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內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亡國之救贖、頻死之慰藉

以馬內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亡國之救贖、頻死之慰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以馬內利
  • 救贖
  • 慰藉
  • 信仰
  • 希望
  • 曆史
  • 神學
  • 靈性
  • 生命
  • 未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

  經過輝煌的大衛王朝和紛亂的南北國分裂,以色列人的國傢於公元前五八六年完全消滅,從此亡國二韆四百年,到瞭二十世紀纔有現代以色列國的誕生。在這黯淡年代中,沉重黑雲仍露齣一絲絲陽光。先知以賽亞的聲音不僅安慰瞭那個慘烈的歲月,還穿越時空,安慰現代每個孤伶的心靈。

  舊約聖經是以「國」為主角,舊約聖經所記載的以色列亡國史,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個最佳的藉鏡。人活在世上,有各樣的苦難,如同當年以色列百姓,因著對神的背逆,麵臨著各種大小規模的戰爭和飢荒一樣。但是,整本聖經和以色列曆史,錶明瞭「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這個偉大的應許。以色列的興衰史顯示瞭世界上永恆的價值,唯有在基督耶穌裏。

  本書描寫南北國時期以色列百姓的庶民生活,並對以賽亞書的特色做深入的介紹,更查考瞭以賽亞書中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包括以賽亞的僕人之歌以及以賽亞書和啓示錄的對照。藉由對曆史的詳細考證和對聖經經文的細心梳理,作者帶我們重新認識精彩絕倫的聖經文學,也使我們更加體會神對祂子民韆古不變的保守和眷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新泉 醫師


  著有《沙塵中的榮耀──死海古捲與聖經》、《美索不達米亞與聖經──從亞伯拉罕到亞曆山大》、《認識耶穌》、《再次認識耶穌》、《牧師保羅》、《四福音的異與同》、《耶穌經典名言100句》、《死海古捲教我們的10件事》、《獨行奇事的上帝──寡婦找到瞭丈夫》等。

圖書目錄

代序:璀璨的星空
前言:給以賽亞先知的詩
序言:亡國之救贖、瀕死之慰藉
第一章:大廈將傾──分裂的南北國
第二章:火綫上的掙紮──南北國的命運
第三章:冀求一個幸福平凡的人生──庶民生活
第四章:維持生活所需──庶民的飲食
第五章:聖殿權威──控製國傢的宗教、政治、經濟中心
第六章:國際貿易──常年戰亂中如何維持國傢經濟
第七章:戰火中的好撒瑪利亞人──一個年代不同版本的詮釋
第八章:韆年之謎──誰是彌賽亞
第九章:閱讀以賽亞書的幾個方法
第十章:以賽亞的盟約訴訟 (covenant lawsuit)
第十一章:以賽亞書的僕人之歌
第十二章:以賽亞書與啓示錄
第十三章:以馬內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後記:給以賽亞先知的信
附錄:從有到無,一個病的距離

圖書序言

序言

亡國之救贖、瀕死之慰藉


  南北國時代是大衛王朝最後一個時代。

  公元前七二一年,亞述帝國攻陷撒馬利亞城,北國以色列滅亡。此時在同屬東方的中國剛好也是西周傾覆,周平王東遷開始東周的春鞦時代。

  公元前五八六年七月,巴比倫王剷平耶路撒冷城牆,南國猶大王國亦從世界舞颱抹去,南國也滅亡瞭。這時中國是楚莊王取代晉文公、秦穆公成為中原霸主的年代。

  以色列自公元前五八六年亡國,一直要到二韆四百年後,纔有現代以色列國的誕生。這黯淡年代中,沉重黑雲仍露齣一絲絲陽光。先知以賽亞的聲音不僅安慰瞭那個慘烈的歲月(套用章詒和的話「淚往下滴、血朝上湧」),還穿越時空,安慰現代每個孤伶的心靈。

  以賽亞最獨特的神學是咒詛反轉(curse reversals),荒廢變成肥沃(賽五6、賽廿七2-3)、飢荒變成齣糧肥美豐盛(賽三1、賽卅23)、黑暗變成光明(賽九2、賽六十1-2)。前麵章節提到的咒詛,因著人們歸嚮神,神的公義得到實踐,到後麵章節一一變成瞭祝福,這種例子在以賽亞書可說是俯拾皆是,學者稱為以賽亞現象(Isaianic phenomenon),而這種咒詛翻轉在基督的降臨達到高潮。

  咒詛反轉(curse reversals)最美的經文首推: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5-6歲)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0-2歲)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2-4歲)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賽十一6-8)

  從《史特朗經文匯編》(Strong’s Concordance)得知,以賽亞使用三個不同的希伯來詞匯來陳述三種小孩子(概括瞭所有小孩子的層麵)和動物的互動。以賽亞驚人的文字功力,由此可見。不僅如此,肉食的「豺狼、豹子、獅子、熊」和草食的「綿羊羔、山羊羔、牛犢」形成強烈對比的畫麵。

  從此,人食獸、獸食獸、獸吃人的咒詛被打破,新的伊甸園於焉誕生。這段經文的描繪,讓人嚮往,今天我們隻能和傢中飼養的貓狗互動。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能問問大冠鳩和牠的愛侶,在空中一起滑翔是否能增進情感?問問鳳頭蒼鷹,蹲伏在茂林裏有聞到樟樹的芳香嗎?和鴒角鴞比比,是牠看得清楚還是我的夜視鏡清楚?找山羌較量,是牠的叫聲還是我的男中音洪亮?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其實,舊約聖經是以「國」為主角,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這段史實,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是災難來臨時最佳的一個藉鏡。人在世上,有各樣的苦難。如同當年以色列百姓,麵臨著各種大小規模的戰爭飢荒一樣。

  範仲淹曾感慨人生常是「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少癡騃、老成尪悴。隻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係?」的一生,去頭去尾,去掉少年的懵懂、老殘的病體,真正歡樂的年歲又為瞭生活忙碌,期間還不時需要閃避迎麵侵來的逆風和亂石。這是以賽亞的提醒:「你們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裏不過有氣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賽二22)

  那麼,永恆的價值何處尋覓?以賽亞的迴答是清晰堅定的: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賽二2-3)

  本書首先描述大衛王朝最後的南北國時代如何開始及滅亡(第一章,大廈將傾;第二章,火綫上的掙紮)。接著描述南北國時期以色列人的庶民生活和聖殿的重要(第三章,翼求一個幸福平凡的人生;第四章,維持生活所需;第五章,聖殿權威),以及在長年戰亂中如何維持國傢經濟(第六章,國際貿易)。

  接著,本書也比較瞭舊約聖經不同的曆史書捲和先知書捲對南北國與鄰國交戰的描述,希望藉此更瞭解曆史的真相(第七章,戰火中的好撒瑪利亞人)。同時,對於以色列人在亡國時的盼望,就是彌賽亞的來臨,本書做瞭深入的探討(第八章,韆年之謎)。在亡國的黯淡年代中,先知以賽亞的聲音是以色列人唯一的一道曙光,因此本書也就聖經以賽亞書的特色做深入的介紹(第九章,閱讀以賽亞書的幾個方法;第十章,亞賽亞的盟約訴訟),並查考瞭以賽亞書中關於彌賽亞的預言(第十一章,以賽亞的僕人之歌;第十二章,以賽亞書與啓示錄。

  最後,本書迴到主旨──整本聖經和以色列曆史,錶明瞭「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這個偉大的應許(第十三章,以馬內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色列的興衰史顯示瞭世界上永恆的價值,唯有在基督耶穌裏。

圖書試讀

前言:給以賽亞先知的詩

時間從香柏木高高的樹梢摔落,
會歿入土中嗎?
陽光從葡萄園的守望颱隱去,
星光會齣來嗎?

黑暗聚攏,
帝國在喧囂;
戰馬在激揚。
你獨自橫在大軍前。

主啊!是時候瞭嗎?
請賜下一點點的美好,
撐過長夜的迷惘。

燒痕在唇上,
炭火吻過瞭一切的
汙穢。

釘痕在掌心,
鞭刑飛濺瞭所有的
過犯。

瑪拿西的鋸子,
割不斷
羊皮捲
字字絮語。

希律王的十字架,
威嚇不瞭
人子綿長的
餅和魚。

穿過耶路撒冷的街心,
雜草偃過,
先知四處尋找
亞伯拉罕的
根苗。

用赤足來壓實,
用陋衣來擁抱,
再用,
上下兩截的身軀
作培養土。

是皇族
肩膀扛住耶路撒冷倒榻的石牆;
是上帝的愛子
雙臂撐起救贖的逃生甬道。

異鄉路上銅鍊渾重的腳步,
走齣深邃的彎道分岔。

猛迴頭,
夢沒有飄遠,
彩雲仍在。

此去經年,
讓沉浮擺盪的意念找到
安穩的方式上岸,
讓放浪形骸
朝你指嚮的原鄉
校正方位。

陽光會再度熟練地從樹葉縫中,
輕巧地抖落下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第一次看到就覺得非常有故事性。“以馬內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宏大的史詩,勾勒齣一個充滿時間跨度和命運變遷的角色或群體。而“亡國之救贖”和“頻死之慰藉”更是點明瞭書中的核心衝突和情感基調,一個是國傢層麵的存亡危機,另一個則是個人生命垂危時的精神寄托。光是這兩個短語的組閤,就讓人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畫麵: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在絕望中掙紮,尋找一絲希望;身處病榻,生命走到盡頭,卻依然渴望著慰藉和安寜。這種強烈的對比和戲劇張力,讓人忍不住想知道,那位“以馬內利”究竟是誰?他(她)是如何經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而他(她)的齣現,又將如何影響一個國傢的命運,又如何在個體瀕死的時刻給予安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展現齣人性的光輝與脆弱,以及在極端睏境下,人類精神的韌性。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探尋故事的究竟。

评分

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就閃過瞭許多畫麵,仿佛是一部充滿滄桑感的曆史電影。 “以馬內利”這個名字,自帶一種神聖的光環,讓人聯想到某種超越凡俗的力量。而“亡國之救贖”則勾勒齣瞭一幅民族危難的畫捲,在國傢淪喪的陰影下,似乎總有一綫光明在閃爍。我很好奇,這位“以馬內利”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她)是神諭的使者,還是肩負使命的凡人?他(她)又是如何在那樣的絕境中,帶領人民重拾希望,走嚮復興?而“頻死之慰藉”又將故事的情感推嚮瞭另一個高峰,在生命垂危的時刻,人們最渴望的,莫過於心靈的安寜和溫暖。這本書的書名,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細膩的個體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預示著一個關於犧牲、信仰、希望與慰藉的深刻故事。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和啓示。

评分

我一直很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而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就預示著它有著這樣的潛力。“以馬內利”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神聖感和宗教色彩,結閤“亡國之救贖”和“頻死之慰藉”這樣的主題,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可能是一種對人生意義、信仰力量的探討。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麵臨各種迷茫和挑戰,有時甚至是生命中巨大的失落和痛苦,這時候,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或者對未來的希望,那將是多麼寶貴的事情。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為那些在人生低榖中的人們,點亮瞭一盞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以馬內利”這個概念融入到“亡國”和“瀕死”這樣充滿苦難的情境中的。是個人精神的救贖,還是整個民族的復興?是宗教的啓示,還是人性的光輝?這些都讓我充滿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心靈上的觸動,讓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並在睏境中找到前進的力量。

评分

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是一部充滿厚重感和哲學思辨的作品。 “以馬內利”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宗教和哲學意義,暗示著某種神聖的介入或啓示。而“亡國之救贖”則直接將故事推嚮瞭曆史的洪流,在國傢滅亡的絕境中尋找一絲生機,這需要多麼巨大的勇氣和智慧,又需要多少的犧牲。我相信,作者一定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瞭關於信仰、希望、以及民族存亡的深刻命題。而“頻死之慰藉”則將這份探索延伸到個體生命的終點,在麵對死亡的無助與恐懼時,人們渴望得到心靈上的安撫和解脫。這兩種極端的情境——國傢的毀滅與個體的消亡——在“以馬內利”這個名字的串聯下,必定會産生齣震撼人心的力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意義,以及在絕望中如何尋找力量和慰藉。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部關於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史詩巨作。 “以馬內利”這個名字,在宗教語境中有著“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含義,這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救贖的力量。而“亡國之救贖”,則將這種力量置於一個國傢存亡的宏大背景下,想象著在民族危亡之際,一位如同“以馬內利”般的人物,挺身而齣,帶領人民走齣絕境。這會是怎樣的波瀾壯闊?會是怎樣的英勇無畏?同時,“頻死之慰藉”又將視角拉迴到個體生命的極限,在死亡的邊緣,人性的脆弱和對希望的渴求被無限放大。這部分又會是怎樣的淒美動人?又會是怎樣的溫暖人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宏大敘事與個體情感的交織,展現齣在國傢命運與個人生死麵前,人性的復雜與偉大。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張宏偉的畫捲,預示著一個充滿悲壯、希望與慰藉的傳奇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