策工具及其效果的評估。 1. 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全麵審視: 詳盡分析瞭量化寬鬆(QE)、負利率政策(NIRP)以及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實踐。我們使用計量經濟模型量化瞭這些工具對降低長期利率、穩定信貸市場的作用,同時也批判性地探討瞭其引發的副作用,如貧富差距擴大、資産價格扭麯以及對新興市場資本外流的潛在威脅。 2. 財政刺激的有效性與債務可持續性: 對2008年至2010年間G20國傢實施的財政刺激方案進行瞭案例研究,特彆是對美國《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和歐元區部分國傢的債務重組政策進行瞭比較分析。本書強調瞭財政政策在危機初期穩定總需求的關鍵作用,但同時也對隨之而來的主權債務風險和財政緊縮的“反作用力”進行瞭深入預警。 3. 金融監管的“巴塞爾協議III”與係統性風險的重構: 詳細解讀瞭《巴塞爾協議III》在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引入杠杆率約束和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方麵的曆史性進步。然而,本書指齣,新的監管框架在應對“影子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係統性風險時,仍存在監管套利空間,需要更具前瞻性的全球協調。 第三部分:後危機時代的治理睏境與新藍圖的構建 本部分的探討更具前瞻性和政策導嚮性,聚焦於全球經濟治理體係的深刻變革需求。 1. 全球化逆流與保護主義的再抬頭: 探討瞭金融危機如何削弱瞭公眾對自由貿易和全球一體化的信心,導緻民粹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本書分析瞭全球價值鏈(GVCs)在危機衝擊下展現齣的脆弱性,以及各國在關鍵供應鏈安全問題上的新考量。 2. 應對長期低增長的結構性改革: 認為單純的貨幣和財政刺激無法解決發達經濟體長期存在的生産率增長乏力問題。本章重點討論瞭在創新驅動、綠色轉型背景下,如何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基礎設施現代化以及打破要素流動壁壘來實現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迴升。 3. 不平等、社會契約與經濟治理的閤法性: 深入探討瞭危機後收入不平等加劇對政治穩定的負麵影響。本書主張,未來的經濟治理體係必須重新錨定“包容性增長”的理念,強化社會安全網的建設,並探索新的稅收和財富再分配機製,以恢復社會對市場經濟的信任基礎。 結論與展望:邁嚮韌性經濟體的路徑選擇 本書的結論強調,後危機時代沒有簡單的迴歸,世界已經進入瞭一個高不確定性、高債務、低利率的“新常態”。未來的經濟治理需要從傳統的周期性管理轉嚮更側重於結構性韌性和前瞻性風險防範。本書呼籲全球政策製定者超越短視的選舉周期,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具抵禦衝擊能力的全球經濟新秩序。 適閤讀者: 經濟學、金融學、國際關係專業的研究生及學者;宏觀經濟政策製定者;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關注全球經濟走嚮的資深投資者。

著者信息

編輯小組成員簡介

王兆慶


  現任: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李健鴻

  現任: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係副教授

洪敬舒

  現任:颱灣勞工陣綫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主任

孫友聯

  現任:颱灣勞工陣綫秘書長、颱灣健康人權行動理事長

張烽益

  現任:颱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黃怡翎

  現任:颱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綫執行長

楊書瑋

  現任:颱灣勞工陣綫執行秘書

圖書目錄

導論-公平經濟的勞動政策藍圖

第一篇 勞動保護
第一章 「適時工時」-逆轉颱灣長工時的暗黑結構
第二章 「安全職場」-建構安全健康職場:預防、補償、重建復工機製
第三章 「非典勞動」-勞動彈性化下非典工作者的保障
第四章 「工作貧窮」-翻轉慢性窒息的勞動低薪化

第二篇 就業保障
第五章 「貿易自由化」-建立貿易自由化對勞工就業衝擊調整機製
第六章 「移工保障」-重塑人權保障的移工政策
第七章 「失業救濟」-再造就業安全體係
第八章 「平等就業」-重構職場性彆實質平等的新願景

第三篇 勞資關係
第九章 「集體勞資關係」-工會發展
第十章 「産業民主」-深化産業民主的資訊揭露與吹哨保護
第十一章 「勞動教育」-勞動意識的教育與劄根

第四篇 社會保障
第十二章 「年金改革」-開創工會組織的新生與擴展
第十三章 「健保改革」-二代健保改革的契機與展望
第十四章 「住宅改革」-邁嚮去商品化的住宅政策
第十五章 「長照改革」-打造公共長期照顧體係
第十六章 「租稅改革」-扭轉懲罰勞工輕放資本的租稅政策

圖書序言

前言

公平經濟的勞動政策藍圖


  2014年,「廿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堤(Thomas Piketty)來颱訪問,一句「我不曉得這些GDP到哪去瞭?但我確定它肯定去瞭某些地方」的玩笑話,道盡瞭當前颱灣勞工的集體焦慮。無獨有偶,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剋(Ben Bernanke)有同樣對於實質薪資不增反減感到驚訝,因為理論上經濟成長率比人口成長率高,實質薪資也應該隨之成長的結果並沒有在颱灣齣現。更早以前,富比士雜誌就報導瞭颱灣的低薪競爭力問題,從2001年至2010年的實質勞動成本下滑4.5%,不僅比美國1.4%、日本1.2%高齣甚多,同期間澳洲增長瞭7.5%,包括加拿大、德國、英國、南韓及新加坡都呈現成長。顯然,颱灣血汗低薪問題不僅已是國內勞工活生生、血淋淋的生活寫照,更已經殘酷地獲得國際認證。

  經濟持續成長,物價和房價也一再攀升,但卻惟有薪資節節敗退,實質薪資倒退十五年已不再是新聞;長工時問題未見改善,不僅工時長度名列世界前茅,過勞職災的問題也持續惡化;派遣、外包及部份工時等工作越來越普遍,不穩定就業成為一種常態;工作貧窮、國債高築、貧富差距拉大、退休製度結構性危機浮現,以及少子女化衝擊教育、就業和福利體製,再再的顯示「崩世代」的問題,已成為颱灣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颱灣的經濟,到底怎麼瞭?

  顯然,一個以「公平」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思維,取代低薪、過勞又分配不均的血汗經濟模式,將是颱灣社會立即要麵對的問題,刻不容緩。「公平經濟的勞動政策藍圖」,提供颱灣更多元的思考,讓平等不再艱難。

  邁嚮血汗經濟之路!?從「崩世代」到「過勞之島」

  「拼經濟」,大概不會有人會反對。無論是雇主還是勞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裏過得更好。而對於勞工而言,好的經濟其實是多麼簡單,不外乎穩定的工作、閤理的勞動條件與報酬,以及在職場上安全健康。但從這幾年勞工的遭遇觀察,卻隻能在失望中堆砌絕望,失業問題持續存在、派遣等低薪的貧窮就業充斥、實質薪資的嚴重倒退、無薪假的幽靈盤據,甚至於必須在過勞的危機下餬口。政府越是拼經濟,勞工的生活反而越苦,讓人不僅遲疑,這到底是拼瞭誰的經濟,而颱灣,又該要拼什麼樣的經濟?

  因此,颱灣社會該認真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政經結構,餵養瞭這個少數人獲利、多數人無感且受害的血汗經濟模式。要理解這個復雜政治經濟問題並不難,從以下幾個層麵來加以檢視,纔能斧底抽薪的翻轉這個不義結構,為颱灣經濟舖設更公平的道路。

  一、縱觀近二十年來政府拼經濟的思維,縱然曆經瞭兩大主要政黨的輪流執政,但經濟發展的論述和政策始終圍繞在新自由主義架構下打轉,而幾近神話般迷信自由化和彈性化為經濟發展的萬靈丹,卻無視這些不當政策災難性的侵蝕社會公平性。首先,各種毫無節製的減稅政策不僅讓國傢財政惡化,赤裸裸的補貼和圖利少數財團也讓貧富差距擴大。自2002年加入WTO成為會員國以來,經濟政策更盲目追求自由貿易,從自由貿易港、ECFA、服貿、貨貿到自由經濟示範區等,以「自由」之名行「資本租界」之實,完全不見其社會影響評估。近年來,馬政府的自由貿易政策,採取與中國更緊密的經濟閤作為主要方嚮,而社會對馬政府經濟政策過度傾中的疑慮,終究於2014年3月18日引發公民佔領國會運動,抗議政府黑箱簽訂服貿協議。

  二、壓低工資來堆積經濟成長的苦果由社會承受。理論上,經濟成長率比人口成長率高,實質薪資也會隨之成長,但這個結果非但未在颱灣齣現,實質薪資更倒退到15年前的水準。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颱灣勞工的勞動生産力指數在過去30年成長瞭4.11倍,但單位産齣勞動成本指數卻隻成長1.13倍;勞動報酬占整體GDP的比重也節節敗退,顯示颱灣勞工的高生産力,卻隻能真心換絕情的陷入低工資和高工時的工作貧窮絕境。當這個低薪競爭力的邏輯成為主宰颱灣經濟發展的軌跡,在國內具體反映在政府一再壓抑基本工資的上漲,以及假補充勞動力之名的不當外勞政策,不僅嚴重剝削外勞人權,也壓縮瞭所有勞工的工資議價能力,進一步惡化瞭所得不均。此外,颱商逐低薪而居,國內接單、海外生産的三角貿易模式,虛胖瞭經濟數字,卻無法有效的創造就業,也是當前政府應全麵檢討並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勞動行政機關的失靈與失職,陷勞工權益於危機當中。事實上,大部份勞工權益的問題,都源於政府機關的失靈與失職,其中包括各級政府機關未確實執行勞動法令所緻,例如,過去幾年來沸沸揚揚的關廠工人抗爭事件,就是政府長期漠視雇主惡性未提撥退休準備金下的違法産物。除此之外,包括勞基法的工時保障、勞工職災預防及保護、各項社會保險保障,乃至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已常態性存在的無薪休假問題等,再再顯示政府行政機關的無為與失靈,儼然已成為颱灣勞動法治和勞動人權淪喪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除瞭製定政策的中央政府之外,這個問題因「六都升格」讓中央與地方權責分工而更趨復雜,直轄市和非直轄市行政資源的落差,導緻各地方政府落實勞動法律的能力不同,進而形成勞工在同一部勞動法之下無法得到同等待遇的不平等現象,也是未來行政改革和法案修訂應考量的重要因素。

  四、令人心生不安的勞工退休保障。1984年實施的勞基法雖定有最高45個基數確定給付的退休製度,但由於其給付要求過於嚴苛,導緻大部份勞工因年資中斷而無法領到退休金,隻能領到勞工保險微薄的一次給付老年給付,無法因應其老年經濟安全。2005年勞退新製的上路,選擇瞭強迫儲蓄的確定提撥製(DC);2009年勞保年金(DB)也開始實施,一年年資乘以1.55%的年金給付率,以工作30年所得替代率為47%(目前最高投保薪資為43,900元)。近年來,颱灣各職業年金體係之間因給付水準、成就要件和計算基準落差引發公平性的比較,再加上人口老化讓社會對年金體係的永續感到憂慮,如何解決將來財務失衡、世代正義及社會公平性的問題,考驗著颱灣未來總統的智慧。

  五、法律保障不足,無法迴應層齣不窮的新型態勞工問題。過去十幾年來,雖然勞動法的重建工程重未停息,從促進性彆職場平等到就業安全體係的重建;從集體勞動法的徹底重構到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製的設置;以及從勞工退休製度改革到年金體係的建立,2014年更完成職業安全衛生法的大翻修等。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勞工運動的訴求與成果,也解決瞭過去存在已久的陳屙,但隨著經濟及勞動環境的丕變,以及各項非典型就業的擴散,現行勞動法規與無法承載許多新型態的勞工問題,例如部份失業、部份工時就業、派遣等不穩定就業衍生的爭議。

  六、工會組織率持續低迷,無法落實集體談判。長期以來颱灣工會組織率過低的原因,可歸咎於陳舊集體勞動法的束縛,再加上製造業外移的衝擊,無論是工會傢數或工會會員人數都雙雙大幅下降。2009年前後,新集體勞動三法上路,並沒有讓颱灣工會脫胎換骨的成長,雖然包括颱灣護理産業工會、高教工會等有彆於過去以廠場工會為主的工會組織接連齣現,但整體而言颱灣的工會組織率,以及團體協約的涵蓋率仍然相當低迷,無法對提升颱灣勞工的權益有積極的作用。

  從上開問題我們可以得齣一個結論,勞動權益的問題絕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鑲嵌於整體環境中,各種因素相互牽引的結果,其中包括工會組織的能量、政府施政價值取嚮、經濟發展條件,以及法律保障的適足性等。因此,麵對這些新、舊問題,如何在現有法規環境的基礎之上,提齣能夠有效保障勞工權益的改革方嚮,是2016年産生的新民意要更努力剋服的問題,否則這些問題將會持續的發酵、惡化,終究一點引發不可收拾的核爆。

  2000~2015年:勞動政策的發展

  1999年,颱灣勞工陣綫齣版《颱灣勞工的主張: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整理瞭十幾年來的工運論述,以「平等的承諾」為主要架構,提齣完整勞動政策藍圖,白皮書的內容包括:行政體係改造、勞資爭議處理機製、就業安全體係重建、催生大量解僱保護法、女性勞動政策、外勞政策的批判、職業安全體係,以及推動週休二日及提高基本工資等。在那個勞動法製環境百廢待舉的年代,「颱灣勞工的主張」,就成為近十五年來颱灣相關勞工法規及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2000年,颱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在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政治氛圍之下,引爆瞭所謂「八四工時」事件,最後確立瞭勞基法工時從一週48小時改為雙週84小時。然而,為突破政治僵局,2001民進黨召開「經發會」,試圖透過勞、資、政及朝野的參與凝聚立法共識,在勞動法的部份達成訂定失業保險、性彆工作平等法、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以及勞工退休製度改革等共識。經發會後,勞工團體長期推動的各項勞動法相繼完成立法,其中包括「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2001.10.31)、「性彆工作平等法」(2002.01.16)、「就業保險法」(2002.05.15)、「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2003.02.7),以及悠關數百萬勞工退休權益的「勞工退休金條例」(2004.06.30)。雖然,這些通過的法案內容與各勞工團體的版本顯有落差,例如,在勞基法退休製度改革,勞陣提齣的版本是隨收隨付的附加年金製,在立法的最後階段遭到嚴重挫敗而鎩羽而歸。這段期間通過的重要法案尚包括國民年金法(2007.07.23),以及年久失修的「團體協約法」(2007.12.14),明定勞資誠信協商義務及禁止搭便車條款,而待審的也有「勞資爭議處理法」、「工會法」及「勞保年金」等重要勞工法案。

  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當選總統。延續前朝的規劃,當年立法院即通過「勞保年金」這個勞工團體長期推動的方案,並在混亂中確立瞭每一年年資1.55%年金給付率的勞保老年年金給付,讓九百多萬勞工得到年金保障。此外,另外兩項重要的勞動法案,即「勞資爭議處理法」(2009.06.05)及「工會法」(2010.06.01)也先後完成修法,前者最為關鍵的內容是設置「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加速工會乾部遭受資方不當勞動打壓之處理程序;至於後者,則進一步讓工會組織自由化,除籌組工會從許可製改為核備製,以及更加明確化不當勞動行為態樣等重大突破之外,也確立瞭工會多元化的發展方嚮。

  2015年,勞基法工時再度修正,將於工時從雙週84降到一週40小時。這是事隔十五年颱灣工時製度的重大變革,但就年總工時觀察仍有很大的進度空間。過去幾年其他重要的政策,還包括性平法中以就業保險基金為財源的留職育嬰津貼;勞工安全衛生法擴大適用範圍為職業安全衛生法;勞委會也於2014年2月正式升格為勞動部,並設有6司,分彆是綜閤規劃司、勞動關係司、勞動保險司、勞動福祉退休司、勞動條件就業平等司及勞動法務司;職訓局更名為勞動力發展局,以及新成立「職業安全衛生署」,綜閤各項勞工職業安全政策。

  整體而言,曆經瞭兩次的政黨輪替,雖然整體經濟政策的思維仍不利於勞工,但過去幾十年來陳舊的勞動法製已大緻翻修,同時,若乾新勞動法的立法也奠定瞭新的勞動法基礎,例如,2002年通過的就業保險法雖不完美,但已成為颱灣社會在麵對2009年嚴酷的金融海嘯危機有稍微喘息的機會,而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的成效也日益顯現。雖然如此,麵對政府施政盲目的信仰新自由主義的牽引,近二十年來,這個主流價值透過減稅、勞動市場彈性化等侵蝕著颱灣的公平與正義, 2011年,為因應颱灣日益嚴重的所得不均問題,勞陣齣版瞭《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不僅批判瞭在新自由主義下的各種問題,包括政府減稅導到的財團化趨勢、勞動市場彈性化下的長工時和低工資,以及激烈的人口結構危機,更嘗試提齣「創新福利國傢」的概念,希望喚醒更多人對這些問題的重視與行動。

  下一個使命:公平經濟的實踐

  麵對新舊問題的交織,如何在過去十五年來奠定的重要基礎之上,提齣更符閤當前社會需求的新勞動政策,成為勞陣下一個階段發展重要的使命。勞陣認為,雖然勞工團體努力重建脆弱的勞動保護體係,也纍積瞭相當的成果,但倘若整體的社會思維不變,勞工也隻能在越來越不正義的政治經濟結構中,反芻窮忙、窮苦和窮纍的絕望,最終,勞工政策也能淪為亡羊補牢的工具而已。因此,我們有義務洞悉未來,並提齣更宏觀的視野來因應未來,在下一個十五年讓「尊嚴勞動」成為事實,也讓勞動正義得以實現。

  無庸置疑,徹底翻轉長工時、低工資創造國傢競爭力,並在減稅、彈性化及自由化創造經濟成長的大夢中醒來,纔能讓颱灣社會擺脫血汗經濟的泥沼。以「公平經濟」為方嚮勞動政策藍圖包含幾個具體方嚮,如下:

  首先是建構「公平經濟」新思維,讓經濟成長果實的分配更加公平正義,不再被少數人壟斷。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已經讓新自由主義毫無條件的實驗,證明減稅拼經濟隻是一場跨政黨和跨世紀的騙局,非但沒有帶來說好的幸福,得到的卻是國傢財政睏窘、貧富差距拉大、工作貧窮擴散,以及勞工過勞謀生的苦果。有錢人透過不當的經濟政策不斷獲利,富者越富、窮者更窮的不公平現象,已經嚴重侵蝕颱灣社會的團結。因此,租稅改革勢在必行,透過更嚴密的所得重分配機製,讓資源分麵更加公平,而經濟政策也應製度化其閤理分配的民主參與機製,透過加稅和加薪提升颱灣整體社會的生活水準。

  其次是全麵檢討現有勞動政策和法律框架,並填補現有政策不足。如前述,過去十五年來勞動法製的重建已稍見成果,也堪稱完整,但無論是悠關勞工團結權的集體勞動法體係,或是直接對勞工權益保護的個彆勞動法保護,都有許多缺陷和不足應立即修訂補正,例如勞基法適用範圍、基本勞動條件、歧視禁止和就業平等、非典型就業、外勞權益等的確實保障。而勞工在麵對職場新風險,各項社會保護製度可以預防勞工及其傢庭陷入危難,因此,包括勞工保險、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的全麵納保,以及職災保險單獨立法,亦將是下一個階段政府應優先完成的工作。

  最後,則是立即啓動殘破社會福利的重建工程。除瞭勞動政策和法規之外,更應透過上開租稅製度的改革,重建社會福利製度。除年金體係的徹底翻修之外,透過托育、長照及社會住宅等公共服務的提供,避免勞工在過度商品化的市場中被二度剝削,纔能有效的減輕勞工生活壓力。尤其,颱灣人口結構激烈變遷所衍生的問題,將嚴重衝擊社會、經濟和勞動力政策,也是未來政府必須要麵對的嚴酷挑戰。

  過去十五年來,我們不斷的在睏境中尋路,推動各項勞動與社會政策改革,雖然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之外纍積瞭些許成果,但麵對各項不利的環境,勞工的處境依然艱難,而且持續惡化當中。這再再的顯示,颱灣需要徹底翻轉過去幾十年來盲從的舊經濟思維,並以符閤大部份人利益的新思維取而代之。我們的責任,是讓這個理想,早日實現。

圖書試讀

第十章「産業民主」-深化産業民主的資訊揭露與吹哨保護

一、前言

近年來,黑心食品烏雲籠罩,重重打擊颱灣「食品王國」的國際形象,也讓民眾健康遭受危害。尤其諷刺的是,無論在食品或藥品黑心風暴中,問題産品不僅榮獲國傢GMP認證,不少更是國內知名老牌大廠,使得人民對政府監督機製的信任幾近崩潰。因此,除瞭要求政府落實相關食品、藥品安全法規之外,國外行之有年的「公益揭弊」(或稱吹哨者)保護再次成為社會焦點,而朝野立委和公民團體倡議公益揭弊的立法保護對象中,必須包括該企業的勞工,以杜絕不肖廠商的違法行為,因為勞工往往是這些違法行為中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會因為黑心廠商關廠或歇業而失業。

除瞭製度性保障勞工揭發雇主違法行為之外,勞工團體倡議多年的「産業民主」製度,也可作為促進颱灣經濟民主的重要基礎。雖然至今隻有國營事業及泛官股企業纔設有「勞工董事」,透過工會參與公司治理,不僅可以更充份掌握公司營運狀況,同時也可以透過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避免因企業獨裁而損及社會大眾的權益。國營事業自2000年開始設有勞工董事至今已十五年,有必要透過修法更進一步擴大至民營事業單位。此外,就公司治理公共性的角度齣發,政府亦可透過公司治理相關法規的強製規定,要求僱用一定人數及上市櫃公司必須公開揭露特定資訊,以確保各項法規的積極落實。

綜上,本文將國內産業民主製度、公益揭弊製度,以及公司治理資訊揭露等規定提齣具體政策建議,以作為國內經濟民主製度之參考。

二、問題分析

自2000年透過國營事業管理法第35條實踐「勞工董事」製度以來,颱灣勞工參與公司治理製度的發展就停滯不前,目前僅各國營及泛官股企業設有勞工董事,一般民營企業除勞資會議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獲得公司營運資訊的機會。再加上颱灣的企業經營文化獨裁封閉,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惡意違法的案例頻傳,嚴重危害其勞工和社會的公共利益,以下,我們就製度和國內企業經營文化等問題層麵,突顯國內公司治理製度變革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改革的呼喚和對未來的憧憬,足以引發我的強烈興趣。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對當今經濟發展模式中的一些深層問題有著深刻的洞察,並試圖勾勒齣一個更加優化、更具包容性的新方嚮。從“公平經濟”這個關鍵詞來看,這本書無疑將聚焦於如何解決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機會不均等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矛盾。而“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則進一步提示瞭我,書中對勞動力市場、就業結構、以及勞動者權益保障等方麵,一定有著非常詳盡的分析和論述。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2016年前後全球經濟和勞動市場的一些重要趨勢,比如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顛覆性影響,以及零工經濟的興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齣一些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議,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為政府、企業和勞動者提供實際的指導,以應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並最終實現一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經濟體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使命感和前瞻性,讓我立刻被吸引瞭。它似乎不僅僅是一份關於現狀的分析報告,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我猜想,作者在其中一定深入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的經濟體係,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對現有製度的審視和對未來政策的構建。從“勞動政策白皮書”這個副標題來看,我推測書中對勞動力市場,比如工資、福利、培訓、職業發展等方麵,有著非常詳盡的論述。我非常期待它能解析當前勞動者麵臨的睏境,比如低薪、不穩定、缺乏保障等等,並提齣創新的解決方案。書中提到的“新藍圖”讓我充滿好奇,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經濟模型?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的雙贏?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或許是通過改革稅收製度、加強社會保障、鼓勵創新創業,又或者是重新定義“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我預感,這本書會是一次發人深省的閱讀體驗,它可能會挑戰我現有的認知,並促使我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评分

作為一名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公平經濟新藍圖”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似乎承諾瞭一次關於經濟模式的深刻反思與重塑。我猜測,書中一定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不平等現象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從收入差距的擴大到機會的不均等,都可能是其討論的重點。而“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則進一步明確瞭其關注的核心——勞動者在經濟體係中的地位與權益。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2016年前後勞動市場所經曆的變革,例如自動化、數字化對就業結構的衝擊,以及由此帶來的勞動者收入和福利的挑戰。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勞動市場,如何保障勞動者的尊嚴和基本生活,以及如何適應未來工作趨勢的政策建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紙麵上的理論探討,更可能包含著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 blueprint,能夠為社會轉型提供實際的指導。我期待它能描繪齣一幅清晰的、可操作的“新藍圖”,引導我們走嚮一個更加公平、繁榮的未來。

评分

一本關於經濟轉型的深刻洞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它所探討的核心問題來看,就足以吸引我。作者似乎試圖勾勒齣一幅全新的經濟發展圖景,一種更注重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模式。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解析當前經濟體係中存在的各種不公平現象,例如財富分配的鴻溝,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撕裂。我想,這本書一定不會止步於批判,更會深入分析導緻這些問題的深層根源,可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也可能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某些失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勞動政策方麵。畢竟,勞動是經濟活動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要素,如何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如何適應未來就業市場的變化,這些都是我們當下亟需思考的問題。書中對“新藍圖”的設想,讓我聯想到瞭一些關於未來工作形態的討論,比如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零工經濟的興起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為這些議題提供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並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啓發思考,推動積極的社會變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極具吸引力,直接點齣瞭其核心關切——“公平經濟”。我非常好奇,書中究竟是如何描繪這個“新藍圖”的。是否是通過對當前經濟體係中存在的各種不公平現象的深入剖析,比如貧富差距、行業壁壘、以及不同群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待遇差異?而“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則進一步限定瞭其討論的範疇,讓我推測書中必然會著重探討在2016年前後,勞動者所麵臨的就業形勢、薪資水平、職業保障等方麵的問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齣一些有彆於傳統經濟學的視角,能夠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勞動者所遇到的睏境。例如,它是否會提齣新的社會保障模式,或者對教育和技能培訓體係提齣改革建議,以幫助勞動者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抑或是,它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提齣更高的要求,以促進更公平的財富分配?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份極具前瞻性和實踐性的報告,它可能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試圖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