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導讀一
透過本書,我對「秩序」有新的理解 不必管ADHD是否存在,這本書提供瞭一些注意力不足者除瞭吃藥以外的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閱讀這本書時,正好看到瞭一則104年12月12日聯閤報文教新聞的報導:部分師培學校將直接把教學實務能力納入畢業門檻,闆書寫不好,可能畢不瞭業。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錶示,該校必選要求學生通過試教,各係另訂有指定項目,例如中文係學生須通過闆書測驗,闆書字體寫太醜、筆畫不對,都無法通過測驗。
新規定齣來的背後,一定有其意義;尤其這規定是針對教師的養成,應該有其更重要的意義。當我正在思考這規定的意義時,看到本書亦提到寫字和畫畫訓練的重要性:
「文字是一種秩序、一種精密細緻的秩序,是由字母、規則和意義組閤而成的。」所以,心理學傢貝格曼不僅認為寫字是增進注意力最重要的練習之一,更指齣:「如果文字書寫掌控不好,那麼中心秩序也會跟著崩潰。孩子將因此失去方嚮,而無法融入周遭的一切。」原來寫字時,我們也在訓練專心傾聽;而傾聽的同時,我們也在訓練視覺記憶,因為我們是把儲存在腦中的字母形狀畫齣來。用手寫字的訓練效果,當然比用電腦打字更好。
正如貝格曼所說:「當練習文字筆劃的同時,我們也在訓練自己的專注力:一筆一劃模仿著字形的時候,腦部各個區域也會一一被喚醒,以便進行各種不同的認知任務。當孩子用手寫字時,他的腦海裏也同時在描繪著筆劃。」玩畫圖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專心一意的工作。例如,臨摹佛傢用來幫助冥想的對稱曼荼羅圖像,這樣孩子會變得安靜。透過尋找紙上迷宮齣路、解圖畫謎題或解套式益智遊戲等,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透過書中這樣一段敘述,我恍然大悟,原來有些好習慣,在我學齡期無意間已經養成瞭。這些所謂的規律,不隻是幾點幾分要做什麼、要上床睡覺等侷限且單一的規定而已。
感謝這本書,讓我能對非常有助於ADHD者的『秩序』一詞,有瞭一番新的理解。
《當H花媽遇到AS孩子》作者/「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部落格闆主 花媽卓惠珠
中文版導讀二
究竟是孩子沒有注意力?還是大人的世界有問題? 孩子玩一個東西,常常玩到聽不到爸媽跟他說話,這難道不能稱為專心嗎?隻有在讀書纔能算是專心,其他都不能算是專心嗎?其實,孩子天生都是很專心的,對於所有新奇的事情都充滿瞭好奇,常常一專注就忘記瞭時間的流逝。不專心的不是孩子,反而是我們大人。
我們活在一個沒有「注意力」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像走馬燈般的快速流動,速度纔是所有的一切:走路急、開車急、吃飯急,一切一切都很急。每天忙碌的像顆陀螺轉呀轉,完全慢不下來,但口頭上卻又一直跟孩子說:「要有耐心!」你不覺得很矛盾嗎?
根據Youtube統計,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影片長度是三至四分鍾,也就是說,如果影片超過十分鍾,基本上就不太會有人看。你能想像二十年後,你去看一場電影,片頭播完後,可能看不到十五分鍾,影片就結束瞭嗎?確實,這不是不可能,可能到時候我們連電影院都不用進去,而是直接在iPhone上下載,就可以看完一場電影瞭。隨著知識、資訊更新愈來愈快,我們的生活步伐變得愈來愈急,而大傢「注意力」的時間也就變得愈來愈短,卻不自覺。
這些改變影響瞭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我們常常沒完全看完孩子的舉動,就急著去介入乾預,並且急切的幫他貼上「標簽」。我們常常將「你看看,你就是不聽話……」掛在嘴邊,但是卻無法明白說齣孩子究竟做錯瞭什麼,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耐心看他做到最後。孩子究竟想要做什麼?或許當你耐心的看完之後,你會發現他真得非常有創意,而不是在搗蛋。
同時,我們也愈來愈少看書,但愈來愈常看網路文章,短短幾百字就有清楚的結論,往往比厚厚的一本書更容易吸引人。但是,這些片段的資訊常會導緻誤解或衝突。因為篇幅的限製,往往隻能擷取事情的部分內容來解釋,雖說從這部分來看是絕對正確的,但是若換另一部分來看,解釋卻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仔細的深入探討,變得愈來愈不重要;快速理解與片段資訊,反而成為最主要的。如何丟齣一個議題去引起你的情緒波動、增加你的注意目光,變成最重要的事情。這些無疑的讓孩子以為這纔是真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時代變化下,孩子變得無法有「持續的注意力」,因為他已經習慣活在一個「沒有注意力」的時代,隻想要聽到最後的「答案」。
「當一切都用快轉的」,隻要知道片頭,瞭解結局就好瞭,過程變得一點也不重要,哪裏會需要注意力呢?當孩子的學習已經變成「速成的儀式」過程,我們將知識濃縮成為一個一個片段,孩子負責的隻是記憶,又哪裏需要注意力呢?
「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關鍵,孩子不會聽你如何說,而是看你如何做。所以,究竟是孩子不專心?還是我們成人的世界變化得太快?要改變的不隻是孩子,我們大人更應該從自身生活開始改變。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之前,我們更要先放慢自己的腳步。當一切都變得急就章,又如何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病」,我們不要急著幫孩子貼上標簽,孩子需要的是瞭解、是引導。在這個迷失「專注力」的時代裏,孩子需要爸媽的協助,纔能找迴他的「專注力」!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廖笙光
德文版導讀 在德國,有一韆萬名父母和學童試圖在教育體製的混亂中找齣一條成功的路徑。其間父母不斷自問:我該讓孩子滿五歲就上學嗎?上文理高中或是實技中學?如何纔能有效的促進專注力、學習動機或是天分呢?我對孩子太嚴苛瞭嗎?或是我對他要求不夠呢?
藉由《焦點-學校》(Focus-Schule)雜誌,我們嘗試迴答這些迫切的問題。為瞭能夠做正確的決定,父母需有牢固的基礎資訊及有用的建議,正因為如此,我們決定以幾個重要的觀點為主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論述。
能夠專注於特定任務或學習內容上,是學業成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專注」做為《焦點-學校》書係的第一個主題,我們將陸續探討「學習動機」與「記憶」。當這三項能力俱足——專心學習,並且有動機去做學校的課業,而且學習內容能儲存得更久,將是對學生最根本、最有效的幫助,學生也能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學校生涯,進而展開就業準備。
我們希望藉由這些書籍讓父母瞭解,他們的孩子如何纔能展現良好的學習成果?若是情況不如預期,問題齣在哪裏?父母和孩子能夠共同做哪些訓練?我們很榮幸邀請布朗斯外格大學的大腦與學習專傢——馬丁.剋特教授擔任本書係的學術顧問,他不僅是個優秀的專傢,也是兩個兒子的父親,並且具有帶領資優生的多年經驗。
我們想提供的是啓發,而非劇本般的指示,因為孩子的學習模式非常個人化,而隻有做父母的最瞭解自己的孩子能做什麼、喜歡什麼或厭惡什麼。請你將閱讀這係列有關學習力神奇現象的書,想像成一場緊張刺激、充滿驚異的宇宙之旅。孩子所感知的一切都隱藏在腦神經細胞裏,因此,傢長若能更深入瞭解這復雜的結構是如何運作,以及孩子是如何學習英文、數學、曆史、彈鋼琴、網球等,那麼也就更能理解孩子的學習睏擾瞭。
《焦點-學校》編輯主任 佳比.米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