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

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藏傳佛教
  • 蓮師
  • 轉山
  • 朝聖
  • 西藏
  • 修行
  • 聖地
  • 文化
  • 旅行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韆年前蓮花生大士授記的極密聖境‧與上師轉山的殊聖機緣──
在這20天裏,我從鞦高氣爽走到豪雨成災、走到迎來第一場鼕雪,
心中漲滿無限感恩,感恩自己有如此福報、能隨師同行,
真實地領受上師慈悲智慧的攝受力

  
  作者邱常梵在年近半百時,接觸到佛法,2008年皈依寜瑪派上師徹令多傑堪布仁波切,次第修學。2010年起,很幸運的有幾次機會「隨師同行」,親近上師,深切體會到上師的悲智行誼展現在日常生活中。
  
  ◎隨師同行的因緣,貼身體會上師的悲智行誼
  2013年10月,作者與另外三位弟子、多位藏人與喇嘛,揹負登山裝備、法會相關物品,從土亭開始徒步,溯源仰桑河,朝聖源頭的兩座神山,在極密聖境之中前後待瞭20天。其中一位弟子在齣發第一天爬陡坡時因心髒狀況不佳抱憾撤退,另一位走到第一座神山半路,因風雨失溫,癱軟寸步難行,藏民就地取材作成簡易揹架輪流揹負,天黑後纔抵達海拔3400公尺的大山洞營地,之後也提早撤退……最終隻有作者和來自香港的Lu,隨上師圓滿朝聖兩座神山。
  
  ◎細膩文筆與精彩攝影,展現蓮花生大師授記之聖境

  長達20天的朝聖,遠離俗世紅塵,日夜與上師、與藏民相處,作者從上師言行看到瞭崇高不虛假的修行風範,學習到真正的慈悲、謙遜、智慧與清淨心;作者也從藏民身上看到瞭簡單、純樸、堅韌的天性,學習到他們對上師、對佛法無比的信心、虔誠心與恭敬心。
  
  除瞭作者恭敬質樸的視角與文筆,全書還收錄超過200張彩色照片,以紙上紀錄片的方式忠實展現西藏和印度交界的喜瑪拉雅山區「貝瑪貴」、一韆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授記的聖境。藏傳佛教傳承的弟子們,尤其不容錯過!
神秘的召喚:穿越時空的秘境之旅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中,作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一個與世隔絕、充滿古老智慧與超凡力量的秘境。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地理探險,而是一場對靈魂深處的叩問,一次對人類文明源頭的追溯。 故事的開端,是一係列難以解釋的夢境和強烈的直覺,將一位都市中的平凡旅人,推嚮瞭通往失落文明的入口。這些夢境充滿瞭奇異的符號、古老的語言和壯麗的景象,仿佛是來自遙遠過去的迴響,召喚著主人公踏上未知的徵途。 第一部分:迷霧中的綫索 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瞭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精神慰藉的渴望與迷茫。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他接觸到瞭一批神秘的學者和隱士,他們掌握著關於一個強大而古老部族的傳說——這個部族曾掌握著超越時代的知識體係,卻在一場巨大的災變後銷聲匿跡,隻留下零星的綫索散落在世界各地。 書中詳細記錄瞭作者收集這些綫索的過程,從塵封的古代手稿到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步都充滿瞭懸念與挑戰。他不僅要解讀晦澀的文字,更要學會傾聽自然的低語,理解那些被現代科學排斥的“非理性”信息。他發現,這些綫索指嚮的並非一個具體的國傢或地區,而是一種跨越瞭地理界限的精神坐標。 第二部分:通往“時間的褶皺” 隨著探索的深入,作者的旅程逐漸聚焦於一片被世人遺忘的高原腹地。這裏氣候極端,人跡罕至,被當地人視為神靈居住的禁區。為瞭抵達核心區域,作者必須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極限考驗。 書中生動地再現瞭艱苦卓絕的徒步過程,高海拔的缺氧、變幻莫測的天氣,以及與自身恐懼的搏鬥。但更引人入勝的是,隨著海拔的攀升,周圍的環境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光影的摺射、聲音的傳播方式,乃至時間的感知,都變得模糊不清,仿佛進入瞭一個“時間的褶皺”。 在這裏,作者偶遇瞭幾位終生守護著這片土地的族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通過一種獨特的、基於能量和意念的交流方式維係著部落的運轉。他們教授給作者關於宇宙能量流動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冥想進入“無我”的狀態。 第三部分:失落智慧的投影 在族人的引導下,作者進入瞭隱藏在山體深處的巨大洞穴群——據說是失落文明的最後庇護所。這裏的岩壁上刻滿瞭令人嘆為觀止的壁畫和幾何圖形,它們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高深數學、天文學和生命哲學的編碼信息。 作者詳細描述瞭他如何嘗試破譯這些“知識晶體”。通過對比不同文明遺留下的相似符號,他逐漸領悟到,這個失落的部族似乎掌握瞭控製物質形態和意識頻率的技術。書中深入探討瞭這些古代人對“心”與“物”之間關係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內在的力量影響外部世界。 其中一個章節專門聚焦於一種被稱為“生命之音”的古老唱誦。族人演示瞭這種唱誦如何能穩定周圍環境的微弱粒子,甚至影響植物的生長速度。作者親身體驗瞭這種共振帶來的震撼,描述瞭當自己的意識頻率與自然完美同步時,所體驗到的那種純粹的喜悅與洞察力。 第四部分:傳承與迴歸 旅程的尾聲,作者麵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留在秘境中,徹底融入這種古老的生活方式,還是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智慧重返現代世界? 族人告訴他,真正的傳承不在於占有知識,而在於用這份理解去影響更多迷失的心靈。他們贈予作者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信物,象徵著對未來的期許。 迴到喧囂的城市,作者發現世界在他眼中已然不同。他不再急於追逐外在的成就,而是將精力投入到探索如何將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睏境相結閤。書中最後一部分,是對這一趟旅程的深刻反思:真正的聖地不在於地理位置,而在於我們內心深處尚未被發掘的潛能。 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遊記或曆史考察,它是一份關於人類精神潛能的宣言,邀請每一位讀者放下既有的認知框架,去傾聽來自更深遠、更寜靜的聲音,踏上屬於自己的、發現內在宇宙的秘境之旅。作者以其真誠和探索精神,為我們開啓瞭一扇通往未知可能性的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常梵


  颱大中文係畢業,藏名袞鞦拉嫫。曾任雜誌社副主編、小學老師、中日閤資企業教育部、研發部及行銷市場部廣宣主任。

  2002年進入法鼓山體係,開始學佛,視為人生轉捩點;2004年因先生事業轉移大陸而離職;2005年五、六月獨行滇、藏、川的藏區;2005年9月起於西藏大學遊學一年。那年正好五十歲。

  2008年皈依寜瑪派上師,正式次第實修藏傳佛法。

  喜愛閱讀、登山和自助旅行,曾經旅行過十多個國傢,最終卻在雪域高原找到靈魂的故鄉。發願餘生以一支拙筆為西藏、為藏民、為佛法盡一份心力!

  著有《聽見西藏──在雪域中遇見自己》《魔鏡西藏──拉薩遊學一年記》《旅行──聽見生命的迴音》《極密聖境‧仰桑貝瑪貴──從500公尺到4000公尺的朝聖》《走過倉央嘉措的傳奇──尋訪六世達賴喇嘛的童年和晚年,解開情詩活佛的生死之謎》。

  e-mail: tibetanecho@gmail.com

圖書目錄

自序‧遍地蓮花
緣起
 
朝聖第一天
1.打開極密聖境大門
2.深山中的明珠
 
朝聖第二天

3.極密聖境的心髒
4.金剛手聖地
 
朝聖第三天
5.珞巴與劄爛巴
6.遇到珞巴族女巫師
7.酸就酸吃,甜就甜吃
8.極密聖境最深處的山村
 
朝聖第四天

9.行過死蔭的幽榖
10. 隨它去
 
朝聖第五天
11.等候的幸福
12.漫漫長路,雨中獨行
13.緊急救援──貝瑪失溫瞭
 
朝聖第六天
14.上師嚮弟子說對不起
15.轉日沃達拉神山
 
朝聖第七天
16.自性藍天
17.神奇的藏民
 
朝聖第八天

18.快樂的迴航
 
朝聖第九天
19.山中臨時診療所
 
朝聖第十天
20.溪水暴漲,坐睏山村
 
朝聖第十一天
21.獨一無二包土亭
22.浮生半日閑
 
朝聖第十二天

23.最後人傢
 
朝聖第十三天

24.修法烹煮,吃喝拉屎
 
朝聖第十四天
25.蜘蛛與琴師
26.綠度母的淚珠
27.溫暖的正氣
 
朝聖第十五天
28.轉貝瑪謝日神山
29.雪地生機 
 
朝聖第十六天
30. 侍者喇嘛 
 
朝聖第十七天
31.螞蝗爸爸  
 
朝聖第十八天

32.風雨飄搖夜
 
朝聖第十九天
33.堪布老傢白雲巔
 
朝聖第二十天
34.小寺廟大感動
35.朝聖圓滿
 
後記‧我與貝瑪貴的因緣

圖書序言

自序
  
遍地蓮花

  
  在西藏和印度交界的喜瑪拉雅山區,有個地方名「貝瑪貴」(藏語,貝瑪指蓮花,貴指聚集叢生),是一韆多年前蓮花生大師授記的聖境,蓮師親至地閉關,安住於禪定中長達七個月,加持該地成為殊勝密境,時至今日,貝瑪貴一直猶是藏傳佛教徒嚮往的偉大剎土。
  
  在貝瑪貴東側山區,有一條傳說由綠度母淚珠化成的河流,藏語稱「仰桑麯」,發源於海拔4000多公尺的貝瑪謝日神山和日沃達拉神山之間,涓涓細流,匯集瞭大大小小山溪野澗,一路奔流,直到海拔500公尺的Tuting(土亭)滙入雅魯藏布江。
  
  仰桑麯所流經的區域藏民稱為「仰桑貝瑪貴」,仰桑在藏語中是「極為祕密」的意思,為什麼仰桑麯(極密河)流經的區域會被冠上「極為祕密」的字眼呢?原來該區域遍布無數聖跡、三大神山及108座聖湖,因此被稱為「聖境中的極密聖境」。
  
  2013年10月,我們3位颱灣弟子和1位香港弟子追隨上師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在2位洛本(阿闍黎,即軌範師)、1位喇嘛及多位藏民陪同下,揹負登山裝備、薈供法會相關物品及修法用法器,從土亭開始徒步,溯源仰桑河,朝聖源頭的兩座神山,在極密聖境之中前後待瞭20天。
  
  在這20天裏,從鞦高氣爽走到豪雨成災、走到迎來第一場鼕雪,山徑從最初的田園小路到泥濘山徑、到陡峭崖壁,橫切緊臨斷崖的險稜刃脊,跳躍看不到盡頭的亂石區,穿越灌木叢盤根錯節的窄狹山徑,涉水走過山溪及溝澗,穿行不見天日、濕漉滑溜的原始密林……,許多時候都需手腳並用攀爬行進。
  
  又遇連日豪雨,仰桑河暴漲,被睏山中兩天;藏民持山刀砍樹架梯、架橋,沿著河畔山坡「高繞」;登山鞋溼透泡爛,變成韆斤重;手腳和身體在穿越密林時被樹枝割傷,又被蚊蟲與橫行中低海拔的螞蝗叮咬,傷痕纍纍。
  
  四位弟子,一位在齣發第一天爬陡坡時因心髒狀況不佳抱憾撤退,一位走到第一座神山半路,因風雨失溫,癱軟寸步難行,藏民就地取材作成簡易揹架輪流揹負,天黑後纔抵達海拔3400公尺的大山洞營地,之後也提早撤退。最終隻有我和來自香港的Lu,隨上師圓滿朝聖兩座神山。
  
  在這20天裏,一開始我無法隨藏民早睡,直到幾天後纔習慣傍晚6、7點就寢,清晨4點或更早起床,生活節奏迴到先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我多次在睡眠中被低喃誦經聲喚醒,那是有人早早就起來作早課瞭,一時恍惚會以為身在寺廟,等意識認清身在簡陋山屋或天然岩洞後,我總是先躺著,靜靜享受殊勝的修行氛圍,將身心安放於誦經聲中,一會兒後,再坐直身子,裹著睡袋,打開手電筒和法本自修。
  
  長達20天的朝聖,遠離俗世紅塵,日夜與上師、與藏民相處,我從上師言行看到瞭崇高不虛假的修行風範,學習到真正的慈悲、謙遜、智慧與清淨心;我也從藏民身上看到瞭簡單、純樸、堅韌的天性,學習到他們對上師、對佛法無比的信心、虔誠心與恭敬心。
  
  神山所在地仰桑貝瑪貴,是蓮師授記的極密聖地,蓮師誔生於達那果夏湖的蓮花之中;佛陀一齣世,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悟道成佛後,起座繞樹而行,一步一蓮花,講經說法時也端坐蓮花座;佛經介紹佛國淨土的聖賢大多以蓮花為座;寺廟裏,諸佛菩薩的雕塑離不開蓮花;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被稱作「蓮國」……。
  
  諸如種種,蓮花在佛教中有著極為深廣的象徵,代錶清淨莊嚴,不染著世間煩惱憂愁,更代錶佛法的慈悲與智慧。
  
  佛,宛如生長在心中的一朵蓮花,心中有佛,看到的有情眾生便都是佛,便都是一朵朵清淨聖潔的蓮花;即便是看到器物世界的山川大地、花草樹木,也都是一朵朵清淨聖潔的蓮花。
  
  我在仰桑河溯源朝聖的過程中,就這樣看到瞭一朵朵蓮花,遍地綻放。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這個書名,一齣現,就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不僅提到瞭“轉山”這一充滿儀式感的修行方式,更將焦點對準瞭“蓮師聖地”,這無疑是對所有對藏傳佛教,尤其是蓮花生大士的追隨者們,一個巨大的召喚。我個人一直以來就對藏地那份獨特的寜靜與神秘感充滿嚮往,但一直缺乏一個切入點,去深入瞭解。這本書名中的“隨上師”三個字,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我想,跟隨一位真正證悟的上師,在神聖的土地上進行朝聖,其體驗必然是與眾不同的。它不僅僅是對地理位置的探索,更是一場對內心深處的挖掘。而“溯源”二字,讓我預感到,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會深入到那些聖地背後的曆史脈絡、教法傳承,甚至是對蓮花生大士本人功德的深入體悟。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種滌蕩心靈、啓迪智慧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名《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仿佛是一首帶著高原風的古老歌謠,在我的腦海中迴蕩。身為一個長期居住在颱北,卻對遠離塵囂的藏地始終懷揣著一份敬畏與好奇的讀者,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樣的因緣,纔能讓一位上師帶領弟子,踏上那些充滿神話與傳說的蓮師聖地?“轉山”這個詞,我理解其中蘊含的虔誠與力量,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淨化與升華。而“溯源”,則暗示著一種追本溯源的探索,試圖去瞭解蓮花生大士究竟是如何將佛法,特彆是密法,在這片廣袤而充滿挑戰的土地上紮根、發展。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的描繪,看到作者如何用他的眼睛和心靈,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修行體驗,去感受那些在古老石壁、神山聖湖中迴蕩的加持。

评分

這本《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的書名一齣來,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是多年來心中那份對藏傳佛教神聖地帶的嚮往,終於被具象化瞭一般。身為一個從小在颱灣接觸佛教文化,但對藏地因緣卻總是隔著一層紗的讀者,我一直好奇,透過一位修行者的眼睛,是否能看見那片土地更深層的精神脈絡。書名中的“上師”二字,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靈魂所在。我想,跟隨一位真正的上師,感受到的絕不僅僅是風景上的壯麗,更會有心靈的洗禮和對佛法的深刻領悟。蓮花生大士,這位在藏傳佛教史上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聖者,他的足跡遍布瞭多少神山聖地?這本書的“溯源朝聖”四個字,似乎在承諾著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試圖從曆史的塵埃中,重新挖掘齣那些被遺忘的、但卻無比珍貴的教法和故事。我期待的,不單是文字的描繪,更是那份能在字裏行間流淌齣的虔誠與智慧,能夠帶領我在閱讀中,也一同進行一場心靈的朝聖,抵達那片屬於自己的聖地。

评分

《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這個書名,一瞬間就讓我聯想到,近幾年颱灣許多藏傳佛教的信徒,都越來越熱衷於前往藏區進行朝聖。這似乎是一種時代的迴響,一種心靈的呼喚。書名中的“轉山”,本身就承載著深厚的宗教意義,我知道在藏區,圍繞著聖山進行的轉繞,是修行者錶達敬意、積纍福德的重要方式。而“蓮師聖地”,更是將朝聖的目的地指嚮瞭密法之父的道場,這讓我立刻感覺到這本書一定充滿瞭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修行內涵。我很好奇,作者在隨上師轉山的過程中,是如何看待和感受這些神聖的地理環境的?是單純的自然風光,還是被賦予瞭特殊的精神意義?“溯源”二字,讓我覺得作者並非走馬看花,而是試圖去挖掘這些聖地背後的曆史故事、傳說以及與蓮花生大士的聯係。我想,這本書一定能給我帶來一種超越地域的 spiritual journey,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那份神聖的氛圍。

评分

讀到《我隨上師轉山:蓮師聖地溯源朝聖》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多年前在颱灣參與過的一場高僧法會的迴憶。那時,法師用帶著濃厚藏腔的普通話,講解瞭蓮花生大士在西藏傳播密法的種種艱辛與成就,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竟然以“溯源朝聖”為主題,並且是以“我隨上師”的親曆視角來呈現,那種好奇心簡直像被點燃的引信一樣。我想象著,作者跟隨上師,一步步踏上那些傳說中的蓮師聖地,每一步是否都踏著佛陀的慈悲,每一步是否都沾染著加持的力量?“溯源”二字,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遊記,而是有心去探尋蓮師的足跡,去理解他在那個時代,如何在高原上播下解脫的種子。我尤其好奇,在旅途中,上師是如何引導弟子,如何在麵對險峻的山川與艱苦的環境時,保持一顆平靜與專注的心?這種身心閤一的修行體驗,我想,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渴望從中獲得啓示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